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园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和利益认知程度

西双版纳傣族园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和利益认知程度
西双版纳傣族园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和利益认知程度

●江苏商论2011.8[关键词]傣族园;旅游态度演变;利益认识程度;实证研究[摘

要]西双版纳傣族园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社区之一,13年的发展

历程中,村民与傣族园有限公司之间程度不等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村民对旅游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冲突的原因之一就是村民与傣族园有限公司对利益与责任的界定不一致且缺少有效的沟通协商渠道。本文以村民为分析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探讨村民对旅游态度转变的过程及原因,对自身及傣族园有限公司利益与责任的认知。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11)08-0120-03

西双版纳傣族园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

和利益认知程度研究

●李

湮1,李雪松2,郭

峦3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给社区村民带来诸多影响,如收入提高,视野拓宽,就业增加等等。但是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传统文化的退化,邻里关系亲戚关系的淡漠,利益冲突的增加等等。当村民对旅游的正负面影响均有所了解后,对旅游的态度会发生一定转变,对旅游带来的利益也会重新审视。本文作者于2008年和2009年二次去西双版纳傣族园,运用深度访谈法和抽样问卷调查法,对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和利益认知程度进行分析。

一、村民对旅游态度的演化分析

本研究把傣族园发展旅游时期分为四大阶段:

1999年开园之前的发展旅游之前阶段;1999年开园后到2002年为发展旅游初期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为中期阶段,2008年至今为发展旅游的近

期阶段。傣族园村民对旅游的态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开发之前和开发初期的愉悦,到中期的冷静,到近期的冷淡与愤怒。

1、开发之前和开发初期的愉悦阶段。传统上,

傣族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2001年橡胶价格迅速上涨之前,主要以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收入

一直比较低,2000年以前农民人均收入大约为

1700元。橄榄坝傣族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式建筑,家

家有庭院,内部环境还是不错。但是庭院与庭院之间的小路却是土路,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对村民和早期进入傣族园的游客来说,行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行路困难,1985年每个村民出资37元将主干道修建成柏油路。在傣族园公司进入之前勐罕镇镇政府就投资建设了社区内水电基础设施,当时没有安装路灯。由于照明设备和线路老化,园内经常断电,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无论是第一个投资者信益集团还是后来的傣族园公司,都对村民承诺会改造道路,园内通水电,开展旅游接待。村民对发展旅游带来生存环境改善和经济收入提高的期望非常高,几乎家家都买了新被褥,迎接游客的到来,迎接新生活的到来。1许多村民争相要求以各种途径参与旅游。笔者对另两个寨子曼广浓、曼浓岱的调研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个结果。这两个寨子与傣族园隔龙得湖相望,同为曼听村委会下属的村寨。因与傣族园相隔太远不便管理,故开发初期时而未被划入开发范围。2008年8月18日,这两个寨

[作者简介]李湮(1972-),女,山东潍坊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旅游管理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李雪松(1974-),男,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形象、旅游会展。郭峦(1975-),女,湖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创新,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1

资料来源于2009年9月第二次去傣族园与村民访谈所得。

120

子要一起清理共用水渠,每户村民都必须有人到场清理责任段内的水渠。在两个寨子村长波温对和波进的帮助下,笔者对两个寨子约30户村民进行访谈。几乎所有的村民都选择“喜欢旅游开发”,答案是“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环境”,即使知道傣族园内的利益冲突也还是如此选择。这些资料表明,这个阶段的傣族园村民对旅游还是充满正面期待的。

2、发展旅游中期的冷静阶段。1998年橄榄坝农场介入后,傣族园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在招工、土地补偿等方面有意见,但是居民还是比较配合公司的管理。在公司的指导和帮助下,庭院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村民广泛种植热带水果花卉、树木。2004年傣族园公司进行了第二期工程,将主干道加宽并改建为水泥路面,非主干道全部以红砖铺地,改善了傣族园社区的交通状况,傣族园公司对村民也进行了旅游接待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这些举措不仅给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览环境,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如公共场所的拥挤,村民对陌生人好奇眼光的反感,邻里、亲戚关系的淡漠,对旅游利益分配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明显。这个阶段村民对旅游的正负面影响认识程度加深,对旅游的态度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愉悦,大规模的对抗还没有出现,村民对于旅游的态度还处于反思与观望阶段。

3、发展旅游近期的矛盾阶段。笔者第一次调研是于2008年8月期间进行,恰好傣族园公司与傣族园5个寨子的第一个十年开发合同于2008年10月到期,村民之前的不满在合同到期之前分外明显。焦点集中于土地租金过低问题、收入分红问题,生活质量问题上。

在问及“如果你不

愿意参与旅游,为

什么?”时,村民的

回答是,“泼水、歌

舞太吵闹,影响休

息”,“电瓶车太快

了,非常不安全”,

“游客多时,傣族园公司不允许我们走园内主干道,我们必须从龙得湖那边绕回村寨,非常不方便”,“垃圾多”,“游客多,没有安静了”,“傣族园公司为了控制逃票行为,对拜访我们的亲戚朋友人数予以限制,给我们和亲戚朋友之间的正常社会交往带来不便。每次都要到景区大门去接送,亲戚朋友很不高兴”。甚至在问及一些经营户时,他们也表明如果有可能,他们还是愿意回到从前没有外人打扰的安静生活状态。这一阶段,村民对旅游的负面影响体验更深了,对旅游的期望和对游客数量的期待不如从前那样强烈。与此同时,利益冲突的程度开始上升,波及面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向有关部门反映利益分配不合理问题,最极端的事件就是2008年4月村民为改变现行利益分配模式而封堵景区大门。但是,这一阶段的村民对旅游的态度出现矛盾的心理。尽管对旅游负面影响的认识不断加深,但是对旅游带来的物质利益又难以舍弃,在进入与退出旅游业之间矛盾。

二、村民对旅游态度演变原因

1、村民农林业收入迅速增长,旅游收入重要性下降。在傣族园开发初期,村民主要以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每家土地面积(包括旱地、水地、林地)平均为12亩,2000年以前橡胶价格很低,干胶价格每公斤不到4元,2000年干胶价格为每公斤4.5元,农民人均收入大约为1987元,但是自从2000年以后橡胶价格开始缓慢上升,到2007年和2008年更是分别达到每公斤13元和15元的高价位,很多村民毁掉粮食作物和其他林业作物改种橡胶,村民的收入增长很快。曼听村委会提供的的数据表明,至2007年底,村民人均收入为3672.40元,2008年为3842.76元。实际上在笔者前后两次调研中,在收入项下,很多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远不止这个数。下表是曼听村委会提供的2000年到2008年干胶价格和村民人均收入的数据。

2、与外界的交流拓宽。与外界的交流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第一,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的迅速普及。在傣族园,几乎所有的村民收看的都是汉语频

道,以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区卫星电视播出的节目为主,接触到了大量旅游知识以及权益维护方面的资讯。第二,与游客的交流。尽管傣族园村民对旅游的态度不像从前那样积极,但是对于旅游带来的交流面拓宽给予很高程度的认可。第三,研究者的调研。因为傣族园是民族村寨旅游社区中规模比较大、发展时间比较长、利益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所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6组研究者以傣族园为案例

表12000年——

—2008年傣族园农民人均收入与干胶价格

(干胶价格:元/公斤,收入:元/人)

年代

项目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干胶价格 4.5 4.8 5.0 6.0 6.57.08.0人均收入19871998.122065.722472674.83012.63345.5

2007

13

3672.4

2008

15

3842.76

资料来源:勐罕镇曼听村委会

121

江苏商论2011.8●

点进行调研,除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对傣族文化进行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于利益问题。研究者的调研从一个角度普及了利益理论,刺激了村民对利益的关注程度。

3、村民对旅游负面影响的反思。村民的回答也透露出了村民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对旅游负面影响的反思。旅游带来了传统文化商业化,生活不安全、不安静,朋友、亲戚、邻居之间为争夺游客反目成仇,以前和谐的生活环境被旅游及经济利益冲突冲击得七零八碎。当旅游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引起村民的反思时,村民对旅游带来的利益也在反思。

三、发展趋势

1、对旅游利益的期望比较高。村民对旅游利益的期望是比较高的,50户村民都认为自己享有“开发经营傣族园旅游资源并从开发经营中获益”的利益,其他的利益要求如“要求公司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求公司安排就业和培训”、“获得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比例也比较高。相对于对利益的认知,对于责任的认知主要局限于“传承和保护傣族传统文化”方面,说明村民虽然有参与旅游并获益的热切期望,但是如何去实现这些期望却是不明了的。

2、通过旅游保持傣族的传统文化。现在的傣族年轻人及孩子绝大部分只会说傣语而不会写傣语了,会刻贝叶经的人,会织傣锦、制作陶器的人也越来越少,这样发展下去,傣族传统文化慢慢只留下影像资料没有文字资料了。傣族女子一直喜欢穿着本民族服装,但是男子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就早已改穿汉装了。但是村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好担忧的。现在的傣族人已经不像从前一样那么看重入寺当一段时间小和尚的经历了,50户受访村民中只有一户愿意把孩子送到寺庙里,其余的都是看孩子的态度。对于电视节目的选择,所有的受访村民都选择汉语节目。这说明村民们从理论上知道长远利益的所在,但是不知如何实现长远利益。因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比起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村民们对于长远利益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执行的差距,或许会导致将来有一天他们能给游客展示的,只剩下泼水节,木楼,傣族女式服装和傣语了。因此,通过旅游可以保持傣族的传统文化,这在上一段中也有反映。

3、积极要求参与管理和决策。在2008年对50户村民进行的访谈中,只有一户村民选择了参与公司管理与决策,但是在2009年对41户村民进行的访谈中,这一数字上升为6人。在前后两次访谈中,均有村民提出“平等的对待经营户和非经营户,就业门槛一样”的要求,这更进一步说明村民对自身的发展、对尊重与被尊重方面的利益看得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村民看重的是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如土地租金,就业,旅游经营带来的收入增加,满足了村民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但是,围绕土地流转、木楼保护措施与费用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已经显现,只是还没有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村民这一时期的利益变化可以概括为经济利益为重、精神利益上升阶段。

四、结论

1、村民对旅游的态度会因为两个主要因素发生转变,一是旅游从业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二是村民对旅游影响的了解程度和正视程度。

2、村民对利益内涵的认知程度随旅游业发展时间和旅游业规模而不断深化,对利益内涵的偏好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限于认知能力,村民对利益内涵的认知需要引导和培育,以更好地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协调。

3、在利益内涵认知方面,如果村民与其他利益主体不一致且分歧较大,必须有合理的利益内涵沟通、界定、监督、反馈、调整制度对各方的分歧进行协调,以保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顺畅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21-25.

[本文已经通过中国知网检测]

122

●江苏商论2011.8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_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0卷第4期 Vol.10-No.4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a 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 [关键词]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摘 要]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游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80(1999)04-0021-04 An Analysis on Tourists'C onsumption Behaviour Mode L IN Zeng-x ue (Guilin I nsititute of T ourism,Guilin541004,China) Key words:t ourist;consumpt ion behaviour;mo de;psycho lo gical facto r;env ir onmental factor Abstract:O n the basis of study method o f co nsumer s'behaviour mo de,the paper analyses t ourists'consump- t ion psycholog y and env io rnment in the st atic and dynamic state as well as in the aspect o f eco no my and no n- eco nomy fact or s.M eanw hile a simple mo de o f tour ists'co nsumptio n behav io ur is pro po sed.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发生,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旅游消费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行为的实际观察表明,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习惯性、不可逆性、模仿性和复杂性等一些特性。国内有的学者(刘纯,1986)认为,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并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还为调查研究的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结构关系。 国外研究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专家学者很多。不过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模式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更好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正统的、主流的经济学家主张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并对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如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但是,许多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却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模式只涉及到消费者购买“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采取那种方式购买的问题。因此这些学者(F.M.尼科西亚,1960;J.F.恩格尔,D.T.科莱特,D.B.布莱克韦尔, 1973;C.G.瓦特尔)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引入了大量的变数,建构了各种模式。这些模式从多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认为其消费行为完全符合所购买商品或产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变数因素分析、归类,发现影响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大类。 我们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将要对适合于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过程做一个描述。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因素分析结果,在考察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可以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的静态分析 使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描述时,可以不考虑时间序列,而只就影响消费行为的方式、方 a[收稿日期]1999-10-18 [作者简介]林增学,男,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副主任,讲师。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复习提纲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概论 一、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 1、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个案) 2、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共性) 3、游客的心理趋势 二、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发展性 三、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访问法 第二章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过程 (一)认识 1、感知:感觉: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事物的整体属性 2、记忆:识记、保持、再现 3、想象:再创造和组织 4、思维:分析和综合 (二)情感:个人对人、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三)意志: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 神经类型气质类型 兴奋型胆汁质 快活泼型多血质 慢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2、能力:认知能力、组织能力、专门能力 3、性格: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心理实质 1、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物质 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3、实践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例如:脑—实践—客观现实 三旅游 第二节行为 一、关于行为的理论 行为是表现;心理是依据。 行为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经由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德国心理学家列温提出:B=f(P·E) 注:behaviour:行为,personality:个性;environment:环境

二、旅游行为的两个要素:旅游心理、旅游环境 四、旅游消费的决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章知觉与旅游消费 第一节:知觉的基本原理 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对象的特性:绝对感觉限阈 2、主体本身的特性:主体的生理条件、主体的意识倾向 二、知觉的组织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连续原则 三、知觉的解释性:依赖于刺激本身的清晰度、个体的经验、当时的动机和兴趣等。注: 背景律(图形——场地原理) 知觉可以理解为个体选择、组织、解释外界刺激,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 错觉: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等。研究错觉规律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觉: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 第二节知觉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准备状态,即心理上的定向趋势。 心理定势是导致知觉歪曲的影响因素。 一、首次效应(时间上延续)近因效应(时间上延续) 二、晕轮效应(空间上泛化) 三、经验效应 四、投射效应 五、刻板印象 英国人高傲、保守、绅士风度、淑女风采;法国人浪漫、热情、乐观; 德国人严谨、勤勉、遵纪守法、爱音乐;美国人自由、开朗、重实例; 俄国人民族自尊心强、粗犷、日本人讲礼节、争强好胜; 第三节旅游消费中的社会知觉 一、对个人的知觉 1、对情绪的认知 (1)表情例:愁眉苦脸、目瞪口呆、 (2)声音例:大吵大闹、窃窃私语 (3)动作例:手舞足蹈、捶胸顿足、成人搓手、小孩挫脚 2、对性格的认知 3、对角色的认知:个人围绕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的身份叫做角色。 角色规、角色行为、角色特征、角色期待

旅游者情绪和情感

第三章旅游者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定义: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1)情绪是一种初级的、原始的情感,与生理需要联系;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的情感,与社会需要联系. (2)情绪具有外观性、情景性、冲动性、不稳定性;情感具有内涵性、社会性、控制性、稳定性(3)情绪人和动物皆有;情感是人类特有的 2、联系:情绪的本质内容是情感,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情绪;情绪源自情感,情感隐于情绪 三、情绪的类型 1、四大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三大类型(依据其强度) (1)心境(心情)A定义: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B特点:微弱性、弥散性C类型:主导性心境、暂时性心境D运用:自己每天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要密切关注旅游者的心境,对心境不好者要给予关心和帮助 (2)激情A定义: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B特点:强烈性、短暂性、伴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C类型:高兴性激情、愤怒性激情D运用:学会自我的情绪控制,保持平稳的心态(激情会对身体产生一定影响);对旅游者的激情要理智对待和处理(3)应激A定义: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B特点:强烈性;会有两种不同的行为表现C运用:尽量避免应激状态的出现;要有“临危不惧”的心理状态,学会理智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四、情感的类型 (1)道德感A定义: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们的言行、思想、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 B 特点:历史性、社会性 C运用:自己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智感A定义: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B类型:求知感、惊讶感、怀疑感、坚信感、成就感 C运用:要密切关注旅游者的理智感,要给予必要的满足 3)美感A定义: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对美的要求而产生的情感,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B特点: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直觉性、愉悦性 C运用:自己应具有正确的审美倾向;尽量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要 五、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素 1、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 2、认知主体本身的特性:身体是否健康;个性等 六、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动机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强化人的动机 2、对认知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3、对活动效率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 4、对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的影响: 一、旅游者的情绪特征 1、兴奋性 2、紧张感:环境的变化(变化越大,紧张感越强烈) 3、感染性: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影响他人,引起情绪上的共鸣 4、易变性:积极——懒散——平静——疲倦 二、影响旅游者的情绪因素 1、客观条件是否优越:包括旅游资源、接待设施、社会环境因素

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1111

?一、大尺度(线状)旅游空间行为: 1、涵义:线状旅游空间行为俗称跑线,即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 旅游景区,构成一条完整的旅行线路。旅游者照此线路依次在各地按预定的 时间旅游。 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多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为主,附以提高层 次的购物旅游。 3、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旅游者在大尺度空间行为 中表现出如下的行为特征: (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如广州游客选 择北京及其附近的城市作旅游目的地时,肯定选择北京,而非天津、 石家庄。 ②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2)尽可能游览更多的高级别景点 旅游者选择旅游点的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要迁移的路程有关。大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旅游地,中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以及 省级和地区级旅游目的地,小尺度旅游者在都会选择。 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属于长程旅游,他们常常只游目的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时间允许,他们一般不停在原地游览级别低的旅游点,而 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该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3)力图采用闭环状的路线旅游,不走回头路 当旅游目的地不止一个时,旅游者总试图采用闭环状路线把它们连起来,避免回头路。 (4)旅程终点尽可能选在“购物天堂” 二、中尺度(面状)空间旅游行为 ?1、涵义:由行和游两种行为构成,与线状空间旅游行为的区别在于,行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个面。即以常住地或暂住地为中心,以一日游的可能距离为半径,划定的旅游活动空间,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数次向不同方向的一日游方式来完成。 ?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既适应各个层次的单项旅游行为,也适应复合的多层次旅游行为; ?3、行为特征: ?(1)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高的,但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的、奇特的。 ?(2)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旅游 ?①在居住地附近旅游。旅游者一般不愿意在外地留宿,一则花费大, 二则心理上对常住地有特殊的归属感,因此数次向不同方向作一日 游,表现为节点状旅游路线。宁可往返走回头路,不采用环状路线; ?②在暂住地附近旅游。当暂住地附近的旅游点到住地距离可以保证 旅游者能在一天内完成该点的旅游时,旅游者也会采用节点状旅游 路线,除非住宿条件太差,一般不想花时间精力再找住处。 ?③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三、小尺度(点状)空间旅游行为 ?1、涵义:行的行为可以忽略不计。吃、住、游、娱、购均在一地。最典型、最集中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的旅游需要的对象或期望所达到的结果。 诱导是一种把旅客的需要变成一种在服务中便于接待的形式而进行工作。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它对储存于父母的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看其是否适合具体的情况。 心理风险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自尊心或改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规范决策是指人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依据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 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旅客和服务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他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组织结构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或指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态度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估价某些抽象事物、具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 群体压力指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所具有的无形的约束力。旅游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以得到某种满足的感受状态。 性格一个人对待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惯常的行为方面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世界观的标志。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印象。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到达一定目标的动力。 客我交往是指旅游服务人员同旅客之间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解决在旅游活动中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而相互施加各种影响的过程。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概括地说,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激化功能服务工作中服务人员本身工作上不热情、不主动、不耐烦、致使旅客产生情绪波动、理智失控、心理冲突加剧的心理作用。P151旅游环境:是一个包括旅游中的客体、活动以及旅游项目的复杂的知觉环境 应激:对外界刺激或激励等环境因素所做出的行为上或心理上的反应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服务时机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火候”与“机会”。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管理方格”理论一个衡量管理者行为倾向的态度模型,横坐标表示管理者对生产的关系程度,纵坐标表示管理者对人的关心程度。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意志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旅游企业管理行为。 人格特质是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作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挫折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 "社会人" 假设“社会人”对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的重视,高过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所以管理中要重视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提倡集体奖励等措施。 旅游诱因(P44) 从旅游者角度看,诱因是指旅游者所追求的对象--精神的、物质的享受。 从旅游业角度看,诱因是旅游者所追求的对象蕴含在旅游业为旅游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东西。 旅游消费态度是指人们针对某一特定旅游活动的对象,用赞成或不赞成的方式连续地表现出来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群体冲突(P243) 处在某一企业中的人们,由于相互的交往,在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常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原因,发生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对此,我们统称为冲突。冲突实质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 填空题 简答题

旅游消费行为复习总结

【研究对象】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产生、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组成消费行为的几个阶段】 1.购买前的欲望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一定的余暇时间) 2.购买消费过程(旅游者把实际产品和感知比较。部推销) 3.消费活动结束(建立客户资源管理) 消费行为研究的主要容有哪些? 1.研究各个时期旅游消费者心理变化及行为特点和规律(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 2.研究旅游者带有普遍性的消费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安乐小康型、追新猎奇型) 3.研究影响旅游者消费前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活动(新型媒体的出现,感知产品) 4.研究旅游者消费心理与行为和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的关系(旅游和心理) 消费行为学研究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它有助于实现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研究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心理依据。 3.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心理依据。 4.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研究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职工队伍。 消费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1.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在事物产生、延续和变动的连续过程中研究心理现象); 个性研究中的分析—综合原则;联系性原则 2.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注意:对象有代表性,规定的时间)(优点:直观,材料真实可靠,切合 实际)(不足:观察对象选择的制约,有一定的被动性、片面性和局限性) ②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③问卷调查法(最普遍)(面谈调查;留置调查)(优点:灵活)(注意:取样问题和 样本大小问题3000-5000) -----------------------------------------------第一章搞定!----------------------------------------------------- 【感觉】是人脑中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最低级的心理过程,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对外界刺激最原始的、客观的反映。【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把又感觉器官得来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解释,获得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连贯的认识。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1.选择性。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2.组织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 3.解释性。(依赖于刺激本身的清晰度、个性的经验、当时动机和兴趣) 4.连贯性。(重复性购买)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是普遍存在的(指向性.集中性)【无意注意】并不是没有注意,而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指向某一对象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或被动注意。 【有意注意】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或主动注意。 记忆的心理过程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又互相制约。相互的关系是,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基础,回忆和认知既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又是强化的催化剂。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第6章-态度与旅游消费者行为(讲义)

第六章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主要内容: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形成与改变 三、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学习目的: 牢记态度的基本概念;了解态度的特点和态度的功能;深刻理解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基本理论。 一.态度概述 (一)定义: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是学习而得的,针对某一特定的事物,用赞成或不赞成的方式连续地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从消费行为的角度讲) 任何一种态度都具有完成某一种行为的趋向,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态度是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基础,人们对于同类事物以相同的方式对待。 态度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习得。 态度可以指导并引导出直接行为。 (二)态度的构成 根据态度的三因素模型,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构成

根据态度的三因素模型,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构成 1)认知成份:一个个体对个人环境中某个对象(另一个人、事件、想法、情境、经验等等)的看法和评价。 2)情感成份:某个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亦既对某个对象所作的情绪判断。 3)意向成份:对个人环境中的某个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它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在消费者研究中,行为倾向也被称为购买倾向,并设计出购买倾向量表评测消费行为的可能性。 旅游倾向量表示例 以下哪句话最准确地表达了你在今后一年内去中国旅游的倾向? 一一我肯定要去 一一我可能会去 一-我目前还说不准是否会去 一一我大概不会去 ――我目前还说不准是否去 -一我肯定不去 你有多大的可能在今后一年内去中国旅游? 一一很有可能 一一可能 一一没什么可能

一一根本不可能 态度的一致性 就同一种态度而言人在一般情况下三种成份会是协调一致的。但人的主观性是很强的,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协调一致并不是绝对的。 (三)态度的特点 1、态度的对象性 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体和客体的相对关系。 态度对象既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概括。 态度对象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消费",生活方式等 也可以是一个有形的物品,如一辆汽车 还可以是一种行动,如外出旅游。 态度对象有可能是一个个体,如个人 也可能是一个群体,如一个社会阶层 2.态度的强度 人们对某一事物赞成、反对或喜欢、厌恶的程度。 人们的态度是从赞成到反对、喜欢到厌恶的连续统。 3.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态度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 但是态度也是可以改变的 4.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四)、态度的功能

如何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如何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作者: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科2班孙丹辉 学号:2009651034 摘要:改变旅游者的态度就是改变旅游者对旅游这些人事物的心理倾向。 关键词: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股价某些抽象事物、具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改变旅游者的态度就是改变旅游者对旅游这些人事物的心理倾向。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分组成的。而旅游态度的形成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的满足、家庭因素和文化因素。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是指人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见解。这些信念或见解是以个人在某一时间内视为事实的、明确的证据为基础的。而态度的认知成分具有对象性、持续性(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社会性、价值性。对于改变旅游者态度的认知成分可以从这几个性质方面入手。 对象性:通过改变旅游者对他人、物、地方、事件、思想、形势、经历等方面所持有的信念和见解,来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稳定性:态度的稳定性与它的持久抗变倾向有关,好的旅游态度就需要促进其稳定性。通过改变态度的结构、态度的因果关系、态度的一致性来促进这种稳定性;不稳定性:虽然有的旅游者的态度持续一段时间不易改变,但会在一定的条件下改变,这就是态度的不稳定性。角色的冲突可能会改变态度的冲突,情况可能会影响态度,创伤性的经历可能会使态度发生显著变化; 社会性:旅游者的任何态度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都是后天习得的,家庭因素是旅游者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旅游者处于这个社会中,就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旅游者就可能因周围的环境变化而改变其态度; 价值性: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意义与价值受旅游本身及其旅游者的需要、兴趣、爱好、性格、信念和理念等因素制约。可以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计划,来改变其态度。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对一个对象所作的情绪判断。情境性情感能决定旅游者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情境性情感是态度的决定性因素,有强有弱,或持久或短暂。鲜明的情绪色彩、情绪体验可以看出旅游者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这个旅游产品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尽量让旅游者对旅游产生好的感情,并且时刻注意旅游者的情绪。但在另一方面,旅游者对某些对象也可持有一种很少或不受情绪影响的信念或见解,可能没有任何特别的情感。这个时候就需要随机应变了。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指旅游者对某个对象、人物或场合肯定或否定反应的倾向。如果旅游者对旅游持积极态度,也可能对将来去某旅游胜地旅游持积极的态度,该旅游者就具有旅游的意向,并且有去该地旅游的意向。社会文化积极的积极调整作用,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平衡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刺激旅游文化对旅游者在脑中的印象来改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心理倾向来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参考文献:《旅游心理学》

第四章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

第四章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 课前导读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都离不开喜、怒、哀、乐的情绪,这些心理活动是伴随着人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们既可以反映人们的心理状态,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及其行为。旅游过程是一个情绪体验过程,在旅游六大要素“食、宿、行、游、购、娱”中,情绪无处不在,因此,探究旅游活动中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熟悉情绪和情感的含义及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构成及分类。 3、了解旅游者情绪和情感的特点 4、掌握旅游者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素及情绪和情感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然接触到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对象和现象,也一定会遇到得失、荣辱、美丑、顺逆等各种情境,从而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也即情绪、情感。如果没有情绪和情感,人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成功的喜悦,也没有失败的苦恼;没有悲伤和忧愁,没有友爱和幸福,生活多么的枯燥无味。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 的态度、体验。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的心理状态。对情绪和情感,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 (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任何情绪、情感都不是自发的,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引起情绪、情感的客观事物既包括发生在个体身边的人和事物,也包括个体本身的生理状态等。离开了客观事物,情绪、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客观事物都能产生人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在人的情绪和情感产生过程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只有那些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当然,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情况。 (三)情绪和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体验,不是态度本身。体验才是情绪和情感,离开了体验,也就没有了情绪和情感。个体对事物抱有的态度总是以带有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月亮本身有圆有缺,这并不能说明它会产生快乐或悲伤的情绪,人们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情绪,是人的一种主观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构成

旅游者的行为

复习导入 教学容1、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怎样形成的? 3、一般旅游动机包括哪些类型? 4、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燃机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如何做好旅游的研究,我们首先对旅游者进行研究。 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 常见的旅游类型划分如下: 按地域围划分,有国际旅游、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团体旅游、家庭旅游、散客旅游。 按费用来源划分,有自费旅游、公费旅游、社会旅游、奖励旅游等。 按消费水平划分,有经济型旅游、大众型旅游、豪华型旅游。 按旅游方式划分,有飞机旅游、火车旅游、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按旅游目的划分,有观光旅游、娱乐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旅游等。 二、旅游者的基本类型 按主导动机将旅游者划分为九大基本类型,即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文化教育型旅游者;型旅游者;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商务/会

务型旅游者;生态/探险型旅游者。 (一)观光型旅游者 观光型旅游者是指到异国他乡游览自然山水,鉴赏文物古迹,领略风土人情,通过旅游达到美的享受,获得愉快和休息。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也是我国旅游接待中最主要的旅游类型。 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到知名度高的地方旅游。 2.旅游者处在不断流动当中,在旅游地逗留时间不长,而且重复观光旅游者少。 3.在旅游地消费量不大,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因是基本形式,往往同其它旅游类型结合会产生综合效果。 4.由于旅游景观和环境受气候影响较大,因而观光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 5.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为世界旅游的主体。 (二)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主要是为了改换环境,调剂生活,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松弛和愉快,除此之外,并不要求达到某种专门目的,故而男女皆可,老少咸宜,而且不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1.参加这种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参与愿望。旅游者是观赏者,又是被观赏者。旅游者在娱乐中身心得到恢复,获得冶和享受,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新的旅游方式。 2.旅游灵活性较大,如遇天气变化、不安全因素、产品质量、价格等问题时,可以临时改变计划,取消旅游或改去他处。 3.由于娱乐消遣旅游项目容多,一般停留时间较长,少则1~2天,多则4~5天或更长,旅游者消费量相当可观。 4.多是自费旅游,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求物有所值。 (三)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主要是为避寒避暑、寻求幽雅清静的生活环境、治疗某些慢性疾病而外出旅游,以达到消除疲劳、减少疾病、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去环境质量高的地方,即气候温和、充足、空气清新、水质好和远离噪音的地方。 2.以中高档消费水平的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在接待中要注意这一特点。 3.基本是近距离旅游者。休闲度假者不愿把钱花在路上,而

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分析

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分析 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存在着两个基本行为,即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决策过程在前,一般发生在客源地;空间行为在后,发生在接待地。空间行为的效益受决策水的制约。 (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1、什么是旅游决策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切实际行为发起和进行的前导行为,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两个以上的可替代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方案来的过程。所谓旅游决策行为,就是在外出旅游前,人们根据可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及旅游方式的过程。 2、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感知环境和旅游偏好。 (1)感知环境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根本原因,但不是影响立场有决策的直接原因。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原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此差异不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差异,而是决策人头脑里感知环境的数量及对环境感知深度的差异。 感知环境即通常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所获得的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感知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 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性质、旅游地内资源的内容及组合状况、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等。 旅游地的性质,系指其旅游功能是游览观光型、度假型、娱乐型、购物型还是以某项功能为主的综合型,以及在同类旅游地中的知名度。 旅游资源内容及组合状况,系指旅游地的资源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还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资源登等级组合是指国家级的、省市级的或地区级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 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是旅游地经营者根据旅游者可能停留的时间类别,人为地将本地的旅游景点或各项旅游活动搭配组合成几种方案,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如北京有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的不同组合方案,颐和园也有两小时游、半日游、一日游的不同组合。 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是旅游者越来越关心的因素。在同类旅游地中往往是这项因素最终左右了决策。 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即旅游地所能提供的吃、住、行、娱、购等方面的条件。 上述五个方面,即是旅游环境被感知深度的具体表现。 感知距离与客观距离是距离概念内涵的两个方面。客观距离是地表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以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是一种心理感应距离,是用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的。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的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现在,人们通常说地球变小了,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由于航空事业的发达,缩小了人们头脑中洲际间往来的感知距离。 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对旅游地的吸引力起着增强或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 由于感知环境的限制影响,人们在旅游决策中所追求的最大旅游效益,可能是满意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

如何改变旅游者态度

关于如何改变游客的态度 态度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估价某些抽象事物、具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 一、改变旅游产品 这是改变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态度的最简便的方法。旅游服务不可能像实物产品那样可以在形体上加以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旅游从业人员的态度和仪表、服务价格以及服务方式等途径来促使旅游者改变对旅游服务的态度。 (一)微笑服务与仪表 这是旅游者产生“第一印象”的基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其外部形态开始的,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判断和评价及其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态度的形成,往往就是从感知旅游从业人员的仪表开始的。 (二)营业地点和服务网点 营业地点是许多商业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对出售无形服务的旅游公司尤为如此。像航空运输或住宿设施之类的服务不可能储存,也不可能迟些日子交货。因此,经销者必须尽可能的接近他要服务的人。 (三)有形商品与设备 虽然实际旅游产品可能是无形的,但大多数旅游公司使用有形商品与设备来展示他们的服务设施。例如,汽车出租公司出租汽车;旅游公司的大游船备有用膳、住宿与娱乐设施。所有这些有形设备都影响着人们对各种旅游服务公司的态度的形成,并且,有形的设备可以根据刺激人们形成肯定态度的方式加以改变。 当一家旅游服务公司意欲改善人们对它的态度时,通常应该把改善无形服务好用来提供此项服务的有形商品与设备置于首先考虑的事情之列。 二、知觉的变化 态度会抗拒改变,消费者会有意避开与他们当前的态度结构不相一致的信息。降低消费者知觉防御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给公司的服务取一个新的名称。新名称要与过去用的不同,要促使消费者把这项服务看成某种不同的或新的服务。于是,消费者就更可能吸收新的信息,这种新信息能改变他对该项服务或提供该项服务的这家公司的知觉。 三、促使行为改变 (一)反复接触新信息较弱的态度比较强的态度易于改变,改变一种强烈的态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与耐心,因为必须一点一点的加以消除。持有强烈态度的人,必须反复接触新信息,逐渐消弱他的防御机制。 (二)重复这是改变强烈态度的关键之一。反复申述改变这种态度的充分理由而又不使其改变后感到后悔,这确实是有效营销最困难的工作之一。 (三) 幽默利用幽默是改变强烈态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四)广告广告可以以改变态度的情感部分为目的。人们力求情感和信仰的和谐,所以,有效的广告的基调与形象能同时影响情感、信念与见解。广告宣传应做到以下三点: 1、加大宣传的力度,激发旅游意识 2、力度要大,方位要全 3、针对性要强(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居民,根据其地理和状况、经济条件、文化、政治等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宣传、投其所好。

浅谈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浅谈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摘要]旅游就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作短暂停留消费,并希望自己在消费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也日趋成熟,现今旅游者更注重情感体验的满足,旅游者的情绪情感也对旅游的质量起着越来越重的影响。运用情绪与情感原理对旅游者的情绪、情感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因素,同时提出了激发与调控旅游者情绪与情感的策略。 [关键词] 情绪情感情感调控 旅游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得的旅游收获与旅游享受是一种无形的体验, 旅游体验是现代旅游者的终极目标。大多数父母带着孩子去迪斯尼乐园时, 并不是为了这一事件本身, 而是为了全家共同体验这个特殊的经历。虽然人们无法触摸这种经历, 但是, 人们依然珍视它的价值。旅游者的情绪情感也不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旅游者的体验。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一面。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通常是指那种由肌体的天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是由天然的,低级的,并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带有情景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情感是与人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它是由后天的,高级的,并与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具有情景性、历史性、深刻性和稳定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

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是一种深刻持久的情绪,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 (三)情绪情感的二极性 1.肯定的与否定的2.积极的与消极的3.紧张的与轻松的4.激动的与平静的5.强的与弱的 两极性是相对的,没有爱就无所谓恨,没有快乐就无所谓悲伤,没有紧张就无所谓轻松。所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1.增加体能功能 2.信号功能 3.感染功能 4.调节功能 二、旅游者的情绪表现及特征 (一)旅游者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动作 旅游者的各类情绪发生时,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表现,如面部表情、身体的姿态、手势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可以被直接观察到,这些统称为表情动作。表情动作能使旅游服务中客我双方语言交流造成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的情况更加明确,成为旅游者的态度、感受的最好诠释。同时旅游者的一些不宜传言的思想或愿望,会通过表情或身体语言来传达。由于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制约,旅游者情绪的外显行为也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和伪装性,旅游者的情绪情感感受被修饰或夸大后,旅游者,旅游者的情绪体验和表情之间出现不一致性。 表情动作是我们了解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客观指标之一。旅游者的表情动作可以从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言语表情三个方面进行识别。 (1)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表现各种情绪。由于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性,同一种面部表情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人们共同承认和使用,以表达相同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旅游者的

旅游者的行为

复习 导入 教学内容1、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怎样形成的? 3、一般旅游动机包括哪些类型? 4、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如何做好旅游的研究,我们首先对旅游者进行研究。 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 常见的旅游类型划分如下: 按地域范围划分,有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团体旅游、家庭旅游、散客旅游。 按费用来源划分,有自费旅游、公费旅游、社会旅游、奖励旅游等。 按消费水平划分,有经济型旅游、大众型旅游、豪华型旅游。 按旅游方式划分,有飞机旅游、火车旅游、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按旅游目的划分,有观光旅游、娱乐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旅游等。

二、旅游者的基本类型 按主导动机将旅游者划分为九大基本类型,即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文化教育型旅游者;宗教型旅游者;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商务/会务型旅游者;生态/探险型旅游者。 (一)观光型旅游者 观光型旅游者是指到异国他乡游览自然山水,鉴赏文物古迹,领略风土人情,通过旅游达到美的享受,获得愉快和休息。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也是我国旅游接待中最主要的旅游类型。 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到知名度高的地方旅游。 2.旅游者处在不断流动当中,在旅游地逗留时间不长,而且重复观光旅游者少。 3.在旅游地消费量不大,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因是基本形式,往往同其它旅游类型结合会产生综合效果。 4.由于旅游景观和环境受气候影响较大,因而观光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 5.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为世界旅游的主体。 (二)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主要是为了改换环境,调剂生活,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松弛和愉快,除此之外,并不要求达到某种专门目的,故而男女皆可,老少咸宜,而且不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1.参加这种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参与愿望。旅游者是观赏者,又是被观赏者。旅游者在娱乐中身心得到恢复,获得陶冶和享受,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新的旅游方式。 2.旅游灵活性较大,如遇天气变化、不安全因素、产品质量、价格等问题时,可以临时改变计划,取消旅游或改去他处。 3.由于娱乐消遣旅游项目内容多,一般停留时间较长,少则1~2天,多则4~5天或更长,旅游者消费量相当可观。 4.多是自费旅游,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求物有所值。 (三)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主要是为避寒避暑、寻求幽雅清静的生活环境、治疗某些慢性疾病而外出旅游,以达到消除疲劳、减少疾病、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去环境质量高的地方,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

关于旅游者态度对旅游者行为的导向作用

关于旅游者态度对旅游者行为的导向作用 摘要:旅游者态度是旅游者对旅游对象和活动做出行为反应的心理倾向。旅游 者的态度影响旅游行为并对旅游者行为选择有着重要导向作用。通过了解旅游者的不同态度及其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必然会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经营者提供有力的经营决策,同时通过对旅游者态度的改变进而影响旅游行为。最终达到旅游者满意和信赖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产生积极的态度,对于旅游产业的经营者们,通过对旅游者态度和旅游动机的认识,保持或是改进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游客感受到其亲身体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心情的愉悦,从而产生较好的连锁效应,引导旅游者积极参加旅游活动。 关键词:旅游态度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可变性态度的习得性群体态度旅游需要旅游偏好旅游行为 旅游态度对旅游者作出旅游行为选择有着指导作用,旅游态度的积极与否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的参与热情和偏好程度。同时旅游态度作为人们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主要是通过旅游者的一言一行或者说是外在的某些表情表现出来的。比如说,当和一个游客谈到某处的景点时,他当时就表现出对这个景点的赞美喜爱之意,说这里怎么怎么的好。这个小事例就说明了旅游者对某一旅游活动在语言上的赞美夸赞反映出他对这个旅游活动的积极态度。当然,积极的态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忠诚度,也就是说,比如这次到一个景区玩,感觉那里的设施和服务都比较令人满意,那么在下一次选择旅游活动时,至少不会排斥这个景区,可能还会选择它。因此,旅游经营者们要注重旅游者的种种态度,通过了解人们的旅游态度,调整经营策略,迎合人们的需求,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和放松。 旅游态度有其特有的特征,首先,旅游态度是经过旅游者自身的经验经历的积累和外界的因素影响(如亲朋好友的评价)逐渐形成的。因此态度具有稳定性,旅游态度一经形成,将会在后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轻易改变,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况。所以旅游企业在经营之初需要先进行目标消费市场的定位,在确定消费市场之后,就需要针对特定的消费者,开发设计有特色的产品,营造轻松舒适的消费环境。以使人们对其有比较好的印象和认同感,产生第一态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旅游态度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当旅游者自身方面的因素或者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方面发生明显变化时,那么态度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个态度的变化可能是有积极变为消极,也有可能是有消极变为积极。当然这取决于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旅游态度具有习得性,即旅游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见闻获得的。更进一步说,态度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参与旅游活动而形成的较为直观确定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人们积极的态度的形成与否在于其旅游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参与的旅游活动是否为自身带来了效益。而客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或者说是群体态度的影响,类似于口碑效应,说明了人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传递的,起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旅游者的态度会促使旅游偏好的形成,旅游偏好即旅游者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旅游态度是旅游偏好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一种态度的形成,可能就会有一种旅游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