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华为正在走向死亡_1010401040

李善友:华为正在走向死亡_1010401040
李善友:华为正在走向死亡_1010401040

李善友:华为正在走向死亡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中欧创业营发起人李善友

近日,在华为任正非的新春讲话(《任正非:华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乌龟》)之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李善友发表了题为《华为身处“创新者的窘境”,而浑然不觉》的评论文章,在该文中李善友直言:

华为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企业之一,任总也是我极为崇拜的教父级企业家,之前他的很多文章给我启发。但是这次读完他的新作,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任总老矣,华为危矣! 任总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却处处透露出华为正浑然不觉地走向“必然死亡”。

以下为李善友精彩演讲原文:

2013年10月,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大公司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华为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企业之一,任总也是我极为崇拜的教父级企业家,之前他的很多文章给我启发。但是这次读完他的新作,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任总老矣,华为危矣! 任总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却处处透露出华为正浑然不觉地走向“必然死亡”。

作为晚辈和华为的粉丝,也许我不该危言耸听,但想起任总文中所说,“号召大家‘炮轰华为’”,我权且不顾礼节,斗胆发声。不为别的,只希望任总和华为的朋友们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也许不无裨益。

一、何为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吗?跟随战略适用于颠覆性创新吗?

这篇新年讲话,任正非的核心问题是:在瞬息万变,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的信息社会中,华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来?我认为任总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

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已是一家大公司,是“一个‘宝马’”,正在迎接特斯拉的挑战。他说:

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一段时间是我们公司内部争辩的一个问题。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性创新会超越宝马,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如电子地图、自动换档、自动防撞、直至无人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后两项宝马居优势,前两项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

任总的观点是只要你能成为大公司,你就不一定会死掉。因为任总相信大公司的死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惰怠保守”。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任总对于特斯拉的理解是肤浅的,他对于颠覆性创新的理解更有着本质上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很可能会是华为倾覆的伏笔。

首先,任总以为特斯拉对宝马的颠覆仅仅是技术的颠覆。事实上,特斯拉与宝马是两个品类。特斯拉最大的颠覆是将汽车从功能型变成了智能型,并且在产品、商业模式、营销渠道方面都颠覆了传统汽车模式。令人遗憾的是,任总把特斯拉的成功仅仅归因于几个技术属性的领先,这是多么大的认知盲区啊!

其次,对于特斯拉的判断也反映出任总对于颠覆性创新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他认为“颠覆性创新”就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那我就先辨析一下这一概念。1997年,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发布《创新者的窘境》一书,说:“有两种技术,一种叫延续性技术,另外一种叫颠覆性创新(或者叫破坏性创新)。在延续性创新竞争环境之下,领先者总是能保持领先地位;而在破坏性创新的竞争环境之下,领先者总是被后来者掀翻马下。

任总将“颠覆性创新”误解为颠覆性技术创新,他理解的颠覆性创新是能够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技术突破。他还说:“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积极响应世界科学进步的不懈探索,以这两个车轮子,来推动公司的进步。”这完全是以“延续性技术”为导向的战略。延续性技术绝对可以保证华为在运营商设备市场里面成为全世界老大,而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大变革面前,这恰恰也将导致华为死亡。

任正非指望华为这辆“宝马”能通过跟随战略追上“特斯拉”,我认为是第二个错误。他说:

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你们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资源堆上去,这就是和小公司创新不一样的地方。人是最宝贵因素,不保守,勇于打破目前既得优势,开放式追赶时代潮流的华为人,是我们最宝贵的基础,我们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任总提倡的是“跟随战略”。有证据表明:跟随战略在延续性技术竞争中是有效的,但是在破坏性创新环境中,跟随战略是无效的,甚至是极为有害的。腾讯做“搜搜”超越百度了吗?百度做“有啊”超越阿里巴巴了吗?马云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做“来往”,但能够战胜微信吗?想都不要想。所以,跟随战略在颠覆性创新的竞争环境里并不适用。

二、移动互联网是最大的颠覆性创新者,任正非明白他的敌人是这个时代了吗?

移动互联网是今天最大的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有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产品对产品的颠覆;再进一层是品类对品类的颠覆,或者行业对行业的颠覆;最高意义上的颠覆是时代对时代的颠覆。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转变,但还没完全适应互联网,就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以算上农业文明,当下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互联网文明和移动互联网文明“四世同堂”的时代。

任正非对互联网或者当下时代的理解是什么:

不要为互联网成功所冲动,我们也是互联网公司,是为互联网传递数据流量的管道做铁皮的……别光羡慕别人的风光,别那么为互联网冲动,有互联网冲动的员工,应该踏踏实实地用互联网的方式,优化内部供应交易的电子化,提高效率,及时、准确地运行…深刻地分析合同场景,降低损耗,这也是贡献,为什么不做好内互联网呢?

显然,任总将互联网看作工具。而如果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思考模式来看,思维的品质将上升到更高台阶。反观马化腾,最近他这样说:

我的感受是,移动互联网远远不止是一个延伸,这是一个颠覆,看过去的PC互联网都已经不算太互联网了,移动互联网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互联网,甚至以后每个设备都能连上网络之后,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一切都影响起来,这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两人差异巨大。

总而言之,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连马云这样了不起的互联网人物都将落伍。你再听听任总的说法:你们不要受互联网的冲动,我们也是互联网,做好内部互联网就可以了。很难想象,他的理解如此浅薄,与这个时代的隔阂如此之深,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任正非

三、合理性遮蔽法则:一切都很合理,但一步步迈入陷阱。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智能手机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这个物理设备,真正价值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遗憾的是,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

对比一下华为手机与小米的成绩。华为是一家成立25年的企业,小米是刚刚成立3年的手机公司。2013年,小米的出货量仅是华为出货量的36%,收入却是华为的60%,利润是华为的200%,净利润率是华为的350%。从这些数字能看得出来,华为手机虽然在销量上超过了小米手机,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有机会的业务已经被后来者给追上了。为什么?

我认为这样的战略失误可以被“创新者的窘境”所解释:颠覆性创新往往最早出现在大公司,但常要为主营业务的增长让路,结果扼杀了在非主营业务上大放光芒的机会。这也是

我提出的“合理性遮蔽法则”,当时代被时代颠覆,或者两个时代相交时,在上一个时代所有正确的决策全部成为下一个时代被颠覆的原因。

华为收入来源于三大事业部:运营商设备事业部、企业设备部以及终端消费者事业部。前两个事业部面对企业客户,收入分别占总比的73%和5%,第三个事业部面对终端消费者,主营业务是手机,收入占比22%。华为把所有资源铺到主营业务上去。大致估算,华为手机业务收入已经是主营业务的1/4左右,增长率是主营业务的2-3倍,表明这个业务完全有可能成为新兴主业。

但任总说,我们只允许在主航道上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投资与力量。轮值CEO徐直军的年度致辞也总结了2013年的八点成绩,智能手机仅仅被排在最后,只是“在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品牌竞争力”。

更为现实的是,运营商设备市场几近封顶,华为已经不可能再靠这个市场获得高增长了。华为2011-13年间的主业收入增速分别为3%、6.6%、4.1%(按余承东微博说手机业务增长18%计算,2013年主业增长仅仅有2.5%)。原因何在?首先,华为因为政治原因进不了美国市场,这是运营商设备最大的市场。其次,受到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冲击,运营商正在迅速地空心化、管道化,盈利点从语音变成数据,短信和电话这些收入来源都正在枯竭。再次,这已是一个成熟市场,近十年行业规模一直徘徊在1200亿美元左右。在全球的五大玩家,华为几乎已是行业老大,市场占比达到大约30%,可供挖掘的潜在空间所剩无几。

华为此时应该抓紧时间从2B业务转向2C市场。乔布斯带领苹果从iMac向iPod、再向iPhone的两次转型都违背了合理性原则。自宫虽然痛苦,但至少有一个好处:自宫之后,刀把子还在你自己手里。

华为的转型是否可能成功?我一点也不乐观。2011年华为提出未来若干年收入要达到1 000亿美元,超过IBM成为全球最大的IT公司。要达到这一目标,华为每年需要保持20%的增长。在主营业务放缓的情况下,手机业务不得不多快好省地追求收入与利润。余承东微博提到2013年华为手机业务“盈利明显改进”、“年度贡献利润超额完成目标”,可见他背负了多大的经营数字包袱。反观小米,它没有年度任务,小米说五年不上市,不计较KPI,全力把产品做好。

四、面对颠覆性创新,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领先企业马失前蹄的主因。

任正非说:

正因为我们长期坚持自我批判不动摇才活到了今天,今年,管理会成员都是架着大炮《炮轰华为》,中高层干部都在发表《我们眼中的管理问题》,厚厚一大摞心得每一篇发表都是我亲自修改的,大家可以在心声社区里面发表批评,总会有部门把存在的部门解决,公司会不断优化自己。

任总显然认为只要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华为就可以基业长青。在我看来,中国已经没有第二家公司比华为更擅长管理了,但恰恰是由于华为在工业时代的管理太好了,使得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难以伸展。

据说华为手机部门的薪酬、招聘人才标准、股权激励与其他部门完全一样,但是做设备的人和做互联网的人能一样吗?做2B的人和做2C的人能一样吗?华为高管没有空降兵,21级以上的人都是在华为工作十年以上的人,余承东是老华为人,不安分,听说去年因为在英国说了一句错话,被集团雪藏了半年。有一媒体人说,余承东就像堂吉诃德斗风车,想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华为的基因,何其难?而且余承东本人也还是华为的基因,离互联网基因还远

着呢。所以这一切注定华为手机只能靠卖手机赚钱,而小米的硬件成本价出售,配件、软件收入,社区运营、粉丝经济等都超出了华为的理解范围。

另一个方面,华为今日的成功离不开他的集体主义与全员持股。但华为的集体主义与约束性绝对不属于90后和新生代。90后对于互联网尤其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远胜他们的老板。反观任总的这篇文章,这个时代你还想约束年轻人?用工业时代的理论指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管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华为唯一的生路,是把手机完全独立出去,让管理层MBO,并且去找新的投资来做这件事,但这在华为几乎不能想象。数年前华为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朱波被授命拓展互联网业务,他想分拆部门,找风投独立发展,但这套思路被完全否决。当时的轮值CEO告诉他要做“有华为特色的互联网”,并且约法三章:第一,为了促进终端消费。第二,为了终端全生命周期收费。第三,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发展一些精品应用。结局自然惨淡,华为因此错过了互联网市场。

另外华为全员持股,也封杀了华为手机业务独立的可能性。如果把手机独立出去,这帮兄弟上市发财了,华为剩下的十几万员工怎么看这件事情?太不公平了。顷刻间,华为的文化、管理、价值观、薪酬、绩效会土崩瓦解。

五、华为正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

任正非说:

2002年开干部大会是在IT泡沫破灭,华为濒于破产、信心低下的时候召开的,董事会强调在冬天里面改变格局,而且选择了鸡肋战略,在别人削减投资的领域加大投资,从后十几位追上来,那时世界处于困难时期,而华为处于困难的困难时期,没有那时的勇于转变,

就没有今天。今天华为的转变是在条件好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号召的是发展,以有效的发展为目标,我们应更有信心超越,超越一切艰难险阻,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在我看来,今天的风险远胜于十年前的风险,十年前还是在工业社会里面产品对产品的颠覆,今天已经变成了时代对时代的颠覆了,敢问你能战胜时代吗?移动互联网时代里,速度慢就等于掉队和死亡。今天评判一个公司死亡的标准,已经不是指公司亏损或者破产,而是指它收入不再增加,在新兴时代的影响力消失,这就等于死亡,微软正是如此。以此标准,从华为的增速、市场成熟度,我认为华为正在走向死亡,我甚至可以危言耸听地说:华为已死。

作为华为公司与任总这位老人家的支持者,我真心希望这种颠覆不要发生,但前提是任总把遮住他眼睛的树叶掀开,真正去理解颠覆性创新,真正去理解这个时代,真正去理解在面临颠覆性创新时所应遵循的那些法则。只有这样,华为才有可能度过眼前这场危局。但可悲的是,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为华为祈祷。

李善友《互联网世界观》

李善友的《互联网世界观》 思维的起点 我用一整夜的时间读完了李善友的《互联网世界观》这本书,我没有喝茶或是咖啡,却感觉不到一丝倦意。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它用牛顿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来类比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及管理方式,并得出令人诧异的观点:泰勒的科学管理基于机械论,是确定的,可预测的;而互联网思维基于量子理论,是未知的,无法确定终点的。这个观点看上去多少令人有些沮丧,一个无法预知的世界,我们要如何去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呢。 这也许是一个令人抓狂的问题。然而读完李善友的这本书,你很可能会对上述问题释怀,并且会对互联网时代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个世界观,从原子论到比特论。 1. 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我们对许多问题的实际分析中,二分法一直占有显要的地位,万事万物非黑即白。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超越二分法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哲学素养不够高,低维度的对立,在更高的维度上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比如我们知道,粒子是在空间上确定的点,而波是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能量,按照非黑即白的观点,波和粒子是两回事,一个东西如果是粒子就不可能是波。那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呢,科学界为此展开了一场持续300年之久的讨论,直到1927年波尔提出了互补原理,他认为波和粒子在同一维度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在更高的维度上统一在一起。基本粒子呈现为何种属性,取决于我们的测量。当我们测量波的时候,粒子的属性消失;当我们测量粒子的时候,波的属性消失,这叫波粒二象性。 移动互联网与量子力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其实就是量子世界里的量子。量子有波粒二象性,我们何尝不是?有时呈现为原子——在现实世界的物理的人;有时又呈现为比特——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信息,我把这叫做“原子比特二象性”,原子属性和比特属性是人在低维的对立,又是在新时代的一体两面。量子呈现为何种属性,取决于人的测量;而人呈现为何种属性,同样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 2. 新世界观是巨大的商机 世界观有什么用?新的世界观背后必然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商机。我们非常幸运,能够生活在一个高频变化的世界里边。而所有变化之中最大的之一就是两个世界之间需要连接,需要打通。有了这个意识,就能看到更多的商机。 当我们用以前的世界观来看商业时,它们是很零散的,如果用这个世界观来看商业,我们就会明白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大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新世界观指导下的大商机,就是大风口。 第二个世界观,从物质论到关系论。 3. 量子纠缠实验 量子纠缠几乎是最诡异的量子实验。把一个母粒子分裂为两个关联的电子,如果其中一个电子被观察到向上旋转,另外一个电子就将向下旋转,接下来把这两个电子分开距离无限远,观察结果居然依然同上。这时候问题出现,第一,离得那么远,第二个电子怎么知道科学家选择哪条轴线来测量第一个电子?第二,根据狭义相对论,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但这里信息传播的速度超过了光速,怎么可能?

李善友:华为正身陷“创新者的窘境”

1李善友:华为正身陷“创新者的窘境” 2014年01月15日 09:31 福布斯中文网我有话说(25人参与)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2014年1月5日演讲内容的完整版本。 作者:李善友,酷6(3.14,0.03,0.96%)创始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兼职教授 2013年12月31号,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大公司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华为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企业之一,第一它有核心技术,第二它的管理是中国企业中最好的,第三它的国际化进展顺利,2/3的收入来自于海外。任总也是我极为崇拜的教父级企业家,之前他的很多文章给我启发。但是这次读完他的新作,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任总老矣,华为危矣!任总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却处处透露出华为正浑然不觉地走向“必然死亡”。 作为晚辈和华为的粉丝,也许我不该“危言耸听”,但想起任总文中所说,“号召大家‘炮轰华为’”,我权且不顾礼节,斗胆发声。不为别的,只希望任总和华为的朋友们能够不同的声音,也许不无裨益。 一、何为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吗?跟随战略适用于颠覆性创新吗? 这篇新年讲话,任总的核心问题是:在瞬息万变,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的信息社会中,华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来?我认为任总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一个企业家的了不起绝不在于他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在于他能够发现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和境界。 任总意识到华为已是一家大公司,是“一个‘宝马’”,正在迎接特斯拉 (161.27,21.93, 15.74%)的挑战。他说: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一段时间是我们公司内部争辩的一个问题。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性创新会超越宝马,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 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如电子地图、自动换档、自动防撞、直至无人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后两项宝马居优势,前两项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当然,特斯拉也可以从市场买来后两项,我也没说宝马必须自创前两项呀,宝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创新的狭隘自豪。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任总认为宝马经过技术上的学习是可以摆脱特斯拉对它的颠覆的,这也支持了他文章的立论:大公司不是会必然死亡,不一定会惰怠保守的。否则不需要努力成为大公司。 换言之,任总的观点是只要你能成为大公司,你就不一定会死掉。因为任总相信大公司的死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惰怠保守”。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任总对于特斯拉的理解是肤

标准韩国语第一册(修订本)翻译

前言:自学标韩过程中,发现网上修订本翻译几乎没有。我虽然可以看懂课文,但近来想用学英语的方式背诵课文,然而对于早过而立之年的我,臣妾做不到啊,所以尝试根据中文翻译成韩语。对于补充段落的翻译全程手打,谢谢支持! 第13课 1. 你好?我是王丹。 你好?我是李世民。 李世民先生是韩国人吗? 是的,韩国人。王丹是中国人吗? 是的,我是中国人。 2. 你好?许正姬 你好?陈文洙。陈文洙先生是学生吗? 我是汉城大学学生。专业是韩国历史。 3. 你好?我是金永浩 你好?我是王龙,很高兴见到你。 金永浩先生是学生吗? 不是。我在公司上班。王龙先生是学生吗? 是的,我是大学生。

第14课 1. 你好,王丹 你好,洪丹。去哪里? 去学校。 那么和我一起去吧 2. 陈文洙先生,最近忙什么? 学习韩国语。 在哪里学韩国语? 在汉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学习韩国语。 3. 请读 请写 请认真听 请跟着做 请提问 请回答 请看黑板 知道了吗?

有问题吗? 第15课 1. 王龙先生,昨天做了什么? 在家读书了。李世民先生做了什么?我见了朋友。 见谁了? 见了朴民洙先生 和朴民洙先生做了什么? 看了电影。然后聊天了。 2. 洪丹,昨天去了景福宫和博物馆吗?去了景福宫。但是没能去博物馆。 为什么没能去博物馆? 没有时间。金智英做了什么? 我在家打扫了卫生。然后稍微休息了。 3. 昨天去教保文库(书店)了吗? 是的,去教保文库(书店)了。

怎么样去的书店? 在家前面的地铁上车到钟阁站下车。 在书店做了什么? 买了几本韩国语教材,还买了电子词典。 第16课 买东西 1. 快请进。 有面包和牛奶吗? 是的,有 要两块面包和一瓶牛奶。 在这里, 多少钱? 950元。 2. 大叔,这苹果多少钱? 500元。 那苹果多少钱?

李善友经典语录_名人经典语录

李善友经典语录_ 名人经典语录 李善友经典语录: 最近,李善友在混沌研习社的课上说,如果在大公司的连续性领域跟它正面作战,创业公司的成功率只有6%,而如果是在非连续的断点切入,成功率大概有37%。而小公司能够逆袭大公司的关键,就在于非连续性。 非连续性的意思是说,世界不是连续的,昨天是这样的,明天不一定这样的,过去的经验不一定能指导未来。 非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英特尔在PC芯片领域绝对垄断,但在移动芯片领域就不行。再比如,微软几乎垄断了PC操作系统,但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所以,非连续性很难直接跨越,几乎是一个底层规律。如果想跨过去,就要先认知到它是没办法跨越的。 李善友说,如果想成为基业长青的公司,你就要像市场破坏企业一样去破坏自己。比如,当年乔布斯和团队讨论,每人每天出门必须要带的东西。大家提到了钥匙、钱包、手机,而没提iPod,所以就算当时iPod占了苹果将近一半的利润,乔布斯还是决定做iPhone。 再比如,孙正义创造的软银,是日本营收快达到1万亿日元的企业。长期以来,这家企业的内部收益率一直很高。软银之所以能做到,一是在决定性的领域成为第一;二是用资本和市场的方式运营企业。孙正义说过,在过去20年,如果投资制造业,回报率是12倍,如果投资信息产业,回报率是700多倍。这说明赛道的重要性。正确的事情就是要紧盯赛道。1996年软银投资雅虎,雅虎给软银的回报是144倍。2001年,软银投资阿里巴巴,阿里带给软银回报超过了880倍。 今天成名的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在非连续性的时候切入的。比如,在IBM 如日中天的时候,几乎所有面向它的连续性领域,也就是大型机市场的进攻,都全军覆没了。然而DEC,也就是美国数字设备公司赢了,因为它是在大型机转向小型机的时候切入的。苹果也是,在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的时候切入,然后取得成功。

李善友:人生如破茧成蝶

李善友:人生如破茧成蝶 本文是关于励志人物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善友:人生如破茧成蝶 我的经历算得上“复杂”:做了七年的HR,又转做互联网的总编辑,然后转行去创业,现在从创业回学校当教授。所学也复杂,大学学的是数学,后来读MBA学管理,现在学国学,都是“跳跃”着进行的。如今我的梦想是把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相结合,针对初期创业者形成领导力方面。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来自“术”层面的帮助其实很少。不停变换人生轨道必然带来心灵的跃升,这很重要。我喜欢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学到的东西你要做出来,要有受用。在社会上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内心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是我想要的。 人生破茧,我的人生中,有过多次“蜕变”。 初始的动能缘于自卑 第一次蜕变的动力恰恰源于自卑。我是农村人,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我父母、大哥曾经连饭都吃不上,我小时候也挨过饿。因此心灵深处是自卑的,感到恐慌,有不安全感。在我生命的四十年中,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与自己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做斗争。我从小就知道,必须靠自己往前走,改变命运,不要抱怨,不要等待。能领悟到这一点,我算是幸运的,所以一直比较努力。努力的动因并不是因为

我的强大,而是因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活着,才能活得好一点,让别人尊敬。 就这样,在我的早年,自卑反而成为一种生命动力,这是很稀少的。很多人因为自卑而变成沙漠中的鸵鸟,把头埋进沙堆自我麻痹,很幸运我不是这样。 “正能量”苏醒 但我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动力一直是来自于消极的力量,因此内心是不快乐的。即便把自卑去掉了,也不可能变成一个自信的人。木桶理论主张弥补短板,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是发扬长板。长板利用好了,短板自然也就补上了;但若长板发挥不出来,短板永远都是短板。 1995年,我23岁的时候,自我发生了很大的蜕变。那时出现了一些契机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于是内心隐藏多年的正能量开始散发。 当时我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老板是台湾人。那年我去台湾摩托罗拉学习,发现自己很多事情比台湾的同事做得还好,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他们很多人的工作。有次开会讨论问题,我旁听。最后主持人说:“善友,你也讲一讲吧。”我站起来讲了一番话。我发现他们愣了一下,主持人接着说:“把善友的话记下来就是Policy。”从那时起,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并不差。 之后有一天,我去了台北的某个酒吧。之前从来没有去过那种地方。我发现在那里唱歌、跳舞、喝酒的人都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我过

李善友:人生如破茧成蝶

李善友:人生如破茧成蝶 我的经历算得上“复杂”:做了七年的HR,又转做互联网的总编辑,然后转行去创业,现在从创业回学校当教授。所学也复杂,大学学的是数学,后来读mBA学管理,现在学国学,都是“跳跃”着进行的。如今我的梦想是把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相结合,针对初期创业者形成领导力方面。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来自“术”层面的帮助其实很少。不停变换人生轨道必然带来心灵的跃升,这很重要。我喜欢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学到的东西你要做出来,要有受用。在社会上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内心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是我想要的。 人生破茧,我的人生中,有过多次“蜕变”。 初始的动能缘于自卑 第一次蜕变的动力恰恰源于自卑。我是农村人,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我父母、大哥曾经连饭都吃不上,我小时候也挨过饿。因此心灵深处是自卑的,感到恐慌,有不安全感。在我生命的四十年中,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与自己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做斗争。我从小就知道,必须靠自己往前走,改变命运,不要抱怨,不要等待。能领悟到这一点,我算是幸运的,所以一直比较努力。努力的动因并不是因为我的强大,而是因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活着,才能活得好一点,让别人尊敬。 就这样,在我的早年,自卑反而成为一种生命动力,这是很稀

少的。很多人因为自卑而变成沙漠中的鸵鸟,把头埋进沙堆自我麻痹,很幸运我不是这样。 “正能量”苏醒 但我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动力一直是来自于消极的力量,因此内心是不快乐的。即便把自卑去掉了,也不可能变成一个自信的人。木桶理论主张弥补短板,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是发扬长板。长板利用好了,短板自然也就补上了;但若长板发挥不出来,短板永远都是短板。XX 1995年,我23岁的时候,自我发生了很大的蜕变。那时出现了一些契机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于是内心隐藏多年的正能量开始散发。 当时我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老板是台湾人。那年我去台湾摩托罗拉学习,发现自己很多事情比台湾的同事做得还好,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他们很多人的工作。有次开会讨论问题,我旁听。最后主持人说:“善友,你也讲一讲吧。”我站起来讲了一番话。我发现他们愣了一下,主持人接着说:“把善友的话记下来就是Policy。”从那时起,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并不差。 之后有一天,我去了台北的某个酒吧。之前从来没有去过那种地方。我发现在那里唱歌、跳舞、喝酒的人都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我过去的快乐却只是强迫自己“不要不快乐”。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生活可以这样过,于是对自己说“我要快乐”,正面的能量开始涌现。 这是一次心灵的突破。从那之后,我的整个生活进步非常大,

李善友登高四书笔记

颠覆式创新: 1.原有体系之内的是常识,体系边界之外的是见识。见识比常识重要。(勿做井底之蛙。) 2.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才有可能突破我们固有的视线,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现在的非主流,有可能是将来的主流。) 3.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升级打补丁与更换操作系统的区别,是体系内与体系外的区别) 4.对小公司而言,当你向大公司挑战的时候,永远不要从正面发起挑战,不要做与大公司同样的事情。(侧面突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另辟蹊径,曲线救国) 5.当技术进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思维便需要转换一下,从技术进步转到产品功能进步。(大公司要主动回到低端,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大公司总是追求收入利润和速度的增加,所以喜欢集中资源做大项目,寻找高毛利率,反而舱室小机会所引发的大机会。可是,很多小机会恰恰是破坏性创新。这就是“大公司回不去的低端”。 6.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不走寻常路) 7.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 8.破坏性创新的两条路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 9.大道至简。产品至简(从麻烦到方便,从复杂到简洁)+成本至简(从贵到便宜,从收费到免费)。 10.非主流才是未来。颠覆性竞争都来自于边缘而非中心(来自边缘地区不太好的市场,来自边缘产品,新角度产品,信特性产品) 11.创新永远都有机会。 12.创新途径:A选择边缘市场B改变成本结构C改变性能属性D改变组织架构(团队扁平化,减少沟通流程) 单点极致。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变世界。只要你做得足够深。(深度垂直) 以点带面。(火车头理论) 13.生存结构决定了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产生了遮蔽效应。所以人们很难从自己既定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在你所研究的问题前面那个理论中,找到它的逻辑破绽。只要你能够弥补此前逻辑模型上的破绽,你就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型。 14.企业的遮蔽区有两个,一个是科学管理,一个是利润最大化。(恰恰是最正确的东西,在时代变化时候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客户是最大的盲区,“增长”是失败的本源。(利润盲区)。受制于客户(客户现在不需要,便不生产,客户没有进入未来,致使你也就没有进入未来) 15.突破路径依赖。(敢于舍弃和冒风险试错。)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应该重新从低端杀入。 16.熵增定律。(组织熵增即内耗)。破局----从封闭到开发:合作。联合。互换。A自我革命B内部拆分,设独立机构。C.内部竞争D,并购(非收购)或投资 精益创业方法论: 1.创业的本质: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自身获取一部分价值。 创业的关键点:A找准用户的痛点。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B解决方案。如何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2.精益创业思维:基本参数不可度量,未来不可预测,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极高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不断迭代和积累认知,从而去逼近真实的用户痛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

李善友颠覆式创新

李善友《颠覆式创新》听课笔记 整理丨厦门琦琦 五月初和好友们一行人去广州参加了这场号称全中国最棒的互联网思维课程,李教授的功力实在让人震撼,严谨的分析为我的思考打下了太好的基础,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笔记,希望将这堂信息量爆棚的课程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分享改变世界,颠覆造就创新! 首先来举两个例子。 案例一: 10亿赌局,雷军vs董明珠 2013年,格力销售额是小米的3-4倍, 赌局意味着小米在2018年销售额要达到2000亿。 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PK工业思维 案例二: 星星vs教授即托勒密地心说vs哥白尼日心说 第谷,肉眼观测星星;弟子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规律,誉为“天空立法者”。 思维模式:托勒密地心说PK哥白尼日心说 从小米模式来看互联网思维 雷军的五句箴言: 1、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生观。 2、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 3、颠覆创新,用互联网精神重新思考。 4、广结善缘,中国是认清社会。 5、专注,少就是多。 在互联网时代屡败屡战的“千年老二”雷军为什么打赢了手机这场仗?用雷军自己的话说,就是“找到了能把肥猪吹上天的大风口” 雷军:专注、极致、口碑、快 毛利率为0 产品周期为0 人与人冗合度为0 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零广告费——小米营销的核心是小米的社群,就是“米粉”

No.1定位越小越好 教授说,过去我们喜欢宽泛的定位,常说,13亿中国人,每人给我一块钱就能发财,反而,这样的结果经常得到的是——“0”; 可口可乐告诉全世界,我们是正宗的可乐,百事可乐想,那正宗就是传统,传统就是“老”,于是定位年轻态,这样一来,一些年纪大的人想凸显年轻,也选择百事品牌;类似的案例有万宝路“男人的世界”,这么Man的形象让那些不太男人的男人和女汉子们都进来了;同理,小米的定位是“发烧”,“发烧”开始于一个极窄的定位。 No.2没有好的媒体特征的企业,将不能生存。 教授讲了企业的自媒体化,没有媒体、自建媒体、自成媒体,这个今天被聊得很多,不再赘述;这里也提到了小米的“线下同城会”,是黎万强从线下车友会得到的启发;现场还播放了小米三周年庆典,给自己的“荣誉粉丝”颁奖的视频,李教授当场提问:大家想一想,这个活动本身是在卖手机吗?No!而是增加粉丝与公司之间的接触点。 赫畅:通过信息交互手段的变革,改变原有行业的成本结构,这是颠覆式创新。 这话谁说的呢?不是教授,是教授援引黄太吉CEO赫畅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对何为“互联网思维”的一个考证,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教授说,免费就是吗?或者说,搞个微博,给老板加个V,弄个微信,开发个APP,这就是吗?No!检验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有没有用新的信息交互手段,改变了你原有的成本结构。 黄太吉有一个数据,说它2012年的“坪效”(单位面积可以产出的营业额)是56000USD,同期苹果店的数据是44000USD。 教授继续举例,在传统手机的营销预算中,有10—20%用在了广告上,三星一年140亿美元营销投入,相当于1个摩托罗拉、2个诺基亚、3个HTC、4个黑莓,把广告投放玩到了极致;所以在小米这儿,当黎万强最早跟雷军要3000万广告费的时候,对一个新品牌来说并不夸张。但后期小米做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新媒体、自媒体,改变了成本结构。 这只是一方面…… 今天,太多人,包括大型企业管理者,也分不清两个基本概念——“数字化”和“互联网化”:他们以为自己做的是互联网化,其实只是数字化;数字化,你最多也只能改进10%,而真正实现互联网化,你才有可能释放另外90%! 小米的互联网化带来了成本结构变化:零渠道费、零广告费。

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小米内部是如何做组织创新的

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小米内部是如何做组织创新的 2013-10-27李善友创业家杂志 小米在商业模式尤其是营销手段上有很多“毁三观”的做法,所以造就了它现在的成功。其实雷军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文化上也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没有KPI、他们的管理层很少、不开会,甚至做出的决策都不发邮件。尽管方法不同寻常,但小米取得的成绩缺少有目共睹的,文章详细解析小米如何做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企业。 大家普遍认为,小米在商业模式尤其是营销手段上有很多“毁三观”的做法,所以造就了它现在的成功。其实雷军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文化上也做了不少出格的事。 第一,小米没有KPI。这在传统企业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即使在互联网公司也没有哪家企业是不做绩效评估的。 第二,他们的管理层很少,七八个合伙人下面分别有个主管,管理着七八个小组,然后就是普通员工。不管你在别的公司做总监还是经理,在小米都是工程师,级别都一样。表现好就加薪,但是没有晋升。也就是说,他们的管理异常扁平化,把职能拆得很细。这也对合伙人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意味着他们要管的事情很多。目前看来,他们几个合伙人都还顶得住。 第三,不开会,甚至做出的决策都不发邮件,有什么事情就在米聊群里解决,连报销都在米聊截个图就可以了。 因为我做过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对他们的这种组织创新比较感兴趣。一开始我觉得这些可能是宣传,后来从不同渠道都证实

了他们确实有这样的做法。我就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但是我又开始纳闷,雷军之前在金山的时候,不是一样有那么多管理层、一样开会、一样做绩效管理吗?怎么到了小米就变了呢? 我跟雷军聊过一次,最近也跟小米的一个朋友提到这个问题。他说,在金山,一年才更新一次版本,MIIUI一个星期就得升级一次,这两个速度是完全不在一个级别的。他一下提醒了我,时代不一样了。 相比互联网和工业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速度发生了变化。第一,在互联网时代,你还可以慢慢做一件事情,有了好产品再发布出去,但是如今你的产品两三个月不被人所接受,可能就死掉了。第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界限被打通了,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叫“先进用户引导型创新”。这意味着组织要更贴近用户,不是从上往下,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融为一体。过去的工程师都是闭门造车,小米的文化是工程师必须面对用户,必须在微博、论坛、线下等渠道与用户沟通。小米把管理员工的权力从老板身上转移到用户身上。 其实企业文化说到底是由你所处的生存环境来决定的。如果后者发生变化,而组织不做出调整,那么,企业是很难生存下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要扁平化,每个部门要小巧且灵活。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组织创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原来由工业文明时代引进的组织形式已经失效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二是任何一个组织不管处于什么时代,随着时间的变化,组织必然会变得官僚、涣散和僵化。这是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因为一个组织是很难自我改变的。 互联网企业会不会好点呢?不见得。我最近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老大们聊天,他们企业的各项数据都挺好,但他们极其焦虑。

《产品型社群》(李善友)读后笔记

《产品型社群》(李善友)读后理解 作者:李善友 职。 2015年创办颠覆式创新研习社 本文笔记以我的读后感 在解读书中所提现场和结论之前,我需要先把“求存”理论先论述一下: 按《物演通论》所提递弱代偿原理,在人类可感知的世界里,万物的存在度永远只能趋近圆满,但不得圆满,求存是万物自身求圆满态的必然导向,人类作为物演的一个阶段,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万物求存的方式是从外界感知并获取最佳的的可感属性,以求补足自身存在度的不圆满。发展至人类社会,所谓可感属性在获取之前,只是逻辑上的概念,即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不断膨胀,人类面临着信息挑选的难题。 人类求存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满足当下存在的所需,一种是相信未来存所需可以满足。 以小米的案例为主 雷军提出互联网产品经营思维的要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专注:互联网扩大了信息同步的范围和效率,使得单品成为爆款、并自成商业体系的几率极大提高。因此集中精力做好单品不仅回避了原有的商业劣势,而且更容易 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形成强竞争力。 ?极致:互联网时代,商品信息成指数型增长态势,远超过人的信息接收能力的增长,所以人们倾向于对那些简单而突出的商品信息更加敏感。一个产品需要把自己的亮 点打磨得极为突出,才能在获取用户关注上获得优势。 ?口碑:人们在面对众多商品信息无法做出抉择时,经验告诉我们,口碑是比较有效的一种选择逻辑。 ?快:科技发展迅速,产品功能迭代加快,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焦虑越发强烈,等待耐心下降,要求产品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

极致不等于完美,极致更重要的是发掘自身的长板,并打磨至最优。 技术的发展,使得功能开发速度大大提高。用户的需求重点从功能体验逐渐向情感转移,功能体验是基本,情感需求变成决策的第一因。 注入魅力人格体的产品,人们更喜欢的是有缺陷但有魅力的人格。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有缺陷是人的常态,人们在追崇“偶像”的同时,更希望自有成为“偶像”的机会。完美的“偶像”距离太遥远 社群 降维打击。通过社群模式,消灭原有的成本构成 盈利的延后和转移 产品型社群 参照质能方程:E=MC^2 产品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 连接系数=lg社群人数

李善友:华为正在走向死亡_1010401040

李善友:华为正在走向死亡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中欧创业营发起人李善友 近日,在华为任正非的新春讲话(《任正非:华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乌龟》)之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李善友发表了题为《华为身处“创新者的窘境”,而浑然不觉》的评论文章,在该文中李善友直言: 华为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企业之一,任总也是我极为崇拜的教父级企业家,之前他的很多文章给我启发。但是这次读完他的新作,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任总老矣,华为危矣! 任总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却处处透露出华为正浑然不觉地走向“必然死亡”。 以下为李善友精彩演讲原文: 2013年10月,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大公司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华为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企业之一,任总也是我极为崇拜的教父级企业家,之前他的很多文章给我启发。但是这次读完他的新作,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任总老矣,华为危矣! 任总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却处处透露出华为正浑然不觉地走向“必然死亡”。

作为晚辈和华为的粉丝,也许我不该危言耸听,但想起任总文中所说,“号召大家‘炮轰华为’”,我权且不顾礼节,斗胆发声。不为别的,只希望任总和华为的朋友们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也许不无裨益。 一、何为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吗?跟随战略适用于颠覆性创新吗? 这篇新年讲话,任正非的核心问题是:在瞬息万变,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的信息社会中,华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来?我认为任总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 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已是一家大公司,是“一个‘宝马’”,正在迎接特斯拉的挑战。他说: 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一段时间是我们公司内部争辩的一个问题。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性创新会超越宝马,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如电子地图、自动换档、自动防撞、直至无人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后两项宝马居优势,前两项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 任总的观点是只要你能成为大公司,你就不一定会死掉。因为任总相信大公司的死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惰怠保守”。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任总对于特斯拉的理解是肤浅的,他对于颠覆性创新的理解更有着本质上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很可能会是华为倾覆的伏笔。 首先,任总以为特斯拉对宝马的颠覆仅仅是技术的颠覆。事实上,特斯拉与宝马是两个品类。特斯拉最大的颠覆是将汽车从功能型变成了智能型,并且在产品、商业模式、营销渠道方面都颠覆了传统汽车模式。令人遗憾的是,任总把特斯拉的成功仅仅归因于几个技术属性的领先,这是多么大的认知盲区啊!

29.李善友:颠覆式创新不是低端逆袭【笔记】

李善友:颠覆式创新不是低端逆袭【笔记】 混沌研习社服务号 2016-09-26 阅读:20644 109 9月24日/25日,李善友教授大课《颠覆式创新》在混沌研习社登场,第一天的主题聚焦“初创企业如何寻找最佳切入点”。 李善友教授说,克里斯坦森理论里面很大的弱点就是太强调低端,似乎把低端等同于颠覆式创新,但Uber对出租车的颠覆是高端还是低端?iPhone对诺基亚的颠覆是高端还是低端? 说不清。低端不是颠覆式创新的特征,判断颠覆式创新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开启了一个新的价值网。 (本文根据李善友教授9月24日上午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全程视频可以混沌研习社APP观看,课程结束后一周可更新) 演讲者|李善友(混沌大学创办人) 今天的《颠覆式创新》是一个经典的课程,主要内容来自于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这是过去几十年创新方面最经典的一本书,颠覆式创新理论被《财富》誉为“过去50年最重要的管理理论之一”。 今天和以前讲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希望用非连续性这个底层基础重新解构颠覆式创新,稍微回顾上次讲的“非连续性”,有几个要点: 一是现象世界的本质是不连续的,二是人类只能生存在一个连续性的假设之上,三是连续性假设一旦建立以后,无法自我突破。 今天全天的课程主题是《创业公司如何寻找最佳切入点》,我会分为四个要点: 一是非连续性与大公司的窘境;

?二是价值网与小公司的颠覆式创新; ?三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四是举两组案例,讲如何切入。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 不连续性是大企业衰败的原因 非连续性的断层期 是创业最佳的切入点 进入第一个板块,非连续性、大公司的窘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所有成功的方式都是这样成功,过去失败的路径也是这样失败。我们今天处于信息革命的时代,所以我们回顾整个计算机行业历史,从里面找出一些规律性出来。 1940年代,Univac研制出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认为自己的伟大产品是专为科研工作而设计的,对企业级市场毫无兴趣。

【洞见干货】李善友《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507张PPT全解!

【洞见干货】李善友《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507张PPT 全解!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李善友6月18日在混沌大学的分享《认知升级-第一性原理》一课,版权为李善友教授所有 公众号“没有钱的市场部”记录整理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算是低水平的重复,而不是有效学习。 这个时代,是创新者的时代,如何创建创新的思维模型?如何看到事物背后的道理?如何成为一个创新家而不是创新者?今天的课程将对你有帮助! 乔布斯说,当你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的偶像会提醒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要到哪儿去。如果你还没有偶像,请听听这堂课。 李善友 今天课程主要是以下3个模块: 非连续性: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创新家 创新原理: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创新家 开门:何为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 ▍第一板块:非连续性: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创新家 无论是科学革命的发生,还是顶级投资人形成自己思维模型

的公理中,都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假设——非连续性。人类的认知进化都是宇宙观模型的变化: 最开始的天圆地方,到日心说,地心说,椭圆形模型,绝对时空模型,相对时空模型,大爆炸到现在的超弦模型。不敢相信,中国竟然有活着的哲学家。 王东岳这样解释: 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倪按:通俗地说,即总质量越大),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先拿原子来看。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再看太阳系。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态和原子存态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也就是说,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质量分布是逐层递减的。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简单的无机分子,它构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后,从有机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来越少,到生命已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