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2.1“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2.1“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4.1“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2、导入新课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师: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讨论交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4.展示并交流。

学生甲:我们先用激光手电射向硬纸板上的小孔,在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一亮点,而射向硬纸板的其他位置时看不到亮点,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然后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点燃蜡烛,中间是带小孔的不透明硬纸板,另一侧是光屏,在光屏上我们看到了烛焰的倒立的像。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乙: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四个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学生丙: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一条亮光,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学生丁: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亮光。又照射果冻,还是看到一条亮光。

……

5.分析论证。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师: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讨论交流。

师: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呢?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师:很好。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我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画的都很好,我们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上的简单之美。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里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生: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师: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哪些常见的光现象呢?

生甲:我们玩过的手影游戏,就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手挡住了,在手后面的墙壁上产生影。

生乙: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生丙: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师:很好,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生: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加强感性认识)

(五)光的传播速度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生甲: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乙: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生丙: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交流总结──得到结论──结论应用。

师:是的,刚才我们经历的探究过程,正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走过的路程,所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走过的弯路更多,付出的劳动更艰辛。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交流。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七、布置作业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是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能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手电筒的光,汽车头灯发出的光,夜晚灯塔上发出的光柱等,但学生的这些认识和结论毕竟是浅显的,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进一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限制的。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了解光在 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X 108m^s。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 的一些应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 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互动率达95%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光学的乐

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人看见物体是有光进入眼睛,光如何进入眼睛?光在空间如何传播呢? 2、影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光的传播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规律。 (1)将一束光射到装有烟的可乐瓶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 2)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光的传播颜色

光的传播颜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

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思想目标: (1)利用对人造光源发展过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2)结合讲解日、月食的成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科学教育。 (3)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难点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方法】 猜想、实验、讨论等综合式启发教学法。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皮球、微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请同学们打开窗帘,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 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章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光源 师:那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的概念)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太阳、闪电、萤火虫……。 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 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师:为了使用的方使,人们又研究了人造光源,它的发展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请看(图片展示):原始人用往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造。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师: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生: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 生:见过,比如穿过树林的阳光就是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也是直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师: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学生踊跃上前表演) 生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生2.光可以在水中传播。 生3.光可以在果冻中传播。 师: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师:我们把空气、水、玻璃、果冻等这些透明物质也叫光的传播介质。 师: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时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浏阳市蕉溪中学彭波 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①大胆地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网页和开放的因特网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②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③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器材 激光笔一个、烧杯两个、淡黑色的水、自来水、玻璃板一块、蚊香、火柴。 ●主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同桌的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大家在这节课里面是一个小集体,希望大家有集体荣誉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2、四位学生自己商量好,给每位同学分配一个合适的角色: 组长(平常物理学得好的同学一位):负责组织全组同学认真进行探究学习; 副组长(平常表现好的同学一位):负责本组探究学习的纪律,不得使本组同学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讨论需轻声; 电脑高手(平常电脑操作熟练的同学两位):负责将本组探究的结论或讨论的结果输入电脑以及将本组同学的疑问在“讨论区”与其他

PBL教学模式案例光的传播

P B L教学模式案例光的 传播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PBL教学模式案例 案例一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是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此案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学习实现问题解决,是一种典型的PBL教学模式案例,可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PBL模式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该案例内容注重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两方面出发,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特点。从信息技术方面看,本节注重联系生活,比如多媒体演示布达拉官夜景,手影游戏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从新课程理念方面看,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STS教育。 本案例中关于光的传播等相关内容的得出,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学习小组的不同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最终获得的。以学习小组作为学习单位,并且以确定的不同问题为解决任务,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过程,既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明确了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尤其对于学生探究方法的掌握和探究思想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另外本案例的设计也充分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适过课件演示模拟了生活场景,创设了学习情境。又帮助学生从实践获取知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分组实现学习任务、PBL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使本案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背景(基本信息) 设计者:xxx,xxxx中学物理教师 学生:xx中学八年级 教材: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 教学设计指导者:杨薇,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光源、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光速。 2.教材编写特点 光的直线传播不仅是本章的基础,也是几何光学的基础,进一步学习反射、折射都要用到这节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是以后学习的必备知识。 3.教材内容的物理核心思想 在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特意安排了几组可观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便于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关注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涉及光的产生和传播,其中光的传播包括传播规律、直线传播的应用、传播速度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果冻等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演示“影子”“小孔成像”等实验,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光现象。 (2)有将光的传播规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光的传播

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光的传播 初中物理实行新的课程标准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于激发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上都融入了每一堂课,使学生通过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发现了一系列物理规律。使物理课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研究课,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以下以《光的传播》一节教案为例介绍我们实行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做法。 [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班长主持为班内某一位同学(最好是特困生,单亲家庭或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过生日,点燃生日蜡烛,小焰火,有光有声的热烈气氛,引导学生观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异口同生回答:有声音,有光现象。 教师给出主题“声现象前面已研究过了,今天开始研究光现象,同时板书: 第二章光现象 [提出问题] 1、你看到哪些发光物体?(可以扩大到室外) 学生举例;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灯、夜明珠,点燃蜡烛和烟火,月亮、星星...... 引导学生分类; ①把不是光源的月亮去掉

②星星发光更正为恒星 ③由各种不同的观点把上述光源分为不同的类型 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筒夜明珠点燃的蜡烛月亮恒星以上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都能发光,教师引导认识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引导学生分类; (A)人造光源,天然光源 (B)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 (C)冷光源,热光源...... 2、盲人能看到光吗?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 3、你最想知道有关光的哪些知识? 由学生充分发言: ①光的传播速度;②光的传播路径 ③光有几种颜色;④光有危害吗 ⑤人类如何利用光;⑥声有声波,光有光波吗? 教师引导指出:本节课先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同时要了解光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猜想假设]: 由学生讨论猜想;①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折线;②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曲线;③光是直线传播的 [设计实验] 1、设计能看到光线传播路径的实验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参赛)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陈水云 广东云浮市罗定廷锴纪念中学 一、教学背景: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但他们对光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虽然他们整体实力不强,但是他们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是在小学科学课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上的延续与补充,是学习光现象以及相关知识所必须的首先要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教学难点: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的能力 六、教具仪器: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 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果冻。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板书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并且在课堂中除了丰富的探究实验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唯美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物理现象。 不足之处是,学生演示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弱,实验器材较为简陋,由于课堂容量较多,加上图片、视频有点过多,所以巩固练习练得较少。

光的传播颜色教案示例一

第一节光的传播颜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4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探究式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真空中的光速为c=3×108m/s。 (3)探究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规律。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这节课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讨论,从而分析概括,光的直线传播和色光、颜料的混合规律。 三、教具学具准备 霓虹灯、蜡烛、小灯泡、篮球、乒乓球、水槽、牛奶、厚玻璃、三棱镜、手电筒、彩色透明胶片、彩色陀螺、极光图片、雨后彩虹图片、颜料、画板。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打开事先准备好的彩灯,在优美的舞曲声中欣赏变幻的七色光。 2.漆黑的夜晚会伸手不见五指,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通过观察讨论,认识各种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真空中的光速最大,通常取c=3×108m/s。 白光能分解成各种色光,其中把红、绿、蓝三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2.教学互动 互动1:你知道哪些光源?它们有什么特点? 明确观看实物、图片资料,认识各种光源,所谓光源是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萤火虫……。启发大家归类出光源可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互动2:体育课上随着老师的口令,同学们总能很快地排好各种队形,为什么? 明确猜想光在空气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从而归纳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互动3:日食、月食是怎么回事?真有天狗吞月吗? 明确利用小灯泡,乒乓球,篮球演示日食、月食现象,显然日食、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影子等都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互动3:打靶的时候,怎样才能瞄准? 明确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打靶瞄准时只要把枪上的缺口、准星、射击目标三点放在一直线上就行了。其实排队、挖掘隧道、激光引导方向等都是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互动4:打雷时,雷声与闪电同时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明确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光在水中的速度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doc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

夜景。 2、导入新课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师: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讨论交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3. 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 3. 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1.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太阳透过密林射入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3.本课以一个“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以“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找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也成像的原理。 (五)教学准备: 1.任务驱动页图片、视频;塑料水管、吸管;“光线打靶”的演示及分组材料;“小孔成像”演示的分组材料;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自制简易“照相机”的材料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活动指引 通过一幅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地上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之间对“阳光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导入 出示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的图片。 3.提问 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发现叶子缝隙间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缕缕阳光像一条条线,阳光是直直地照过来的吗?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支架、能弯曲的粗吸管、香、大饮料瓶、弯管、激光笔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问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光源?(灯光、太阳光……)课件 (教师适时贴出太阳和手电筒的图。) 2、这些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照亮了周围的物体,你觉得这些光线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呢? (学生猜想直线、曲线) 3、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板书课题) 二、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根据刚才的猜想谁能来画出光的传播路线。以手电筒和太阳发出的光为例,光是怎样照亮草地上的呢?(两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2、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光传播的景象可以证实你的猜想。 (舞台上的灯光、透过云缝的阳光,透过树林的阳光、车灯、透过门缝的光) 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刚才我们对光的传播进行了猜想,要得出结论,科学家们往往都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最终得到结论,下面我们就像科学家们那样设计一些实验验证我们猜想是否正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实验材料)吸管、白纸、弯管,小孔成像的材料。 2、任选其中一种或两种,根据材料的特点,在小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法验证光是怎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诸城繁华中学王晨曦诸城龙城中学邱洪利 一、教案背景 学生对光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认识尚浅,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和可能设计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两类。 ②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②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③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3、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法、观察分析,启发诱导、精讲点拨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实验器材 激光电筒、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果冻、蜡烛、火柴、光屏、三个有孔的硬纸片、软橡皮管一根、大头针几枚、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白天,阳光灿烂,色彩缤纷,夜晚,华灯初放,姹紫嫣红。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那么光有什么奥秘呢?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新课学习 (一)光源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美丽城市夜景,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阅读课本了解。

《光的折射》优质课教学案例

《光的折射》优质课教学案例 易县高陌初级中学孙建新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光学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后所学的又一光学内容,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一个定势型的思维,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上一节知识有所沿传又要有所突变,才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的现象。 2、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讨论法。 六、选用教具作为主要媒体借以课件作为次要媒体: 教具准备:激光笔、水槽、白塑料光屏。碗、筷子、硬币、适量水、茶杯。 七、教学程序及教学评价设计: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学生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 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 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 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 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 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 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 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 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 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 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 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 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教材分析:光现象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见过彩虹吗?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讨论)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叫做光源, 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学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可以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完了以后,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实验过程: 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但是这样说是不是完整了呢?在实验2里面,我们虽然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传播”。应该怎么修改呢? 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步枪的瞄准器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3×108m/s。 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1.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2.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母c来表示。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如在水中,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 三、科学世界

光源 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知道光能传播能量和信息。 (3)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8 3.010/C m s =?。 (4)了解光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引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经在电视或者是生活中看过的城市夜景 问:城市夜景美丽吗? 学生回答:美丽。 教师:城市夜景原本没有那么光亮、美丽,但人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给城市黑夜带来了光明与美丽。 问:城市夜景中的光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光源。 教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光源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光源?------能自行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 2.在太阳、月亮、地球、萤火虫、镜子、宝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投影仪屏幕这些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有哪些?------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 3.这些光源能按什么规律分类呢?------人造(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与自然(太阳、萤火虫) 教师:城市夜景主要就是靠各种人造光源来亮化的。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1.创设情境:(回忆)晚上汽车灯射出的光,手电筒射出的光。(动手做一做)教师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一下。 提出问题:光从光源发出后,是怎样传播的呢? 学生回答:光沿直线传播 2.“实验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1)将激光束斜射到光滑的桌面上,观察光束的传播径迹有什么变化。【学生实验】(2)将激光束射向水中,观察光束的传播径迹。【教师演示】 提出问题: ①光在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其表面会怎样? ②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光射到光滑桌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桌面反射出去,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光由空气射向水,在与水的交界面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进入水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注意: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 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由于光在空气及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之一是“同种介质”。 (3)光可以在空气、水等透明介质中传播,这些物质叫做光的介质。 提出问题:光在同种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观察教材图4-1-4(将激光束射进密度不均匀的糖水时光的传播径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和图片资料,关于光的传播径迹,你有什么什么认识?和同桌讨论交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传播教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光的传播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I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Ⅱ)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Ⅱ) 光导纤维、棱镜、光的色散。(I ) 二、命题落点 1.光的直线传播方面的计算题(包括日食、月食、本影、半影问题)画好示意图,利用数学中的相似形等几何知识计算。如例1。 2.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和临界角的应用。如例2。 3.光导纤维的应用。如例3。 4.分析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情况。如例4。 【典例精析】 例1:如图图14—1—1所示,在A 点有一个小球,紧靠小球的左方有一个点光源S 。现将小球从A 点正对着竖直墙平抛出去,打到竖直墙之前,小球在点光 源照射下的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 C.变加速直线运动 D.匀减速直线运动 解析: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时间t 后水平位移是 vt ,竖直位移是h=21 gt2,根据相似形知识可以由比例求得t t v gl x ∝=2,因此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例2.直角三棱镜的顶角α=15°, 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1.5,一细束单色光如图图 14—1—2所示垂直于左侧面射入,试用作图法求出该入射光第一次从棱镜中射出的光线。 解析:由n=1.5知临界角大于30°小于45°,边画边算可知该光线在射到A 、B 、C 、D 各点时的入射角依次是75°、60°、 45°、30°,因此在A 、B 、C 均发生全反射,到D 点入射角才第一次小于临界角,所以才第一次有光线从棱镜射出。 图14—1—2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 3.如图图14—1—3所示,一条长度为 L=5.0m 的光导纤维用折射率为n=2的材 料制成。一细束激光由其左端的中心点以α = 45°的入射角射入光导纤维内,经过一系列全反射后从右端射出。求:⑴该激光 在光导纤维中的速度v 是多大?⑵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多 少? 解析:⑴由n=c/v 可得v=2.1×108m/s ⑵如图图14—1—4所示。由n=sin α/sinr 可得光线从左端面射入后的折射角为 30°,射到侧面时的入射角为60°,大于 临界角45°,因此发生全反射,同理光线 每次在侧面都将发生全反射,直到光线达到右端面。由三角关系可以求出光线在光 纤中通过的总路程为s=2L/3,因此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 t=s/v=2.7×10-8s 。 例4.如图图14—1—5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 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 ,若用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1n2,a 为红光,b 为蓝光 D.n1>n2,a 为蓝光,b 为红光 解析:由图可知,b 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角较小,因此折射率较小,是红光。答案:B 【常见误区】 1.不能确定不同单色光的反射、全反射情况;不能深入分析不同单色光的折射情况。 2.对于光的可逆性不能灵活的应用;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频率保持不变认识不 清。 3.数学几何知识的利用不灵活。 【基础演练】 1.(03年江苏)如图图14—1—7,一玻璃柱体的横截 面为半 圆形,细的单色光束从空气射向柱体的O 点(半圆的 圆 心),产生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已知玻璃折射率 图14—1— 4 图14—1—5 图14—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