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主

庄子的养生主
庄子的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近”,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善”,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

是为“名”而“善”。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因此,庄子讨厌追名逐利的智巧。他主张的是一种对于自然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对自然本质的认知往往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与其费唇舌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如否认“认知”,好比对待流氓,与其给他大道理,不如给他几个拳头。

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一段也分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是从正面来论证为什么庖丁解牛能解好。文中说了,庖丁在三年前所见的是“全牛”,三年之后所见“非全牛”,现在则是“神遇不以目视”。这是一个认知逐渐提高的过程,从表面而肤浅的认识事物到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解牛的本质是什么呢?庖丁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骼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下半部分,从反面论证,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呢?“良

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良庖”是用刀割肉,“族庖”是用刀砍骨头,当然了这样做显然是劳民伤财,况且效果不佳。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为什么?他是以“无厚入有间”,用薄的刀插入有间隙的骨骼,那么刀的回旋与运转自然有余地。

最后一段列举了两个例子论证。

第一个说的是右师这个人天生只有一只脚。庄子到底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表达什么呢?这里有当时的背景,右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有一只脚干了什么事,我们并不知道,因此,尚需要查阅资料。

第二的一个例子是说“稚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东西,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形容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它却不愿被关在笼子里“丰衣足食”。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很多方面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直接的是,过了几千年的今天,科学上已经证实了,人类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自然,否则适得其反。再比如教育,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良好成长,或是娇宠,或是让孩子承受很的压力,结果是事与愿违。再如,一些人表面上为了别人好,但实际上却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不是以广阔的心胸给别人最大的谅解,而是处处束缚,却还冠以“为你好”的名声,因此,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等等事例,不可盛举。

老子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庄子的生死观。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不应当因为自然的生死而悲伤,从侧面论证人的行为应当合乎

自然。文章举例说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弟子就觉得奇怪,就问秦失,你是不是老师的朋友,然后秦失就说一番极富哲理性的话。这里其实庄子是借秦失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庄子的这种理论,给人的感觉是确有哲理性,而同时又觉得庄子其人冷酷无情。庄子真的是冷酷无情吗?不是,庄子其实还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如果真的是无情,那么秦失也就不用去吊丧了,死了就死了嘛。秦失大哭三声,这里写的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吗?不是。道家讲求的本质,而非外在,在这点上与儒家是有矛盾的,所以作为老子朋友的秦失就不可能注重礼仪,他是真的悲伤,发自内心的,而作为超凡脱俗的人是不会受滞于外物,他们做事合乎自然。

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悲伤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人是秉承自然而生,想逃离自然的法则。人希望长生不老,执着于物的贪恋,所以就产生了悲伤。而如果人们遵从自然,合乎自然,那么就会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不过是以自然物的形式存在,人们也就不会因为这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悲伤。就像当人还处于孩童时期的时候,混沌纯真,身无牵挂,不累于功名利禄,所以并没有什么烦恼。而当一天天的在社会中成长,渐渐的收获了名利,而却又累于名利,患得患失。身体不过需要一个狭小的空间却希望得到天下,食物不过填饱肚子却无端的加上修饰。因此,当明白了自然所赋予的天性,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就没有了哀伤和欢乐。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脂薪的燃烧是有尽的,而火种的传递是无限的。

最后一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讲的遵从自然,而仅仅这一句话说的运用自然。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论证遵从自然,而仅仅是一句话来说运用。因为庄子认为运用即是更好的遵从,更深刻的对自然的认识,与其说是运用不如说是遵从。比如庖丁解牛,“所见全牛”是表面肤浅外在的要将牛解开;“非全牛”是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看到的是牛的骨骼经脉;“神遇不以目视”的时候则就更上一层楼,抛弃了物质形态的偏见,仅仅是“以无厚入有间”。只有承认了水往地处流才有了水泵的发明;只有承认了重力的存在才有了航天飞机。运用自然不是跟自然较劲,否则就只能图悲伤而已。

对于这篇文章,实际上他所论述的真理跟马克思哲学,佛家思想等有相通的地方,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并不一定是非要读庄子才有庄子的思想,也不是只有读马克思哲学才知道实事求是。不管是以那种方式的语言出现,是小说还是论文,是汉语还是英语,最终都是为了认识自然以致运用自然,书籍不过是作为一种让人们认识深刻的工具,最终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人们自己。天下一理,洞明既是学问!

读庄子《养生主》之浅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

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

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终于知道《庖丁解牛》的前文了,终于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洒脱,庄子的淡泊,庄子的浪漫,庄子的逍遥!

心之所至,心向往之!

品读《养生主》,先要品读庄子!

最初了解庄子是课堂上历史老师如数家珍似的介绍中国古代名人,当了解到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奉于高阁、喻牛辞相的他时,心灵震撼了,不错,他就是庄子,就是那个道家的继承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无不体现着超然物外的思想,他承袭了老聃的思想的精髓,又不局限于老子,洋洋洒洒的文笔中无补体现着他逍遥的人生态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是一位美学家!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意象的雄浑飞跃,恢弘浩渺,想象的奇特丰富,妙趣横生,情致的滋润旷达,跌宕起伏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觉,难怪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巨匠受之影响,甘为学生!

或许越是伟大的人,其一生的经历越是坎坷,越是离奇。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穷而后工吧!庄子活在战国,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加之现实的污浊和丑恶,世人的功利,阶级的束缚,让他对世态充满悲愤与绝望,这或许就是他辞相不做,宁曳尾涂中,宁如大鹏展翅,回归于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是谁说庄子超然物外,是谁说庄子只会避世躲避,是谁说庄子不过是明哲保身!没有恨哪有爱,没有对现实的绝望有谁会空怀才华隐世而居!虽然淡泊名利,但是谁人不想实现自身价值,或许庄子不是不关注,而是太关注,不是不爱,而是太爱!正因为太过极致,才会因爱生恨!世人所说的“因为爱的热烈,所以恨得彻底”正是如此!隐退,是因世道污浊;率性,是因为没有自由;与世无争,是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一切的一切其实是对现实情形的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庄子的一生追求的可能就是精神不受仁义是非的道德约束,摆脱世俗功利的限制,超出社会制度的控制,即对现存的一切批判否定,包括对自身的否定!

正是对一切看透了,甚至对于生死都可以无畏,笑而谈之,才会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对世人而言这或许是薄情,或许是冷漠,真正明白庄子的人才能知道,这是对生命的极大尊重!生如寄宿死同归,失去的只是人的躯体,只是一副臭皮囊,一个存在过的最最渺茫的证据,真正能够永存的只是那高贵的灵魂,那留于世间的不朽思想!所以他可以安心于寄情山水,所以

他可以淡泊名利,所以他可以率性而为,顺其本心,乐天知命!不贪一时之欲,不图一时之快,不逞一时之势,不在乎那区区百年的束缚存在,不怜惜那浮云之名之利!只愿是那蜡烛,燃尽自我却留下光明!只愿是那烟花,瞬间消失却留下美好回忆!这就是荣辱不惊,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忘我之境!

庄子一生追求自由也做到了自由,就像在《逍遥游》中借着北冥之鱼,鲲鹏,来寄托自己的高远志向,斑鸠焉知鸿鹄之志!庄子做到了逍遥,不为外物所羁绊,放怀万物,用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浑然物外,融入自然,才会庄生梦蝶,不知蝶梦我,还是我梦蝶!无畏无惧,才会看破生死,《养生主》所说虽是养生,其实也不过是对生死之事看破,才能置身于外,冷眼旁观,做到旁观者清,虽在棋局之中,又能纵观全局!

正如开始所说,真正的了解庄子就不可以不知《养生主》,就不可以不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理趣!

《养生主》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纲,也是我极为推崇的部分,分为三步:第一步,不要强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掌握全部的知识,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事;第二步,即“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不要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不至于面对刑罚屠戮的屈辱!第三步,也是对前两步的总结,即“缘督以为经”,遵循自然的中正之道,顺应自然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存生存性,

不遗父母之忧,安度一生!第二部分是庖丁解牛的故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竟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源于始之所见非牛,次未尝见全牛,终至以神遇而不以目见,而至间隙又慎之又慎,于是踌躇满志,于是神情优雅,终至善刀而藏,盖因遵循养生之道即缘督以为经,效法自然规律!而第三部分讲的是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右师不以身残而自暴自弃,以上天之所赐,知天乐命!第二个故事是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理由是喜生恶死违反常理,背弃亲情,而老子之死,顺应天命,顺从自然变化,是自然解脱,解脱了现世的苦难!而他的精神,却如火种,即使薪火燃尽,火种不灭,将永续传承!

虽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现实中有其消极的部分,似乎在劝阻人们不要追求知识,安于现状!其实不然,理解不一样,得到的自然不同!对于许多经典,如果总着眼于其现实局限,将对后世毫无益助!从益助方面思考,我们不应太过执着,拼命追求知识将有限的生命浪费于此而忘记生命的根本,忘记本来的快乐,是断断不可取的!知识如此,物质更是,欲望是无法填满的沟壑,与其被欲望支配蝇营狗苟,不如支配欲望减少欲望而淡泊恬适!即使追求知识,用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得人生的快乐,而不至舍本求末!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则告诉我们做人要顺其自然,而不要太在乎名利,荣辱入不过

身外事,富贵还是过眼云!不要入魔般的求名,不要不计后果地为恶!这一切都是归于自然,寻求规律的体现!

而庖丁之解牛,进乎道,寻其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超越自我,做到心中有牛而目中无牛,做到手中有刀而心中无刀,做到天地万物皆是一理,,大而化之,小而大之,由形体至本质,身在俗世,超然物外!

右师之言,秦失之为,尽皆堪破生死,无畏无惧,所唯者自由自在耳矣!不为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躯体不过是借于天地,惶惶过完一生的工具,疼惜?又有何益!正因如此,庄子在千年之前就主张天葬,让自己的尸体成为鸟鸢和蝼蚁的粮食,与自然融为一体,竟与现如今西藏的天葬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却又更加可贵,毕竟在古代社会,怪力乱神之说很多,在重视生死埋葬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其人生的旷达超脱可见一斑!

庄子之言,庄子之行,告诉我们生之何惧,死之何惜!顺其自然,就好!了解规律,即行!乐天知命,超凡入世!我就是我,我之本性不变,变的是外界环境,不变的是我的心,这样荣辱皆无,但求与自然同行!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导读: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新选.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习古堂国学网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庄子·内篇·养生主 阅读答案附翻译

庄子·内篇·养生主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庖丁释刀对曰庖:厨师。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 D.善刀而藏之善: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B.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学而时习之 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对原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喜好的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庖丁解牛时用刀)分开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D.族庖月更刀,折也。意思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 【参考答案】 1.D 2.B 3.B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

庄子的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近”,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善”,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

是为“名”而“善”。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因此,庄子讨厌追名逐利的智巧。他主张的是一种对于自然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对自然本质的认知往往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与其费唇舌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如否认“认知”,好比对待流氓,与其给他大道理,不如给他几个拳头。 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一段也分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是从正面来论证为什么庖丁解牛能解好。文中说了,庖丁在三年前所见的是“全牛”,三年之后所见“非全牛”,现在则是“神遇不以目视”。这是一个认知逐渐提高的过程,从表面而肤浅的认识事物到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解牛的本质是什么呢?庖丁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骼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下半部分,从反面论证,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呢?“良

最新庄子50名句带翻译资料

庄子50名句带翻译 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摘要、《庄子?养生主》以“知无涯”接续《齐物论》,突显生命的主题,提出保养生命的纲要。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包含生命与社会、形与心、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几个层次。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阐述了处世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人间世》的主题。“右师一足”和“泽雉”两段探讨了形与心的关系问题,这是《德充符》的主题。“老聃之死”和“薪尽火传”则探讨了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这是《大宗师》的主题。《养生主》篇幅虽短,却上接《齐物论》并依次涵摄了《人间世》、《德充符》和《大宗师》各篇的主题。 关键词、《庄子》;养生;齐物;大化流行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3-0083-005 《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最为短小的一篇,也常被看作思想最为单纯的一篇,但是,从古至今,对该篇的解读仍有很多歧见和未解的难题。“养生主”标题之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养生之要。陆德明《经典释文》讲、“养生主,养生以此为主也。”[1]406另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保养生命之主。陆西星讲、“养生主,养其所以主吾生者也。”[1]407生命之主或解为心、性,或解为神。如释德清讲、“此篇教人养性全生,以性乃生之主也。”[2]62释性通讲、“心不能不应物,特不为物所伤便是养也。”[1]407陆树芝讲、“生者,形也;王者,神也;神者,形之所恃以立也。”[1]409体现了在生命之形心或形神关系中以心、性或神为主的观点。(1)历代学者也注意到该篇与前一篇《齐物论》和后一篇《人间世》的关系,可以说该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王讲、“夫齐物者必无我,无我者必无生,无生所以为养生之主,而生之所以存。此庄子作《养生主》之篇而次之于《齐物》

1养生主

养生主 庄子 考点: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目无全牛”等成语的含义。 一、作家作品: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 2、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3、《庄子》33篇,《内篇》7篇; 4、《庄子》一书,寓言十九,是先秦诸子百家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的作品。 二、释题: 课文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养生主”,就是“养生之道,以此为主”的意思,也就是养生的关键。一说“生主”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课文以庖丁解牛为喻,阐述了要顺应自然的道理。 三、课文翻译: 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豁豁的

声音,没有不合音律的,既合乎(汤时)《桑林》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丁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却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把刀)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过,更何况大骨节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19年了,所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头间有间隙,而刀刃却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19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这样,但是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这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分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搽干净,收藏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作者:李朦 来源:《商情》2020年第38期 【摘要】养生这一永恒主题一直都收到中国文化的关注。然而哲学家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很大的不同。世俗之人的养生观更关注于肉体生命的护养;哲学家的养生,更关注于精神生命的护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养心;保身;尽年 一、养生超然的境界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关于“养生主”的理解,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1.养生的主要原则;2.养护生命之主。但不管如何理解,都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庄子笔下的养生的内涵。按照后代学者对于庄子所指的养生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主要是指养精神,另一种说法是养生命。 ??该篇所透漏出的庄子所认为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听凭天命,并顺应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以残缺了一只脚却神气旺盛的右师为例,告诉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求得真正自由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即使形体残缺或者像《养生主》下文中关于老聃之死所述,只要精神上能够达到自由,形体残缺甚至是死亡都无所畏惧。庄子又以泽雉寓言来佐证:生活在大自然的野鸡没有充足的滋养,但比起生活在牢笼中没有自由的同类来说,不受牢笼之困,得以悠然闲适是多么的可贵。 透过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类似于陶渊明的思想:拔然超脱,不为名利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颇有“久在樊笼里,负复得返自然”的自得。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养生主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1)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2)?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3)死,秦失(4)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5)。” 指穷于为薪(6),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出处】 本段属《庄子》·养生主 【注释】 (1)公文轩见右师:公文轩,姓公文,名轩。右师,字职名,借指任职之人。二人都是宋人。 (2)介:《方言》:特也,单足。 (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4)秦失:有道之士,老子的朋友。 (5)帝之县解:天然的束缚解开了。帝,指天。县通“悬”,系吊。 (6)指穷于为薪:指通“脂”,蜡脂。薪,此指烛。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十分惊讶,问道:“这是什么样的人啊?何以只有一只脚,是天生如此?还是人事按成的呢?”右师回答说:“是天生的,不是人为原因。他天生就是单足,人的形貌由上天赋予的,由此我明白他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泽畔的野鸡十步一啄食,百步一喝水,它并不希望被畜养在樊笼之中。精力虽然旺盛,可并不舒服啊。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唁他,号哭三声就出来了,学生就问道:“你不是先生的朋友吗?”秦失回答:“是的。”学生又问道:“那么这样的吊唁形式对吗?”秦失答道:“对的。起初我认为他是普通人,可是我现在并不如此看。刚才我进去吊唁时,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之所以聚焦在这里,肯定有不愿吊唁却吊唁哭泣的情况。这可是失去天性违背真情的,丧失掉自己所禀受的本性,古时候把这个叫做伤天害理的刑罚。当来时,先生应时而来;当去时,先生顺天而去,安于时运,顺应天然,悲哀欢乐的感情是不能进入其中的,古时候把这个叫做解除了天然的束缚。 ”蜡脂给烛薪燃尽了,可是火还在延续,从不知道它会终结啊。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 反思]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思维中必定隐含着创作者内在的逻辑运思。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我们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的合乎现实的价值意义。基于此,当我们对《庄子》这部文学著作的研究现象进行结构性反思时,不难发现,无论是篇章分析还是专著研究,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隐藏着一些遗憾——《庄子·养生主》即是一个例证。 仅以《庄子》内七篇中其它篇目的研究作比,近二十年关于《养生主》篇章分析(含考据、析疑、养生、庄子后学等研究内容)的论文比例相对较少。同时,在关于《庄子》的专著研究中,除《逍遥游》、《齐物论》外,对于《养生主》这一篇目的提及频率也相对较低。这是《庄子》内七篇研究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研究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与研究者阅读与研究的兴趣各有偏好。同时,著作内部各篇目之间的主旨构思倾向、艺术创作质量也难免存在高下之分,由此造成单篇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或在研究专著中单篇出现频率有高低之别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堪称杰作的经典文学著作,《庄子》数年以来不断被各领域重读、阐释,其中对《养生主》研究

的淡化至少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笔者将以《庄子》内七篇为经纬谈谈对《庄子·养生主》结构性研究现象的一点认识,以供商榷。 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⑴,社会现实导致周王朝天下一统的和谐局面被打破。其间, __的贪婪与入世者的贪欲直接引起了社会人生价值观的混乱——以道德礼乐为核心的世风变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__的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这种状况,反而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造成了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庄子由此认识到“自保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价值位移的根本还是起源于人们的认识。”⑵由此,“他从生命价值意义入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只有把握‘本性’而‘无为’,才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这也是社会有序而自由的有力保证。”⑶基于这种社会认知与创作背景,《庄子》的研究者都基本认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⑷这也是笔者赞同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研究者在《庄子》内七篇的研究中,更多地基于对社会现实、政治现状、价值观的反思,倾向于关注《逍遥游》的自由观、《齐物论》的平等观,因为它们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体现;也倾向于关注《人间世》的社会观、《德充符》的道德观、《大宗师》的真人观及《应帝王》的政治观,因为它们暗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在每一个时代也都能起到积极能动的作用。唯独《养生主》一篇,或许它对社会本体建构的直接意义相对较小,故,研究者的关

庄子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

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内篇·养生主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庖丁释刀对曰庖:厨师。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D.善刀而藏之善:修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相与枕藉乎舟中B.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学而时习之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下列对原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喜好的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庖丁解牛时用刀)分开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D.族庖月更刀,折也。意思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参考答案】【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庄子翻译

高二(下)语文辅助性练习 一、阅读《庄子》语段,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悬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2分) 答: ②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3分) 答: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5分) 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今世俗之君子,①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②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③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庄子·让王》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②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③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2)庄子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3、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②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③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注] ①垩(è):白灰。漫:涂。②斲(zhuó):同“斫”,砍。③质:质对,对象。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庄子养生篇及译文

养生主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 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 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 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 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 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 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 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 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 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 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 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 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 然⑥,奏刀 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 (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閒(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

庄子名言及翻译

庄子名言及翻译 [标签:栏目] ,庄子名言及翻译 1、翻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2、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3、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4、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5、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6、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7、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8、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9、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10、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11、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12、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13、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15、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

《庄子·养生主》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节选自《庄子·养生主》)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1分)()A.依乎天理B.而刀刃者无厚C.虽然,每至于族D.视为止,行为迟3.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2分)4.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3分)答案:1.A2.B3.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4.第1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第2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第3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为:介词,因为。于:介词,与、同;介词,对于2.试题分析:B、刀刃:刀口。A.天理:文中: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C.虽然:文中:即使这样;今:转折连词。D.行为:文中:行动、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3.试题分析:本题没有技巧,只要理解了文意,积累了相关知识就可以了。4.试题分析:本题须先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对每一层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养生主翻译

[题解] 《养生主》的主旨是讲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其中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养神的方法。他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总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第二部分,从“包丁为文惠君解牛”至“得养生焉”。以包丁解牛喻养生之道,说明处理社会事物就象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自然”,“游刃有余”地避开是非矛盾而生活。第三部分,从“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至“不知其尽也”。通过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写除去形骸残全的观念,视生死如一和薪尽火传的本性,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听任命运的安排和天性的延展。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2)。以有涯随无涯(3),殆已(4);已而为知者(5),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6),为恶无近刑(7)。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9),可以全生(10),可以养亲(11),可以尽年(12)。 [注释] (1)生:生命。涯:一作崖,极限,边际。 (2)知:通智,智慧,知识。 (3)随:犹逐,追随、追求。逐即逐物,即《天下》中的“逐万物而下反”。 (4)殆:通怠,疲倦。已:助词,通了。 (5)已:此。而:还。为:从事,求。为知:追求知识。 (6)为:做。名:名利。 (7)刑:刑戮。 (8)缘:因,顺行。督:中,中道。经:常法。缘督以为经:因顺着名刑之间的自然之道做为养生的常法,达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宗旨。 (9)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 (10)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免受思虑之苦。 (11)养亲:事养父母。庄子此观点与盂子说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有矣,未有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也”相类似。有训亲为精神或训亲为身者非。 (12)尽年:指享尽天年,保持自然的寿命而不使年寿夭折。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很疲倦了。明知如此,仍要汲汲以求地追求知识,那就会更疲倦了。做善事不能有求名利之心,做恶事不能有刑戮之若,顺着刑名之间的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就可以保全身躯,保全天性,奉养双亲,享尽天年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然(4),莫不中音(5)。合于《桑林》之舞(6),乃中《经首》之会(7)。文惠君曰:“..(8),善哉!技盖至此乎(9)?”庖丁释刀对曰(10):“臣之所好者道也(11)进乎技矣(1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也(13)。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4),官之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导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经肯繁之未尝(20),而况大軱乎(21)!良庖岁更刀(22),割也;族庖月更刀(23),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