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

学号

学生姓名

2015年1月

文化风情——汉中

摘要

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的汉中,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江南韵味。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地区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曾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也留下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汉中的地理位置独特,使汉中成为历代军事重镇。汉中的文化和历史悠久而厚重,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

关键词:汉中地理位置文化历史

一、汉中的地理位置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东与城固县为邻,南以汉江与南郑县分界,西与勉县接壤,北与留坝相连。南北长三十七公里,东西宽二十二公里,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地势南低北高,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北部的丘陵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汉中因汉江得名。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设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从此,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直到1954年,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设在南郑。

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

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

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二、汉中的文化发展

未来凝聚城市的力量将不只是经济,而是文化。能够掌握知识与保持文化风貌的城市,就能比其他城市更繁荣发展。

据理论研究,汉文化的伟大凝聚力和强大推动力也正是如此。汉水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与这种凝聚力和推动力相生相长,并肩而行。汉水位于陕西西南角,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此地为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余秋雨赞誉之为“中国人的老家”,易中天考证之为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汉中是汉文化的根。

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

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文化积淀厚重,其历史文脉可以凝炼为四大特色:栈道文化、两汉三国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

1、栈道文化。汉中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褒斜栈道是中华栈道的发祥地。早在三皇五帝时代,褒谷就是川陕间的交通要道。在汉代,由汉中至关中的栈道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汉中到四川的栈道有金牛道和米

仓道;汉中到甘肃的栈道有白水道。这些栈道中以兴修于西汉中叶的褒斜道最为有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就源于此。千里栈道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汉中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它的深远价值可以跟塞北长城相媲美。

2、两汉三国文化。汉水是中国的一条文化大河,汉水流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正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西汉,是名副其实的西汉王朝发祥地。这一历史文化地位,不仅激励着汉中人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并诞生了以张骞、李固为代表的一批中华英豪,而且吸引了韩信、张良、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在此金戈铁马,建功立业,使得两汉三国时期的汉中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直到今天,汉中的古两汉三国文化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在东亚文化圈和世界华人之中,仍有极高的知名度,是汉中最宝贵的历史文脉资源。

3、红色抗战文化。上个世纪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汉中有众多的革命志士响应并投身其中,从这里走出了何挺颖、陈锦章、陈浅伦等革命英烈。1932年,红四方面军来到汉中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城固、西乡、南郑、宁强和镇巴等地现在都还有很多的革命遗迹。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将领杨虎城、著名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蒋介石、李宗仁等政治军事人物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汉中成为抗日的重要后方基地,西北联合大学、黄埔分校等大批高等院校和文化团体相继迁来汉中,汉中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成为仅次于陪都重庆的军事、文化及战备后方。

4、地域民俗文化。汉中地处我国地域文化的南北交汇带,民间文化带有浓厚的楚、蜀、秦文化烙印。民间戏剧既有洋县秦腔又有汉调桄桄;民歌既有带川味的镇巴民歌,又有兼具川甘味的宁(强)留(坝)勉(县)山歌;民居既有宽廊大院、门悬木雕的明清古居和羌藏风情的青木川碉垒式大院,又有城固韩家祠堂的独门小院和具有苏杭风情的青砖波形墙建筑群,还有城固古路坝和褒城天主教堂等西洋式建筑;民间工艺有南郑高庄的棕箱、黄官的藤编竹器、高家岭的土陶瓦罐、勉县新铺镇的绣花枕头和留坝的龙头拐杖;民间艺术有洋县的社火芯子、城固的高跷和龙江的女子草龙等;还有如羌族特色的宁强饮食、西乡回民和镇巴苗民独特的民风民俗等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

汉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汉代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立身之本。

汉中的经济发展,两汉三国文化是其魂,秦巴水韵是其神。汉文化给人以精神价值,秦巴水韵是生态接近天然森林生态的绿色农产品,使其绝对差异化而彻底有别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

汉中作为汉文化的魂,今后的经济建设,都应该围绕汉文化的主题进行深度的开掘,把汉中建设成为全体汉族人的老家,汉族人的精神家园,使个性鲜明的汉中,屹立于中华的城市之城。成为真正的魅力之城。

汉中是进取的汉中,宽容、博大是其魂。山水、生态是其神。也许就是汉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汉中的历史典故

在汉中这块古老而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众多英雄豪杰、文人骚客或用剑用笔,演绎了几多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

刘邦就国汉中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刘备自立汉中王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

山。

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这些历史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又带动了汉中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汉中旅游的吸引力。

四、汉中文化艺术

2013年末,全市拥有剧场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79.16万册;广播及电视发射台7座,拥有发射机36部,电视人口覆盖率99.05%,广播人口覆盖率97.44%。

在汉中,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汉调桄桄、端公戏、洋县悬台社火、镇巴民歌等。汉调桄桄、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洋县架花焰火技艺、镇巴民歌、洋县佛教音乐、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6个项目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大型情景歌舞集成剧《秦巴山水间》,于2011年在第六届陕西省艺术届荣获歌舞类演出一等奖及多项艺术创作单项奖。

文物遗址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尊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墓区占地360余亩,自公元263年刘禅下诏近墓修庙,经历代修葺,现为三院并联的围垣大院。墓庙北枕山梁,南面汉水,依山就势,尽显传统风水理念和陕南园林特色。武侯墓庙建筑以墓冢为中轴,沿轴线依次为山门、献殿、大殿、坟亭、墓冢、崇圣祠、万古云霄堂,南北两院及厢房对称分布。尤为珍贵者为现存汉柏22株,汉桂两株,皆荫翳挺拔,将墓区装点的高古清幽。

古汉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东大街。楚汉相争时期筑建,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遂定国号为汉,他曾驻跸的宫廷被称为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宋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所在地,现存的高台建筑作为府署官员的娱乐场所,号为汉郡之胜。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

拜将坛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南一环路。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拜将坛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得到过多次修缮,有史记载的有明代正德,清代嘉庆,明国三十二年和解放后的1985年以及2007年由政府斥资修缮。现占地面积50500平方米,其中景观面积43500平方米,形成以拜将坛遗址为核心,以仿古寨门、棋盘广场、亭台水榭、烽火哨台、汉代画像石刻等仿汉建筑群与园林景观谐美配置,是中外游人寻古览胜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优秀旅游景区。

武侯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边。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是全国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是一个古建形式多样,布局严谨有序,中轴对称规范,建筑规模宏大,文物众多的三国著名胜迹,景区占地80余亩,景区内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30余座150余间明清时代风格的古建筑,有汉以来各时代碑刻91通、匾联62方(副),其他遗存馆藏文物65件,古树名木35株。院内的旱莲被证实为世界稀有花树,树龄400余年,每年3月会举办旱莲花文化节。

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系东汉年间所开,后来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1970年国

家因修建水库,将淹没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即石门十三品)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作品被誉为“国之瑰宝”,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此十三品分别为:一品《石门》碑;二品《畜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畜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

李家村文化遗址位于西乡县城西南2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1960年和1961年经考古单位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和刮削器;另为陶器类,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和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特征。陶器以夹砂灰白陶为主。还发掘出墓葬区和房屋遗址各1处,并有鹿角、兽骨等残存。出土有水稻谷粒。考古学家确认,该遗址距今7000年以上,处母系社会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专家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一个较可靠的线索”,“是联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将李家村遗址命名为“李家村文化”,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标志。

龙岗寺遗址位于南郑县龙岗寺以东200米处。1983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发掘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遗址墓葬群落,其中有小孩瓮罐葬8处,出土石器、骨锥、骨箭簇、装饰品等200余件。同时,还发现仰韶文化窑穴30个,内藏石凿、石刀、石铲、石磨、骨铲、骨针、三足陶罐、陶碗、圈足碗等文物。1984年与1986年,陕西省汉水考古队发掘新石器时期墓葬两处,出土随葬品2000多件,内有玉铲10多副,大者长30厘米、宽10厘米,小者长10厘米、宽3~5厘米,是仰韶文化中首先发现的玉制生产工具。还有许多属龙山文化的黑陶片。龙岗寺共发掘墓葬455座,其中5座完整的李家村文化墓葬,434座完整的仰韶文化墓葬。

张良庙位于秦岭南麓紫柏山下,316国道旁,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地,是全国最大的祭祀张良的祠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三洞天”。整个古建筑群依山而建,随形就势,自然天成,建筑与山林相映,北方宫殿与南方园林交融,九大院落错落有致,照壁、牌楼、进履桥、三清殿院、大殿院、南北花园、拜石亭、洗心池、云梯、草亭、授书楼、五云楼、石牛、石鱼、避谷亭等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拐拐竹”、“挂甲垂柏”、“庙台槭”等奇异物种更给古建筑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素有“紫柏山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城”的美誉。客人游历其间,如坠人间仙境,定会得到张良人生哲学的启迪,思想得到无限的升华。

景区选介

石门栈道风景区石门栈道风景区位于汉中市西北郊,距离汉中城区15公里,景区总面积6875公顷。它以石门水库为依托,风景秀丽,古迹荟萃,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俱佳的城郊型国家水利风景区。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这里是中国的栈道之乡,这里是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诞生地;这里是美女褒姒的故里……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郑县境内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距汉中市70公里。公园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约94.3平方千米,距108国道宁强县铁锁关镇18公里,距广元市90公里。公园处在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属龙门——大巴山隆褶断带的组成部分,地质基岩多为灰岩、页岩和板岩,岩溶地貌发育,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景观为主,集山景、林景、水景、石景为一体。由黎坪、黄洋河、石马山、冷坝四大景区组成,有景点160多处。

城固桔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距县城17公里的桔园镇,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神奇典故的发源地。景区以巍巍秦岭为体、万顷桔园为裙、升仙文化为魂,借助湑水流太极、群山呈五行之势,正在倾力打造“中国柑桔生态观光第一园”。景区内山峦连绵,碧水环绕,数万亩

柑桔园碧波似海,“M”型观光路蜿蜒如带,伏牛山鹭鸟群、桔颂长廊、揽胜台、升仙大道、会仙阁、升仙台等景观交相辉映;柑桔采摘、野外攀岩、桔林滑索、湑水漂流、大鲵养殖参观等参与性项目妙趣横生;食宿、交通、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已成为桔园景区特有的游乐品牌。尤其是沿秦岭南麓一带,因山势起伏呈带状,整片桔林东西绵延数十公里,一年四季桔海波涛,绿郁葱脆,引人入胜。每年春季,当万花凋谢之时,洁白的桔子花犹如繁星点缀枝头,好似雪海茫茫,更有清香沁人心脾,徜徉其中,令人身心愉悦,超然惬意。金秋时节,金果摇曳,漫山红遍,绿叶陪衬,桔香四溢,令人留恋往返,实为游客品桔赏景、体验农事、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华阳景区地处中国南北自然分界线的中国中央公园秦岭南麓,由历史悠久的华阳古镇和被誉为“生物资源库”的秦岭南坡构成。总面积878平方公里,距洋县县城76公里,平均海拔1700m,最高点海拔3071米。景区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集古镇、红色、生态、科考探险旅游为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区内可见的珍稀动物248种,珍奇植物2039种,被誉为“ 秦岭四宝”的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密布其间,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区域,2001通过了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注册认证。华阳古镇建于秦汉、兴于唐宋,曾是历代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唐玄宗开元18年(公元730年)设县治,是为华阳县,唐天宝8年更名为真符县,后复用华阳,至明、清、民国县治频有设废。途经古镇中的傥骆古道是古时连接秦、蜀、荆襄商贸流通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唐时“荔枝大道”通长安的最后一段便多取此道而行。公元784年和880年唐德宗和僖宗两位皇帝都曾取道傥骆在华阳驻仳。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樱桃沟景区西乡县西乡县樱桃沟景区位于西乡县城关镇,总面积12平方公里。景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距县城中心区域1公里,距阳安铁路西乡火车站0.5公里,距十天高速公路西乡出入口2.5公里。景区内优质樱桃园种植面积1.2万亩,其它经济林果2000亩,年产樱桃约3600吨,水域面积50余亩,标准化农家乐66户,景区内主要有观景平台、生肖园、文化长廊、春夏秋冬四季园、樱花湖景观等特色景点。“西乡县樱桃沟景区”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西北地区最大的樱桃种植基地和第一届陕西省旅游博览会“最受欢迎

的景区”。2009年,景区内莲花村被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局评为陕西省八个“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之一,并成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安美术学院等单位学员的实习创作基地。是集休闲、度假、农业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中国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之一。

定军山陕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108国道和西汉高速可达。定军山是闻名天下的古战场,三国时期魏蜀争夺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刘备战领汉中,确立了三国鼎足之势。属巴山支脉,按山脉走向,自西向东有12个连山一字排开,俗称“十二连峰山”。主峰海拔883米,自西向东的七个山头排列整齐,将主峰拱卫,宛如“二龙戏珠”。“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便问定军山”,三国因定军山之战而鼎足,定军山因三国而成名。中国第一部评话,第一部京戏,第一部电影,都以“定军山”题材命名,定军山在中外战争史上具有显著地位。

青木川古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青木川,位于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镇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枕陇襟蜀,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距宁强县城115公里,西去227公里即是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是陕西关中、陕南、湖北通往九寨沟、黄龙景区的捷径。古镇历史悠久,曾是羌汉杂居地区,明朝时始称草场坝,后建回龙寺,遂改称回龙场。清同治年间称永宁里,民国时称凤凰乡,解放初期称青木川。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秦蜀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边贸重镇,早在三国时期,邓艾攻蜀时部队曾入境南下,明末崇祯十年 (1637年) 闯王李自成义军由青木川过境入川占领青川县,清太平天国兰大顺义军与官军曾在境内秦家垭鏖战。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 国民党军第1师、第64师曾驻扎青木川,企图入四川、甘肃阻挡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1949年10月胡宗南骑兵第二旅旅长吕继化率残部在青木川驻扎9天,企图利用自然地形负隅顽抗,在解放大军强大攻势下,溃逃入川。1950年人民解放军19军171团一个营驻军青木川,执行剿匪、保卫新政权任务。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麓,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汉中市略阳县境内,距县城约48公里。公园总面积5800公顷,森林覆盖率94.3%,海拔1500—2214米,年均气温12摄氏度。公园划分为四大景区,除三佛寺景区外现已开发的有五龙谷、青龙沟、白龙沟三大景区。景区内奇峰林立,沟壑纵横,

巨树参天,古藤高悬,溪流飞舞,山泉连绵。更有从众多的溶洞、瀑布、原始森林、山竹野花等,集万象之美于一体,巍峨壮丽,形态万千。飞瀑流泉与奇峰异洞珠联璧合,山、水、林、洞、草、竹、茵同生共荣,构成了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回归大自然,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探险的理想之地。

紫柏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西北部,是汉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距县城15公里,距汉中市90公里,距西安市约4小时车程。紫柏山又名龙如山,最高海拔2610米,山势巍峨,蜿蜒起伏,自古就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之说,是与华山、骊山齐名的陕西三大名山之一。海拔2200米以上的亚高山草甸面积达2万多亩,大小锅坦100多个,已被证实为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夏季绿草茵茵,百花争艳,呈现紫柏天坦草海奇观,素有“紫柏归来不看草”之说。独特的喀斯特溶岩地貌,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形成了酷似人形的诸葛抚琴石、玄女望月石紫柏睡佛等奇石景观以及玄女洞、五龙洞、赤松洞等溶洞奇观。紫柏山集名胜古迹、独特风光、珍稀动植物、原始森林,峰、岩、洞、坦、溪、泉、峡为一体,东险西秀南奇北绝,摩崖潭洞稀世罕见,神物典故意趣横生,成为历代隐士修道、真人坐禅、游客云集之地。既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誉,又有“留侯避谷”、“修道仙山”之闻。是十分理想的生态旅游、科考探险、缅怀历史、避暑休闲胜地。

佛坪大坪峪熊猫家园位于佛坪县城以北20公里108国道旁。地处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景区内峰岭叠嶂,溪水清澈,奇石灵异,林木葱郁,山花堆聚,时而碧潭映石,时而飞瀑跌雪,时而峭壁陡立,时而曲径通幽,触耳溪鸣鸟唱,使人心旷神怡。三叠泉、二龙戏珠、女儿滩、双心池等景点浑然天成,纱帽石、母女峰、栖云峰等天趣神功。秦岭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中,熊猫憨态可掬,百鸟园内红腹锦鸡等雉鸡美丽惊艳,金丝猴大峡谷里,金丝猴群在树枝灵俏飞跃。景区集秦岭山水之幽、静、秀、奇和珍稀动植物于一身,“秦岭之窗、熊猫家园”的美名远扬,是踏青、休闲、避暑、养生、摄影、娱乐的最佳去处。

参考文献:

(一)《汉中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李晨2011年著

(二)《汉中地区志》(第一册)卷一 2005年汉中地区(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编纂(三)《汉中地区志》(第一册)卷二 2005年汉中地区(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编纂

陕南地域文化论文

试论陕南安康地域文化精神 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运动。分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实际上进行的是寻求精神归宿的工作。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处于“文化”边缘的社区所提示的精神元素,必定和“贫困”这个我们最为熟悉的名词有关。因为熟悉,我们不必进一步解开这个名词的全部内涵。然而,当代文化精神已非经济所指定的特殊区域,也非个性、风格史等所能包容解答。即: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群体,一个因物质困顿导致精神困顿而徘徊的群体,因为精神上的贫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失落”,这种“失落”与“感伤”正好催化出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精神!在四面海风吹不到的遥远的内陆安康,在秦岭巴山的重重围屏里,狂飚般的奋起精进,旋风似的扶摇直上。前后十五年,竟有数百部文艺书籍出版,数十台有影响的大戏产生,数以百计的绘画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并参展,音乐舞蹈长足发展,在省内外产生影响,书法艺术蓬勃旺盛,人才辈出。纵观安康的经济状况,面对如此丰富的精神产品,不能不在安康诞生一个新的文化辞条。即:文化的贫困精神。 一、作为文化上的安康之历史提示 文化成为精神之后是没有历史的。但历史又是现代人的精神佐料。在文化上,我们不能不同意这种观点“一切民族史都是一部现代史。”这样,我们便于确定事实上的安康与文化学上的安康二者之间的关系。 丁文先生是我们安康文坛上的奇人。他所著《安康文学史话》,实际上已提示了安康文化的全部秘密。他在该书中这样发问:“翻开安康志书,历史沿革叙述周详,文事却记载不多。文艺作品入志最远的是唐代,隋之前千余年几乎是一片空白。……安康文学何以千年寂寞?”丁文先生实际上又在本书的第五章作了解答。这就是九百年前第一篇描写安康的散文《忘归事记》。此文写道:“人丁稀少,城市萧条破败,水陆交通不便,气候阴湿,人易患病,虫兽出没,危机四伏”。真是一派贫困之极的景象。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贫困也没有多少改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成为安康这个特殊地域代代文人的千古感叹。 有了贫困的感觉,有了感伤和感叹,也就有了诗有了文章。安康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贫困的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 有使命感的文学艺术家不会蔑视“贫困”。相反,“贫困”则可能演化为精神美酒。作为提示,首先我们不能不从历史上的几位安康文化人的行为中透视我们今天的精神源头。也就是贫困造就出的智慧,贫困产生的精神力量。 一千多年前,安康西关出了一位足以使所有安康人永远骄傲的巨人怀让。一位佛教改革家,一位“顿悟禅”的实践者。“磨砖作镜”的故事导出了先进的“佛学观”,继而才有了“禅学四境”及“打车与打牛”的禅解。是这位安康文化史上的先驱,在方法论上提出了解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是陕西人,所以对陕西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一、陕北高原与陕北文学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 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 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 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也 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 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

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路遥从 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 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 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2) 要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3],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从马健强、高加林到孙少安、孙少平,面对苦难,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以孙少平为例,在县城上中学时,每餐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是一种奢望。“每天从下午两点到吃饭这一段时间,饥饿使他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两条打战的腿,只能机械地蠕动”。但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还萌发了要求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孙少平赤手空拳地走出双水村,到黄原县当揽工汉挣钱。为了拿“高工资”,他宁愿干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儿———把浇过水的湿砖头,用手一块一块往楼上扔。他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一副健壮的身体,靠出卖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全家人的开支以及妹妹兰香的学费。当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会很满足地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在书的世界里获取感人的魅力与力量。路遥的苦难意识具有陕北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从孙少平等路遥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在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所展

黑龙江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李德龙 学号:1523001200043 学校: 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一、黑龙江地域的特色 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二、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 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各市(区)教育局,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我省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省教育厅组织了2011年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各地高度重视,按照评选要求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参加教学成果评选。在各市(区)评选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地选送的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经研究,共评出801件优秀教学成果(文本类319项,网络和多媒体类205项,自制教(玩)具类248项,校本课程类29项,具体名单见附件),现予以通报表彰。 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报送和获奖成果的学科分布不断趋于均衡,成果分布地区多、参与单位多,参加人员广泛,涉及了全省基础教育领域各个方面;报送的作品规范整齐,成果的整体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能抓住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应用价值强;网络抄袭现象基本消除;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申报和获奖成果数量有所增加。 但在评选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县(区)成果申报组织工作仍不够规范,存在获奖数量偏少甚至空白、学生作品数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请各地在今后的评选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成果评选机构,完善成果评选制度和机制,强化成果申报培训工作,规范申报程序,加大成果审查和把关力度,努力提高成果申报质量。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学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宣传和推广,真正把这些优秀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陕西省教育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地域文化(专)论文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选取三秦名山一例,介绍其景点、相关传说,并发掘其文化内涵。 3.介绍一位三秦古代诗人,并以其主要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成就。 4.介绍一下家乡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 左装订线0.5cm 2.装订顺序:封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3.中文摘要:【摘要】和【关键词】均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摘要行距为固定值25磅。 4.正文: (1)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2)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1.5倍行距; (3)一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4)二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5)三级标题格式:序号为“1.”,起首空两格,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 (6)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单起页。格式如下: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6.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底端居中。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 第一次作业 1、“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B )提出来的。A 孔子 B 老子C 孟子D 庄子 2、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是( A )的年号。 A 唐太宗李世民 B 唐高宗李治 C 唐玄宗李隆基 D 唐高祖李渊 3、初唐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一个诤臣是( A )A 魏征B 萧何C 狄仁杰 D 姚崇 4、(D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 A 西周B 东周 C 秦朝D 汉代 5、两汉文学向以(C )著称。 A 小说B 词 C 辞赋D 曲 6、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巨著( A )A《史记》B《汉书》C《四库全书》D《诗经》 7、《汉书》的作者是(B )。 A 司马迁 B 班固 C 司马相如 D 李白 8、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A ),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A诗B赋C词 D 小说 9、被称作“诗圣”的是( B )。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 D 王昌龄 10、《长恨歌》的作者是( D )。A 王维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 多选题 11、唐时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即(ABC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陕西省 12、两汉文化的基本要旨包括(ABCD )。 A 两汉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兴起的一个标志 B 两汉文化揭示了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C 两汉文化对中国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D“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13 汉代政论散文也相当发达,其代表作家有(AB )A 贾谊B 晁错 C 班固D 司马相如 14、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ABCD )的全面发展上。 A 诗 B 文 C 小说 D 词

西安地域文化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中华民族摇篮” 1、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2、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西安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后“五四”运动时期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更使当时的西安名播中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更为八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天然历史博物馆” 1、“天然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 1 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七是江城武汉文化。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八是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四、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是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的小部分,也称长江三角文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都在全国领先、典范有:吴语(是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为典型口音)、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师爷文化(以绍兴为代表)等。吴越文化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五、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岭南文化大体上是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主要以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地域文化(本)论文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以当地典型的民俗事象为例,挖掘其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4.对当地饮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 左装订线0.5cm 2.装订顺序:封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3.中文摘要:【摘要】和【关键词】均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摘要行距为固定值25磅。 4.正文: (1)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2)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1.5倍行距; (3)一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4)二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5)三级标题格式:序号为“1.”,起首空两格,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 (6)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单起页。格式如下: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6.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底端居中。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地域文化论文(2)

浅析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表现 [摘要]三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秦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主要从开拓进取与封闭保守、浓厚农耕文化特色、怀旧历史惰性三方面来分析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上表现。 [关键词]三秦文化地域特征自然条件经济条件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三秦文化亦是如此,受到秦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主要从早期开拓进取与后期封闭保守、浓厚农耕文化特色、怀旧历史惰性三方面来分析三秦文化在地域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大地地处中国内陆地区,地形较为封闭。因而文化受其影响,倾向于封闭保守。 (一)三秦地区主要地域条件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东南是黄龙山,另外向东以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交通极为不便。秦地南部以以山地为主,位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关中有秦川平原,然而地形的封闭性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隔离开来。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其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 (二)地域条件对三秦文化发展进程的大体影响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自然收到了该地域条件的极大影响,反映为该文化开拓精神不够,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 1.早期的开拓进取精神 然而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关中盆地中心的泾渭河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兴起很早极为发达。关中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条件,有许多王朝在关中建都。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长达一千二百五十年。有周、秦、西汉、新(王莽)、隋、唐六个同一王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汉献帝刘协、晋愍帝司马邺、前赵刘曜、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十一个政权①。建都关中,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汉代时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可达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及两河流域),最远已经到达波斯湾。 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文化首先波及影响到的是国都所在地区。三秦文化直接收到了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唐盛世的文化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司马迁生于韩城,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他积极进 ①《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8页。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 班级学号:1001014101 姓名:项洁 上课时间:周四第9,10节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地域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讲它体现为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 作为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作为实践的思想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证实其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作为—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对完善和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域文化具有意识文化与地区文化的两重性。同时,还具有时间流动性和波动性,与不同时代的行政区域变换相关,具有时空特性。 地域文化是旅游景区空间文化建构和形象策划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即使是视觉风景质量高,仅凭视觉形象就会造成巨大冲击力的旅游地也需要以文化色彩烘托气氛,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独特,饱满的旅游形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解释与地域文化。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 联性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 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 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西安地域文化

西安地域文化的认识之谈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 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沣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与风流。随着「唐皇城复兴计划」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曲江池、不夜城等地标式建筑,可以梦回大唐、穿越历史。换个场景,现代文明的高楼林立、立交环绕、道路纵横、西安,在古老中洋溢朝气、厚重中展示等大气。 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文明光耀全球。尤其像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

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谈西安,不能不谈文化取历史。身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曾确为外国古代文化的焦点,而今所见西安之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皆可视为古时文化积淀所成。再比如看到秦岭,让人不由想起韩昌黎之千古绝唱:一封朝奏九沉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正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近来当成心,好收吾骨瘴江边。 至于渭水,发生的故事更多,最为出名的生怕是封神演义,它的第二十四回就是《渭水文王聘女牙》。 而古意尤为盎然者,则为西安之城墙——它是外国保留最完成、最大的古代城墙。此城面南背北,以青砖建就,四周环以护城之河。东南西北墙之轴心部位开四大门,于大门之侧间距数百米再开小门,门皆命以极古典之名称,如墨雀门、南廓门、玉祥门、明德门、尚德门等等。各大门之上建以雕梁画栋之城楼,各城墙转角处再建角楼,守军于其上可极目近眺,迟察敌情。墙取河之间尚无环城公园,间无亭台楼阁、花卉树木;树木多苍老虬劲,无不显示一番长长的历史。 每到西安,一见那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满身表里,渗入了古意。到春节之时,城门前之道旁会挂上

陕西地域文化_2

安康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 年级:13级 专业:林业技术 姓名:温意芝

陕西地域文化 【内容摘要】陕西地理风貌的差异,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地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促成了陕西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陕西作家的创作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 在农业的方面,陕西石泉县按照“生态立县、农业固县、旅游强县”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旅游“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

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依据小城镇规划,把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切实搞好绿化。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以该县城郊地区和国家千亩示范园周边为重点,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主要抓好五爱、童关、黄金坝、明星等10个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在工业方面:陕西以工业化建设西部强省陕北地区,在重点推进榆林“一个中心城市、二个经济开发区、六个工业园区”电网建设.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 .关中经济区,是指覆盖关中五市及周边三省和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悠久内在联系的区域,通称大关中。虽曾一度辉煌,但却中道衰落。统筹开发大关中,复兴关中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目标是:以西安为中心,现代制造业为主导,陇海路大关中沿线城镇群和经济带为主体,建立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对完整社会经济体系,实现小康奔富裕,共创和谐,力争2035年前后由国内的中下水平提高到中上水平。特点是:跨省跨区整合资源,城乡村镇统筹开发,发展的和谐性强;果肉麦杂和有色建材等农矿资源丰富,煤电油气等能源供给充裕,节能节材节水减排治污绿化有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军民

西安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西安 浅论西安的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据《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等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始聚落“华胥古国”、“半坡”、“姜寨”、“灰堆坡”等。“华胥古国”被奉为“中华元祖”,盘古、女娲、黄帝等传说都是由此衍生而来。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

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