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中的涉税问题(1)

国企改制中的涉税问题(1)
国企改制中的涉税问题(1)

股权重组作为重组业务的一种类型,往往伴随着企业控制主体的变更,它通常包括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公司制企业的股权转让和受让、增资扩股、减资或股票回购等。其中,在国有企业的股权重组过程中,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变更、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与分割及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程序繁琐,但其自始至终是对以财产物资的价值管理为主线,对资产和股权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整合。

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在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公司的过程中,大量繁杂的工作是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实施的。从企业改组的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到企业财产清查、资产重组、产权界定、股东权益确定等,都是根据原始的、大量详细的会计信息资料进行的。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完成企业股权重组后,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都在事前以公司章程的形式加以了规范。确定经营成果,进行收益分配,及确定公司解散时的财产分配,都是依托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对象。财务管理部门对整个公司运作活动的价值管理,把不同投资主体的利益聚集在一个共同的经济利益关系中,为协调公司经营活动提供了联系的纽带。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主要根据净资产的受让方的不同分为将净资产评估作价后全部转让给企业的内部员工或其他外部投资者;或是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投入改制后的新公司,吸收其他股东,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制企业;或是二者的组合形式。

1、将净资产全部转让给法人股东或个人股东

在此种改制形式中,在会计核算上,必须以改制时资产评估确认值为基础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的账面记录。国企改制时一般出现评估增值,在确定改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并确定股权转让价款时,应首先计算评估增值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并作正确的处理。但通常对此项收益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不立即征收,与此对应,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

算应纳税所得暂时不得扣除。(财税字[1997]77号)期纳税调整的方法可采用据实逐年调整及综合调整法。前种方法对于因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而通过折旧、摊销等方式实际计入每一年当期成本、费用的数额不允许税前列支,相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综合调整法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年。改制后的公司需就资产评估增值对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的影响进行纳税调整。采用此种方法的,假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保持不变,在以后每年都有应交企业所得税额的情况下,每年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如果在今后的十年间企业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则企业可采用递延法和债务法作账务处理。改制企业的账务处理可以采用结束旧账,另立新账或延续旧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账务调整两种方式。延续旧账并以此为基础调整的,由于改制企业旧账中资产、负债已按评估值进行过调账处理,因此只需将原企业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从借方结平,同时按新公司注册资本计入“实收资本”,前者大于后者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另立新账的,首先要将评估基准日原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相关账户账面余额结平,再按照评估后的价值另立新账,借记资产类账户,贷记备抵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含递延纳税情况下的“递延税款”),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

综上,如果在确定国有企业股权转让价款时已扣除了所提取的递延税款,则改制后企业应对评估增值进行纳税调整;反之,如果在确定国有企业股权转让价款时未提取和扣除递延税款,则改制后企业不应对评估增值进行纳税调整。

2.将净资产全部折算为新公司的国有股份

这种改制方式是将国有企业评估后的净资产按照一定的方法折算为国有股份,同时吸收其他投资者组建公司制企业。根据我国《公司法》及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国有企业以净资产

折股改制时,首先须改制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或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以评估结果为折股的依据。企业实行整体改建的,应当将评估结果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由原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持有,并将改建企业全部资产转入公司制企业。如果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已经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不再征税的,评估增值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不再作其他处理;如果资产评估增值部分未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的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需要征税的,在按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时,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资产评估净增值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税法规定的免税改组条件主要有:企业整体资产转让后,被接受企业继续用于同样目的的经营业务,保持经营的连续性;转让资产的企业或股东应通过持有接受企业的股权,继续保持对有关资产的控制,即所谓具有权益的连续性。

在实践中,如政府部门仅简单按照净资产的评估值全部折算为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就忽略了评估增值中可能隐含的所得税问题,将评估增值中所包含的应交企业所得税税款也折算为国有股本。由于税务机关对改制后的公司所得税进行征税时不允许企业按评估确认值作为计算税前扣除成本费用的依据,仍然要求企业就资产计价进行纳税调整,这就必然要对其他股东的权益产生影响。因为既然对评估增值未提取“递延税款”贷项,则因纳税调整而形成的应交所得税必须计入“所得税”账户,作为一项费用要由全体股东共同承担,这样其他法人股东和个人,也要承担原国有企业评估增值需交纳的企业所得税是不合理的。同时,如果改制时已将国有企业评估增值隐含的应交企业所得税税款折算为国有股份,国家就已经获得相应利益,如果又要求改制后的公司进行纳税调整,向国家再缴纳这部分税款,国家显然获得了双重利益。对于上述问题造成的各股东权益的不平等问题,目前已有相关的文件出台去规范此类问题,如财税字[2003]48号及国税函[2003]308号文件。在此连个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国有企业改制时已将净资产评估增值所对应的应缴企业所得税提取了“递

延税款”贷项,然后从净资产评估确认值中将其扣除后再折为国有股份,则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不应按评估后的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否则应作纳税调整;如果国有企业改制时将净资产评估确认价值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对改制后的企业可按评估后的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不作纳税调整。因此,在日常的税收征管中,应结合具体的改制方案,根据具体的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方法,进行正确的税务处理。不能简单地认为如果改制后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依据的是资产评估价值,便一律要求改制企业就资产评估增值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中的涉税事项

1.流转税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的实质是国家将其在国有企业享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法人或个人股东,或国家将其在国有企业的权益全部或部分投入到改建后的公司制企业,这个变革本身并不产生实质性的流转环节,所以也不应产生流转税的纳税义务。由于转让企业产权是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行为,其转让价格不仅仅是由资产价值决定的,与企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完全不同。因此,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国税函[2002]165号)同时,随同国有企业整体产权转移而进人公司制企业的全都资产都不视同销售,不产生流转税的纳税义务。(国税函[2002]420号)由于企业资产评估减值而发生的流动资产损失,不属于(《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国税函[2002]1103号]

2.契税及印花税

(1)契税。在(财税[2003]184号)文中规定: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由职工买断企业产权,或向其职工转让部分产权,或者通过其职工投资增资扩股,将原企业

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对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国有、集体企业出售,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并且买受人妥善安置原企业30%以上职工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减半征收契税;全部安置原企业职工的,免征契税。

(2)印花税。根据“财税[2003]183号”文,国有企业在重组改制过程中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印花税。但在重组改制中新成立的企业,对新增加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三:公司制企业股权转让双方的的相关会计及税收问题

公司在设立时,都会形成原始的股权结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要调整经营方向和战略目标,如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对股权结构和规模进行合理调整。

1.转让方的会计处理与相关税收规定

转让方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会计处理上应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将两者间的差额记录为“投资收益”。在“权益法”下,应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同时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等科目,按“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作相应的借(贷)记录,再将上述科目间的差额记录为“投资收益”。如果部分转让某项股权,应按转让比例和股权平均成本计算本次股权转让成本。股权转让时无需缴纳营业税,但应计算股权转让所得并全额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在税法上,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

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处置股权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股权转让人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不得确认为股息性所得。

为了鼓励和促进企业的改组改制,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在国税函[2004]390号文件中规定:’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投资方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应确认为投资方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免对税后利润重复征税,影响企业改组活动,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从转让收入中减除上述股息性质的所得。按照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的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如果有关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作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企业清算或转让子公司(或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的全部股权时,被清算或被转让企业应按过去已冲销并调增应纳税所得的坏账准备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增加未分配利润。转让人按享有的权益份额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这就是说投资方只要持有被投资企业95%或以上的股份,在全部处置其持有的股份时,不仅属于股息性质部分(净资产与投资成本之差)的转让所得可以在税前扣除,而且被投资企业已提取的并已作纳税调整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数额,也可以作为股息性质的所得在税前扣除。这就使得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有了税收筹划的空间,其筹划的关键在于持股95%以上。

2.股权受让方的会计处理与相关税收问题

(1)以现金受让股权的会计处理

在成本法下,股权受让者以现金支付方式受让股权后,按现金支付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在权益法下,企业应先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再按确定的占股比例乘以目标公司所有者权益计算受让方所享有的权益,当“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借方金额大于按上述计算得出的权益时,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方数,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超过10年)结转时冲减投资收益。反之,则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贷记“资本公积”。股权受让方在计算股权投资差额及调整投资成本时应依据目标公司审计后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余额。无论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如果在股权受让日之前,目标公司尚有未分配的利润或其他可供分配的收益留存,且股权受让方在受让股权后按占股比例可享有该项利润或收益,以后在分得股利时,应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由于股权受让的时点可能发生于年度中间甚至月份中间,这就给准确划分在该会计年度股权受让前后两个阶段的收益带来困难。股权受让以后的投资收益,应分别不同情况按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处理。在股权转让时,如果被投资单位资不抵债,净资产出现负数,在这种情况下,股权受让方可能以零代价取得了这项股权,从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成本为零,但股权受让方应对该项股权进行备查登记,并根据占股比例确定投资核算方法。

在纳税处理上,在以现金支付方式受让股权的情况下,计税投资成本就是支付的现金额,并且保持不变,因而也就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问题。在计税投资收益方面,税法规定投资方应在被投资单位账面作利润分配处理时确认收益实现,股权受让方也应遵循此原则。另外,如果在股权受让日之前,目标公司尚留存有未分配的收益,且股权受让方在受让股权后按占股比例可享有该项收益,以后在分得股利时,税收上仍将其作为一项投资持有收益处理。

(2)股权置换方式受让股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企业发生股权置换并符合非货币性交易条件时,应以换出股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股权的入账价值。股权置换中涉及补价的,支付补价的一方,应以换出股权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股权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一方.应按如下公式确定换入股权的入账价值:换入股权入账价值=换出股权账面价值- 补价/换出股权公允价值x换出股权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在这种方式下,换入股权的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一致。

3.股权转让的纳税筹划

对股权转让所得人们往往通过先分配后转让的筹划方法,通过减少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增加股息性质所得的办法来达到减轻股权转让所得税负的目的。但是利润分配要以被投资企业充足的现金可供分配作为前提,而且要受到公司法的诸多约束如企业必须按当年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且一经提取一般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即使是转增股本也必须保证转增后的盈余公积金余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5%。但最后股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溢价也无法通过该办法来减轻税负,所以对投资者来说节税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企业可以通过先受让再转让的方法减少税收支出。如:甲企业分别拥有乙企业和丙企业82%和70%股份,乙企业同时持有丙企业14%的股份,乙企业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面值认缴股本),截至2005年末,乙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为1400万,累计盈余公积金230万元,未分配利润170万元;计提并已作纳税调整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为100万元,三企业均适用33%的税率。甲企业拟将其持有的乙企业全部股权以1230万元的价款转让给丁企业.同时丙企业也将其持有的乙企业股权以210元的价款转让给戊企业。

上述交易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按国税发[2000]118号文的规定,甲、丙企业需缴纳的所得税分别为(1230-820)×33%=135.30元和(210-140)×33%=23.1万元。如果甲企业先将丙企业持有的乙企业14%股权以210万元的价款受让过来,然后再分别按原比例和价款转让给丁企业和戊企业。由于此时甲企业持有乙企业96%的股权,又是一次性转让,因此按国税函[2004]390号的规定,甲企业取得的转让乙企业的股权所得中,不仅其应分享的乙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可以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而且乙企业已计提并已作纳税调整的100万元资产减值准备也可按其应分享的部分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在上述一系列的交易过程中,丙企业的税负不变,仍为23.1万元;甲企业由于取得的转让收入正好等于其应分享的股份、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及已计提并已作纳税调整的资产减值准备,因此不需缴纳所得税。所以通过先受让再转让的方法,甲企业可减轻税负135.3万元。

成本控制关键点10篇,超全总结!

第一篇:造价管控 一.存在问题 1、编制清单时,存在工程量少算或漏算以及清单特征描述不准等现象。 2、施工单位投标价格高低不一,甚至还有施工联合串标单价现象,公司无法对合理价格做出准确判断,麻木追求低价中标; 从而导致中标价格也许是经过施工单位抬价后的高价;也许是低于成本的价格出现豆腐渣工程。 3、投标人会利用清单工程量的可能变化进行不平衡报价,对清单工程量预计结算时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报高价,反之则报低价; 对于清单文件中无具体工程量的暂定项目,预计要做的报高价,预计不做或拟再分包的报低价。 利用设计变更进行不平衡报价,对设计图纸中不明确或遗漏之处,预计修改后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报高价,反之则报低价。 4、在开标过程中,没有专业人士对技术标中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网络图、劳动力计划安排进行评审,导致很多二三流企业乃至挂靠单位以低价中标的渠道进入集团承包基建项目;造成工期浪费。 5、施工单位战线拉得太长,导致资金、机械设备、人力资源周转困难,从而影响工期浪费; 6、基建体系所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数量太少,参差不齐;大宗建筑材料未集中采购。 二.对策 1、对清单编制的质量建立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手段来制约清单编制人,从而达到提高清单质量的效果。 2、公司在开标前需对该项目做出详细的预算,对成本做出分析,确定准确的拦标价格,达到正真合理低价中标的目的。 3、公司首先应有一套完善的图纸及一份高质量的工程量清单,以避免因图纸的不完善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失误给投标人留下可乘之机。 4、建立集团内部技术标评定专家库,工程开标时通知技术标评定专家进行评审;对技术不够成熟或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予以否决。 5、应对施工单位做出明确规定,施工单位手头拥有两个以上在建的三一集团项目不得参加第三个项目的投标,确保工期不被造成的浪费。 6、按设计、总承包、专业分包、专业及大型设备供应、大宗材设供应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种类同级别合作伙伴关系不少于3家以上。 如此操作,可缩短招标时间;基于建立在互信基础上,节约工程费用;可加速验收移交使用时间;有利于后序保修与维护。 对大型大宗、品质要求高的材料设备集中选定定供应商。 签订长期采购合作计划,如通风气镂、墙板、耐磨地面材料、铝型材、母线槽、电梯护梯、电缆、钢材、厂矿灯具、混凝土、外墙石材、卫浴洁具等。 如此操作能保证材料品质达到公司要求;在施工中能保证按时供货;减少承包方采购成本,降低材料购买成本、从而为公司节约建设投资成本。 第二篇:规划设计 一.存在问题 1、使用部门提交的产能规划、使用需求没有经过认真地研究及评审,经常在建设的工程中进行不断的调整,带来大量的设计变更,增加了造价。 2、厂房的工艺设计滞后,建筑按照标准厂房设计,导致大量的设计变更,增加了工程造价;或厂房结构局部设计偏保守,存在浪费现象。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7个doc)2

从管理咨询顾问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是倍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心课题。但是,现在各方面研究的主要环节是外部激励问题,如公司化、停止财政补贴、建立竞争环境等;对于内部激励问题,则研究的很不够,对于市场导向的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分析较少。正如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局长尼古拉斯?C?霍普先生所言,“我们在建议用市场方式来改善不良管理方面还不太成功,这种改善在具有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经济里是自动发生的。”我们认为,在建立外部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内部激励机制问题,建立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向市场导向型的管理体制转变的基本理论框架,这就是:完成企业组织各项基本管理职能的转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建立战略管理体制。 一、关于国企改革与管理的几个认识问题 1、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评估 从目前中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有三种成功的管理模式:一是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二是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三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这三类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学习,但其中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问题更突出。 国有企业的优点是生产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组织较成熟、较完整,制度较健全,与政府、与社会关系较密切;缺点是市场导向较差,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运行机制不灵活,战略管理刚刚起步,水平较低,尤其是对管理模式的转变不适应,各种管理都处于转型期的混乱状态。 民营企业的优点,是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了解较深,战略管理水平较高,运行机制较灵活,对市场适应性较强,但管理组织、制度、监控、计划都还很粗放,管理与发展形成尖锐的矛盾,往往管理跟不上发展。

跨国公司的管理优点是组织、制度都十分完善,市场化水平亦较高,但其本土化水平较差,面对中国市场的战略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亦不灵活。 2、改革和管理的关系 这是现在理论界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也有理论界人士强烈呼吁:不能以改革代替管理,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对此,我们的看法是,改革和管理的关系有两层:一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以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界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二是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以带来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改革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与企业管理相关。就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珠管理现状来说,必须通过改革来加强和深化管理。一方面,,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奠定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导向型的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向现代企业的组织转型,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否则,光是希冀于加强管理,采取的主要手段还是加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改革,必须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国的国有企业,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还远没有完成,众多的企业从“外型”到“内核”都甚至上是工厂制企业;有些企业,组织形式虽然由工厂变成了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但实际上只有一个现代公司的外壳,组织结构和管理形态还完全是工厂化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通过对现有组织的完善和加强管理来完成市场化的变革,必须通过改革来改变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使之成为一个法人意志明确的、能够贯彻企业战略意图的、进行科学的计划和合理的控制的真正的现代公司。 从企业改革的历程来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加快,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按统筹兼顾、公开竞争、分类推进及配套改革的原则推进国企改革。目前需要尽快制定改制的基本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应当在小型企业“进场交易”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对有长期重大贡献的经营者可以适当奖励股份;要调整政策允许金融支持改制,按统一规则和分级行使出资产权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国企改革。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规范一、国有企业改制:含义、基本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何为国有企业改制对国有企业改制有多种理解: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改变企业形态即改变规范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的企业法律形式,如按企业法规范的企业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可有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形式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更广义的企业改制还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的广泛变革,如改变经营者激励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未必是狭义的企业改制的基本要素,但它往往是企业改制的诱因或结果或条件,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是进行企业改制时,尤其是以激励效应为主要目标的改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二)基本情况:主要推动因素和现状国有企业改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因素涉及政治政策、地方、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者多个方面。十六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直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针日益明确。中央的政治决策为有关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地方、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前提性的政治基础。十四大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则从操作层面为国有企业改制逐步明确了相应规范。地方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走得较快。这有两个背景:一是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二是地方希望政府投入很少,但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能更快发展。为解困和发展,地方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企业改制。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初沪深股市开张,及以后的海外上市,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能起作用,与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机制的需求有关,亦与存在“内部人控制”、国企经营者长期责任重薪酬低、许多“新国有企业”国家投入很少等情况有关。十几年的国有企业改制已有很大进展:国有企业数量下降,但收入、资产收益上升,国有企业数80年代初有约30万户,现在只有约18万户(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已从1998年的6.5万户降到2002年的4.3万户;全国国有小型企业改制面已达80%(国资委有关专家估计);不少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改制和资产优化重组结合推进,企业制度和资产结构同时改善;与改制改组结合的职工分流稳健推进。[!--empirenews.page--] (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政策尚不够明确。针对具体行业及地方,已有些政策出台。但由于缺基本规模和政策,当改制及相应的并购重组涉及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关工作就难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方向性的和结构性的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是法律规范问题,如按企业法登记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否要转为公司制企业,设计国有特殊公司的依据何在及其法律规范有何特点;有些是结构性问题,如国有独资大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及相应的关联交易、利益冲突等问题,在不动结构的情况下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简单地进行子公司经营者、员工持股等改制是否会带来集团业务难以整合的矛盾等。改制程序和具体政策方面也有些问题。近几年国有企业改制进展较快,但确实存在“自买自卖”、审计评估不实低估贱卖、“暗箱操作”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认识原因,如轻视改制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以“运动”方式推进企业改制;亦有政策不系统配套的原因,国家及有关部门没有系统政策,仅凭分散的具

企业间无偿划转资产的涉税处理及例解

企业间无偿划转资产的涉税处理及例解 在实务中 ?不少母子公司之间存在无偿划转资产的现象 ?这种无偿 划转资产在税法上到底应该要缴纳哪些税 ?困绕不少财税人员和税务 局干部 ?笔者对企业间无偿划转资产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梳理 础上对企业间无偿划转资产的涉税处理进行归纳如下。 一)无偿划转的法律关系:无偿划转的主体和客体 1、无偿划转的主体 现有国家政策规定的无偿划转资产的主体是国有独资企业、 独 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没 立的—人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统称国有—人公司 )。《企业国有产权无 偿划转工作指引》(国资发产权 [2009]25 号]第二条对无偿划转的主体 进行了界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 的—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没立的—人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统称 国有—人公司 ),可以作为划入方 (划出方 )。”由此可以看出,无偿划转 般在纯国有产权单位之间进行。 ?在此基 国有

2、无偿划转的客体 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 号)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是指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转移。 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实物资产等无偿划转参照本办法执行”以上两条政策规定对无偿划转的客体进行了界定:即无偿划转一般指划转国有产权,但也可以划转实物资产。 二)无偿划转资产和产权的财务处理[①] 新会计准则未对无偿划转的业务性质和财务确认做出认定。实务中倾向于将无偿划转理解为追加或减少投资,为了方便操作,投资优先以资本公积的增加或减少体现,这样不用去做工商变更。即对于划入方而言,同时增加资产和资本公积;对于划出方而言,同时减少资产和资本公积。但这样处理可能会出现划出方的账面资本公积不够冲减的问题,对此实务中多数企业会先冲减实收资本,若实收资本也不够冲减时,再冲减留存收益。这种做法理论上是行得通的,因为留存收益可以通过转增股本或分配红股的方式转为实收资本。但留存收益转增股本或分配红股可能涉及企业所得税。因为若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税负不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 号)第四条,“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 股息、红利等收入,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因此转股应视同投资收益。此时,若被投资方适用15 %的高新税率,投资方使用25%昀.正常税 率,在转增股本时投资方应补缴10%的企业所得税。[h1] 另外,留存收益金额总是在不停地变动,因此笔者认为最合适的做法是资产划出方只允许冲减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若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不够冲减,应先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经审验办理增资后,再冲减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

基于变更工程的成本管控措施

基于变更工程的成本管控措施 摘要: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规模、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涉及的专业面多,工艺复杂,受客观条件和市场变动影响较大;技术改造、装饰装修、维修工程则因受现场条件的限制、增减内容繁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本文论述了工程建设施实阶段工程变更引起工程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途径。 关键词: 工程变更;现场签证;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项目的实际施工阶段发生工程变更。由于其构成的原因复杂, 规律性较差, 项目变更之后工程成本易超出预算。不少承包方在施工过程中比较随意,且现场签证不及时、现场变更文件签证不规范,项目工程变更管理不当等导致工程成本超出预算,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所以如何对发生工程变更时进行有效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一、工程变更的主要原因 工程变更一般可以分为设计变更和现场变更两类。 1、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单由设计单位出具,一般要求变更的位置、项目、要求工期、并附有相应的施工图纸(或者增加工程),通常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情况时发出: ①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要求进行设计变更,并征得监理、建设、设计各方同意; ②建设方根据自身需要,要求对原设计作出相应的调整; ③设计方根据原设计缺陷自行下达设计变更单。 2、现场签证变更 现场签证变更通常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由承包人提出并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批准或甲方代表批准同意的工程变更。现场签证往往由技术联系函和工程变更令组成。技术联系函由施工单位提出,监理工程师进行批准;签证变更一般有如下几个几点原因: ①建筑材料规格型号或单价发生较大变化;

国企改制中有关财务问题的处理

国企改制中有关财务问题的处理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十五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坚决、有序、逐步、安全地退出亦已形成共识,其退出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企业的增量资本由非国有资本介入,变原来国有独资为多元结构,相应减少国有资本在总资本中的份额(间接退出);二是通过对原国有企业的存量资本进行置换(直接退出)。本文主要就原国有企业存量资本置换中所遇到的一些财务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供参考。 一、企业资产评估前必须进行清产核资 很多改制企业未经清产核资就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对评估前的资产胸中无数。有的企业由于受利益驱动,在申报评估资产时少报、漏报;有时企业由于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常常发生错误申报。加上中介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评估,使评估值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企业改制在资产评估前进行清产核资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最好由上一级资产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对在清产核资中发现的虚资产,应按规定进行财务处理。事实上,清产核资是资产评估前企业的财务清理、资产核实、全面审计的过程。 二、企业改制必须进进资产评估 有的企业图省事,直接以货币资金注册新设,绕过资产评估、资产置换等程序。由于新设企业只要资金到位即可验资注册,而企业改制一般须经职代会通过,主管局或控股公司批准,原资产的处置须经资产管理部门同意,负资产或零资产须经产权交易所以零资产转让,有净资产的或进行置换,或作为国有股权投入。如是,不少企业为了追求改制速度,以新设之名行改制之实,待新公司成立后,再对原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内部协商价进行购买。这种非规范交易的背后存在着很多诸如暗箱操作、无谓讨价还价,尤其是应收应付、存货的随意处置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当然不乏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改制企业应严格按改制程序规范操作,进行资产评估。 三、评估日至改制日的损益归谁所有 按照江苏的改制程序,一般国有小型企业改制的时间最短也得3个月,而人员较多、资产较复杂的,则一般在半年以上。这就引申出资产评估日至正式改制日期间所产生的损益归谁所有的问题。当然一般不外乎由改制后企业承接或由原企业承接两种情况。在此我们主要是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我们不妨把改制分为独立法人整体改制和非法人部分改制两种形式:

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案资料

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指导教师: 专业:会计学 入学时间:2011 年春季 学生姓名:董玉梅 学号:1021201203780 直属/分校:瓦房店电大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2012年9月

开题报告 一、选题理由 我目前就职于一家工业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的加快,企业将更广泛、更直接地融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而同时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当然也是日益激烈,现代企业若想在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成本管理,取得长期竞争优势,而能否获得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已慢慢转向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战略来开发其竞争的优势,但其实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因此,本文探讨的目标之一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目标二在于:全面探讨如何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及其对策。 二、文章结构 主要研究内容1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成本管理缺乏驱动因素分析。1.2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1.3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1.4成本管理认识不足。1.5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1.6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2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1企业成本管理手段滞后。2.2成本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2.3技术创新动力不足。3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3.1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3.2运用多动因理论加强成本管理的分析与研究。 3.3大力加强企业成本的系统管理3.4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3.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3.6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3.7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3.8应该以技术人员作为成本管理的主力军。通过案例分析当前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三、实例分析 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利润的“守护神”。利润=收入-成本费用,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获取利润的保证。工业企业如果忽视成本管理,再优良的市场收益,也会由于过渡的浪费而抵消。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增加利润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提高售价;二是降低成本;三是另上新产品。提高售价受市场供求限制,买方不接受就无法实现。另上新产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考查,又要筹资,投产后还不一定盈利,从当前看,上新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一旦失败,不仅不能带来新效益,而且还会带来新包袱,影响原有效益。而降低成本则完全不同:首先,主动权在企业自已手中,企业挖潜改造、生产经营都可以利用原有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投资少、见效快。本文以某服装公司降低成本为例对此论题展开说明。四、个人见解 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现代成本管理控制,努力降低成本,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在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要以发展的观念去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在商海竞争中争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目录 一、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 (一)成本管理缺乏驱动因素分析4 (二)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5 (三)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5

我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

我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实行配额供给制,国有企业便执行国家交给的商品供给任务。市场上求大于供以及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许多国有企业轻而易举的获得了相当客观的利润,国有企业的员工也大都得到了丰厚的福利待遇,如发奖金,分房子等。 直到于光远提出:“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国开始了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轨历程,由于国家政策的放开,开始重视民营经济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改革初期,由于供给不足,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大都一夜暴富,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不管有多少或都能卖出去,书钱数的手指头痛。随着市场逐渐走向平衡,人们发现赚钱没有那么容易了,许多有远见的人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倒卖倒买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许多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和公司出现了。而他们的出现直接的挤压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和利润,许多在蜜罐里长大的国有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被,拍打在了沙滩之上。许多国有企业倒闭,被兼并,收购。充满了优越干的国企员工则面临着下岗,买断或停薪留职等尴尬境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有企业的腐败成风,缺乏活力,效率底下,人员超编,管理混乱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针逐步浮出水面,那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

制度。随后,又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 大的方针一出台便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一直到今天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尚未完成,改革之初存在于国有企业内部的许多问题任然存在,有的甚至更加恶化,并且滋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盈利能力差,生产设备陈旧,产业升级缓慢,人才流失等。其中,关键是人才流失问题最为严重,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都选择了进入外企工作,因为那里的环境更加适合锻炼自己,他们喜欢挑战。而进入国企的多是有背景的官宦子弟和内部子女,他们最初进入国企的目的便是混个铁饭碗,一生衣食无忧。若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相信会有更少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国企,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不排除有许多效率高的国有企业,但是他们中有有几家不是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垄断市场从而实现他们当前可观的利润。不可否认,有许多领域的投资和经营一定是要国家出钱的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和利润低的行业。但是,更多的领域是要民间资本或民营企业在其中扮演主角,这样才能使市场健康发展,市场化才能早日实现。 所以,个人认为,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态度应该是“无为而治”,发开手让其自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寻找生存空间。当然,这个过程在步骤上是渐进的,在行业上是有选择的。

最新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国有企业改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按统筹兼顾、公开竞争、分类推进及配套改革的原则推进国企改革。目前需要尽快制定改制的基本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应当在小型企业“进场交易”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对有长期重大贡献的经营者可以适当奖励股份;要调整政策允许金融支持改制,按统一规则和分级行使出资产权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国企改革。 论文提纲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立、合并,如公司兼并、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等;二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等;三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四是,转变经营机制,如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等。 本文中所指的改制既是指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转让存量国有资产或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投资的行为,以及辅业与主业进行分离、改制。也是指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解散,以及国有企业之间有偿并购或无偿划转产权的行为。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

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是以经济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在财务上表现为成本高、盈利少。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这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下文通过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企业克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有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表现在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之间存在脱节。 有些企业领导只注重生产质量和销售情况,对销售定单、产品的设计研发、产品质量等非常重视,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仅局限于降低成本,却很少从效益角度来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成本管理观念,说起成本管理、挖潜增效,就只会想到对那些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表面的那些费用的控制,如采购环节的原材料价格、行政管理中的办公经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而对那些不易被抓住和不易被“看见”的成本降低途径,则很少考虑,如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等。

在成本管理上缺乏全局观念,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成本核算,只重视生产成本的降低,只重视财务和成本报表,利用报表中的数字去管理成本。这种做法虽然对降低成本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归根结底成本核算还是事后控制,对成本没有做到预先控制和发生过程中的控制。 从传统成本管理看来,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而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的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管理方式。因此,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效益。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企业更多地应依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出更大的收益,也即相对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二、成本管理方法不当,没有形成有效的目标成本指标体系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但是有的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目标成本法在我国已得到较普遍的运用,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及目标利润形成目标成本

项目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

项目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 项目成本编制、控制与实施会直接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成本和利润空间,如何做好成本编制到控制至实施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所有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关键点,下面就对在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如何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点一、可行性研究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对项目各个阶段工作实施所需投资进行测算、分析,即投资估算,主要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占地或青苗赔偿和其他的行政性收费,各项费用具体内容不再详细阐述,成本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结合当前的成本市场的趋势和影响成本的其他因素,估算费用成本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判定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 关键点二、图纸设计和审查阶段 成本管理人员在施工图设计结算介入并审查各关键部位的设计指标,将会大大降低项目成本,因设计阶段对造价控制就是事前控制,这个阶段是决定占项目投资比重较大的建安费用的重要环节,通常占项目总成本的70%左右。设计决定了工程造价,一旦设计方案敲定,预算、结算等等只能是计量过程而不能改变造价,因此设计不仅要做到满足功能要求还要经济合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设计单位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并不把工程造价放在首位,主要追求设计的安全可靠、美观耐用,现阶段走在重视成本前端的房地产企业已将“限额

设计”纳入与设计单位签订的合同中,例如列出建安成本中影响较大的钢筋、砼具体数字指标,并施行奖励制度。 首先,在满足生活环境、使用功能和符合法规标准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单位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压缩建筑的间距,在规划部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容积率;提高住宅层数或高低层搭配;适当的增加房屋长度;提高公共建筑的层数,减少公共设施的占地面积;合理的进行道路布置和绿化景观设计;最有效的建筑物方案;减少地下车库的扩建度; 其次,成本管理人员通过对建安成本的分析,确定各分部分项的概算指标,将建安部分的投资严格控制在投资估算的范围以内,生超额现象。 不发成本管理人员依据设计任务书,以完整、准确地反映设计内容和意图,确切反映当地适时价格水平的原则,提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和使用限制,编制出初步设计概算,其组成内容应包括各单位工程的费用指标,尽量避免出现设计中不影响结构及使用安全,但会严重影响项目成本的情况(例如:针对地区不同,设计的地下抗浮水位应不相同,每0.1m 的抗浮水位,影响结构成本约20-40元/m2;岩土承载力,提高10% 基础优化10%r 右)。 设计单位依据上述的概算指标进行施工图设计,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择优选择,编制施工图预算,确保工程造价在设计概算范围以内。 由于各专业的设计人员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衔接,甚至可 能出现某些错误,这就要求审图机构对图纸进行审查,对图纸上的一些错误和疏漏进行修改和补充,作为图纸文件的一部分提交建设单位,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图纸设计风险,减少图纸问题引发不平衡报价所带来的损失,尤其成本管理人员要明确专家提出的意见,理清意图。 关键点三、工程招标、施工单位选择和合同签订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控制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重 要环节,招标文件的起草对以后所有工程产生影响,工程性质、现场情况、交通、地质、承包范围、零时用工、水电使用与结算方法、措施费用、安全文明施工费用、劳保统筹、质保等都应做出最清晰的说明;对甲供、甲指乙供材料要明确并写明各自的结算方式;对变更索赔、签证洽商的处理方法要明确时间实效、结算方式、量度标准等; 质量标准评定等级要合理,工期推算要准确,奖惩条款要实际,合约付款比例支付要合理、计价条款符合市场行情。

[实用参考]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RR-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RR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和建议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 /h1 一、国有企业改制:含义、基本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为国有企业改制 对国有企业改制有多种理解: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 改变企业形态即改变规范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的企业法律形式,如按企业法规范的企业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 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可有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形式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 更广义的企业改制还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的广泛变革,如改变经营者激励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未必是狭义的企业改制的基本要素,但它往往是企业改制的诱因或结果或条件,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是进行企业改制时,尤其是以激励效应为主要目标的改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基本情况:主要推动因素和现状 国有企业改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因素涉及政治政策、地方、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者多个方面。 十六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直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针日益明确。中央的政治决策为有关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地方、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前提性的政治基础。十四大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则从操作层面为国有企业改制逐步明确了相应规范。 地方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走得较快。这有两个背景:一是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二是地方希望政府投入很少,但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能更快发展。为解困和发展,地方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企业改制。 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初沪深股市开张,及以后的海外上市,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 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能起作用,与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机制的需求有关,亦与存在“内部人控制”、国企经营者长期责任重薪酬低、许多“新国有企业”国家投入很少等情况有关。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魏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 前言:2005年3月16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了部分人员听取了清华大学魏杰教授的讲座,题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根据建议,资讯分部整理了讲座的录音,通过OA与大家分享。因工作疏漏,原版本中出现错误,特此作出更正,并为此造成的大家理解上的误会表示歉意。 此外,为了读者更好的理解,根据原录音也增加了部分内容。感谢集团公司财务部、董事会工作部的领导和同事们的细致和关注。为方便大家识别,所有增加和修改的部分均以红色标出修订或添加的痕迹。敬请留意。 魏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1952年生人。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国务院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全国13个省市经济顾问、15家企业经济顾问。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1993年在经济学界第一个提出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彻底分开的治理金融秩序建议,受到了有关方面“启发很大”的高度评价。 最近的研究方向企业制度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企业产权制度与资本市场的内在结合及互动性,企业中货币资本与人力

资本内在结合的产权制度体现,宏观经济对企业经营战略的约束性的体制表现等。 主要学术观点主张微观放开,注重产权制度建立,宏观调控走向科学化;强调市场制度及财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适当缩小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强调思考和研究企业问题要着重于企业制度安排、企业战略选择和企业文化塑造。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问题 大家看到,温总理的报告中关于国有体制改革的第一个要点就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我们的国有经济之所以缺乏活力,是因为它进入了它不应该进入的领域。在某些领域,并非国有经济的强项。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中行优惠”“中航油”事件(注:指中航油在新加坡投资成品油期货市场失败造成巨额债务危机及巨额国有资产损失的事件——整理者注),像这种非常高风险,受市场波动非常快速的领域不适合国有经济的进入。而在某些领域,适合国有经济的介入,我们反而要进去。所以说,要解决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问题,解决国有经济进与退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重点。 怎么调整?我认为有两个要点:

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

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 摘要 加强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对成本控制管理的方法从机构设置、物资采购、材料消耗、工资薪酬、期间费用等几个环节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控制管理方法。 关键字: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佳能公司中国区新任总裁小泽秀树坦言:“利润率提高的秘诀在于成本控制,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做了严格控制,在保证优质产品的同时,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了良好的利润。”[1]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除了拥有先进的研发、生产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外,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尤其成本管理环节的控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成本控制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企业通过管理控制的功能,得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谋求更高获利水平的目的。但如何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加强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大家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思路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主要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与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传统成本管理主要通过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如在今天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2、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一是各项定额管理、原始记录还不健全;二是计量基础工作不到位,水、电、汽等“跑、冒、滴、漏”的现象还很严重;三是生产用料大手大脚;四是在原材料、物资采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质量及浪费问题;五是只重视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忽视供应、销售过程成本管理。如物资采购中“暗箱”操作现象严重,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3、分工过细,人浮于事,员工成本意识淡薄,感受不到市场压力,导致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低效率成本,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损耗和失真。 4、在现有企业成本管理中,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这种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状态,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 5、资金管理中存在资金入不敷出,资金缺口严重,资金被挪用、被占用,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损失严重等问题,造成资金成本上升。 二、企业成本与管理措施 一、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机构进行合理设置 加强成本管理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就必须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置,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 (一)设立一个专门的预算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