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诊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c 、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

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

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①黄厚

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

、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

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

1、诊脉方法

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

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

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

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

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

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

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

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

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

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

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寻:

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

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2)五十动:?每

次诊脉,必满五十动。?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

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

2-3min宜。

?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

脏,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

的。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

十动。

三、按诊: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

等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

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

以及肿胀等情况。①阳气盛-身多热

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

患处硬痛拒按-实证;

轻按即痛-病在表浅;

重按方痛-病在深部;

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

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

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

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

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

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

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按腹部:

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

寒证

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2)

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

②腹痛拒按者-实证

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

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

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

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

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

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

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

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

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

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

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

者-肠痈。

3、按手足

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

-阳盛或阴虚,属热

(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

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

伤发热

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

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

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

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

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

种辅助诊断方法)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

-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

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

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

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形:

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热证

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

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

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

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

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

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

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

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2)脉有力:实、洪。

二、对举脉:1、脉位:浮、沉。2、脉数:迟、数。3、脉形:滑涩、洪细、紧缓、长短。4、脉势对举: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迟寒缓脉脾虚湿。涩瘀气滞结痰淤。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中药学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丸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

中药用法:

1.先煎——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贝壳类。先打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如磁石、鳖甲。

2.后下——芳香气味的药物。久煎易挥发而降低药效,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之后放入。如薄荷。

3.包煎——黏性较强、粉末状及带绒毛的药物。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如滑石、青黛、旋复花。

4.另煎——名贵药材为了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另煎2-3小时。如人参、羚羊角。

5.溶化(烊化)——胶类及黏性大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甲胶。

6.泡服(焗服)——有些成分易溶于水火久煎易破坏药效的药物,用少量开水侵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可服用。

7.冲服——贵重药,用量轻,为防止散失研成细末成散剂(麝香)或为提高药效(三七)8.煎汤代水—取其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质量轻用量多体积大,如玉米须。五味: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能缓”。酸“能收能涩”。苦“能泻能燥能坚”咸“能下能软”

一般升浮药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多主上升、向外。

一般沉降药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多主下行内向。七情配伍关系: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病轻,

不复杂的疾病。

相须:两种性味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

增强原有药物功效。

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

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抑制

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两种药物能同时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

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

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行气安胎)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

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

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

胜湿,止痛。(太阳头痛—巅顶头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

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

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

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夏

月之麻黄)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温肺化饮,祛风散

寒,止痛,宣通鼻窍。(阳虚外感,煎服2.5g,

入丸0.5-1g)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

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

去风湿,止痛。

辛夷:通鼻窍,发散风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

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

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

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

解毒明目。(黄菊花——疏散风热,白菊花—

—平肝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

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

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

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

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

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泄三焦之火)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

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肺痈)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

利尿。(清心火)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大肠经。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上焦肺热)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清中焦胃热)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虚热。(清下焦湿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

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

湿,祛风杀虫,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脾胃虚寒者

忌用,反藜芦)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

生津。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

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肠痈)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

风热。(痈肿疔疮)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

散结。(痈肿疔疮,瘰疬痰核)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

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

尿。(肺痈)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

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

肿。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

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

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

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凉血。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

止血,止痢。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不入汤剂)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不宜久煎)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热解便秘要药,生大黄后下)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芦荟:甘寒,归肝大肠经。泻下清肝,杀虫。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导滞。

润下药: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祛积杀虫。

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

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除湿和胃。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治风湿痹症,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苦辛微寒,归肝胃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豨签草: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芳香化湿药: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

发汗散寒,明目。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

消积平喘。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

止呕。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

安神。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泻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

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兼滋

阴。

利水通淋药: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

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

暑热,祛湿敛疮。(热淋、石淋)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

肺止咳。

萆薢:苦微寒,归肝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

痹。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活血

通经。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止痒。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

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

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泻

热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水,止痒。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止痒。

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

止咳。

——————————

温里药: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

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

阳症,寒饮犯肺)

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

寒止痛,温经通脉。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

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

气和中。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

呕。

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

痒。

丁香: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温肾助阳。

————————————

理气药: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

痰。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

化滞。

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化痰,

除痞消积。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

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

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

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

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

气和中,燥湿化痰。

薤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

气导滞。

青木香:辛苦微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

毒辟秽,消肿。

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

消食药: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

血化瘀。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

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消

胀。

谷芽: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

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

固精止遗。

————————————

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驱虫消积。

苦谏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

利水。

雷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通便

润肺。

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杀虫,清

热解毒,止血。

————————————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

毒消痈。(作用强)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

毒消痈。(尿血)

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

解读敛疮。(便血、痔血)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

明目。(便血、痔血)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凉血止血,

清热利尿,清肺胃热。(肺热咳嗽)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

热利尿。(尿血)

化瘀止血药: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

血止痛。(一切血病)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通经。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收敛止血药: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温经止血药: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胃肠出血)

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崩漏)

——————————

活血祛瘀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止痛,清新凉血,利胆退黄,利黄退胆。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活血调经药: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妇科要药)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活血祛瘀调经要药)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舒经活络,调经。

活血疗伤药:

▲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有大毒,入丸散,03.-0.6g)

骨碎补:破血疗伤、补肾强骨。

庶虫(土鳖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续经接骨。

自然铜:辛平,归肝经。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破血消癓药:

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偏破气)

三棱:苦辛平,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偏破血)

水蛭:咸苦平,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消癓。

穿山甲:消癓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胀。————————————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善治湿痰,外用)

天南星:苦辛温,归肺肝脾经,有毒。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善治风痰,外用)

白附子:辛甘温,归脾胃经,有毒。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祛经络之痰)

旋复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消痰行水,降逆止呕。

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祛痰,降气止咳。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消肿散结。(偏甘润)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清肺止

咳,消肿散结。

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开宣,祛痰,利咽,

排脓。(过量易致恶心)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

止呕。海藻:咸寒,归肝胃肾经。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昆布:咸寒,归肝胃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

肿。(甲状腺、淋巴)

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宣散风

热。

黄药子:苦寒,归肺肝经,有毒。消痰软坚散

结,清热解毒。(有毒,不宜过量)

海蛤壳:苦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

散结。

天竺黄:甘寒,归心肝胆经。清热化痰,清心

定惊。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有小毒。止咳

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

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甘苦平,归肺经。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紫苑:辛甘苦温,归肺经。化痰止咳(长于化

痰)

款冬花: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

咳化痰。(长于止咳)

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止咳,

降逆止呕。(胃热呕吐)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泻肺中之火)

葶苈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中水饮)

白果:甘苦涩平,归肺经。有毒。敛肺平喘,

止带缩尿。

————————————

安神药:

重镇安神:

朱砂:甘寒,归心经,有毒。镇心安神,清热

解毒。磁石:咸寒,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龙骨:甘涩微寒,归心肝经。镇惊安神,平肝

潜阳,收敛固涩。

琥珀:甘平,归心肝膀胱经。镇惊安神,活血

散瘀,利尿通淋。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甘平,归心肝经。养心益肝,安神敛

汗生津。

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

肠通便。

远志:辛苦微温,归肺心经。宁心安神,祛痰

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甘平,归心肝经。安神解郁,活血消

肿。

————————

平肝熄风药:

平肝抑阳:

石决明:咸寒,归肝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清肝明

目,镇心安神。

牡蛎:咸微寒,归肝肾经。平肝潜阳,软坚散

结,收敛固涩,重镇安神。

代赭石;苦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重镇降

逆,凉血止血。

刺蒺藜:苦辛平,归肝经。平肝疏肝,祛风明

目。

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息风止痉:

羚羊角:咸寒,归肝心经,平肝熄风,清肝明

目,清热解毒。(高热神昏)

牛黄:平肝潜阳,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钩藤:甘微寒,归肝心包经。熄风止痉,清热

平肝。

天麻:甘平,归肝经。熄风止痉,平抑肝阳,

祛风通络。(眩晕要药)

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熄风,通络,

平喘利尿。

全蝎:辛平,归肝经,有毒。熄风止痉,攻毒

散结,通络止痛。(长于止痛,有毒,0.6-1g/

次)

蜈蚣:辛温,归肝经。有毒。熄风止痉,攻毒

散结,通络止痛。(长于解毒,有毒,0.6-1g/

次)

白僵蚕:咸辛平,归肝肺经。熄风止痉,祛风

止痛,化痰散结。

珍珠:甘咸寒,归心肝经。镇心定惊,清肝除

翳,收敛生肌。

——————————

开窍药:

麝香:辛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

止痛催产。

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苏合香:辛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辟秽止

痛。

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肝经。开窍宁神,化湿

和胃。

————————

补益药:

补气药: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大补元气-

气虚欲脱)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西洋参:甘微苦寒,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

清火生津。

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补气生津。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

表,利尿,托疮生肌。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

水,止汗安胎。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

肾,固精止带。

白扁豆:甘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消暑。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清热

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

蜂蜜:甘平,归肺脾大肠经。补中缓急,润燥,

解毒。

补阳药:

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

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天:甘辛微温,归肾肝经。补肾阳,强筋

骨,祛风湿。

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温补肾阳,强

筋骨,祛风湿。(仙灵脾)

仙茅:辛热,有毒,归肾肝经。温肾壮阳,强

筋骨,祛风湿。

补骨脂:辛苦温,归肾脾经。补肾助阳,固精

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辛温,归肾脾经。暖肾固精缩尿,温

脾止泻摄唾。

肉苁蓉:甘咸温。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甘温,归肝肾脾经。补肾固精,养肝

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甘温,归肝肾经。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苦甘辛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止血安胎,续筋骨,疗伤续折。

蛤蚧:咸平,归肺肾经。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咳。

冬虫夏草:甘平,归肺肾经。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甘咸温,归心肺肾经。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补血药: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

,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精乌须;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补心脾,益气血。补阴药:

北沙参:养阴生津,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天冬:甘苦寒,归肺肾经。清肺降火,滋阴润燥。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养胃生津,滋阴除热。煎服6-12g,鲜品15-30g。

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润肺滋阴,补脾益气。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墨旱莲:甘酸寒,归肝肾经。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清热明目。

龟甲:甘咸寒,归肝肾心经。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甲: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

——————————

收涩药:

固表止汗:

浮小麦:甘凉,归心经。敛汗益气除热。

麻黄根:固表止汗。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诃子: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下气,利咽开音。

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赤石脂:甘涩温,归大肠胃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固精缩尿止带:

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桑螵蛸:甘咸平,归肝肾经。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咸涩微温,归肝肾经

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金樱子: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固精缩

尿,涩肠止泻。

莲子:甘涩平,归脾肾心经。益肾固精,补脾

止泻,止带养心。

芡实:甘涩平,归脾肾经。益肾固精,健脾止

泻,除湿止带。

椿皮:苦涩寒,归大肠肝经。清热燥湿,止带

止泻,收敛止血。

——————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辛温有毒,归心肝胃经。解毒杀虫。

硫黄: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解毒杀虫止

痒,补火助阳通便。

明矾:酸涩寒,归肺肝脾大肠经。外用解毒,

杀虫、止痒;内服化痰止血止泻。

蛇床子:辛温苦,归肾经。温肾壮阳,散寒祛

风,燥湿杀虫。

蜂房:甘平,归胃经。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拔都化腐生肌药:

炉甘石:甘平,归肝胃经。解毒明目退翳,收

湿生肌敛疮。

硼砂:甘咸凉,归肺胃经。外用清热解毒,内

服清肺化痰。

竹沥:甘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豁痰,定惊利

窍。

苏木:甘咸辛平,归心肝经。活血疗伤,祛瘀

止痛。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

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

麻、紫草

—————————————————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

辛、辛夷、苍耳子

————————————————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

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

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

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

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

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

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

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

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

物是珍珠母

————————————————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

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是牡

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是地

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是鳖甲

———————————————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

是穿山甲、王不留行

—————————————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

是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

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是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

生、杜仲、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

是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

芩、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是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

是菟丝子

—————————————————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

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是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是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是牛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

是远志

———————————————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

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

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是贯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是川楝子、苦楝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是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

—————————————————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

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

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是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是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是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是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是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是肉苁蓉、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是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是柏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

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

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

血调经之要药:川芎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

要药:自然铜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

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

?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

朱砂

?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

?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

羊角

?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

?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

?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

?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

?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

?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

当归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

?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

?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

?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

?疥疮之要药:硫磺

———————————————

良药

?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

?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

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

?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

?理气良药:沉香

?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

?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

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

————————————————

佳品

?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

?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

?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

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

?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

?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

?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

?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

————————————————

圣药

?“呕家圣药”: 生姜

?“疮家圣药”: 连翘

——————————————

通用药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治风通用药:防风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

经典用语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

(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

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

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

寄生

————————————————

病证选药

?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

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

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

?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

?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

全蝎蜈蚣

?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

?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

胃火牙痛石膏

?阴署证:香薷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项背强痛:葛根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太阳头痛:羌活

?阳明头痛:白芷

?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

?鼻渊头痛: 辛夷苍耳子细辛

?引产: 天花粉

?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鸡

眼赘疣:鸦胆子

?回乳:芒硝(外用)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蚕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皲裂:白及

?脱发: 侧柏叶(外用)

?阴疽流注: 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

?喉痹:络石藤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手足皲裂:白芨

?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

?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

?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

?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

?亡阳证:附子干姜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

?风痰证:天南星

?滑脱诸证:龙骨牡蛎

?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

?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

?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 脱发:侧柏叶

?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

?胸痹:薤白

?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

?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血淋涩痛:石韦蒲黄

?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

?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

?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

? 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

?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虚火咽痛:玄参

?阴虚外感:玉竹

? 安蛔止痛:乌梅——————————————

配伍用药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

?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

?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

吐泛酸

?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

下?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

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

癫痫、癫狂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蚧:肺肾两

虚、动辄气喘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

汗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方剂学

解表剂

1)辛温解表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桂枝杏仁

甘草(外感风寒表实证)

①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发汗解表,散寒

祛湿

②大青龙汤:麻黄汤+石膏、生姜、大枣=发汗

解表,清热除烦。

③三拗汤:麻黄汤-桂枝=宣肺解表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营卫。桂枝芍药炙甘草生

姜大枣(风寒表虚证)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止咳平喘。麻黄芍药细辛

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羌活、防

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

甘草

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香附紫苏叶甘

草陈皮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紫苑、百部、

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2)辛凉解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温

邪犯肺—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

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叶、菊花、

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肺热壅盛

证—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辛凉解肌,清泻里

热—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独活白芷

芍药桔梗生姜大枣.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升麻葛根芍药甘

草.

3)扶正解表

败毒散发汗解表散风去湿—气虚之外感分

寒湿邪证—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

茯苓桔梗人身甘草

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外感风寒有

内痰—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胡、茯

苓、木香、枳壳、桔梗、炙甘草、生姜、陈

皮、

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葳蕤葱白淡豆豉

薄荷白薇桔梗大枣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

辛。

泻下剂

1)寒下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大黄、

枳实、厚朴、芒硝.

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疮疡初起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

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大黄、芒硝、甘遂。

2)温下

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实证

—附子、大黄、细辛.

温脾汤★攻下寒积,温补脾阳。大黄、附子、

干姜、人参、甘草。

3)润下

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精亏便秘

—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

麻子仁丸,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之

便秘症—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

朴、杏仁.

4)逐水

十枣汤:攻逐水饮。芫花、甘遂、大戟(枣汤

调服)

5)攻补兼施

黄龙汤★攻下热结益气养血—阳明腑实证—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生姜

大枣桔梗.

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柴胡、黄芩、人参、半

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

合病—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

生姜、大枣

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青蒿、黄

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

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槟榔、厚朴、

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2)调和肝脾

3)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气—阳郁厥逆

证—柴胡、炙干草、枳实、芍药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

虚—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

烧生姜、薄荷

痛泻要方★补脾泻肝,缓急止痛—脾虚肝强之

痛泻证—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寒热互

结之心下之痞证—半夏、黄芩、干姜、人参、

黄连、大枣、炙草

清热剂

1)清气分热

白虎汤: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治阳明气分热

盛证—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石膏、竹

叶、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

2)清营凉血

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邪热初入营分—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灼热心营证,热伤血络,蓄血於热证—犀角、生地、芍药、丹皮。.

3)清热解毒

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连翘、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黄芩、

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潰堅,活血止痛—热毒壅盛,痈疡肿毒初起—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制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

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温—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三焦火毒热盛证—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泄热通里。—风热雍盛,表里俱实—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

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4)清脏腑热

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

龙胆泻肝汤★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当归生地

生甘草

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黄连、吴茱萸 (6:1)

泻白散★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

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上攻—黄连、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升麻

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葛根黄芩黄连汤:清解里热、解肌散邪。葛根、甘草、黄连、黄芩。

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当归、生地黄、熟地黃、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补益剂

1)补气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人参、白术、甘草、茯苓

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人参、茯苓、白术、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甘草、山药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黄芪、防风、白术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气阴两伤证—人参、麦冬、五味子

2)补血

四物汤:补血养血—主营血虚滞证—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血虚发热证—黄芪、

当归

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气血两虚

证,脾不统血证—白术、人参、黄芪、当归、

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

3)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通阳复脉,

滋阴补肺生地、炙甘草、生姜、人参、桂枝、

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八珍汤:补血益气。四君子+四物汤

4)补阴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熟地黄,山药、泽泻、

山茱萸、牡丹皮、白茯苓

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熟地山药枸

杞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阴虚火旺—熟地、龟

板、黄柏、知母

一贯煎:滋阴疏肝—阴虚肝郁证—北沙参、麦

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5)补阳

肾气丸:补肾助阳。干地黄、薯蓣、山茱萸、

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附子、肉桂、

鹿角胶、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

杜仲、当归

6)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熟

地黄、肉苁蓉、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附子、

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冬、菖蒲、远志、

龟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鹿角胶龟

版胶人参枸杞子

七宝美髯丹★补益肝肾,乌发壮骨赤、白何

首乌赤、白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

补骨脂

温里剂

1)温中祛寒

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中焦虚寒证

—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劳

之虚劳里急证—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

生姜、大枣

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蜀椒、干姜、

人参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寒犯胃或

中虚胃寒症—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2)回阳救逆

四逆汤★回阳救逆生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汤: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

凝经脉证—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

通草、大枣

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营

卫虚弱之血痹—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

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熟地、鹿角胶、

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生甘草

理血剂

1)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破血下瘀—治下焦蓄血证—桃

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胸中血

瘀证—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地、

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治跌打损

伤。大黄、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甘草、

穿山甲、桃仁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气虚血瘀之中风

—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

少腹逐瘀: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少腹寒凝血

瘀证—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

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身痛逐瘀: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血瘀痹症—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

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

龙。

膈下逐瘀: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膈下瘀血证

—五灵脂、当归、桃仁、川芎、牡丹皮、赤芍、

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七厘散: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外用止血生肌

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桂枝、吴茱萸、

归、白芍、芎、参、阿胶、丹皮、生姜、甘草、

半夏、麦冬

生化汤★化瘀生新,温经止痛当归、川芎、

桃仁、干姜、甘草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桂枝、茯

苓、丹皮、桃仁、赤芍

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鳖甲煎丸★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2)止血

十灰散★凉血止血大蓟、小蓟、荷叶、茜草、

侧柏叶、白茅根、山栀子、大黄、丹皮、棕榈

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青黛、山栀子、

瓜蒌仁、海浮石、诃子

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生地、小蓟、

滑石、木通、蒲黄、藕节、竹叶、当归、栀子、

炙甘草

槐花散★清肠凉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雍遏

大肠之便血—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

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

脾不摄血—灶心黄土、甘草、生地、白术、附

子、阿胶、黄芩

治风剂

1)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治外感风邪头痛。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

薄荷

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治外感风邪头

痛。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知母、苦

参、胡麻、苍术、石膏、甘草、木通、当归、

生地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

羌防芷

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治风邪初中

经络。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

膏归芍苓术草

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治风寒湿痹。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

香、没药

2)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治肝热生

风证。羚角片、双钩藤、霜桑叶、草川贝、鲜

生地、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

竹茹

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治肝阳上

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怀牛膝、生代赭石、

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白芍、元参、天冬、

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天麻、钩藤(后下)、

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

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大定风珠★滋阴熄风。治阴虚风动证。鸡子黄、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鳖甲、生白芍

治燥剂

1)轻宣润燥

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治外感凉燥证—杏仁、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大枣

桑杏汤★轻宣温燥。治外感温燥证。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

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治燥热伤肺重证-冬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2)滋阴润燥

百合固金汤★滋阴保肺,止咳化痰—治肺肾阴虚额,虚火上炎之咳血证—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贝母、生甘草、元参、桔梗

麦门冬汤★润肺益胃,降逆下气—治肺胃阴伤气逆之肺痿,胃阴不足证—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阴虚肺燥之白喉—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

益胃汤:益胃生津,润肺止咳—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证—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

增液汤:增液润燥—治津亏肠燥证—玄参、麦冬、细生地。

祛湿剂

1)燥湿和胃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滞脾胃证—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

2)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茵陈、栀子、大黄

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治湿热淋证—木通、滑石、瞿麦、扁蓄、车前子、栀子、炙甘草、大黄

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杏仁、生薏苡仁、白寇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

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治湿热并重之吐泻证—芦根、厚朴、黄连、菖蒲、半夏、豆豉、栀

当归拈痛汤★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二妙散:清热燥湿—湿热下注证

3)利水渗湿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水湿内停之水肿—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桂枝

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治水热互结证—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治气虚质风水、风湿证—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治水停气滞之皮水证—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

4)温化寒湿

真武汤★温阳利水—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附子炮、茯苓、白芍、白术、生姜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治阴水属脾肾

阳虚,水停气滞—附子、干姜、厚朴、白术、

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白茯苓、炙甘

草、生姜、大枣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治中阳不

足之痰饮—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萆薢分清饮:温暖下元,分清化浊—治下焦虚

寒之白浊—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5)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独活、寄生、杜仲、

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

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治风湿在表证—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安神剂

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重镇安神,清心泻火—治心火偏

盛,阴血不足—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

当归

2)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治肝血不

足,虚热扰神—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

川芎

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治阴亏内

热,心神不宁—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

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

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理气剂

1)行气

越鞠丸:行气解郁—治气郁所致之六郁证—香

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

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治梅核气

之痰气郁结—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祛痰下气—治胸

痹证—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

厚朴温中汤★行气温中,燥湿除满厚朴、沉

香、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

生姜

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天台乌药、

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巴豆

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小茴香、肉桂、

当归、枸杞、乌药、沉香、茯苓

2)降气

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紫苏子、

半夏、川当归、炙甘草、前胡、厚朴、肉桂、

生姜、大枣

定喘汤★宣肺降气,清热化痰麻黄、白果、

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

半夏

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旋覆花、

代赭石、人参、生姜、甘草、半夏、枣

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益气清热。生姜,枣、

参、甘草

小半夏汤: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呕,温中补虚—治虚寒呃

逆—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祛痰剂

1)燥湿化痰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半

夏、陈皮、白茯苓、甘草

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半夏、竹茹、

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姜、枣

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半夏、茯苓、

朴硝、枳壳

2)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胆南星、

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制

半夏(姜汁)

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瓜蒌实、黄

连、半夏

滚痰丸★泻火逐痰礞石、大黄、黄芩、沉香

3)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贝母瓜

蒌花粉研,陈皮桔梗茯苓添

4)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干姜、茯苓、甘

草、细辛、五味子

三子养亲汤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白芥子苏

子莱菔子

5)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风痰

上扰证—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

甘草、生姜、大枣

定痫丸★涤痰熄风竹沥、胆南星、明天麻、

川贝母、半夏、茯苓、茯神石菖蒲、全蝎、僵

蚕、真琥珀、橘红、远志、丹参、麦冬、辰砂、

姜汁、甘草、灯心制

消食剂

1)消食化滞

保和丸★消食和胃山楂、神曲、半夏、茯苓、

陈皮、连翘、萝卜子

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大黄、枳

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泻热。木香槟榔

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

热滞泻痢皆相宜。

2)健脾消食

葛花解醒汤: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健脾和胃。枳实消痞

四君先,夏曲麦芽朴姜连。

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人参、茯苓、

白术、甘草、木香、黄连、神曲、陈皮、砂仁、

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固涩剂

1)固表止汗

牡蛎散★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体虚自汗盗

汗—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

2)敛肺止咳

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罂粟壳、人参、

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

贝母

3)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温中补虚—脾胃虚

寒久泻久痢—罂粟壳、人参、当归、白术、肉

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诃子

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脾肾虚寒之五更

泻—_ 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大

枣、生姜

4)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补肾涩精沙苑子、芡实、莲须、

龙骨、牡蛎

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桑螵蛸、远

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

5)固崩止带

固冲汤★益气健脾,固冲摄血白术生黄芪

龙骨牡蛎萸肉杭芍海螵蛸茜草棕边炭

五倍子

易黄汤★补肾清热,祛湿止带炒山药炒芡实

黄柏车前子白果

祛暑剂

六一散★清暑利湿滑石、甘草

香薷散:祛湿解表,化湿和中—治夏月伤于寒

湿之阴暑证—

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湿复感于寒湿证—

清络饮:祛暑清热—治暑热伤肺,邪在气分证桂苓甘露饮★清暑解热,化气利湿滑石、茯苓、甘草、白术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猪苓

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西洋参、西瓜翠衣、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

开窍剂

1)凉开

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紫雪丹★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至宝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2)温开

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涌吐剂

瓜蒂散★涌吐痰涎宿食瓜蒂赤小豆香薷

驱虫剂

乌梅丸★温脏补虚、安蛔止痛。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逆冷

其他剂型

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散结天台乌药、人参、槟榔、沉香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葶苈大枣

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苇茎、薏苡仁、冬瓜、桃仁

补肺阿胶汤★养阴补肺,清热止血阿胶、牛蒡子、炙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肾气丸★补肾助阳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

丹皮、桂枝、附子

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一、主治病证选方剂

二陈汤—湿痰咳嗽

香薷散—阴暑

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

六一散—暑湿

保和丸一食积

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

乌梅丸—蛔厥

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鳖甲煎丸—疟母

禹功散—阳水

仙方活命饮—痈疡肿毒初起(阳证)

普济消毒饮—大头瘟

阳和汤—阴疽

苇茎汤—肺痈

四妙勇安汤—脱疽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阳和汤—阴疽

痛泻要方—痛泻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喑痱)

小蓟饮子—下焦瘀热——

白头翁汤—热毒痢疾

八正散—湿热下注——血淋、尿血

小柴胡汤—少阳证

消风散—风疹、湿疹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

玉真散—破伤风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外燥凉燥—杏苏散

四逆汤—少阴(阳虚阴寒)

温燥-轻—桑杏汤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重—清燥救肺汤

十枣汤—悬饮

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

黄土汤—阳虚便血

养阴清肺汤—白喉

甘麦大枣汤—脏燥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

四神丸—五更泄泻(肾泄)

半夏厚朴汤—梅核气

芍药汤—湿热痢疾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仁汤(邪在气分

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

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

橘核丸—痫

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

五苓散—蓄水证

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

槐花散—肠风脏毒下血

五皮散—皮水

桃花汤—虚寒痢

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诸痛的代表方

天台乌药散—小肠疝气

加味乌药汤—痛经

麦门冬汤—肺痿

玉液汤—消渴

琼玉汤—肺痨

2、主治病证不只一个

吴茱萸汤—虚寒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

牡蛎散—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自汗

小柴胡汤—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黄龙汤—热结旁流,气血两虚

3、由病机来选方

外寒内饮—小青龙汤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九味羌活汤

类中风—镇肝熄风汤(肝肾阴亏、肝阳上亢、

气血郁热)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增液承气汤

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葱白七味饮

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

阴虚发热—小建中汤(脾阳/中阳不足)

气阴两虚—生脉饮

胸痹—胸阳不足—瓜蒌薤白白酒汤

—脾阳虚—人参汤

4、有病机、有症状

肝郁血虚,两胁作痛—逍遥散

肝肾阴虚—一贯煎

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泻白散

疼痛—心胸脘腹刺痛—失笑散郁血停滞

—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丹参饮

—气滞寒凝,胃脘疼痛—良附丸

肝郁化火,心胸疼痛—金铃子散

5、有症状、无病机

肠鸣腹痛,大便腹痛—痛泻要方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半夏

厚朴汤

二、功效选方

回阳救逆—四逆汤

阳虚解表—葱白七味饮

透邪阳郁,疏肝理气—四逆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八正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温胆汤

清热开窍,熄风止痉—紫血丹

祛风湿,止痹痛,益肾肝,补气血—独活寄

生汤(功效最多)

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三、特定中医俗语

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

辛凉轻剂—桑菊饮

辛凉平剂—银翘散

麻杏石甘汤—清、宣、降三法具备

防风通圣散—汗、下、清、利同用,上、中、

下焦并治

益气解表—败毒散

助阳解表—再造散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柴葛解肌汤—病证在肌表,为太阳、阳明、少

阳三阳合病

寓通于补—济川煎

“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白虎汤——竹

叶石膏汤

“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外科“消法”

的代表方—仙方活命饮

辛甘化阳,又具酸甘化阴—小建中汤

“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

骤补真阴以制相火—大补阴丸

“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左归丸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气丸

气血阴阳并补之剂—炙甘草汤

湿温时疫之主方—甘露消毒丹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

“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

“火郁而发之”—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

凉膈散:薄荷、竹叶

清胃散:升麻

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左金丸

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枳实导滞丸

“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

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

入血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四、方解内容理解

1 方中君药

A单味药做君药

补阳还五汤—黄芪

理中丸—干姜

保和丸—山楂

半夏厚朴汤—半夏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引火下行,补益肝肾)

凉膈散—连翘(既重用,又君药)

B两味药做君药

败毒散—羌活、独活

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

二陈汤—半夏

C个别方中有三味药做君药

甘露消毒丹—茵陈、滑石、黄芩

D非君药,但在方中重用

吴茱萸汤—生姜(重)

炙甘草汤—生地黄(重/君)

芍药汤—芍药(重/君)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重/君)

2 特殊剂量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六一散—滑石:甘草=6:1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

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1:2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温脾汤—大黄:附子=2:1

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

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

3 特殊煎服法

十枣汤:大枣煎服送服;小剂量开始,清晨空腹服用;

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先下,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银翘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芳香清新之品不宜久煎)

炙甘草汤:酒水各半煎,清水七升,酒八升(加酒取药性,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4 反佐

左金丸—吴茱萸

芍药汤—肉桂

黄土汤—黄芩

[多选]

一、一个主治病证,多个方剂治疗

治中焦虚寒腹痛—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人参汤

中医治痰饮—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降心汤、五苓散、肾气丸

呕吐—吴茱萸汤、理中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四逆汤

二、一个方剂,多个主治病证

黄连解毒汤—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痈疡疔毒

理中丸—中焦虚寒,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胸痹

五苓散—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水逆证磁朱丸—心肾不交,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癫痫

三、组成中共有的药

银翘散、桑菊饮—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归脾丸、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甘草

理中丸、四君子汤—人参、白术、甘草

四、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三补配三泻,熟地-泽泻、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

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同补,以补肾阴为主

肾气丸—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

左归丸—阳中求阴。补而无泻

右归丸—阴中求阳。纯补无泻

血府逐瘀汤—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黄土汤—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寒热并用

地黄饮子—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

乌梅丸—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辛酸苦味具备,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上下并治

银翘散—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清疏兼顾

逍遥散—气血兼顾肝脾同调

补肝方面,补肝体而助肝用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

中医内科

肺系病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

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

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人参败毒散去

人参加荆芥防风。)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

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香薷饮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

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参苏饮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

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加减葳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

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

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

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相似,但风

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

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

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

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

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

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

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一)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

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凉燥伤肺:温而不燥、闰而不凉—杏苏散。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止嗽散用

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

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杏汤(温燥)桑杏杀身,智斗贝利(桑杏

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

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杏苏二陈三,

更值钱(二陈:二陈汤;三:姜、草、枣;桔

梗、枳实、前胡)

(二)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

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

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

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

冬汤。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

患此方珍。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甘草、

厚朴)/三子养亲(来借书)莱芥苏

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

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二母:

知母+贝母)

黛蛤散:青黛+蛤蚧

泻白散(清泻肺中伏火,清郁热,小儿稚阴):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

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三、肺痈:肺叶生疮的病症。临床以咳嗽、胸

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

特征。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

解毒散。苇茎汤方《千金》存,桃仁薏苡冬

瓜仁;瘀热在肺成痈毒,热泻脓除新自生。药:

苇茎、桃仁、薏苡仁、冬瓜仁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

石膏汤。

四、哮病: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

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

平卧。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

肾生地。

1.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

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

汤加石膏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

亲汤加味。(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苏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

汤合生脉饮加减。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

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

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

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

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

回阳急救汤:四、五、六,姜香肉(四逆汤,

五味子,六君子,生姜、麝香、肉桂)/生脉

饮:生脉麦味与人参。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

气丸。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表虚汗多

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药:黄芪、白术、

防风

四君子+陈皮、半夏;六君子:四君子汤中和

义,参朮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

化痰又理气。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附子、肉桂)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

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熟

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五、喘证: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

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喘证与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

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则气粗声高,

虚证则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

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

肩撷肚。

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

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外感风寒表实证)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外寒内热)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华盖散: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甘麻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方歌一:桑白皮汤痰热了,芩连山栀将火扫;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方歌二:桑白皮汤夏苏子,贝母杏仁芩连栀

四磨汤:槟榔、沉香、乌药、人参。五磨饮子:乌郎只是木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黒锡丹。

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补肺汤:补肺汤用参芪地,紫菀五味桑白皮

参蛤散=人参+蛤蚧—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参附汤=参、附+姜、枣。黑锡丹中蔻硫磺,桂附楝木沉茴香;芦巴故纸阳起石,降逆平喘镇浮阳。

六、肺痨: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葛可久《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超。

保真汤:保真治痨功不小,二冬八珍川芎少;莲心知柏骨陈皮,柴胡朴芪五味枣。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参术芪,归芍山药远志随,枣仁杞子紫河车,龟鹿茯苓大熟地。(子:诃子)

七、肺胀:

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八、肺痿: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

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病。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

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

草汤加减

—————————————————

心系病症

九、心悸:

病症鉴别:惊悸与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

心中烦躁不安。鉴别要点:心悸为心中剧烈跳

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

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

志丸。

2)心血不足:补心养血、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

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

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

神—苓桂术甘汤。6)淤阻心脉: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

胆汤。

安神定志丸为远志丸减辰砂(二茯远志参菖

齿)远志丸法治怵惕,龙齿辰砂平惊悸;菖蒲

二茯真人参,减砂安神定志易。

归脾汤用参朮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

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砂味桔三参,阴亏血少

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三参:人、丹、

玄)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生地黄;怔忡不

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苓桂朮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

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桃仁红花煎=桃红四物汤+丹参、延胡索、青

皮、香附(四物丹青香附延)

黄连温胆汤: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二陈汤+

枳实、竹茹。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

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十、胸痹:

病症鉴别:

1 .胸痹与悬饮:胸痹与悬饮均有胸痛,但胸

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内侧等

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食、情绪激动、劳累而

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可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

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

咳痰等肺系证侯。

3.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

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

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

危重急症。

附: 真心痛病位:其位在心,其本在肾。病机:

本虚标实。

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

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

逆汤加味。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药:生附

子、炙甘草、干姜

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

人参汤加减。

治疗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

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

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

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

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

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神和络—天王补

心汤和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

右归饮。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枳赤芍熬;柴胡芎

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

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组成:瓜萎、薤白、半

夏+白酒。

涤痰汤:方歌一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

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方歌二涤痰温胆(汤)参菖星(人参、菖蒲、

制南星)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

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当归四逆汤:通知,要当心肝大(通草、桂

枝,芍药、当归、细辛、甘草、大枣)

人参养荣汤: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

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无双;若益

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良。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

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力强。

参附汤=参、附+姜、枣。

右归饮:右归八味减三泻,杜仲甘草枸杞入。

(八味:金匮肾气丸的八味)

十一、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

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火扰心: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

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

胆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2)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

黄合交泰丸。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

志丸合酸枣仁汤加。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开;木通甘

草当归同,肝经湿热力能排。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萸山药泽苓丹。交泰丸:

黄连、肉桂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

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十二、癫狂:

病症鉴别;癫证与狂证:两者均属性格行为异

常的精神疾病。癫证属阴,以静而多喜为主症,

表现为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

或笑,声低气怯,抑郁精神失常为特征;狂证

属阳,以动而多怒为主,表现躁动狂乱,气力

倍常,呼号詈骂,声音多亢,兴奋性精神失常

为特征。4、狂证与蓄血发狂:蓄血发狂为瘀

热交阻所致,多见伤寒热病,具有少腹硬满,

小便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不同于狂病

突然喜怒无常、狂乱奔走为主症。

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

合顺气导痰汤。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竹草加

姜薄;药: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

狂证:

3)痰火上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

4)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加减

5)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

十三、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左归丸:狗兔归了山,牛鱼陆地迁(枸杞子、菟丝子、龟胶、山药,牛膝、山萸肉、鹿角胶、地黄)

————————————————

脾胃系统疾病

十四、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痿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香苏散:甘肃皮箱(炙甘草、苏叶、陈皮、木香)良附丸: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保和丸:俏皮山神下岭来(连翘、陈皮、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莱菔子)

清中汤《医宗金鉴》,二陈苓草栀连蔻。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栀子、黄连、白豆蔻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丹参檀砂仁)。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一两半,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1)吐酸:

证治分类:热证:清泻肝火,和胃降逆—左金丸加减

寒证:温中散寒、和胃制酸—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2)嘈杂: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症。

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并见。《丹溪

心法》

证治分类:胃热:清热化痰和中—温胆汤加味

胃虚:健脾益胃和中—四君子汤加味

血虚:益气养血和中—归脾汤

十五、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满,胸膈胀

满,处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

状的病症。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脘部。《伤寒论》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病

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位:基

本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痞满与鼓胀: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症。但鼓胀以腹部

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

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

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

胃痞却按之柔软。

3)痞满与胸痹:

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

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

舒。而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

食纳运无力之证,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

表现。

实痞:

1)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

加减

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

胃散加减

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

合连朴饮加减

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

合枳术丸加减

虚痞:

1)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

气汤加减

2)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加减

十六、呕吐:

辨证要点:1)辨虚实:

实证:感受外邪、饮食停滞所致,发病较急,

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

虚证:多属内伤,有气虚、阴虚之别,呕吐物

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

等症。

2)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

气散。

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加减

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

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

和胃降逆-四七汤。

虚证:

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

君子汤。

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

汤。

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白朮朴;夏曲腹皮

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小半夏汤:半夏+生姜。苓桂朮甘汤=茯苓猪

苓泽泻+白朮桂枝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半夏厚朴与紫苏,

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

郁气自舒。

四君子+陈皮、半夏=六君子。六君子+藿香、

砂仁:香砂六君子

理中丸主温中阳,神参甘草朮干姜。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

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十七、呃逆: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呃寒丁火竹气

五,阳理阴亏益胃汤。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胃泻热、降逆止呕-竹叶石

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

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

合橘皮竹茹汤。

十八、腹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

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合正气天香散。良附丸:良姜香附等分研,

米汤姜汁加食盐;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

痛一并蠲。正气天香散:正气天香经血调,陈

皮乌药气逍遥;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

姜嚼。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大承气

汤大黄后下,芒硝烊化。大承气汤用硝黄,配

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

第一方。(大渴大热烦燥便秘)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

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

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枳实

导滞曲连芩,大黄朮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

郁热,胸痞便秘用此方。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

肝散、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

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

煎尝。

十九、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

四。

暴泻;

1)寒湿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久泻:

3)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

术散。

4)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5)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君药,先煎)葛根黄芩

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热痢,清

里解表保安康。

参苓白朮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

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

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痛泻要方:臣要住房(陈皮、白芍药、白术、

防风)

—————————————————

二十、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

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

-芍药汤。(特点气血并治,寒热共用,通调

中兼用清化,“热者寒之”“通因通用”)芍药

汤中用肉桂,三黄香槟草当归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白头

翁汤(清解中兼有涩止,湿热痢)白头翁汤治

热痢,黄连黄柏秦皮佐。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

气散。(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平胃散用朴

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合成方。驻车丸:教皇将归(阿胶、黄连、干姜、当归)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桃花汤(主治:久痢,便脓血,腹痛,喜温喜按功效:温中涩肠)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赤石脂、粳米、干姜)。真人和穆桂英要挡住草寇(人参、诃子、木香、肉桂、罂粟壳、芍药、当归、白术、甘草、肉豆蔻)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二十一、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餐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四磨汤:乌药、槟榔、沉香、人参)(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四磨饮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槟;四味浓磨煎温服,破气降逆喘自平。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虚秘:

1)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增液汤用参地冬。

4)阳虚秘——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肝胆病症

二十二、胁痛:

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二十三黄疸:

病症鉴别:阳黄与阴黄: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

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兼见神

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

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君药,先煎栀子臣大黄佐)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3)胆腑郁热:疏肝泻热、利胆退黄—大柴胡

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

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无双。

4)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

犀角散加味(阳黄)千金犀角名为散,急黄神

昏最凶险;山栀升麻与川连,因陈蒿可清肝胆。

阴黄:

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胄-茵陈术附汤。

(组成:四逆+茵陈、白朮、肉桂)茵陈术附

汤,甘草肉桂姜

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茵陈四苓

汤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朮+茵陈(五

苓散-桂枝)

1)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

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2)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

合鳖甲煎丸

附:萎黄:治疗以调理脾胃,益气补血—黄芪

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

二十四、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

症。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

有定出,并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

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并在气分,是为腑病。

因积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病症鉴别: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

或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

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

可扪及。

2、癥积与瘕聚:

癥就是积,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

固定不移,痛有定出,病属血分,多为脏

病,行程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就

是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

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

般较轻。

治疗原则: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

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

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

为主。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

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为主方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

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

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

合化积丸。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

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

芍、当归、川芎(生姜、大枣)

二十五、鼓胀: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

淤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

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

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

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

合膈下逐瘀汤

头系病症

二十六、头痛:

证治分类:

外感头痛:

1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川芎

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

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2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

麻汤。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

元煎。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芎芷石膏汤,菊花藁本羌。

半夏白朮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

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加味四物地芍芎,归芩菊花蔓荆同,养血熄风

甘草入,血虚头痛有奇功。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

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

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蒿本加防风;湿邪在

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

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二十七、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

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

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

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阳虚:补肾助

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

麻白术汤。半夏白朮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

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

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

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病症鉴别: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

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

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

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

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十八、中风:

辨证要点:

1、辨中脏腑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志昏

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

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五脏真阳散脱,

阴阳即将离决之侯,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

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

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

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

见于聚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

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2、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

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

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

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

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证治分类:

1.中经络

1)风痰如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感熄风汤。

2.中脏腑

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

4)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参附汤=参、附+姜、枣3.恢复期

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真方白丸子(南星夏川乌,蝎子天麻香)天南星,半夏,川乌头,白附子,全蝎,枳壳,天麻,木香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膝:怀牛膝,君药)

温胆汤+人参、石菖蒲、制南星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犀冰朮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解语南星甘木香,向附天麻远志菖;羌活全蝎一并入,中风不语自然康。

补阳还五用桃红,川芎归芍芪地龙;益气活血经络通,中风遗证可为功。

地黄饮子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

气血津液病症

三十、疟疾:

辨证论治;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4)瘅疟:热虐: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冷虐: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三十一、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逍遥散内归芍和,柴苓朮草加姜薄。+丹皮,栀子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

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

肝饮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

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

三十二、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

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

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分证论治: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

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

紫斑(十茜归)

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加减。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加减。

3)肝火上炎:清肝胃火,凉血止血——龙胆

泻肝汤加减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

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

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加减

2)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

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

汤加减

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

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

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加减

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

子加减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

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加减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

药丸加减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加减

2)阴盛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加减

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三十三、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

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

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

3.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

丸、苓桂术甘汤

三十四、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

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火炎

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

表,滋阴清热敛汗强。药:当归、黄柏、黄芩、

黄连、生地黄、熟地黄、黄芪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

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楷;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药:龙胆

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

泻、木通、生甘草、当归

————————————————

三十五、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

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

病。

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

方加减

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加减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

术散加减

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滋阴通阳、补肾固涩—金匮肾

气丸加减

三十六、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

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

气汤

三十七、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肾系病症

三十八、水肿:

阳水: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

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

越婢加朮汤=越婢汤+白朮。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病症鉴别

1.辨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

2.辨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

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

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

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怔,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三十九、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再加灯芯热淋蠲。

病症鉴别:

1、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候,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四十、癃闭: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清肺饮方清水源,肺热癃闭需车前;云苓桑皮麦门冬,木通黄芩栀子寒。

沉香散将结石摧,橘皮白芍滑石飞;甘草冬葵

和石苇,当归不留谁还追。

代抵挡可替抵当,药形平和体不伤;尾山甲与

硝黄,生地桂心桃仁光。

补中益气汤(黄芪君药)

补中参草朮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

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春泽汤《医方集解》=五苓散+人参

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车前、牛膝

四十一、阳痿:

证治分类:

1)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赞育丸加减

2)心脾亏虚: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

3)肝郁不舒: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

4)惊恐伤肾: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加减

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肢体经络病症

四十二、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

侵袭人体,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

致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重着、

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

变形。

病理性质:有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其形成

因素除与邪气性质有关外,还与素体阴阳偏盛

密切相关。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

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

气虚衰者,寒自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

寒,而成为风寒湿痹。其性质初起以邪实为主,

日久以正虚为主。

病症鉴别:

1、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

无疼痛症状;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

影响活动;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

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辨证要点:

1、辨邪气的偏盛

行痹属风邪盛;痛痹属寒邪盛;

着痹属湿邪盛;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

痰;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

为瘀。

2、行痹:痹痛游走不定者,属风邪盛;

痛痹:痛势较甚,痛有定出,遇寒加重者,

属寒邪盛;

着痹:关节酸痛、重浊、漫肿者,属湿邪盛;

热痹:关节肿胀,肌肤鍁红,灼热疼痛,属

热邪盛;

治疗方法:

发作期:祛邪为主(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

瘀)

静止期:重视养血活血,结合温阳补火,健脾

益气,滋补肝肾

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

风湿湿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合宣痹汤加减

痰湿痹阻:化痰行瘀、蠲痹止痛—双合汤加

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

加减

—————————————————

四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

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

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

四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

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

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

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

热-虎潜丸

四十五、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

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

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

瘀汤

4)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四十六、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

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中医外科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①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②局

部色红、灼热、疼痛,3~6cm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①特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

②种类: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红丝疔、烂疔、

疫疔。

颜面疔(顶陷黑色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

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部具肿,伴壮热烦

躁,神昏谵语,肋痛气急等表现)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

露膏.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手足部疔疮

①蛇眼疔:指甲边缘

②蛇头疔:手指末节肿大呈蛇头状

③蛇肚疔:整个患指红肿

④托盘疔:整个手掌

红丝疔

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三. 痈①皮肉之间急性化脓性疾患②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6~9cm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

翘散

2.外治: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内发丹毒:胸腹腰胯。

抱头火丹:头面部。

流火:小腿足部。

赤游丹:新生儿臀部。

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

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

①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

②砭镰法

五. 发(痈之大发者)

锁喉痈(口底部蜂窝织炎)

1.内治: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有头疽(局部初起皮肤上有粟粒状脓头,红肿疼痛,易像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六. 无头疽(毒邪深沉、附着于骨)

附骨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疼痛彻骨,溃后淋漓,可形成窦道,损失筋骨)1.内治:

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

环跳疽(发于儿童,影响关节,容易残废)七. 走黄与内陷

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

2 内陷:

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八. 瘰疬.(发育体弱儿童及青年,耳后及颈

部,结核如豆,颈部淋巴结)

1.内治:

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

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

散合二陈汤

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

九. 流痰

1.内治:

1)初期: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2)中期:扶正托毒─透脓散

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

阴虚火旺者:养阴除蒸─清骨散

2.外治:

1)初期:阳和解凝膏

2)中期:切开引流

3)溃后:五五丹.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1)初起: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

3)溃后:排脓托毒─四妙汤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二. 乳核(乳房良性肿块)

1.内冶: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

三.乳漏(乳痈疮口久不愈合而成乳晕部漏管)

外治:敷贴法。提脓去腐药,八二丹或七三丹,

外敷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军

用厚棉垫,无效时改扩创。

三. 乳癖(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

乳腺增生病

1.内治:

1)肝郁痰凝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

散.六神全蝎丸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温阳化痰─二仙汤合四

物汤.合十全大补汤

2.外治:阳和解凝膏.

四. 乳衄

内治: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五. 乳岩

1.情志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

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

郁散

3.毒蕴溃烂:解毒扶正─化岩汤

4.气血虚弱:调补气血─归脾汤

第三单元瘿

一. 气瘿

内治:疏肝理气.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

二.肉瘿

内治: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

三. 石瘿:

内治:化痰软坚.开郁行瘀─海藻玉壶汤

四、瘿痈: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第四单元皮肤病:

一.热疮

1.内治:

1)风热毒盛者: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

2)湿热重者: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增液汤

2.外治:青吹口油膏

二.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蛇丹,蜘蛛

疮)

1.内治:

肝经郁热—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疏肝理气.活血.重

镇止痛─逍遥散.

气虚血瘀—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桃红四物汤

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济.解毒洗济.颠

倒散

水疱破后:青黛膏

三.疣

1.疣目(寻常疣)—半球或多角形,突出表面,

色灰白,状如花蕊,粗糙。

风热血燥—治瘊方

肝郁痰凝—治疣汤方

2.扁瘊(扁平疣)—表面光华的扁平丘疹,色

淡红,数目多。

热蕴络瘀—桃红四物汤

3.鼠乳(传染性软疣)—米粒大半球丘疹,增

值绿豆大小,中央脐窝状凹陷。

挑刺挤出奶酪样物质,用碘酒涂患处。敷贴用

斑蜇膏

4.跖疣—发亮小丘疹,增大,圆形,周围角质

环。

5.丝状疣—中年妇女,单个细软丝状突起,呈

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有新长。

四.癣

1.白秃疮(头癣)—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

2.鹅掌风(手癣)

外治:

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

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

外搽

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

3.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足癣)

1.内治: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2.外治:

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

藿黄浸剂

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

3)有脓疱者:青黛膏

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

4.圆癣(体癣)

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

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

癣药水

5.紫白癜风(花斑癣)

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

皮酊外搽.

五. 疥疮(有疥虫)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

六. 接触性皮炎

1.内治:清热解毒.利湿

1)上部者: ─消风散

2)下部者: ─龙胆泄肝汤

3)严重者: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

2.外治:

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

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

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

七.湿疮(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

自觉瘙痒)

1.内治:

1)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二妙丸

湿重于热者: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除湿胃

苓汤

2)血虚风燥证:宜养血祛风.消热利湿─四物汤或当归饮子汤

2.外治:

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婴儿湿疮

1.内治:胎火湿热—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

脾虚湿蕴—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

2.外治:

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

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八.药物性皮炎

1.内治:

1)风热证:祛风清热─消风散

2)湿热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

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清营汤

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合益胃汤.

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

九.瘾疹(皮肤上出现风团色白或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发无定时,傍晚居多,时隐时现)

1.内治:

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或麻黄桂枝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3)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十. 牛皮癣(银屑癣)

1.内治:

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

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

3)肝郁化火—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2.外治:

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

十一.白庀(白色皮糠鳞屑,刮去有发亮薄膜—薄膜现象,刮去薄膜出现红点——出血现象)

1.内治:

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

2)瘀滞肌肤证: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

十二. 粉刺

1.内治:

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枇杷清肺饮

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茵陈蒿汤

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十三.多形性红斑(猫眼疮:红斑,兼水泡丘疹,粘膜损害,自觉瘙痒,妁热。男性居多监狱冬春,愈后复发)

1.内治:

1)风寒证:和营祛寒─桂枝汤

2)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

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

十四. 结节性红斑

1.内治:

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四物消风饮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

十五.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2.外治:白玉膏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

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

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

血府逐瘀汤

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苓桂术甘汤

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

丸.真武汤

重者─参附汤

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

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痔

1.内痔:初为无痛便血,血液与大便不混

实证:

1)风伤肠络—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痛如神

3)脾虚气陷—健脾益气—补中益气汤

外治:注射疗法与结扎

外痔:苦参汤煎水洗,中通时痔疮膏或黄连膏

二.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

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

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

三. 脱肛

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

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

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

一. 前列腺炎

1.内治:

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

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

大分清饮

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

汤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

肿汤坐浴

二. 前列腺增生症

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

─黄苓清肺饮

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

─八正散

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

─补中益气汤.补元煎

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

─知柏地黄汤

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

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失禁.遗尿: ─螵蛸丸

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

抵挡丸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合增液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

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

二. 臁疮(久立劳累致下肢气血瘀滞与肌肤,复

因损伤发为疮疡肌肤溃烂)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本虚标实证,气虚血瘀为病机,益气

活血消於是关键。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

白玉膏

三. 脱疽(发于四肢末端,趾节坏疽脱落)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

寄生汤.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桃红四物汤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

荣汤

四.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清理通络汤

脉络瘀阻,活血化瘀—活血通脉汤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

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

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

六. 肠痈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

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

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

酱散合参附汤

外科术语:

以部位命名:颈痈、脐痈、颧疔、乳痈、背疽、

手发背

以穴位命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

以脏腑命名:肠痈、肺痈

以病因命名: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毒蛇

咬伤、漆疮(对油漆过敏)

以症状命名:红丝疔、麻风、黄水疮、瘰疬、

乳头破碎

以形态命名:岩、蛇头疔、蝼蛄疖、缠腰火丹、

酒渣鼻、鹅掌风

以颜色命名:白癜风、丹毒、白匕

以疾病特性命名:小的癓疖,大的癓痈,更大

的为发

以传染性命名:疫疔

疡: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肿疡: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中破溃的疮面。

胬肉:疮疡破溃过度生长后高突鱼疮面或者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胬肉。

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内痈—生于脏腑的;外痈—生于体表皮肉的疽: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有头疽—肌肤间急性化脓,无头疽—骨骼或关节深部组织

跟盘:肿疡基底部边缘清楚的坚硬区。跟脚为肿疡之基底根部。

跟脚:肿疡之基底根部。

应指:患处化脓,手按压有波动感。

护场:疮疡发病过程中,正邪交争所形成的局部肿胀的范围。

袋脓:疮疡溃后疮口缩小,脓液积于空腔不易排出,状如袋脓。

痔:发于人体孔窍中的小肉突出。

漏:凡溃疡疮口缩小,日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

痰:发于皮里膜外,肌肉筋骨间的包块。毒: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各种因素。

结核:人体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肿块坚硬无比,高低不平,固定不移,称为岩

五善:肝善、心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肝恶、心恶、脾恶、肺恶、肾恶腑脏败坏、气血衰竭。

顺证:外科疾病按应有的顺序出现症状

逆证:外科疾病发展部按照应有的顺序,出现不良症状。

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

清热法——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和营法——活血化坚汤

内托法——透脓散、托里消毒散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第一部病因病机专著——《诸病源候论》

最早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千金要方》提出鉴别“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派

中医外科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

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

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

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

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

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

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

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

归、熟地、山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

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

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

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

二至丸

2、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3、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

2、肾虚证

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

菟丝子丸

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

二至丸

3、血热证

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

黑姜

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

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

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

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

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榈炭、龟甲、牡蛎、

生甘草

九、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

蓉莵丝子丸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

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

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十、痛经

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

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

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

调血汤

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

经汤

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

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

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

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

或滋水清肝饮

十二、经行头痛

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

十三、经行感冒

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

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十四、经行身痛

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

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十五、经行泄泻

1、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

十六、经行浮肿

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

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珍汤

十七、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

荆芥、丹皮

十八、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

二至丸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

母、盐黄柏

十九、经断复来

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

黄丸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

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萆薢渗

湿汤合桂枝茯苓丸

带下病

一、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滞汤

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二、带下量少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

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

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

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三、异位妊娠

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胎—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

(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

(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

(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宫外孕II号方

四、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活胎—保阴煎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

五、堕胎、小产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凡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小产,或半产。

六、滑胎

1、肾虚证:

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

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育阴汤2、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3、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七、子满

鲤鱼汤:鲫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黄芪、桑白皮

八、子肿

1、脾虚证: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

2、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证: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九、妊娠小便淋痛

1阴虚津亏证: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

地丸

2心火偏亢证:清心泻炎,润燥通淋—导赤散

3、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

五苓散

产后病

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一、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

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

汤加地骨皮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

芒硝

二、产后腹痛

1、气血两虚证:补血益气,缓解止痛—肠宁

2、瘀滞子宫证: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

汤加益母草

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三、产后身痛

1、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

五物汤

2、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

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3、血瘀证: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

汤或生化汤加味

4、肾虚证::补肾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

四、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

2、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

3、血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

五、缺乳

1、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

2、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

涌泉散

3、痰浊阻滞证: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

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腹下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

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梭丸

或大黄蛰虫丸

2、痰湿瘀阻: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

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

丹汤

4、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去

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二、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

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

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

合命饮

2、慢性盆腔炎

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

归芍药散

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三、不孕症

1、肾虚证:

肾气虚: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

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

右归丸

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

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阻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

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启宫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

芎、熟地、炙甘草、菟丝子、杜仲、

鹿角霜、川椒

四、阴痒

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

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

黄汤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

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

部.

五、阴疮

1、热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疮—龙胆泻肝

2、寒湿证:温经散寒,除湿消疮—阳和汤或

托里消毒散

六、阴挺(子宫脱垂):

1、气虚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

2、肾虚证: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

《内经》——为妇产科奠定基础

《胎产书》——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

《逐月养胎法》——明确指出怀胎十月养生和

调摄

《妇人大全良方》——分8门阐述,著名的妇

产科专著

《傅青主女科》——肝脾肾散脏立论

中医儿科学笔记

一、胎怯

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

黄丸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二、硬肿症

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

逆汤

三、胎黄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邪: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4、时邪: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挟痰:(偏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

汤、合二陈汤

(偏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

挟滞:解表药加消食导滞—保和丸

挟惊:解表药加清热镇惊—镇惊丸

五、咳嗽

1、风寒: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习题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温病学理论源于: A.《伤寒论》B.《温疫论》C.《神农本草经》D.《诸病源候论》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D.阳中求阴 3.“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 A.相生B.相克C.制化D.乘侮 4.精汁是指: A.精液B.髓液C.肠液D.胆汁 5.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户门B.吸门C.飞门D.气门 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后天与先天方面B.性状与分布方面C.生化与运行方面D.功能与结构方面 7.能加强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A.经别B.经筋C.别络D.皮部 8.手厥阴经的终点与何经的起点相接: A.手少阳经B.手阳明经C.手太阳经D.手太阴经 9.肺气上逆的表现,主要是: A.恶心、呕吐B.呃逆、嗳气C.吐血、咯血D.咳嗽气喘 1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 A.气B.血C.筋D.肉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2—5个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在题干后) 1.脏与脏之间在血的方面有密切联系的是: A.心与肾B.心与脾C.肝与脾D.肝与肾E.心与肝 2.三焦的功能是: A.通行营气B.宣散卫气C.通行元气D.津液通道E.决渎行水3.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B.肝 C.脾D.肺E.肾 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临床多出现: A.胸胁胀满B.头目眩晕C.两乳胀痛D.少腹胀满E.面红目赤5.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 A.痰B.饮 C.湿D.气喘E.水肿 6.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是: A.肾经B.胆经C.胃经D.脾经E.肝经 7.与水湿痰饮的形成相关的脏腑是: A.肺B.膀胱C.三焦D.脾E.肾 8.气机失调主要包括: A.气滞B.气逆C.气虚D.气闭E.气脱 9.下列哪些属于伤津为主的表现: A.口渴引饮B.形瘦肉脱C.口鼻干燥D.目陷螺瘪E.口干舌燥而不

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第十三章)

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及答案中药学试题(第十 三章)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茯苓的性味是: A.甘,寒 B.甘、淡,凉 C.甘、淡,平 D.辛、苦,温 E.甘、酸,平 答案:C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茯苓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故答案应选择C。 2.可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的药物是: A.泽泻 B.猪苓 C.茯苓 D.车前子 E.香加皮 答案:C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茯苓的应用。五备选答案中,虽然五味药皆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但只有茯苓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3.用治水肿,肺痈,肠痈,宜选: A.猪苓 B.茯苓 C 薏苡仁 D.葫芦 E.冬瓜皮

答案:C 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中,ABCDE皆为常用的利水消肿药,均能用治水肿,但只有薏苡仁能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与肠痈,故应选择薏苡仁。 4.猪苓的入药部位是: A. 块根 B. 菌核 C. 果实 D. 全草 E. 块茎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入药部位,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备选答案中五种不同的药用部位,只有菌核是真菌茯苓的药用部位,A、C、D、E均非准确选择。 5.治疗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的药物是: A.荠菜 B.泽泻 C.蝼蛄 D.冬瓜皮 E.泽漆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泽泻的应用。五备选答案中,虽然五味药皆为常用的利水消肿药,药性寒凉,但只有泽泻能泄肾经之虚火,主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之证。故答案应选择B。 6.既能利水消肿,又可清热解暑的药是: A. 葫芦 B. 泽泻 C. 冬瓜皮 D. 薏苡仁 E. 猪苓 答案:C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附习题答案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附习题答案

复习资料 1、诊断学部份: 1:常见症状: ①发热的分度 (1)低热:37.3-38℃(2)中等度热: 38.1-39℃(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②正常体温:36-37度左右 ③发热的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④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⑤水肿的类型与特点: 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2)肾源性水肿(3) 肝源性水肿(4)营养不良性水 肿(5)其它原因的全身水肿 局部性水肿 ⑥呼吸困难的类型,常见原因与特点 类型 (1)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型呼吸困难) (2)心源性呼吸呼吸困难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5)血液病 常见原因 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血液病神经 精神因素 ⑦疼痛的分析要点 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牵涉痛 2:基本体查的方法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3:生命征及其正常值 生命征包括有1、体温正常值(1)口腔测温法36.3-37.2℃ (2)腋窩测温法 36-37℃ (3)直肠测温法36.5-37.7℃ 2、脈搏 60-100次/min 3、呼吸 16-18、24次/min 4、血压 90mmHg<收缩压<140mmHg 60-50mmHg<舒张压<90mmHg 2、脑血管病

1:脑血管病按病理性质分类能够分为几类?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血管疾病常出现的“三偏”是指什么?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3: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1)脑栓塞常见的病因可分为三类:心源性非心源性不明来源性。 (2)脑出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 (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 (4)脑血栓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4:常见缺血性脑血管(脑梗死)类型有哪些? ①层状坏死。②海马硬化。③边缘带梗死 3、心血管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易患因素有哪些? (1)年龄与性别(2)高血压(3)高脂血症(4)糖尿病(5)吸烟6)肥胖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广中医毕业考6(答案版)

1.下列哪一项属于肝肾虚损痛经 A.经行小腹隐痛空坠 B.经行小腹隐痛腰酸 C.经行小腹胀痛拒按 D.经行小腹绞痛喜暖 E.经行小腹疼痛灼热 2.产后“三病”是指 A.血晕、恶露不绝、腹痛 B.病痉、郁冒、大便难 C.呕吐、泄泻、盗汗 D.病痉、缺乳、大便难 E.发热、呕吐、下血 3.常见的导致妇科疾病的情志因素是A.怒思恐 B.喜悲怒 C.怒思悲 D.忧恐惊 E.悲恐惊 4.下列各项,与血瘀无关的病证是 A.月经先期 B.痛经 C.异位妊娠 D.产后腹痛 E.月经过多 5.关于妊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月经停止来潮 B.常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 C.脉象滑疾流利 D.孕四五月后,可挤出少量乳汁 E.以上都不是 6.治疗月经过多血热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清经散 B.固经汤 C.两地汤 D.固阴煎 E.保阴煎 7.治疗闭经肾气亏损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C.归脾丸 D.右归饮 E.大补元煎 8.治疗经行头痛肝火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丹栀逍遥散 B.羚角钩藤汤 C.天麻钩藤饮 D.一贯煎 E.知柏地黄汤 9.下列各项,不属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经行面浮肢肿 B.脘闷胁胀,善叹息 C.大便溏薄,腹胀纳减 D.舌淡苔白腻 E.脉沉缓 10.治疗产后身痛肾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归肾丸 B.金匮肾气丸 C.右归丸 D.养荣壮肾汤 E.左归丸 11.妇女阴中有物下坠,突出于阴道口外,称为A.阴蚀 B.阴茧 C.阴挺 D.阴疮 E.阴肿 12.症瘕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 A.气滞血瘀 B.痰湿瘀结 C.湿热瘀阻 D.肾虚血瘀 E.以上均是 13.夏季热的好发年龄是 A.1岁以内 B.2岁以内 C.3岁以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香薷,阴虚葳蕤气参苏。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蛤泻肺阴沙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肺脾六,肺肾两虚生金水。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喘脱参附送锡丹。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苇痈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肺痨阴方月华丸,虚火百合秦艽汤,气阴保真苓术数,阴阳俱损大造丸。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肺胀痰浊苏三养,蒙窍涤痰热婢桑;阳虚水泛真武苓,肺肾平喘补肺汤。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悸怯安神心血归,阴火天砂凌苓桂,瘀桃阳附加龙牡。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六交心脾归,心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诊

一、舌诊 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 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 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①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 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 1、诊脉方法 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2)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资料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广中医-方剂考试复习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四物汤(营血虚滞)补血和血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峻下热结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郁)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四逆汤(阴寒盛,阳气衰微)回阳救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 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 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 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 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 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 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 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 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 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 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 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 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 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 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 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 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 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 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 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 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 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 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 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 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 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 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5)常用药: 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 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风热犯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 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 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 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 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 (5)常用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 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 气,化痰止咳。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

广中医药剂学复习资料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12学时) 第一节概述 1、灭菌与无菌制剂:主要是指直接注入人体或直接接触创伤面、粘膜等的制剂。 特点:①直接作用于人体无正常防护系统的部位②使用前必须保证处于无菌状态③生产和贮存时,对设备、人员及环境均有特殊要求. 2、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手段。 3、防腐与消毒:防腐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而消毒是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 4、无菌制剂种类:主要是注射用、眼用、植入型、创面用、手术用等剂型。 5、灭菌目的: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制剂的安全性, 保护制剂的稳定性,保证制剂的临床疗效。 6、灭菌法分类: 火焰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干热空气灭菌法 热灭菌法热压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 煮沸灭菌法 物理灭菌法低温间歇灭菌法 辐射灭菌法 射线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 灭菌方法微波灭菌法 滤过除菌法 气体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药液灭菌法

8、影响湿热灭菌效果的因素 ①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芽孢>繁殖体>衰老体,且初始菌数愈少,灭菌时间愈短。 ②药物的性质--是否稳定 ③蒸汽的性质:湿饱和蒸汽——含水,穿透力差;饱和蒸汽——含热量高、穿透力强、灭菌效力高;过热蒸汽——温度高, 穿透力差。 ④介质的性质——介质中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越丰富,微生物抗热性越强 ——介质PH值的影响:微生物耐热性强度为中性环境>碱性环境>酸性环9、灭菌参数 D值:在一定温度下杀灭微生物90%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D值适用于热压灭菌、化学灭菌与辐射灭菌 Z值: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 或在相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提高的温度。对于热灭菌,提高温度效果更明显。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F0值:把所有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 目前F0应用仅限于热压灭菌。意义:反映标准灭菌效力。 一般要求过度灭菌,例如规定F0值为8min,实际操作应控制在12min 10、空气净化技术 高效空气净化系统采用三级过滤装置:初效过滤—中效过滤—高效过滤 洁净室的设计:①一般分生产区、控制区(10万级)、洁净区(1万级)、无菌区(100级) ②洁净室必须保持正压③洁净室气流形式:层流用于100级区,乱流1000级以上。洁净室空气净化一般采用空气过滤法,分为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过滤机理有拦截和吸附。空气过滤器种类:板式、契式、袋式和折叠式空气过滤器。 第二节注射剂 1、注射剂: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包括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及无菌粉末等类型。 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 2、特点: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③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④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⑤使用不便且注射疼痛⑥制造过程复杂⑦安全性差 3、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安全性(无溶血性无刺激性)、渗透压(等渗或高渗)、 PH(一般为4-9)、稳定性、降压物质 4、注射剂组成: 注射用原辅料: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纯化水:将原水经蒸馏、离子交换、等技术处理后的药用水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将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无热原水 灭菌注射用水:经灭菌后的注射用水 注射用溶剂注射用油:植物油、油酸乙酯等,油性注射剂只供肌肉注射 注射用油质量评价指标:碘值、皂化值、酸值 其它非水溶剂:与水混合使用,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常用: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主要附加剂防氧化剂:V C、亚硫酸钠、EDTA-2Na、通惰性气体 (增加溶解性等渗调节剂:NaCl、葡萄糖 和稳定性,减抑菌剂:三氯叔丁醇(0.5%)、尼泊金类、苯甲醇 少疼痛和抑菌)局部止痛剂(麻醉剂):三氯叔丁醇(0.3~0.5%)、盐酸普鲁卡因 PH调节剂:酸、碱、缓冲液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附习题答案

复习资料 1、诊断学部份: 1:常用症状: ①发热分度 (1)低热:37.3-38℃(2)中档度热:38.1-39℃(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②正常体温:36-37度左右 ③发热因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④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⑤水肿类型与特点: 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2)肾源性水肿(3)肝源性水肿(4)营养不良性水肿(5)其她因素全身水肿 局部性水肿 ⑥呼吸困难类型,常用因素与特点 类型 (1)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型呼吸困难) (2)心源性呼吸呼吸困难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5)血液病 常用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血液病神经精神因素 ⑦疼痛分析要点 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牵涉痛 2:基本体查办法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3:生命征及其正常值 生命征涉及有1、体温正常值(1)口腔测温法 36.3-37.2℃ (2)腋窩测温法 36-37℃ (3)直肠测温法 36.5-37.7℃ 2、脈搏 60-100次/min 3、呼吸 16-18、24次/min 4、血压 90mmHg<收缩压<140mmHg 60-50mmHg<舒张压<90mmHg 2、脑血管病 1:脑血管病按病理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血管疾病常浮现“三偏”是指什么?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3: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常用病因是什么? (1)脑栓塞常用病因可分为三类:心源性非心源性不明来源性。 (2)脑出血常用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 (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用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 (4)脑血栓常用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4:常用缺血性脑血管(脑梗死)类型有哪些? ①层状坏死。②海马硬化。③边沿带梗死 3、心血管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重要易患因素有哪些? (1)年龄与性别(2)高血压(3)高脂血症(4)糖尿病(5)吸烟6)肥胖 2: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点有哪些?

中医药学概论-总复习-考试重点1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 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弦 泪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洪 汗 神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缓 涎 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浮 涕 魄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沉 唾 志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 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 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广中医-西医外科学练习题(总结)

练习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直肠周围脓肿常并发() A.败血症 B.外痔血栓形成 C.肛瘘 D.肛窦炎 2.门脉高压症常见的原因为() A.肝肿瘤 B.慢性肝炎 C.肝硬化 D.门静脉主干先天性畸形 3.不宜首选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是() A.乳头状腺癌 B.滤泡状腺癌 C.未分化癌 D.髓样癌 4.I期乳癌指的是() A.Tis N0M0 B.T1N0M0 C.T1-2N1M0 D.T2N0M0 5.最易发生嵌顿的疝是() A.股疝 B.直疝 C.难复性疝 D.切口疝 6.某患者因锐器伤致右肘平面尺神经损伤,予以手术修复,术后3个月于臂中段沿尺神经走行叩击时出现右环指,小指处放射痛,说明神经再生已达() A.前臂上段 B.前臂中段 C.前臂下段 D.环指、小指平面 7.腰椎间盘突出最重要的体征是() A.椎旁压痛 B.棘突间压痛 C.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 D.腰椎侧突畸形 8.脊柱结核的好发部位是()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9.根据X线片表现,最不稳定的骨折是() A.横骨折 B.斜骨折 C.粉碎性骨折 D.青枝骨折 10.拇短展肌功能障碍见于() A.桡神经损伤] B.正中神经损伤 C.尺神经损伤 D.肌皮神经损伤 11.诊断凹陷性颅骨骨折时,骨折的颅骨下陷的最浅深度是() A.陷入程度超过了所在区域的颅骨厚度 B.隐入程度超过了0.8cm C.隐入程度超过了1.0cm D.隐入程度超过了1.5cm 12.为明确胸部损伤有无肋骨骨折、血胸、气胸及隔移位,应首选的检查是()A.胸腔穿刺术 B.胸部X线检查 C.胸腔超声波检查 D.胸腔血管造影检查 13.诊断肾结核的重要线索是() A.午后低热、盗汗 B.肾区疼痛 C.尿频、尿急、尿痛 D.血尿、脓尿 14.诊断尿路感染时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为() A.<104/ml B.>105/ml C.>109/ml D.>1015/ml 15.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是() A.急性肾衰竭 B.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C.急性肝衰竭 D.应激性溃疡 16.急性化脓性感染在出现波动前需早期切开引流的是() A.疖 B.痈 C.脓性指头炎 D.急性蜂窝织炎 17.沾染伤口是指() A.伤口内致病菌已引起化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A1型选择题(1~75题) 答题说明 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腹部触诊见腹胀满,无压痛,叩之作空声,其病证是 A、痰饮 B、水臌 C、气胀 D、内痈 E、积聚 答案:C 2、望神观察重点是 A、面色 B、神情 C、形体 D、两目 E、姿态 答案:D 3、在舌诊中,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 A、舌多瘀斑 B、舌色晦暗 C、舌脉粗长 D、舌色青紫 E、舌紫肿胀 答案:E 4、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者,多属 A、精血不足 B、肾虚或血热 C、血虚受风 D、疳积 E、脾胃虚损 答案:B 5、八纲中的“寒热”指的是 A、辨病位的纲领 B、辨病因的纲领 C、辨虚实的纲领 D、辨病性的纲领 E、辨标本的纲领 答案:D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A、《五十二产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中藏经》 E、《伤寒论》 标准答案:c 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 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伤寒论》、 《类经》、《难经》 C、《素问》、《灵枢》、《神农 本草经》、《伤寒论》 D、《黄帝内经》、《类经》、《难 经》、《脉经》 E、《素问》、《灵枢》、《神农 本草经》、《中藏经》 标准答案:a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 点是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4、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 的含义是指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识 C、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D、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5、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 是指 A、先天之精 B、水谷之精 C、生殖之精 D、肾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6、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 是 A、中医的经典理论 B、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C、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D、唯物论 E、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标准答案:e 7、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 的色脉关系是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符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8、主要体现按五行学说确 立抑强扶弱兼用治则的治法 是 A、抑木扶土法 B、佐金平木法 C、培土制水法 D、泻南补北法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9、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 征兆"是 A、日与月 B、天与地 C、水与火 D、升与降 E、左与右 标准答案:c 10、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A、精能生神 B、神附于形 C、神为形主 D、形为神宅 E、形与神俱 标准答案:e 11、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均非 标准答案:b 12、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 之阴”的法则,治宜: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壮水制火 D、益火消阴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13、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 律,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心火不足,肾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过亢,可以反侮肺 金 E、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 水受邪 标准答案:d 14、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 衰,属于 A、已所不胜,侮而乘之 B、已之所胜,轻而侮之 C、制已所胜 D、侮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b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是指 A、木乘土 B、木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标准答案:a 16、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 入五脏,多食苦则伤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标准答案:a 17、除外下列那一项,均为 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 A、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C、可行气于腑 D、实体性器官 E、病则多虚证 标准答案:a 18、“命门之火”是指 A、肺阳 B、心阳 C、肝阳 D、肾阳 E、脾阳 标准答案:d 19、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 要是关系着 A、情志活动

全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考试复习题

全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考试复习题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病史采集中与患者沟通的首要任务并贯穿整个采集过程的是(B) A、了解患者来就诊的主要原因; B、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 C、探知患者的症状和阳性体征; D、了解患者医疗费用来源情况 2、与病人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中,最直接也最常用的是(C) A、目光接触; B、肢体动作、身体姿势及直接的身体接触; C、面部表情; D、与病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与位置; 3、在接待患者初次就诊时,医生赢得患者与家属信任的关键是(D) A、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 B、承诺以低廉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做诊断治疗; C、打扮得体、仪表端庄、访谈从容不迫; D、表达尊重、真诚、关爱及同情理解; 4、遇到难缠病人时,欠妥的措施是(D) A、对于表现极端焦虑或富有侵犯性的患者,应考虑是否需要心理治疗及药物缓解; B、在应付难缠患者时,医生应该能够坚守底线,不能无原则让步; C、医生感到一个人难解决时,应寻找同事或医院的帮助; D、为了不影响医院整体工作,准备与患者及家属协商私下解决,答应对方要求; 5、医生在从医生涯中,持续感到职业压力与疲劳。(C)不是缓解压力的方法。 A、经常锻炼; B、保证充足睡眠; C、加倍努力、追求业务精益求精; D、经常与朋友及家人分享感受; 6、护士有效实施整体护理最重要的是(C)

A、优良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B、医护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 C、及时全面掌握患者的身心状态信息; D、先进的护理设施和技术; 7、下列关于CMDA和谐医患沟通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D) A、沟通能力主要由性格决定; B、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沟通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C、医生很忙,没有时间与患者沟通; D、由沟通技能和医疗技术两部分组成; 8、在问诊时,适当的方式是(B) A、始终看着病人; B、适时与病人目光接触; C、低头记录; D、看着窗外; 9、日前已经由卫生部医政司下发,广泛征求各地意见并即将颁布的法规是(A) A、《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B、《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C、《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D、《国家突发公共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方案》 10、在病史采集中期,最合适的提问方式是(B) A、封闭式问题; B、开放式问题; C、诱导型问题; D、冷静型问题; 11、关于对患者解释问题时使用的三个技能中错误的是(D) A、在弄清患者疑虑的问题; B、要向患者解释问题; C、要确保患者理解; D、谈话要直入主题,谈论敏感问题时更应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