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

十五、补益剂

补气

1、四君子汤

【别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处方】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药理作用】 1、调整胃肠功能《新中医》1978(5):53,《新医学》1979(7):305,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子胃肠溃疡的愈合。2.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63,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二药配伍或三药配伍(除配炙甘草者外),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单味党参作用最显着。炙甘草为一拮抗剂,其拮抗作用与本晶在配伍中的用量有关(含1/3时,拮抗作用明显,含1/5或1/7时,作用不明显)。《新医药学杂志》1979(6):60,《江苏中医杂志》1980(2):32,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成。本方去甘草后煎汤内服,可使人体血清IgG含量较显著地上升,使自然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366,对营养不良所致小鼠胸腺萎缩和功能降低者,可促使其恢复。以上结果证明,四君子汤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机能,为本方扶正御邪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3.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成《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能使失血动物血象中的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并可促进网织红细胞转化为红细胞。4.其它《教学动态》1979(1):23,四君子汤能使服药小鼠肝细胞内的肝糖元含量显著增加,因而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神经、心脏和内分泌腺)而促使血压上升,改善休克。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温养脾胃。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咣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现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属脾胃虚弱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备注】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1、六君子汤

【处方1】陈皮1钱,半夏1钱5分,茯苓1钱,甘草1钱,人参1钱,白术1钱5分。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健脾养胃,行气化滞,燥湿除痰,理气降逆。主脾胃虚弱,气逆痰滞。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气痞满,呕恶呃逆,吞酸,面色萎黄,四肢倦怠;以及脾虚膨胀,外疡久溃,食少胃弱者;痔漏日久,脉数而涩,饮食日减,肢体愈倦,一切不足之证;胃气虚热,口舌生疮;中气不和,时时带下。

【用法用量】方中人参改为党参,制成丸剂,名六君子丸(见《中药成方配本》)。

【注意】真阴亏损者忌用。

【各家论述】《医方考》: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

【临床应用】 1.泻痢《寿世保元》:一人患痢,后重,自知医,用芍药汤,后重益急,饮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为脾胃亏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炮姜,三剂而愈。

2.吞酸《寿世保元》:一妇人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予曰:此脾胃亏损,末传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原,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

3.眩晕痞闷《张氏医通》:缪某,偶因小愤,遂致眩晕痞闷,三月来服豁痰利气药不应,反觉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顽诊之,六脉似觉有余,指下略无冲和之气,气口独滞不调,时大时小,两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湿,渐渍于水土二经,复加剥削之剂屡犯中气,疲倦少食,迨所必致。法当先调中气,输运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图温补下元。为疏六君子汤加当归兼调营血,庶无阳无以化之虞。

【摘录】《医学正传》卷三引《局方》

【处方2】人参(去芦)甘草(炙)白茯苓(去皮)白术(去芦)陈皮半夏各等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健脾补气,和中化痰。治脾胃虚弱,面黄体瘦,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症,致儿为患。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服。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五

【处方3】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草、神曲、山楂、麦芽。

【功能主治】脾弱。方食已即困欲卧。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处方4】党参5钱,白术3钱,茯苓2钱,炙草1钱,陈皮1钱,法夏1钱,乌梅5个。

【功能主治】健脾,暖肾,敛肝。主痰饮。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个为引,送服四神丸1钱5分。

【各家论述】治痰饮者,健脾、暖肾、敛肝,盖缺一不可矣。宜六君子汤重加乌梅,送四神丸。六君子汤健脾者也,四神丸暖肾者也,乌梅敛肝者也。此筹思再四,曾施而已效者也。

【摘录】《医门八法》卷二

处方5】人参(去芦)1钱,白术(去芦)1钱,茯苓(去皮)1钱,白芍(炒)1钱,山药(炒)1钱,当归1钱,藿香5分,砂仁5分,莲肉10粒,乌梅1个,半夏(姜汁炒)8分,陈皮8分,甘草3分,炒米100粒。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久病胃虚呕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徐徐温服。

【摘录】《回春》卷三

【处方6】人参、白术、黄耆、白茯苓、甘草、山药各等分。

【功能主治】助脾进食,辟邪气。主伤寒汗、下之后,将见平复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如渴,加干葛、乌梅;大便自利,加陈皮、厚朴、砂仁、肉豆蔻;余热,加银柴胡。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德生堂方》

【处方7】人参1两,白术1两,橘红半两,半夏(汤泡7次)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七

3、异功散

【别名】五味异功散(《保婴撮要》卷十五)。

【处方】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理气。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保元汤

【处方1】人参3克黄耆9克甘草2克肉桂1.5~2克

【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备注】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

【摘录】《博爱心鉴》

【别名2】参耆汤、参耆饮、保元丹

【处方】人参1钱,黄耆3钱,甘草1钱,肉桂5分至7分。

【功能主治】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光)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气血不足,婴儿怯弱,痘毒内陷,面色苍白,气陷久泻,肢体无力,肺脾虚弱,恶寒自汗。

【用法用量】参耆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参耆饮(《简明医彀》卷六)、保元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注意】血热毒壅之火证禁用;禁忌生冷。

【各家论述】 1.《博爱心鉴》: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耆,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巅危。

2.《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参、耆非桂引道,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

【摘录】《博爱心鉴》卷上

【处方3】熟地3-5钱,枣皮2钱,山药1钱半,菟丝子(炒香,捣碎)2-3钱,五味3分,益智仁(酒炒)1钱,附子1钱半,肉桂1-2钱。

【功能主治】补阴固涩。主肾虚无火而下焦滑遗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净肉)2钱,或加乌梅2个;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吴茱萸之属。

【摘录】《会约》卷十二

5、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00g 茯苓100g 白术(炒)100g 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 莲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1千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细缓。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脾虚痰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大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酌减。

【备注】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

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摘录】《回春》卷三

【处方】人参1两,茯苓(蒸)2两,山药(炒)2钱,苡仁(炒)2钱,扁豆(炒)2钱,莲肉(去心,炒)2钱,砂仁1两,神曲(炒黑)5钱,甘草(炒)5钱,白术4两(陈土炒),陈皮1两(微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养胃。主痈疽脾虚者。

【用法用量】每用3钱,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心悟》卷六

6、七味白术散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藿香(各15g)、木香(10g)、葛根(2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益气补中、和胃生津。慢性腹泻(脾胃虚弱型),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主症。腹痛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便后痛减为特点。

【按】本方症乃由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邪内阻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渗湿止泻之法。方中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治其本;葛根辛甘可鼓舞胃气,升清而止泻;藿香、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浊,和中止呕,行气止痛。“以木、藿之芳香,佐四君入脾,其功更捷”(《小儿药症直诀》)。诸药合用,对脾气虚而兼湿阻中焦,症见腹胀痛肠鸣伴呕吐者颇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藿香所含挥发油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木香有解痉作用,对肠管、气管、血管平滑肌均有舒张作用,有降血压和利尿作用,并对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葛根有解痉作用。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呈抑制性影响,主要与其抗乙酰胆碱作用有关,其抗乙酰胆碱作用表现在使肠管运动的紧张性下降,而不抑制收缩力。四君子汤尚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脾虚患者服用四君子汤后胃肠运动紊乱的症状有所好转,可能与其抗乙酰胆碱及抗组织胺作用有关。四君子汤能增机体免疫功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

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化。若湿热久羁不去,加黄连6g,连翘10g,薏苡仁20g;若虚寒较盛,加附片10g或肉桂6g,炮姜、乌药各10g;若挟食滞者,可加焦楂、建曲、莱菔子各10g;若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者,可加陈皮、柴胡、枳壳或厚朴、白芍各10g;若有血瘀者,加泽兰、仙鹤草、山楂各10g;若年迈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加赤石脂、罂粟壳、黄芪、干姜、诃子等。

7、、补中益气汤

【处方1】黄耆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药理作用】(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

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脾胃论》卷中

【处方2】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功能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

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摘录】《嵩屋尊生》卷八

【处方3】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心火。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

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处方4】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

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8、举元煎

、【处方】人参黄耆(炙)各9~15克炙甘草3~6克升麻1.5~2克<炒用)白术(炒)3~6克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者。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温服。

如兼阳气虚寒者,肉桂、附子、干姜,随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2个,或文蛤2~3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9、升陷汤

【处方】生黄耆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功能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萸肉。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10、生脉散

【别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处方】麦门冬1.5克五味子7粒人参1.5克

【药理作用】 1.微量元素的测定:《中成药研究》1986(8):17,采用原子吸收分光亮度计对生脉散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三味药含铁量最高;尤其是五味子;其次是锰含量,亦以五味子最高,镍在麦冬中含量较丰富,铜、铬也以五味子含量较高。

2.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中华医学杂志》1974(4):246,心电图与组织化学法的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散可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使缺血的心肌以最经济的方式作功,延长心肌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和离子传递系统,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有关,因而本方对心脏复苏具有特殊的"强心效应"。

3.改善微循环:《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6,生脉散注射液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并能阻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提供了实验药理学依据。

【功能主治】补肺益气,养阴生津。治热伤气阴,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现用于中暑、小儿夏季热、功能性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而见气阴两伤者。此外,还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病症。

【用法用量】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备注】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摘录】《医学启源》卷下

11、人参蛤蚧散

【处方】蛤蚧1对(蜜炙),人参(去芦头)半两,百部半两,款冬花(去梗)半两,贝母(去心)半两,紫菀茸半两,阿胶(蛤粉炒)1分,柴胡(去苗)1分,肉桂(去粗皮)1分,黄耆(蜜炙)1分,甘草(炙)1分,鳖甲(醋炙)1分,杏仁(汤浸,去皮尖)1分,半夏(生姜汁制)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虚劳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蛤蚧散”。

【注意】肉桂虽去风寒,有热人不宜服,则当改用细辛。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

12、人参胡桃汤

【别名】人参胡桃汤、观音散、参桃汤、神授汤、参胡汤、观音应梦饮【处方】新罗人参1寸许,胡桃肉1个(去壳,不剥皮)。

【功能主治】定嗽止喘。主肺肾虚衰喘嗽。痰喘气乏。

【用法用量】人参胡桃汤(《济生》卷二)、观音散(《普济方》卷一五八引《经验良方》)、参桃汤(《古今医鉴》卷四)、神授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二)、参胡汤(《证治汇补》卷五)、观音应梦饮(《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二)。本方方名:《永类钤方》引《澹寮》引作“观音梦感参桃汤”;《证治要决类方》引作“观音应梦散”。《永类钤方》引《澹寮》本方用法:切碎,用生姜五片,大枣二枚,食后、临卧水煎服。《证治宝鉴》有白蜜。

【各家论述】 1.《百一》引《夷坚·已志》:人参定喘,带皮胡桃敛肺。

2.《古方选注》:胡桃可解膈内之痰饮,膈间痰化而嗽止声清;连皮能收肺经耗散之气,连隔能通命门之火。

【临床应用】痰喘:溧阳洪辑幼子病痰喘将危,凡五昼夜不乳食,用此方煎汤一蚬壳,灌之,喘即定。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 关键词: 凡是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的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属于中医八法中的“补法”。 四君子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功用: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四物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功用: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参附汤:人参附子(炮)各15克。功用:回阳,益气,救脱。主治: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生脉散:人参6g、麦冬9g、五味子6g。功用:补气敛汗,养阴生津。主治:热病气阴两伤。症见汗多体倦,气短,口渴。久咳肺虚,见于咳嗽少痰,心悸,脉细无力,或气虚欲脱者。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功用:滋补肾阴。主治:肾阴不足。症见腰腿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潮热,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肾气丸:干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肉桂3g、炮附子3g。功用: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腿酸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尿多或遗尿、阳痿、浮肿、痰饮咳喘等。 补益剂的分类:

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病证,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代表方四物汤。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双亏的病证,代表方八珍汤。补阴剂:适用于阴虚病证,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病证,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补益剂的常用方剂: 四君子汤: 组成: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什么都不想吃,面色微白 方解:方中党参补脾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术苓合用以助运化;炙甘草补中为使药,诸药合用,有补气健脾之功。

中药常用方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医常用方剂 一、治燥剂 轻宣润躁 1、杏苏散: 【处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功能主治】轻宣凉燥,化痰止咳。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备注】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宜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合用共奏轻宜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2、桑杏汤 【处方】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 【功能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备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2、翘荷汤 【处方】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皮4.5克桔梗9克绿豆皮6克 【功能主治】清上宣肺。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备注】方中薄荷、连翘、栀皮清宜上焦之燥热;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绿豆皮味甘性寒,与连翘、桅皮合用,能清热解毒。诸药同用,则燥热得清,诸症亦解。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3、清燥救肺汤 【处方】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 【功能主治】清燥润肺。治外感燥火伤肺。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咳痰带血,甚则引动胃气,呕吐痰涎,脉躁疾。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4、沙参麦冬汤 【处方】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功能主治】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滋养润燥 1、养阴清肺汤 【处方】生地6克麦冬3.6克甘草15克元参4.5克贝母2.5克(去心)丹皮2.5克薄荷1.5克炒白芍2.4克 【药理作用】抗白喉杆菌《福建中医药》1964(5):1~12,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杆菌在体外也有很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力较强的药物为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性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作用均较明显;而薄荷在两方面作用均较差。抗菌力量与“中和”毒素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其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为低,而“中和”毒性能力,则没有明显影响。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阳)——肾气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阳)——肾气丸(《金匮要略》) 一、组成 干地黄八两(240克)、薯蓣(即山药)四两(12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泽泻三两(90克)、茯苓三两(90克)、牡丹皮三两(90克)、桂枝一两(30克)、附子一两,炮(30克)。 二、用法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现代用法: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克,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三、歌括 1.肾气丸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2.《济生》肾气丸 济生加入车牛膝,通调水道肿胀祛。 3.十补丸 肾气丸中加茸味,填精补阳总能扶。 四、功用 温补肾阳。 五、主治 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

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 六、方解 本方治证为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欠温,少腹拘急,俱为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小便不利,是由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痰饮、脚气均由肾阳虚不能蒸津化液,上泛则为痰饮,水湿下积则脚气上入为少腹不仁;小便反多,是由肾中阴阳俱虚而成下消之证;转胞亦由肾气不足,水聚不化所致。故本证治法,是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医宗金鉴》有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其目的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中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本方配伍方法,属于“阴中求阳”之类,正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七、附方及方论 1.《济生》肾气丸(原名加味肾气丸,出于《济生方》):熟地黄半两(15克)、炒山药一两(30克)、山茱萸一两(30克)、泽泻一两(30克)、茯苓一两(30克)、牡丹皮一两(30克)、官桂半两(15克)、炮附子二个、川牛膝半两(15克)、车前子酒蒸,一两(30克)、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下面小编准备了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 方1 大枣10~15个,粳米100克。加水,二者一起煮粥。 本方补气血,健脾胃,对于胃虚食少,脾虚便溏,气血不足,以及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有较好效果。 方2 粳米100克,新鲜牛奶半磅。先以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牛奶再煮为粥。 本方补虚损,润五脏,益老人;适用于中老年人体虚衰弱,气血亏损,病后虚羸、口干作渴,以及反胃噎膈,大便燥结等症。 方3 取约3斤重母鸡1只,粳米100克。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取汁,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煮粥,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煮到粥稠即可。 本方滋养五脏、补益气血。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羸瘦,气血亏损所引起的一切衰弱病症。 方4 牛肉1千克,食盐适量,黄酒250毫升。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去除血污和浮沫,继续小火煎煮半小时,调入黄酒和食盐,煮至肉烂汁稠时即可停火,待冷佐餐食用。 本方补脾胃,益气血,适于虚弱、消瘦、少食、乏力、精神倦怠者食用。 方5 童子鸡1只,黄酒、生姜、食盐、葱白各适量。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和鸡毛,洗净切块,在汽锅内放入鸡块,并放葱、姜、黄酒、食

盐等佐料,不加水,利用汽锅生成的蒸馏水,制得“鸡露”。佐餐,饮露食肉。 本方益气、补精、肥健,凡体弱、产后、病后、老年消瘦者均可酌情选用。 方6 松子仁50克,蜂蜜25克,胡桃肉50克。松子仁、胡桃肉捣成碎末,与蜂蜜拌匀,上火煮沸遂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本方润肺益肾、补中肥健,适用于身体瘦弱者长期服用。 方7 太子参15克,山药、白术各10克、生黄芪15克,麦冬、黄芪各10克,黄精、鸡血藤各15克。水煎服,每周服1剂。 本方益气补血,主治形体消瘦,肤色无泽,精神不振。 方8 黑大豆100克,猪油适量。黑大豆如作酱法,取黄捣末,调入猪油熬炼成膏。每次1匙,开水冲服,每日2次。 本方长肌肤,益颜色,加增气力,肥健人,《图经本草》曰:“久服令人身重”。 女人补气血的食材 黑豆: 想更好的补血,不妨用黑豆煮乌骨鸡。 胡萝卜: 含大量维生素B、c,具有补血功效。 面筋: 含大量的铁质。 金针菇: 含丰富的铁、维生素A、b1、c、蛋白质等。 龙眼肉: 含丰富的铁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 能补气血的中药汤 ✔1.黄芪汤能补气血

中药的方剂——补益剂

中药的方剂——补益剂 补益剂以补益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有滋养补虚、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治疗各种虚证。 补益剂因作用和主治病证的不同,可分为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和阴阳并补剂6类。广泛用治少气懒言,动辄喘乏,易出虚汗,自汗,恶风,面色皎白的肺气虚证;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神倦乏力甚或气虚发热,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的脾气虚证;面色不华,唇舌色淡,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或结代的心血虚证;面色萎黄,惊惕头晕,目眩耳鸣,指甲苍白,妇女月经过期,经少色淡,甚则经闭,肌肤甲错的肝血虚证;气虚证及血虚证兼而有之的气血双亏病证;干咳少痰,咯血,虚热,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的肺阴虚证;咽干口渴,或不知饥饿,或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的胃阴虚证;两目干涩,昏花眩晕,耳鸣耳聋的肝阴虚证;腰膝酸痛,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的肾阴虚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不利或频数,形体羸瘦的肾阳虚证。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的病证。 正虚而外邪未尽者,当先祛邪,一般不宜过早使用补益剂,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扶正祛邪并用。要辨别虚实真假,若“大实而有羸状”出现真实假虚的证候时,不可妄投补剂而实其实;若“至虚而有盛候”出现真虚假实的证候时,当补反攻,以虚其虚,则贻害无穷。使用补益剂还要根据病情区别使用,若气血暴脱,元气虚极当用峻补之剂急救危亡;若久病体虚,病势较缓,病程较长的宜用平补之剂,缓慢调养。使用补益剂时一定要调理脾胃,以使补而不滞。补益剂多需久服,宜作丸散使用,又多属厚味,入煎剂宜久煎。服药期间可根据虚证的不同,选择相应滋补食品。 【代表方剂】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汤、四物汤、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等。

补脾胃气血的中药方剂大全集

补脾胃气血的中药方剂大全集 补脾胃气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需求。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经常吃高热量、高盐分、高油脂等不健康食品,因此不少人都出现了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贫血等问题。这时候,中药方剂可以和一些食谱和偏方结合起来,帮助大家有效补脾胃气血。 一、中药方剂 1. 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效:滋养血气,益气养阴。 用法:每次煎汤服用,一般用量为20克。 注意事项:孕妇和经期女性忌用。 2. 健脾丸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甘草。 功效:补脾健胃,增强肠道功能,清热解毒。 用法:每次口服,每日2-3次,每次6-9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3. 八珍汤 组成:当归、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川芎、灵芝、黄芪。功效:补气养血,益肾资精,调经安胎。 用法:每日分2-3次,每次服用15-30g。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4. 人参养荣丸 组成:三七、黄精、枸杞、人参、甘草、鹿茸、麝香。 功效:益气生血,调理气血失调。 用法:每次口服,每日2-3次,每次6-9g。 注意事项:儿童、孕妇和肝病患者忌用。 二、食谱 1. 生姜汤 材料:生姜、枸杞、红枣。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枸杞、红枣洗净备用。将生姜片放入

锅中加水煮开后加入枸杞、红枣,煮15分钟即可。 用量:每周2-3次,每次250ml左右。 功效:生姜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枸杞和红枣可补益气血。 注意事项:阳虚内热者不宜多食。 2. 玉米面红薯粥 材料:玉米面、红薯、枸杞。 做法:将红薯洗净切小块,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后捣碎,加入玉米面和适量水一起煮熟,加入枸杞煮开,即可。 用量:每周2-3次,每次200-300g。 功效:红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粗纤维,可帮助调理肠胃功能,玉米面及枸杞则可补充营养。 注意事项:肝火旺盛、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三、偏方 1. 黄酒煮鸡蛋 材料:鸡蛋、黄酒。

补气的中药方子

补气的中药方子 补气的中药方子 补气升肠饮 【处方】人参30克,生黄芪30克,当归(酒洗)30克,土炒白术15克,川芎(酒洗)9克,升麻0.3克。 【功能主治】补气升提。主气虚失摄。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下 补气化痰汤 【处方】黄芪45克,桔梗9克,沙参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茯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 【功能主治】补气平喘,止咳化痰。主肺肾亏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李绍南方 补气解晕汤 【处方】人参30克生黄耆30克当归30克(不酒洗)黑芥穗9克姜炭3克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主正产气虚血晕。 【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四剂。 【备注】方中黄耆补气,使气壮而生血;当归补血,使血旺而载气;荆芥炭引血归经;姜炭温经行瘀。合用则血气两旺,瘀去新生,不解晕而晕自解。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下 补气的中药 人参。它是最名贵的补气食物之一,味甘、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安神保健。它有补益强身的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气短虚脱、神经衰弱等症状。(好搜百科) 枸杞子。枸杞子性平,味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具有补血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等功效,久服能益寿延年。(好搜百科)

黄芪。它为豆科植物的干燥根,以肉黄白,质坚而为易折断,粉多,味甜,无黑心及空心者为佳。黄芪性微温,味甘,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等气虚之症。(好搜百科) 西洋参。它味甘,微苦,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哮喘、咯血等症状。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药用其根,是贵重的清补保健药材。(好搜百科) 党参。它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语气虚不足的倦怠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萎。(好搜百科) 白术。它是菊根多年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是健脾益气的主要药物。其性温,味甘、苦,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好搜百科) 甘草。豆科多年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可制成药品,其性平,味甘,能补脾和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解毒,调和诸药,适用于脾胃虚弱,咳嗽,心悸,中毒等症状。(好搜百科)

补气养血补肝益肾健脾养胃的中药方

补气养血补肝益肾健脾养胃的中药方 头晕贫血就要及时补血,但补血不要想得太难,日常饮食中食物食疗就有不少补血佳品。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气养血补肝益肾健脾养胃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气养血补肝益肾健脾养胃的中药方 苏东坡九蒸芝麻方 【配方】芝麻1000g茯苓200g蜂蜜1000g 【功效与应用】补肝益肾、滋润五脏、渗湿利水、宁心安神。适用于中老年人食用。 【方解】本方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延缓衰老的饮食方。方中芝麻味甘,性平。补肝肾、滋五脏,治肝血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秘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等症。《神农本草经》记述:“主伤中虚羸、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茯苓味甘淡,性平。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泄泻、遗精、惊悸健忘等症。《日华子本草》曰:“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与芝麻互补为伍,更有利于益脾胃、安心神、补脑填髓,是抗衰防老佳品。 【制法】将芝麻即1日内蒸3次晒3次,重复3天即可完成。即九蒸九晒;茯苓洗净去皮晒干,共为细末,以蜂蜜炼熟,瓷器密贮备用。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1匙,或蒸蛋、煮蛋、冲开水均可。 唐朝永乐公主丰姿绰约方 【配方】沙蒺藜500g胡桃仁1000g蜂蜜500g 【功效与应用】散风明目,下气行血,补肾固精、温肺定喘。适用于身体瘦弱,饮食不佳,皮肤干燥,目赤身痒,下焦虚寒,阳萎遗精患者食用。据古代食疗养生学载:“服一年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还少,头白再黑,齿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轻延寿”。又云: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女儿永乐公主,幼年肌肉干瘦,肌肤不丰。后因战乱避居沙苑常以当地所产蒺藜煎水当茶饮,二年后竟健美艳丽,丰姿绰约,后人传为佳话。

大补气血的中药方

大补气血的中药方 在日常生活中,气血虚会给你带来不好的心情和身体,用中药方来补气血是很常见的。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大补气血中药方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大补气血中药方 参归大补汤 【别名】参耆大补汤 【处方】人参1钱2分,当归1钱2分,蜜炙黄耆1钱2分,川芎8分,桔梗8分,山楂肉8分,炙甘草8分,防风6分,白芷6分,姜炒厚朴6分,紫草茸6分,南木香3分。 【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收摄其毒。主气血虚弱,不能拘摄毒气以成脓,其毒散漫妄行肉分,痘出齐后,面目肿胀,而痘不胀者。 【用法用量】参耆大补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大补黄耆汤 【别名】黄耆大补汤(《杏苑生春,卷五)。 【处方】黄耆(蜜炙)防风(去芦)川芎山茱萸肉(去核)当归(去芦,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甘草(炙)人参(去芦)五味子各30克白茯苓(去皮)45克熟干地黄60克(洗)肉苁蓉90克(酒浸) 【制法】上药嚼咀。 【功能主治】调养气血。主虚劳气血俱虚,自汗盗汗。 早泄小阴经阳痿月经不调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同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大补元煎 【处方】人参少则用3~6克,多则用20~60克山药(炒)6克熟地少则用6~9克,多则用60~90克杜仲6克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功能主治】救本培元,大补气血。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早泄小阴经阳痿月经不调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备注】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当归滋阴补血,人参与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大号之证,枸杞、萸肉补肝肾,杜仲温肾阳,甘草助补益而和诸药。诸药配合,功能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曾称此方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在日常生活中,气血虚会给你带来不好的心情和身体,用中药方来补气血是很常见的。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大补气血中药方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大补气血中药方 参归大补汤 【别名】参耆大补汤 【处方】人参1钱2分,当归1钱2分,蜜炙黄耆1钱2分,川芎8分,桔梗8分,山楂肉8分,炙甘草8分,防风6分,白芷6分,姜炒厚朴6分,紫草茸6分,南木香3分。 【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收摄其毒。主气血虚弱,不能拘摄毒气以成脓,其毒散漫妄行肉分,痘出齐后,面目肿胀,而痘不胀者。 【用法用量】参耆大补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大补黄耆汤 【别名】黄耆大补汤(《杏苑生春,卷五)。 【处方】黄耆(蜜炙)防风(去芦)川芎山茱萸肉(去核)当归(去芦,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甘草(炙)人参(去芦)五味子各30克白茯苓(去皮)45克熟干地黄60克(洗)肉苁蓉90克(酒浸) 【制法】上药嚼咀。 【功能主治】调养气血。主虚劳气血俱虚,自汗盗汗。 早泄小阴经阳痿月经不调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

中药经典方剂

【方名】保元汤 【出处】《博爱心鉴》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黄芪(9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肉桂(1.5克)(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用法】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 【禁忌】斟酌。 补气补中益气汤 【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

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用法】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禁忌】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解】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牌、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 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稗益。 【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中医常用经典方剂

中医常用经典方剂 1、补益剂-补气保元汤 2、补益剂-补气补中益气汤 3、补益剂-补气参苓白术散 4、补益剂-补气举元煎 5、补益剂-补气六君子汤 6、补益剂-补气七味白术散 7、补益剂-补气升陷汤 8、补益剂-补气升阳益胃汤 9、补益剂-补气生脉散 10、补益剂-补气四君子汤 11、补益剂-补气完带汤 12、补益剂-补气香砂六君子汤 13、补益剂-补气异功散 14、补益剂-补气玉屏风散 15、补益剂-补血当归补血汤 16、补益剂-补血归脾汤 17、补益剂-补血胶艾汤 18、补益剂-补血圣愈汤 19、补益剂-补血四物汤 20、补益剂-补血四物汤《仙》 21、补益剂-补血桃红四物汤 22、补益剂-补阴大补阴九 23、补益剂-补阴都气丸 24、补益剂-补阴虎潜丸 25、补益剂-补阴六味地黄丸 26、补益剂-补阴麦味地黄丸 27、补益剂-补阴杞菊地黄丸 28、补益剂-补阴知柏地黄丸

29、补益剂-补阴左归丸 30、补益剂-补阴左归饮 31、补益剂-气血双补八珍汤 32、补益剂-气血双补人参养荣汤 33、补益剂-气血双补十全大补汤 34、补益剂-气血双补泰山磐石散 35、补益剂-气血双补炙甘草汤 36、补益剂-滋阴养液加减复脉汤 37、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38、和解剂-调和肝脾白术芍药散 39、和解剂-调和肝脾柴胡疏肝散 40、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 41、和解剂-调和肝脾逍遥散 42、和解剂-和解少阳达原饮 43、和解剂-和解少阳大柴胡汤 44、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45、解表剂-扶正解表败毒散 46、解表剂-扶正解表参苏饮 47、解表剂-扶正解表仓廪散 48、解表剂-扶正解表葱白七味饮 49、解表剂-扶正解表加减葳蕤汤 50、解表剂-扶正解表荆防败毒散 51、解表剂-扶正解表麻黄附子甘草汤 52、解表剂-扶正解表麻辛附子汤 53、解表剂-扶正解表再造散 54、解表剂-辛凉解表柴葛解肌汤(程氏) 55、解表剂-辛凉解表柴葛解肌汤(陶氏) 56、解表剂-辛凉解表麻杏石甘汤 57、解表剂-辛凉解表桑菊饮 58、解表剂-辛凉解表升麻葛根汤

实用中药方剂

o中药方剂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 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 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 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 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 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 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 淡豆豉生葱白) 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7.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 (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8.姜大枣桔梗) 3.和解剂

中药常用方剂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胸痛较前减轻,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饮食不振,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痹,方以血府逐瘀汤: 柴胡10g 枳壳12g 赤芍10g 甘草4g 桃仁10g 川牛膝10g 红花10g 桔梗10g 当归15g 生地15g 川穹8g 患者仍有言语不畅,无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饮食及睡眠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治以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5g 石决明30g 杜仲15g 寄生12g 牛膝15g 泽泻30g 生龙牡各30g 丹参30g 赤芍15g 郁金12g 甘草6g 患者左侧肢体仍活动不利,饮食可,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主,于主任运用中医辨证为中风,证属风痰阻络,痰阻与脉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活动不利,舌脉从证,中医治以化痰熄风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0g 云苓12g 泽泻30g 枳壳12g 南星12g 生龙牡各30g 丹参15g 菖蒲15g 郁金12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咳嗽咳痰,阵发性呼吸困难,于主任查看病人,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肺失宣发,则气短,失于肃降则憋喘,咳嗽咳痰,中医治以清热宣肺平喘,方拟喘定汤加减: 麻黄03g 桑白皮15g 冬花15g 半夏10g 杏仁10g 子15g 黄芩10g 甘草06g 厚朴12g 葶苈子15g 地龙10g 中医治以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味: 党参10g 麦冬20g 五味子10g 茯苓10g 桂枝10g 生白术10g 甘草3g 玄参10g 丹参10g

中医治以化湿和胃,保和汤加减: 莱菔子15g 皮12g 云苓12g 连翘10g 炒麦芽30g 山药10g 神曲10g 枳壳15g 厚朴15g 金10g 患者时有头晕,纳差,脉沉细弱,给予中药地黄饮子加味,滋肾阴,补肾阴,开窍化痰。 熟地12g 巴戟天9g 山茱萸9g 石斛9g 肉苁蓉各9g 附子6g 五味子6g 官桂6g 白茯苓6g 麦冬6g 石菖蒲6g 远志各6g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阵发性头痛心慌,患者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思虑过度,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则头晕,心阴缺乏,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治疗上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方拟逍遥散加减: 当归10g 芍药10g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枳壳10g 香附10g 乌药10g 薄荷10g 患者仍有左侧肢体无力,口苦,纳差。舌苔白厚,脉滑。中药利湿化痰治疗,方药如下: 半夏10g 皮10g 茯苓15g 甘草3g 枳实12g 竹茹15g 全蝎6g 丹参20g 宣肺疏风,止咳化痰,止嗽散加减: 橘梗12g 前胡10g 紫苑12g 荆芥12g 皮15g 百部9g 双花15g 鱼腥草15g 杏仁9g 甘草3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诉咳嗽胸闷。查体: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少量罗音。心音低,心律规整,未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淡,苔白,脉滑。中医辨证为气虚水肿。治宜补气养心,利水消肿。方药拟生脉散合五苓散加减: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用法]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简介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

血常配合使用。《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温病条辨》中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亦是如此。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类经》卷14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因此,阳虚补阳,常佐以补阴之品,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滋润之性以制阳药之温燥,使补阳而不伤津;阴虚补阴,常佐以补阳之品,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温运之力以制阴药之凝滞,使滋阴而不碍气。若阴阳两虚,自应阴阳并补。 培补五脏之法,又分直接补益法和间接补益法。《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其精。”此为直接补益法,即虚在何脏就补该脏。间接补益法主要是根据脏腑相生理论使用“补母”法来治疗,如肺气虚者补其脾,即培土生金;脾阳虚者补其命门,即补火生土;肝阴虚者补其肾,即滋水涵木等。 应用补益剂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清虚证的实质和具体病位,即首先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二是注意虚实真假,《景岳全书》曾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赢状。”前者是指真虚假实,若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后者是指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者更实。三是要注意脾胃功能,补益药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四是注意煎服法,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务使药力尽出;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若急证则不受此限。 第一节补气 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或

(完整word版)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 【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脑"、“乙脑”、肺炎、糖尿病、口腔炎症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9克、生石膏30克、麦冬18克、半夏9克、人参(或党参5克)、粳米8克、甘草3 克.

中药经典方剂首

中药经典方剂首 补气保元汤 【方名】保元汤 【出处】《博爱心鉴》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黄芪(9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肉桂(1.5克)(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用法】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 【禁忌】斟酌。 补气补中益气汤 【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用法】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禁忌】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解】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牌、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 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