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考纲: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基础梳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格局

【实战演练】

一轮用书P176T29(3)(已做)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考纲: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基础梳理】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气候角度):亚季与温季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800㎜等降水量线经过;

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4500℃等积温线经过;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

(水文水系角度):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 (植被角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界线 (地形角度):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界线 (农业):水田与旱地界线=水稻与小麦界线;一年两熟与两年三熟界线

【方法提炼】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分析各区域发展条件及原因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优势、限制性条件

10+1+1)书P22图

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丰富(图册P170)

① 基础设施落后;②人才、资金、技术匮乏 ③生态脆弱

① 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②加快科教和人才培养,推进技术革新 ③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③生态脆弱

P23

海陆分布 地形 洋流

气候 植被 气候 植被 地形 人类活动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条件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结构调整方向 方式、通达度

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 人口变化(自然增长、迁移)人口结构

【实战演练】

(2014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

1.四省相比,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 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 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相比,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完成3、4题。

/m

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4.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I 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2010浙江卷)5.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

本等有关。左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右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10分)

(2014北京卷)6.(24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第(2)题。

(2)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6.(2)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10分)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一中 2020年 第二节 区域的发展阶段(无答案)

总课题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总课时 2 第1 课时课题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 2.能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 重点 认识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 教学 难点 认识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 学法 指导 比较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 准备 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自学与思考】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⑴影响因素:地理条件、、经济区位、等。 ⑵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学习重点)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第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以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整个区域处于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1)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向和大规模转移。 (2)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整个区域处于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加工制造业向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2) 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网络和网络逐步形成。 (3)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点拨与探究】 1.区域发展阶段(学生校对与展示) 例题1.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小结】(重点):比较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内部经济差异三次产业状况对外开放程度 以传统农业 为主体的发 展阶段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 起步阶段 较小,缺乏大型 中心城市,整个 区域处于低水平 均衡状态 工业化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增长态势 逐步提高 高效益的综 合发展阶段 逐渐缩小,现代 化的交通运输网 络和信息商务网 络逐步形成 第二三产业在国 内生产总值中占 相当大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增长 速度和产值比重 超过第二产业 【知识拓展】1.运用图框分析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 2.区域发展的转型和再生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转型和再生阶段,是指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在区域的衰落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其他区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等),增长速度衰退,效益减低,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整体区域呈现萎缩状态。这个时期,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区域才能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探究活动一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经 济 进 一 步 发 展 产 业 结 构 和 空 间 结 构 日 趋 复 杂 生产规 模扩大 企业和 城镇增 多 自然资源被 大量开采 发展空间受 到制约 生产过程中 废弃物大量 排放 资源面临枯 竭 地价上涨 环境污染加 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课堂导学】 探究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指标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探究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⑵.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⑶.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化阶段(阅读教材第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⑵.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⑶.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⑷.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⑸.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讲义)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评价,确定发展方向和采取相应措施; 2.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区域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难点: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 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C. 综合发展→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D.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答案:A 思路分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例题1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 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 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 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2)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 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18-19 第1章 第2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重点)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2.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②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①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②经济特点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②经济特点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正误判断 (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5)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主导力量是政策。() 【提示】(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则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协调发展。利用不合理则区域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开发手段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工业化阶段。

2020学考复习必修三区域的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详解)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例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是模糊的,例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知识点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知识点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指区域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1)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2)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知识点四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标志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2.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知识点五 1.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发展差异 2. 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熟制、物产);②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外观);③对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交通运输);④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风土人情、食物服饰、生活习惯、方言词汇、歌曲戏剧)等。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点剖析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点剖析 探究点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探究活动下表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的四个地区的经济数据,分析表中数据,思考下列各题。 (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1)A、B属于发达地区。两地国内生产总值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 (2)D 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国内生产总值低 (3)不正确。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反思归纳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

(2)为了全面地量度区域发展水平,人们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探究点二 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二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1)结合材料分析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在工业化阶段,该地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区出现了人口大量外迁,试分析原因。 (4)经过综合治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成为目前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区发展特点有哪些? 答案 (1)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开发较早。 (2)不平衡加速发展状态

(暑期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2 区域发展阶段(2)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并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与我国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 教学活动 【讲授】活动一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讲授】活动一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讲授】活动二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一)

高考 文科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 .划分指标多样 C .区间界线明确 D .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第1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选A 正确。第2题,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 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选C 正确。 【答案】1.A 2.C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 .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 .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 .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此 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3.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田晓同学在《我的家乡》作文中这样写道:“四月的早晨,一望无尽的田野,绿油油的稻苗在清风中起舞,桑林丛中不时传来姑娘们的笑语歌声。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穿梭摇过,鱼儿在水面上跳跃。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完成5~6题。 5.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6.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7.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社会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连片的水稻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8.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9.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区域发展阶段及特点

区域发展有哪三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区域的发展在高中地理必修3中以阅读的形式给出的,然而在一些资料上出现了相关知识这里整理了一点常考内容。 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1、初期阶段: 概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特点: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此外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起步时缘于本阶段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 人地关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概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特点: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伴有盲目性、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工业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地步协调表现的比较明显。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3、转型阶段

概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 表现: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由于区域经济结构还未进行调整,污染进一步加剧。 4、再生阶段: 特点:通过采取措施,区域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区域发展措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三分法: 初级阶段 在区域发展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成长阶段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又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测试题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课堂训练 1()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国内生产总值③人均国民收入④教育程度⑤三次产业产值比重⑥预期寿命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3.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A—B—C B.B—C—A C.C—A—B D.B—A—C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地矿技术人员在松嫩平原中部发现了大型油气田——大庆油田,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据此回答4~5题。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松嫩平原中部,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当时处于区域发展的() 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再生阶段D.转型阶段 5.1976年,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此时可能发生的是() A.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简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微弱 B.大庆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 C.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 课后作业 ,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描述我国经济格局的特点。

(2昔日上海人称:“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今天,改革使浦东在上海的地位发 082.0 注 结合区域在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简析浦东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7.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匹兹堡最初只是个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 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作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类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1章第2节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 B.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C.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问题 D.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解析:区域发展的早期传统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还不发达,工业大都是在本地丰富资源、劳动力的基础上,或是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发展起来,故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个阶段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答案: D 2.关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 B.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C.整个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减小 D.产业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工业 解析: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一阶段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不仅利用本地资源,还常从外地输入资源,工业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 答案: B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皮毛贸易站,1758年被英国殖民者夺取,两个多世纪以来,主要职能几经改易,人地关系也由简单变得复杂。读下图,回答3~4题。

3.20世纪50年代后,“钢都”匹兹堡走向衰落,其原因不包括() A.资源枯竭B.劳动力素质低 C.企业老化,技术落后D.环境污染严重 4.匹兹堡再生阶段向“知识城”转化,对我国面临类似困境的工业城市的启示是() ①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②将无增长潜力的企业搬向郊区 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④治理污染,改造投资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二战后,匹兹堡走向衰落主要是受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老工业区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答案: 3.B 4.C 2010年初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5~6题。 5.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 6.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益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础题组 下图示意华北地区生态区划,不同生态区植被覆盖率存在较大差异(植被覆盖率指某一地区植物分布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根据图文信息,完成下面两题。 1.划分④⑤两个生态区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海陆位置 2.华北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生态区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⑤ D.⑦ 平潭位于福建省东部,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低矮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该房屋墙壁上有很多预留的小孔。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7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三模)石头厝的特点与其对应功能组合正确的是( ) A.石材建筑——防台风 B.窗子小——便于保温 C.墙壁多孔——便于采光 D.屋顶缓——防暴雨 4.(2017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三模)下列地区的传统民居中,石头房屋相对较多的是(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三江平原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完成下面三题。 5.(2017山东滨州一模)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 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 6.(2017山东滨州一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7.(2017山东滨州一模)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提升题组 多肉植物叶小、肉厚,下图中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和冬雨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下图是纳马夸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2017山东临沂一模)多肉植物叶小、肉厚的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大,富含营养物 B.气候炎热干燥,储存水分 C.降水较多,汁液饱满 D.地下水丰富,生长旺盛 9.(2017山东临沂一模)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出口到世界各地,主要得益于( ) A.互联网进步 B.劳动力廉价 C.政策的支持 D.交通条件改善 下图是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2018陕西榆林上学期三模)下列地形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沿45°纬线地形剖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2018陕西榆林上学期三模)图中所示地区( ) A.东部适宜发展林业 B.西部适宜种植水稻 C.东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D.西部适宜种植小麦

1.2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启发式讨论法、自主学习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黑板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探究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指标 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探究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⑵.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 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⑶.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化阶段(阅读教材第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⑵.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