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论文

诺贝尔论文
诺贝尔论文

诺贝尔奖与当代中国

大连海事大学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0级测控2班胡浩鹏2220101464

摘要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的死板教条,不合理的科研体制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主要原因。本文对以上几点稍加评述,意在阐明作者的观点以及提出警示。

关键词:教育创造性体制传统文化

引言: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在自己国土上做出成绩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却有一个特别的个例——中国,至今未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什么让占据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国与诺贝尔奖无缘?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正文

首先,说说教育问题。

龙应台先生在《机器人中学》一文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在知识上能够活泼地思考,大胆地创新、勇敢地质疑的学生可不可能同时在行为上是个中规中矩、言听计从、温驯畏缩的所谓“好”学生?该文中写到一个事实,在台湾的学生,到了美国就大放异彩,得西屋科学奖,成为少年大学生。对此,龙应台先生又问道:“同样的种,为什么一移植就大放异彩?是我们的教育土壤有问题吗?”

问题症结所在是我们所实行的高压性教育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翻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

3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到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

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的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25年过去了,中美双方都估计错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得者,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其实远的不说,就说说海大:这里虽说没多少学术气氛,其实从信息学院的几个社团来看,这里根本不缺乏新鲜思维。而且从中也走出了许多能进入百度、腾讯这样国内一流名企的人才。然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挂了很多科。那些人没有一个是学业上的佼佼者,大多是倒数几名。一所大学的就业率竟是靠所谓的“颓废少年”拉上去的,无奈。

在说说体制问题。很多科学家空有一身才能,却因不会与领导搞好关系,于是就一生得不到重用,到头来只能当个教书匠。

以前,留洋科学家们知道,中国政府的官员们根本就不尊重科学家,中国的体制无法让科学家做出成绩,所以,艺成后就留在他国,如今,气候好转了,有真本事的科学家海归后会被当宝一样护着,于是很多人愿意回来,谁曾想,回来后却很快被拉进了官僚、腐败的大染缸,虽然来钱了,但是仍然做不出成绩。

而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不提也罢,忙着造假、做项目、忽悠着挣钱了,今天来个评审,明天整个标准。从身边看,多少学哥学姐平时没事就打游戏、逛街、谈恋爱,一到快考试、毕业的时候,就忙着背题库、抄论文!大学时代就这样,混进研究所呢?科学创新难道是背出来,抄出来的?有些专家、学者,一看履历,论文发表了一大堆,你问问他,有多少论文是他自己写的,其中一些论文写什么估计他都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体制问题,外行领导内行,官员混成院士,考前背背卷子就能过。体制影响着文化的导向,如此“得过且过”地学习,政治化的目的去指导科研,怎么会有诺贝尔得主诞生?

再说说传统科学。中国的科学文化与西文的科学文化背景不同这是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事实,无论是易经学说,还中国的中医理论,还是中国的经络系统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本身,都没有西方科学严密,西方人说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国人用金、木、水、火、土学说相对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做的科学是笼统,只知道这样做,确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西方科学严密,而诺贝尔奖是按照西方科学标准评选的,一句话它不是中国人设的,如果是按照中国人的科学标准发放,西方也得不到,因为中国的科学才是从物质的基本粒子研究出发的。事实上中医的经络系统就是基本粒子的信息通道,金、木、水、火、土就是基本粒子构成的光子信息,世界本为空就是这里根本就没有基本粒子----光子,物质的温度是绝对零度,当光子到的多了,物质才形成了,物质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西方人没有完全读懂中国这本科学的书。

结论:

教育的顽固呆板、体制的不健全、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使得当代中国现状着实无法达到诺贝尔奖所要求的条件。笔者仅就以上方面谈谈当代中国现状与诺贝尔奖的矛盾,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争取打破这个矛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龙应台《机器人中学》(《读写月报:高中版》2011年第4期)

2.人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84255018.html,/share/332361317/3230561866

3.360图书馆:https://www.360docs.net/doc/c84255018.html,/content/10/0413/20/984002_22904305.shtml

4.互动中国:https://www.360docs.net/doc/c84255018.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0277

5.搜搜问问:https://www.360docs.net/doc/c84255018.html,/z/q10613987.htm

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 课程大作业 题 目 生活中的逻辑学 姓 名 邱作磊 学 号 3110113075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112 学 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2日 宁波理工学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逻辑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中所使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概念,是描述和反映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人的层面上的含义、要求和体现,即公有制条件下的私人剩余劳动交换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其应有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和承担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既要把人放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同时也要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去理解,即要正确把握“人”与“物”的两个层面的关系。 就“物”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定性是在与市场经济一般本质的结合与分离中获得的,上述过程主要是:个人之间的等价交换、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前两个过程是结合,后一个是分离,正是后者的分离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本质。 就“人”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主要存在于三层面:个人,企业,社会,但在经济运行实践中,主要是两个,即个人和企业,只有这两个才真正成为实体。社会在剩余劳动水平阶段还无法成为经济实体。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换关系具有三种

类型: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前两者具有市场经济一般性,主要是价值规律和等价原则起作用,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起作用。因此,对这一过程,我们不能用价值规律去衡量,道理很简单,就像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与资本交换是等价的,但我们决不能就以此原则去衡量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弄清这种特殊性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特就特在社会主义的企业具有双重性。就资本主义企业来讲,总体上讲企业是资本的社会载体,是物化的资本家。但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情况就复杂。一方面,企业是不完全的社会的代表或象征,因为剩余劳动水平决定了其主体是私人,虽然生产资料公有,但公有的层次还只是停留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层次上,也就是说,并非社会每个人所有――社会所有,因此,他在与“社会”进行等量劳动交换时,这里的“社会”并非指人类社会,而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根本原因是,剩余劳动水平还无法提供足够的社会总劳动,社会总财富还达不到“充分涌流”的程度。总之,企业成为社会的象征和代表。另一方面,企业同时还是扩大了的私人,因为在公有程度还不充分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劳动者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只拥有劳动财富,因此他们个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个人之间交换直接就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交换;但在企业之间以及不同企业里的劳动者之间,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一样,他们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论文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论文

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 摘要:1.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2.我国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思考。 关键词:诺贝化学奖,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发展,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年代的人对什么是诺贝尔奖知之甚少。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了解了这项奖励的性质。它是奖励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观念,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文明。当一个国家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出现诺贝尔奖水平的科研成果。目前我国尚无诺贝尔奖,而且近代科学发展史显示,我国的科技水平距离做出这样水平的创新成果尚有一段距离。我认为现在有无诺贝尔奖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的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做出创造性的,能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发展的科研成果。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为什么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却没有建树?这里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两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2、中西文化比较与科学思潮在中国的流变: 科学与哲学两个词对中国来说都是舶来物,是从西方请来的“赛先生”。崇尚理性的古希腊先哲以其客观的洞察力发现了形式逻辑的威力,文艺复兴时期以培根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确立了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近现代科学才倚赖于这两根支柱逐渐搭建起来。以水为至上者的泰勒斯则是科学与哲学共同的祖先:作为西方最早有记载的思想家,米利都的泰勒斯已经奠定了科学中各个要素的基础。 在中国,这些具有西方特质的理念——理性、客观与逻辑——都有零星的闪现,但这种端倪只是不自知地浮显,远未成为古中国文化的根基,甚至是受传统文化抵触的。在中国这片东临大海、西隔崇岭、北方又筑有长城的广袤内陆中,多的是洪涝与干旱,并不适于生长属于地中海风情的泰勒斯与苏格拉底——古中国的中庸与无为才是这片质朴、踏实土地的性格。与中原内陆的本分相反,地中海上零星岛屿周遭望不尽的海面则刺激了人类对于无限的憧憬与热望。生活在多葡萄、气候宜人的火山灰烬中的克里特遗族更关心的是星空的秘密,

高分作文范文-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

没有梦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梦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 没有梦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而没有梦想的人的人生将是空虚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一本一本地叠加,已经初三的我已感受到了“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辛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忧郁。受自己支配的时间已一分一秒地减少,我多么渴望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天啊!此刻,我有一个梦想,一个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能觉得:原来学习是件很美妙的事情,它能使我们有能力去满足自己的所有的幻想;我们能觉得,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的贴近着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能觉得,自己也能像宋濂那样勤学苦读,我们还能觉得……在我们长大后,能真正拥有一份愉快的、散发着淡淡童趣的、令人回味的儿时记忆,而不是那遥不可及的分数和满脸愁容的灰色童年。 在已经出过7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剑桥大学里,老师全凭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动手。在这种一切靠自己、老师一般不会限制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的自由学风下,学生可自由地异想天开,去创作、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犹太族,则是生来就在学习,不知辛劳。他们将蜂蜜涂抹在书本上,让刚出生的孩子们去舔食书本上的蜂蜜,让他们知道,书本是甜的。 似乎在中国人的教育理念里,往往只有对的存在,而忽视了错误的作用。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我们在小时候不经历一些社会上挫折的磨练,在未来哪能面对和解决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风雨起伏呢? 梦想是刀刃,让不应当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锁链断开,梦想是开心果,让不应当苦恼的学习变得重新快乐,梦想是斗志,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充满挑战乐趣的未来!

诺贝尔获奖者论文

免疫系统研究先驱者-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摘要: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生于1845年5月16日-卒于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乌克兰,免疫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且胞噬作用的发现同时开启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新 研究对 象。 一、背景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是一位俄国微生物学家与免疫学家,曾在1908年,因为胞噬作用(英语:phagocytosis,一种由白血球执行的免疫方式)的研究,而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因为发现乳酸菌对人体的益处,使人们称之为“乳酸菌之父”。 二、生平

梅契尼可夫出生在哈尔科夫附近的一个村庄,位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境内。他的父亲是俄罗斯帝国卫队的官员,也是乌克兰草原上的一名地主。他的母亲妮 娃科维奇(英语:née Nevakhowitch),则是一名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这使得他在犹太信仰的薰陶下长大。 此外,从孩提时代开始,当他正在哈尔科夫的一所学校就读时,梅契尼可夫就已经对博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查尔斯?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之后,他更热切的相信达尔文关于演化的理论。而且他也喜欢植物学与地质学。 后来他前往哈尔科夫大学学习博物学,并且在两年之内,就完成了原本应该要花费四年的学业。大学毕业之后,他又到德国研究北海黑尔戈兰岛的海洋动物群。然后又先后进入吉森大学(德语:Justus-Liebig-Universit?t Gie?en)、哥廷根大学与慕尼黑学会(德语: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München)深造。1867年,他回到俄罗斯帝国,担任奥德萨大学的讲师。不久之后,在圣彼得堡大学得到一个教职。到了1870年,梅契尼可夫重回奥得萨大学,并成为一位动物学与比较解剖学的荣誉教授。 梅契尼可夫的第一任妻子菲奥多罗维奇(英语:Ludmilla Feodorovitch),因为感染肺结核而在1873年过世。失去妻子,加上其他的一些问题,使梅契尼可夫企图吞食大量鸦片以求自杀,但是最后并未成功。1875年,他再度结婚,而第二任妻子欧加(英语:Olga),在1880年得到伤寒,使梅契尼可夫又再度自杀,这次他利用注射的方式,使自己感染回归热(英语:relapsing fever),虽然并未死亡,但却非常痛苦。 三、研究 由于妻子去世后,他开始对于微生物研究,尤其是关于免疫系统的部分感到兴趣。在1882年,他辞去奥德萨大学的职位,并且在意大利墨西拿建立了一所私

逻辑学心得体会

逻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逻辑学感想 结合本人实际,简述学习本课程后的体会(收获);并且提出对本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时间过的真快啊,不知不觉间,学习逻辑学的课程也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面,伴随着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使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迷茫,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整天都不知道干什么。就在我们处在迷茫的时候,它走进了我们的身旁,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它就是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逻辑学对我还有很大的帮助学习逻辑学使我懂得更多,使我有了深深的体会心得。它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的疼爱我们;像老师一样的关心我们;像朋友一样的帮助我们。在它那盏明灯的指引下,我们走出了人生的迷茫期,大步的迈向幸福的阳光大道。 什么是逻辑?翻开厚重的逻辑学导论,上面的解释清晰而有深意:“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逻辑学研

究的宗旨,就是发现并塑述这些标准,使之能够检验论证,把好的论证与坏的论证区别开来。我知道这才是学习逻辑的最终目的,习得知识并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也算是拥有了一份比别人更睿智的理性,在问题的分析上,我们会更占优势。因为在某些问题上,主观感官直觉做出的判断也许就是片面的,被蒙蔽的,而在这种时刻就应当辅助以逻辑的敏锐思维,丁是丁,卯是卯,不允许有丝毫含糊的地方。我认为这种严谨求精的态度也是学习文科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再也不单单是理科学生的专利。 也许人们受够了一些不实际的说教和死板的学术研究,觉得没有逻辑,生活照样进行的很好,而学习逻辑不过是多浪费了一些可以享受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把逻辑学归到了马哲、军事理论这些可上课不上的课程里。大多数人将这些课程看做自由市场,想上就上,不想上了当然就翘课,这种风气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了一种默认的习惯和做法。当然,一开始我也不例外,这确实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当初上逻辑课,也是奔着学分去的。然而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生动的举例,多是涉及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我觉得,逻辑学并没有想象中的乏味于枯燥,逻辑与生活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生活离不开逻辑,逻辑也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们都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

高考作文素材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试试把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陪跑团) 写进高考 作文里 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期颁发了,不出意外,再次颁给了两个名字都要看很多遍才发觉真心记不住的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明天课间,又只能嬉笑那个善长跑步的男人了吗?

不,于老师不忍心同意!今天的推文,一起聊聊点今年诺奖的高级梗。毕竟,文学自古有绝对经典和相对经典之分,诺奖志在评选那些不会被时光埋没的绝对看不懂的经典,像村上春树这样因为文章内容通俗而不被诺奖赏识的作家,恰恰更适合高中生阅读。 除了村上,今年的陪跑团还有《权力的游戏》的作者乔治·到底谁是主角·马丁,《使女的故事》原作者玛格丽特·主角竟然不是美女·阿特伍德等精彩程度不亚于获奖者的陪跑团。 退一步说,多一位作家陪跑,多一份作文素材,不是吗? 今天的推文,先写陪跑团,再写领跑者,一起来看。 1

高居诺贝尔文学奖赔率第一的女诗人:安妮·卡森(Anne Carson) 卡森的经历平平无奇,是个典型的学院派作家。她1950年出生于多伦多,从多伦多大学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 有不少女诗人都戴着高高的博士帽,卡尔森也不例外,她是一名古典文学博士。她写诗,著文,翻译古希腊文学,译过萨福和三大悲剧作家。她在各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还兼职当编辑。 2001年,卡森凭借诗集《丈夫的美》(The Beauty of the Husband: A Fictional Essay in 29Tangos)成为第一个获得艾略特诗歌奖的女诗人。

她乐于给诗歌正经的模样戴上面具,打破分行、打破标点符号,同样的句子可以获得另一层生命。每一首短诗就是一个世界,这些短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迷宫。 例如《小镇生活》(The Life of Towns)中,卡尔森建造了三十二座小镇,有死亡镇、记忆镇、爱情镇…她还把李尔王、老子、荷尔德林统统请到了这座理想国。(金舟译) 幸运镇 挖掘一个洞。 去活埋他的孩子。 於是他能够为年迈的母亲买食物。 一天。 一个男人挖到了金子。 LUCK TOWN Digging a hole. To bury his childalive.

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

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纯调侃) 07年11期的《发现》上有一篇题为"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的文章,文中提到的3篇论文,有一篇地球人是都知道的,就是爱因斯坦有关狭义相对论论文,但地球人不一定都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这篇论文是当年发表的五篇论文之一,题目叫"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而另外二篇就相对就要生疏多了。但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一般可能都会听说过这"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源于《发现》的这一篇"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我想在此特意介绍一下这"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 一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 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De 是法国贵族的标志,像德国贵族的"冯(von)"一样。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 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下读研究生。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 二 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帝清楚。五年的尽头,

逻辑学完成论文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区分与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张玉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25) 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在逻辑学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所有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所以判断有真有假。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语句或符号的组合称为数学命题。同时在逻辑学上把不含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称为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介绍一下如何判断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区别与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 关键字: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区别真假判断 1.问题的提出 从小学我们就学习数学,到了初中、高中更是感觉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以前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再来对同样是基础学科的逻辑学进行了解。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首先在学习逻辑的理论知识上作为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查阅资料进行研究,于是在本文中我们对逻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做了详细的研究。就是如何区分与判断命题的真假。具体到首先是如何区分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其次是通过具体方法来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真和假两个概念在逻辑学中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在命题的特征中它们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复合命题中,复合命题的真假是指命题的真假是否反映了由于逻辑联结项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逻辑关系的正误。一个命题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如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真命题;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假命题。 2.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区分 从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定义到判断与区分,似乎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其实并不然,我们举出一个例子: 例1:说明命题“4的平方根是2或-2”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 第一种看法,认为该命题是简单命题.这是因为,若是复合命题,则有: p:4的平方根是2; q:4的平方根是-2; p或q:4的平方根是2或-2. 由于这里的p及q都是假命题,由真值表可知,将p或q看成是由p及q用“或”联结的形式是不正确的.据此认为命题是简单命题。

2020年10月最新作文素材——2020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

2020年10月最新作文素材——2020诺贝尔文 学奖露易丝·格丽克 作文原题 2020诺贝尔文学奖刚刚公布!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正式揭晓,来自美国的诗人Louise Glück 获奖。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揭晓获奖者时说,格吕克用她“带有朴素美的、清晰的诗意声音,令个人的存在普世化”。 路易丝·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多本诗集和诗歌随笔集,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曾有15位女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路易丝·格吕克是第16位。 “诗意之声”打动评委美国女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8日揭晓,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此殊荣。 露易丝·格丽克小档案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格丽克于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居住在马塞诸塞州剑桥市,除了诗人身份外,她还是耶鲁大学的一名英语教授。 介绍称,格丽克出版了12本诗集和一些诗歌散文集,曾于1993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对于格丽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算上本次的获奖者,自1901年以来,已有110余位作家摘得诺奖桂冠,既有大众熟知的“文艺偶像”,如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也有比较小众的“低调实力派”。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揭晓奖项得主时说: 我刚和露易丝·格丽克通了话。这消息让人大吃一惊。我今天一早就知道,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有一些特殊问题需要讨论。诺贝尔奖的公布不会受到影响,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将不能于12月在斯德哥尔摩聚在一起

2017诺贝尔科学奖

4 北京时间10月2日,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拉开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科学颁奖序幕。本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扬(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三位科学家对与植物、动物、人类息息相关的生物钟进行探究,从果蝇体内分离出一个能够控制生物节律的基因,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编码出的一种蛋白,会在夜间不断累积,在白天发生分解。在研究这一生物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其他相关蛋白成分,从而揭示细胞管理这种自我维持运行的机制。 北京时间10月3日,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三位科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分享了本年度物理学奖项,以表彰他们“对于LIGO 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2015年9月14日,人类通过位于美国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探测 器首次观测到引力波,三位科学家对于LIGO 项目的实施和开展至关重要,为引力波观测做出巨大贡献,成功观测引力波也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性一步。 北京时间10月4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本年度化学奖分别授予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研发出冷冻电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在生物化学领域,人们长久以来只能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死去的生物,因为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和真空管会让活体失去生命。三位科学家利用快速冷冻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研发出冷冻电镜,使得人们可以观测到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推进了生物分子成像的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参考资料: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84255018.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c84255018.html,/news 2017诺贝尔科学奖 Nobel Prizes 2017 撰文/罗 政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Air China,两字代码 CA。以“VIP”的变形组成一个凤凰的形象,主基地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刘睿哲) 科学前沿Science Frontiers 责任编辑:靳 萍 【齿轮传动知识】 渐开线行星传动 一个或一个以上齿轮的轴线绕另一齿轮的固定轴线回转的齿轮传动,包括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与行星架,行星轮既绕自身轴线回转,又随行星架绕固定轴线回转,具有速比大、承载能力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自动变速器、风力发电齿轮箱与航空发动机等领域。(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才朝 宋朝省 刘怀举) 责任编辑:孙桂芳

逻辑学论文_郑腾飞

姓名:郑腾飞 班级:软件0901 学号:200909020132 逻辑学结课论文 何谓逻辑学?记得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以简短的开场白告诉我们,逻辑学即是一门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它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 在这个课程中我收获很多,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老师在课堂上列举的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或者老师一些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除此外,再加上理论的抽象与概括,我们不但对逻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能简单的运用逻辑学原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譬如这样一个原理吧:矛盾中必有一真。在课上老师给出了许多相关的例题,也许在学习之前我们会很头疼这些题,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后,我们能够迅速的得到正确答案。 下面是我学习过逻辑学后的一些收获: 关于概念:概念是反应某种事物及其特有性质的思维形式。一般来说,概念是反应某种事物及其特有性质的思维形式,这里“特有性质”就是该事物本身具有,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性质。比如: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这就是人的特有性质,而其他事物不具备这种性质。如果你看见一个会使用工具的动物的话,它必将会是人。人这个概念,就是反应人这种事物及其特有性质的。我们周围的事物有很多种,有些事物是比较简单的,比如:男的、女的,我们一看便知,但有些事物比较复杂且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需要我们掌握其概念,才能完全了解它们。不论是简单事物还是复杂事物,只要我们认识这些事物,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有相应的概念了。 关于三段论:三段论理论是逻辑学上的一个基本推理学说。它最早是由古希腊著名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 “人都是会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在这里第一句“人都是会死的”叫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叫小前提,而第三句就是结论。小前提要符合大前提。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难的推理就构成了形式逻辑的基础,逻辑学也就由此发展开。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三个不同的词项,分别叫:大项、小项和中项。在结论判断中作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大项通常用“P”来表示;在结论判断中作主项的词项叫小项,小项通常用“S”来表示;在前提判断中出现两次而在结论判断中不出现的词项叫中项,中项通常用“M”来表示。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着三个不同的判断,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其中,包含着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包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包含有大项和小项的判断叫结论。 关于悖论:老师经常提到的归谬法的例子——“理发师悖论”,即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悖论”的通俗形式就是“理发师悖论”:一个理发师声称他给且只给不为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理发师是否给自己理发?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么按照他的声称,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便具有“不为自己理发”性质的,也就是他不为自己理发。结合我从离散数学中了解到的,数学家“日用而不知”的“集合”概念居然存在矛盾,这对于当时的数学家们不啻一记晴天霹雳。打个比方,一个人早上醒来,却发现自己脚下都是沙土。或者正如一个百万富翁突然发现自己的钱都是假钞。或者正如一个小孩放学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家人都不见了,自己的家都“空”了。这样的感觉无疑是使人震惊,甚至恐惧的。既然朴素的集合论思想是不严密的,那么数学家们就要建构更加严密的集合论,在朴素集合论的概念里加上一些限制,以防止不适当集合的出现。如此,公理集

高考作文素材-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高考作文素材 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每年的10月都值得期待,一个象征世界顶级科技和人文奖励的最终结果陆续揭晓。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或生理学界有最重大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还有一份是增设的经济科学奖。让我们走近这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获奖名单 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和吕克·蒙塔尼。 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美藉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克莱齐奥。 2008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 2008度诺贝尔和平奖: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2008度诺贝尔化学奖:美藉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 人物素材 1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一生只钻研一件事 诺贝尔委员会用“标新立异”作为对他的评价,然而这四个字显然不能概括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科研生涯中所经历过的孤独和失望。 1974年,豪森博士去美国佛罗里达参加一个关于疱疹病毒的会议。如同一名不速之客,他在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报道了一系列结果,证明疱疹病毒同宫颈癌无关。同时,他列出文献上一些关于HPV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疑点,呼吁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这个陌生的敌人。 报告中全场一片沉寂,他的观点也被忽视。更为残酷的是,之后很长时间内,从癌细胞中寻找HPV的所有尝试均无功而返,豪森博士的研究小组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答卷。那时的实验室无法培养HPV病毒,实验人员必须从病人的癌细胞中慢慢寻找病毒存在的线索。 10年之后,转机出现。豪森博士将HPV16和HPV18呈现给世人。 然而当时的研究仍举步维艰:美国财政部门驳回了他的基金申请,制药公司也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中止了对HPV疫苗研究的投资。有些人称豪森博士“一生只钻研一件事是愚蠢的”,一些早期同他并肩作战的同行纷纷离去。 然而,时间终究证明真相。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了HPV 病毒对宫颈癌的直接作用,人们对HPV病毒的态度由试探为肯定。 分析: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研究成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是可怕的。但只要认准了方向,毫不犹豫地做下去,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2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寻找艾滋病改变她的一生 巴尔-西诺西的生活分成两段:一段是1983年以前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的关系;一段是1983年之后,参与蒙塔尼领导的小组,寻找艾滋病原因,而后者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逻辑学论文

本学期选修了逻辑学这门课程,使我对逻辑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书本上学到了以往不能接触到的知识,使我了解学会了逻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下面就让我谈谈我对逻辑学的认识: 知识内化为品格,品格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个体的能力。品格是个体在知识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能力是品格的精神外显,是知识解码后的具体运用。知识、品格、能力,构成个体的总体素质。关于品格理论我们暂不在这里探讨。本文研究的是能力的基本特征及其逻辑关系,由此探讨高等教育对个体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及其对自身导引社会前进的基本方式。 1.经验,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 小编所论经验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书本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内化后或个体初步掌握知识的内涵、外延、结构后走向社会实践,对知识使用范围和方法的表象阶段理解的总和。这部分经验是低层次实践活动的结果;二是指科学研究实践对思维改造、开拓的总和,即思维自觉过程的总和。第一个方面经验是对学科知识应用的探索,既有深化书本概念的一面,也有框正实践前的好奇和无知的举措。经验,是无数次实践筛选出并储存在大脑记忆库中的“重复映象”,它们的重复,表证着实践提示的事物规律性(即科学性),而“映象”本身说明,它们仅是对知识的一种印证,实践的简单和肤浅,不可能使经验走向二次抽象,即经验的思维创造过程。从思维发展上看,个体已经学过的学科知识在这个阶

段印证后,使知识走向内化,但不是知识创新。如果要进行知识创新,就要在复杂的实践中使思维突破表象限制而走向二次抽象(第一次抽象是前人做完的)。第二次抽象才进入经验的高层次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的经验里尽管知识的应用仍然停留在表象阶段,但心理上的知识坐标已经产生了应用后的效果,实践使个体承受的感觉和印象,不仅砸实学科知识在思维中的根基,而且可能为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带来新的冲动和快感。正是这无数次的实践的提示,个体驾驭知识的能力也就初步形成了。初级阶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个体三个方面工作的完成,即:①对已学过的学科知识总体认识阶段的完成,随着知识的逐渐“解码”,“知识的休眠期”渐趋结束;②随着知识的使用范围和方法的基本确定,个体心理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和知识内化为品格;③使用知识初期阶段的畏惧感和好奇心初步完成,从而转入了新一轮的知识幻想和应用联想。尽管在这个阶段里,个体的经验十分有限,但就是这点有限的能力已经能保证个体从事相应的技术工作或开展局部以应用为主的创造发明。教育实践和科学实践都证明,尽管个体在生产实践中,经验总要受着书本概念的掣肘,但他们仍然突破了桎梏,驾驭和改造了某些先进设备。在此,仍以工科为例,工科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概念和生产实践中的动手能力,而这些都集中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后的成就上。但初期经验确实是有限的。个体一旦在生产实践中遇到书本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就会仓皇失措,这是因为毕业生理科基础不足或对工程过程的一知半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文素材 湖南罗小军 川端康成: 没什么可说的 沉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大特色。当客人来时,一般人不管怎样也要找些不成不淡的话题。川端康成则不然,他只是瞪大双眼盯着对方,半小时、一小时一言不发是家常便饭。时间一长,客人只得起身告辞,而这时川端康成好像猛地醒过来了似的,开口道:“急什么呀!”然后双方又是长时间地沉默对坐。 川端康成打发采访者的方式也与众不同。记者请他说点儿什么,他总是用“我没什么可说的”予以拒绝。如果你要拍照,他倒是不拒绝,但一旦拍照结束,你再发问,他还是哼哼哈哈,从不认真回答。等你觉得可能写不成稿子了,要告辞时,他却突然冒出一句:“你随便写吧!就当我说的。”据说,一位年轻的女编辑来到他家向他约稿,川端康成又是长时间枯坐,一言不发。女编辑感觉不对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川端康成还是不开尊口。女编辑终于耐不住,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川端康成大吃一惊,开口问道:“怎么啦?”还有一次,川端康成应邀到神户演讲,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讨厌演讲,可又被请来了。因为邀请者说只要露个脸儿就行,那我就展示脸喽!我现在开始在此静坐一小时,你们看个够吧!”说完便开始沉默,惊得听众目瞪口呆。 【素材解读】 1.学会思考。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总能与美邂逅,写出“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之类佳句的大作家,在众人面前竟然如此沉默而笨拙。其实这也不奇怪,他只是把所有精力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物上。大智若愚,说的当是这种境界。 2.本色自我。生活就像一个舞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我们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众不同的是,像川端康成这样的大作家,无论在失败还是在成功面前,都能保持自我本色。 【名言链接】 1.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2.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不会泯灭。 (川端康成)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论文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二零一四年月

【摘要】诺贝尔奖项作为推动世界文化积极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世界各国影响非凡。但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样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格外少。首先,诺贝尔奖设立了以下几个奖项: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本文对各个奖项的原因进行了分别的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 一.诺贝尔物理奖 中国制造物理器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万年的原始社会。因为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会制造工具,而原始社会的人类可以使用杠杆原理撬动石头,可以磨制工具来减少工具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压强来撕裂食物。 时代往近了说,距今约2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了桔槔,发明了现代化农具,而墨翟的《墨子》中也提到了很多物理发明。而在此后的两千年中,中国人对物理发明方面的贡献也很大,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到虹吸管和卿筒,中国对物理的研究本应领先于世界。 那影响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究竟是什么? 1. 中国地势平坦,领土广阔,坐山面水。这样的地形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权模式。 2.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来看,中国的政权就以高度统一,高度集中为特色。而平坦宽广的地势直接推动了中国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形成,而中国深居内陆的地理特征不利于中国出海贸易,所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强化,小农经济的日益精耕细作,各种犁具与水车称为精耕细作的产物。 3.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并不支持商业流通,商业的流动性不利于统治者管理。所以物理器械仅仅用来满足封闭式小农经济,并不适宜物理科学自身发展。明清之际,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王朝走向没落。国外资产阶级兴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但封建统治下的中国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实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使物理科学逐渐落后于欧美。中国物理科学落后了欧美300年。 二.诺贝尔化学奖

逻辑学小论文

逻辑学学习小论文 04010212 邹烨 选修逻辑学这门课程,个人感觉有点难度,不过收获还是比较多。 首先,通过对逻辑课的学习,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得到了改变。比如通过逻辑三段论的判断方法,判定一个论证的有效性。否定后件式,肯定前件式,纯假言三段论等等,都是帮助我们全面理性分析问题的向导。以我们身边的事情为例,大学中多有辩论比赛,主办方所定下的论题,则是利弊兼有,或是被称作模棱两可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和观点。据我的观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手多采取偷换概念或者层层嵌套的论述方法,一步步把对方绕晕,以小的意义覆盖大的意义,就如逻辑命题中的某些名词一样,在此句中的意义要小于在彼句中的指示含义。一般没有经过逻辑训练的人,也许真的会哑口无言,在自己还在诡辩中挣扎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输给对方了,因为凭主观直觉上,我们无法推翻别人的断言,或者对其提出反驳,因为没有逻辑的思维,我们是无法抓住出错点的。如果具备了逻辑的知识,完全可以抓住对方的蛛丝马迹,陷其于自相矛盾、举例不当的尴尬境地。对方如果采用逐步论定的结论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验证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否定后件式,看他是否犯了肯定后件的谬误,这样一来,对方想耍思维上的小聪明,对我们来说也不过是黔驴技穷罢了。

一个学了逻辑学的人,比之一个从未思考过推理原理的人,其进行正确推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首先因为学习逻辑学可以习得许多检验推理的正确性的方法,能够更容易地识别推理错误,从而使这些错误不容易在推理中滞留。在这些被识别出的错误中,有些普通的推理谬误,或所谓“自然错误”,是只要把它们充分弄清就很容易避免的。

中学生优秀作文:我获得“诺贝尔奖”啦

中学生优秀作文:我获得“诺贝尔奖” 啦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很奇怪。我只是一个小学生,而且是个女学生,怎么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嘻嘻,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这个“诺贝尔奖”出于一个拍卖会。那天,丁老师在作文课上开了一个拍卖会,并向我们说明规则:1、每人只拥有1万元,表示你的一生,不能自己加,自己加的钱不算。2、如果要加钱,就要举出一个具体、真实的美德或才能的例子出来。3、谁违反纪律,就取消他买东西的资格。这时候,拍卖会正式开始了。 丁老师对我们说:“大家好,我是丁拍卖师。本次活动是由我们的上先生举办的,你们知道上先生是谁吗?他就是上帝。因此我们这次的拍卖会就叫‘上帝拍卖会’。这可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拍卖会哦!每个同学手上有一万元的财富,这代表我们一生的时光,但是,你可以用自己的美德和才能来为自己加分。”丁老师幽默的语言让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丁老师接着又在黑板上写出这次的拍卖品。等到老师写到第五个的时候,我的眼前一亮。因为第五个拍卖品是“诺贝尔奖获

得者”。我心想,我一定要获得这个拍卖品。这个时候,“丁拍卖师“展出第一个拍卖品:在最美的地方有一栋别墅。低价500元。“1000元”、“XX元”“5000元”……“10500元”。“因为有一次我在路上捡了钱,交给了警察叔叔。”思霖说。这时,刚才举起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来。丁拍卖师接着说:“10500元一次、10500元两次,10500元三次,成交!对了,思霖,你花了你所有的钱买了这个,你觉得值得吗?为什么?”“值得,因为我想买给我爸妈,他们工作那么忙,没有时间去美丽的地方玩。”“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过了一会儿,终于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1000元”、“2500元”、“5000元”、“一万元”。这时,我举起手,说“1XX元。接着我说出我那么多钱的理由。1、我学过拉丁舞。2、我这次期中考在班里排名前十名。3、我是一个班长。4、有一次,我也捡到了钱,只不过交给了附近的店铺主人,让她帮我还给失主。”全班的同学听了一下子都呆住了。“1XX元一次,1XX元两次,1XX元三次。成交!你好,我咨询下这位继居里夫人之后杰出的女诺贝尔奖获得者,你是因为什么而获得诺贝尔奖呢?你获得后,你要做什么?”“我?我应该是一些学生方面的吧!获得奖后我要带爸爸妈妈去环游世界一圈。”“噢!你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我就坐下来,心里美滋滋的。但我又发现本来还有一些“钱”因为紧张而漏说了。如1、我应该是班里在学校里获得奖状最

马原结课论文

《矛盾论》对我们的作用与影响 ——读《矛盾论》有感 摘要:在现实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在客体内部、主体内部、主体和客体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都是矛盾的表现,各个环节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由于“矛盾”本身能够体现出“具体存在和本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能够体现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个别和一般”的辩证逻辑关系。因此,用“矛盾”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就能够实现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真正体现了它们三者的完美结合。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关键词:辩证法;矛盾;同一性;共性个性 正文:《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37年初稿,1952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矛盾论》继列宁之后,再次强调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论》就是对这一法则的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它完成了列宁关于要具体阐发和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遗愿,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