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

1 磺酰脲(SU)类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要紧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发挥降糖作用。本类药物适用于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SU类药物进展较快,该类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由第一代药物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 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妥拉磺脲(tolazamide)、醋磺己脲(acetohexamide乙酰磺环己脲)进展到第二代药物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达、迪沙)、格列奇特(gliclazide,达美康、甲磺吡脲)、格列波脲(glibornuride,克糖利)以及第三代药物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等。第一代SU类药物因易引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而较少应用临床[2]。第二代药物格列苯脲作为长效制剂,因老年DM患者可能导致严峻而持久的低血糖而受限制[3]。第三代药物格列美脲除降糖作用更强外,兼有胰岛素增敏作用,适用于一样SU类药物不能操纵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4]。所有SU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专门长效磺脲类;对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选用短效类,因为短效类容易排泄,不宜在体内蓄积。对轻中度肾功减退者,第三代药物格列喹酮更适合,因为格列喹酮的作用时刻只有8h,远远低于其他SU类药物,且仅有5%的格列喹酮从肾脏排泄,大部分代谢产物经胆道随粪变排出体外[5]。每天一次给药方案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6],其给药剂量可

酌情调整。急性心梗或成形术后不要使用任何磺脲类药物,急性期后能够使用对心脏阻碍不大的磺脲类药物,但优降糖对缺血阻碍大,伴有心脏病的患者相对不安全。

对SU类治疗T2DM继发性失效(SF)患者选用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对SF有相似的降糖作用[7]。格列奇特、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能直截了当调剂血胆固醇、TG、HDL-C及各种载体脂蛋白的水平,从而有益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8]。

第一代SU受体亲和力低、作用弱、剂量大、脂溶性差、细胞穿透力差、低血糖发生率高及不良反应较多,已被剔除[9]。

2 双胍类药物

苯乙双胍(phenformin、,降糖灵)、二甲双胍(metformin、降糖片、君力达)丁双胍(silubin)是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双胍类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拮抗抗胰岛素因子,减少葡萄糖经消化道吸取,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开释[10],有轻度降低体重作用,肥胖患者降糖成效显著,适用糖耐量低减的T2DM早期和较后期作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可提高胰岛素敏锐性和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可作为肥胖型DM患者首选药,对心血管系统也产生有益作用(降低血奖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降低血小板黏附和集合)[11]。苯乙双胍含苯环,用量不宜超过75mg/d,否则易发生乳酸酸中毒,而二甲双胍罕见有此副作用,但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或全身缺氧者不宜用[12]。双胍类胃肠道反应大,宜在饭中或饭后服用。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acarbose,拜糖平)、伏格列波糖(voglibose,倍欣)和米格列醇(miglitok)均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对1、2型糖尿病均适用。阿卡波糖在肠道内抑制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吸取,能降低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减轻血糖波动。因不显现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故应用拜糖平不易显现低血糖反应。伏格列波糖其特点是对小肠上皮细胞绒毛膜刷状缘上的双糖水解酶的抑制作用专门强,而对α-淀粉酶几乎无抑制作用。有别于阿卡波糖。米格列醇,其作用机制是对胰淀粉酶和α-葡萄糖酶具有高亲和力,干扰食物中的二糖和复合糖类的水解,延迟葡萄糖和其他单糖的吸取。阿卡波糖一样举荐剂量为每次50mg,tid,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伏格列波糖成人通常每次0.2mg,tid,餐前服,疗效不明显时经充分观看可将每次剂量增至0.3mg.老年人应从小剂量开始[13]。

4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 kidinediones,TZD)有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文迪雅)、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瑞彤)、环格列酮(cigl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等,这类药物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锐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抗击,降低血糖。长期口服吡格列酮可显著提高HDL水平[14];用于经饮食操纵和锤炼治疗仍不中意的T2DM患者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合用治疗,单用时血糖操纵不佳者。TZD类药

常具有一些肝毒性不良反应,曲格列酮1997年春作为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在美国上市,1999年因肝毒性严峻而不在单独使用[13]。罗格列酮在治疗剂量范畴内,其血浆峰浓度与药-时曲线下面积随剂量增加而成正比例增加,排除半衰期为3~4h,与剂量无关。空腹或进食时服用均可。口服举荐起始剂量4mg,qd,两餐间服用;或每次2mg,bid,与食物同服。吡格列酮为一新的胰岛素增敏剂,用于T2DM,既可单用,也可与SU类或双胍类合用,每天一次给药,血药浓度在24h 内保持较高水平,7天内达稳态,一样剂量为15~30mg,最大不应超过45mg[15]。

5 膳食葡萄糖调剂剂

这类药物也称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结构各异而作用相似。本类药物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诺和龙)、那格列奈(nateglinide)、美格列奈(Meglinide)等,瑞格列奈系苯甲酸衍生物,与SU不同的是它结合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不同位点而阻滞K+-ATP通道最终促进胰岛素分泌,其在体内起效快,坚持时刻短,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极小。那格列奈(nateglinide)是氨基酸苯丙氨酸类衍生物,通过SU作用类似的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尽管这两个药差不多上作用于胰腺的β细胞,阻断钾通道,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二者的作用特性不一样,与瑞格列奈相比,那格列奈作用于β细胞更快,作用时刻更短,且对环境葡萄糖浓度更敏锐。更能在生理上操纵餐时血糖,降低胰岛素水平和减诱导β细胞分泌胰岛素,用于饮食操纵,降低体重与运动不能有效地操纵高血糖的T2DM病人。

举荐剂量每次30mg,tid,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HbA1c,专门是餐后2h血糖下降最明显,不良反应轻微且转归为缓解,是理想的餐时血糖调剂剂[16]。

6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抑制剂

依帕司他(epalrestat)、阿司他丁(akrestain)、波拉司他(ponakrestat)、托瑞司他(tokrestat)等均为AR抑制剂,这些药物能可逆地抑制多元醇代谢中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的限速酶――醛糖还原酶而发挥作用。可用于预防、改善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的末梢神经障碍、振动感受专门及心搏专门。要紧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13]。

7 其他

据统计,我国已申报注册的抗糖尿病中成药有近40种,包括中、西复方制剂等,但和其他降糖药合用时应注意复方制剂中所含降糖药的组成及其剂量如消渴丸10粒含格列本脲2.5mg,如不注意,再与格列本脲合用,则可发生低血糖。随着新药的开发及老药新药理作用的发觉,如烟酰胺(NAA)、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维生素C、D、E,黄连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山莨菪碱,阿司匹林等也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微量元素铬、锌、钒等在胰岛素的合成、分泌、储存、活性以及能量底物代谢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和临床疗效 1、临床地位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药物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治疗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的FPG(空腹血糖)及PPG(餐后血糖),可使HbA1c下降1.0%~2.0%。 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2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 3、预防糖尿病 二甲双胍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内T2DM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预防糖尿病。 4、减重效果 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6周,正常、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1.47kg、2.81kg、2.92kg。

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的使用可增加患者体重,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体重少增加2.28~3.85kg。 5、降糖机制 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作用于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 激活AMPK,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 降糖外作用 1、改善血脂的作用 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胰岛素水平,起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 4、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

各类降糖药临床应用

各类降糖药临床应用 评价一种降糖药物的优劣需要全面衡量,不能光看降糖效果,还要看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价格因素以及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等。 1、磺脲类 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临床常用的有格例喹酮、格例齐特、格例苯脲、格例吡嗪、格例美脲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患者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服用短效、经胆道排泄的磺脲类药物,格例喹酮更适合格。 2、格例奈类 属于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代表药物有瑞格例奈、那格例奈,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仍可使用。餐时即服,方便灵活,患者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例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低血糖。 3、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输出以降低血糖。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首选降糖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如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基础用药。 优点:二甲双胍除了能有效降糖以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改善长期预后,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盐酸苯乙双胍相比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用药 降糖药可有以下几种 1 磺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主 要用于新诊断的非肥胖型患者 2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 3格列酮类:如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 4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用于肥胖的患者 5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二甲双胍 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作用较苯乙双胍弱。降糖作用可延续8小时。 适应症 〔1〕二甲双胍片首选用单纯饮食操纵及体育锻炼医治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2〕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预防低血糖发生。〔3〕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用法和用量 由于剂型及规格不同,用法用量请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不良反响 〔1〕偶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乏力等。〔2〕偶有疲乏、体重减轻、头痛、头晕、味觉异常、皮疹、寒战、流感样病症、心悸、潮红等现象。〔3〕罕见乳酸性酸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过度换气、意识障碍。 禁忌症 对本品过敏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及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超过1.5mg/dl〕、肺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峻感染和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酗酒、维生素B12、叶酸缺少者、合并严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格列本脲 中文名称:格列本脲 中文别名:优降糖;达安疗;达安宁;乙磺己脲;优格鲁康;氯磺环己脲。用途:降血糖药,用于中、轻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医治。 格列本脲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口服汲取快,蛋白结合率很高,为95%,口服后2~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延续作用24小时。 适应症同甲苯磺丁脲。但降糖作用强250~500倍,易产生低血糖反响。对老年患者应首先用甲苯磺丁脲,或从小剂量开始用该品。用于饮食不能操纵的轻、中度NIDDM。格列本脲片:该品为降血糖药。作用是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慎用情况 1.体质虚弱、高热、恶心和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 2.用药期间应定期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和肝、肾功能,并进行眼科检查等。 适应症 适用于单用饮食操纵疗效不中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胰岛B细胞有肯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峻的并发症。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它去除率长,最易发生低血糖反响,故临床使用要慎重,可用于某些格列齐特、格列吡嗪降血糖药效果不明显的患者。 考前须知 1.少数病人有胃肠道不适、发热、皮肤过敏及低血糖病症,应减量或停药。 2.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3.严峻代偿失调性酸中毒、糖尿病性昏迷、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以及青年、儿童病人和妊娠者不宜应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 1 磺酰脲(SU)类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要紧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发挥降糖作用。本类药物适用于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SU类药物进展较快,该类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由第一代药物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 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妥拉磺脲(tolazamide)、醋磺己脲(acetohexamide乙酰磺环己脲)进展到第二代药物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达、迪沙)、格列奇特(gliclazide,达美康、甲磺吡脲)、格列波脲(glibornuride,克糖利)以及第三代药物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等。第一代SU类药物因易引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而较少应用临床[2]。第二代药物格列苯脲作为长效制剂,因老年DM患者可能导致严峻而持久的低血糖而受限制[3]。第三代药物格列美脲除降糖作用更强外,兼有胰岛素增敏作用,适用于一样SU类药物不能操纵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4]。所有SU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专门长效磺脲类;对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选用短效类,因为短效类容易排泄,不宜在体内蓄积。对轻中度肾功减退者,第三代药物格列喹酮更适合,因为格列喹酮的作用时刻只有8h,远远低于其他SU类药物,且仅有5%的格列喹酮从肾脏排泄,大部分代谢产物经胆道随粪变排出体外[5]。每天一次给药方案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6],其给药剂量可

酌情调整。急性心梗或成形术后不要使用任何磺脲类药物,急性期后能够使用对心脏阻碍不大的磺脲类药物,但优降糖对缺血阻碍大,伴有心脏病的患者相对不安全。 对SU类治疗T2DM继发性失效(SF)患者选用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对SF有相似的降糖作用[7]。格列奇特、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能直截了当调剂血胆固醇、TG、HDL-C及各种载体脂蛋白的水平,从而有益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8]。 第一代SU受体亲和力低、作用弱、剂量大、脂溶性差、细胞穿透力差、低血糖发生率高及不良反应较多,已被剔除[9]。 2 双胍类药物 苯乙双胍(phenformin、,降糖灵)、二甲双胍(metformin、降糖片、君力达)丁双胍(silubin)是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双胍类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拮抗抗胰岛素因子,减少葡萄糖经消化道吸取,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开释[10],有轻度降低体重作用,肥胖患者降糖成效显著,适用糖耐量低减的T2DM早期和较后期作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可提高胰岛素敏锐性和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可作为肥胖型DM患者首选药,对心血管系统也产生有益作用(降低血奖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降低血小板黏附和集合)[11]。苯乙双胍含苯环,用量不宜超过75mg/d,否则易发生乳酸酸中毒,而二甲双胍罕见有此副作用,但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或全身缺氧者不宜用[12]。双胍类胃肠道反应大,宜在饭中或饭后服用。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一:促进胰岛素分泌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 200-500 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 型糖尿病。 (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

药理学—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考情分析 1.胰岛素及其类似 物 药理作用、类别特点、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练掌握 2.口服降血糖药 (1)磺酰脲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 物相互作用 (2)双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4)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和药物相互作用 (5)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的作用特点 (6)其它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Ⅰ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素绝对缺乏 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 一、胰岛素 【药理作用】 >>降血糖 >>促进K+进入细胞内 【降糖机制】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见下图: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①对1型糖尿病是惟一有效的药物——首选; ②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效; ③糖尿病的危、重、急症或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血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 ④糖尿病有合并症——如:重度感染、高热、妊娠、分娩及大手术等。 2.高钾血症 给药方法: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作用机制:胰岛素及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变为糖原时,可将K+带入细胞内。 3.纠正细胞内缺钾 方法:合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GIK极化液) 静脉滴注 机制:促进K+进入细胞 应用:用于心肌梗死早期,可防治心律失常,减少死亡率。 【不良反应】 低血糖症: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耐受性:胰岛素抵抗 变态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极个别可见过敏性休克; 注射局部:有红肿、硬结、脂肪萎缩 低血糖反应的防治 发生原因: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升血糖反应有缺陷者。 临床表现: 短效制剂——饥饿感、心跳加快、出汗、焦虑、震颤等,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 长效胰岛素——以头痛和精神、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预防措施: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症状,以便及早发现和进餐,或饮用糖水等。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及尿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病,多数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现在已有很多口服降糖药用于临床,目前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膳食葡萄糖调节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六类。 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制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还可以增加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治疗不能良好控制的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抵抗或不敏感患者可试加用该类药物。目前常用的磺脲类制剂有第一代的D 860;第二代的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和糖适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优降糖:作用最强,且半衰期长,≥70岁的老年人应慎用,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由于其作用持续时间长,所以主张早餐前1次服用,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加量,若15mg/日,连服3个月,空腹血糖仍在11.lmmol/L以上,则为磺脲类药物失效, 可换用其他类降糖药或加用小剂量胰岛素同用。达美康:作用温和,较少出现低血糖反应,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故在降糖治疗的同时,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并发症。美吡哒:作用强度仅次于优降糖,但半衰期较短,是一种较强效且安全的降糖药。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防治动脉硬化。用药期间避免饮酒,注意饮食。进食不规则者、饮酒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糖适平:代谢产物95%经胆道及粪便排出,仅5%从尿中排出,糖尿病合并肾病者亦可应用。 这些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一般不采取两种药同用。用药量过大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糖作用的药物均可诱发低血糖反应,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仍反复有低血糖发作。对磺胺药过敏者慎用。所有磺脲类药物均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用药过程中定期查白细胞。 双胍类药物 可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常用药物有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片、君力达)、丁双胍。 二甲双胍的优点:①降糖作用明显,效果与剂量有关,单用该药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 ②在治疗剂量内,很少诱发乳酸性酸中毒;③应用范围广,肥胖、血胰岛素明显高者应优先考虑使用;④不增高血胰岛素水平,不增加体重,可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⑤对于糖尿病前的阶段——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有干预作用,可阻止或延缓部分人群由IGT状态进入糖尿病阶段;⑥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⑦二甲双胍可以和磺脲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膳食葡萄糖调节剂及胰岛素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于1957年首次用于临床,以其卓越的降糖作用及相对安全性被医学界认可,成为 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 巩固。2008年ADA指南又提出其在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上的作用。 二甲双胍作用的分子靶点主要是一磷酸腺苷(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AMPK参与体内很多代谢过程,并且在很多环节上都发挥重要作用;①抑制肝糖产生和输出;②促进 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加速葡萄糖的氧化代谢,降低血糖;③抑制脂肪分解,降低极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④减轻胰岛素抵抗(IR);⑤抑制食欲和减少肠道对堂的吸收。二甲双胍的突出 优点是不引起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或体重增加。双胍类的非降糖作用,如抗动脉粥样硬化 和抗血栓、改善血脂谱异常、抗氧化、降低血压与心率、控制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很值得我 们关注。 2005年发表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T2DM临床指南中推荐,新诊断的T2DM患者第 一步应进行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时即可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这些药物中,无论 对于超重还是正常体重患者,除非存在双胍类药物的禁忌症,患者从起始就应使用。2006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共同发布了T2DM治疗共识,将二甲 双胍的使用时间进一步提前,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 二甲双胍。除了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外,二甲双胍的最大优势在于降低T2DM患者心血管并 发症。在UKPDS试验中,接受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的患者除了降低42%的糖尿病相关死亡外, 还可降低39%的心肌梗死风险和41%的卒中风险。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双胍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肥胖T2DM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住者, 可作为首选药物。非肥胖T2DM患者与磺脲类或α-葡萄糖苷酸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糖效果, 而接受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包括T1DM、T2DM和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或胰岛素用量大,有IR者,可合用双胍类药物。同时,二甲双胍还可用于治疗肥胖的非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者。 最新版的ADA指南推荐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应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 在此基础上,如果HbA≥7%,则可分别加用基础胰岛素、磺脲类药物、格列酮类药物。二甲 双胍可以与各种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不但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减少了每种药物计量与不 良反应,延缓药物的继发性失效。最近很多研究报道了在T2DM成年患者给予以二甲双胍/格 列苯脲复合剂为初始治疗,在治疗20周后,不仅或得比单药治疗者更好的血糖控制,而且 细胞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均较单药治疗者有显著提高,提示联合用药对胰岛功 能有更好的作用。对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加 用二甲双胍可取得满意疗效。与克罗米芬(clomiphene)合用,可使9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伴有IR和雄激素增多者月经恢复正常。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的口服降糖药,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以及抑制肝糖 异生、葡萄糖的吸收方面疗效显著,另外在心血管保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微循环等方 面起到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新的领域的应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求证。 随着二甲双胍的广泛使用,需要知晓其不良反应。除了偶尔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外,应避免应 用于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乳酸酸中毒、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贫血、缺氧、 心力衰竭、酗酒、感染、手术、严重高血压、明显视网膜病、进食过少和妊娠、哺乳期妇女 及80岁以上者。此外,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使用血管造影剂和强抗凝剂(如华法令)前 后48h内、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大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患者也不宜使用。二甲双胍引 起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维生素B缺乏、皮肤病变、碱中毒、低血糖、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药物性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肺炎、脊髓炎等不良反 应的情况极其罕见,但亦需引起重视。二甲双胍缓释片能减轻消化道不良反应,但能否避免 此类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仍需进一步观察。

降糖药的临床使用及合理应用之欧阳育创编

降糖药的临床使用及合理应用 【姓名】宋世伟【学号】13312033 【班级】药学 糖尿病()0GSK3KM IK::039M T)I)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排泄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卵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招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 产生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6)#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m"n "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已 成为发财国家中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年夜非沾染性疾病"据估计从#%%% 年到#%&% 年,糖尿 病的患病率将由"C$& 亿增长到&C@@ 亿"据此,糖尿病将涉及到 全世界总人口的’= m#n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不竭增加T 已成为继 印度之后的第二糖尿病年夜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T 需长期服

药T 科学治疗 m&n "在)I 患者中# 型糖尿病患者占<%=以上 mAn , 并且在# 型)I 患者的治疗办法中,口服降糖药是主要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中药食疗调整生活方法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引起的、以高血糖以及继发的脂肪、卵白质和水、电解质等全身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病症,与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自己结构上的缺陷、胰岛素受体缺陷有关。临床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三高一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成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糖尿病,病发率均在上升,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年报导,全世界现有糖尿病患者已经诊断约亿,到年将突破亿。可见糖尿病的病发率逐年升高,己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沾染性致死、致残性疾病。据报导,发财国家糖尿病病发率约为6%~10%以上,我国糖尿病病发率约为2%~4%,我国患者已接近4 000万,居世界第二,第一、第三辨别是印度和美国。另据报导,在过去5年中,糖尿病的病发率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51亿患者,预计到2025年,患者人数将达到3亿。糖尿病可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

《格列齐特缓释片临床应用快速指导建议》

《格列齐特缓释片临床应用快速指导建议》《格列齐特缓释片临床应用快速指导建议》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成人T2DM患病率为10.9%,但血糖整体控制情况不理想,HbA1c<7.0%的达标患者不足1/3。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糖可减少因DKD、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外周血管和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肾衰竭、失明和截肢的风险。 磺脲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控制T2DM高血糖的口服药物之一,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该类药物在全球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且在国内外T2DM指南中被推荐临床使用。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磺脲类药物降糖疗效显著,还可减少或延缓T2DM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磺脲类药物不同的分子结构、药代/药效动力学以及剂型存在差异,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可能有所不同。 格列齐特作为二代磺脲类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一代磺脲类药物,是磺脲类中唯一被WHO推荐为基础用药的促泌剂。格列齐特在国际上的用药经验已经超过40年,在我国也是临床使用时间长、被糖尿病患者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 一、临床使用时机(表1~2) 磺脲类药物被多个国内外成人T2DM防治指南推荐为一线或二线降糖用药。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磺脲类作为一线起始治疗;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作为联合治疗的选择;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被推荐作为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

二、剂量与服用方法(表3) 表3剂量与服用方法(剂量与服用方法/推荐意见) ◆起始剂量?/60mg ◆最大推荐剂量/120mg ◆服药频次/每日1次 ◆服用方法/口服 三、临床疗效和适用人群(表4) 表4临床疗效和适用人群(适用人群/临床疗效) ◆新诊断T2DM患者/格列齐特缓释片单药治疗降低HbA1c达 1.30%~1.98%。降低FPG1.40~1.70mmol/L,降低PPG3.40~3.80mmol/L ◆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T2DM患者/格列齐特缓释片30~120mg/d用于口服药物单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可降低HbA1c1.0~1.94%,降低FPG2.03~3.73mmol/L,降低PPG3.87~5.36mmol/L 四、特殊人群用药 1.特殊人群用药(表5) 表5特殊人群用药(特殊人群/推荐意见)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一磺脲类: (一)作用机制: 1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 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 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 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 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7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2)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药主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身体里面的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利用上能够提高,所以双胍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的用药由于它对胃肠道有点刺激,所以刚开始用药的时候,一般主张一顿饭吃一半,把药送进去,这样做减少对胃的刺激,或者吃饭了以后立马把药吃进去。代表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DBI);二甲双胍(Metformin)。 1 作用机制: (1)减少糖异生 (2)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用大鼠做试验证明,能使肠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一半。 (3)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4)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氧化。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降糖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33%)(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糖尿病;不良反应 糖尿病属于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并且最近几年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最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现,目前全球有超过1.5 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就占到了3000万,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至关重要[1]。本文以本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满足糖尿病指标。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1.5±8.5)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病程(6.4± 2.1)年;实验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1.9±8.6)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6.6±2.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全面、系统的检查,然后为其提供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注射拜糖平25~50 mg/d,随后1周增加50 mg至100~200 mg/次,3次/d,最大剂量为200 mg/次,而实验组患者治疗药物用量同对照组,服药方式由注射改为口服。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①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出现明显好转,血糖水平趋于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糖水平未见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作者:赵亚芬 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第17期 赵亚芬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第二人民医院,浙江台州 317312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葡萄糖代谢障碍引起的可以合并多种并发症的疾病,需要患者终身用药。其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肥胖、不健康饮食以及缺乏体力活动。该文从口服降糖药 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正确选择及合理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指导如何正确选择和使 用口服降糖药。 [关键词] 口服降糖药;分类;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4)10(b)-0005-02 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的 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10年9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在9200万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果能对这一庞大的人群进行科学的指导,其意义也是非常巨大和肯定的。糖尿病分两种:1型糖尿病通常 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无法产生 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多发生于中年人,通常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口服 药物来治疗。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5个现代治疗要点:即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饮食控制, 运动疗法及血糖监测。就其中的药物治疗来说,如何正确选择降糖药,合理使用降糖药,对于 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常用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和使用 做一些简单的论述。 1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1.1 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 10%~52%(平均29%)。代表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苯脲,甲苯磺丁脲等。 1.2 双胍类 此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体内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利用上能够提高,所以不会引起低血糖。代表药物有苯乙双胍,二甲双胍。 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糖苷水解酶,减慢碳水化合物水解及产生葡萄糖的速度,并延 缓葡萄糖的吸收,能降低病人的餐后血糖。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糖尿病口服药物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糖尿病口服药物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疾病,是由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病,临床认为,糖尿病一旦得到确诊,就需要终身进行治疗,除了一型糖尿病之外,二型糖尿病均主张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 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一方面比较简单方便,另一方面,口服药物是所有用药途径当中最为安全的一种用药方式,临床上开发出的口服降糖药物较多,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患者。比这主要通过本文对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降糖药;个体化;联合用药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二型糖尿病最为多见,双胍类、磺酰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类型的药物都是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1]。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药物降糖作用较为微弱,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在实际用药时,需要结合药物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治疗需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2]。笔者主要对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1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用药需求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与饮食、代谢、遗传等因素相关,临床上的不同患者胰岛素功能以及影响糖尿病发生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部分患者存在肥胖、高糖饮食等问题,部分患者还存在糖尿病的并发症或者其他的慢性病等,例如:部分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存在肥胖等影响血糖升高的因素。这些因素都需要在选择用药方案时加以考虑。临床上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口服降糖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临床上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口服降糖药。

降血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降血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朱世钦马洪光 【摘要】目的帮助患者了解降血糖的药物,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降血糖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从临床分类、衡量标准等方面,综述降血糖的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降血糖药 一.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五大类:磺脲类、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增敏剂。 (一)磺脲类 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血浆胰岛素水平。 常用的磺脲类药物为第2代药品:①优降糖;②美吡达;③糖适平。这类药物均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出(仅格列喹酮消化道排出)。 (二)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这类药物吸收快、起效快、半衰期短,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迅速升高,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很少发生低血糖反应。 (三)双胍类 双胍类降糖药主要作用是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的异生作用,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1.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可持续5~6小时,最大剂量2000mg/日。副作用可能有胃肠道反应,不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肥胖病人最为适用。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治疗同时加服二甲双胍可减少胰岛素剂量。 2.苯乙双胍商品名为降糖灵,每日剂量不宜超过75mg。服用150mg/日以上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副作用为明显的胃肠道反应,食欲减退、恶心、胃痛及腹泻等。 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及妊娠及哺乳妇女。(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Acarbose(拜唐苹)是生物合成的拟四糖体。口服后在小肠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使单链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反应显著减弱,葡萄糖的吸收延缓。如Acarbose能有效降低糖尿病人饭后高血糖。2型糖尿病人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服Acarbose,常可获得满意效果。服用双胍类或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亦可同时服用Acarbose。 Acarbose的作用机制不同于前两类降糖药,其作用点在小肠,仅2% 以下被小肠吸收,并很快从尿中排出。其副作用为腹胀、腹鸣及排气多,偶有腹泻与腹痛。 禁用于糖尿病孕妇及哺乳期,胃肠道病变的病人。 (五)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及Pioglitazone(吡格列酮)等,能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增加胰岛素分泌。罗格列酮4mg/片,每日1~2片,吡格列酮15mg/片,每日2片,心功能不全病人慎用,使用后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二.胰岛素的使用 (一)常用的胰岛素制剂 胰岛素制剂因来源不同分为猪胰岛素及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因作用时间不同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常用胰岛素制剂: 1.诺和灵R 短效作用时间 2.诺和灵N 中效作用时间 3.优泌林30R 预混胰岛素 (二)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1.1型糖尿病,存在内源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缺陷,依赖外源胰岛素存活。 只要胰岛素补充恰当,其生活与寿命均可与健康人一样。 2.2型糖尿病,发生下列情况时,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 ①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或反复出现酮症。

最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

史上最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以下有关二甲双胍的常见临床问题,你都清楚吗? 1.糖尿病前期要不要服用二甲双胍?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原则上应该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当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而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患者存在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时,可以考虑给予口服药(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或噻唑烷二酮类)帮助改善糖耐量异常,但必须充分评估效益/风险比和效益/费用比,并且做好充分的医患沟通和随访。生活方式干预的措施仍然是最重要手段。二甲双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2.哪些人适用于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疗效更好,还适于胰岛素治疗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基础治疗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3.哪些人不适合服用二甲双胍?

下述情况禁用二甲双胍: ①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水平≥1.5mg/dl(132μmmol/L,男)、≥1.4mg/dl(124μmmol/L,女性),或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45ml/(min·1.73m2); ②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其他严重心、肺疾患; ③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症状等; ④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者; ⑤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有或 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⑥酗酒者; ⑦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4.如何正确服用二甲双胍? 服用二甲双胍的原则为“小剂量起始, 逐渐加量”。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5.二甲双胍有哪些不良反应? 正确使用二甲双胍风险和不良反应相对较低,但部分患者确实有轻微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见于药物治疗的。二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呱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背景 二甲双弧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 但二甲双弧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肌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肌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因此,二甲双呱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月瓜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弧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弧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呱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肌,体现了二甲双呱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弧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呱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弧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弧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弧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呱。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 表1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 B :推荐。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 :不作为常规推荐。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 表2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 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 表3常见缩略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