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讲义

普通心理学讲义

目录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

第一节感知 .......................................................................................................................... ......

第二节记忆 .......................................................................................................................... ......

第三节想象 .......................................................................................................................... ......

第四节思维 .......................................................................................................................... ......

第五节注意 .......................................................................................................................... ......

第六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学生的情意发展 ........................................................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意志 .......................................................................................................................... ...... 第三章个性发展与教育 .........................................................

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感知

一、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感觉的种类

类别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肤觉(温度觉、痛觉、触压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三)感觉现象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A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面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受的适应,降低了感受性。

(2)感觉对比

B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

2.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有些感觉

能使视觉发生变化。例如,在噪音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会降低到受刺激前的20%,而轻微的肌肉工作或用凉水擦脸,可以使黄昏视觉的感受性提高。

(1)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例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聋哑人能“以目代耳”,学会看话等。

(2)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是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的现象。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

3.后像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后效也很显著。视觉的后效既是视觉后像。

(四)感觉的测量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随时都能感觉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的感觉。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各人的绝对感受性各不相同。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例如,如果手上原来有90克的重量,那么,必须至少

增加3克,人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的差别。

二、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按主导分析器

可分为是视知觉、味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肤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2.按对象

(1)空间知觉

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应,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加,并起不同的作用。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3.社会知觉

(1)首应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刻板效应

4.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

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知觉的选择性既受知觉对象特点的影响,又受知觉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知觉的选择性与知觉的其它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被选择的知觉对象通常是完整的、相对稳定的和可以理解的。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是一种感性形象,但我们对它却总是赋予一定的意义,并用词语将其标志出来。

3.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直觉印象仍然不变。

(三)感知觉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知依赖于一定刺激强度:也就是说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声音、PPT中字的大小、使用直观教具的大小等,要能使全班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感知到。

二、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到,因此巧用对比,突出重点,给感知觉以清晰的认识。

三、感知与训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而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观察力的最可贵品质是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人们在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凡是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物,如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作家和画家等,他们的观察力发展水平都比平常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记忆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

如,童年时美好回忆。无意识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有意识记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

如临考前的复习,都是有意识记,这种识记有—定的紧张度。

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

(2)按照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①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人们记地名、人名、地址等。

②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所进行的识记。其特点在于对识记材料的领会、理解。

大量实验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2、保持

保持出现问题时则会产生遗忘。

(1)遗忘概念: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但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遗忘并非全是是坏事效率或许是个可缺少的要素。

(2)遗忘的种类: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3)遗忘规律:遗忘的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遗忘的规律.即“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4)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3、同化说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4、动机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也叫压抑理论。

3、再认或回忆。记亿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

(三)记忆的分类

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为短暂的记忆,通常指保存特时间在o.25秒至2秒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3、长时记忆:持续时间1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地组织识记

(二)有效地组织复习

第三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1、根据新形象的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它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例如,夜间做梦是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人在多数情况下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例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想象。

2、根据创造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有意想象最高水平的表现。发明创造、文学家塑造新人物、构造故事情节、科学家的新的研究方案和设计等,都是创造想象的过程。

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要引导学生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

(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

(三)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思维

一、思维概述

(一)思维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概括和系统化

3.抽象和具体化

(三)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判断一个人思维的好坏,常常要用思维品质这把尺子来衡量。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四)思维的类型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自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划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划分: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活动,涉及许多心理因素,如观察、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人格等,其中核心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都可以用习惯性思维来解决,即经验,但如果遇到新颖、复杂的问题,就需要打破常规,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品更新、艺术创作等等,都需要有创造思维参加。创造性

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工作。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变通性: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功能固着、定势等作用的影响。因而有超常的构思,能提出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2)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3)流畅性: 指一般创造力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亦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七)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

(4)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问题的解决是在问题情境中开始的。问题情境中各种信息的空间组合方式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呈现问题情境非常重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动机状态

(4)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即心向)是指心理的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在定势这种心理准备状态的影响下,人会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方式进行反应。

功能固着:每个物体都具有人们常见的某种功能,人们就倾向于将某种功能赋予某个物体而不能认识到物体还有别的功能。

(5)个性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往往同他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积极的个性品质如自信、意志坚强等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消极的个性品质如自卑、自傲、缺乏恒心等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6)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烦躁、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比如考试时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若发现监考老师站在自己旁边则会感到紧张而难以思考任何问题,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怯场(have stage fright)是情绪影响问题解决的典型事例。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思维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经验酌丰富程度与思维能力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不足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有助于思维酌提高。知识要有助于思维必须很好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结构严密的系统,这种知识具有更加概括的性质、更科学的表达形式,因而能够使人在更大范围内加以运用的知识,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学生要事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改进教学的方法:研究表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学必须注意: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5、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第五节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最明显和较普遍的外部表现主要有:

(1)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感官通常会自然地朝向刺激物,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当注意一个声音时,耳朵会朝着声源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当注视一个物体时,视线会集中在该物体上,所谓目不转睛,举目凝视……这些现象都是注意的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动作会暂时停止,多余的动作暂时被抑制。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课,就会专心看黑板,记笔记,思考相关问题,相应地,其它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行为就会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到最紧张时,呼吸甚至会暂时停止,即所谓“屏息”现象。如看恐怖电影。

此外,在非常强烈的注意状态下,还会出现心脏跳动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

根据注意发生时有无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保持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处于疲劳状态,但为了完成作业,会将注意维持在作业上,作出意志努力。因为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比如:学生在从事有兴趣的活动时,有清晰的目的,同时又无需意志努力。

总之,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最佳形式,既符合外在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既专注又轻松,有意后注意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注意的特性: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二、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指导学生经常根据学习要求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

(三)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四)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第六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雷同)

练习:

1.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指的是:()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嗅觉适应

D、味觉适应

3.人在知觉过程中,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4.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何种知觉特性的表现?()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5.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____时,效果最好。( )

A.30%

B.50%

C.100%

D.150%

6. 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7.短时记忆指的是信息保持时间()的记忆

A不超过2秒B不超过1分钟C超过1分钟D不超过5秒

8. 看到水稻长得不错,断定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这属于:()

A.感知觉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9.幼儿通常很难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这属于()差。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广度

第二章学生的情意发展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的分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都是激情的表现。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绪、情感具有调节行动、信号交际和感染的功能。

(三)情感的种类:根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二、正确的认识情绪情感,灵活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一)注重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感染力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情绪通常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三)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情绪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到身体、心理的健康。因此要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有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

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基本品质:

1、自觉性:目的性。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坚定立场和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

2、果断性:快速做出正确的决断,也就是明辨是非,当机立断。与犹豫不决相对立。

3、坚韧性:坚持,矢志不渝。

4、自制力:排除干扰。意志的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行为的意志品质。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2、行动方式的选择与行动计划的制定。

(二) 执行阶段

1、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协调作用的过程。

2、执行决定是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三、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一)心理冲突的类型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 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

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 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

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

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

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冲突可分为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与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练习:

1.林黛玉式的“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绪状态属于:()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挫折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指的是意志的()

A、坚持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第三章个性发展与教育

一、能力

(一)概念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二)能力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能力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能力是否已经获得,可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二)按能力是否只与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关,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特殊能力(special ability)是指完成专业活动所特别需要的能力。

(三)按能力的创造性,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再造能力(reproductive ability)是指在活动中能顺利掌握别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并按现成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例如,学画、习字时的临摹。

创造能力(productive ability)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四)按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认识能力(cognitive ability)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实践活动能力(practical ability)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social communicative ability)就是与周围的人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水平(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能力表现的早晚(大器晚成)和能力结构类型(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强)等方面。

(四)能力与教育

1.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以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对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决定着能力形成和发展

的可能性。如:是色盲的人难以发展色彩辨别能力;生来聋哑的人难以发展音乐能力。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实践的不同造成的。

(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2.能力的差异与教育

(1)能力差异的表现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能力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能力类型的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B.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在智力的超常和低常方面。

在整个人类,智力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C.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大器晚成)

(2)能力差异的因材施教

3.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培养

(1)根据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

(2)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3)创设能力发展的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二、需要

(一)概念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缺失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除有类别之分外还有层次之分,许多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三、兴趣

(一)概念

普通心理学讲义

第二讲人的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1、人对脑是心理器官认识的历史演进: (1)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初都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2)公元二世纪希腊医生盖伦认为心灵的器官在脑;我国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了脑和心理的关系。清代王清任通过解剖验证了心理出自于脑。 (3)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损伤,出现失语症,1874年,俄国生理学家贝茨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五层发现大型锥体细胞,证明此细胞群有支配躯体运动的功能。 盖奇事件及我的见闻。 所以,心理学的官名应该是“脑理学” 2、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和加工过程。物质实体向精神现象的转化过程。对狼孩的研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脊髓(spinal cor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脊椎管内,略呈圆柱形前后稍扁。它上接延髓,下端终止于一根细长的终丝。 脊髓的主要作用有: 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来自躯干和四肢

的各种刺激,只有经过脊髓才能传导到脑,受到脑的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而由脑发出的指令,也必须通过脊髓,才能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盖反射、肘反射、跟踺反射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是可以受脑的支配的。 (二)脑干 脑干(brain stem)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以及网状结构。 1、延脑 延脑(medulla)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是一个狭长的结构,全长4厘米左右。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 2、桥脑 桥脑(pons)在延脑的上方,它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它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抑制的作用。 3、中脑 中脑(midbrain)位于丘脑底都,小脑、桥脑之间。它的形体较小,结构也较简单。从横切面看,中脑可分成三个部分;①中央灰质:指环绕大脑导水管的灰质。

普通心理学重点重点讲义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的中间学科。 2.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皮亚杰心理发展历程:出生--2岁感觉运动阶段;2--7岁前运算;7--12岁具体运算;12岁左右形式运算。 7.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包括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形成及变化的一般原理。 8. 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测试(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是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反应差异。典型的心理测试要求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研究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某些结论。 9.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他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一直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中,如公元前4世纪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说他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为止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10.笛卡尔[法] 洛克[英]

11.派别①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②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③行为主义,华生。④格式塔心理学,威特海默、考夫卡、科勒。⑤精神分析,弗洛伊德。⑥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2.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椎管)和脑(颅腔)。 4.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 5.皮层语言区:运动性语言区,听觉性,视觉性,书写区。 6.左半脑:言语优势半球;右半脑:图形优势半球。 7.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但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有其特点。首先,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它不像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于食物引起了狗的唾液分泌那样明确,一般认为是有机体自身的因素促使有机体产生操作动作的。其次,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的。最后,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动物先碰动按键,之后才得到食物。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恰好与此相反,食物引起了狗唾液的分泌。 8.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基本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系统性功能: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第四章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和集中

(职业经理培训)管理心理学讲义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B=f(P*E)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联系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5)个案法 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管理学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1)早期管理理论 大卫.李嘉图:研究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 巴贝奇:《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发展了劳动与分工 (2)传统管理理论 艾末生: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解决如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法约尔:强调了五种职能,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3)科学管理理论韦伯:提出组织管理理论 厄威克:八项原则 古利克:七种职能 2、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的满意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A.人类需要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 麦格雷戈:X----Y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勒温:(非正式组织人人关系)团体力学理论 C.群体行为理论布雷德福:(研究人与人关系)敏感性训练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利克特:支持关系理论 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3、现代管理理论(3)系统管理学派: (4)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 (5)权变理论学派: (6)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心理学综述

心理: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价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雪的基础学科。 ◆心理学研究学科的分类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生理心理学:研究生理现象的神经机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心理学史 *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现代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 苏联心理学史* 日本心理学史 * 重要心理学体系及流派:联想主义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符兹堡学派,意动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巴甫洛夫学说,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策动心理学,动力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拓扑心理学,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颅相学等。 * 机构: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 ◆心理学著作 《学记》,《乐记》,《人物志》,《神灭论》,《关尹子》,《心理物理学纲要》,《生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原理》,《梦的释义》,《心理学教科书》,《动物智慧》,《精神分析引论》,《心理学大纲》,《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心理类型》,《人类的行为》,《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心理之研究》,《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人的能力》,《实验心理学史》,《格式塔心理学》,《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文艺心理学》,《第二次订正比奈-西蒙测验说明书》,《实验心理学》,《有机体的行为》,《精神分析新途径》,《逃出自由》,《普通心理学原理》,《从行动到思想》,《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汉字问题》,《发生认识论原理》,《实验心理学手册》,《科学和人类行为》,《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人格的模式和成长》,《论人的成长: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普通心理学》,《科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同一性:青少年和危机》,《人类问题解决》,《神经心理学原理》,《活动意识个性》,《色度学》,《教育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大纲》,《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问题》,《中国心理学史》,《儿童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 变量与控制 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 反应时法 4. 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 人格测验 5. 智力测验 6.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 描述统计 2. 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二)知觉组织 1. 知觉组织原则 2. 形状知觉 3. 深度知觉 4. 运动知觉 (三)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 意识的含义 2. 意识的功能 3. 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 注意的含义 2. 注意的特征 3. 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 观察学习 (三)记忆的含义 (四)记忆的种类 1. 感觉记忆 2.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3. 长时记忆 (五)遗忘 1. 遗忘曲线 2. 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三)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的过程 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推理 1. 演绎推理 2. 归纳推理 (五)判断和决策 1. 启发法和判断 2. 决策框架 3. 决策规避 第八节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的测量 1. 智力测验的编制 2. 常用智力测验 (三)智力理论 1.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 智力三因素理论 3. 多元智力理论 第九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二)表情 1. 非语言交流 2. 文化与表情 3. 面部表情 (三)情绪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 2. 坎农——巴德理论 3.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第十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生理动机 (三)个人成就动机

Xnmo11年心理学考研笔记资料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2011年心理学考研全套最全资料 11年心理学考研复习计划 希望对每一个来不及但还想试试的我们有帮助 一、前期准备阶段(2月—3月) 1、搜集全面的考研信息和资料,听最新的考研形势讲座。 2、确定报考院校及专业,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 3、购买历年真题、教材等,熟悉考研题型和真题,准备复习。 4、制定全面的个性化的复习计划。 二、打基础阶段(4月—6月)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要全面夯实基础,因此主要使用心理学专业经典教材、外加一些适合首轮复习的资料,也可以选择一些打基础的统考辅导班来给自己充电。这3个月以看书为主,进行基础的复习。要把书从头至尾过一遍,以理解为主,不必纠缠于细节,将不懂的、不容易记的知识点做上记号,好在下个阶段重点把握和记忆。课本要很仔细的看,每一个细节不要错过,包括书上的表格,以及脚注部分,这些都可以成为考试的命题题目。总之,对所有知识点都要涉及,尽量做到全面,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跨专业的考生,有机会最好去旁听相关课程。我们华师在这一方面还是比较赞同学生去旁听的。在此轮复习中要做一份笔记,将主要内容归纳出一份比较简洁的提纲,大师以便于下轮复习。 三、强化阶段(7月—8月)第二轮强化复习阶段,是难得的时间充裕的两个月,也是很关键的两个月。这一阶段的任务:大师1、第二遍通读教材,把握重要的理论和概念,保证知识点的理解贯通,了解心理学的整体框架,掌握每章重点。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由于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记忆在这门考试中的分量,因此,要更加注重基础概念的理解记忆。2、在重点把握和记忆第一阶段的难点,研究一部分的真题,以把握复习重点和复习方法。3、有选择地做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强化复习效果。4、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专业课的考试大纲及考点变化,购买最新的专业课辅导资料。5、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专业课考试信息,有条件联系导师的话就最好了,没有的话也不必耿耿于怀,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6、经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去参加辅导班,选择辅导班一定要注意识别,尽量选择一些专业的辅导机构,而不要去找那种什么班都开的所谓的大机构。选择的时候也要注意问清对方的师资情况。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相信一些机构所谓的出题老师上课的谎言,对于统考,教育部是严格限制的,绝对不会出现出题老师授课的情况,否则相关老师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这点请研友务必当心上当。这阶段还远没有到决战的时候,不必把弦绷得太紧,每天只要坚持完成一定的量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逐步进入角色,尽快把备战的状态调出来。专心看书,一定要保证效率。 四、提高阶段(9月—11月)第三轮重难点提高复习,这个阶段是比较辛苦的,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坚持考研不动摇”,排除干扰,全面复习。1、以大纲为根本,把大纲要求的内容全理解透彻。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缺补漏。2、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中,特别要保持充分的敏感度,带着问题意识去复习,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命题,将其拓展开,整理成不同的专题。工作量虽然庞大,但每做一部分就消化一部分,效果是很明显的。3、

《普通心理学》名师孟昭兰讲义

《普通心理学》名师孟昭兰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视频讲解]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范围 一、心理现象 什么是心理活动?哪些现象属于心理活动的概念范围?这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要知道,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心理学同其他科学一样,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早在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它既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又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 心理活动是通过人脑的活动实现的。人脑的功能在于它可接受外界现实的多种信息。 心理学可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进行剖析,向人们展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从事劳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科学基础。 二、心理与脑 心理现象与苹果、桌子、机器等物质的东西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唯心主义哲学断言精神是第一性的,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从而把宇宙万物归结为精神本源。 在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自古即存在着朴素的自然观,如认为灵魂是一种气体,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占有一定的空间等等,以后逐渐形成了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摒弃了对灵魂实体的唯心主义思辨,把心理同身体和脑视为不可分割的东西,主张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洛克是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代表,提出了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凭借外部和内部经验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知觉、思维、信仰、认识、意欲以及人的一切作用。笛卡尔是二元论者,他认为身心可以互相影响,身心交感之处在脑内的松果体。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对精神现象的理解日益建立在科学的水平之上。19世纪后半叶,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脑的反射》一书中把心理、意识活动均归结为脑的反射活动。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解释,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发生的反映。这一论断科学地阐释了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人类对心理现象本质的理解,对心理与脑和神经系统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科学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才得到的,而后又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解释。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自然科学的发展阐明了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和脑长期演化的产物。生物进化史表明,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神经系统和脑在进化的不同阶段,发生了相应的、不同水平的心理现象,这就是动物的心理。 每高一级生物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是在低一级生物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的水平上发展而来的。然而前者既达到了高一级水平的具有新质的心理形式,又保留着后者低一级水平的心理形式。 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作为大脑的机能,派生了人类高度发达的认识能力和智慧,发展了人类语言和抽象思维,蕴育了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复杂多样、各具特征的人格整体。

《设计心理学》讲义

设计心理学课程讲义 第一讲设计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设计心理学定义及作用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学科范围和学科目的,通过直观感受心理学对设计的帮助作用,建立学习设计心理学的兴趣,了解设计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设计心理学的目的与作用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强化对设计的帮助作用来解决) 教学方法:多媒体、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1、心理学 2、艺术设计学 3、设计心理学 二、设计心理学研究什么? 1、设计主体心理(设计师) 2、设计目标主体心理(消费者和委托方) 三、设计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1、完善自我心理认知(知己) 2、了解受众心理特征(知彼) 3、提升设计能力,加大设计符合度(百战不殆) 四、如何学习与应用设计心理学? 1、掌握基本原理 2、加强实践检验 3、善于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导入:案例分析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六个设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设计的帮助作用,设计中时时处处练习有心理学知识。 案例一:儿童相机设计 存在问题:按钮无保护,容易被误按。儿童自控能力不强,常常随意抓按物体,这台儿童专用相机的底片开启按钮对孩子而言太容易被误按。 解决方式:产品应提供某些局限,在此相机上应增加开启底片盒的难度。(学生提出解决办法,例如:使这个开关不容易被孩子们发现,或按动这个按钮的需要先按下其他按键,或者需要同时按下其他开关等。)案例二:MP3设计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这款可作U盘使用的MP3,其外观设计简洁明确,但是用户在使用中发现,存在两个缺陷:1)吊带被放置在MP3上端,可能导致运动中机身部分的意外脱落;2)按键平于机身平面,在运动中可能不慎接触到用户身体,导致按键被按动而意外暂停。(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三:手表设计 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美丽却不好读出时间的手表?(学生回答) 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多样性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使用方面的需要,还需要使人们能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使用与情感 案例四:餐饮空间设计

心理学书籍打包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书籍下载,心理学书籍推荐,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专业教材,心理学专业书籍,心理学大众书籍,心理学小说,心理学笔记,犯罪心理学书籍,行为心理书籍,心理咨询书籍,心理治疗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大家好: 我是奇才心理工作室成员,这是我大学花了四年时间下载整现出来的心理学书籍,全部是文本文档,这些心理学书籍你可以放在电脑上看,放在手机上看,放在MP4看都可以,现在我把我整理的这些书籍打包后存在我的115网盘里了,请大家在下面的地址下载,下载请到下面的地址下载: 目录 这些书籍全是文本文件,所以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MP4上,在学习机的都可以看,都可以学习!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这些资料赠送给你,如果你没有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话10元钱就可以获得下面所有的资料!记住全是文本文件! 下载打开预览《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178K) 下载打开预览《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讲义1.doc(99K) 下载打开预览NLP简快心理疗法.doc(3.47M) 下载打开预览北大心理治疗串讲笔记.doc(198K) 下载打开预览变态心理学北大版串讲.doc(212.50K) 下载打开预览登天的感觉[1].txt(92.71K) 下载打开预览发展心理学.txt(115.75K) 下载打开预览怪诞行为学.txt(132.87K) 下载打开预览教育学.doc(120K) 下载打开预览认知心理学.doc(98.50K) 下载打开预览社会心理学.doc(254K) 下载打开预览生理心理学.doc(201K) 下载打开预览行为心理学(全十五章).doc(1.31M) 下载打开预览叙事疗法.doc(96.50K)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2、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或满意或厌恶、或喜爱或憎恨、或高兴或烦恼、或自豪或自卑,等等。这些心理现象称为情绪和情感,即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某些困难。这时,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这种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克服一定困难,坚决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这三种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一方面,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另一方面,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即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Individuality tendentiousness)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它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Individua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是表现在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个

普通心理学讲义

普通心理学讲义 目录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 第一节感知 .......................................................................................................................... ...... 第二节记忆 .......................................................................................................................... ...... 第三节想象 .......................................................................................................................... ...... 第四节思维 .......................................................................................................................... ...... 第五节注意 .......................................................................................................................... ...... 第六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学生的情意发展 ........................................................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意志 .......................................................................................................................... ...... 第三章个性发展与教育 ......................................................... 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讲义 授课教师:赵秋利 1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完满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脱离虚弱的状态” o因此,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也应包含心理上的“完满状态”。二、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心理健康时刻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三、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众多,归纳起来是“众数标准”(或适应性标准)和“精英标准”(或发展性标准)两大取向。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不胜枚举,但共同之处多于分歧。结合各种观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是: 1、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3、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5、有健全的人格 6、道德心态的健康

7、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智力活动正常 四、心理健康自测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测量表(SCL-一90)》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评定一周以来 2的心理情况。分为五级评分,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 2、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共有33项,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与成因一、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一一不良状态匕、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2、不良状态 3、心理障碍 4、心理疾病 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1、周末(或假期)综合征 2、职业倦怠症 3、慢性疲劳症

普通心理学经典讲义第一讲:心理学概述

普通心理学经典讲义 第一讲心理学概述 本讲要点:本讲主要讲述普通心理学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心理学的历史沿革以及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现象、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本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人的行为。 人的心理本质是人脑的技能,脑是心理的生物学基础。人的心理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情绪过程以及意志过程。人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持久性的心理特点,包括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不仅研究心理,还研究行为,因为人的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是人在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因此心理学好比一个黑匣子,但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来推测这个人的心理情况。所以,心理学也将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所学的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个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发展规律,普通心理学是一切心理学的基础与核心,其他心理学,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都是基于普通心理学的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一)心理本质 1、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心理的本质,而脑实质是巨量的神经元的集合,因此植物和没有神经的动物是没有心理的,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动物的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但只有人类才有思维,这是人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是万物之灵”并不是因为人有心理,而是人有思维。思维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并不是脑本身所固有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环境的能动反应。心理是脑所具有的功能,但是离开客观现实,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比如印度的“狼孩”没有在人类环境中成长,因此也就不能产生人的心理。 (二)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关注人心理的动态发展或者变化,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 1、认知。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借助感觉器官(如: 眼耳口鼻)认识外界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属性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等心理现象。感觉是偏面的认识,而感 知是从整体上认识一个事物,盲人摸象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2、情绪、情感、心境。情绪、情感、心境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其中,情绪是推测出来的,人对某一次刺激的一系列反应的。情感是人具有的稳定持久、深沉体验的感情。比如一对男女见面,彼此一见钟情,属于一种情

普通心理学讲义

普通心理学讲义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等。以下是一篇关于普通心理学的讲义。 一、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学的目的是理解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并通过对行为的干预和改变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包括认知过程、情感体验、动机激发、人际交往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行为。 三、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期出现的。自那时以来,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庞大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和领域。

四、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工业、商业、医学等。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工业心理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需求并提高工作效率,临床心理学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等。 五、未来的心理学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的深入研究,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深入理解和预测。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也将更加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为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护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护理工作和普通心理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

普通心理学讲义

第三讲 感觉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意义: (1) 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均是靠感觉生存的,人和动物的感觉是其生存发展 的必不可缺的条件。例:感觉剥夺实验。 (2) 感觉是人和动物获取外界信息的门户。 (3) 越是低等的动物,感觉对其越重要。 人的大多数活动是为了满足感觉, 所以不要轻视自己的感觉。 (4) 生物进化程度越高,感觉系统呈退化趋势 (5 )人不能仅凭感觉办事。 阅读材料3-1 : 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D.O.Hebbl )和贝克斯顿(W.H.Bexton) 等人,进行一项著名的 感觉实验,称之为感觉剥夺 (se nsory deprivatio n) 实验。 他们在社会上公开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作他们的被试,参与他们的实验过程,他们让被试进入一 个专门设计的、完全与外界隔离的房间内生活一周。 当被试进入这个实验用的房间开始实验时, 他们 就断绝所有能够引起他们感觉的外界刺激,使实验室完全黑暗、隔绝声音、 气味、并把实验室温度调 节到恒温状态。为了完全达到“感觉剥夺”的效果,要求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小床上、 眼晴蒙上眼罩, 耳朵被堵住,汗也被套 在 的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响。被试在实验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个实验证明, 感觉剥夺实验 无法进 测验结果表明:这些被试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 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 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 实验四天后,他们开始对那些表示不愿意再在实验室里呆一分钟的被试进行的各种心理测验,

人时离不开感觉而生存的,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能产生新的认识,也不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 感觉的发展 从种族的起源来看,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南美洲有一种四眼鱼,很能说明感觉器官的形成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鱼经常生活在浅水里,寻找水面上的食物。因而这种鱼的眼睛便由一条横格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看空气中的东西,下半部分看水中的东西;每一半的结构也不同:上半部分有透镜状的水晶体,下半部分有球状的水晶体,由于长期适应空气的水中的不同环境,便造成了这样奇特的眼睛结构。 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人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实际上,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也就是说,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来获取世界各种信息的。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持着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在个体身上的发展,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生活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影响着人的感觉的发展。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十分发达的味觉和嗅觉等。他们的感觉机能都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三、感觉的种类 感觉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它们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全部感觉分为两大类: (一)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第二节感受性及其测定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无论何种感觉,其产生均系由某种刺激影响到某种感受器所引起,视觉因光波刺激而产生,听觉由声波所引起。刺激的强度必须达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受器的感应,从而激起神经冲动例如;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既称为阈限(threshold ).阈限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一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惟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他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1/R (式3-1 ) 3-1 式中: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在历史上,人们曾经把绝对感觉阈限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刺激量。超过这个数量,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低于这个数量,人就不能觉察到

人格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个在大学就读的人大概都会想到,学期之初第一节课的话题就是这个。哲学教授问道:“什么是哲学?”传播学的首次课的中心话题则是,什么是传播学?讲述地理、历史和微积分的教师也有相似的课程。所以出于传统和实际的原因,我们也从这个基本问题开始: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这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意指面具、脸谱。据说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古罗马的一名戏剧演员为了遮掩他的斜眼而戴上面具,然后就出现了这个词。由于面具与戏剧、演员和角色等关系密切,面具这个词的含义很快扩充,被人们用来指其他一些东西。例如,在古罗马著名学者西赛罗的著作中,人格这一词就有许多不同的含义: (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 (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自从人格这个词出现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许多哲学家、宗教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与伦理学家等非心理学领域的学者,都通过自己的理解、改变与扩充来促进人格概念内涵的演化与发展。为了加深对人格概念内涵的理解,有必要弄清它的渊源和发展。 (1)、在中世纪,西方社会中基督教会居于统治地位。一些神职人员探讨了人格的内涵,他们用“人格”这一词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相信神存在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之中,而每一位都享有相同的本质。神父们的这一扩充促进了人格这个词的统一性,强调了人格的内部和真实性,把人格概念与真实的本质联系起来,从而削弱了该概念原来的含义,即外表的不真实的假面具的意义。 (2)、哲学家(伊悉阿斯)在承认人格的真实性之外,还加上了有理性这一属性。指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3)、伦理学家(一些)把人们的崇高价值当作人格的核心。(4)、法学家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5)、社会学家:“人格是决定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一切特定的综合。所以人格可定义为社会的有效性。” 以上各个领域的学者对人格概念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人格的内涵,展示了人格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启发心理学家深入思考,从心理学角

普通心理学课程讲义

普通心理学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次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 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 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 (三)格式塔学派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2.基本思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意识的组织性。 (四)行为主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