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放养水平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

鲢鳙放养水平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
鲢鳙放养水平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

第5卷第8期环境工程学报

Vol .5,No .82011年8月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ug.2011

鲢鳙放养水平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

影响的围隔实验

王丽卿

1

许莉

1

陈庆江

2

季高华

1*

张瑞雷

1

范志锋

1

张玮

1

赵风斌

1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2.上海市水务局,上海200050)

摘要在淀山湖进行放养不同密度鲢、鳙的围隔实验(密度水平梯度设置为0、40、80和120g /m 3),探索鲢、鳙的现

场控藻效果。结果表明,

实验后期(8—9月),鲢、鳙放养密度为80g /m 3和120g /m 3

的围隔对叶绿素a 的去除效果显著(P <0.05);且放养密度为80g /m 3

的围隔蓝藻比例降幅最明显。鲢、鳙对较大个体藻类以及大型浮游动物的滤食刺激了

平裂藻(Merismopedia )和色球藻(Chroococcus )等小型藻类的大量生长。鲢、

鳙放养3个月以后,蓝藻和隐藻共同组成围隔的优势藻类。单纯放养鲢、鳙的手段适于主要目标为控制蓝藻数量而非降低藻类总量的湖泊水体。

关键词

生物操纵

鲢鳙

藻类控制围隔实验淀山湖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

9108(2011)08-1790-05Stocking level effects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s 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enclosures in Dianshan Lake

Wang Liqing 1

Xu Li 1

Chen Qingjiang 2Ji Gaohua 1Zhang Ruilei 1

Fan Zhifeng 1

Zhang Wei 1Zhao Fengbin

(1.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 ;

2.Shanghai Water Authority ,Shanghai 200050,China )

Abstract Enclosures stocked with gradient biomass (0,40,80,120g /m 3)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s were set up in Dianshan Lake to study the effects on algal control.It was indicated that 80g /m 3and 120g /m 3density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decreasing the content of Chl.a ;also 80g /m 3density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were most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percentage of Cyanophyta.However ,the fish ’s grazing on the macro-algae and macro-zooplankton 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micro-algae such as Merismopedia and

Chroococcus .After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were stocked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the dominant algae in enclosures were Cyanophyta ,followed by Cryptophyta.Stocking of filter feeders (silver and bighead carps )was just suitable for controlling density of Cyanophyta not total biomass of algae.

Key words biomanipulation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algal control ;enclosure experiment ;Dianshan Lake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08DZ1203103);上海市重点学科建

设项目资助(S30701)

收稿日期:2011-04-02;修订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王丽卿(1970 ),女,教授,主要从事水生生物生态学和

水域修复工作。E-mail :lqwang@shou.edu.cn *通讯联系人,E-mail :ghji@shou.edu.cn

生物操纵理论的提出[1]

,改变了单纯关注营养盐控制蓝藻水华的思路,促使学者们开始考虑通过

食物网作用(营养级联下行效应)来控制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因其滤食性特点被认为是潜在的控藻生物,很早就受到关注

[2,3]

。目前关于鲢鳙控藻的作用仍存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鲢鳙能够有效滤食蓝藻以减轻水华的发生

[4,5]

;也有研究认为,引入鲢、鳙可能

导致藻类小型化[6]

。国内外许多水域已开展了有

关鲢鳙控藻的围隔实验并投入应用,

但由于放养密度、水体营养水平和初始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7-9]

。谢平[10]指出,每个水体都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鲢、鳙生物量临界阈值。作为上海市水源保护地的淀山湖,

在每年6—9月份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

影响水源水质功能。

第8期王丽卿等:鲢鳙放养水平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

本研究以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为基础,于2009年水

华易发期在淀山湖进行围隔实验,对比放养不同鲢

鳙生物量的控藻效果,

探讨在淀山湖运用鲢鳙控制蓝藻水华的可行性及合适放养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围隔布置

本实验采用围隔生态学方法,围隔结构由竹柱

夹防水布组成,防水布上沿随水位变动可以调节,围隔用布高度为3.2m ,能够防范浪高1m 的台风侵袭;防水布底部用石笼压实,以防外界生物进入和鱼类游出。围隔结构布置见图1

图1

围隔布置照片

Fig.1

Photo of the enclosure experiment

1.2实验设计

实验围隔位于淀山湖网箱养殖区内,水深2.1

m 。每个围隔面积为10m ?10m ,实验用鱼均为同批次的1龄鲢、鳙,平均体长约20cm ,平均尾重鲢鱼(95.6?5.0)g 、

鳙鱼(160.8?6.0)g 。单因素实验设计,设置各围隔鲢、鳙放养比例为3?1,放鱼密度依次为低密度(LF ,40g /m 3)、中密度(MF ,80g /m 3)、高密度(HF ,120g /m 3)和对照组(NF ,无鱼)。每个处理组设置2个重复。围隔外湖区(Lake )设2个采样点,所测数据取其平均值。实验时间为2009年6月8日—9月25日。1.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放鱼初始(6月8日)对上述实验围隔分别取样一次,实验期间每隔10d 取样1次。测定指标包括水质和浮游生物指标。叶绿素a 及水质指标的测定参照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11]

。浮游植物定量样品采集0.5m 和1.5m 水深等量混合水样1L 进行分析,用细胞体积法推算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

植物种类鉴定参照《中国淡水藻类》等

[12-14]

。2

结果与分析

2.1感官状况分析2.1.1水华发生情况实验期间对围隔内外的水华发生状况持续跟踪记录如下:

湖区(围隔外)在8月中旬—9月中旬时常有小面积蓝藻水华发生(受风向的影响,发生规模不大)。围隔实验初期(6月23日),放鱼组围隔内均出现褐绿色水华(优势种为裸藻),当日傍晚水华即消失;7月中旬(7月12和19日),无鱼组围隔爆发大面积蓝藻水华(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但放鱼组则无水华发生。8月份,降雨较频繁,各围隔没有水

华发生;至9月4日,

无鱼组再次爆发微囊藻水华(规模不大),放鱼组则无水华发生;9月中旬至实验

结束,温度下降,各围隔都无水华发生。2.1.2

水体透明度的变化

放鱼初始(6月8日),围隔内水体透明度(图2)较低,与湖区接近(初始为42cm );7月下旬,放鱼围隔相比对照组和湖区的透明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至8月18日,围隔内透明度达到峰值,以MF 组最高(达70cm );9月份随水温的下降,各组透明度平均降低5cm ,而同期湖区下降10cm 。整个实验期间,放鱼围隔透明度显著高于无鱼围隔,其

中MF 组(80g /m 3

)水体透明度的增高最为明显。方差分析LSD 多重比较(α=0.05)表明,实验初期围隔内透明度与湖区的差异不显著,实验后期(8—9月),3个放鱼组透明度与湖区的均存在显著差

异,NF 组与MF 组透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但NF 组和湖区无显著性差异

图2实验期间各样点透明度的变化Fig.2

Dynamics of secchi depth in sampling sites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1

971

环境工程学报第5卷

2.2

叶绿素a 含量的变化

实验期间,围隔Chl-a 含量均值(图3)的变化范围为40.5 47.9μg /L ,

且MF 组和HF 组较NF 组Chl-a 含量要低一些。湖区Chl-a 含量的波动幅度

明显高于围隔水体。在实验初期(30d 内),围隔水体中Chl-a 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实验组之间差异不大;8月7日—9月8日期间,放鱼实验组水体Chl-a 含量较NF 组明显要低,且围隔间差异显著,

以MF 组水体Chl-a 含量最低,HF 组次之,此阶段围隔内Chl-a 含量持续高于湖区。方差分析LSD 多重比较(α=0.05)表明,实验初期各围隔水体Chl-a 含量与围隔外差异显著,而放鱼围隔与对照组(NF )之

间差异均不显著;实验中后期(8—9月),

NF 分别与MF 、HF 之间Chl-a 含量呈显著性差异,而3个放鱼

围隔之间无显著差异

图3

实验期间各样点叶绿素a 含量的变化Fig.3

Dynamics of Chl-a in sampling sites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2.3不同鲢鳙放养量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3.1

浮游植物群落数量变化

实验期间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动态(图4)与叶绿素a 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浮游植物数量整体变化趋势呈现6月较高—7月份下降—8、

9月份又回升的波动状态。8月份进入稳定期,

此时MF 组浮游植物数量最低,

HF 组次低。NF 、LF 、MF 和HF 组浮游植物平均数量分别为29.58?106、31.34?106,28.08?106和32.91?106cells /L ,可见,围

隔间藻类数量上相差较小,

MF 组数量稍低于对照组和其他放鱼组。LSD 多重比较(α=0.05)显示,

各处理组浮游植物数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注:7月18日数据缺失。

图4实验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变化

Fig.4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density in

sampling sites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实验期间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表1)。实验后期,蓝藻、绿藻和硅藻的比例

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最终蓝藻仍为优势藻类,隐藻

为次优势藻类。与NF 组相比,

LF 、HF 组蓝藻门藻类数量减少的幅度较小,MF 组蓝藻降幅最大(约

44%),实验结束时百分比降至50%以下,即80g /m 3能够有效降低蓝藻数量。隐藻门的数量均大幅上升,所占百分比不断提高,从上升幅度来看,MF >NF >HF >LF 。放鱼围隔与对照组相比,蓝藻下降幅度以MF 最大,实验结束时蓝藻所占比例降至50%以下。

表1

实验前后各门浮游植物数量组成的百分比

Table 1

Percentage of number of phytoplankt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s

(%)

NF

LF MF HF 实验开始(6月8日)

蓝藻门

87.7?38.487.1?33.487.3?38.095.6?48.0绿藻门6.8?3.47.5?3.48.3?3.42.5?1.3硅藻门3.0?1.43.7?2.41.2?0.81.1?0.5隐藻门2.6?1.11.6?0.92.7?2.30.7?0.3实验结束

(9月18、25日平均值)

蓝藻门

54.6?21.466.9?32.443.1?22.461.7?32.4绿藻门6.3?3.44.8?2.58.4?5.46.4?3.4硅藻门1.7?0.81.3?0.61.9?0.72.4?0.8隐藻门

33.0?10.9

20.0?10.2

40.6?22.4

28.9?13.2

2971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植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18241054 课程学分:0.8 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前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是农林院校各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学习相关后续课程的必要前提,也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本实验课程紧密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技术、基本原理以及研究过程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本大纲体现了植物生理学最实用的技术方法。实验内容上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实验手段和方法上,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 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目标旨在培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有关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建立。开设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和有关理论,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预期结果,操作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时要严肃认真专心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及时将实验结果如实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四、学时分配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别备注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定量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的溶液培养及缺素症状观察3学时验证性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3学时设计性 红外CO2分析仪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3学时设计性选修 植物生长物质生理效应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3学时验证性

6、植物学实验报告2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次11农学1班组别201130010110 题目植物生长区域的测定姓名梁志雄日期2012-11-10 一、实验原理 植物或其各器官的生长常只局限于某些区域,通过对植物生长区域的观察,可以加深对植物生长大周期这个植物生长基本规律的认识,本实验用画线法来测定植物生长区域。 二、实验材料与实验器材 发芽的绿豆种子、培养箱、滤纸、毛笔、绘图墨水、直尺 三、实验试剂 1/22mol/L的草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钡溶液、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 、选择根系生长较好的发芽种子两粒(根长度为1.5~2.0cm适宜)。用滤纸将根上水分吸干,然后从根尖起,用绘图墨水画线十道,彼此间隔1mm。画线时小心不要使幼根受伤。 2 、待墨水干后,把种子放人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盖上盖,写上标笠,放入恒温箱中培养,1~2天后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3 、绘图表示培养前后根的差别,量出各道线间的距离,列表记录,说明根的生长区域在幼根的哪一部分 五、数据记录记录 培养后各段根的长度 幼根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3 1. 2 1. 3 1.7 1.6 1.8 1.7 1.1 1.1 2 0.9 1.2 1.2 1. 3 1.6 1.7 1.7 1.6 1.2 1.2 3 1 1.2 1.3 1.2 1.8 1.7 1.7 1.8 1.2 1.1 平均值 1.0 1.2 1.2 1.3 1.7 1.7 1.7 1.7 1.2 1.1 六、实验总结

由实验数据可以知道,5、6、7、8段生长最快,故根据已有资料可以判定该段位伸长区、而2、3、4生长次之,估计为分生区、9、10段有明显的根毛,为根毛区,可以看到第一段没有生长,故为成熟区。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1.熟悉植物野外的生存环境,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巩固和加强课堂知识内容,观察、比较、分析植物各大类群的典型代表植物,探讨各大类群植物的形态特征。 3.学会使用植物检索表,掌握一般的的植物分类的理论基础。能通过检索表认识查找植物,并掌握常见植物的科、属类别。 4.通过野外实习,学会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自己动手做标本,初步学会和掌握做标本的方法、步骤,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 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野外实习的内容及要求 野外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实习,它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植物世界的一项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这次实习的重要内容。标本的采集要讲究技巧,必须要有花或有果的、叶子较完整的、长势相对较好的植物才有价值,还必须注意雌雄是否异株,雌雄异株的必须两种都要采。标本采集回来必须及时进行压制。压制时最好全小组都参与,这样有利于大家都掌握压制方法。压制时除了要注意叶子要翻平之外,还要注意叶子应该要有正、反两面。压制完之后的头三天要每天都换纸,之后可以隔一、两天再换,直到压干为止。我们分别对常见观赏植物、山地植物、树木的植物形态特征、种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洈水鲢鳙鱼无公害养殖操作规程

洈水鲢鳙鱼无公害养殖操作规程 鳙鱼,又名花鲢、胖头鱼,浮游动物食性,其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历来被捧为水产上宾。鲢鱼,又名白鲢鱼,浮游植物食性,是人们常见的大宗水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食品结构的不断调整,鳙鱼更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准入机制,特对洈水牌鲢鳙鱼进行无公害养殖,并制定养殖操作规程。 1. 养殖前的准备 1.1 养殖水域选择 1.1.1 池塘条件 养殖鲢鳙鱼为主的池塘首先选择是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避风向阳,面积10—20亩且池底平坦,池埂宽大、坡比在1:2.5—1:3之间,池塘水深能够保持2米左右。 1.1.2 湖泊条件 养殖鲢鳙鱼为主的湖泊,选择以蓄水为主的湖泊,并保持丰富的生物资源,且捕捞方便,排灌方便。 1.1.3水源条件 无公害养殖鲢鳙鱼水域的水源应选择远离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区,远离鱼病疫区的地方,且进排水方便,其湖泊及池塘进水的主要水源应是水质清新的洈水水源。 1.2 池塘消毒

主要是彻为主的池塘而言,鲢鳙鱼池塘消毒主要是针对养殖. 底清除池塘野杂鱼及有害微生物。 1.2.1 氧化钙(生石灰)池塘消毒 干池清塘消毒每亩用氧化钙(生石灰)75公斤全池泼洒,带水清塘消毒每亩每米水深用氧化钙(生石灰)150公斤全池泼洒,以彻底杀灭池塘中敌害生物及致病微生物。 1.2.2 漂白粉清塘消毒 每亩每米水深用漂白粉12-15公斤兑水全池泼洒,彻底杀灭池塘中敌害生物及致病微生物。 1.3适度肥水 以养殖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在清塘消毒后,每亩施粪肥300公斤或绿肥400公斤。 2. 鱼种投放 2.1 鱼种来源 主要是本地人工繁殖的鲢鳙鱼苗经过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再进行套养成0.2-0.5公斤的鲢鳙鱼鱼种。 2.2 苗种繁殖 2.2.1 亲鱼选择 鲢鳙鱼亲鱼种的选择,其亲本来源应该是国家规定的四大家与原良种基地,应选择性腺成熟、体型完整、品质优良、品种纯正、无病无伤的个体,雌性个体生长3-5年,雄性个体生长2-3年。育亲鱼的培2.2.2

生理学学生实验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 生理学实验报告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 实验目的 1.学习机能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

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3.了解刺激的种类。 [2] 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机能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3] 实验对象 蛙 [4] 实验药品 任氏液 [5] 仪器与器械 普通剪刀、手术剪、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6]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破坏脑、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左手握住蛙,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3-1-1)。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蛙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蛙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如蛙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不彻底,应重新破坏。

花鲢使用养殖技术

花鲢实用养殖技术 鳙的食物是水中大量生长的浮游生物。它的鳃耙细长而排列紧密,但没有骨质桥,也没有筛膜,因此滤水作用较快,滤集浮游动物的能力较大。食物的主要组成是轮虫、甲壳动物的枝角类,也包括多种藻类。从个体数量上看,藻类往往多于动物性食物。但从体积上来看,动物性食物仍占主要成分。从鳙的摄食特点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不断摄食物的种类,在浮游生物的生长季节内,只要嘴不断张闭,食物就不断地随水进入口腔。 在自然条件下,鳙鱼与其他家鱼一样,其性腺在静水中可以发育,但卵子成熟却需要江河水环境和水位上涨等生态条件。在长江的干、支流中,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当流域内降雨汇集干流造成水位上涨、水温达到18℃时,亲鱼在溯流过程中性腺迅速成熟,由IV期转入V期即行产卵和受精,鱼卵受精后顺水漂流发育,孵化成鱼苗。 无论养殖或天然生长的鳙鱼,只要达到性成熟年龄,个体大、生长良好并无伤病,均可作为亲鱼。雄鱼在胸鳍前面有几根鳍条上缘各生有似刀的锋口,用手左右抚摸,有摸在钝刀锋上的感觉;腹部较小,性成熟的个体,轻压生殖孔有乳白精液流出。此鱼胸鳍光滑。 亲鱼培育 (1)亲鱼培育池。要近水源、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开阔向阳、交通便利;池底平坦,以壤土并有一些淤泥为好。放养亲鱼前必须进行常规清整与消毒。 (2)放养密度。每1/15 hm2可放养10—20尾。另搭配草鱼亲鱼2—4尾,每1/15 hm2 放养总量。以150—200kg为度。雌雄比例为1:1.5为好。 (3)亲鱼培育。亲鱼放养前,应先施好基肥,放养后,根据季节及池塘具体措施追肥。一般每1/15 hm2 750—1000kg,在冬季或产前可适当补充些粉状精饲料(每尾年投精料20kg左右)。 亲鱼催产 (1)亲鱼选别:雌鱼腹部比较膨大,生殖孔附近饱满、柔软、略有弹性,生殖孔红润,仰翻腹部能隐见助骨,太高尾部,隐约可见卵巢轮廓向前移动。但是如果雌鱼腹部过分膨大,弹性消失则需要放在清水池或微流水池几天后再行进催产。雄鱼能挤出入水即散的乳白精液,都可选用。 (2)雌雄配组:自然产卵受精,雌雄比例为1:1—1:1.5;采用人工受精雄鱼可少于雌鱼,1尾雄鱼的精液可供2—3尾同样大小的雌鱼受精。 孵化 人工孵化是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工具内,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孵出鱼苗。有时也用曝晒过氯气或用硫代硫酸钠处理后认为安全的自来水。孵化水温必须相对稳定,经过滤池或过滤闸进行三级(40目、60目、80目)逐级过滤。孵化工具有孵化箱、孵化桶、孵化缸、孵化环道、孵化槽和塑料孵化器,要因地制宜地选用。孵化时间因水温而异。 苗种培育及运输 培育 (1)池塘条件 鳙鱼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15—1/15hm2,池深1.5米左右;池堤牢固不渗漏;池底平坦淤泥适量,无水草丛生;鱼池向阳,阳光充足。而且放养前必须经过清整和消毒。 (2)鱼苗放养密度:每1/5hm28万—12万尾。 (3)鱼种放养: 体长30—60mm时,多采用单养,其密度根据池塘大小、水深、肥瘦来决定。培养鳙鱼种时,应注意勿搭配食性相近的鲢鱼。 (4)投饵技术与投饵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综合实验报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院: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小麦品种川育20号为实验材料,分别用0、15、30、45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烯效唑能影响小麦种子呼吸强度,促进其根系活力,并促进根的发育,此外,烯效唑还能使叶绿素含量增多,丙二醛含量减少,增强幼苗抗性。但是,不同浓度烯效唑对幼苗的影响也有不同。[结论]小麦生产过程中,烯效唑使用浓度以15mg/l为宜,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烯效唑在大田作物上的开发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小麦幼苗;烯效唑;形态指标;生理指标;生长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Uniconazole on wheat seedling growth effects. [Methods] in wheat varieties from Sichuan Education No. 20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were treated with 0,15,30,45mg/l Uniconazo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on wheat seedling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influence. [results] and compared to controls, Uniconazole can affect wheat seed respiration and promote the root vigor, and promote root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Uniconazole can enable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increased and MDA content decreased, enhance seedling resistance. However,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Uniconazole on seedling also different. [Conclusion]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 the u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15mg/l is appropriate, the study can further exp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eld in the field of crop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Key words: wheat seedling; the effect of the form index; the physiological index; the growth of the 前言: 烯效唑(S-3307)又名特效唑、高效唑,化学名(E)-1-对氯苯基-2-(1,2,4-三唑-1-基)-4,4-二甲基-1-戊烯-3-醇,烯效唑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植物生长

植物学实验守则

植物学实验室守则 1.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静,实验要严肃认真,专心观察,不得高声喧哗,切忌任意谈笑,原则上得穿实验服。爱护环境卫生,在实验室内不准随地吐痰、吸烟及乱扔纸屑。 2.爱护一切仪器及设备,节约水、电和一切消耗物品。遵守操作规程,不听从老师指导和不按实验室操作规程而造成的仪器设备损坏按学校有关规定赔偿,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3.学生实验时要服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不遵守规章制度者,应 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者,指导教师有权取消其做实验资格。 4.学生做实验必须准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之前必须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预习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将写好的预习报告放在 相应的位置上以备指导教师检查。 5.熟悉和掌握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仪器的性能,操作规程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实验中做好实验记录, 不得抄袭,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6.实验过程中,学生应根据实验指导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随时作好记录。遇到问题,应积极思考,分析原因,排除障碍。对于经自己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请指导教师或其他同学帮助。 7.实验完毕,按照已安排好的值日小组将实验室的卫生打扫干净;清查各种仪器、用具并擦拭干净。将实验用具摆放整齐,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8.实验时同学要带上实验指导书、课堂笔记、教科书、实验报告册、绘图铅笔,橡皮、直尺等。 实验报告书写内容说明 (一)实验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通过植物学实验课程实践操作,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研究植物个体发育中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与结构;认识和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及与功能间的关系;植物系统演化及类群多样性概况。 (二)实验报告的内容 1.实验名称 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 2.实验目的 植物学实验要求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实验内容 观察切片标本时注意切面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显微镜下一块组织一个薄片建立立体结构的概念。观察制片标本时要注意结合观察植物体的外形,了解取材部位,联系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运用对比法对比各种结构的异同、特点,达到深入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课堂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必要的植物系统分类学直观及实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生物学的后继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4.实验材料及用品 根据各个实验内容的不同写明所需用的实验工具及药品。 5.实验步骤 详细的书写各个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或用流程图来表示,不可照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成绩 姓名苗雪鹏班级 1班学号 1080800021 实验题目实验三植物体中N、P、K主要养分的速测 【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体内N、P、K测定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如何测定植物体中N、P、K的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 植物体主要由C、H、O、N、P、K、Ca、Mg、S、Fe等十几种元素组成,除 此以外还包括Ca、Zn、Mn、B、Mo,但需要量较少。 在通常条件下,植物利用太阳光能,从空气中获得C,从水中获得氢和氧, 而N、P、K等元素则是来源土壤肥力。在栽培过程中,能够知道植物的需要和 土壤内N、P、K变动的情况,对考虑施肥措施是有帮助的,因此测定土壤及植 物体内的N、P、K是很重要的。 硝态N测定:硝态N是硝酸的阴离子(NO 3 -),它是强氧化剂,所以鉴定N- 离子几乎都用氧化反应,用二苯胺(C 6H 5 ) 2 NH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在NO 3 - 存在时二苯胺被硝酸氧化而显蓝色。 有效P和无机P测定:P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酸铵,然后以氧化亚锡作为还原剂时,使磷钼酸铵还原为“磷钼兰”(低价钼化合物混合物)溶液呈兰色。此法能测土壤有效P,过磷酸钙中有效P和植物体内的无机磷。 速效K的测定:四苯硼钠〔NaB(C 6H 5 ) 4 〕与钾离子生成白色沉淀为四苯硼酸 钾〔KB(C 6H 5 ) 4 〕 【实验材料和试剂】 在完全培养液、缺乏N、P、K、Fe的营养液中培养四周的玉米苗 硝态氮试剂、磷试剂Ⅰ、磷试剂Ⅱ、K试剂、标准溶液1、5、10、20、40ppm 【实验方法】 1.植物组织浸提液制备 将植物剪成小块,称取1g,迅速倒入已沸腾的蒸馏水(约10ml)烧杯中,用毛细玻璃棒经常搅动,小火煮十分钟,煮液倒入10ml容量瓶中,另加少量蒸馏水,继续小火煮植物材料5分钟,浸提液倒入上述容量瓶内,再以少量蒸馏水洗植物材料,使最后容量为10ml。 植物组织在计算含量时要乘以10,因每克鲜组织稀释了10倍。 2.硝态N测定 在白瓷板的凹内分别滴入1、5、10、20、40ppm的混合标准液1滴,然后将待测液(植物浸提液)分别滴入其他凹内,最后每个凹内各加5滴二苯胺硫酸溶

基础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营养器官叶结构比较的自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 实验日期:评阅教师:评分: 摘要:本次观察材料采用黑松、油茶以及革命草的营养器官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并与模式图进行比较。自主实验一般能够观察到叶的基础结构,例如上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等,但对于部分特征结构的观察效果一般,如束鞘、厚壁组织鞘、上皮细胞、副卫细胞等。 关键词: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叶结构;比较 0引言:为更好地掌握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特征,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对选取观察材料进行处理并制片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以及提升组织材料、归纳、总结和写实验论文的能力。 1材料方法 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以及采集时间及地点:2015年5月15日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选取自主材料的营养器官叶,并采取徒手切片法进行临时制片、观察、记录、拍摄照片以及进行自主实验材料和永久切片的比较。 2结果 自主观察结果与模式图的比较 黑松叶横切面如图三所示,其中表皮、下皮层、叶肉、树脂道、内皮层、木质部及韧皮部较为清晰可见,而厚壁组织鞘、上皮细胞、副卫细胞、蛋白细胞、厚壁组织、薄壁组织以及保卫细胞较为模糊而尚未标注。 图一黑松叶横切面自主观察图 1.表皮 2.下皮层 3.叶肉 4.树脂道 5.内皮层 6.管胞状细胞 7.木质部 8.韧皮部

图二黑松叶横切面模式图 油茶叶过中脉横切面的结构观察如图一,观察到上下表皮、角质层、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木质部、韧皮部,其中气孔、厚角组织、薄壁组织、束鞘的观察不够明显。 图三油茶叶横切面自主观察图

实验报告---被子植物果实的结构观察

实验 4 被子植物果实的形态结构及胚的发育 14级生物科学1班李明 320140926541 2014.4.27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百合子房横切面的观察,认识胚囊的发育过程; (2)通过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垂柳幼胚、荠菜胚或其他植物,了解植物发育过程中各时期胚的形状变化及种子的形成。 (3)通过对典型果实类型的观察,对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好基础。 二、实验材料 (1)百合子房横切片(几个不同时期)。 (2)垂柳幼嫩果序、荠菜不同发育时期的新鲜角果。 (3)番茄、柑桔、梨、桃、向日葵、花生、香蕉、草莓、菠萝等各类新鲜或贮存的果实标本。 三、用具及试剂 显微镜、解剖镜、凹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刀、 爱氏苏木精、5%KOH、50%乙醇、无水乙醇、蒸馏水、香柏油 四、实验内容 (1)百合子房横切面的永久切片观察。 略 (2)荠菜的整体透明法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普通载玻片上。 透明:每个果实有20—30个胚珠,滴上1-2滴5%KOH溶液,10分钟左右以后胚珠和珠心组织变得松软易碎,而胚则完好。 清洗:用吸水纸吸取KOH溶液,再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观察: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芥菜的胚。 (3)垂柳的整体染色与透明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受精后的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凹玻片上。(因为垂柳的胚珠太大,发在普通载玻片上就无法盖盖玻片) 浅染:滴加稀释后的苏爱氏木精,染色5-20min,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脱色:冲洗后,加上1-3滴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进行脱水,呆乙醇挥发至胚珠周围几乎没有液体时,再次添加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约重复3-5次。 透明:在凹槽内滴上数滴香柏油对受精后的胚珠进行透明。 封片:透明后放置一会或不经放置,盖上盖玻片。

黑鱼

黑鱼养殖科学解读 在如今的水产养殖业中,乌鳢(黑鱼)已成为越来越多养殖户选择的养殖对象。但是制约单位产量,威胁产品质量,影响持续发展,引发病害爆发等现象仍然存在。要解决这个一系列问题,关键是科技,是技术,是管理,是理念,正如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提到的核心内容—“农业科技”。同样,只有科学技术才可能让你在水产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建立农业推广体系”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一个关键词。因此,就乌鳢人工精养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笔者用一种科学而又易懂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希望本文的这种表达及内容能让更多水产养殖者收益。同时说明,本文提到的仅是乌鳢养殖过程中的要点,内容可能包含不够全面。 一、饲养前准备 ①池塘及水深的选择,经过多年养殖经验可知,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1-3亩为宜,太大管理不便。水深1.5-1.8m最佳,水太浅,水体的容载量较小,水太深,水体底部水温不宜升高。 ②池塘及鱼体消毒,池塘在放养鱼苗前半个月要采取干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清塘。且要杀死或捕完陈年乌鳢,以防对幼苗造成伤害。鱼苗在放养前,体表可能会受伤,有病菌感染,所以也要消毒后下塘,即鱼体可用3%-5%的食盐水浸润10-15min,也可用15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润10分钟左右。 ③苗种的选择及投放,若是放养隔年鱼苗,可在3-4月,放养规格一般在110-150g,长度在16-20cm的鱼苗,放养3000—5000尾。如果放养规格基本一致,下塘后则不需筛选分养,经6-8个月的养殖,当年即可上市。若是放养当年鱼苗,可在6-7月放养30-50g,长度3-5cm的鱼苗,可放养5000—7000尾,但要经过2-3次筛选分养,避免自相残杀,来年可以达规格上市。 ④防逃及基础设施,乌鳢擅长跳跃、喜逆水流游动,因此,池塘进排水口要有防逃措施,塘四周设篱笆或网片,还需水泵、增氧机等其它设备。 二、投饲及注意事项 乌鳢为肉食性鱼类,目前人们常用小杂鱼、小虾、冰鲜鱼、畜禽的下脚料等作为饵料,据试验统计,净增500g鱼体湿重,需要消耗2.2-2.7kg鲜杂鱼。关于投料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大中型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水库有大、中、小之分,渔业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鱼类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也各不相同。 大、中型水库具有是面大、水深、库容大的特点,生态条件复杂且难控制。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库内的天然饵料进行较为合理的粗养。 放养密度主要是根据水域的供饵能力决定的,不同水域的供饵能力不同,鱼产力(水域生产某种鱼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不同。从理论上讲,一个水域某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应当是放养后存活鱼群恰好能达到这种鱼产力的密度,或者说是某种鱼对饵料的利用强度同饵料资源增殖能力相适应的密度,低于或高于此密度均属不合理,但在生产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通常是通过渔获物分析,根据某种鱼放养后的生长情况,逐年对密度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在鱼种规格13.2厘米,放养鱼种回捕率约40%,商品鱼的起捕率达到70%左右,成鱼起捕标准1千克/尾的情况下,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每年鱼种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鱼产力(千克/亩):富营养型水库:30~40,中营养型水库:20~30,贫营养型水库:15~20;放养密度(尾/亩):富营养型水库:110~140,中营养型水库:80~110,贫营养型水库:50~80;鲢鱼的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35~40,中营养型水库:30~35,贫营养型水库:25~30;鳙鱼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0~55,中营养型水库:55~60,贫营养型水库:60~65;草、鲤、鳊、鲴等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15,中营养型水库:5~15,贫营养型水库:5~15。 在水库渔业生产中,如放库鱼种的规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达不到40%,或2~3龄的鲢、鳙个体生长已超过1千克,则鱼类的放养量应适当增加,反之,则应适当减少。同理,若当年起捕率达不到70%,则下一年度的鱼种放养量亦应适当减少,反之,则应适当增加。养殖鱼类搭配比例的调整亦需因库制宜。有的水库,水土保持较差,库水经常混浊,则鲢、鳙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减少,草鱼、鲤、鲫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增加。至于作为主养鱼类的鲢和鳙之间的混养比例须根据同龄鱼的生长速度调整。若同龄鳙的个体生长显著快于鲢,则鳙搭养比例适当增加;反之,鲢的放养比例应适当增加。许多高产水库的渔业生产实践表明,大型水库鳙的放养比例一般以大于鲢为佳。 对于新建成的大、中型水库,由于大水初淹库区,水质较肥,青草、有机碎屑等饵料也较丰富,开始1~2年的鱼种放养量可高于该库正常放养量(根据营养类型的特征而定)的2~3倍。草鱼、鲤、鳊等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搭养比例也可提高到20%左右。新建水库由于鱼类区系尚未形成,没有或很少有凶猛鱼类,鱼种的放养规格也可适当降低,甚至放养夏花鱼种也可以 一、合理放养的涵义 (1) 二、放养对象的选择 (1) 三、鱼种放养规格 (3) 四、鱼种质量 (4) 五、鱼种放养密度 (5)

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

第32卷第5期2011年9月 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2,No.5Sep.,2011 收稿日期:2011-09-11 基金项目:国家863科技计划(2002AA601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66);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SQ200907)。 通讯作者:谢平。E-mail :xieping@ihb.ac.cn 作者简介:柯志新,1976,男,博士,主要从事水生生态学方面的研究。E- mail :kzx@scsio.ac.cn 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 柯志新1 ,谢 平2,过龙根2 ,徐 军2 ,周 琼 3 (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 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3.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很大,鲢在养殖密度低的2004年和养殖密度高的2005年的日均增重分别为6.07g 和4.30g , 鳙则分别为11.29g 和5.09g 。鳙的生长速度比鲢快,但受密度影响的程度比鲢大。从季节变化来看,鲢属于单峰型生长,生长速度和水温显著正相关;而鳙一年中呈现出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5 6月和9 10月,夏季爆发的蓝藻水华对鳙的生长速度有所抑制。为使当年投放 的鱼苗在年底能达到出售的商品规格,太湖梅梁湾水域围栏养殖鲢鳙的初始鱼苗投放密度应低于12g /m 3 。 关键词:鲢;鳙;生物操纵;围栏养殖;太湖中图分类号:Q1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11)05-0013-06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加剧,越来越频繁的蓝藻水华成为困扰众多湖泊和水库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放养滤食性的鲢鳙被认为是能控制蓝藻水华、净化水质的有效手段之一(谢平,2003;Starling ,1993;Xie &Liu ,2001)。谢平等(2001)研究发现,东湖多年爆发蓝藻水华的消失正是由于该湖放养了大量鲢鳙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对蓝藻水华控制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加, 运用放养鲢鳙的方式控制水体蓝藻的过度生长已经在全国各地 富营养化水体得到了广泛应用(Xie &Liu ,2001;Zhang et al ,2008)。关于鲢鳙控藻生态效应的研究非常多,鲢鳙放养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影响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谢平, 2003;Datta &Jana ,1998;Dong &Li ,1999);在这种以控藻保水为目标的生态养殖模式下,进行鲢鳙生长特征和经济效益分析的 研究很少;制定合理的放养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产出和效益也是广大养殖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2004和2005年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生物控藻围栏中的鲢鳙生长特征,分析了其生长的影响因 素, 旨在为今后鲢鳙的生态养殖制定合理的放养策略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梅梁湾位于太湖的北部,面积约100km 2 ,水深1.8 2.3m ;不仅是无锡市的主要水源地,而且是一 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过去的20年间,微囊藻水华频繁地在这个水域暴发,而且在1年中能持续8个月之久,已经被列为太湖的一个超富营养化的区域。 为了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3个放养鲢鳙的大型围栏被设置在太湖梅梁湾充山自来水厂取水口前方 (图1),该工程也是也是梅梁湾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秦伯强等, 2007)。每个控藻围栏的面积约为0.36km 2 ,网目规格2cm 。 图1 太湖梅梁湾控藻围栏地形示意Fig.1 Map of Lake Taihu and the location of fish pens in Meiliang Bay

大中型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大中型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作者:钟海平点击数:62 更新时间:2011-12-28 来源:瑞金市水产站临近冬季,各地大中型水库又到了开始准备投放鱼种的时候,采取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水库有大、中、小之分,渔业条件各不相同,鱼类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不尽相同。大、中型水库具有面大、水深、库容大的特点,生态条件复杂且难控制。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库内的天然饵料进行较为合理的粗养。 放养密度主要是根据水域的供饵能力决定的,不同水域的供饵能力不同,鱼产力(水域生产某种鱼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不同。从理论上讲,一个水域某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应当是放养后存活鱼群恰好能达到这种鱼产力的密度,或者说是某种鱼对饵料的利用强度同饵料资源增殖能力相适应的密度,低于或高于此密度均属不合理,但在生产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通常是通过渔获物分析,根据某种鱼放养后的生长情况,逐年对密度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在鱼种规格13.2厘米,放养鱼种回捕率约40%,商品鱼的起捕率达到70%左右,成鱼起捕标准1千克/尾的情况下,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每年鱼种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鱼产力(千克/亩):富营养型水库:30~40,中营养型水库:20~30,贫营养型水库:15~20;放养密度(尾/亩):富营养型水库:110~140,中营养型水库:80~110,贫营养型水库:50~80;鲢鱼的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35~40,中营养型水库:30~35,贫营养型水库:25~30;鳙鱼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0~55,中营养型水库:55~60,贫营养型水库:60~65;草、鲤、鳊、鲴等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15,中营养型水库:5~15,贫营养型水库:5~15。 在水库渔业生产中,如放库鱼种的规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达不到40%,或2~3龄的鲢、鳙个体生长已超过1千克,则鱼类的放养量应适当增加,反之,则应适当减少。同理,若当年起捕率达不到70%,则下一年度的鱼种放养量亦应适当减少,反之,则应适当增加。养殖鱼类搭配比例的调整亦需因库制宜。有的水库,水土保持较差,库水经常混浊,则鲢、鳙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减少,草鱼、鲤、鲫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增加。至于作为主养鱼类的鲢和鳙之间的混养比例须根据同龄鱼的生长速度调整。若同龄鳙的个体生长显著快于鲢,则鳙搭养比例适当增加;反之,鲢的放养比例应适当增加。许多高产水库的渔业生产实践表明,大型水库鳙的放养比例一般以大于鲢为佳。

鱼种放养量计算方法

鱼种放养量计算方法 我国池塘养鱼的特色是在同一水体进行多品种混养,即投一定量的饵料又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同时与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相衔接,起到互补互利的作用这种长期形成的养鱼方式。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所以才得以延续,到现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我国的池塘养鱼是以水为依托,以养鱼为核心,来组织生态经济系统。它包括:“综合利用水体(水体立体利用)、生物结构合理配置、经济成份优化组合。”从而使太阳能利用率,水面生产率、物质能量转化充率、废弃物循环率,均达到最佳的效益。 鱼种的合理搭配和放养就是一个实现池塘生物结构合理配置的过程,这也是提高池塘养鱼经济效益重要一环。从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目标出发其关键是:品种、搭配和放养。 一.品种 养殖品种档次低,产量集中,鱼货滞销,原材料(鱼种、饲料、鱼药等)涨价致使养鱼经济效益下降。所以择优养殖品种不容忽视。另外,提高鱼产品的质量,实施反季节生产、优化传统的养殖结构也是十分必要的。 九七年大连水产学院史为良教授就提出了养殖品种更新的问题。在对“我国新养殖鱼类的评价”中,对29种鱼类的习性、食性、繁殖特点和养殖前途进行了论证。关于鱼类的换代问题指出,应选择饲养容易,价格合理,消费者欢迎的品种作为养殖对象。作者认为鲶鱼是首选的养殖对象。鲶鱼生长较快,容易适应池塘养殖环境,能利用人工配合饲料。苗种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就目前情况看成鱼售价和市场前景还可以。可以做为主养对象。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鲶鱼的争食性强,生长差异明显。养殖过程中需要分级操作要求的技术较高。鲶鱼的养殖品种有六须鲶和南方大口鲶,据养殖情况分析,北方六须鲶比南方大口鲶生产性能好。择优的第二个品种是斑点叉尾鮰,肉质还可以,只是生长的较慢,又不耐低氧。还不能与中国鲶类竞争。其次是鲫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并提出花白鲢在大水面仍占主导地位,在池塘中也是不容忽视的的品种。 另有报导:长吻鮠—也是一个不错的养殖新品种。长吻鮠属高档鱼,其人工繁殖、饲料配方、饲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突破。可望成为一个新养殖品种。但这种鱼在溶解氧2.5kg/L时即浮头,在微注水池塘和大水库网箱养殖比较合适,在静水的池塘中养殖较困难。 还有一个进口养殖鱼类新品种,牛鲤(大口胭脂鱼、巨口胭脂鱼、巨口胭脂鲤)此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抗逆性强、繁殖快等优点。在美国南方各州具有一定的养殖规模。此鱼于1993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秘从美国引入我国,经在华中地区几年的试养情况表明:其生长速度较快,而且易于捕捞,一般每亩产量可达500多公斤,当年鱼苗下池,最大个体可达600多克,是一个较好的养殖新品种。我市宁河县唤新鱼种场已引进,只是苗鱼种生产还没形成规模。 匙吻鲟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世界上记载最大一条鱼的体重为65公斤。捕于美国密苏里河塔纳河段。匙吻鲟的体型和其他鱼类不同,吻部特别长,约占体长三分之一。它栖息于水上层, 寿命可长达30多年。匙吻鲟作为养殖鱼来说有以下优点。 ⑴.匙吻鲟是广温性鱼类,它不怕低温,即使水面结冰,只要水中有充足溶解氧,它也能在冰下水中生活。匙吻鲟也能耐高温,能在32℃的水中生存。湖北夏天当气温高达39-40℃时,池塘表层水温往往超过32℃在池塘中养殖的匙吻鲟仍能正常生活。 ⑵.生长快 匙吻鲟可以说是淡水鱼中生长最快的鱼之一,当年鱼体重可达0.5公斤以上,2龄鱼体重可超过1.5公斤,3龄鱼可超过2.5公斤。 ⑶.饵料来源广 匙吻鲟的主要食料是水中浮游动物,它也能摄食丝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 ⑷.不破坏水域环境 大水面养殖匙吻鲟不用施肥,不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中型水面也是如此,而且匙吻鲟不能摄食水生植物,因而养殖匙吻鲟不会破坏水体自然环境。 ⑸.生产费用低 饲料费用的开支一般占总生产费用20%以上。养殖名贵鱼的饵料费更高,占总生产费用30-40%。大、中型水面放养匙吻鲟是根据水中天然饵料量来决定放养数量,因而不必开支饵料费用。池塘养殖匙吻鲟也是完全依赖水中的浮游动物,也不需要开支饵料费用,因而生产费用低。 ⑹.容易捕捞 匙吻鲟性情温和,不善于跳跃,它的习性和花鲢相似。池塘中养殖的匙吻鲟,都采用围网捕取,第一网就能捕起90%以上的鱼.大、中型水面,可采取多种方法捕捞,拦、赶、刺、张综合捕鱼法能将大部分匙吻鲟捕起。 ⑺.经济价值高 匙吻鲟鱼肉的价格在国外是十分昂贵的,我国目前只有少量匙吻鲟商品鱼出售,每公斤价格为60元左右。匙吻鲟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价格也不菲。匙吻鲟作为观赏鱼出售,在我国的价格,体长5厘米每尾10元,体长15厘米每尾为25-30元,体长50厘米每尾为50-60元。 综合匙吻鲟以上的优点, 开发匙吻鲟对我国淡水养鱼品种的结构调整,推进大、中型水面养鱼利用和提高淡水养鱼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萘乙酸对植物根、茎生长的作用

实验四萘乙酸对植物根、茎生长的作用 一、目的 了解萘乙酸对根、茎的最适浓度范围 二、原理 生长素及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如萘乙酸等对植物生长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在不同浓度下对植物生长的效应也不同。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则一直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也不同,通常根比芽、茎对生长素更敏感。本实验据此观察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三、材料与设备 1. 植物材料:绿豆种子 2. 实验器具:温箱、培养皿、移液管、镊子、滤纸、尺子、线 3. 试剂:10mg/L 萘乙酸 四、操作步骤 1. 取9cm的洁净培养皿7套,编号。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10mg/L萘乙酸10mL, 然后从其中吸取1mL放入2号培养皿中,加9mL蒸馏水混匀后即成为1mg/L萘乙酸溶液。如此依次稀释到6号培养皿(最后从第六号培养皿中取出1mL弃去),则1号至6号培养皿中的萘乙酸浓度依次为10mg/L、1mg/L、0.1mg/L、0.01mg/L、0.001mg/L、0.0001mg/L。第7号培养皿中则加入9mL蒸馏水作为对照。 2. 选取已萌动的绿豆种子,用镊子将其整齐的排列在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7粒,使牙尖朝上并使其胚的部位朝向同一侧,盖上盖子后,放在22℃的温箱中暗培养3天。 3. 测量培养皿中绿豆种子根以及下胚轴长度以及侧根的数目。 五、实验结果 以蒸馏时中的材料做对照,计算不同浓度萘乙酸溶液中绿豆根及下胚轴长度的增加或减少值,并填入表中进行比较分析。 器官蒸馏水 (对照) 萘乙酸浓度(mg/L) 10 1 0.1 0.01 0.001 0.0001 根长 (cm) 3.37 2.3 2.3 2.13 3.67 4.06 3.54 下胚轴长 (cm) 4.77 1.33 3.06 3.73 4.74 5.3 4.8 侧根数 3 0 0 1 1 2 0 由以上的原始数据分析可得下表: 器官萘乙酸浓度(m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