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

课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屈原有见“任”到见“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罢免官职后,怀王三次被骗。

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四、导读理解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2.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

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

3.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文章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出现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4.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他想要表达什么?

司马迁想要读者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自己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5.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诈是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忧愤难解,所以“自投汨罗江”以求解脱。

此外,屈原“自投汨罗江”也有其主观原因,屈原十分热爱楚国,所以他不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似乎只能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投”才可以实现屈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6.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

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7.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家喻户晓,司马迁又是怎样展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呢?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突出特点:(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开头表现屈原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让读者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斯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屈原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入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国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诚擎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沉浮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有一颗丹心、一片赤诚。

自我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

D.其文约,其辞微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伤害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B.举类迩而见义远类:事物

不获世之滋垢获:获得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顷襄王怒而迁之迁:放逐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浑浊的样子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3.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能无怨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辉。

③《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屈原的文章,认为屈原的文章意旨博大、含意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按体例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C.“中述汤、武”一句中,“汤”指商汤,他灭夏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他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了周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衔,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指”:同“旨”,意旨。B项,“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C 项,“质”:同“贽”,见面礼。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害:嫉妒。B项,获:辱、被辱。D项,察察:洁净的样子。

3.答案: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答案:A

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掌握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第三、四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10段)。 这段的议论,性质跟前两处沉然不同,因此研读的方法也应跟前两处有些差异。具体步骤是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后,教师先用导语引路,然后才流通文意、难句,分析行文思路,最后反复诵读。无论哪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体味议论的形象化特征。 (1)导语引路 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 (2)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明确:“餔,“食”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二、研读11节 1.难句的疏解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提问:屈原去世后有什么影响? 文学——祖屈原之辞令(学得到) (屈原辞赋传千古) 思想——终莫敢直谏(难以学到) (与日月同辉) 楚国的结局——日以削,为秦所灭 (遗憾、惋惜)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附参考答案)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二、官职变动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召:由皇帝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选、简:通过推荐或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授:授给、给予官职。 封、赏、赐: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起:重新任以官职。复:恢复原职。 仕、仕宦、仕进:做官,任官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绌、黜:废除官职。免:罢免官职。夺:削除官职。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陟:晋升,进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超擢、超迁:破格或越级提拔。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窜:放逐,贬官。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徙: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 迁调表示调职; 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补:补任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累迁:多次调职或升职。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任官职。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

写作背景: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且()鞮()侯;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 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故使陵来说()足下;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5、汉亦留之以相当.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 课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 中)1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一、教材背景 《屈原列传》为《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载了楚国文学家屈原的一生。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屈原各个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执着和韧性等品质,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的风范和人生哲理。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还能够领悟到多种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通过深入阅读、讨论和探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屈原列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2.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欣赏文本之美,崇尚文化之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屈原列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教学重点 1.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2.《屈原列传》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屈原列传》中的文化内涵和品格价格 2.分析《屈原列传》中的文学成就 五、教学方式 1.小组讨论 2.独立阅读、朗读 3.课后思考,写作反思 六、教学流程 1.学习课文 学生先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故事背景和屈原的生平,体会文本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品格和文化内涵。

2.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材料,分成小组,探讨以下问题: (1)屈原为何能成为楚国诗人的代表? (2)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何特点? (3)屈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4)屈原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启迪和影响? 3.课堂讲授 老师要向学生介绍论点,让他们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政治思想和品格魅力。同时,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具有何种文学价值? (2)《屈原列传》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是否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 (3)屈原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对当今中国的国民意识意义是什么? 4.课后思考

【新教材】9 屈原列传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史记》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楚辞》文体特点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汲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写成诗歌形式,反映楚地的民风。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赋、比、兴的糅合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突破《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参差错落,起伏回宕,并且多用“兮”字增强韵律和表达充沛的感情。 西汉时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合编为《楚辞》。从此《楚辞》便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和“骚”分别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1)屈平属草稿未定(2)谗谄之蔽明也(3)疾痛惨怛(4)谗人间之 (5)《小雅》怨诽而不乱(6)上称帝喾(7)靡不毕见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司马迁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拓展 1.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才高气盛,又都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3.文化常识 (1)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成语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含贬义。【弹冠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2)常识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 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 原列传》教学设计1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引言 《楚辞》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遗产,其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文学等方面。其中《离骚》和《天问》被誉为楚辞之冠。而《屈原列传》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对于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楚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屈原列传》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对楚国文化的贡献。 2.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传达的思想,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 3.通过学习《屈原列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屈原列传》,主要讲述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成就和悲惨的结局。屈原一生虽然遭遇了重重困难,但仍然倡导爱国主义、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对楚国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屈原列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楚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采用讲述、讨论和阅读分析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以及《屈原列传》在楚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分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楚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学生进入《屈原列传》的故事情境做好铺垫。然后利用开放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了解过楚国文化吗?”、“你们知道楚国的特点是什么?”、“作为一个民族,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优秀导学案 导学案一: 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一、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和短语。 1. 侍中:屈原在楚国的时候担任的官职,负责辅佐国君。 2. 慎密:形容思维周密,不敢轻易泄露或泄底。 3. 鄙俚:指省视别人,自己觉得自己很高尚而别人都很低俗。 4. 跃马弯弓:指骑马在竞技场上表演射箭技巧。 二、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 屈原担任什么官职? 答:侍中。 2.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 答: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第1页/共3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思考问题 1. 屈原为什么要贪污? 答:屈原可能是因为物质欲望的驱使,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傲心理而贪污。 2. 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吗? 答: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可能还能担任更高的官职并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导学案二: 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 but没能得到好处。最后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屈原将自己的《离骚》投入汨罗江,然后自杀身亡。 一、理解课文 1. 请总结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身份、所在地与主要事项。 答:身份:侍中。所在地:郢都。主要事项:贪污但没能得到好处。 2. 屈原写作《离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苦闷和对国家的忧虑,寄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意义是成为后世文学的瑰宝和经典之作,影响了后来的文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选做题 1. 请选用你最欣赏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答:我最欣赏的段落是“毅拂毫去佞邪,存忠贞摄魑魅。跻车践辂,驾云阳上。腾窈窕,兰蕙亨娱心悦,霄汉敬瞻敞且开,紫浸明皇”这段。我喜欢这段是因为它展现出屈原自强不息、忠诚正直的品质,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请谈谈你最想了解的地方、问题、情节。 答:我最想了解的是屈原贪污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为什么要贪污。屈原作为国家的高级官员,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举动?这背后是否有其他原因或动机?这些问题让我很好奇,想更深入地了解屈原及其时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3页/共3页

《屈原列传》探究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探究性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两段文字涉及的重点实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两段文字议论和记叙的关系,体会二者相通之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屈原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屈原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的品格。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生。 【教学方法】 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激趣 《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度。在《屈原列传》的最后,作者写道: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原的“志”与“为人”为何能引起太史公“悲”与“垂涕”的感慨?司马迁对于屈原的理解,跟屈原对自己的评价是否一致呢? 二、文本细读(课文第三段与第十段) 夹叙夹议的结构,是《屈原列传》的特点之一。 课文的第三段是太史公对于屈原的评价: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而在课文的第十段,太史公也记录了屈原对于自己的评价: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请结合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找出它们的共通之处。

【明确】①“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表现就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②“我独清,我独醒”的表现就是“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③“见放”两个字表现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情。 三、“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重读课文第三段文字,回答:《离骚》如何表达了屈原的“怨”?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屈原的“怨”表现在对“世事”的不满上,然而他的“刺”是很委婉的——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其文约,其辞微。这体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其志洁,其行廉。 找出课文第十段文字中屈原描述自己为什么要“刺世事”的语句。 【明确】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这说明,屈原的理想就是矫正时弊,清除国家的污垢,做一个报国之士。这一理想直到他死也没有改变过,他曾在绝笔《怀沙》中写道:“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表达了对理想与人格至死不渝的忠诚。 可现实却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了这样几句话来评价楚怀王: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井渫不食”指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可见屈原所“怨”,就是楚怀王“不知人”,这说明,屈原的悲剧命运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的死是理想落空的愤恨。

《屈原列传》《苏武传》群文阅读教案+素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这才是

回到历史现场,品读史传经典——《屈原列传》《苏武传》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历史人物的处境,具体细致地分析人物的选择以及产生的结果/影响。(重点)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人物抉择的层层解构,达到对家国情怀的深入体会,而不仅仅浮于概念上的理解。(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中以及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于史传文言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翻译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文章传达出来的某些情感还是会有浮于概念的情况。因此本课希望通过对人物抉择的层层解构,使学生家国情怀有更深入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和自主探究法,辅以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抗战胜利后,在重庆一次庆祝晚会上,有一则灯谜。谜面是“日本投降”,猜两个历史人物——屈原、苏武 (二)深入文本 活动探究一 两位人物的选择是否具有多种可能性呢? 请同学们结合《屈原列传》的10、12段和《苏武传》的4—6段进行思考,并列出两位人物可能的选择和产生的结果。 参考: 屈原: 生:1.听渔父(随波逐流):重新被启用,但声名不再。 2.学孔子(游说诸侯):(课文原文: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如张仪一般尽显才能。 3.放下执念(同死生轻去就):看淡一切,人生如过眼云烟, 不再执念救国,走上老庄之路,逍遥。

死:以死明志,为后人铭记,其高志留存天地间。 苏武: 生:1.投降:为人唾骂、累族横祸、匈奴器重 2.自力更生:彰显气节、为匈奴钦佩 死:无人知晓; 昙花一现,湮没历史; 后人写文赞颂 活动探究二 为何屈原不能像苏武一样活着尽忠?苏武又为何没有如屈原一样以死明志?人物的选择是否具有必然性? 参考: 苏武弃死择生(不是投降,是自力更生)的原因 1.时代背景:汉王朝的中原大一统,接连讨伐匈奴。 2.苏武自身: a自证清白:前文已经进行过两次自尽以示清白;两次自杀已经使匈奴明了 原委,甚至还得到了单于的敬佩,再选择自杀,就有莽夫之嫌了。 b不屑于投降:两次招降都不曾妥协 人物方式投降后心态苏武反应 卫律威逼利诱得意怒斥 李陵怀柔政策羞愧委婉讽刺 c彰显气节:并不仅仅求死是气节的体现,求生也是一样。 “苏武牧羊北海边,难以忍受折磨而选择自尽!”vs “苏武牧羊北海边, 忍受百般折磨,苦守19年,终得以归汉!”后者更能体现民族气节。 屈原弃生择死的原因(结合材料,学生小组探究) 1.楚国大背景: a时代背景:楚顷襄王时代,秦国多次伐楚,于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 郢城,烧毁了楚王族的夷陵。 b楚国内部:一切都是颠倒的。怀王疏远,小人离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同步教案 第3单元 9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 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 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 基本特点。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 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 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①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②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的首历五月,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来评价屈原呢? 二、写作背景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

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三、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四、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华书局 2014 年版)。秦朝以前,古书中几乎没有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该篇传记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其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 第4-9段):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六、全文分析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2.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明确: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9课《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

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1、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教学设计

选修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专题设计 一、专题目标: 1.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 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古代史家的历 史关鼐,建设作品的叙事艺术。 3.研习史论作品,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 异和联系。 二、课时安排(共9课时) 1.史实与人物(2课时) 旨在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形式,把握课文中的叙事内容,梳理其中涉及人物的生平,分析其成败得失,学习从历史角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史述与史裁(2课时) 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3.史识与史评(2课时) 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 5.积累与建构(3课时) 旨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积累,落实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与建构要求。 三、评价标准 1.学生能通过资料查阅、做笔记、相互交流、研讨、修改、提高,最终形成发言稿。 2.学生能借助多样的阅读,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勾连具有相同背景、历史因素相关的课文,多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历程。 3.学生能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学会体会历史人物的“现场”处境,理解其人生选择,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学生能通过预习作业、合作研讨、圈点批注等形式,自主完成文言文的语言积累,重点掌握和总结词类活用现象,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导学案

第三单元导学案 主题解读:回到历史现场研习传统文化经典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单元选人了《史记》《汉书》中的两篇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选入的两篇史论,均意在劝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场”,(1)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2)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3)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对应内容学习提示 语言建构与运用丰富文言文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 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 语的差异与联系。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 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历史评论写作和文言文句式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品中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以及担当精神。 【学习重难点】 《屈原列传》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掌握一二三段重点实词以及段意 【重点】重点实词 【难点】翻译及段意 一、导(2分钟) 二、学+测(20分钟) (一)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中国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 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 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到,长达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2.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 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序号知能目标学法建议课标要求素养高相关 1 掌握本课常见文言实词,熟记通假 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积累重要实词、 虚词、特殊句式 等文言知识点。 阅读,积累文言文翻译能力 2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 写作方法。 总结内容,梳理 小说情节的作用 阅读,理解对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力3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 “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 神的写作方法。 学习屈原的爱国 精神和志洁行 廉、刚正不阿的 高尚品德 阅读,理解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能力 1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将屈原的个人身世放在楚国兴衰历史中的叙事艺术;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相关文化常识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12本纪(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30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70列传(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8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共130篇。 2、史书的类别 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代表作有《史记》、《汉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史书体裁。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任务二:文意疏通 分小组梳理文段,要求如下: 1、能够读准字音,并在全班示范。 2、小组成员每人负责讲解一小部分,主要解释文段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概括片段内容。 【重点文言知识及段落概括】 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楚之同姓也判断句是楚国王族的同姓(补充:屈原是芈姓,屈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为了明贵贱,女子称姓为了别婚姻)。 (2)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3)治乱:治:安定;乱:动荡。 (4)图议:谋划、计议。___ (5)任:信任。 段落内容概括:围绕“王甚任之",交代了屈原得到楚怀王信任的原因(1、楚之同姓;2、杰出的才能)和表现(“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第二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

【优质】最新《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过程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导入】 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他用血肉诠释了心存百姓的胸襟。在那样朝秦暮楚的年代,他用生命回答了爱国的真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同辉。 怀着赤诚的火热爱国之心和无尽的愤恨,抱石沉入汨罗江, 留给人们一个永恒的背影。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居“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作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刘向评价:“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相关背景 《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传、评”结合,“传”中富“评”是本文的行文特色。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4.了解屈原(观看视频《典籍里的中国》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