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复习

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复习
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复习

课题: 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上课时间: 课型: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概述血液循环

3、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4、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5、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概述血液循环

3、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4、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血液循环系统

1.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依靠 来完成,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由 、 和 和 组成。

2.人体三种血管特点:

血 管 结构特点 血流速度 分布 功 能

动脉

管壁 ,管腔 , 弹性 快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将血液从 心脏 输送到身体各处。

静脉 管壁 , 管腔 , 弹性 较慢 有的较深,有的较浅 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到 心脏。

毛细血管 管壁由 层上皮细胞构成。 最慢 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是血液和细胞间的 物质交换的场所。

.心脏的结构,填出名称,并标明血流方向:(要求识图) 1. 2 左心房 3 右心室 4

5. 下腔静脉

6.上腔静脉

7. 8 9. 肺静脉

4.规律如下:左右不相通,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室与动脉相连,左心室与 相连,右心室与 相连。

心房与静脉相连,左心房与 相连,右心房与 相连。

心房和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瓣膜,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

5.

6.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 体 循环和 循环。二者共同的联系器官是 。

体循环: —→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

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网时,血液由 血变成 血

肺循环: —→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

血液在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由 血变成 血

〖展示交流〗

组内同学之间谈一谈你对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答案。推荐小组代表到讲台上阐述你组观点并

接受同学质疑。解释不清的同组其他同学帮助,如果还说不清,请班级其他同学帮忙,及时给予表扬和加分。

归纳总结:

【问题反馈】 血液:

: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此外还有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数量最多,无细胞核,含有 血红蛋白,运输 :数量较少,有细胞核,能够吞噬病菌,具有 作用。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具有 的功能。

a所示的血管是()

毛细血管

2、一名战士在抢救伤员时,皮肤被划破而流血,不久后伤口处的血液自动凝固,在此现象中发挥主

要作用的是()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上皮细胞

3.人体内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作用的血细胞是()

A.血小板B.白细胞C.红细胞

4、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D 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正确的图示是 ( )

5、奉献一分爱心,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是每一位健康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关于输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首先考虑给病人输同型血

B.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病人

C.AB型血的病人可以少量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

D.病人情况危急、找不到适合血型的血时,可先少量输入其他人血

6、人体心脏中,流着动脉血的是()

A.左心房、右心房

B.左心房、左心室

C.右心房、右心室

7.在心脏四腔中,心壁肌肉最厚的是()

A.A B.B C.C D.D

8.图中C表示心脏四腔中的()

A.左心室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右心房

9.图中所示的两处毛细血管与其它血管差异是()

A.血压大 B.富有弹性 C.血流速度快 D.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

10.在人体心脏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

A.心房→心室→动脉 B.心室→动脉→心房 C.心室→心房→动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b

c

a

第四章第1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教案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一、本章教材分析: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生命活动的进行需要能量维持,生物体必须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不断地驱动生物体内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以获得营养并排出代谢产物。细胞内的生命活动通常由一系列化学反应组成,在学习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等生物体静态组成后,本章通过几组基本的生命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特点,各类生物体细胞获得能量的过程以及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帮助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角度认识生命,了解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理解生命的本质,并能与自身生活需要相联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四个主题。生物体内的物质变化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来,其中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是最常见的。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使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平稳而有序。光合作用时地球上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合成糖类的过程,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提供能量,是生物圈能量流的起点。细胞通过氧化分解,从化合物中获得能量,这些能量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部分由A TP传递给生命活动需能部位,保证生命活动的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是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具体体现,它们使生物体与外界实现了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换,同时也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整个章节的内容着眼于普遍存在于生命世界的新陈代谢过程,诠释了生物体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上的“动态”规律。这一章的学习将让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在分子水平上得到深化,从而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还为以后进一步认识生命活动信息流本质和其他生命活动的规律(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打下基础,因此本章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学习中具有基础意义。 以本章内容为载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生理生化实验技能,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感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世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形成生命世界永恒变化与发展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建构生命本质的观念,认同并欣赏生命的“巧然天成”,形成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爱。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形成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并将使他们在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分析推理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第1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二、课题: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第1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4章的基础,以具体例子介绍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类型与特征,酶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A TP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ADP相互转变的特性,A 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为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糖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这两个最基本反应过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本质。在介绍化学反应的同时,引出酶的概念。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特点是催化效率高、转移性高。生物体内重要的化学反应是通过酶调节控制的,为此酶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同时酶的应用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高中学生对酶的名词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酶的性质及其作用机理并不了解。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归纳总结出酶的特点,并指出了酶的专一性与酶分子结构的关系。 教材中的“小金鱼”、“广角镜”、“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为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素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同步测试(解析版)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皮肤轻微擦伤后会流血,可是伤口很快就结痂止血了,血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2.有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医给病人“切脉”时,感受的是静脉的搏动 B.在些神经分布较浅,肉眼就可以分辨,如手臂上的“青筋” C.在人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时,吸收药物的主要是肌肉细胞 D.某病人右侧躯体偏瘫时,最可能是左侧躯体运动中枢受损 3.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实际上是人体的() A.动脉 B.静脉 C.神经 D.毛细血管 4.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图,图中b排出人体的途径有()条 A.1 B.2 C.3 D.4 5.澳大利亚人詹姆斯?哈里森18岁开始献血,如今已经献过1000多次血.你知道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多少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A. 1200~1500 B. 800~1000 C. 400~600 D. 200~300 6. 缅甸军机炸弹落入中方境内,造成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大水桑树村正在甘蔗地作业的无辜平民4死9伤.如果有一个重伤病人他的血型是B血型,则他可以接受的血型是() A. AB型、O型 B. A型、B型 C. AB型、A型 D. B型、O型 7.下列器官或系统中,不具有排泄作用的是() A. 呼吸系统 B. 泌尿系统 C. 皮肤 D. 大肠 8.贫血患者应多吃含有某种物质丰富的食物,它们是() A. 蛋白质和铁 B. 蛋白质和锌 C. 锌和碘 D. 铁和锌 9.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与心脏相连的四条血管,箭号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为主动脉,内流动着动脉血 B. ②为肺静脉,内流动着动脉血 C. ③为肺动脉,内流动着静脉血 D. ④为上下腔静脉,内流动着静脉血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习题及讲义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一) 水的平衡 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 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

是(C) A.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 B.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食盐中的Na+ 来源 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 肾脏(尿)(主要) 皮肤(排汗) 大肠(排便) 肾脏(尿)(主要) 大肠(排便) 食盐中的K+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4.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的基础,以具体的例子介绍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酶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ATP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与ADP相互转变得特性,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为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地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教材以学生能够熟悉的糖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这两个最基本的反应过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本质。在介绍化学反应的同时,引出酶的概念。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特点是高效性和专一性高。高中生对酶的名词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酶的性质以及作用机理并不了解。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归纳总结出酶的特点,并指出酶的专一性和酶分子结构的关系。还要通过广角镜和想一想做一做栏目中设置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酶制品,了解酶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ATP的分子结构的特点,教材先结合前几章知识,指出细胞内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都储存有大量的化学能,但这些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 关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变,课文不仅讲述了ATP水解和合成的过程,讲述了这种转变是十分迅速的,而且讲述了这一特点所具有的重要生理意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ATP是细胞维持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最后课本用流通着的能量货币,形象地对ATP进行了比喻。 二、学情分析 本节主题内容抽象,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只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利用前面的知识基础学习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的而特点。利用实验探究理解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关于ATP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ATP的结构图,自学全称、结构、功能,着重讲解结构简式中各个字母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新陈代谢的重要意义。 2.举例说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理解酶的概念和成分,理解酶的生物学特性。 4.理解ATP是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过程与方法 1.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过程,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及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新陈代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体现在 组成生物体物质的不断自我更新。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科学认识,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特点 (2)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概念 (3)酶的作用特性和特性。 (4)ATP化学组成的特点以及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水盐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1.投影本章题图,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照片上所展示的内容与哪些生命活动有关?(2)结合照片上的场面,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通过分析、讨论明确: (1)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2)中国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做可爱的人。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1)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2)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 (3)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 (4)“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 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处于外在的兴奋状态。 1.提供信息资料: (见书中小资料)分析讨论,的出结论:水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主要成分,且含量稳定。 2.引导学生讨论: (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 (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 回忆旧知识,联系自身生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2)排尿不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 1.引导学生回忆: (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 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

15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2018年中考生物真题汇编: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1.(2018娄底)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只可通过一种途径排出的是() A. 尿素 B. 多余的水 C. 二氧化碳 D. 无机盐 2. (2018娄底)人体中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 B. 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3层细胞膜 C. 同一个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拥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D. 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是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万能输血,AB型可以万能受血 3. (2018衡阳)心脏是运输血液的“泵”。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以下能正确表示血液在心脏中流动方向的是() A. 心房→心室→动脉 B. 心房→动脉→心室 C. 心室→心房→动脉 D. 动脉→心室→心房 4. (2018衡阳)关于血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血细胞都有细胞核 B.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C. 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D. 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功能 5. (2018淄博)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B. ④是左心室,④⑥之间没有瓣膜 C. ③之间有房室瓣,血液只能从②流向③ D. ⑤⑥是上、下腔静脉,内流静脉血: 6. (2018雅安)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被称为人体与疾病斗争“卫士”的是() A. 红细胞 B. 血小板 C. 白细胞 D. 血浆 7. (2018雅安) 张华同学在家发生意外,失血过多,急需大量输血。他的血型是AB型,给他输血的血型只能是() A. A型 B. B型 C. AB型 D. O型 8. (2018雅安) 瓣膜保证了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 A. 动脉→心室→心房 B. 心房→动脉→心室 C. 心房→心室→动脉 D. 心室→动脉→心房 9. (2018自贡)某同学是A型血,按照ABO血型输血关系表,他可以接受的血型是()

生物:沪科版第一册 41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生物:沪科版第一册 41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一、单选题 1. 下列对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酶是生物催化剂 B.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某些RNA也是酶 D.酶活性随温度增加而增强 2. 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 A.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B.酶的种类具有多样性 C.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D.酶的空间结构具有稳定性 3. 在不损伤高等植物的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适于除去细胞壁的物质是 A.盐酸B.脂肪酶C.纤维素酶D.氢氧化纳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B.酶的催化效率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C .酶在反应过程中本身不发生变化 D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5. 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这一事实说明了酶的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多样性 D .特异性 6. 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机理是( )A .胃不能及时排空B .摄入的食物未被消化C .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 .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7. 习惯上,酶的命名是根据A .来源 B .催化的反应物 C .没根据 D .A 与B 均是 8. 在酶的特性中,与催化功能无关的一项是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多样性 D .不稳定性 9. 下列最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实验是 ( ) A .将FeCl 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分别加入盛有等量的H 2O 2的甲、乙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释放氧气的速度远远大于甲试管 B .将10%的淀粉酶和稀释10倍的淀粉酶分别加入盛有等量的1%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淀粉分解的速度基本相等 C .将相同数量的人的唾液淀粉酶和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淀粉酶加入盛有等量的1%的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发现甲试管中分解淀粉的速度比乙试管中的快 D .将淀粉酶液等量加入盛有等量1%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甲、乙分别保温在10℃和30℃条件下,结果乙试管中淀粉分解的速度快于甲 B .酶 A .细胞膜 0.青霉素就是通过抑制形成细胞壁的()来杀灭病菌的。1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和讲义全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一) 水的平衡 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 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是(C ) A .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 B .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 .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 .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 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 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 (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 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 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食盐中的Na +来源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肾脏(尿)(主要)皮肤(排汗)大肠(排便)肾脏(尿)(主要)大肠(排便) 食盐中的K +

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工程09-1班傅德威 0905300134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有各种主张,如以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做起,向上逐步推进,等等。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有先有后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可取的一种办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过去干革命,充分重视并很好利用了这个特点。今天搞建设,也要重视和利用这个特点。 中国的民主革命如何推进?开始时,一些人主张,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起义,取得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然后取得全国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战略,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符合的,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点。他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他对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种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就比较薄弱,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再加上其他条件,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正是从这样的国情特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革命的典范。 进入历史新时期,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二十多年来,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特点。 邓小平设计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并很好把握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又设计了“两个大局”的战略布局。他说,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在世纪之交,党中央依据两个大局的战略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几年来,西部的发展明显加快。实践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很好掌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特点的又一个典范。 我国的革命是从发展落后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始,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是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然后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全国都发展起来。二者掌握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做法不同,但重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并从积极方面把握这个特点,则是相同的。这就是规律性。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知识点

第十五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1.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 2.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3.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写下表: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管壁、管腔、 弹性 管壁、管腔、弹性管壁由层细胞 构成 血流速度管内血流速度管内血流速度管内血细胞只能通过 个,血流速度 功能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 身体各部位.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到心脏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 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 位.(能出现脉搏现象 的是动脉) 分布在身体较浅的部位(“青筋就 属于静脉”,是输液时针扎入的血 管)或较深的部位 数量多, 分布广 4.心脏在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次。 5.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_______方,心脏外形像个桃子,它的大小约和本人的相似。 6.心脏壁主要由构成,壁内有心腔。心脏分为腔,分别、、、 ,其中心壁肌肉最厚的是。 7.左心房连通,右心房连通,左心室连通,右心室连通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瓣,血液只能由流向流向而不能倒流。 8.血液由和组成,血细胞包括、、。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后上层是,呈色,下层是,呈色; 不加抗凝剂上层是,下层是。 9.血浆血浆的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运载、运输和的功能,红细胞具有运输和的功能,白细胞具有和的作用,血小板具有、的功能。 10.贫血和炎症时血细胞的数量变化:贫血减少;炎症增多。贫血使血液运输的能力降低,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和铁丰富的食物。 11.人类的血型系统中与输血有较大关系的是血型系统,它包括型、型、型和型4种血型,输血时应以输血为原则,成年人的血液的总量为体重的7%-8%,一次献血范围200-400ml。 13.发现血液循环的是英国医生__________。 14.人体内血液在和全部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叫做血液循环。血液在人 体内流动,将人体细胞需要的、运输至人体的各种组织,并将人体的运 输至一定器官而排出体外。 15.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不同,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同时 进行的,并且在__________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封闭的循环路线。 16.血液循环:肺循环体循环 17.经过体循环血液由血变为血,经过肺循环血液由血变为血. 18.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正常范围是90—140/60-90 mmHg。 19.人体将体内、,以及多余的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通过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和少量的;通过系统以尿液的形式 排出绝大部分的、、;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的排出少部分的、 少量的和。 20.泌尿系统由、、、组成,其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贮存尿液的器官是,排尿的通道是、、。 21.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 22.肾单位包括和,肾小体包括和。 23.原尿的形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和大分子的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和等废物,都可以经过过滤到中 形成原尿。 24.尿液的形成: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大部分的和部分等 会被重新吸收。剩下的、和就形成了尿液。 25.排尿的意义:不仅起到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的平衡,维持 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氧气、 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 废物 组 织 细 胞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体静脉 全身各处毛 细血管网 体动脉 肺部毛 细血管 左心房 肺 泡 氧气 二氧 化碳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教案 沪科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教案沪科版第一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概念。 理解酶的概念、反应条件和作用特点。 掌握ATP的结构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和生命活动能量供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初步形成对实验的运用及设计能力。 通过对课本中图2—20、2-21、2-23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认识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合成反应和分解分解反应是生物体内两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2)酶的特性。 (3)ATP的作用和特性 难点:(1)水解反应和氧化分解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2)酶的活性区域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ATP的作用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实验:2.2探究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实验目的:探究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各种酶的活性 实验材料:(略) 仪器试剂:(略) 实验方法及结果记录: 分析与讨论: 1.哪些因素影响酶的活性? 2.两种酶显示活性的最佳PH和最佳温度范围一样? 3.分析1、5号试管实验结果,指出安排该两试管实验内容的目的。 实验:2.3探究酶的化学成分 实验目的: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探究酶的化学成分

实验原理:蛋白质+双缩尿试剂紫色 淀粉+碘蓝色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 脂肪+苏丹Ⅲ溶液桔红色 材料选择:1%胃蛋白酶溶液 仪器和试剂: 实验方法与结果记录: 分析和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什么? 进一步探究:探究“嫩肉粉”的化学成分实验原理:同上 材料选择:1%胃蛋白酶溶液 仪器和试剂: 实验方法与结果记录: 分析和讨论: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苏教版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苏教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十五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1.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扁鹊。 4.心脏在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心脏跳动的平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 5.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__左下__方,心脏外形像个桃子,它的大小约和本人的拳头大小相似。

6.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壁内有心腔。心脏分为4腔,分别是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其中心壁肌肉最厚的是左心室。 7.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8.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后上层是血浆,呈浅黄色,半透明;中层是血小板和白细胞,呈白色;下层是血细胞,呈红色;不加抗凝剂上层是血清,下层是血细胞。 9.血浆的成分主要有__水分,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及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___,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功能,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的功能。 10.贫血和炎症时血细胞的数量变化:贫血红细胞减少;炎症白细胞增多。贫血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11.人类的血型系统中与输血有较大关系的是ABO 血型系统,它包括A 型、B 型、AB 型和O 型4种血型,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血为原则,成年人的血液的总量为体重的7%-8%,一次献血范围200-400ml 。 13.发现血液循环的是英国医生____哈维______。 14.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血液在人体内流动,将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各种营养物质运输至人体的各种组织,并将人体产生的废物运输至一定器官而排出体外。 15.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不同,可将其分为___体循环_______和_____肺循环_____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___心脏___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封闭的循环路线。 16.血液循环:肺循环体循环 17.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18.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通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收缩压一般为12—(90—140mmHg )。舒张压是指心室舒张时,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舒张压一 般为8—12kPa(60—90mmHg)。 19.人体将体内尿素、多余的水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的水、尿素、无机盐;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的排出少部分的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 20.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 贮存尿液的器官是膀胱,排尿的通道是输尿管、膀胱、尿道。 21.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肾单位。 氧气、 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 废物 组织细胞 主动脉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上下腔静脉 肺动脉 肺静脉 体静脉 全身各处体动脉 肺部 左心房 肺 泡 氧气 二氧 化碳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3节《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学习目标 1.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学习难点 人体水盐调节的分析。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2、结合课本中图解熟记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知识准备 水、无机盐的来源与去路。 教材助读 1.人体的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____________中获得、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水的去路包括:肾脏通过_________排出;皮肤通过________排出;肺通过_________排出;④大肠通过__________排出。 (2)调节机制:多种激素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协调。 (3)水平衡调节中枢在,渴觉中枢在。 (4)水盐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体液的_____________。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___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地接受_____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____________调节可看作______________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_________也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______),就会影响____________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这样内环境的___________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预习自测题 一、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2、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和上丘脑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上丘脑和下丘脑 我的疑问 学始于疑 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 课内探究 质疑探究 实例:体温恒定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完成填空并思考讨论:

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此时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改革开放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包括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家对东北和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主要项目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当时东北的经济总量与东部差别不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东部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投资环境优势,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由于投资效益最高,国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形成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之势,迅速拉大了其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差距。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开放政策的路径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由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等到优惠政策惠及内陆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拉开。可以说,今天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是过去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 我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和不科学的认识是导致今天产生不平衡的思想原因。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后的正确抉择。但实际上,我们把发展片面理解成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片面追求GDP的数量扩张。由于对发展的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发展方针的偏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转变,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性问题。1984年以后我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发展加速,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重点在城市推进,城市的定位视野窄,没有做城乡一体化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局限于自我发展的圈子里,辐射功能、带动功能、聚集功能、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城市的功能不全、基础设施没有向周边乡镇延伸,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流动,使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先是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素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占比,突出效率优先了,公平原则没有兼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检测题(解析版)

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呼气时,胸廓容积变小,肺收缩 B.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都收缩,膈顶部下降 C.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D.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2.如图为人体内血液流经某部位的示意图,a、b表示相关血管,“→”表示血流方向。根据图示,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A.若a为动脉,则b一定是静脉 B.若a为上腔静脉,则X为左心房 C.若X为肾脏,则b内尿素含量会上升 D.若X为大脑,则b内氧气含量会降低 3.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进入肺 B.肺泡数量多,气体交换面积大 C.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氧气含量增加 D.胸廓容积变小时,肺收缩,气体从肺内排出 4.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了。二氧化碳来源于()A.肺泡B.血液C.组织液D.组织细胞 5.题图是某人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处于呼气状态的是()

A.0→t2B.t1→t2 C.t1→t3D.t2→t4 6.呼吸道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呼吸道不具备的功能是() A.气体交换B.清洁C.温暖D.湿润 7.在前臂输血或输液时,医生要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捆扎后有利于针刺入隆起的动脉B.要在针刺入部位的远心端捆扎 C.捆扎后有利于针刺入隆起的静脉D.捆扎后远心端静脉变扁平 8.如图为人的心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C处所指的腔以及和它相连的血管分别是() A.右心室、肺动脉B.左心室、肺动脉 C.右心室、主动脉D.左心室、主动脉 9.如图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习题及讲义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及讲义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一) 水的平衡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 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 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是(C)

A.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 B.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食盐中的Na+ 来源 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 肾脏(尿)(主要) 皮肤(排汗) 大肠(排便) 肾脏(尿)(主要) 大肠(排便) 食盐中的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