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术前常规检查;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菌药物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菌药物眼液、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1000-2000元。

二、翼状胬肉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翼状胬肉手术2016年临床路径(附表单)

翼状胬肉手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翼状胬肉手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 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ICD-10 11.311) (二)诊断依据。 1.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2. 症状:异物感、散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 3. 体征:睑裂区球结膜增生、肥厚,其下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结膜充血。 4. 病变直观,影响美观。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翼状胬肉(ICD-10 H11.001)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2-3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冲洗泪道。 (3)心电图。 (4)视力、眼压、验光、眼前节照相、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 试验)、角膜曲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角膜地形图、眼前节OCT。(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大者(高龄合并全身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对症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显手术禁忌症者,对症保守治疗。(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术前推荐不含激素类的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非甾体眼药水,常用量:局部广谱抗生素术前使用12次或以上,局部非甾体滴眼液每天4次。 (2)术后推荐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常用量:滴眼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一、感染过程 (一)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值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排出体外。 (二)病原携带状态 分潜伏期、恢复期和“健康”携带;按携带病原时间以3个月为界又分急性和慢性携带。“健康”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点是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健康携带者和慢性携带者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医院感染中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三)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清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成为健康携带者。 (四)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不仅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病理、生化改变和临床表现,成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显性感染又分: 1、急性感染一般见于潜伏期短、发病急的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腹泻。 2、持续性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此型感染,以病毒引起者多见,病毒在宿主体内存在可数月甚至终身。持续感染时病原体的宿主体内不一定持续增殖和引起症状,因此,持续性感染又分: (1)慢性感染:病原体在体内持续增殖,症状、体征长期迁延,多为慢性进行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盂肾炎。 (2)慢发感染:又称迟发感染或慢病毒感染。潜伏期可达数年以上,一日。出现症状,疾病即呈亚急性进展,直至死亡:如受滋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3)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未被清除,而宿主免疫反应仅能迫使病原体被局限在某些受到保护的部位而处于长期潜伏状态。病原体只能在宿主细胞控制下,维持低度繁殖延续其生命,不引起症状体征,也不排出病原体。一旦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可以激活感染呈显性感染,并从人体排出大量病原体。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有单纯疱疹病毒、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讲解学习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ICD-9 :11.39 )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 体征:鼻侧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底部朝向内眦尖端,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按发展情况分为两类: (1)进行性胬肉,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速度较快,呈灰白色胶状隆起,其前方的角膜出现浸润,体部充血肥厚。 (2)静止性胬肉,头部平坦,无进行性迹象,体部轻微充血或不充血,组织菲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 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侵入角膜; (3)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4)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5)影响美容。 2. 手术方式常用以下几种。 (1)单纯胬肉切除(ICD-9 :11.39 )。 (2)胬肉切除合并羊膜移植(ICD-9 :11.32 )。 (3)胬肉头部转向术(ICD-9 :11.31 )。 (四)标准住院日为3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11.001 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泪液分泌试验、眼球运动、外眼像。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眼底、眼科 B 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3-6 天。

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及表单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术前常规检查;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菌药物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眼科-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 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 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结膜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免疫常规、住院生化、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结膜移植术。 3、术中用药:有感染危险时, 可使用第一代头孢类,术前30分钟使用, 术后24小时 停止使用。 4、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必要时加用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一、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的有关规章制度、标准。 二、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督促本科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三、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四、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督促主管医生及时报告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 五、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分级使用抗菌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六、每月组织一次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并做好记录。 七、督促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每月将质控结果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八、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具体做好各项监测工作,并做好记录。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医生职责 一、检查督促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计划的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二、了解掌握本科住院病人的基本情况,疑似感染发生时,督促主管医生及时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其它有关检查。 三、负责本科室感染病例的监测和诊断,督促主管医生报告感染病例,检查医院感染漏报工作。 四、负责管理住院医师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五、负责对新上岗人员进行有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 六、全面了解科室医院感染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总结。经常与院感科联系,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或疑似暴发时,要立即上报并协助调查,落实、检查控制情况。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一、协助护士长做好本科各项消毒隔离工作,传染病人的管理。 二、指导本科医务人员正确、合理使用消毒剂,做好手卫生规范及个人防护工作。 三、定期督查各类消毒、灭菌物品的储存和使用;对过期、不合格物品应及时更换,重新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护理篇)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护理篇)

急症手术患者护理记录 送患者到手术室前准备进行项目打√执行时间签名 测量生命体征:T:°C P:次/分R:次/ 分BP:mmHg 核对腕带、更换病员服、去除发夹、饰物等,嘱患者大小 便或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术前用药:□ 携带用物:□病历□X片□术中用药□其它 送病人去手术室时间:月日时分 术后护理处置后护理处置白班小夜大夜转入病房时间:日时分□是□否□是□否□是□否吸氧2L/分□是□否□是□否□是□否给予心电监测、血氧监测□是□否□是□否□是□否 监测生命体征:6小时□是□否□是□否□是□否检查敷料部位(穿孔处)是否有渗液 有渗液及时更换 □有□无 □是□否 □有□无 □是□否 □有□无 □是□否患者问题预期目标白班小夜大夜麻醉后烦躁较安静,配合治疗□是□否□是□否□是□否麻醉后恶心、呕吐、腹胀症状缓解□是□否□是□否□是□否刀口疼痛疼痛指数<5分□是□否□是□否□是□否疼痛评分参照下图:分分分 不痛微痛有些痛很痛疼痛剧烈疼痛难忍疼痛处置□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 □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 □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疼痛处置后疼痛评分分分分 护理指导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禁饮食6小时的目的:预防呕吐、腹胀□是□否□是□否□是□否术后6小时进流质饮食□是□否□是□否□是□否预防复发、阴囊肿胀:术后阴囊冷敷6小时,抬高阴囊 至肿胀消失,平卧或侧卧2周 □是□否□是□否□是□否 术后6小时适当床上活动:翻身、抬腿、深呼吸等□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 □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 □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保持敷料清洁□是□否□是□否□是□否防止坠床:加护床挡,陪人看护□是□否□是□否□是□否指导患者如有不适症状能及早告知医护人员□有□无□有□无□有□无 其他护理记录: 护士签名: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

眼科临床路径

一、 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 :(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 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 入院眼部检查 :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 A/B 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 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 OCT 诊断依据 : 1. 症状 : 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 体征 : 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 眼前节检查基 本正常。 3. 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 、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 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 2-3 天 ,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 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 )散瞳要求瞳孔大小 术后检查项目 :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 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 钠)至手术后一个月, 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 泪液。反应不 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 1. 眼压正常 2. 伤口愈合好 3. 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变异及原因分析: 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 护角膜内皮药物。 2. 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 ,需要及时后节 手术对症处理。 3. 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 (人工晶体位置异常、 视网膜脱离、 眼内炎) 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手术干预。 、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 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 眼部检查 :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 UBM 、电脑视野、眼科 A/B 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 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 2 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 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 4.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主要 1. 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 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成立 为加强我科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规范各种操作流程,落实各项感染管理制度,减少或杜绝医院感染病例,并积极完成感染管理科下发的工作,配合参与督查考核工作,以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指示,特成立此小组。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项目考核扣分与科主任、护士长挂钩。 组长:姓名职务职称 副组长:姓名职务职称 成员:姓名职务职称 姓名职务职称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计划和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临床科室院内感染调查。 三、按要求上报院内感染病例、传染病。 四、督促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五、组织本科室人员学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和

技能的培训。 六、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 七、做好卫生员、护工及陪伴探视人员的卫生学管理。 科医院感染管理组组长职责 一、负责制定本科室感染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组 织实施。 二、负责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及工人学习医院感染管理 和消毒隔离的相关知识,做好防护工作。 三、负责督促检查全科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洗手制度和消毒隔离措施等。 四、负责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素。 五、负责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有感染 的趋势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尽快进行追踪监测, 结果及时上报,并有记录。 六、组长不在时,由副组长负责以上相关工作。 科医院感染管理组成员职责 一、负责本科室院内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且根据本科室院内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院内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

眼科临床路径

眼科临床路径 一、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入院眼部检查: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A/B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OCT 。诊断依据: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2-3天,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 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 )散瞳要求瞳孔大小 术后检查项目: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 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2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钠)至手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反应不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伤口愈合好 3.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人工晶体位置正常。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主要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护角膜内皮药物。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及时后节手术对症处理。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手术干预。 二、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UBM、电脑视野、眼科A/B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入院治疗: 局部及全身降眼压治疗、局部抗生素眼水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对症治疗(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方式选择: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职责

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就是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得基层组织,其工作直接影响病人、陪住者、探视者与医务人员。该小组应由各临床医技科室得主任、医师、护士长、护士组成,负责本病房、本部门得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按照“某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标准”要求实现质量持续改进。其主要职责就是: 1、负责制定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感控流程、应急预案,并监督落实。 2、针对科室特点与重点环节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 3、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人员落实消毒、隔离、手卫生、职业防护等医院感染制度。 4、制定本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减少抗菌药物毒副作用与经济上不必要得浪费。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无菌物品管理,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 6、有针对性开展目标监测,定期评价干预效果,调整完善干预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 7、对医院感染可疑或确诊病例,按要求采集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与药敏试验。及时查找感染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8、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按要求登记报告。出现聚集性发病或暴发流行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隔离治疗病人,保护现场,做好消毒工作,保存可疑污染来源物品与病人临床标本,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对法定传染病要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报告。

9、结合本科临床实际,开展医院感染科研工作。 科主任职责 1、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得统一部署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配合院感管理部门得工作。 2、科主任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组长,就是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并带头落实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 3、执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得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 4、结合本科室特点,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监控指标、工作计划等,并监督落实。 5、定期带领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开展科室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追踪,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 6、定期召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会议,讨论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及存在问题。 7、严抓本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多重耐药菌得预防控制,及时评价措施得有效性。 8、掌握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高发部位、目标监测疾病感染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病原学送检率、常见感染菌及耐药趋势等。 护士长职责 1、配合科主任做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得各项工作,落实监控小组职责。 2、管理与督促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得落实,督促完成《医院感

什么叫医院感染

什么叫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二)尿路感染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四)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染,

2015新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1]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15、连续使用的湿化瓶每日更换,清 洗消 毒,湿化液为无菌水。 16、雾化吸入面罩、管道每人一更换, 每 天清洗消毒后干保存。湿化液每日 更换无菌水。 17、体温表用后500mg/L 含氯消毒液 浸 泡,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体温表容 器每日清洁,每周浸泡消毒。 18、压脉带用后500mg/L 含氯消毒液 浸 泡,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一人一用 一消毒。 19、空气消毒或紫外线灯每日消毒有 记 录;每周擦拭一次有记录;有更换 灯管日期记录;累计时间记录。 20、进行各种操作前洗手,戴帽子、 口 罩,洗手方法正确。 21、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空气每 日消 毒并记录;地面清洁,湿式清扫。 22、查房车、治疗车、换药车上应配 备速 干手消毒剂。 23、治疗车、换药车上层为清洁区, 下层 为污染区。治疗车配有快速手消 毒剂、锐器盒、医疗垃圾桶。 24、无菌物品专柜放置。 25、灭菌包标识明确。 26、持物筒、钳每4— 6小时更换一次 (遇污染随时更换)。使用中的碘酒、 酒精密闭保存,消毒液每周更换 2次, 容器每周灭菌2次。膏缸注明开启日 期、时间,一经打开,使用时间W 24 小时。存放在无菌橱中的无菌物品(棉 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W 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27、诊疗、换药等操作按清洁伤口、 感染 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 感染伤口就地隔离,处置后进行终末 消毒,不得在治疗室、换药室处置。 28、治疗盘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治疗 巾每日更换并注明启用日期。 29、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液体须 注明 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抽 出的药液须放入盘布内。 30、静脉注射执行一人一止血带一消 消毒 隔离 与灭 15、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6、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7、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8、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9、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0、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1、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2、缺一项扣1分 23、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4、一件物品未按要求放置 扣 1分 25、一项不明确扣1分 26、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7、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8、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9、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30、一人次未执行标准扣 1 30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感染管理职责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感染管理职责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院内感染流行时,或有烈性传染病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或预防保健科),并协助调查原因,积极处理病人。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合理使用抗菌素。 4、组织本科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餐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7、落实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检查、用后的处置。 8、按有关要求做好科室各物体表面、消毒剂/灭菌剂、各区域空气、医务人员手表面的化学监测或生物监测,对不合格样本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物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院感科,并协助调查。 5、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6、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7、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药剂科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1、负责本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管理,定期分析和通报应用情况。 2、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的信息。 3、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 4、严格执行药物进医院的查三证、抽查药物质量制度,杜绝假药进院。

医院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 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l、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2、在院感科和科室院感小组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3、甲类、拟为甲类管理或特殊传染病患者不充许收治,应立即上报并转上级医院。其他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管理,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的规定上报,同时作好登记;院感监控小组定期对散发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检查讨论诊断、治疗和科室消毒隔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发现危险因素和隐患,提出有效防范措施,不断改进工作。 5、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或有感染暴发倾向时应及时报告科室院感监控小组,经核实后立即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制度》进行处置和报告院感科,并配合调查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其蔓延。发现法定传染病,须按相关法规报告疫情。 6、病室的空气、物品、设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按医院

消毒隔离制度”及相关操作规范执行。 7、抗菌药物的使用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医院感染。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监测控制,预防多重耐药菌造成院内传播流行。 8、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我院《手卫生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以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性,保证病人及医务人员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9、加强职业防护,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当出现职业暴露时,按照《平溪镇卫生服务中心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和流程进行处理。 10、认真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根据有关”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做好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造成院内传播流行。 1l、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按《平溪镇卫生服务中心疗废物管理制度》要示正确分类,有效封口,有交接登记并执行人签名。知丁

眼科临床路径知识讲解

一、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入院眼部检查: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A/B 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OCT 。诊断依据: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2-3 天,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散瞳要求瞳孔大小术后检查项目: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 2 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 钠)至手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反应不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 伤口愈合好 3. 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主要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护角膜内皮药物。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及时后节手术对症处理。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手术干预。 二、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UBM电脑视野、眼科A/B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 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书1

仪陇宏济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安全 责 任 书 年月日

仪陇宏济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书 科室(医技):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责任书,要求各科室掌握相关内容并遵照执行。 1、医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监控人员2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确实履行小组的职责。 2、各科室应明确医务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它病原微生物传播。 3、科室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使之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落实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4、严格遵循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5、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配备必要的手卫生用品,医务人员在检查每一个病人前后,均要洗手或者手消毒。操作时,每检查一个病人应当及时洗手或者手消毒。 6、指导本科室工作人员包括清洁员做好职业防护的各项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护理操作程序,做好标准预防,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防止发生职业暴露事件。 7、科室保持整洁,地、桌面每日进行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各检查诊室每日必须常规进行空气消毒。 8、诊察床位应每日进行消毒,床单位每天更换,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9、特殊感染病人需进行检查时,应合理安排时间,检查后对诊室的环境、用物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10、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主动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以上条例望科室认真遵守,如有违反,将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院长: 科主任: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