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常见并发症,妊娠糖尿病患者存在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抵抗显现,部分患者分娩后糖代谢异常情况甚至终生存在,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本文就其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650- 02

1 遗传因素

妊娠糖尿病的普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及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nakamura

等研究发现[1],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0405-dqa1等位基因位点与妊娠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hla基因多态性是妊娠糖尿病的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2],伴有妊娠糖尿病的患者葡萄糖激酶(gck)的基因突变率明显上升,而且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gck相关基因的表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提示其可能是与妊娠糖尿病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gck基因能够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引发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磺酰脲类受体1(sur1)基因是与妊娠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基因位点,sur1能调节胰岛素分泌,surl结合折叠区2的t/g多态性与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有关,sur1 24内含子cc基因型及31外显子aa基因型是妊娠高血压发病

糖尿病足治疗论文

糖尿病足治疗体会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并确诊为糖尿病足共29例的临床特点,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病灶局部处理,支持疗法等,以及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足部的自我意识等措施。结果20例痊愈,7例感染控制,创面清洁,部分愈合出院,2例截肢。结 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应采取教育,护理,治疗等综合性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综合治疗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并发感染的足,成为糖尿病足1]df(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率为09%2]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29例df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9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45~78岁,糖尿病程 2~23年,治疗天数18~265 d,发病诱因外伤15例(玻璃和铁钉扎伤4例,指甲修剪不当6例,穿鞋摩擦致伤3例,抓伤2例),冻伤2例,烧烫伤5例,糖尿病性大泡2例,脚癣1例,甲沟炎1例,

无明显诱因3例。②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ⅰ级16例,表面溃疡无感染,ⅱ级5例较深溃疡合并软组织感染,ⅲ级6例,深 部溃疡伴骨组织病变或脓肿,ⅳ级2例,全足坏疽伴恶臭。 2 治疗方法 ①控制血糖,全部取三短一长治疗,空腹血糖44~69 mmol/l,餐后2 h血糖在44~100 mmol/l,ghba1c<75%。 ②控制感染,根据经验选择高效广谱抗生素及加用抗厌氧菌抗生素,同时创面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待培养结果出来选用敏感抗生素③改善足部血液循环,这一环节贯穿糖尿病足治疗始终,选用血管扩张剂和微循环改善剂如6542,前列地尔,丹红注射液,羟苯磺酸钙等。④局部处理,局部拍x光线片,明确有无骨骼受累及骨髓炎的发生,如病灶下有骨髓炎的存在,应清除碎骨,开窗引流。广泛清创,注意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用探针仔细探查周围隐藏病灶。应用胰岛素,10%氯化钠,甲硝唑,庆大霉素,康复新液等局部交替换药,配合中药三黄汤(黄连,黄苓,黄柏各100 g水煎)泡脚。紫外线局部照射。在创面感染控制后,局部可使用生肌膏,新型敷料等促使创面愈合。⑤支持疗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输注血浆或白蛋白,输血,免疫球蛋白等,改善机体全身情况,以利创面生长愈合。⑥其他,营养神经药,降血脂,降血粘,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等并发症。⑦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a 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减重,增加体育锻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b

妊娠合并糖尿病健康教育

妊娠合并糖尿病健康教育 一.概论 1.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生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论是否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诊断为GDM ,占妊娠合并糖尿病总数中的80℅以上。一部分GDM妇女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而有些患者在产后5-10年有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故应定期随诊。 2.临床表现: 妊娠期有三多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反复发作,孕妇体重>90kg,本次妊娠并发羊水过多或巨大胎儿者,应警惕合并糖尿病的可能。 二.药物治疗 因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物均能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毒性反应,因此孕妇不宜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对通过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为避免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胰岛素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显性糖尿病患者应在孕前改为胰岛素治疗。胰岛素: 1.胰岛素的种类: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中长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2.副反应:低血糖反应、胰岛素水肿(体重增加)、胰岛素过敏反应、局部反应、屈光不正(视物不清)。 3.预防措施: (1)轻度水肿,一般无需处理;严重水肿可用少量利尿剂。 (2)屈光不正者血糖稳定后症状自然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3)局部反应:由于注射方式不规范,出现皮下脂肪硬结,改进注射方法。 (4)过敏反应:注射后出现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较少见。行抗过敏治疗;提倡选用高纯度人胰岛素。 (5)低血糖反应:轻中度:感觉饥饿、乏力、出汗、颤抖、心悸、头痛、注意力下降、情绪变化。有条件的情况下先监测血糖,血糖低于3.9mmol/L,进食含糖食物, 给予15克碳水化合物(如6-7颗糖,含糖饮料1/2杯果汁,或一杯牛奶),15-20min 后复测血糖。若血糖未上升,及时口服50℅葡萄糖水40ml或静脉推注;重度: 不能够自我治疗,意识障碍或昏迷者。静脉补充葡萄糖、静推50℅葡萄糖40ml 或使用胰高糖素,如出现抽搐或躁动不安时就地安置好病人,15-20min后复测血 糖,并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6)预防措施:注射胰岛素后15-30min后及时进餐,不得空腹运动或进餐前沐浴,不得饮酒,避免疲劳。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及糖尿病温馨提示卡,以防意外。 三、控制饮食 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少量多餐,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个体情况计算饮食量,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甜食。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每日热卡摄取每公斤体重30cal,其中蛋白质占20%、脂肪占35%、碳水化合物45%.、早餐25%、中餐晚餐各30%、点心15%,鼓励多吃蔬菜及豆制品,补充维生素、钙及铁等。但要限用含糖多的薯类、水果。使血糖控制在6.11~7.11mmol/L,孕妇又无饥饿感为理想。住院期间尽量食用医院所配制的饮食。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得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 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就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 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得病因中遗传因素得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得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得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得紧张、情绪得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得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就是糖尿病得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得成年糖尿病患者 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得程度与糖尿病得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得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得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就是肥胖多脂肪得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得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得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 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得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得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就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得: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得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与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得糖尿病,也不论就是因

糖尿病足护理论文

糖尿病足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的早期预防与干预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降低因糖尿病足部溃疡,坏死导致截肢的有效性。方法:对11例糖尿病足患者均采用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局部治疗,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治疗,饮食治疗,健康教育等。结果:治愈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复发率降低。结论:指导患者做好自我足部护理,减少和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1 生活护理指导 1.1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软皮的皮鞋、运动鞋是[2]最理想的,鞋型应尽可能选择方头,要保证鞋与足相比较宽且有一定的抗击外力的作用。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以及塑料的鞋子。要常常检查鞋内部可能存在的异物,选择的袜子要既透气又吸汗(全棉之类),不要穿有补丁的棉袜和鞋子,以免受力不均,影响血液循环,并且要求常常换洗。 1.2 正确的洗脚和保护脚为保护足部卫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洗脚。洗脚前最好用手或温度计测量水温,因为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经病变,所以对温度的感觉能力下降。温度一般为40°c左右为宜。可一边泡脚一边加入温水,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20分钟为宜。洗完脚要用软毛巾将脚擦干。秋冬季节足部宜干裂时可使用适量润肤霜。冬季禁忌用热水袋取暖,不能用烘烤器

直接贴患者足部,以防烫伤和水泡发生。每日进行足部检查,若有皮肤皲裂湿冷,肤色变化,感觉缺失,或局部红肿热痛等,都可能提示已经发生足部病变,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2 饮食护理 2.1 正确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让患者参与治疗使患者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定时、定量,吃低盐低脂,低蛋白,营养丰富宜消化食物,饥饿时可增加一些含糖量低的水果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等。 2.2 合理用药物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发展与血糖密 切相关。持续过高的血糖导致患者发生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急慢性并发症和糖尿病足的主要根源。血糖控制在5~8mmol/l为宜. 2.3饮食疗法应科学合理,不可太过与不及。即不能主观随意,也不能限制过严,一点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酮症。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体重、身高,严格地进行计算,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饮食,达到既满足人体最低需要,又能控制总热量的目的。 3健康教育 3.1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研究表明,强化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足部护理教育与指导,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足部护理习惯,建立健康足部护理行为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环节[2]。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二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离不开对糖尿病症状的了解,主要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等情况,还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疲倦、皮肤搔痒、出汗异常、视力模糊、肢体发麻等。 1、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这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但这种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还会出现一些其它的症状。 2、疲乏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3、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5、容易感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6、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糖尿病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一般都能够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如果人们能够细心观察自身的变化,那么可以及时发现糖尿病症状,在糖尿病发生的早期接受专业的治疗有助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发挥出较好的作用,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糖尿病症状表现非常有必要。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宣教模板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宣教 亲爱的孕妇:很遗憾告诉您,您已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糖尿病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有较大危害,告知如下: 1、对孕产妇的影响: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孕妇高3-5 倍,且病情较难控制,对母儿不利; 2)高血糖可使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胎儿畸形率增高; 3)孕妇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手术伤口不易愈合; 4)孕产妇易发生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危及孕妇生命; 5)易发生羊水过多、巨大儿,导致产后出血,严重时危及孕妇生命; 6)早产发生率增高; 2、胎儿、新生儿易发生以下情况: 1)胎儿宫内窒息、胎粪吸入、胎死宫内; 2)呼吸窘迫综合征,围产儿死亡、死产的发病率增加; 3)巨大儿,易难产,尤其肩难产;手术产率、产伤多见; 4)新生儿出生时窒息、出生后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败血症发生率高,严重时危及新生儿生命; 5)新生儿发生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远期预后: 1)妊娠糖尿病母亲产后糖代谢异常多数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者II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加,约17?50%。 2)糖尿病母亲的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虽然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但是您只要在孕期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妊娠期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 、饮食原则: 1 )饮食清淡,不宜过咸过油,控制植物油及动物脂肪的用量,多选用蒸、煮、炖等,少用煎炸等烹调方式。2)汤以素汤为主,少食 排骨、骨头汤等荤汤。 3)少食多餐,控制甜食、水果及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建议选择生糖指数低的食物。 4)少食或忌食事物: A. 精致糖类: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等。 B. 甜食类:巧克力、甜饼干、甜面包、果酱、蜂蜜等。 C. 高淀粉食物:土豆、山芋等。 D. 油脂类:花生类、瓜子、核桃仁、松子仁等。 E. 忌动物性脂肪油(奶油、猪油、黄油等)。 F. 熬煮时间过长或过细的淀粉类食物,如大米粥、糯米粥、藕粉等。 2、运动方式 适当参加室外活动,尤其是每餐后散步,建议1 小时左右。如您有其他情况,不适宜行走,建议可以在家中进行上半身运动,冬季以微微出汗为宜。 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血糖: 首先您需要配备一个血糖仪(推荐罗氏或强生)。开始时建议测7 个点血糖,分别为早、中、晚三餐前及三餐后 2 小时(以吃第一口起算),晚上10 点;每天将饮食、运动、血糖情况记录下来。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标准:早晨空腹3.3~5.6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4.4~6.7mmol/L ,夜间4.4~6.7mmol/L,三餐前 3.3~5.8mmol/L 。

浅谈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论文

单位代码:007 分类号: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专业:护理学 姓名: 学号:1047234002 指导教师: 职称: 毕业时间:2014年6月

浅谈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糖尿病足的防治的临床经验,探讨提高糖尿病足治疗效果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3年7月到2014年4月46例糖尿病足的临床资料,对46例糖尿病足病人的护理经验进行分析,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采取了将已溶的坏死组织锐性剥离去除,锐性剥痂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外涂包扎,促进痂皮自溶,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结果:46例糖尿病足44例痊愈,1例出院时创面结痂干燥,1人行局部足趾切除。结论:早期干预、对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正确的足部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了增进健康、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的好处。 关键词:糖尿病足;血糖;防治;护理

目录 绪论 (3) 1临床资料 (4) 2.护理方法 (4) 2.1心理护理 (4) 2.2皮肤护理 (4) 2.3局部溃疡护理 (5) 2.4适当锻炼 (5) 2.5健康宣教 (5) 2.5.1严格控制血糖 (5) 2.5.2饮食护理 (6) 2.5.3足外伤的预防 (6) 3.护理效果 (6) 4.讨论 (6) 4.1教育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自我保护的关键 (6) 4.2控制血糖是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保证 (7) 4.3加强对足部皮肤的护理,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尤为重要 (7) 5.结论 (7) 参考文献 (8)

绪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病变,皮肤、组织极易受到外伤,而且由于供血不足,免疫力低下,伤口易感染,形成溃疡难以愈合,若治疗护理不当或不及时,最终导致坏疽或截肢。所以,加强对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非常重要。

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

? 1110 ? 浙江临床医学2019年8月第21卷第8期 ?诊治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 汪琼应春妹* 作者单位:200090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通信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 )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婴儿室收治637例新生儿及其母亲资料,分为 GDM 组(133例)和非GDM 组(504例)。均跟踪至产后,分析两组母亲羊水浊度、年龄、胎数、妊娠期高血压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结 果 GDM 和子痫前期是新生儿贫血的危险因素,GDM 是新生儿混合性酸中毒的危险因素,GDM 、羊水浊度、子痫前期、胎数是早产儿的危 险因素。结论 GDM 严重危害母儿健康,需要尽早预防,控制及治疗。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 GDM ) on neonatal complica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637 neonatal data and mater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infants' hospital in Fudan University'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in 2016.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DM group ( 133 cases ) and non —GDM group ( 504 cases ) . All were followed up to postpartum , and the effects of uterine turbidity , age, number of fetuses , and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on neonatal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GDM and preeclampsia were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anemia. GDM was a risk factor for neonatal mixed acidosis. GDM, amniotic fluid turbidity , pre-eclampsia, and fetal number were risk factors for preterm infants. Conclusion Diabetes mellitus seriously threaten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t requires early prevention , control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Neonatal complications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正常妊娠的维持有赖于母胎免疫平衡的建立与稳 定⑴。若该平衡失调,则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⑵,引 起病理性妊娠,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流产、早 产、妊娠并发症、围产期胎儿死亡等⑶。妊娠期糖尿 病(GDM )是指患者在怀孕前无糖尿病,在妊娠期特 有的首次发现或者发生的糖代谢异常⑷,常对母婴结 局造成不良影响,可引起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巨大 儿以及胎儿窘迫等妊娠结局,严重时可危及母婴的生 命⑸。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一年婴儿室所收治 的新生儿及其母亲的情况,以了解母亲患病对新生儿 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6年1~12月婴儿室收治 的637例新生儿及其母亲资料。母亲年龄20~42岁, 平均30岁,孕周26~41周。分为GDM 组(133例) 和非GDM 组(504例)。 1.2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妊娠期糖尿病专家组 (IADPSG )的诊断标准,建议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显 性糖尿病筛查。如空腹血糖M 7.0mmol/L,或糖化血红 蛋白> 6.5%,或随机血糖工ll.lmmol/L 且有症状,则 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⑹。新生儿贫血判定标准:刚 出生婴儿血红蛋白<145g/L 和出生后1个月血红蛋白 <120g/L 为轻度贫血,新生儿血红蛋白< 110g/L 为中度 贫血,新生儿血红蛋白<90g/L 为重度贫血。新生儿血 气分析判定标准:P H<7.35为酸中毒,包括呼吸性酸 中毒(PC 。? M 50mmHg )、代谢性酸中毒(BE<-3mmol/ L )、混合性酸中毒。新生儿体重判定标准:M 4000g 为巨大儿,1500~2500g 为低出生体重儿,1000~1500g 为极低体重儿,<1000g 为超低出生体重儿。妊娠期高 血压:是以临床仅出现单纯高血压-尿蛋白阴性为特 症发生,减轻治疗痛苦,手术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马骏,赵他全,叶添丈,等.成人孟氏骨折挠骨头脱伎18例治疗分 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1):70-72. [2] 连鸿凯,谢攀攀,马长生,等.孟氏骨折上尺梯关节分离程度与前 臂骨间膜损伤范围的相关性分析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⑴:23-2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159. [4] 王艳华,张殿英?肘关节功能评估的现状[J].中华创伤骨科杂 志,2008,10(10):987-990. [5] 孙晓旭.儿童孟氏骨折并橈神经损伤治疗方式的选择[J] ?中 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⑴:94-95. [6 ] Lechler P,Borsch M,Timmesfeld N,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closed reduction and the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radiocarpal joint line in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 J ] .Injury — international J o umal of t he Care of t he Injured,2016,47(4):925—929.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宣教

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宣教 【定义】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多数在产后6-12周OGTT恢复正常。 【诊断】 筛查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多样,现在推荐只做OGTT。 空腹低于 5.1 mmol/l 1小时低于 10.0 mmol/l 2小时低于 8.5 mmol/ 任何一项达到或高于标准就可以诊断! OGTT 试验的要求 禁食8-14小时,试验前连续3天按照自己的规律正常生活、正常饮食(尤其前一天)进行试验期间不能活动量太大,标准为“静坐”,但允许轻微活动 检测空腹血糖禁饮食时间不要太长,血糖过低后可能会反弹,出现假性高血糖。通常掌握在夜间12:00后禁饮食,清晨9:00前检查【GDM的分级】 A1级:只需要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在要求范围内。A2级:必须加用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病因:所有人孕后都有部分程度的胰岛素抵抗,GDM患者更重一些1、不良情绪、晚睡晚起会很大程度上升高血糖

2、适当运动,健康大步走、摆动双臂、微微出汗、微微气喘,不影响交谈的程度(患者形容说:能说话不能唱歌) 3、拖地几乎用到全身的大关节,是极好的运动 4、卧床患者可做上肢负重运动(小号哑铃、矿泉水瓶),或30-45°角抬起下肢、保持15-30秒 5、如运动过分、过于疲劳,反而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分泌多,血糖升高或出现酮症 6、运动15分钟后,才开始消耗体内的血糖,故要求掌握在30-60分钟,饭后30分钟开始 7、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每天增加5分钟 【GDM患者的饮食管理】 1、虽然要求孕妇饮食控制,但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微量元素,以满足孕妇及胎儿的生理需要,同时注意避免低血糖症及酮症。(注意尿酮体!-不空腹) 2、早孕:所需能量同未孕时,体重增加<2kg 3、中晚孕:在早孕的基础上每日增加200千卡(双胎再增加200千卡/天) 4、200千卡/天指的是BMI中等的孕妇

孕期服用益生菌对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

122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2期·临床研究· 试验组20例MP阳性患儿中,6例患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0例患儿诊断为支气管炎,4例患儿诊断为肺炎;4例患儿同时合并心肌损害,1例患儿存在高热以及惊厥症状。对照组7例MP阳性患儿中,5例患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2例患儿诊断为支气管炎,未有患儿存在合并症的情况。 3讨论 MP是非典型病原体,其能够以呼吸道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儿童中有着较高的易感率,是导致儿童出现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因素[2]。大量研究显示,MP感染会增加儿童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呼吸道上皮相关细胞吸附机制,若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后,呼吸道黏膜上皮以及黏膜表面上皮细胞的神经氨酸受体与其紧密结合并附着,黏膜上皮受到破坏,这是MP的主要致病方式[3];②免疫学机制:患儿在受到MP感染后,可使其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受到损伤,MP抗原使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减少,使细胞活化功能失调,抑制其防御功能和免疫应答,降低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提高患儿的易感性,从而发生RRI[4]。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MP感染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若不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则难以与普通呼吸道感染鉴别,导致误诊或漏诊[5]。对支原体进行诊断的实验室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检测法、抗原检测法、血清学抗体检测法、经典培养法等[6],MP 培养则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是MP的生长较慢,需要2~5周左右出现克隆生长,其操作较为复杂,耗时较长,且阳性率较低,因此实施传统培养法检测难以满足目前临床的需求。血清学抗体检测较易受到患儿免疫功能、病程等的影响而显示为假阴性;核酸检测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是其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难以在基层开展,且较易与检测环境中的MP之间出现交叉感染,从而显示出假阳性,其敏感性还会随着患儿病程的延长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7]。本研究将咽拭子置入MP液体培养基中,可通过其代谢产物所致颜色变化来对是否存在MP感染进行判断,常规情况下,在24~48 h即可获得结果,从而将MP 培养的时间缩短,为MP感染患儿实施更加及时和针对性的治疗[8]。 综上所述,MP感染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加强呼吸道感染患儿M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对其疾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应及时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是否存在MP感染进行鉴别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参考文献 [1]何玲,王松,符宗敏,等.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后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多因素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5,33(2):117-120. [2]辛静,陈海英.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愈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8):46-49. [3]桂莹,李晓岚.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临床肺科杂志,2017,22(2):276-279. [4]张海军,董晓蕾.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愈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山东医药,2017,57(22):56-58. [5]陈寄.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关系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0):121-123. [6]朴春花.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6):76-77. [7]李伟.肺炎支原体培养与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6):254. [8]刘睿骞.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关系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138-13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科医师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视,妊娠期糖尿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孕妇孕早期流产、足月大于胎龄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等的发生率;同时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畸形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低血糖等的发生几率也均高于血糖正常孕妇[1-3];妊娠期糖尿病增加了孕妇日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几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4],除了可影响本次妊娠,还可对第二代甚至第二代的后代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5]。本文旨在探讨孕期口服益生菌对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为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寻找有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产前检查孕妇共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期16~24周服用益生菌组)200例及对照组(孕期未服 孕期服用益生菌对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 王丹,刘杰,刘建,赖庆馀,林佳,吴琦,罗小容 (重庆市东南医院产科,重庆 400016) 【摘要】目的 研究孕期服用益生菌对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观察组200名孕妇在妊娠16~24周期间口服孕妇可食用益生菌,与对照组200名孕期未服用益生菌的孕妇进行对比,妊娠24周行OGTT检查,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16~24周服用益生菌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益生菌;预防 Study on prevent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with Probiotics during Pregnancy WANG Dan, LIU Jie, LIU Jian, et al. Chongqing DongNan Hospital,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the prevention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during pregnancy. Methods 200 pregnant wom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take oral progesteron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6 to 24 weeks of gestation, compared with 200 pregnant women who did not take probiotics during pregnancy. OGTT was performed at 24 weeks of pregnancy to observe the rat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6-24 weeks of gestational period)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probiotics during pregnanc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aking probiotics during the 16-24 weeks of pregnancy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Gestational diabetesmellitus;Probiotics;Prevention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怀孕时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其发生率约百分之一到三。筛检的方法是在怀孕二十四到二十八周之间,喝五十公克糖水,一小时后验血糖,若血糖数值超过标准,则须进一步做一百公克耐糖测试。若经过医师为妊娠糖尿病患者,首先须向营养师作营养咨询,提供正确的饮食方式,并做适量的运动。少数患者经过上述方法仍无法将血糖控制好,此时须予以注射胰岛素。如此可以预防巨婴症,让您能够顺利的生产。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指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使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6.6‰。国内发生率<1%。妊娠糖尿病分娩数占总分娩率0.64%。 妊娠糖尿病系高危妊娠,它严重危害母儿的健康。在胰岛素问世之前母体死亡率27%~30%,胎儿围产期死亡率>40%。胰岛素问世后尤其围产医学开展以来,围产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妊娠期糖代谢特点 在妊娠早中期,随孕周增加,胎儿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主要来源,孕妇血浆葡萄糖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约降低10%。系因:1、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2、孕期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但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3、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对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因此,空腹时孕妇清除葡萄糖能力较非孕期增强。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孕妇低,这也是孕妇长时间空腹易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病理基础。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正常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GDM。 妊娠糖尿病(GDM的诊断建议) 孕期内宜作OGTT筛查糖尿病(C) GDM妇女产后6~12周重复OGTT以筛查糖尿病,并在以后定期随诊,筛查是否发生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E)8Z+k0PA*H R*m |#s-t 在孕妇第一次产前检查时就应进行GDM的危险评估,孕妇有GDM高危因素的临床特征及明显肥胖,有过GDM病史或生产大于孕龄的新生儿、尿糖阳性、PCOS或糖尿病家族史,均应尽快测血糖,如果FPG≥126mg/dl(7.0 mmol/l)或任意血糖≥200mg/dl(11.1 mmol/l),需尽快于次日重复检查以确定诊断,除非病人已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如果第一次检查排除GDM需在孕24~28周间按下列两种方案之一进行复查。 一步法:做葡萄糖100gOGTT。 两步法:先做50g葡萄糖负荷后1h血糖筛查试验,血糖值超过者再做100gOGTT。两步法结果80%GDM血糖≥140mg/dl,90%GDM血糖≥130mg/dl。 100gOGTT诊断标准:空腹≥95mg/dl,1h≥180mg/dl,2h≥155mg/dl,3h≥140mg/dl。试验需过夜空腹8~14h,诊断也可用75gOGTT 2h结果,但此结果对发现危险婴儿或母亲不如100gOGTT 3h结果更可靠。 对低危者不需作血糖检查: ·年龄<25岁 ·妊娠前体重正常 ·为糖尿病患者率低的民族 ·1级亲属无糖尿病者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 摘要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特征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发病机理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个部分。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1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11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 HLA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断臂上,共有HLA2 A、B、C、D (DR、DQ、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B、C为Ⅰ类抗原,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表达,参与细胞介导免疫。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正常时只在B淋巴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胰岛β细胞 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DQA2 DQB S/S2 S基因型(即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患病相对风险最高,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Act on[ 2 ] 等对亚拉巴马的非裔美国妇女的研究显示HLA2 B41,DR的升高是Ⅰ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12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明,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及脑、心肌病毒等。病毒引起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有以下4种方式: ①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β细胞,直接侵袭胰岛β胞,胰岛β细胞急性坏死,大量破坏,继之溶解,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②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胰岛β细胞,不立即发病,而长期滞留,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寿命缩短,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胰岛素分泌缺乏。③病毒经过胰岛β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细胞后,病毒感染HLA抗原易感基因 2 自身免疫及细胞因子,使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基因发生突变,合成异常胰岛素。④病毒感染后引起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 113化学物质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质有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 STZ)戊双咪、苯丙噻二嗪、噻唑利尿酮以及吡啶甲硝苯脲等均可损伤胰岛β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2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11遗传因素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与Ⅰ型糖尿病遗传不同,不存在特殊的HLA单型的优势,而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一般认为糖尿病Ⅱ型属于染色体多基因隐性遗传,具有基础胰岛素分泌和基础胰岛素敏感性的异常,但目前对糖尿病Ⅱ型与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肯定的联系。裘卫仙[ 3 ]等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I NS基因进行检测,发现患者的I NS基因和正常人及其它患者相比有改变,提示胰岛素基因改变可能是Ⅱ型

妊娠期糖尿病出院健康处方模板

妊娠期糖尿病出院健康处方模板 医疗 亲爱的妈妈们,经过数月的焦急、忐忑和期待,终于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变换,成为一名伟大的母亲啦,衷心地祝贺你们!由于你们在孕期中出现了一些小波折,血糖出现了一点问题——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作为一名“糖妈妈”为了今后长久的健康,所以在出院后你们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好处多多,通过母乳喂养可以降低“糖妈妈”和宝宝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此外,可以降低宝宝发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及将来发生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妈妈和宝宝都好,所有“糖妈妈”都要尽量坚持母乳喂养哦,赶快行动起来吧! 2、产后复查血糖:“糖妈妈”们一定要记得产后复查血糖,有些“糖妈妈”认为生完宝宝血糖就恢复正常了,然而并非如此,大约 1/3的“糖妈妈”在产后近期血糖就已经出现了异常,所以为了早期发现血糖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延后甚至是逆转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产后6~12周“糖妈妈”们需要再次来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也就是和怀孕24~28周的时候喝75g糖那个检查一样,并建议同时检测血脂和胰岛素。 →如果糖耐量结果正常,每3年1次血糖检查就可以了;→若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则需要到内分泌科接受进一步监测及治疗。 3、计划再次妊娠做孕前血糖检查和孕前体重的咨询: 为了自己和宝宝的健康,“糖妈妈”如果想再怀孕的话,需要在怀孕前检查自己的血糖水平,进行孕前体重的咨询,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再怀孕。①做糖耐量试验,明确有无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同时查糖化血红蛋白,如果糖耐量异常或糖化血红蛋白> 6.5%,需要到内分泌代谢科咨询医生。②做孕前体重的咨询,超重和肥胖的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重的控制,尽可能把体重调整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再怀孕最为理想。若严重肥胖实现这一目标实在困难,即使将体重降低5-10%胰岛素抵抗也会得到明显改善呢。研究表明,两次妊娠之间是减重的最佳时机,不仅有利于成功妊娠,还可降低妊娠后多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呢!所以,“糖妈妈”一定记得在下次妊娠前关注体重的问题哈! 护理 一、孕期: 1、按时产检,遵医嘱严密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6.7mmol/L。 2、饮食:遵医嘱饮食治疗,按个性化膳食处方合理饮食。 3、运动:餐后30分钟开始适度运动,每次20~40分钟为宜,宜采取散步或中速步行,有早产征象者,可卧床进行上肢运动。 4、药物:遵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出院前护士教会胰岛素正确使用方法)注射药物后,按时进餐,防止低血糖发生。外出时应随身携带 糖果,以备不时之需。有低血糖症状及时就诊。 5、按时自数胎动,每日早、中、晚各计1小时,3次胎动数相加,乘以4,即为12小时胎动数,30次以上为正常,胎动次数若过少或过多,应及时就诊。 6、糖尿病易造成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发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二、产后: 1、建议母乳喂养,可减少子代患病风险。 2、饮食:遵医嘱按个性化膳食处方合理饮食。 3、复诊:因此类患者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风险高于正常人群,故产后8周进行产后检查,需空腹,再次进行糖耐量实验。若正常,应每3年行一次血糖检查;若异常,应每1年行一次血糖检查。 4、注意适当运动,保持合理体重,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康复 一、妊娠期: 1、饮食:少量多餐、定时定量,遵医嘱按膳食处方合理饮食。 2、运动:没有运动禁忌症的孕妇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强度的参考:运动强度上限(脉搏次数)=220-自己的年龄;中等的运动强度(脉搏次数)=运动强度上限(脉搏次数)×(60%~70%)。运动开始时间餐后30分钟左右开始运动,宜采取中速步行、孕妇操等运动形式,有早产征象者或者相对运动禁忌症的,可进行上肢运动。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旦出现宫缩等异常情况需随时停止。 3、监测体重,维持体重的适宜增长。避免减重,尤其需避免主食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能导致酮症的发生,可能对胎儿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