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总结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总结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十大环境问题:(一)土地荒漠化(二)温室效应(三)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四)大气污染(五)水资源危机(六)酸雨蔓延(七)森林锐减(八)生物多样性减少(九)海洋污染(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1949年,法国人奥布里维尔提出荒漠化,1994年6月17通过荒漠化防治公约

?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主要表现是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新疆荒漠化面积最大

?荒漠化:指由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亚湿润干旱区的一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与荒漠区分:

荒漠化是一个生态退化过程,它将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极端情况下,发展成为难以维持生物群落长期存在的类荒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是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荒漠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区,最典型的有沙漠和戈壁两种类型,而荒漠化不仅出现在干旱区,也可发生在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

?荒漠化与沙漠化区别: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气候因素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原来非沙漠的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的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区别

水土流失是指陆地表面的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侵蚀、搬运、堆积的过程。水土流失仅表述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过程。

而荒漠化还包括动植物资源的退化、气候环境的改变等。

?荒漠化防治工程: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牧业的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我国荒漠化的地区特征

(一)、气候特征:1、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2、气候干燥,降雨少,降水集中,降水变率大,蒸发强;3、冷热剧变;4、风大沙多。

(二)地貌特征1、纬度偏北。2、以山地与高原为骨架3、地貌单元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山前冲积平原(戈壁)、下陷的湖盆洼地(沙漠、湖泊、盐沼)等地貌单元组成。

(三)土壤特征:主要土壤类型有荒漠土、棕钙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土壤中养分贫乏。

(四)水文特征:中东部地区降水多,可形成终年有水的地表径流和雨季汇水的时令河。西部地区海拨上升,形成山地降水带与冰雪带、冰川带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干旱;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樵采、开垦

?我国荒漠化现状: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1.1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面积减小,程度减轻,植被盖度增加)

第二章、荒漠化基本特征

?风沙流:在风力的吹动作用下,地表疏松的沙粒被扬起,并随气流搬运前进,这种沿地表运动的含沙气流称为风沙流。

?风沙流结构:在风沙流中沙粒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风沙流中占总输沙量90%的沙粒距离地表高度0-30cm

沙丘移动的速度:风力大小、沙丘高度、植被状况、沙丘分布的密度、沙丘的水分状况;一般每年前移速度是5-10米,最快的可达25米左右。

沙丘的移动方向:与起沙风的年合成方向一致

沙丘移动的方式:(1)前进式(2)往复式(3)往复前进式

?风蚀荒漠化产生的发展的动力条件

(一)风是引起风蚀荒漠化的直接动力条件

1、风的侵蚀破坏力

2、风和地表植物的生长也有密切关系。

(二)地表温度的反复剧烈变化,气候长期严重干旱也是诱导加剧风蚀荒漠化的间接动力条件。

?风蚀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土质条件

1、丰富的沙物质是风蚀的基本物质条件;

2、地表物质组成粗、结构性差是风蚀的内在因素;

3、地表长期处在干燥状态,为土地风蚀提供了条件。

?地表植被对荒漠化的作用

(一)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1、植物对干旱的适应2、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1、植物的固沙作用2、植物的阻沙作用3、植物改善小气候的作用4、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

?面蚀:也称为片蚀,是指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土壤表层颗粒的侵蚀形式。

面蚀形式:雨滴击溅侵蚀、层状侵蚀、细沟状侵蚀

特点:面广、速度慢、不易发现、破坏严重

结果:土壤表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遭破坏、为进一步侵蚀创造力水土条件

?侵蚀沟的形成:侵蚀沟的加长过程——溯源侵蚀,侵蚀沟的加深过程——沟底下切,侵蚀沟的加宽过程——沟岸扩展

?侵蚀沟的发育阶段:第一阶段——“V”型沟,第二阶段——“U”型沟,第三阶段——宽“U”型沟,第四阶段——衰退阶段

?重力侵蚀:陷穴(黄土高原特有的土壤侵蚀形式)、泻溜、滑坡

?混合侵蚀——水力、重力联合作用

形式:山洪、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降水条件、物质条件

?水蚀荒漠化的产生和发展动力条件

(一)降水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1、降雨量、降雨强度与水蚀强度的关系2、雨滴直径与水蚀强度的关系3、降雨间隔期长短与水蚀强度的关系

(二)流水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流量相同时,流速的快慢主要受地表起伏状况的控制,起伏越大,相对高差越大,流速就越快,侵蚀破坏力也就越强。

(三)温度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

(四)地球新构造运动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

?水蚀荒漠化的产生和发展土质条件:(一)土壤性状与土壤的抗冲蚀能力:1、土壤的机械组成2、土壤结构3、土壤的剖面层次4、土壤的干湿程度(二)母质层岩性对土壤的抗冲蚀能力的影响1、岩石的风化性能2、岩石的坚硬性3、岩石的透水性

?地表植被对水蚀荒漠化的作用(一)林冠层拦截缓冲的作用(二)枯落物层吸收、调节、过滤地表径流的作用(三)林木根系穿插、网络、固持土壤的作用

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森林的这种减小地表径流、涵蓄水分、滋润下方土壤,补给地下水,并调节江河水量的作用,称为涵养水源作用。

?水蚀荒漠化的产生和发展地形条件

(一)坡度因素(二)坡长因素(三)坡形因素(四)坡向因素

侵蚀转折角:在某个坡度以内,冲刷量与坡度成正比,超过这个转折坡度,冲刷量反而减小。黄土丘陵区侵蚀转折角为25°-28°。

径流退化现象:随着坡长的增加,地表径流量反而减少的现象

第三章、盐渍荒漠化

?盐碱土:或叫盐渍土,当土壤中的积累盐类(如NaCl、Na2CO3等)超过一定限度,达到对作物正常生长产生危害的土壤。盐碱土是民间对盐土和碱土的统称。

?盐土:地表和近地表土层中含有较多的NaCl和Na2SO4的盐渍土。

?碱土:又称苏打土,主要指含有较多Na2CO3(苏打)、NaHCO3(小苏打)的盐渍土。

?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灌区,由于灌溉和生产措施不当,抬高了地下水位,会使一些非盐渍化土壤发生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

?盐碱土对植物的危害

①生理性干旱②毒害作用③干扰作物对养分的正常摄取和代谢

?植物的耐盐生理及其耐盐度(1)泌盐的耐盐植物:(2)肉质嗜盐植物(3)旱生耐盐植物

?地下水临界深度:一年中蒸发最强烈的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

?临界矿化度:土壤开始发生盐渍化时地下水的含盐量。

?盐渍荒漠化区水盐运动规律:1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水盐运动规律:水盐运动以下行为主。2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水盐运动规律:土壤积盐和脱盐的季节变化明显3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盐运动规律:土壤水盐运动以上行占绝对优势,土壤的积盐过程非常强烈。

第四章、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

?工程治沙措施的类型:主要是从当地选择可获取的治沙材料,因地制宜地改变地形条件或蚀积转换对沙化土地加以阻固和输导的方法。

?工程治沙措施:机械沙障固沙、化学固沙、风力拉沙、水力冲沙

?风力拉沙是以风的动力为基础,为了防止某一地段被沙埋压或清除其上的积沙,在该地段的上风区固定流沙,切断沙源,使流经防护区的风沙流成为非饱和气流,使此处的积沙被气流带走的治沙措施,但此法仅用于局部拉沙中。?自然条件恶劣地区治沙的主要措施是机械沙障治沙

?机械沙障的类型:按防沙原理和设置方式:1平铺式沙障按设置方法:带状铺设式、全面铺设式2直立式沙障(积沙型)①按高矮不同:高立式沙障低立式沙障隐蔽式沙障②按透风度透风式、紧密式、不透风式

?机械沙障的作用原理:(1)、平铺式沙障:隔绝风与松散沙面的接触,达到风虽过而沙不起(2)、直立式沙障:挟带沙子的一部分就会沉积在障碍物的周围(3)、透风结构的沙障:使风速消弱,载沙能力减低,在沙障前后就形成积沙。(4)、不透风或紧密结构的沙障:消耗动能,减少了载沙能力,在沙障前后形成沙粒堆积。(5)、隐蔽式沙障:控制风蚀基准面的作用

?沙障设置的技术要求(1)、沙障空隙度(2)、沙障高度(3)、沙障方向(4)沙障的配置形式(5)、沙障间距(6)、沙障选用

?通常把沙障空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称为沙障空隙度

?沙障方向:沙障的设置应与主风方向垂直,通常在沙丘迎风坡设置。

?沙障固沙效果评价(1)、高立式沙障:用于距被保护区较远、沙量较多的高大沙丘上(2)、低立式沙障:①草方格沙障:能显著地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流沙表面风速。有利于沙结皮的形成。②粘土沙障:成本低,固沙时间较长,具有改土效果。(3)、平铺式沙障①砾石沙障:既可稳定持久地发挥固沙效益,又有较强的保水性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②平铺泥土沙障:彻底封固沙丘,可立即消除流沙危害。

?生物固沙又称为植物固沙,是通过封育和栽种植物等手段,达到防治沙漠,稳定绿洲,提高沙区环境质量和生产潜力的一种技术措施。

?生物治沙的内容:1、建立人工植被或封育恢复天然植被,以固定流动沙丘,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移动;2、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阻止流沙侵袭绿洲、城镇、交通和其它设施;3、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绿洲、牧场和重要生活设施的稳定,防止土地退化。

?封育:利用林木的更新能力,在原有植被遭到破坏或有条件生长植被的地区,实行定期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以恢复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

?封育的优点:1、成本低2、绿化速度快,收效快3、有利于保护物种资源4、可以减少病虫害。

?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一)、飞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1、流沙地飞播植物种选择2、飞播期选择(保证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和苗木生长足够的生长期,还要考虑种子发芽后能避开害虫活动盛期。我国西北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3、沙地飞播种子的发芽条件及种子处理(大粒化)4、飞播区立地条件的选择5、飞播区的封禁管护

?人工植树造林技术:①直播固沙(种子)②植苗固沙(苗木)③扦插造林固沙

?植苗固沙(苗木)树种选择:梭梭、柽柳、胡杨、沙枣、沙拐枣、花棒、杨柴、柠条、沙蒿、沙柳、刺槐、紫穗槐、沙打旺、樟子松

?植物种选择的依据1.根据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选择植物种2.根据风蚀沙埋作用规律选择植物种

?沙地造林方法(一)、容器育苗(二)、钻孔深植造林(三)、背风坡高杆造林(四)、前挡后拉式造林法(五)、固身削顶造林法(后拉林)(六)、丘间低地造林法(前挡林)(七)、逐步推进固沙造林法(八)、撵沙腾地造林法

?容器育苗优越性:(1)缩短了育苗期;(2)延长了造林期;(3)苗木质量高;(4)便于机械化和工厂化。

?容器苗技术规格: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容器苗要求苗木高度达7-12厘米,苗木必须充分木质化,并已形成发达的根系。

?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沙漠沙丘边缘的防沙林带1、封育灌草固沙沉沙带2、防沙阻沙带(二)、沙地农田防护林(三)、沙区牧场防护林(四)、沙区铁路防护林: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

第五章、水蚀荒漠化防治技术

?水蚀工程防治技术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第六章、盐渍荒漠化防治技术

?改良措施的作用原理1.排盐2.压盐3.抑盐4.堵盐5.躲盐6.刮盐7.抗盐8.改碱9.培肥

?冲洗措施:为了改良盐碱地而大量灌水,把土壤表层过多的盐分冲洗掉,使土壤根系活动层中的盐分减少到一般植物能正常生长的程度。

1、冲洗的基本条件①要具有充足的淡水资源。②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通畅的出路。

2、冲洗脱盐标准是指盐渍土被冲洗后在一定土层深度中允许的土壤最高含盐量①土壤允许含盐量②脱盐土层厚度。

3、冲洗地的处理A、土地平整B、翻耕

4、冲洗季节:伏天或初秋温度高的季节

?5、冲洗脱盐应注意的问题(1)、冲洗前必须做好田间工程,打牢地埂,平整土地,合理设计好排水沟系,使排水出路畅通。(2)、事先取除盐壳。(3)、冲洗后要及时耙地,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止盐分回升,巩固洗盐效果,同时选择耐盐作物。

?盐渍荒漠化的农业改良措施:1、深耕2、平田整地3、中耕松土4、增施有机肥料5、铺砂改碱6、物理覆盖

?铺砂改碱:盐碱地一般质地粘重,通过客土铺砂,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调节水、气、热状况,减少土壤返盐。减小蒸发作用。

?种植绿肥作物①多为豆科类②增加地面覆盖度,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返盐,又可增加有机物质,疏松土壤,促进盐分淋洗。③根据土壤盐碱含量选择适宜草种④确定适宜播种期:春季返盐严重,不易出苗,就以雨季播种最适宜;

⑤尽可能多施有机肥⑥硬实种子要处理,豆科种子要接种根瘤菌;⑦加强苗期管理(松土、除草);⑧适时刈割,促进生长。⑨盐渍土上种植绿肥品种的主要形式:填闲、套种、轮作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第一节世界荒漠化概况 三、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一)非洲荒漠化现状 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二)荒漠化的成因 *水文环境差*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气候环境恶劣 *土壤条件差*干旱*非洲的灌溉*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 一、荒漠化地区的气候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干燥 ●冷热剧变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第三节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二)气候因素 第四节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区的占总面积的54.5%;半干旱地区的占30.6%;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占14.9% (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27.4%;中度占15.6%;重度占57.0%。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总面积为20.5万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8%。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为13.5万km2、4.6万km2和2.4万km2 ,分别占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6.0%、22.4%和11.6%。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36.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

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一-1 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目的】 (1) 学会标准溶液的配制和利用基准物质对其进行浓度标定的方法。 (2) 基本掌握滴定操作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实验原理】 NaOH 容易吸收空气中的CO 2而使配得的溶液中含有少量Na 2CO 3,配制不含Na 2CO 3的NaOH 标准溶液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用NaOH 饱和水溶液(120:100)配制。Na 2CO 3在NaOH 饱和水溶液中不溶解,待Na 2CO 3沉淀后,量取上层澄清液,再稀释至所需浓度,即可得到不含Na 2CO 3的NaOH 标准溶液。 作为标定NaOH 标准溶液的基准物质有很多,如:草酸、苯甲酸、氨基磺酸、邻苯二甲酸氢钾等。本实验中,利用邻苯二甲酸氢钾(KHP)作为基准物质,酚酞做指示剂,其滴定反应如下: COOH COOK NaOH COOK COONa H 2 O 设此时消耗N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 (mL),邻苯二甲酸氢钾(KHP)的质量为m (g),则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c (mol/L)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100022 .204NaOH KHP NaOH ??= V m c 【实验过程】 1实验准备 1.1仪器准备 25 mL 碱式滴定管;250 mL 锥形瓶;1000 mL 的容量瓶;250 mL 烧杯;10 mL 移液管;电子天平;分析天平。 1.2试剂准备 (1) NaOH ; (2) 邻苯二甲酸氢钾(KHP):基准试剂,于105 ℃ ~ 110℃干燥至恒重; (3) 酚酞指示剂(2 g/L 乙醇溶液)。

2实验步骤 2.1 NaOH饱和溶液的配制 称取120 g NaOH于25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水,搅拌。 2.2 0.10 mol/L NaOH溶液的配制 量取5.6 mL NaOH饱和溶液的上清液,转入10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充分摇匀。 2.3 0.10 mol/L NaOH溶液的标定 准确称取0.4 g ~ 0.5 g邻苯二甲酸氢钾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 ~ 30 mL水,温热使之溶解,冷却后加1~2滴酚酞,用0.10 mol/L NaOH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记录所耗用的NaOH溶液的体积,平行标定3份。 3结果分析 表1-1 测定结果 【注意事项】 (1) 用来配制NaOH溶液的水应在使用前加热煮沸,放冷使用,以除去其中的CO2。 (2) NaOH溶液的配制时,一定要待Na2CO3沉淀后再取NaOH饱和溶液上清液。 【思考题】 (1) 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 响? (2) 称取NaOH及邻苯二甲酸氢钾各用什么天平?为什么?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

高等学校教材 环境工程学 实验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学实验室

目录 实验室实验 实验一沉淀实验 (2) 实验二混凝实验 (6) 实验三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8) 实验四动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11 实验五气浮实验.............................................. (12) 实验六逆流气浮实验................................................. . (14) 实验七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16) 实验八污泥脱水实验 (20)

实验一沉淀实验 一、目的 通过沉淀实验,熟悉沉淀类型及各自特点,掌握沉淀曲线测试与绘制方法。 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浓度大于某值的高浓度水,颗粒的下沉均表现为浑浊液面的整体下沉。这与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完全不同,后两者研究的都是一个颗粒沉淀时的运动变化特点,(考虑的是悬浮物个体),而对成层沉淀的研究却是针对悬浮物整体,即整个浑液面的沉淀变化过程。成层沉淀时颗粒间相互位置保持不变,颗粒下沉速度即为浑液面等速下沉速度。该速度与原水浓度、悬浮物性质等有关而与沉淀深度无关。但沉淀有效水深影响变浓区沉速和压缩区压实程度。为了研究浓缩,提供从浓缩角度设计澄清浓缩池所必需的参数,应考虑沉降柱的有效水深。此外,高浓度水沉淀过程中,器壁效应更为突出,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状态,沉淀柱直径一般要≥200mm,而且柱内还应装有慢速搅拌装置,以消除器壁效应和模拟沉淀池内刮泥机的作用。 三试验设备材料 1. 沉淀用有机玻璃柱,内径d=150mm,高H=1600mm,内设搅拌装置转速1rpm,上设溢流管、取样口、进水管及放空管; 2. 配水系统一套(每套系统为两套沉淀装置供水),包括小车、污泥泵、水箱等; 3. 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 4. 悬浮物定量分析用电子天平、定量滤纸、称量瓶、烘箱、抽滤装置、干燥器等装置; 5. 取样用100ml比色管、100ml量筒、瓷盘等。 四试验方法和步骤 1. 检查沉淀装置连接情况、保证各个阀门完全闭合;各种用具是否齐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答案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 油镜指的是为了减少高倍镜的折光,在物镜和玻片之间滴上松节油等。所以油镜其实就是给高倍镜物镜和玻片之间加油。而所有高倍镜之前都先要用低倍镜观察,是因为低倍镜下好找目标。低倍镜放大10倍,高倍镜放大40倍,油镜放大100倍,先用低倍镜、高倍镜,既便于找到目标,又方便调焦距。 要使显微镜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加大聚光器光圈,同样设置下低倍物镜比高倍物镜视野亮 把材料切薄一点透光较好 使用滤光片,增加反差和清晰度。 向上调节聚光器。 2.怎样区别活性污泥中的几种固着型纤毛虫 大多数情况下,会遇到钟虫、柄纤毛虫、累枝虫等。三种虫形态均类似钟的形状,钟虫每个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连接;柄纤毛虫类似钟虫,量很大,只是在根部汇聚在一根柄上,可以理解成一根柄上分出很多个钟虫;而累枝虫就像是树,一根柄上分出很多个柄,然后很多个柄上又分出很多个“钟虫”。 用压滴法制作标本片时注意什么问题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如果不固定的话你进行染色后水洗去多余染料的同时会将菌体一并冲走 注意的就是不要弄死细胞咯!不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如果是用火,那就是不要烧死它们,用载玻片背面靠近火源,过两次就好。Over 一般我都是用酒精灯的外焰烤的但是要注意温度。温度过高挥出现变形细胞。温度已载玻片接触手背,手背不觉得烫为宜。加热只水分蒸发完全后,再在酒精灯外焰上通过两到三次,就成了。 革兰氏染色法中若只做1~4步,不用番红染液复染,能否分辨出革兰氏染色结果?为 什么?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细菌大多可以按照革兰氏法划分,在杀菌方面自然管用, 还有实验方面, 比方说,实验需要G阳性细菌作为研究材料,如果最后需要杀死细菌获取什么代谢产物,已知是G 阳性细菌,那就有目的地杀除了,摒除了盲目手段。 6.培养基是根据什么原理配制成的?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中的不同成分各起什么作用 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的营养需求及其相互比例配制的。牛肉膏和蛋白胨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琼脂只为培养基提供半固体的支撑结构,不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 有时,也根据所培养的微生物的特殊需要配制培养基,如特别提供某种营养素,或专门缺乏某种营养素,使微生物得以鉴别、分离。 配制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问题 按配方计算培养基中各种成分的用量→称量,(一般动作要迅速一些,因为其中可能有些成分容易吸潮)→溶化(将称好的各种成分溶解在水中,如果是固体培养基,需要使用凝固剂,如琼脂等,熔化时,注意搅拌,防止糊底)→调pH→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倒平板 分离活性污泥为什么要稀释? 答: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繁杂,数量庞大。如果不经稀释就直接做分离培养,则培 养基上的菌落会因为数量过多而互相连结,分不清楚了,就达不到分离目的。 用一根无菌移液管接种几种浓度的水样时,应从那个浓度开始,为什么? 答:应该从低浓度开始。从低浓度开始到高浓度是不会改变高浓度水样的浓度,如果从 高浓度开始则会影响低浓度水样 要使斜面的线条致密,清晰,接种时应注意哪几点? 不要在已划线的地方重复划线,不要太用力划破培养基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水污染部分)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16 实验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部分) 英文名称:Experime nt of En vir onmen tai Engin eeri ng (Water Polluti on) 课程总学时:36 总学分:1分实验学时:36时(20学时)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水质净化、水污染控制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水质净化和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加强动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污水的化学、物理、生物处理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等,掌握水质净化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的结构性能;掌握水处理指标分析方法,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整套的报告分析及实验结论。 基本要求: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应用;了解水处理实验模型的性能结构原理;掌握实验中各技术指标的分析测定程序及实验方法;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学会自己动手操作大型实验设备,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与纪录,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的能力,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五、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考查。从考勤、预习抽查、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等四方面考核, 各占比例5%、10%、20%、65%。 六、实验指导书 李燕城主编《水处理实验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七版次)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

最新a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a环境工程学实验指 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 指导书 杨红刚 刘艳丽 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 2007年2月

目录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3实验二混凝实验┅┅┅┅┅┅┅┅┅┅┅┅┅┅┅┅┅┅┅┅┅┅┅┅3实验三有害固体废物固化实验┅┅┅┅┅┅┅┅┅┅┅┅┅┅┅┅┅┅9实验四可燃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11实验五天然及污染水体综合处理分析技术┅┅┅┅┅┅┅┅┅┅┅┅13实验六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测定┅┅┅┅┅┅┅┅┅┅┅┅┅┅┅┅┅15 实验七碱液吸收气体中SO2实验┅┅┅┅┅┅┅┅┅┅┅┅┅┅┅┅19 实验八环境噪声测试(由杨红刚老师提供)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强理解曝气充氧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l a。计算充氧能力Q s。 二、实验原理 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和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哪一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空气中的氧向水中转移的机理为双膜理论。当气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面(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着气体边界层(气膜)和液膜边界层(液膜)。氧在气相主体内以对流扩散方式通过气膜,最后以对流扩散方式转移到液相主体—水中,由于对流扩散的阻力比分子扩散的阻力小得多,所以氧的转移阻力集中在双膜上(主要来自液膜)。 根据传质原理,氧向水中转移的速率与水中亏氧量及气液接触面面积呈正比。其基本方程式为: dc/dt=-KL a(C s-C) 变量分离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总转移系数: KL a=-2.303/(t-t0)*lg(C s-C0)/(C s-C t) 式中:KL a—氧总转移系数(1/分或1/时) t、t0—曝气时间(分) C0—曝气初时池内溶解氧浓度实验时使C0=0 C s—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l)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一: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 例如: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更新改换品种,已发展适合舍饲圈养的小尾寒羊28万只、奶牛8 700头;二是把11.7万hm2天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牧草4万hm2,建牛羊圈舍2万间,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错季蔬菜,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三: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 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持。 五: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 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类型: 设计性实验 学时: 4学时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掌握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效果 的主要因素。 2. 针对某一废水,由学生在给出的三种混凝剂中任选两种,实 验比较后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混凝剂。 3. 确定每种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pH值、搅拌速度及其它等三 种操作条件。 二、实验要求 1、学生学会测试不同废水的浊度水质指标; 2、根据废水水质选择所用的混凝剂类型;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选混凝剂对废水的去除效率; 4、实验前先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际提供的实验设备与试剂调整自己的方案并执行,得出自己的结论。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根据研究,胶体微粒都带有电荷。天然水中的粘土类胶体微粒以及污水中的胶态蛋白质和淀粉微粒等都带有负电荷。微粒一般由胶核、固定层和扩散层组成。胶核和固定层一般称为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之间有一个电位差,此电位称为ζ电位。胶粒在水中受几方面的影响:①带相同电荷的胶粒之间产生的静电斥力;②为例在水中作的不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③胶粒之间的范德华引力;④水化作用,由于胶粒带电,将极性水分子吸引到它的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水化膜同样能阻止胶粒间相互接触。因此胶体微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够压缩双电层,降低ζ电位,静电斥力减少,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吸附架桥作用,也有沉淀网捕作用。这样投加了混凝剂之后,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后沉淀。 四、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材料(试剂)(黑体,小4号字) 六联或磁力搅拌器1台 pH酸度计1台或pH 试纸 光电浊度计1台 温度计1支 250ml烧杯6个 ml烧杯1个,1000ml量筒1个 针管和移液管各1个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考点一 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2.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类型: 设计性实验 学时: 4学时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掌握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2. 针对某一废水,由学生在给出的三种混凝剂中任选两种,实验比较后确定自己认为合适 的混凝剂。 3. 确定每种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pH值、搅拌速度及其他等三种操作条件。 二、实验要求 1、学生学会测试不同废水的浊度水质指标; 2、根据废水水质选择所用的混凝剂类型;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选混凝剂对废水的去除效率; 4、实验前先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际提供的实验设备与试剂调整自己的方案并执行,得出自己的结论。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根据研究,胶体微粒都带有电荷。天然水中的粘土类胶体微粒以及污水中的胶态蛋白质和淀粉微粒等都带有负电荷。微粒一般由胶核、固定层和扩散层组成。胶核和固定层一般称为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之间有一个电位差,此电位称为ζ电位。胶粒在水中受几方面的影响:①带相同电荷的胶粒之间产生的静电斥力;②为例在水中作的不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③胶粒之间的范德华引力;④水化作用,由于胶粒带电,将极性水分子吸引到它的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水化膜同样能阻止胶粒间相互接触。因此胶体微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可以压缩双电层,降低ζ电位,静电斥力减少,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吸附架桥作用,也有沉淀网捕作用。这样投加了混凝剂之后,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后沉淀。 四、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材料(试剂)(黑体,小4号字) 六联或磁力搅拌器1台 pH酸度计1台或pH 试纸 光电浊度计1台 温度计1支 250ml烧杯6个 2000ml烧杯1个,1000ml量筒1个 针管和移液管各1个 FeCl3、Al2(SO4)3、FeSO4、NaSiO3 各1瓶 30%的NaOH溶液和10%HCl溶液500ml各1瓶

(完整版)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h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讲解学习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苏州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 2013年7月

学生实验守则 环境工程学实验目的在于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测量方法和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进行实验必须遵守: 一、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及无故缺课。因故不能上课者必须及时请假并进行补课; 二、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讲义中有关内容,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 三、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严肃认真、不得喧哗。不得乱动其它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四、开始实验之前,要先对照实物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小组成员应互相配合,精心操作、细心观察、认真进行数据测量; 五、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要求及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整理,以便检验实验的正确性; 六、爱护仪器设备和其它公共财物,如有损坏,应查清责任,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视损失情况酌情赔偿; 七、实验完毕应报告指导教师,经许可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八、实验报告应力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成果正确。并写上同实验小组成员的名称,以便教师检验。如有不符合要求者,应重做;

实验一 混凝实验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 、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的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 及水力条件)的确定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3、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 4、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 5、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ξ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胶体颗粒的ξ位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 HD K πημξ= 式中: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6=K ; π ——系数,为3.1416; η——水的粘度(Pa ·S ),(此取S Pa ?=-110η); μ ——颗粒电泳迁移率(cm V s m ///μ) ;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国际上对荒漠化及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与发展 2.我国对荒漠化认识的演变过程 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概念、意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1.简述世界荒漠化概况(面积、分布、类型、趋势等) 2.简述我国荒漠化地区的自然概况(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 3.指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4.论述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因素、人为因素、深层次社会根源)5.简述中国北方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6.论述中国沙漠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7.简述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分布 8.我国荒漠化类型从动力成因的角度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9.论述荒漠化的危害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原理 1.简述土壤风蚀产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2.论述风沙流结构特征 3.简述沙丘移动方式、速度及影响因素 4.论述风力侵蚀作用机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辨析沙漠、沙地、沙化、风沙化、荒漠、荒漠化等概念 6.论述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改造作用 7.简述植物适应流沙和干旱环境条件的生理生态特性 8.论述风蚀沙质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影响因子,指出其防治的基本对策9.论述水蚀荒漠化防治原理 10.简述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 11.简述我国盐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 12.简述土地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原理 第四章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1.论述植被建设对防治荒漠化的意义 2.简述封育恢复植被的原理、效果及在防治土地荒漠化中的作用 3.简述我国飞播治沙的意义 4.简述沙区飞播造林的优势与关键技术 5.应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封沙育草恢复天然植被的过程 6.试述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与关键技术 7.论述不设沙障的植物固沙技术及注意事项

水土保持学考题及答案2007年

2007年水土保持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共30分,共15空,每空2分) 1、土壤侵蚀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 (土壤因素)、森林植被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因素)。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生境)。 3、我们沙漠沙的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风沙流中沙物质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悬移);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三化”是指沙化、植被退化和(盐渍化);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荒漠化面积为(263万)km2;湿润指数是指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蒸发量)的比值。 二、拭述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三、试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题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得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四、简述影响我国风蚀沙质荒漠化的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10分) 答: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最水气的阻隔,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大范围频繁强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局部地区地形起伏,土壤疏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气候的干旱,部分地区的降水逐渐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助长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人为因素,人口的过度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干旱地区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的开矿;在黄土高原的具起伏的地区,陡坡垦荒;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战争以及其他认为活动。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基础实验指导 主编:张庆乐 泰山医学院 实验一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方法。 2.实验前复习第二章残渣和浊度的有关内容、悬浮固体的测定 (一)原理 悬浮固体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 105C烘至恒重的固体。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二)仪器和试剂 1.烘箱

2.分析天平 3.干燥器 4.孔径为0.45um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中速定量滤纸。 5.玻璃漏斗 6.内径为30- 50mm称量瓶 (三)实验步骤 1.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C烘干2小时,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05g )o 2.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通过面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石油醚分两次洗残渣。 3.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C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冷却后盖好盖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数据处理 悬浮固体(mg/L)= (A _B ) * 1000 * 1000 ■V 式中:A――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重瓶重(g)B ——滤膜及称重瓶重(g) V ——水样体积(mL (五)注意事项 (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先从水中去除。 (2)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振荡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3)也可采用石棉坩锅进行过滤。 (六)思考题 1.进行称重之前对水样如何进行预处理? 2.为什么控制温度在103- 105C? 3. 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和浊度有无关系? 4.分析产生测定误差的原因? 三、浊度 (一)原理 浊度是由水中含有的泥沙、粘土、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造成的。水体浑浊会影响阳光的透射,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浊度以度为单位。1mg 一定粒度的白陶土(或硅藻土)在1000mL水中产生的浊度,称为1 度。 测定水样浊度可用分光光度法、浊度仪法和目视比浊法。 样品收集于具塞玻璃瓶内,应在取样后尽快测定。如需保存,可在4°C冷暗处保存24h,测试前要激烈振摇水样并恢复到室温;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程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程》 第一章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卞文娟P1 二、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 1. 教学要求 卞文娟P2 2. 考核方式 陈建荣P3 实验成绩单独按五级记分记录考试成绩。凡实验成绩不及格者,本课程必须重修。学生的实验成绩以平时考查为主,一般占总分的80%,其平时成绩又以实验实际操作的优劣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考试,占总分的20%。平时实验成绩的评价,由预习报告、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的误差与准确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等六个方面来评价,并对每个实验项目进行单独评价,最终评定成绩。 一、环境监测实验要求 (1)做好每一个实验报告的预习工作,每位学生在上实验课时,首先必须交预习报告。 (2)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程序,确保人身及财产安全。 (3)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及时、清楚地记录实验现象和原始数据,不允许私自拼凑或篡改数据。实验完成后要把实验数据和结果交给老师检查,使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做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以纠正。 (4)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项目,掌握检测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 (5)实验完成后,要清洗试验器皿,整理实验台,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6)掌握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学会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7)按时交送实验报告。 二、成绩评定 1)优秀(很好) 能正确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能独立、顺利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较好的完成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