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鼻侧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底部朝向内眦尖端,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按发展情况分为两类:

(1)进行性胬肉,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速度较快,呈灰白色胶状隆起,其前方的角膜出现浸润,体部充血肥厚。

(2)静止性胬肉,头部平坦,无进行性迹象,体部轻微充血或不充血,组织菲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侵入角膜;

(3)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4)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5)影响美容。

2.手术方式常用以下几种。

(1)单纯胬肉切除(ICD-9:11.39)。

(2)胬肉切除合并羊膜移植(ICD-9:11.32)。

(3)胬肉头部转向术(ICD-9:11.31)。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01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泪液分泌试验、眼球运动、外眼像。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3-6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及胬肉下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或胬肉切除合并羊膜移植;或胬肉头部转向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不需口服抗生素,局部用抗生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后开始点用0.02% 氟米龙或0.5%可的松眼液,每天4次,持续6周。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视力及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二、翼状胬肉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 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ICD-9:11.3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讲解学习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ICD-9 :11.39 )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 体征:鼻侧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底部朝向内眦尖端,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按发展情况分为两类: (1)进行性胬肉,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速度较快,呈灰白色胶状隆起,其前方的角膜出现浸润,体部充血肥厚。 (2)静止性胬肉,头部平坦,无进行性迹象,体部轻微充血或不充血,组织菲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 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侵入角膜; (3)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4)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5)影响美容。 2. 手术方式常用以下几种。 (1)单纯胬肉切除(ICD-9 :11.39 )。 (2)胬肉切除合并羊膜移植(ICD-9 :11.32 )。 (3)胬肉头部转向术(ICD-9 :11.31 )。 (四)标准住院日为3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11.001 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泪液分泌试验、眼球运动、外眼像。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眼底、眼科 B 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3-6 天。

翼状胬肉手术2016年临床路径(附表单)

翼状胬肉手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翼状胬肉手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 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ICD-10 11.311) (二)诊断依据。 1.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2. 症状:异物感、散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 3. 体征:睑裂区球结膜增生、肥厚,其下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结膜充血。 4. 病变直观,影响美观。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翼状胬肉(ICD-10 H11.001)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2-3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冲洗泪道。 (3)心电图。 (4)视力、眼压、验光、眼前节照相、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 试验)、角膜曲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角膜地形图、眼前节OCT。(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大者(高龄合并全身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对症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显手术禁忌症者,对症保守治疗。(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术前推荐不含激素类的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非甾体眼药水,常用量:局部广谱抗生素术前使用12次或以上,局部非甾体滴眼液每天4次。 (2)术后推荐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常用量:滴眼

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及表单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术前常规检查;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菌药物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四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

四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四种不同的翼状胬肉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能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最优术式。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4种手术方式,即A:单纯肉切除术, B: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MMC)术,C:肉切除+羊膜移植术,D组: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至3年。结果 A组复发率为36% , B组复发率为30%, C组复发率为26%。D组复发率为10%。四组间两两比较,统计学处理,P < 0.1,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丝裂霉素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 翼状胬肉是眼表常见疾病,当胬肉侵及角膜中央区后,即影响视力又影响美观。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很多,保守疗法有药物、腐蚀、烧灼、冷冻、激光、超声波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手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而手术切除后的翼状胬肉易复发,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复发率的影响,我科从2008年4月-2011年4月的3年间对120例翼状胬肉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并观察术后复发率。因本研究是讨论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故对于复发性肉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现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92例120眼,男性45例,55眼,

女性57例,65眼,患者的平均年龄42.5岁。按患者的入院次序随机分配成四组,A组30眼,采取单纯肉切除术。B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局部丝裂霉素用药。C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D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1.2 羊膜的取材与保存:羊膜均为母体血清中排除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足月顺产或剖宫产健康孕妇胎盘上的无菌羊膜。将新鲜胎盘以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含2000u/ m1妥布霉素生理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将羊膜从绒毛膜分离出来,上皮面朝上平铺贴附于含2000u/m1妥布霉素湿纱布垫,置于4℃冰箱内保存,24小时内使用。 2 愈合标准 2.1 痊愈:乎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光滑,无新生血管及肉组织增生; 2.2 复发:结膜明显充血肥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 3 手术方式 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由同一术者进行。 A组:单纯胬肉切除术式。 B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MMC术式。 C组: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式。 D组: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式。 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白天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国产)+硫酸软骨

眼科-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 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 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结膜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免疫常规、住院生化、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结膜移植术。 3、术中用药:有感染危险时, 可使用第一代头孢类,术前30分钟使用, 术后24小时 停止使用。 4、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必要时加用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

眼科临床路径

一、 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 :(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 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 入院眼部检查 :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 A/B 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 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 OCT 诊断依据 : 1. 症状 : 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 体征 : 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 眼前节检查基 本正常。 3. 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 、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 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 2-3 天 ,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 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 )散瞳要求瞳孔大小 术后检查项目 :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 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 钠)至手术后一个月, 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 泪液。反应不 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 1. 眼压正常 2. 伤口愈合好 3. 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变异及原因分析: 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 护角膜内皮药物。 2. 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 ,需要及时后节 手术对症处理。 3. 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 (人工晶体位置异常、 视网膜脱离、 眼内炎) 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手术干预。 、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 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 眼部检查 :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 UBM 、电脑视野、眼科 A/B 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 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 2 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 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 4.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主要 1. 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 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

翼状胬肉(医师版)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丝裂霉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对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翼状胬肉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对照组发生率为14.6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44%,对照组为36.59%,对照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采取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效果好,安全性高,可控制并发症及复发率,促进术后恢复。 标签:单纯切除术;角膜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为常见眼科疾病,实施常规切除术后,复发率可达25%~85%左右,是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1]。有学者研究发现[2],术中辅助注射β射线照射与局部丝力霉素应用等,都能起到控制复发率作用,但是辅助治疗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新型的术式,本组研究对翼状胬肉分别实施单纯切除术及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翼状胬肉为研究对象,符合《实用眼科学》制定的翼状胬肉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5.3±6.4)岁;病程5d~3个月,平均病程(25.6±4.8)d。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4.2±6.2)岁;病程8d~5个月,平均病程(25.1±4.5)d。纳入标准:符合翼状胬肉诊断标准;具有手术指征者;18~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两组手术均为显微镜下,将病变胬肉组织切除。观察组:在病眼下方角膜外3mm取切口,与角膜缘平行,将球结膜剪开,将球结膜平行向前渗入透明角膜内1mm,随后将植片剪断。术中将移植片平行放置于植床,使用10-0尼龙线作间断性缝合,需要实施固定浅层巩膜,做结膜瓣下对腔内血管清理,结膜瓣与巩膜创面紧密相连。术后使用抗生素眼膏作感染预防;对照组:局部浸润麻醉后,将角巩缘球结膜剪开,从胬肉上下缘对病灶进行分离,将胬肉根部彻底剪断。胬肉根部提起后,向头部分离,直至将胬肉完全切除。术中保持角巩表面呈光滑状,术后常规抗感染。 1.3观察指标记录术后复发情况及角膜瘢痕、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详细对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了解。

眼科临床路径

眼科临床路径 一、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入院眼部检查: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A/B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OCT 。诊断依据: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2-3天,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 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 )散瞳要求瞳孔大小 术后检查项目: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 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2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钠)至手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反应不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伤口愈合好 3.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人工晶体位置正常。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主要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护角膜内皮药物。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及时后节手术对症处理。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手术干预。 二、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UBM、电脑视野、眼科A/B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入院治疗: 局部及全身降眼压治疗、局部抗生素眼水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对症治疗(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方式选择:

翼状胬肉切除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翼状胬肉切除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翼状胬肉切除术用于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在翼状胬肉进行性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时影响视力及眼球运动、影响美观时可手术治疗。 二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1.麻醉方式 表面麻醉及结膜下浸润麻醉。 2.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高血压、糖尿病者应先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胬肉手术。(2)大便有寄生虫卵者宜先驱虫治疗。 (3)术前三天用抗生素点眼。 三适应证进行性翼状胬肉;胬肉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影响视力者;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者;作为白内障或角膜移植术前的先行治疗;翼状胬肉有碍美观。 四禁忌证1.慢性结膜炎有黏液分泌物,活动性沙眼病变、慢性泪囊炎及内翻倒睫者,均应先治疗,待彻底治愈后3个月方可行胬肉手术。 2.近期有药物或其他过敏史者暂勿手术。 五手术步骤1.在手术显微镜或双目放大镜下,沿其头部边缘用锐尖刀割至角膜前弹力层下面的实质浅层,保证角膜上不残留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 2.在同一角膜层内用尖刀继续分离越过角、巩膜缘至巩膜,不要用刮的动作。 3.结膜下注射等渗盐水,使结膜易与结膜下组织分开,剪除胬肉的所有结膜下组织,直到泪阜处。 4.将剩下的翼状胬肉的头、颈及部分体部结膜也剪除。 5.将余下的球结膜平铺开,用丝线将其固定于内直肌止端前的浅层巩膜上。角膜、巩膜创面暴露。六术后并发症胬肉复发,角膜不规则和瘢痕形成,胬肉切除导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眼球运动受限,直肌断离和感染。 七术后护理1.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单眼包扎24小时。 2.每日换药,0.5%可的松眼液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术后72小时每日点0.5%可的松眼液6次,第一周为1:2000,以后改为1:1000塞替派眼液点眼,每天4次;复方蜂蜜眼液每天3次。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3-06-08T11:21:52.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勇刘永坚陈真 [导读] 翼状胬肉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上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李勇刘永坚陈真 (增城市新墉医院 51134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00例(120只患眼)和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佩戴治疗性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患者110例(130只患眼),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术后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3~7d,平均4.65天,术后观察随访6~19个月,有11只患眼复发,复发率为9.2%;佩戴治疗性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术后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1~3d,平均2.12天,观察随访6~19个月,有4只患眼复发,复发率为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疗效优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缩短术后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手术后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可缓解术后因角膜上皮缺损导致的异物感及眼痛等症状。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眼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55-02 翼状胬肉是临床上眼局部的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现三角形的增生侵犯角膜引起的一种慢性的结膜变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紫外线的辐射、环境因素等刺激以及结膜炎症等有关,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于临床症状轻者可影响到患者的美观,容易产生异物感,重者可引起患者角膜出现散光或遮盖瞳孔后影响视力,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发生眼球运动障碍。临床上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传统方法。传统单纯切除术治疗术后角膜的上皮修复时间较长,患者容易产生不适症状,复发率较高,是目前困扰眼科临床的一个难题,为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已经于近年用于治疗翼状胬肉,临床上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为探讨和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我们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与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进行对比,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00例(120只患眼),其中初发翼状胬肉80例100只患眼,复发翼状胬肉20例20只患眼;男60例80只患眼,女40例40只患眼;年龄19~72岁,平均37.6岁。2011年1 月-2012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110例(130只患眼),其中初发翼状胬肉90例100只患眼,复发翼状胬肉20例30只患眼;男70例85只患眼,女40例35只患眼;年龄20~74岁,平均38.2岁。所有患者均为进展期翼状胬肉,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2 mm。对比观察术后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及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使用典必殊眼液滴眼1-2天,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1)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先从胬肉体部平行将角膜缘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结膜下组织至半月皱襞处,注意勿损伤内直肌和肌鞘,彻底清除增生组织及少许结膜组织,避免残留胬肉组织,暴露巩膜面,止血。以角膜缘为基底,与胬肉缺损区相应大小的不带结膜下组织的植片,然后将植片平铺在暴露的巩膜床上,植片角膜缘侧与植床角膜缘对位吻合。(2)同上方法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3-7天,视角膜上皮修复即取出角膜接触镜。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术区结膜无充血,平整且光滑,角膜创面透明光滑或仅残留云翳;复发:术区结膜肥厚、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并侵入角膜缘≥1mm。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及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区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比较 组别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平均天数单纯手术组(120眼) 0 12 56 21 18 11 2 3.72 联合佩戴角膜接触镜组(130眼) 12 70 38 10 0 0 0 2.3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 组别手术病眼(眼)复发眼数(眼)复发率% 单纯手术组 120 11 9.2 联合佩戴角膜接触镜组 130 4 3.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上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翼状胬肉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会刺激眼部,侵入角膜致眼睛散光而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眼球发生运动障碍。目前,临床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有单纯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手术切除翼状胬肉联合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翼状胬肉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其中,单纯手术切除翼状胬肉复发率高我科已很

翼状胬肉

江西省人民医院 (眼科专用病历) 入院记录住院号:819928 姓名:姚桂英性别:女年龄:58岁籍贯:江西南昌入院时间:2011/1/13 婚姻:已婚民族:汉族职业:退休地址:江西省新建县现代米罗401室 主诉:双眼内角长膜状物8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近期8年前开始发现双眼内角长有一白色带血管膜状物,经常眼红不适,对视力影响不明显,曾在当地县医院求治,被诊断为“翼状胬肉”,未行特殊治疗,今来我院门诊求治,以“双眼翼状胬肉”收入院。患者自起病以来,二便饮食正常,精神睡眠可,体重无进行性减轻。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输血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曾患传染病无 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及外伤 史 无 疫水接触史无特殊嗜好无

生育月经史 14 2-4 28-30 51岁, 育1男1女。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 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2℃脉搏78次/分呼 吸 20次/分血压136/84mmHg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皮肤颜色,纹理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黏膜无异常发现。头颅大小正常,未见肿物及压痛,颈项双侧对称,活动自如,无肿块。颈动脉搏动正常,无杂音,未见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压痛、结节。胸廓外形正常,双侧对称,无局部隆起、压痛、水肿,双侧呼吸活动度对称,双肺扣诊呈清音,未闻及干湿锣音和胸膜摩擦音。心率78次/分,律齐无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部对称,呼吸运动正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和叩击痛及异常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无压痛、叩击痛。腹部叩诊为鼓音。二阴无异常发现。脊柱和四肢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

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 发表时间:2018-07-06T13:50:59.5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张永菊高建琼田琴琴[导读] 针对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或羊膜移植术治疗效果显著,且手术操作安全性较高。 (新津县人民医院体检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93例(114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31例(38眼),对照组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治疗,观察A组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观察B组实施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观察对比三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和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A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1.59%、92.11%,观察B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6.84%、97.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60.53%、65.79%,P<0.05;1年内观察B组复发率为5.26%,低于观察A组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或羊膜移植术治疗效果显著,且手术操作安全性较高,同时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率最低,推进临床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丝裂霉素;羊膜移植;复发率 翼状胬肉属临床常见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2%-5%,翼状胬肉是一种纤维血管样组织,与结膜相连并向角膜表面生长,不仅对患者美观造成影响,还会诱发角膜散光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水平。临床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但是单纯切除治疗术后复发率较高,有报道指出具体复发率高达20%-50%[1],且患者预后质量不理想。因此找寻一种安全且高效的治疗方式意义重大,近年来临床此方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翼状胬肉患者,在单纯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医生主张联合丝裂霉素或开展羊膜移植手术,术后复发率在可控范围内。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7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93例(114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31例(38眼)。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0~68岁,平均(54.13±4.11)岁;观察A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1~69岁,平均(55.08±4.03)岁;观察B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0~69岁,平均(54.78±4.17)岁。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首次接受手术患者;翼状胬肉入侵鼻侧角膜超过2mm;神志清晰且无语言障碍; 排除标准:泪腺疾病患者;睑球粘连患者;干眼症患者;1年内接受过眼部气压手术患者。 1.2 治疗方法 全部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给予患者表面麻醉,麻醉药物选择利多卡因(0.5%),同时需行球结膜下麻醉,缝合线使用10/0进口尼龙线,羊膜则使用生物羊膜。对照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首先剪开患者结膜,具体从翼状胬肉颈部角巩膜开始,随后钝性分离翼状胬肉组织,到达巩膜处为止,切除巩膜表面存在的球结膜、翼状胬肉,并对其进行缝合,保证缝合后角膜膜缘1-2mm位置裸露[2];观察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丝裂霉素,翼状胬肉切除后,取丝裂霉素棉片(0.2mg/mL),将其敷于巩膜暴露位置,敷贴时间控制为3min,随后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覆盖时,最好在棉片上滴入丝裂霉素,随后再进行贴敷,值得注意是的贴敷时不得直接触碰结膜囊游离缘和角膜面[3,4];观察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开展羊膜移植术治疗,医者准确评估患者巩膜裸露面尺寸,以此为参考裁剪生物羊膜,将创面和羊膜利用尼龙线缝合,保证其充分固定,缝合时确保针线穿过浅层的巩膜组织,缝合后对线结进行埋植[5]。 术后处理:对照组、观察A组术后包扎2d,观察B组术后加压绷带包扎2d,保证每天换药,并对患者角膜愈合情况、羊膜植片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时使用裂隙灯,给予患者贝复舒滴眼液,3-5次/d,持续使用2-3周,随后给予患者四环素可松眼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愈合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其中愈合标准:手术区域洁净光滑,结膜处于平整状态,不存在充血情况,同时角膜创面恢复良好,其上皮覆盖较为光滑,不存在新生的血管,翼状胬肉组织增生完全消失;复发:结膜明显增厚,且出现充血情况,角膜创面出现新生血管,并伴有翼状胬肉增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A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1.59%、92.11%,观察B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6.84%、97.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60.53%、65.79%,P<0.05;1年内观察B组复发率为5.26%,低于观察A组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翼状胬肉切除术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翼状胬肉切除术有哪些注意事项 导语:在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必须处理结膜充血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质类固醇眼液进行治疗,待时机成熟的时候 在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必须处理结膜充血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质类固醇眼液进行治疗,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进一步使用手术进行治疗,并且有不少的实现是需要注意的。那么,翼状胬肉切除术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1.在切开和分离角膜面的胬肉组织时,一定要彻底干净;剥离胬肉组织后的角膜表面要干净、平整,不能残留任何血管纤维增生性组织,不能留有粗糙的小凹面。这是防止复发的有效措施。清除角膜表面残留组织时一定要限于角膜的表层或极浅层,尽量减少对角膜实质层的损伤,否则术后可能会因角膜瘢痕的形成而使角膜发生变形,出现散光,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2.从角膜表面剥离胬肉组织时不能太深,不能进入角膜深层,更不能穿通角膜。如果术中发现角膜创面有房水流出,说明已有角膜穿通,应立即停止剥离,并仔细检查角膜创面,找到穿通处并在显微镜下作严密的缝合,同时按眼球穿通伤进行处理。 3.在分离内眦部的翼状胬肉至半月皱襞时,要注意区分内直肌腱及与巩膜的附着处,在切除胬肉组织时,应注意保护内直肌,切勿损伤内直肌,更不能切断内直肌。为防止在切除胬肉时误伤内直肌,在切除胬肉前用镊子夹住待切除部分不要立即剪断,应嘱患者向左右方向注视以转动眼球,则可判明镊子所夹组织中是否带有内直肌组织。如果在切除胬肉组织后发现内直肌已被剪断,则应立即探查断端,寻找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翼状胬肉的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加头转移术(IOL)(ICD-9-CM-3: 11.39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7天日期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手术准备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完成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 □开具检查检验单 □初步确定诊治方案和特殊检查项目 □核验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手术医嘱 □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住院医师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术前小结等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眼耳鼻喉科护理常规 □二或三级护理 □饮食: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抗菌药物眼药水点术眼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血糖 □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必要时行心脏超声、心功能、肺功能检 查 □眼科相关检查 长期医嘱: □眼耳鼻喉科护理常规 □二或三级护理 □饮食: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抗菌药物眼药水点术眼 □其它相关治疗 临时医嘱 □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手术室局麻加表麻下行左/右眼翼状胬肉 切除术加头转移术 □术前1小时眼睑结膜冲洗 □术前术眼剪眼睫毛 □术前用药 □术中特殊用药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及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健康教育 □患者活动:无限制 □饮食: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执行入院后医嘱 □心理支持 □指导进行相关检查等 □静脉采血 □患者活动:无限制 □饮食: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卫生知识及手术知识宣教 □术前沐浴、更衣 □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前流程及注意事项 □术前手术物品准备 □执行医嘱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眼科临床路径知识讲解

一、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入院眼部检查: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A/B 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OCT 。诊断依据: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2-3 天,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散瞳要求瞳孔大小术后检查项目: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 2 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 钠)至手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反应不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 伤口愈合好 3. 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主要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护角膜内皮药物。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及时后节手术对症处理。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手术干预。 二、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UBM电脑视野、眼科A/B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 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