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

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19世纪至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的蜕变期,如果这是一场与现代化接轨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这几个

简单搭建的;恰恰相反,这份胜利,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摸索来的。现代化正是由他们开启的,只不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也是一两千年的制度积习和文化梦魇,我们不能统统推倒满清统治者身上;殊不知,鞭挞就是拜倒在我们的儒家文化和帝王制度之下,才固步自封了几千年。

以前学习历史大多数观点都是从教科书中得来的,鉴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们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我们以后要多读书,带着批判的观点,带着活跃的思维,带着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史学看待历史。

剑桥中国史 晚清

近代中国的历史,即人们现在认为在那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充满了争论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已被人们所了解,但对于它们的意义却存在着争议。同时,许多较次要的事件仍然未被人知或者被忽视。 引起争论的第一个原因是普遍存在对历史的无知状态,因为在这个尚不发达的领域中,还缺乏一批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和著述。我说“历史的无知状态”,是因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了解所有有关方面的情况、动机和作用,但如果只涉及冲突一方的片面知识,则会使我们对这场冲突中的另一方仍然一无所知,因而就不大可能理解它。 例如,关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方面的文件在当时就已大量公布,而中国方面的文件一直到九十年以后,即1932年才发表。而且,双方的文件主要提供的都是官方的观点;在战争期间普通中国人民的经历则没有详细的记载,也没有被很好地进行研究。甚至这一表面上已很清楚的事件,仍然没有为人们所充分了解。例如,当地的中国人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英、清两国战争的消极旁观者?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抵抗的程度又有多深?各种观点和事例是相互歧异的。 引起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那种把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分割开来的巨大的精神文化鸿沟——这不但是指十九世纪外国侵略者和进行抵抗的中国统治阶级之间在语言、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且也指在二十世纪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成为革命者时,在中国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的类似的差异。简言之,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生出来的,它揭示了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这些巨大的冲突和变革的运动,即发生在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以及在新旧中国之间的这些运动,已经在历史记载和历史学家中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看法;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按照这种看法,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他们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旧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它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子在整个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天子高居于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分的社会秩序之巅,以他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统治。在这个旧秩序里面,经典的教义只能容忍限于传统内部的变化,扩大的家庭制度支配着个人,恪守职责的信条高于享受权利的信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阙维民 剑桥汉学是英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剑桥大学的汉学与剑桥所在地的汉学1[1]。尽管有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英国汉学是如何地受到“出奇的漠视(Singular Listlessness)”2[2],但近二十年来仍然不断有著述关注着剑桥汉学,它们分别是以欧洲汉学研究为背景的叙述 3[3]、以英国汉学为背景的简论4[4]、全面介绍剑桥汉学研究的文章5[5]以及中国学者利用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学资料所写的论文6[6]。此外,作为剑桥汉学研究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1[1]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主要汉学研究中心 (包括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等汉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座落于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独立于剑桥大学之外的一个汉学研究机构,所以“剑桥大学汉学”与“剑桥汉学”非同义词。 2[2] 巴雷特《出奇的漠视》1989(T.H.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3[3] H·费兰克“中国研究:欧洲汉学史概述”,M·威尔逊与J·凯利主编《欧洲汉学》(Herbert Franke: “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in Ming Wilson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London, 1995). 4[4] T·H·巴雷特《出奇的漠然——汉学著述与英国汉学家简史》,伦敦,Wellsweep出版社,1989年 (T.H. 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5[5] 麦大维“剑桥的汉学研究”,《剑桥社会杂志》1995-1996年,第37卷,第62-66页。(David McMullen: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Wide-Ranging Scholarship from a Doubtful Start”, The Magazine of the Cambridge Society, No. 37, 1995-6, p. 62-66);艾超世“威妥玛先生与剑桥汉学百年 (1888-1988)”,(Charles Aylmer, “Sir Thomas Wade and the Centenary of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 (1888-1988)”), 《汉学研究》,1989年12月,第7卷第2期,第405-422页。 6[6] 王庆成“英国起草的‘中日北京8条’及与正式本的比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79-85页;王庆成“从剑桥大学收藏的刘丽川告示论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15页。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孙根林 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此时此刻,只是个体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于我而言,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辞,无以名之,姑名之曰,历史。 历史,这个学科养活了无数以此谋生的学者,多少史著赚得了多少稿费。在我看来,历史是热情的生命,是热烈的死亡,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历史本身,更在历史之上。 和美家庭读后感1000字(一) 和谐的家庭幸福的港湾 在这纷繁而又喧华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歇息的港湾,那就是——家。家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孩子的乐园…… 《和美家庭》这本书以如何建设和美家庭为主线,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低碳与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下面我就结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一下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家庭更温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和健康、全面地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在于家有多

另一半中国史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另一半中国史读书心得 篇一:读书报告——《另一半中国史》读后 D:\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50681405.doc 读《另一半中国史》 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莎士比亚说:“唯一的黑暗是无知。” 从小学时候起,我就比较喜欢历史,想起来应该感谢那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作为北京市少年宫“批林批孔”故事小组的成员,每周都听、学老师们讲的儒家法家斗法的故事,过一段时间就组织去工厂农村给“叔叔”、“伯伯”们讲故事。于是历史课从来都不是我的负担,学习历史是我祛魅的过程。 后来,只要有新出的历史书,我都一律先睹为快,除了市面上的、书架上的中国历史书,像《剑桥中国史》、黄仁宇、徐中约的史书也都读,另类的《半壁史书》、《左手翻史》、《明朝那些事》也看过。当我在书店看到《另一半中国史》

时,第一反映也只是:“哦噢,又出了本史书”,看看封底第一眼看到了张若璞的推介:“《另一半中国史》一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个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人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降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那得看看。翻到目录——作者的写作角度果然独特;信手翻一页——内容是那么熟悉,但文笔和视角非常清新。果断抱回家。 读此书的第一感受,套用一句时髦的语句模式,就是——累,并享受着。此书不似休闲的小说可以一目十行,任何一个小的段落都不敢错过,经常是看后面还得翻前面,书中信息量很大,只觉得读过还只是囫囵吞枣,仿佛历史博(:另一半中国史读书心得)物馆一日游,但却是像一条丝线把脑中一颗颗散落的记忆珍珠串了起来。 第二感受是——长,并贯连着。中国有着浩瀚的历史,历史上的多民族文化铸就了中华文明。这部书,从另一种视角,完美展现了除汉族历史以外,人们关注较少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第一个胡人的故事——匈奴;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乌桓与鲜卑;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柔然;真的是匈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doc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尽管如此,这个国家的军事成就却高于其他国家。没有错,这个国家就是秦国。秦国用它的青铜兵器征服了装备着铁制兵器的六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现当代提得比较多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冶铁业,冶铁业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年,人口必然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但是,战争的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只是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战国时期的人口从总体上而言应该还是增加的。毕竟,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而城市的建设相

中国史入门读物20种推荐

中国史入门读物20种推荐 当年,两个学界大力士开单子,一个开出巨长的最低限度必读书目,结果被人怀疑他是想让小青年去劳改;另一个只说了简单的两句话,一本书都没开,只要大家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结果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矫枉过正。读中国史,一般来说,先断代后通史再专门史。这个单子里基本只推荐系统著述,不推荐原始史料,且尽量是白话文著述。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此书原系英文著述,再版6次后,终于有了中文版。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纪念五百周年发表之文告,列举数十学术名著,徐著即为其中之一。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具有难能可贵的清醒,客观,无党见的优点,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此书不可跳过。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郭氏一生致力中国近代史,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长,此书的写法比较朴素,但材料扎实,信息量大,开初看起可能枯燥,读进去之后始觉其精湛。和徐著相比,此书更重使用第一手材料,但综合与分析方面,则稍逊。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为曾经的政治人物,他在著述中几乎不带党见,也不为自己参加过的政治事件避讳,难能可贵。此书在学界口碑甚佳,比如学者费正清就认为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而民间非学者宋石男则写诗为证:“近代史不读李剑农,就破万卷也有球用。” 4、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续编》(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书店1990年) 左氏此编成于1930年代,部头适中,选料精心,对入门者尤其有用。 5、马士(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2006年) 马士是晚清在中国海关担任30多年官员的当事人,曾担任著名的赫德之助理,写起1834-1911年的中外关系史自然得心应手。此书名字听起来硬梆梆的不可爱,但读起却一点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1949-1965年》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本卷的第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从其结构来看, 它体现了剑桥历史丛书的特点,即各章均由每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各卷学术地位较高的编辑中的主导编辑总其成;从其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从外国人视角去了解中国的典型方式,这种了解是“既通过它的历史,又通过它的现实,既通过它自己的传统,又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第一章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费正清教授,其内容统领全局。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是在何种理论框架内撰写华人民共和国头十六年历史的。即历史讨论的出发点是王朝循环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从政治上看,费正清教授认为,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赞同,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今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共产党也不同于历代任何一个君王,也许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具备着更充分的执政合法性,树立起自己的科学发展观。比如费正清教授认为,“君主不道德的行为, 这使他丧失了天命;其政权财权的崩溃,这部分地是由于奢侈挥霍,部分地是由于上层阶级的土地非法逃税, 把税赋负担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的拖欠使政府日益贫困;日益恶化的民众福利,这尤其是由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和国家无力维持公共工程,特别是防洪的堤坝和防饥荒的粮仓;低落的公众士气,这是由于贪污腐化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也表明了官员和民众与君主的离异;军事上的虚弱,这明显地表现在对入侵者和国内造反者的镇压方面。”2这样的思维就显得有些片面和不公, 12R. 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 1965年[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2012-10-19 22:42:23 浏览 3035 次 | 评论 2 条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因而,喋喋不休指导别人,为公众开“必读书目”是一件出力不讨好,且往往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胡适、鲁迅等一代名流无法幸免,因为任何一个书目在专业人士看来,均非必读,这就像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原著一个道理。好在,此次活动为《博览群书》发起,我只是受邀就“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应该博览、精读哪些著作说点粗浅意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赐教。 博览部分: 作为“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至少应该知道古典中国之所从来,所以应该博览从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假如立志从事近代史研究或教学的话,在本科阶段至少应该博览二十六史,熟知古典中国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大致走向。 近代中国的全部问题都是英国革命所引起的,因此要讨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必须熟悉世界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熟悉中国与世界的关联,知道中国是怎样从世界楷模、世界文明中心转变为“被打对象”的。 广义的或者说“大中国近代史”至少应该涵盖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之后至当代的全部过程,因此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在最值得用心博览的部分,应该熟悉利玛窦、徐光启以来的全部文献,知道怎样利用这五百年的存世文献,包括官方文书、公私档案、时人文集、野史笔记,以及墓碑、田野调查等一切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的有形无形史料。具体而言,应该博览《清实录》、《清史稿》、清代人物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来的文人文集,博览《四库全书》中的相关部分,知道《续四库》、《四库补》以及《四库未收》等大型文献汇编大致情形。 进入十九世纪晚期,中国文明的载体在西方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有了报纸和杂志。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必须知道近代中国新媒体的发生和发展,知道一些重要刊物、报纸的倾向、主要内容,知道他们藏在何处,如何使用。 研究唐宋之前古典中国的历史可以穷尽文献,可以运用聪明智慧去解读历史,重建历史。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谁也没有办法穷尽文献。近代中国的文献不是汗牛充栋,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因此在博览的同时也要有所节制,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再做两脚书橱笨功夫,博览群书,还要会读书。 精读部分: 作为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我觉得至少应该精读这样几部分书籍: 不管将来重点研究哪一段哪些问题,在读书阶段,都应该精读中国史学会自1950年代以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正续编,这套书正编已出版的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续编部分目前所见已出版的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等,据说很快还会有《清末新政》、《解放战争》等。 这都是近代史研究最基本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些文献,固然也能作出很不错的专题研究,但其学问根基总显得有点不甚牢靠。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 。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尽管如此,这个国家的军事成就却高于其他国家。没有错,这个国家就是秦国。秦国用它的青铜兵器征服了装备着铁制兵器的六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现当代提得比较多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冶铁业,冶铁业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发展。除此之外,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年,人口必然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但是,战争的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只是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战国时期的人口从总体上而言应该还是增加的。毕竟,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而城市的建设相较于春秋时期也更加完善。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国都为核心,许多国家的国都在当时不

《剑桥中国隋唐史》我

谈谈《剑桥中国隋唐史》 在老师的力荐下我兴致勃勃地读完了《剑桥中国隋唐史》。我们知道《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而《剑桥中国隋唐史》是该众书的第3卷,主要论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风云,是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是于1979年在伦敦出版的。这本充满了智慧的而又严谨有加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剑桥中国隋唐史》全书分为十章。分别是《导言》,《隋朝(581-617年)》,《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高宗(649-683年在位)与武后:继承人与篡位者》,《武后、中宗和睿宗的统治(684-712年)》,《玄宗(712-756年在位)》,《中唐和晚唐的宫廷和地方》,《晚唐的宫廷政治》和《唐朝之灭亡财政问题、乡村的动荡和民众叛乱》等部分。正如李斌成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译本前言中说到:“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可自成一家之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整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例如对于隋炀帝其人,历来被封建史家贬为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的残暴君王。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学者肯定了他营建东都、开凿京杭大运运河、完善科举制度、开拓并巩固隋帝国的疆域等事迹,但总的来说,仍是褒扬多于贬低。出人意料的是本书却给炀帝以极高的客观评价。尽管作者也承认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但并不认为他是中国帝王中是最坏的。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其实他并不比别的皇帝更暴虐。反而炀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很适合巩固其父开创的伟业。本书认为,在589年平陈时,他在建康的行为堪称模范。其后他在促进南北文化再统一,向北方介绍南方佛教传统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唐代的繁荣,应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继承和改善了炀帝所开的运河。运河促使杭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并提高了运送军队和供应至任何有潜在反抗危险的地区的能力。在谈到炀帝被否定的原因时,作者认为这是儒家修史者给他抹黑和民间传说对他歪曲的结果。又如李林甫此人历来受到责难,被视为“口蜜腹剑”的小人和促成李唐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之一。本书虽然没有否认李林甫善搞政治权术,但同时还指出他是务实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张九龄当宰相时进行的。李林甫时代彻底修改了整个税制和地方费用规定,使财政制度更切合地方实际。这确是一大成就。他修订的所有法律典范,至14世纪初仍保持其权威性。李林甫的改革使朝廷行使权力比以往更加顺畅、更加高效。李林甫执政时的政府对外连续取得了辉煌胜利。在姚崇、宋璟和张说任宰相时,首辅宰相是在积极参与政务的皇帝手下工作。然而我们心照不宣的是在李林甫漫长任期内,唐玄宗已不再起积极作用。故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姚崇等人全面,杨国忠根本不能与他相比。有人说李林甫任宰相前与张九龄不和,因为后者反对他擢升,这种意见并无确证。所谓他的入相与武惠妃有关和他与裴光庭之妻私通的传说,都可能自出虚构,因为当时史家大多仇视李林甫,所以尽量给他抹黑。 其二是它弥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很多的薄弱部分,甚至是空白。以往的隋唐史,讲帝王的事件较多,其他历史人物的少。本书对从唐高祖直至唐末的几乎每代皇帝在位时期的宰相、大臣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都做了简要论述,从而大大地充实了当时政治史的内容。另一方面本书在指出唐后期史料缺乏的同时,又尽量发幽钩沉,积极探讨过去隋唐史研究中涉猎较少或无人问津的研究课题,给人们描绘出唐后期比较清晰的轮廓。例如书中对唐德宗时崔造提出的以重新确立和加强中央职官权力为目的的786年改革、唐宪宗时裴垍的税制改

中国史逆天书单

1.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 2.张心澂《伪书通考》上下册,上海:商务,1954。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台北:桂冠,1994。 4.齐文心等《国史史料学》上下册,台北:崧高书社,1985。 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台北:联经。 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翻印。 7.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 8.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台北:木铎翻印,1983(翻印湖北人民出版社)。 9.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艺文印书馆,或北京:中华。 1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 11.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 12.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1984。 14.童书业《春秋史》香港:太平,1964。 15.姚秀彦《先秦史》台北:三民,1984。 16.杨宽《战国史》北京:人民,或台北:谷风翻印。 17.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 18.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台北:木铎翻印,1983。 19.DenisTwitchett(崔瑞德)等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 20.钱穆《秦汉史》台北:东大图书。 2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7。 22.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联经,1990。 23.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台北:华世翻印。 24.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5.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台北:新文丰,1997。 26.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1957。 2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或台北:台湾商务。 2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 29.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 30.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 31.孙同勋《拓跋氏的汉化》台北:台大文史丛刊。 3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研院史语所专刊。 3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 34.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台北:联经。 3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中华,或燕京学报专号。 36.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研院史语所专刊。 37.DenisTwitchett编、张荣芳主译《剑桥中国史》第三册(隋唐篇589-906)上下册,台北:南天书局,民国76.9.。 38.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或台北:弘文馆。 39.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台北:新文丰。 40.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 41.梁庚尧《南宋农村经济》台北:联经。 42.钱穆《朱子学提纲》台北:三民。 43.陈荣捷《朱学论集》台北:学生,1982。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孙根林 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

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 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19世纪至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的蜕变期,如果这是一场与现代化接轨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这几个

简史丨中国2000多年来最客观的历史,竟是这几个老外写的

简史丨中国2000多年来最客观的历史,竟是这几个老外写 的 ○历史大学堂&中信出版社合作发售《哈佛中国史》丛书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最火爆。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通过回忆自己与朱老师在北京月坛公园的一次谈话来为中国读者介绍这一套书。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第一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朱老师或许对中国同事们的研究局限多有责备,但对那些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则往往慷慨相助。他相信,我们的确能够带来些什么,而且我们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因为我们对中国的观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影响,而这些经验是中国人所没有的。听他说着,我不禁想起了明朝时的一句俗语:中国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欧洲人只用一只眼,其他地方的人则都是瞎子。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中国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但凡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必然对本国已往的历史应略有所知,否则最多算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但目前来说,《剑桥中国史》尚未完成,并且体量过大,不太适合一般读者。吕思勉老师的《中国通史》在国内作家里堪称经典,但篇幅略嫌简短,且略受整个意识形态环境影响,读起来不甚爽利。 一部通贯上下而又分量适中的中国通史正缺位,直到这部打磨十年的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横空出世!本书上架没几天,预售已过万册,销售排名轻松进入前列,也代表了读者的认可度吧。本书质量好,颜值还高,喝的洋墨水,又熟稔中国历史,着实难得。关键词一:史观既正 这套中国史读物倾尽十年之功,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

剑桥中国史 秦汉时期儒家各派的发展

剑桥中国史秦汉时期儒家各派的发展 当我们谈论儒家(孔子学派)各派在中国历史早期阶段的发展时,这一用语的不同含意应当仔细地予以区分。首先,“家”(学派)一词具有“家庭”、“家族”的意义,有其具体的含意。当“家”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世纪)快要结束之际开始出现时,它由一个大师、一群亲近的弟子和为数众多的学生组成。它的起因极可能是,需要向年轻贵族教授朝政生活中所必需的技艺,使他们能为自己将来充当社会领袖的角色做好准备。 在孔子的年代(公元前6世纪末和5世纪初),这些技艺一方面包括宗教和文官政府的成就:仪礼和音乐,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多数政权中心所共有的某些成文传统——尤其是《诗经》和《书经》——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技艺包括武的方面的技能,特别是箭术和御车术。①这些教育中心必定附属于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较大的朝廷,并必然完全取决于那些执政者的兴趣。孔子也是如此,尽管根据传统的说法,他作为老师的声誉日益增长,但在他活跃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也是为权臣季孙氏——他的故国鲁国的实际统治者——效力的 臣属。

①司马迁在谈及儒家时列举了文的方面的几类(《史记》卷四七,第1398页;沙畹:《〈史记〉译注》〔1895—1905;1969年巴黎再版〕第5卷,第403页)。《周礼》(卷三,第19叶;毕瓯:《〈周礼〉译注》〔巴黎,1851〕第1卷,第214页)谈到教授人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见《周礼》卷四,第8叶(毕瓯:《〈周礼〉译注》第1卷,第297页)。 古代传统:倡导者和文献 尽管如此,因孔子和他的学派之故,一个新的要素进入了古代中国的朝政生活,这就是对于据说在前几个朝代——特别是西周(公元前12—前8世纪)——已经形成的古代传统的意义进行了独立的深入思考。即使儒家面对权臣掌权的衰世,也总是主张维护属于周王的古代“王室”传统,情况也是如此。应当记住,我们称之为儒家的汉语名称是“儒”,根据早期材料,它溯源于孔子之前的一批从事仪礼传统的专家。①因此,“家”的含义可以归结为:一个团体或学会,它在与当时政权的关系上具有某种精神上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墨家、名家、道家和法家中逐渐发展的对传统日益增强的批判态度。某些地方朝廷由于接待的大师和顾问不断增多而助长了这种趋势,如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和魏国朝廷一个相似的机构即是。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教学能手刘琛 【阅读书目、作者】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 【书目简介】 该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

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阅读有感】 “有关义和拳的记载和感想” 本书的记载与目前国内统一编着的其他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完全不同: 本书对义和拳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则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具体来说,本书的观点是,该民间组织的成长是一些草莽之人(暴民)凭借民间对于外国人的愤怒情绪,并煽动这些情绪,此外还利用了巫术来骗取群众的信赖,借以壮大其势力。另外,其暴力和残忍,使得在中国19世纪兴起的基督教势力受到空前逼迫,无数间教堂被烧毁,数以万记中国基督徒,以及许多外国传道士,修女都被杀害。而究其根源,则认为是由于因为当时的民间对外国人的相貌上的偏见,以及许多传教士在传扬基督教的过程中,过分抵触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触犯了群众,另外,也举到一些细节,就是那个时候流行疾病肆虐,一些修女为有病的婴孩施洗礼,却被民间谣传为修女吃婴孩。另外,文章中提及清朝政府试图利用发展中的义和团运动去抵抗外国侵略者。甚至慈禧太后也招安了这群反叛分子。地方官员甚至开始帮助义和拳训练士兵,使之变成了一个官民勾结的团体,遂得名“义和团”。清朝政府的态度后来之所以由招安

用“剑桥腔”讲武侠史

用“剑桥腔”讲武侠史 80后“海归”新垣平,利用业余时间写了30 万字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模仿《剑桥中国史》的一套话语体系,将十五部金庸武侠小说融入2385 年的中国历史。在书的开篇,他一本正经地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译成英文诗一首:Till the horizon of sky ,flies snow. To shoot a white deer ,with an arrow !Leaning against green Mandarin ducks ,the magic knight smiles at the book ,as below 。 再转换成“剑桥腔”式中文,成了打油诗:大雪纷飞,直到天际。箭矢射向,一头白鹿。依靠着绿色的满大人鸭,神奇的骑士,微笑地看着下面这本书。 把“鸳鸯”译成“满大人鸭”,源自新垣平的一段真实经历:他有一个西方朋友,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对鸳鸯摆在家里,声称“这是中国的一种鸭子”。新垣平很想告诉朋友:这个东西不叫鸭子,而叫鸳鸯。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上网一查,西方人果然把“鸳鸯”叫做“满大人鸭子”。 2008 年,在欧洲留学的新垣平向他的西方朋友们介绍中国文化时,常常遭遇诸如此类的交流困境:要说“朝廷”,就要讲作“古代政府”;要让他们知道秦始皇,就要讲凯撒和奥古斯丁;要让他们理解“大侠”,就要讲罗宾汉,或类比为“他就像中世纪里的骑

士”。介绍一个中国概念,需要找很多西方文化体系里相对应的存在,勉强解释了,却发现讲的好像是另一个领域的东西一一这是新垣平最早写《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的初衷:不是恶搞,而是一场充满中西文化差异的文字游戏。 解构金庸的正确方式写《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之前,新垣平预设了一个前提:金庸的所有作品都不是小说,而是历史著作。他首先将金庸十五部小说名字进行了转译:《笑傲江湖》译成The Smiling ,Proud Wanderer on Rivers and Lakes ,再变成《江河与湖泊上微笑而骄傲的漫游者》,看起来更加学术体;《鹿鼎记》译成Life of Duke Ludingius ,再变成《鹿鼎公爵传》,就像一本真正的历史人物传纪。有的名字还会参照西方历史著作加上副标题:《倚天屠龙记》译成《天之剑与龙之刀元代武术世界与地下宗教》; 《书剑恩仇录》译成《书本与剑的档案——乾隆帝与中国秘密社会》。 “倚天、屠龙、书剑、恩仇,都是中国的文言传统里衍发出来的词汇,但凡有点文化修养的中国人,读了之后都会非常有感觉。金庸小说的标题,充满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韵文,如果翻译成英文,这种东西是很难保留的,就只能翻译成‘天神与龙'、‘书本与剑'之类很呆板的形式。”这种解构方式,新垣平看似在玩,实际却是想做一些更深刻的讨论:雅致是怎么消失的? 为了显得更像学术著作,也为了营造陌生感,让读者更好地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