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模板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模板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模板

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

标准住院日:≤6 天

入径评估标注:翼状胬肉

除外规则:1.眼表急性感染炎症2.复杂性,或者多次复发胬肉,沙眼晚期 3.术后角膜溃疡,眼外肌损伤,巩膜溶解4.住院天数超过8天

诊疗指南:1.胬肉明显,肉眼可见 2.遮挡瞳孔,引起角膜刺激症状 3.排除其他疾患不影响手术进行

常见豁免医嘱:

角膜上皮修复类:贝复舒眼液 1支硫酸软骨眼液等

术后炎症药物控制类: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物,抗生素类,珍黄片,裸花紫珠片等

翼状胬肉手术2016年临床路径(附表单)

翼状胬肉手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翼状胬肉手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 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ICD-10 11.311) (二)诊断依据。 1.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2. 症状:异物感、散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 3. 体征:睑裂区球结膜增生、肥厚,其下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结膜充血。 4. 病变直观,影响美观。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翼状胬肉(ICD-10 H11.001)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2-3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冲洗泪道。 (3)心电图。 (4)视力、眼压、验光、眼前节照相、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 试验)、角膜曲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角膜地形图、眼前节OCT。(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大者(高龄合并全身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对症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显手术禁忌症者,对症保守治疗。(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术前推荐不含激素类的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非甾体眼药水,常用量:局部广谱抗生素术前使用12次或以上,局部非甾体滴眼液每天4次。 (2)术后推荐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常用量:滴眼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_________________

封丘县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科室实施路径疾病病种:

封丘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各科室: 临床路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流程图附后): 一、患者住院后病房经治医师首先对患者时行检诊。经治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个案管理员及科主任。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登记,经治医师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在长期医嘱中下达“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根据医师版临床 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护士在病房护士工作站录入“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注: “进入临床路径”该条医嘱不收费) 三、相关护理组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医嘱和相应的护理版临床路径为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环境、制度等)、健康教育、正确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等。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不能空项。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相关护理组完成护士版临床路径表。如果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经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临床路径的原因。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院时,经治医师要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逐项登记该患者信息,有无变异等,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的患者信息也要登记,并注明退出原因。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文本本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西充县人民医院

西充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的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某种手术指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各临床科室、相关科室应当参照本制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管理指导评价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工作开展在医院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以下简称“科室实施小组”)具体实施,院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科室主任为科室实施小组第一责任人。 四、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

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五、管理委员会应定期(每季度)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质控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医技、药房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六、科室实施小组应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监测指标(如入组率、完成率、住院天数、费用等)进行分析评估,并上报医务科。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管理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七、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文本,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对于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八、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诊疗项目等,并将患者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九、经治医师应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十、诊治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医嘱及病程记录中,护理应将变异记录在临床路径护理篇中,并对变异情况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讲解学习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ICD-9 :11.39 )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 体征:鼻侧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底部朝向内眦尖端,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按发展情况分为两类: (1)进行性胬肉,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速度较快,呈灰白色胶状隆起,其前方的角膜出现浸润,体部充血肥厚。 (2)静止性胬肉,头部平坦,无进行性迹象,体部轻微充血或不充血,组织菲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 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侵入角膜; (3)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4)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5)影响美容。 2. 手术方式常用以下几种。 (1)单纯胬肉切除(ICD-9 :11.39 )。 (2)胬肉切除合并羊膜移植(ICD-9 :11.32 )。 (3)胬肉头部转向术(ICD-9 :11.31 )。 (四)标准住院日为3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11.001 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泪液分泌试验、眼球运动、外眼像。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眼底、眼科 B 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3-6 天。

临床路径常见问题解答

临床路径常见问题解答 1.临床路径状态中“执行”、“变异”、“完成”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执行”表示路径节点正在执行中。“变异”表示路径患者已经退出临床路径。“完成”表示医生按照临床路径的步骤全部执行完路径中所有节点。 2.临床路径系统中的“住院第1天”是真实的住院第1天的吗? 答:“住院第1天”,它是一个逻辑概念,代表一个治疗阶段,不是真实的住院第1天,可以是1-N天。 3.谁来决定临床路径的纳入与退出? 答:医生决定路径纳入与退出。 4.碰到符合临床路径的患者,但不知道这种路径的具体信息,怎么操作? 答:在弹出“进入临床路径提示”对话框时,点“查看此路径信息”按钮查看路径信息,查阅此路径的纳入、排除条件和该路径每天需要做哪些工作。 5.患者符合路径的纳入范围,已经在门诊做过路径第一节点需要做的检查,这 时还需要再做吗?怎么操作? 答:在“重要医嘱”标签页中,将该条检查对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勾选执行并确认签名。 6.入径患者,医生已经执行到第二个节点时,发现第一个节点有一条医嘱忘记 开具,怎么操作? 答:不能从第二节点返回到第一节点再开具这一条忘记的医嘱,可以在第二节点通过新增路径外医嘱的方式来补开这条医嘱。 7.附属账号收治路径患者与普通账号收治路径患者有区别吗?电子签名的格 式是否为“普通账号\附属账号”? 答:附属账号与普通账号收治路径患者流程一样,临床路径中不区分普通账号和附属账号。以附属账号使用的临床路径,路径表单的签名格式为“普通账号”。 8.执行路径的过程中,病人的病情难免出现其它症状,这时如何增加路径医嘱 以外的药疗医嘱? 答:系统不限制医生使用临床路径外的医嘱,开具路径外医嘱与正常开医嘱方法一样,系统只要求您填写相关原因。 9.路径患者的检验、检查医生如何开具? 答:检验的开具,只须像路径医嘱一样启用确认提交,检验医嘱会自动生成对应的检验申请单,无须再重新开具检验单。检查的开具按照原有流程,检查已开具后,需要临床治疗措施勾选执行并确认签名。

临床路径标准模板.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5.中医症候诊断:胸痛、胸闷。 ①寒疑心脉: 症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 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②气滞心胸: 症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③痰浊闭阻: 症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④瘀血痹阻: 症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⑤心气不足: 症候: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 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⑥心阴亏损: 症候: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临床路径维护操作说明

临床路径数据维护操作手册 前言 临床路径数据维护是把临床路径表单中的数据维护进我们的HIS系统中,数据维护得好是正常、方便快捷使用临床路径的前提,请一定要仔细的维护好数据。 1、进入临床路径维护的模块 用HIS系统的工号登陆进HIS系统中,选择临床路径模块进入临床路径维护的界面。 注:当进入系统以后没有临床路径的模块请通知信息管理员给你分配权限。 2、维护临床路径的注册主档。维护临床路径注册主档指的是临床路径病种的基本信息,如病种的名称、住院天数的下限、上限、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等。 (1)、进入临床路径主档信息维护界面:依次点击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注册文档,进入维护注册主档的信息 (2)、维护主档信息:进入维护界面后,点击上面的按钮会在下面表单中的最后一行增加一个空行。 (3)、选择专业类别、输入路径的中文名称、拼音的首字母,填上住院天数的

下限、上限、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后点击保存按钮保存信息。 3、进入临床路径维护主界面 依次点击【临床路径】-->【临床路径设置】,进入临床路径维护界面 4、选择要维护的病种 进入后在【路径查找】中输入拼音码然后点击键盘上的【回车键】,弹出选择病种的界面,找到要维护的临床路径病种,双击(或点击确定按钮)选择病种。 5、维护数据 (1)、维护路径进入标准。选择【路径进入标准】,维护该临床路径病种的进入标准,在行中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诊断,完成以后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路径进入标准:是指当病人是什么诊断时才会进入该病种的临床路径。

(2)、住院周期维护。选择【住院周期维护】,点击左下角的【增加】按钮会在上面新增加一空行。依次维护病种的序号、周期名称、始届日和末界日。所有 周期完成以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保存。 (3)、维护某个周期中的路径指标(维护的前提是先要选择要维护的周期)。 1)、在【住院周期维护】中选择要维护的周期(如住院第1-3天)。

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及表单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术前常规检查;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菌药物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计划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前已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眼科-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 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 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结膜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免疫常规、住院生化、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结膜移植术。 3、术中用药:有感染危险时, 可使用第一代头孢类,术前30分钟使用, 术后24小时 停止使用。 4、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必要时加用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 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 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 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 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 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 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1—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 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 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 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 O 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

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模板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itic Syndrome,缩写为NS,ICD-10:N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2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指南 1.眼睑、颜面及四肢全身水肿,水肿为可凹陷性。 2.尿常规沉渣及尿蛋白定量:尿蛋白≥3+,尿蛋白定量>3500mg/kg/d或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2。 3.血液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30g/L伴或不伴血清胆固醇>5.72mmol/L。 4.排除继发性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2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指南、《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2009年)。

1.对症支持治疗:积极控制感染、水肿的治疗等。 . . 2.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 3.对于频复发/激素依赖(激素耐药)的难治性NS,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环磷酰胺(CTX),环孢霉素A,霉酚 酸酯(MMF),他克莫司(FK506)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0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凝血、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和大便隐血;(2)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浆蛋白; (4)免疫球蛋白、补体;抗链O、类风湿因子 (5)乙肝; (6)PPD试验;

眼科临床路径

一、 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 :(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 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 入院眼部检查 :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 A/B 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 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 OCT 诊断依据 : 1. 症状 : 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 体征 : 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 眼前节检查基 本正常。 3. 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 、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 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 2-3 天 ,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 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 )散瞳要求瞳孔大小 术后检查项目 :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 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 钠)至手术后一个月, 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 泪液。反应不 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 1. 眼压正常 2. 伤口愈合好 3. 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变异及原因分析: 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 护角膜内皮药物。 2. 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 ,需要及时后节 手术对症处理。 3. 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 (人工晶体位置异常、 视网膜脱离、 眼内炎) 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手术干预。 、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 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 眼部检查 :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 UBM 、电脑视野、眼科 A/B 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 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 2 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 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 4.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主要 1. 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 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XX人民医院XX年临床路径 工作总结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我院于XX年X月开始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从而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X月X日--X月X日我院将X个专业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共X个病种;同期出院病例总数XX例,病种数XX 例,入径病例数为XX例,已完成病例数XX例,中途途径病 以上数据显示,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入径率、完成率相对较好,符合相关要求,但变异率相对偏高,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有:

1、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初期,各科维护上没有将相关的药物进行备用维护,运行过程中不熟悉,出现操作不恰当等情况。 2、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延长住院时间,维护的路径时间不在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范围内,药物未维护在备用项目中,使用药物时发生变异。 3、部分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因病情所需提前手术或推迟手术,未在路径维护范围内,部分患者住院后多科会诊合并其他疾病,导致无法按路径维护进行,导致变异。 4、部分内科病人使用中药,出现变异。 5、患者因自身原因,提前要求出院,不在病情维护出院前后范围内。 6、患者需要使用的手术设备维修,无法进行手术等。 二、存在困难 1、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也不利于试点工作后期相关资料的收集、利用。 2、能正常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对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一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历经要求实施诊治。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

眼科临床路径

眼科临床路径 一、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入院眼部检查: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A/B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OCT 。诊断依据: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2-3天,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 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 )散瞳要求瞳孔大小 术后检查项目: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 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2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钠)至手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反应不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伤口愈合好 3.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人工晶体位置正常。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主要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护角膜内皮药物。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及时后节手术对症处理。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手术干预。 二、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UBM、电脑视野、眼科A/B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入院治疗: 局部及全身降眼压治疗、局部抗生素眼水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对症治疗(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方式选择:

2020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一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临床路径操作说明

蓝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HIS使用说明书 临床路径V1.1 一:临床路径概述: 临床路径管理”是指针对一个病种,制定出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照该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从2010年起,中国50家医院将推行仿照工业流水线设计的“临床路径管理”,112个病种有了“标准流程图”,可望实现“同病同治”。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意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将保证患者所接受的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周期,降低费用。 二:软件说明: 登陆到临床路径软件 临床路径软件主界面

菜单窗口说明 1、系统维护→权限设置 先选择增加组,填入组编号和组名称,点击保存组按钮,然后选择左边目录树中的新建组,然后点增加用户,选择操作员,然后点击保存用户按钮。权限分配完后点击保存权限按钮。完成权限分配。 注:这个权限分配是根据组进行分配的,在这个组中的操作员都有这些权限。 2、数据维护→疾病信息维护 维护疾病信息,其中‘编码’是指的医院内部编码,ICD是国际标准的ICD10 码。名称可以根据医生的习惯进行维护。

主要维护路径类别,以供路径维护使用。 维护变异原因

维护变异原因分类 维护路径的专业分类。方便形成目录树。

4、数据维护 临床路径维护 路径设置:正确填写路径基本信息 注:治疗周期一定要填写。启用标志是病区是否可用此路径,如果是启用病区就能使用,不启用病区不能使用。 治疗方案:填写此路径在用什么治疗。 项目阶段设置:此路径分几个阶段治疗,每个阶段的名称填写明确。

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模板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itic Syndrome,缩写为NS,ICD-10:N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2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指南 1.眼睑、颜面及四肢全身水肿,水肿为可凹陷性。 2.尿常规沉渣及尿蛋白定量:尿蛋白≥3+,尿蛋白定量>3500mg/kg/d或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2。 3.血液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30g/L伴或不伴血清胆固醇>5.72mmol/L。 4.排除继发性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2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指南、《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2009年)。 1.对症支持治疗:积极控制感染、水肿的治疗等。 2.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 3.对于频复发/激素依赖(激素耐药)的难治性NS,可

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环磷酰胺(CTX),环孢霉素A,霉酚酸酯(MMF),他克莫司(FK506)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0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凝血、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和大便隐血;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浆蛋白; (4)免疫球蛋白、补体;抗链O、类风湿因子 (5)乙肝; (6)PPD试验; (7)腹部B超; (8)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丙肝、HIV、抗核抗体、肾活检、肾组织病理检查等。

眼科临床路径知识讲解

一、白内障治疗临床路径:(新农合病人)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入院眼部检查: 裂隙灯、气测眼压、电脑验光、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A/B 超、晶体测算、角膜内皮计数、光定位、红绿色觉、前房角镜、散瞳眼底、心电图。特殊情况根据病情考虑做OCT 。诊断依据: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治疗: 洛美沙星眼水(氧氟沙星)、双氯芬酸钠眼水局部点眼。合并有全身病的详细询问病史,口服药自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血管病等) 手术安排:入院后第2-3 天,眼部及全身状况(血压血糖)稳定。手术准备: 麻醉(表麻、局麻严格掌握适应症)散瞳要求瞳孔大小术后检查项目: 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验光、晶体位置、眼底检查等。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典必舒或佳名) 2 周;非甾体类眼水(双氯芬酸 钠)至手术后一个月,根据病情每周点药次数递减,门诊复诊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或者人工泪液。反应不重可口服抗生素。 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 伤口愈合好 3. 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主要应用降眼压药物(甘露醇等)、短效激素全身及激素类眼水局部频繁点眼减轻角膜水肿及保护角膜内皮药物。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及时后节手术对症处理。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手术干预。 二、青光眼治疗临床路径: 入院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两项、HIV HCV Hbsag ,特殊可以查血糖或者生化局部项目。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气测眼压、电脑验光、UBM电脑视野、眼科A/B超、眼轴长度及晶体测厚、 角膜厚度、前房角检查、泪道冲洗、角膜内皮计数。 诊断依据: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___房间膈缺损___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_房间膈缺损_______________ (ICD10: _Q21.102__): 诊断依据:根据__ ____________ 1.症状 2.体征:心脏杂音性质 3.心脏彩超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_______________ 1.缺损大小 2.经济状况 3.患者及家属意见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_10-12____天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___ Q21.102______________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4. 术前准备__3__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三大常规 2. 肝肾功、电解质 3. 输血四项 4. 胸片 5.心脏彩超 6.心电图选择用药:抗生素_第二代头孢_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_1-2_天 手术日为入院第_3-4___天 麻醉方式:_气管插管复合静脉_手术材料:_体外循环、补片__ 术中用药:输血:病理: 术后住院恢复_8-10___天 必须复检查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 2.电解质 3. 心脏彩超 4. EKG 5.胸片 术后用药: 抗生素___头孢二代_ 类,用药时间_5-7___天 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正常,胸片正常 2.无明显胸闷、心悸、气喘 3.伤口愈合Ⅰ/甲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__ __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ASD(VSD)___(ICD10:____ )拟行_ASD(VSD)修补_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翼状胬肉(医师版)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丝裂霉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