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 卷三

四圣心源 卷三
四圣心源 卷三

四圣心源卷三

[原文]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生死。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既迷惘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躅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翻译】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分散传播,沿着经络流泻,交会在气口,五脏六腑气口成寸,用来判断生死。微妙在脉,不可不仔细研究。

医法没有流传,脉理于是埋没,宝贵的书简长久的封存,珍贵的文字永远的埋没。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叠放在书架上,七诊的道理没有听见,医书册籍久别,九候诊法没有着落。既迷惘于心中,又糊涂于指下,心中犹疑之外,性命饱受浅陋妄为的庸医毒手。看到这些令人悲伤的事,放下书抒发情怀,作脉法的解释。

{解读}黄师悲天悯人,可敬可叹!

七诊九候: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是谓七诊;人有上中下三部脉,每部有天地人三诊,三三为九,是谓九候。

脉法解

寸口脉法

[原文]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翻译】吃喝的东西进入胃里,腐熟消化研磨,手太阴经散发精华,沿着经络游溢,以运化气血。气血环绕流动,显现于气口,形成尺脉和寸脉。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是阴阳的中气。寸口在鱼际穴处划分,关上在太渊穴处划分,尺中在经渠穴处划分。

{解读}王叔和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脉,是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以便三指按切,这是后世医家常用的一种方法。

[原文]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翻译】心与小肠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寸,肺与大肠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寸,肝胆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关,脾胃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关,肾与膀胱切脉的部位在两手的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也依附这一点。《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的两旁,是胁下小肋骨,尺外诊断肾,尺里诊断腹。两手关部脉,左外诊断肝,内诊断膈,右外诊断胃,内诊断脾。两手寸部脉,右外诊断肺,内诊断胸中,左外诊断心,内诊断膻中。总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诊寸部脉时,手指向上(掌侧)推至脉的尽端,所谓上寻鱼际,以测候病位;诊尺部脉时,手指向下(臂侧)移至脉搏尽端,所谓下寻尺泽,以测候病位。谨慎仔细的了解尺脉寸脉,并且表里上下,于此得到病的部位。

{解读}“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共有六部脉。历

代医家尊《内经》之旨,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1964年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中医诊断学》讲义宗《内经》本义,采众家之长,明确为:左寸候心与膻中,左关候肝与胆,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寸候肺与胸中,右关候脾与胃,右尺候肾与小腹。这种分法很切合临床实际,体现了上(寸部)以候上,中(关部)以候中,下(尺部)以候下的原则。

一家医理一家脉,黄元御的医学理论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脉法也与众不同,首先,要知道黄氏脉法大的层次。黄氏脉法首重在于三焦气机升降,其次才是各脏腑、气血等等。

第二、要知道六部脉所主。黄氏六部脉并没按照脏腑排序,而是按照三焦气机升降排序,也就是说黄元御的脉法首先诊断的人体气机升降的大秩序。然后才有脏腑、气血的详细分析。

所以在黄师脉法中我们会看到左关大为肝不升,右关大为胆不降的说法。不明白这个大的原则,黄师书中的很多论述是无法理解的。

黄元御并不是不讲脏腑,只是他更注重内经。这个对应关系是人体先天生成决定的,简单的说就是寸应上,关应中,尺应下。黄师正是以此来断三部气机。加之,肝位左主升,肺位右主降。左右又因此而分断升降。

第三、要知道脉相所主脏腑,黄师并没有过多的讲“某脉主某”,而是讲一直在讲机理。要得其机理就不能停留在脉形上。必须体会到“脉神”。举个例子,弦脉何以主肝?弦脉的脉形是端直以长,但弦脉的脉神确实一种,脉气欲发,而脉壁束缚的“感觉”。这就是黄元御说的肝欲泄而愈不得泄,愈不得泄而愈欲泄的感觉。这个脉神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气质”。

[原文]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翻译】肺主藏气,对应于百脉,十二经的气,都接纳于肺。清晨寅时开始,肺气流传散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第二天清晨寅时,又交会于寸口。寸口,是脉的大交会处。(这里说的寸口,是寸脉尺脉三部的总名,不只是鱼际。)所以十二经的旺盛衰败,都显现在这里。《灵枢?经脉》说:经脉,通常是不可见的,他的虚实,从气口知道,这是气口所以唯一是五脏主脉。(气口即寸口。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部,大小肠腑虽然极其浑浊,但旋回往返到头上,就变为极其清纯了,所以和心肺共同诊断在两寸部位。秦越人的第十难,其实就是定法,近代的或现代的人竟然小诊断大小肠于两尺,极其荒谬背理。)

寸口人迎脉法

[原文]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喉结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翻译】气口,手太阴经的动脉,在鱼际穴的下面;人迎在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足阳明经的动脉。太阴的气运行在三阴经中,所以寸口可以诊断五脏,阳明的气运行三阳经中,所以人迎可以诊断六腑,因为太阴是五脏的首领,阳明是六腑的君长。

[原文]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

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麋,少气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翻译】五脏阴气亢盛那么人迎小但寸口大,五脏阴气虚损便是人迎大而寸口小;六腑阳气衰败便是寸口大而人迎小,六腑阳气亢盛便是寸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说:寸口主内脏,人迎主体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这样的是正常的人。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并且躁,在手少阳经;人迎大二倍,病在足太阳经,大二倍并且躁,在手太阳经;人迎大三倍,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并且躁,在手阳明经。旺盛便为热,虚缺便为寒,紧脉(脉来绷急)便痛痹,代脉(脉搏跳动时出现较长的停歇现象)便忽然紧急忽然间歇。人迎大四倍,一面大一面是数脉(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的脉象),叫做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人死不能治。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而且躁,在手厥阴经;寸口大二倍,病在足少阴经,二倍而且躁,在手少阴经;寸口大三倍,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而且躁,在手太阴经。亢盛便胀满寒中食物不消化,虚便热中出麋,少气色变,紧脉便痛痹,代脉便忽然痛忽然不痛。寸口大四倍,一面大一面数脉,叫做溢阴,溢阴为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人死不可治。《灵枢?经脉》上说: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都亢盛四倍以上,叫做关格(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小便不通称为关,呕吐不止称为格),关格,遇到就短时间内死亡。《灵枢?五色》说:人迎亢盛坚固的,伤在寒上,气口亢盛坚固的,伤在吃上。洒气口主内脏,伤食(因饮食过量、生冷不均、杂食相克而导致食物滞纳在胃,不能消化致使脾胃功能减退而出现腹胀腹痛,吞吐不适的病症)便阴郁在内脏,所以气口亢盛坚固;人迎主体表,伤寒(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便阳气郁积在体外,所以人迎亢盛坚固。这是诊断寸口、人迎的方法。(寸口、人迎脉,记载在经文上,后世却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说方案,无稽妄谈,不值得批判。){解读}春夏阳气盛实,故脉顺之,微大为平;秋冬阴气盛实,故脉顺之,微大为平。平者,和气无病者也

三部九候脉法

[原文]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太阴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阴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阴之箕门也。

【翻译】十二经都有动脉,上部的动脉在头,中部的动脉在手,下部的动脉在足,这就是三部,一部有三候,这就是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有天有地有人。上部天,两额的动脉,足少阳经的颔厌穴;上部地,两颊的动脉,足阳明经的地仓、大迎穴;上部人,耳前的动脉,手少阳经的和髎穴。中部天,手太阴经的太渊、经渠

穴;中部地,手阳明经的合谷穴;中部人,手少阴经的神门穴。下部天,足厥阴经的五里穴;下部地,足少阴经的太溪穴;下部人,足太阴经的箕门穴。

[原文]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翻译】下部的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的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的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下部的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的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这是三部九候的方法。(《难经》说:三部,是寸关尺,九候,是浮中沉,与《素问》不同,这是一部中的三部九候,是另外的一个方法。)

藏腑脉象

[原文]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脏,其微者为腑。《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它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翻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然不同,脉象迅速分辨。肝脉弦(脉气紧张),心脉洪(脉象浮而有力),脾脉缓(弛缓松懈的脉象),肺脉涩(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肾脉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甚的为脏,微的为腑。《难经》说:心脉急甚的,肝邪冲犯心;微急的,胆邪冲犯小肠。心脉大甚的,心邪自己冲犯心;微大的,小肠邪自己冲犯小肠。心脉缓甚的,脾邪冲犯心;微缓的,胃邪冲犯小肠。心脉涩甚的,肺邪冲犯心,微涩的,大肠邪冲犯小肠。心脉沉甚的,肾邪冲犯心;微沉的,膀胱邪冲犯小肠。其它藏腑,依此类推。甚的脉象由沉脉得来,微的脉象由浮脉得来。

[原文]大抵腑脉浮数,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腑气内交,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腑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翻译】大抵六腑的脉象浮和数脉,五脏脉象沉和迟,「仲景脉法」说:浮脉为在体表,沉脉为在内脏,数脉为在腑,迟脉为在脏。因为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一定的道理,六腑的气内交,五脏的气外济,便是阴阳平衡而且脉息调和。腑病便是气不内交,这就是只浮而不沉;脏病便是气不外济,这就是只沉而不浮。(看秦越人的十难一脉十变的道理,大肠、小肠都候于心脉,可以知道想诊断大小肠用两尺是错误的。)

四频率体

[原文]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翻译】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因此春天的脉象升,夏天的脉象浮,秋天的脉象降,冬天的脉象沉。

[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

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翻译】《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天地的变化,阴阳响应,由那春天的温暖转化为夏天的暑热,因着那秋天的收敛之劲,转化为冬天的严寒。而这天的四季变化又与人体的脉动升降浮沉相联系,表现为:春天脉象清软而滑,如同圆规滑过的圆充满生机;夏天脉象宏大而盛犹如矩尺,方正广大充满天地;秋天脉象浮漂而平如同天平高低起伏,平平衡衡;到了冬天沉实而下,犹如秤砣沉沉在骨潜藏生机。所以说冬至以后四十五天到立春,阳气渐生而阴气下降;夏至以后到立秋的四十五日,阴气渐生而阳气下降;阴阳的变化与人体的脉象如同约定好的一样一同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脉象与四季不相应,医生就可以通过错乱之脉诊断疾病,从而知道死时。春天的时候脉象如同鱼儿浮在水波之间游动一样;夏天脉动充满体表如同盛夏时节的万物充满天下;到了秋天就像将要冬眠的动物一样,脉搏开始潜于肤下就先将要离去的样子;而冬天脉搏动于骨间,像冬眠的动物又像君子一样深处内室不出一样。升降浮沉,随着季节变化更替,寸脉本性是浮,然而一进入秋冬季节,便见沉意,尺脉本性是沉,而一进入春夏,便见浮脉的机象。这气的变化是一定的,毫发不差。

[原文]「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翻译】「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脉,浮升的脉象,洪脉,浮脉的极限;浮脉,金气开始收敛,微有降意,但还没有能急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本来与经书的义理相同。

真脏脉义

[原文]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翻译】土,是四维的中气。脾是阴土而含阳气,所以脾阳左升,便转化为肝木,胃是阳土而孕含着阴气,所以胃阴右降,便转化肺金。金降于北方,凉气转化为寒,这就是肾水,木升于南方,温气转化为热,这就是心火。肺肝心肾,四象的迅速分辨,其实是脾胃的左升右降变化。

[原文]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翻译】脾胃,四脏的母亲,母气亏败,四子失去供养,脉见真脏,那么人就死了,所以四脏的脉,必须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弦钩毛石而且缓,是四脏有胃气,弦钩毛石并且不缓,这是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衰败竭尽,必然死亡不能救了。「玉机真脏论」说:脾脉,属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说:平常人往往气禀于胃,胃,平常人的正常气,人无胃气叫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所以人绝水谷就死,脉无胃气也死。所谓无胃气,只见到真脏脉,摸不到胃气。

[原文]所谓真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

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翻译】所谓真脏脉,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肝脉,即十怪脉的偃刀脉。脉象特征为,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解读}《黄帝内经》中,经常有“弦”“弓”“机”“矢”“弩”“镵”等字出现,这和当时人们多精于弓弩习射的历史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后世尚武之风已渐趋式微,弓弦等物不容易随手触摸到,对于“弦”脉,也就只好用“如按琴弦”来比喻了。

[原文]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翻译】五脏,天赋的气性都来源于胃,胃,是五脏的根本。脏气,不能自己到达手太阴经,一定是起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胃为五脏六腑气血之化源,气盛血盈才能成脉。是故人之脉不可一日无胃气。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原文]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翻译】土位于中,是一身的元气。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所以仲景垂示教训,少阴水小于趺阳土为顺。少阴水占优势,那么火灭而土衰败。自从医法失传,后世人庸下愚昧,却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至于败坏了胃气。以此毒害天下,而百姓跟随之,美好就变成了悲哀!

浮沉大小

[原文]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翻译】五脏的脉象,心肺都是浮脉,肾肝都是沉脉,脾胃处在沉脉浮脉之间。阳浮而阴沉,他的本性决定的。

虽然阳主降而阴主升,但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便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便沉中带浮。沉而微浮,那么阴不下走,浮而微沉,那么阳不上飞。假若寸脉只是浮而不沉,那么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只是沉而不浮,那么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各种各样的病产生了。

[原文]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翻译】升降阴阳的权力,全在于中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

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因此寸不只是浮而尺不只是沉。

土之所以升降未尽职责,木刑克土的原因。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淡泊平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茂盛因而不郁积。土弱因而不能让木气通达,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肝脾的郁积而不升,右关之大,胆胃郁积而不降。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克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也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发的意愿被抑制,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也大。右寸之脉大,肺金的上逆,左尺的脉大,肝木的下陷。

[原文]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郁,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气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敛降,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

【翻译】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胃不能吸纳,恶心呕吐的病就生了。脾主升清,脾陷落则清气下郁,水和食物不能消化,胀满泄利的病就生了。肺藏气而性能下降,肝藏血而性能上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升郁积,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漏。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赖肝血之疏泄。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就是气下行受阻碍。推导其它,凡是惊悸、吐血、盗汗、遗精的病,都是金气不能收敛下降,淋沥余见小便不通、痢疾、嗳气兼有腐臭味、酸水自胃中上至咽喉,不及吐出而下咽的病,都是木气不能生发。

[原文]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翻译】肺金上逆而不降敛,致使君火失根而上炎,则左寸脉大。肝木下陷而行疏泄,致使相火泄露而不藏,则右尺脉大。

大,是有余的脉象,有余则病。在病人有余的脉象之中,得到他身体不足的意象,则是脉的妙解,而医的至数(病人脉搏在常人一呼吸间跳动的次数叫做“至数”)。经所谓大脉象则病进,另有玄机,不是后世医书阳盛阴虚的说法。

二十四脉

浮沉

[原文]浮沉者,阴阳之性也。《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脾居阴阳之中,其气在呼吸之交,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曰关。关者,阴阳之关门,阴自此升而为寸,阳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

【翻译】浮脉和沉脉,是阴阳的本性。《难经》说:呼出气的是心与肺,吸入气的是肾与肝,一呼一吸之间,脾受纳营养物质,脾脉在中。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气,是心肺的气,吸入为阴气,是肾肝的气。

心和肺的脉都是浮脉,浮并且大散的,是心,浮而且短涩的,是肺。肾和肝的脉象都是沉,沉而湿润实的,是肾,沉而牢长的,是肝。脾位于阴阳的中间,气在呼吸的相错接合的时候,脾脉在浮沉的一半,他的位置叫做关。关,是阴阳的关门,阴气自此升而为寸脉,阳气自此降而为尺脉,闭合与开启的权力在这里,素叫做关。

[原文]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

在里,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三难: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是则浮不可以为阳而沉不可以为阴。浮沉之中,有虚实焉,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翻译】阳盛则寸脉浮,阴盛则尺脉沉。阴气盛在内脏,阳气盛在体表。「仲景脉法」说:浮为在体表,沉为在内脏,一定的法则。但浮沉可以观察表和里,不可以确定阴和阳。《难经.三难》说:关的前面的,是阳气的跳动,脉应当表现出九分并且是浮脉,超过了标准叫太过,少于标准叫不及,往上到达鱼际穴为过分,这是阴气太盛的脉象。关的后面的,是阴气的跳动,脉应当表现为一寸而且是沉脉,超过了标准叫做太过,少于标准叫不及。进入尺脉为颠覆,这是阳气太盛的脉象。阳气在阴位太盛,那么清气不升,所以向下倾覆于尺脉;阴气在阳位太盛,那么浊气不降,所以向上溢流到鱼际穴。溢,是浮脉太过因而叫阴气太盛,覆,是沉脉太过因而叫阳气太盛。虽然浮不可以为阳但沉不可以为阴。浮沉之中,有虚有实,浮的损害小,沉的危害大,是因为阳气虚在体表而实却是在内脏;沉的损害小,浮的危害大,是因为阳气虚在内脏而实却是在体表。白天浮大的更厉害,夜间沉细的更厉害,浮大白天死,沉细夜间死。诊脉的应当在浮沉之中参悟虚实。

迟数

[原文]迟数者,阴阳之气也。九难: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经脉之动,应乎漏刻,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而脉五动,气之常也,过则为数,减则为迟。脏阴而腑阳,数则阳盛而为腑,迟则阴盛而为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一定之法也。

【翻译】迟脉数脉,是阴阳的本气。《难经.九难》说:数脉,是腑,迟脉,是脏。数脉便为热,迟脉便为寒。经脉的跳动,相应于漏刻(古计时器),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而脉五动,气的正常状态,超过了就为数脉,减少了就为迟脉。五脏属阴而六腑属阳,数脉便是阳盛因而为腑,迟脉便是阴盛因而为脏,阳盛就热,阴盛就寒。数脉的极端,便为至,迟脉的极端,便为损。一定的法则。

[原文]然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是迟缓者,趺阳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是数者,阳明之阳虚,未可以为热也。

【翻译】然而迟脉不全是寒,而且数脉也不全是热。「脉法」说:趺阳脉迟并且缓,胃气如经。寸口脉缓并且迟,缓则阳气生长,迟则阴气旺盛,阴阳相互环绕,营气卫气都运行,刚强的同柔和的互相调剂,叫做强。这迟缓的,趺阳寸口的正常脉,不可认为是寒。说:病人脉是数脉,数脉为热,应当消化食物引导食物下去,而反胃吐的,让他发汗,使阳气微,膈气虚,脉是数脉。数脉为客热(小儿发热,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不能消化谷物,胃中虚冷的缘故。这个数脉,阳明经的阳气虚,不可以以为是热。

[原文]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十四难曰: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之家,最忌此脉。若数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矣。

【翻译】凡是脉有的是迟脉有的是数脉,不合情理失去分寸便死。十四难说:一呼再至叫平,三至叫离经,四至叫夺精,五至叫死,六至叫命绝,此至的脉象。一呼一至叫离经,二呼一至叫夺精,三呼一至叫死,四呼一至叫命绝,此损的脉象。人之将死,脉迟的少,脉数的多。阳气断绝根源,浮空想离开,所以脉表现为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的病人,最忌讳这样的脉。若数脉超过正常人的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近了。

滑涩

[原文]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阳也,而含阴;血,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翻译】滑涩,阴阳的本体。滑脉是血盛而气虚,涩脉是血虚而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所以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收敛,木自下生发,所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收敛则气聚,生发则气散,所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属阳,而包含阴;血,属阴,而抱阳。所以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说:大、浮、数、动、滑,这是阳;沉、涩、弱、弦、微,这是阴。以金水的本性收藏,木火的本性生长,收敛则浮涩而生发则沉滑,生长则浮滑而收藏则沉涩。

[原文]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遗精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翻译】滑,是生长之意;涩,是收藏之象,但都不是平常的气。「脉法」说: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叫残贼。因为气血的偏重,涩则气盛而发血病,滑则血盛而伤气。寸脉应当滑而尺脉应当涩,肺脉的涩,尺脉的始基,肝脉的滑,寸脉的初始气。尺脉应当涩但变滑,就会遗精并且不收藏,寸脉应当滑但变涩,就会气痞(表邪因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或者气膈)而不通。寸脉过于的滑,那么肺金不收敛而痰嗽产生,尺脉过于的涩,那么肝木不升而淋痢发作,所以滑、涩的脉象,都为病气。

大小

[原文]大小者,阴阳之象也。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为阳而小为阴。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盖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之原。庸工以为阴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是大不可以为阳盛也。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阴盛也。

【翻译】大脉小脉,阴阳的显象。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脉为阳而小脉为阴。寸脉大而尺脉小的,气的正常状态,寸脉过于大则上热,尺脉过于小则下寒。

然而有大脉不可以为阳盛,小脉不可以为阴盛的情况。「脉法」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芤空(脉博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葱管),减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集聚凝结,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热,便是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便是关尺浮大。肺金失去收敛,肝木运行疏泄,这是亡血失精,

半产漏下的根原。庸医以为是阴虚,投药用滋润阴气,以至于土衰败导致殒命。这是大不可以认为是阳盛。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的,这是想排解。邪退而正复则脉微,这是小不可以认为是阴盛。

[原文]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收敛则脉小。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翻译】凡是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收敛则脉小。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收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的脉象,最忌讳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那么人就死了。所以大脉则病加重,小脉则病减轻。小脉不可以扶阳,大脉不可以助阴,应当明确原委而看到根源,明白脉大脉小的由来。

长短

[原文]长短者,阴阳之形也。长为阳而短为阴。阳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翻译】长脉短脉,是阴阳的外形。长脉为阳而短脉为阴。阳升于木火,所以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所以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人没有不是发病于阴盛而病痊愈于阳气的生长,阴气盛则脉短,阳气增长则脉长,所以长脉则气顺而短脉则气病。

[原文]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以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温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翻译】长脉也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了。木,是克制中气的,是百病的先导。因为木性发达,因而百病的开始,多是起因于木气的不通达,生发的意愿郁结,而克制脾胃,所以气越郁积而脉越长。木郁积则协助水克制土,聚合火而刑克金,所以只是显示肝脉的长脉而不显形肺脉的短脉。金虽然克木,但凡是人的病,便是金能克木的少,而木能克金的多。因为木气之所以能发达,水土温暖而根本是暖的,水寒土湿,生长意愿不畅通,那么木气越郁积而气越旺盛,所以肝病就是脉长。

缓紧

[原文] 缓紧者,阴阳之情也。缓为阳而紧为阴。

缓者,戊土之气也。「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曰: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缓则热生。「脉法」: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五癃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然则伤寒阳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翻译】缓脉紧脉,阴阳的本性。缓脉为阳而紧脉为阴。

缓脉,戊土的气。「脉法」说:趺阳脉迟并且缓,胃气如经。说:卫气平和,名叫缓,营气平和,名叫迟。说: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生长,迟则阴气旺盛。因土位于四象之中,具有木火的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的本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所以缓。缓则热生。「脉法」说:缓则胃气实,实则谷物和水都可以消化。《灵枢?五癃津液》说:中热则胃中消化谷物,肠胃充满,所以胃缓。那么伤寒阳明的脉象,必然实大而且兼缓。

[原文]紧者,寒水之气也。「脉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此内寒之紧也。曰:寸口脉

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此外寒之紧也。以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坼,是以紧也。紧则痛生。曰:营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是外寒之痛也。曰: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是内寒之痛也。然则伤寒少阴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

【翻译】紧脉,是寒水的气。「脉法」说:假若盗汗象吐,因为肺里寒,所以使脉紧;假若咳嗽的,由于饮冷水,所以使脉紧;假若下痢(痢疾与泄泻),因为胃中虚冷,所以使脉紧,这是体内寒冷的紧脉。说:寸口脉浮而且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气,寒则伤营气,这是外寒的紧脉。因为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裂,所以是紧脉。紧则产生疼痛。说:营气卫气都病,骨节剧烈疼痛,应当发汗,这是外寒引发的痛。说: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吃得很饱,紧为腹痛,浮紧聚集,腹鸣而转动,转动即是气动,膈气于是下行,这是内脏寒的疼痛。那么伤寒少阴的脉象,必然微细而兼紧。

[原文]盖阳盛则缓,阴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寒愈盛,则愈紧,热愈盛,则愈缓。以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翻译】阳盛则缓,阴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寒越盛,则越紧,热越盛,则越缓。因为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藏而不发,所以紧。

石芤(kōu)

[原文]石芤者,阴阳之虚也。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翻译】石芤脉,阴阳的虚象。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脉,气虚而不蛰藏。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结冰而沉结,所以是石脉。「平人气象论」说:正常人的常气生成于胃,胃,正常人的常气所在,人无胃气叫逆,逆者死亡。冬胃微石叫平,石多胃少是肾病,但石无胃是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般弯曲,按之坚硬,叫肾平,冬天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拉葛根,按之益发坚硬,是肾病。死肾脉来,发病如同夺命,手指如同弹石,是肾死。因为肾水中的阳气,是生命的元气,阳根下断,阴魄空存,坚实结硬,生气完全没有,所以死亡。《老子》说:柔弱,是长寿的人,坚强,是短命而亡的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翻译】芤脉,是血虚而不能卫护。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是芤脉。「脉法」说:趺阳脉浮而芤,浮脉卫气虚,芤脉营气伤。说: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

按之有如琴弦,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并且指脉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弦则为劲,减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像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

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虚相搏故也。(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说: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所以应当颤抖而出汗。火中的阴气,收敛气的本原,阴根上断,阳魂空存,虚飘空洞,收敛气全部没有,所以发病。

[原文]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翻译】血,属阴,而产生于阳,阳升则转化为火,是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寒凝瘀阻而脱漏,血脱则火泄而寒增加,所以失精亡血而脉芤的,不可助阴而泄阳,因为芤则营阴气体外脱漏,而血中的温气也失去了。

促结

[原文]促结者,阴阳之盛也。「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以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翻译】促结,是阴阳的旺盛。「脉法」说:脉来缓,缓时一止复来,叫结脉。脉来数,数时一止复来,叫促脉。阳盛是促脉,阴盛是结脉,这都是病脉。曰:蔼蔼如车盖,形容脉之浮大有力,即前阳结浮数脉,因其有力而盛,叫阳结。累累如循长竿,形容脉之沉石有力,即前阴结沉迟脉,因其有力而盛,叫阴结。阴阳的性质,充实之处则会有虚损而虚损之处则有充实,充实中有虚损,清虚空荡因而没有障碍,所以不间歇。正气不足而邪气亢盛,堵塞而产生阻隔,所以脉有间歇。阳结则茂盛变化,如同车盖的升降进退,阴结则重叠不平,如同竹竿的劲节。因为阳性轻而清澈而阴性浓重浑浊,所以促结的脉象不同。

[原文]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阴阳之不济也。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此藏腑之结也。盖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藏腑经络,本为一气,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翻译】心悸的病人,多促结脉,因为阴阳气不足。阳气旺在木火,阴气盛在金水,阳虚而生惊的病人,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所以结;阴虚而生悸的病人,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所以促。

「脉法」说:脉浮并且数,不能吃饭,身体感觉沉重,大便反而坚硬,叫阴结(胃肠阴寒凝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这是藏腑的结。原因是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气必然的结。藏腑经络,本为一气,脏气结则脉气必然结,脉气结则脏气必然结。

至于代脉,并不是郁阻而中断,是营卫气衰败枯竭,不能说是促结。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原文]弦牢者,阴气之旺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如弦。「四难」: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牢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竿末梢者,软弱之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翻译】弦脉牢脉,阴气旺盛的脉象。《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春季阳气升发,脉象呈流畅柔和而挺直之弓弦状。「四难」说:牢脉并且长脉,是肝。弦脉牢脉,肝的脉象,不是病。

然而弦脉牢脉之中,有柔弱之象,那么肝正常,只有弦牢,却没有柔弱,便是肝病了。「平人气象论」说:正常的肝脉来,软弱长软,如同高举的竹竿末梢,叫肝平。竹竿末梢,软弱的意思。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那么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便木气枯萎因而弦牢。

[原文]木之为义,越郁积就越旺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阳,则木气抑遏而为弦。「脉法」:支饮弦急是也。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说: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弦亦为痛,《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翻译】木的本性,越郁积就越旺盛,弦牢脉,是木盛并且土虚。弦脉为里湿,支饮(西医病名:渗出性心包炎)是卫阳气被阻,因为木气抑制为弦脉。「脉法」说:支饮是弦急。牢脉为外寒,寒邪舒服了营阴气,那么木气郁积急促而为牢。「脉法」说:寒是牢坚。

弦脉也是寒,「脉法」说:脉弦而且大,弦则为紧,大则为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脉为双弦脉当于一手寸口脉中出现两道弦脉,为寒,偏弦的,(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腔道内的清稀液体)为饮。因为水寒不能生木,所以是弦脉。弦也为痛,《伤寒》说: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的时候,治疗方法是先用小建中汤,因为风木克制土,所以痛。

[原文]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脏脉也。

【翻译】脉以胃气为根本,木得到胃气便和缓,得不到胃气便是弦牢。「平人气象论」说:正常人的常气先天来源于胃,人没有胃气叫逆,逆者死。春胃微弦叫平,弦多胃少叫肝病,只是弦没有胃气叫死,所谓无胃气,只是有真脏脉,得不到胃气。病肝脉来,如循长竿,叫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叫肝死。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病人的真脏脉。

濡弱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原文]濡弱者,阳气之衰也。「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濡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玉机真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冬令蛰藏,水冰地坼,一得春气鼓荡,则闭蛰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阳左旋而上发者也,生意濡弱,则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而肝脾俱病。

【翻译】濡弱,阳气的衰败。「平人气象论」说:正常的肝脏脉象,其特点是舒缓软弱而微弦,犹如人高举行杆之稍,叫肝平。「脉法」说:肝,木性,肝脉微弦,濡弱而长。(脉是弦的,但是微弦,而且脉来得很软弱、很长,这是肝有正常的有胃气的脉)。肝病得到了濡弱而弦的,病就好了。濡弱的,肝的正常脉象,不是病。

虽然濡弱之中而有弦牢的意象,则是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是有肝病了。「玉机真脏论」说: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所以叫弦,端直以长,弦牢的意象。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本来依赖土气发达他,土气不升,也依赖木气升他。冬令蛰藏,水冰地裂,一旦得到春气鼓荡,虫类藏伏冬眠的开始苏醒并且百物生发,是因为木能克土而也能扶土。因为乙木的生发意愿,就是己土的阳左旋而向上发散,生发意愿濡弱,则是土木的气不能升达,而肝脾都发病。

[原文]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阳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

【翻译】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说:脾藏营气,肝藏血,肝脾,营血的本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说:各种濡脉都是血液的失亡,各种弱脉发热,血液的失亡就发热。伤寒脉濡而且弱,不可汗下,因为病人血虚而且阳气衰败。

弦牢,木气的太过,濡弱,木气的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

散伏

[原文]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心病矣。「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脉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之亡脱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翻译】散伏,阴阳的闭合与开启。气开而不闭,则脉散,气闭而不开,则脉伏。

散脉,气泄而不能收藏(轻按有分散零乱且无力之感,重按则触不到脉动的脉象)。阴性聚集而阳性发散,阳降于尺脉,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脉,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而聚散的权责,则在于关脉。关脉,阴阳的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有关来关闭他,所以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是心病了。「脉法」说: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的死,所以形损的缘故。脉散,病家的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的亡脱在眼前,精神的飞走不远了。散见于寸,还可以挽救,散见于尺,没有可以医治的了。

[原文]伏者,气郁而不发也。阳性起而阴性伏,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起,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伏,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则肾病矣。凡积聚症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非但积聚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人郁则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翻译】伏脉,气郁积而不能发散。阳性浮起而阴性沉,阴气升到寸脉,转化为清阳,则脉浮起,阳下降到尺脉,转化浊阴,则脉沉伏,而起伏的关键,则在于关脉。关脉,阴阳的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的,因为有关开启,所以伏但能浮起;伏而不起,则是肾病了。凡是积聚症瘕,停痰宿水的疾病,脉必然伏结。十八难说:伏脉,脉在筋下行,浮脉,脉在肉上行。所以脉浮结的,外有痼疾,脉伏结的,内有积聚。《金匮》说:脉来细而附骨的,乃是积聚。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

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不单单积聚是这样,凡是一个经脉将要发病,都是一气先伏。肝病的木郁,心病的火郁,肾病的水郁,肺病的金郁,脾病的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说:人郁则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的欲伏,则知一经的将要发病,「脉法」说:伏气的病,以意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动代

[原文]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关者,中气之变现,阴阳之枢机,阳自此将而为阴,阴自此升而为阳。阴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性,不至为动;阳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性,不至为动。惟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阴阳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郁勃之久,不无胜负,阳盛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汗出,阴盛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汗出而热发,阴阳之胜负乃分,方其动时,阴阳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

【翻译】动、代脉,阴阳的起止。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脉,气中歇而不连续,则为代脉。

动脉,郁结壅塞但不停止。「脉法」说:阴气阳气互相争斗、搏击,叫动脉。阳气动则出汗,阴气动则发热。如果是数脉表现在关口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的,名叫动脉。关脉,中气的变现,阴阳的枢机,阳气从这时候将转化为阴气,阴气从这时候上升为阳气。阴气升于寸口,则发挥他上浮的本性,不至为动脉;阳降于尺,则发挥他下沉的本性,不至为动脉。只有阴气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气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结于关上,而表现为动脉形态。阴阳郁结壅塞,不能升降,所以跳动不止。郁结壅塞的时间久了,不会没有胜负,阳气盛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出汗,阴盛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发热则汗不出,汗出则不发热,出汗而发热,阴阳的胜负于是分出来了,刚刚开始动的时候,阴阳郁荡,不知道将来孰胜孰负。动脉表现在土位,木气盘塞而不能发达,甲木不降,于是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于是冲击而为痛。甲乙木都横逆,而贼克戊己,那么土气衰败了。

[原文]代者,断续而不联也。《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脏之气,一脏无气,则脉必代矣。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此为病脉。)

【翻译】代脉,断续而不连结。《灵枢?根结》说:营血行脉中,阴阳十二经脉流行,一昼夜五十周于身,以营运五脏的精气,不符合这个数的,叫作超出常度。五十周动脉而没有一个代脉的,五脏都接受精气,四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一个脏器没有精气,三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二个脏器没有精气,二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三个脏器没有精气,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四个脏器没有精气,不满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五个脏器没有精气,相当于短期。

遇到短期,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序或时慢时快,属“怪脉”的脉形。见于气血即将消亡,病属垂危)。乍疏乍数,是断续的象。因为呼吸,是气之所以升降的原因。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呼吸定息脉五动”,人体一呼一吸叫作一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经脉、脉搏又运动了一次,所以说“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2次)、一吸(2次)、呼吸之间(1次),加起来经脉、脉搏刚好动了五次。)所以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脏之气,一脏无气,则脉必然是代脉了。十一难说: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哪一个脏呢?吸的时候是随阴气进入,呼的时候是因阳气出去,现在吸不能到达肾,到了肝就回来了,所以知一脏无气的,肾气先没。由肾到肝,由肝到脾,由脾到心,由心到肺,可以类推了。代脉一现,死期就在近期,不可治了。(代为死脉,与脾脉代脉的代不同。脾脉代,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这是病脉。)

每天一药,西比灵(氟桂利嗪FNZ)的临床新应用

每天一药,西比灵(氟桂利嗪FNZ)的临床新应用 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氟桂利嗪+多塞平治疗予多塞平12.5mg25mg氟桂利嗪0.5g,疗程4周氟桂利嗪是选择性Ⅳ型钙通道阻滞剂,能逆转多药耐受基因周围循环功能,阻止钙超载所致的神经元坏死。两药联用治疗非便秘型难治性mS,可在多层面、多方面发挥协同作用,以调节难治性IllS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大脑与肠道的循环功能,降低患者对躯体不适的反应,保持“肠道神经系统”平衡而取得良好疗效癫痛许律西等?报道,氟桂利嗪可治疗癫痫,对传统抗痉药物无效的病人氟桂利嗪则有6o 0%的疗效,发作可减少巧。偏头痛、脑血管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症状许律西等氟桂利嗪能明显改善偏头痛病人初期缺血区域局部脑血流,对改善头痛、耳鸣、记忆和情绪障碍、意识、认知功能异常均有帮助。每晚睡前口服氟桂利嗪,3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嘱患者避免情绪紧张,勿进大量高热卡食物及过量饮水,勿进碳酸盐饮料。经治疗1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119%。未出现不良反应。对停药后复发者再次仍然有效,对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效果尤佳2000年2月~2003年8月笔者应用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胶囊加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尼莫地平胶囊(中外合资海南普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6020243),每次20~40 mg,ti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次5~10 mg,睡前服。7 d后改为单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l0 mg,睡前服。共治疗5周。对照组A口服尼莫地平胶囊每次20~40 mg,tid,持续5周。对照组B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睡前服,持续5周。原发性高血压1:3服氟桂利嗪,开始剂量为5rag,qn。如1周后疗效不满意者,则氟桂利嗪加至10mg,qn。疗程4周,总有效率为78%。结果表明氟桂利嗪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均有显著疗效,对初发病首次治疗者尤佳;缓解不适症状明显,不良反应轻微顽固性呃逆用氟桂利嗪治疗前均曾用氯丙嗪、苯妥英钠、哌醋甲酯、尼可刹米及硝苯地平等治疗呃逆药物中的1种或2种各治疗1~3天。陈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均给予氟桂利嗪10mg.qn。待呃逆停止后再服药巩固2天,服药2天无效及服药5天呃逆仍不完全停止者均停用氟桂利嗪治疗,临床总有效率98%。从氟桂利嗪的治疗结果看,该药可作为治疗顽固性呃逆又一可选择药物,值得临床使用。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毒性反应1:3服氟桂利嗪5rag,qn,一般连用2~3周为宜。盟侧均未因其毒性症状而停用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经氟桂利嗪治疗10天症状均消失,治愈率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进糖尿病饮食和用普通胰岛素、消渴丸、二甲双胍及格列齐特等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氟桂利嗪1Omg,qn,2周后改为5mg,qn,疗程为4周=与对照组比较优于对照组。服用氟桂利嗪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在治疗期问治疗组出现嗜睡6例,乏力4例,均于3~5天消失。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由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非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 1 6例,给予降压药、利尿药及小剂量抗生素等,4~8周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水肿基本消失,但肾功能无明显改善。停用其它药物,改用氟佳利嗪,前2周,40 mg?d一,bid,以后改为睡前服用1j mg?d ,连续用6~8周,总剂量达0.98 g~1.19g,结果12例血肌酐恢复到正常范围,14例血尿素氮恢复至正常范围,12例尿酚红排泄率恢复到正常范围。其机制是抑制钙离子内流,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松弛,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肾组织肿胀,促进肾功能改善。治疗二便失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并发小便失禁10例,伴大便失禁3例,二便失禁病程3~180 d。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睡前服用氟佳利嗪5 mg?d~,疗程2O d,结果小便失禁

李玉宾讲中药

李玉宾讲中药 前言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我在毕业之初也曾有过这样的彷徨。临证辨治,胸无成竹,处方用药,鲜见佳效。然观古人用药疗疾,每每效若桴鼓,覆杯而愈。因思中医学术,一脉相承,古今一也,何以到了自己这里,疗效却与古人有着天渊之别?莫非是自己真的还没有博极医源?然中医之源,究为何物,亦不自知,只好逢师便拜,以求一解,如此逾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网上传来只字片语为我指点迷津,觉颇有见地,遂寻索不舍,终于辗转得见恩师任启松老先生。恩师为祖传中医,医易皆通,入世离俗,俨然飘然世外。为我传书一册,《四圣心源》是也;授我学医一字,“象”是也。并为我描述中医的理论框架乃一气周流,所谓六气本一气,五行即一行。谆谆告我,中医非博闻强记能通,须自身体悟方入。 由是跟师学习,系统研习《四圣心源》所描述的一气周流理

论体系,体悟中医“象”的内涵。虽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 境界,亦不轻言放弃,而是每日将自己放在“一气周流”与“象”的思索中,反复揣摩,希求开悟。一日走在路边,见车来车往,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天上白云飘飘,刹那间感受到了天地之气,也正如路上的车流一样来来往往。由此顿悟。《内经》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两者讲的不都是这种境界吗?原来中医并不是空洞玄妙的理论,而是这种可以真实感受的境界,原来这种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这,大概就是我苦苦寻索了几年的中医之源吧? 理虽顿悟,事须渐行。自此才感觉自己入了中医的门,也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象,其实就是一气周流过程中的动态剪影,有其气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气。《内经》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学习中医,善于从象的角度去体悟,也许是一条入门的捷径。 要对中医有深刻的自身体悟,自然需要习医者的身心双修,尤其是正心寡欲必不可少。至此才真正体会到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的苦口婆心,身心不正,医理何明?从此对自己各方面逐渐严格要求,淡泊名利,清淡素食,孝慈仁爱,一念学医,以求净化身心,感应天地。利用几年的时间,逐渐对脉象、病象、药象都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对中医渐有登堂入室之感。对临床各类病证已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第6讲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六讲 整理:落尘子月射寒江我爱金毛光生猫熊校对:兰花光生 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再加上黄老在讲的时候又比较刻意追求辞藻,追求文辞工整,所以,有些地方行文讲述的时候,故意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搞得很多人更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学习得也不是很深,所以六气解让我来讲,很没有底气,我也很害怕,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我也不敢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们知道四圣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为核心框架的体系,也是说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它是五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那么六气呢,它分成六块。五和六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问题。今晚我们来谈谈六气解,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它的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讲一下,根据六气的名目,根据六气对应六经,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讲的就是这么个问题。 我在四圣的群里上传了一张六气图的图片,可以下载下来看下,因为一会讲的时候,照着我画的图来讲,所以大家可以先下载下来看一下。大家找不到图的,图是在qq群,如果没在群里的朋友,大家看下有没办法把图传过去。群已满,加不进去了。在群的同学看来有没什么办法让不在群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个图。有会的给大家提供下。这里好像发不了截图。这样吧,看看谁有网上空

间。我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好把这图拿到,我们好下一步好讲。这段时间,我把六气的名目说一下。内经讲的五运六气,五运大家都知道-木火土金水。六气呢,就是风火暑湿燥寒。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我看大家已经发了好几个可以下载图片的网址了,大家抓紧时间下载,稍后我们讲正式内容。这是我自己画的一个图,大家能看得清楚嘛?我们就开始讲了,看着图讲。 今天讲的六气,实际上是有一个跟三阴三阳相结合的命名原则,有特定的名称。大家翻到第二卷六气解,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六气名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我们刚才讲的五运六气。六气里实际上有两个火用的是五行的名称,多了一个火。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这样五变为六。上一次跟大家讲的时候,曾经谈到五和六的问题,天地之道是以“五”为一个变化规律,咱们内经里还讲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像河图,讲的都是以五为周期,以五为规律的天地之道变化。那为什么有六气,包括周易的卦相有六爻,一年有十二个月,人生有十二条经络,有6对,三阴三了加起来也是6。为什么还有6的规律呢?我的个人观点,这个大的周期,本质上的周期,普遍的规律应该是5,而由于月球,离咱们地球比较近,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影响。它对地球的影响,就是一年有12个月,就是6对,这样引出6的周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那么这个6的周期,他是本质上不脱离“五”,他的内部本质还是“五的”规律,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六。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从小的方面来讲,每一天,相当于分成4个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这一天,整个一天,这就是四象,这个四象有一个核心,你可以理解为中土,这就是五分法。那么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体系。从一年四季来讲,春夏秋冬也是。不管从小的分还是大的分,这种五,就是土枢四象,一气轮旋,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他

桂利嗪的合成

题目:桂利嗪的合成 学生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 院系化工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年级20xx 级

桂利嗪的合成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桂利嗪的物理化学性质、合成方法,以及相关临床应用情况和衍生物的研究。 T 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 cinnarizine and related synthesis methods, and related studi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derivatives. 关键词:桂利嗪合成反应 引言: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增多,它带给社会、家庭沉重负担。其中,例如常见的脑血栓、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等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血管舒缩障碍。迄今用于治疗这类病的药物很多,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认为是较理想的药物。桂利嗪作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降低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选择性地抑制脑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血氧供应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并对抗血管收缩物质5- HT、组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的血管痉挛而且对各种血管收缩物质有拮抗作用,能缓解血管痉挛,同时有预防血管脆化的作用。临床上适用于很多脑血管疾病。 1.桂利嗪性质 1.1基本信息 中文名:桂利嗪(肉桂苯哌嗪、脑益嗪、脑立新) 英文名:Cinnarizine 化学名:1-二苯甲基-4-(3-苯基-2-丙烯基)-哌嗪 分子式:C26H28N2 分子量:368.52 分子质量:368.50 结构式: 1.2相关性质 1.2.1 性状:点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几乎不溶于水,溶于沸乙醇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文档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圣心, 文稿, 讲座, 老师, 录音 今天继续讲四圣心源。以前脉法讲完了,下面继续往下讲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辩证这方面。黄元御先生在开始写的这段话我给大 家念一下: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①,内有腐肠之药②,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③,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④。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⑤,痛鬼伯⑥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这段是黄元御先生对各家杂病写的序。现在给大家讲《劳伤解》。按着黄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讲的是中气,劳伤就是说,首先是阴亏、 阳亏、气亏、血亏、精亏,然后分别加以阐释。 先看《劳伤解》的中气篇,黄先生说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气不得运转有关系。所以虚劳篇先讲以中气为主,在过去道家里修证就是说,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说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运转的几种状态,五行就是五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变化跟象的转化都需要中气的运作,而中气的盈缩恰恰又是整个现象的归纳。先天的变化,我们人之生,先成精,从精气的角度说,先天的部分由一团元精、元气、元阳组成。其实这些是一个东西,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的情况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后这一元真气有盈有缩,这一元真气的盈缩合于天地就会产生推动我们人体的种种的气血周流,经脉运行,等等,所以元气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 源。 郑钦安先生就把握住了这点,然后从一元盈缩立本,来治疗大病重病,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机归为一,把阴阳归结为一,这是在古今医家中十分罕见的。我们讲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气,而后天的饮食在于先天的元气,先天元气不可能一下受损,也不可能瞬间受到扼制,因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属于杂病,极危重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或者比较少见的,而在杂病的调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气的运转为根本,而中气的运转又受先天原火的温煦,所以这两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的四象中气运转的观念的时候,不要把一元盈缩忘掉,每个病都是这样,它表面上是中气运转四象浮沉这种关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缩,所以一元之际有亏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起大的观念来调理。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为很多病人有元阳亏虚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杂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黄元御这篇“中气”节可以说讲的十分的浅显,大家读过一篇就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要把“中气”节,中气之往来,与五行的关系,牢牢的在脑子里建立起来,然后每一动念,见了病人的症状,一动念分析,每个症 状的分析过程之中都牢牢的建立起来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气又分阴阳,体为阴,阴中生阳,所以升清,脾阴可以生达阳气,所以又称脾阴又称脾阳。对胃来说《内经》上始终谈的都是胃阳,因为胃为腑,体为阳,用为阴,胃通降为本,所以我们又称胃阴,胃是喜湿而恶燥,脾是喜燥而恶湿,所以临床经常遇见脾湿而胃 燥这种现象。 黄芽汤立足于脾湿,人参、甘草、茯苓、干姜,中气之至崇阳补火,用的是中焦培土泻水,然后是温补中焦阳气为主,脾湿不化就要利

四圣心源译文

四圣心源译文 四圣心源译文(二)(2011-01-10 17:10:11) 转载 【原文】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译文】 肝藏血,肺藏气,气起源于胃,血根本在脾。中土里脾土左旋,生发畅顺,所以温暖之气生肝木;胃土右旋,收敛

畅行,所以清凉之气生辛金。中午的时候阴气生,阴气生则气降,三阴经从右降,阴气右降肺金生。肺金是心火清降气敛而成,所以肺气清凉而性质清凉。子时阳气生,阳生则气升,三阳经从左升,阳气左升肝木生。肝木是肾水温暖上升而成,所以肝血温暖而性质生发。肾水可以温升化肝血在于脾土左旋,所以脾是生血的本源。心火可以清降化肺气在于戊土右转,所以胃是化气的源头。 收敛之气都是肺气,凡是脏腑经络的气,都是肺气宣发四布的地方,在脏腑叫做气,在经络叫卫气。生发之气都是肝气,凡是脏腑经络的血,都是肝血流淌倾注的地方,在脏腑叫做血,在经络叫做营气。卫气与营气是经络里的气血。 精神化生 【原文】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

穴位埋线+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意义观察

穴位埋线+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意义观察 发表时间:2018-11-29T11:31:44.4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作者:许永亮 [导读] 综上所述,为偏头痛患者予以氟桂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可推广使用。 市宝丰县中医院河南省平顶山 467400 摘要:目的分析穴位埋线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予以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57例采用穴位埋线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偏头痛患者采用联合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穴位埋线;氟桂利嗪;偏头痛 偏头痛为神经系统多发疾病,临床多表现为阵法性、偏侧、波动性头痛,可持续4~72h,同时会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多发于中年女性,且有遗传背景。有分析认为此种疾病和内分泌、代谢、饮食、精神状况以及遗传均有关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清晰[1]。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西医治疗,但有分析认为联合穴位埋线有良好效果。现主要分析联合治疗的价值,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4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7例,男23例,女34例,年龄21~61岁,平均(38.15±3.40)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4.25±1.34)年;观察组57例,男22例,女35例,年龄20~61岁,平均(38.26±3.2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16±1.28)年。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氟桂利嗪(陕西颐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01)治疗,5~10mg/d,睡前口服,15d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治疗中禁止服用止痛药物,用药后每个疗程都要进行复查,详细记录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埋线治疗,取太阳、风池、百会穴。皮肤要进行局部消毒,取0号羊肠线裁剪为1cm长,放置于穿刺针前刺入穴位,得气之后缓慢退针管,并取羊肠线至于穴内,局部可采用无菌棉球进行按压,待胶布固定之后即可。次/20d,1次1个疗程,治疗时间持续3个疗程。操作中要保证为无菌操作,且线头禁止外漏。术后7天要禁止油腻食物、禁止烟酒。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痊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并无复发问题。显效:头痛症状消失,半年之内偶有发生头痛,但程度较轻。无效:治疗之后头痛情况无显著缓解,甚至有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依据SPSS25.0 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标准差(x±s),总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8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3 讨论 偏头痛为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造成的植物神经暂时功能障碍,因此临床治疗中并无特效药。传统治疗中多采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此种药物为长效钙通道阻断剂,对血管痉挛和持续收缩有抑制作用,进而缓解局部缺氧、缺血,也可减少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防止神经源性炎症,从而达到治疗效果[2]。 中医认为偏头痛为少阳头痛。发病原因为肝阳上亢、气血无法上头所致。多因劳累、风寒、情绪紧张所致[3]。治疗中太阳、百会、风池可直达病灶,进而起到通经活络、醒脑调气,是的局部淤积经气得到疏通,进而起到通而不痛的效果。此种作用机制和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一定相似[4]。风池穴对促进血管舒张和收缩有重要调节作用,可舒张痉挛血管,改善脑部血流供应以及微循环情况[5]。埋线后可产生针刺效应,并于体内吸收融化,弥补针刺时间短的问题。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可知,联合治疗中之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25%,比单纯西医治疗87.72%有显著提升。可知,此种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为偏头痛患者予以氟桂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潇.用通心络胶囊与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2):92-94. [2]曾宪春.穴位埋线治疗颈源性头痛3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6):585-586. [3]闫秀峰.川芎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7):92-93. [4]雷军.探究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144-144. [5]洪彩霞,张雪玲.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伴抑郁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7):59-62.

四圣心源 笔记

四圣心源研习笔记 黄元御是继仲景之后,为数不多的悟透了医学真谛之人,其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圆融而实用,倡导正气为本,始终固护正气的周流,实为王道之法。若能深入结合当今病邪特点,临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善水堂主

四圣心源研习 一.理论体系 强调本气自病。于患者言,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只是助缘、诱因而已。他的理论基础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对疾病的认识,全是站在本气为病的基础上,所有的论点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论述的。 结构体系: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转起来,成为一气。他强调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身的生生之气,只要在流动就是一股阳气,所以要保护好这股阳气。 他的方子,主要着眼点是调节人体正气,而对于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的病,需要我们去除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可以结合历代医家祛邪的方法,结合用之。去除邪气的同时,自身的正气还是始终按这个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它。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就得转为扶助正气,此时用黄元御这套理论效果就非常好!毕竟,临床上能否好转取效的根本还是自身的正气。若正气不行了,用上扶正的药也吸收不了,用上驱邪的药邪也排不出来。只不过在正气尚可的情况下,这次选择先驱邪还是先扶正,这就是技巧——得机。我们治病,一定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顺势。我们平时治病的时候,其实忽视了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用药的基础,其实是人体的正气,中土这股气还能转得动。没有这个基础,用什么药都是白搭。 黄元御这套理论,它的重要性,在于看到了问题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的时候还能够接受药物的引导,还能够承受药物的作用。黄师,主要讲了正气,从正气的角度来讲,他没有过多讲驱邪这一块,因为他抓住的是根本——正气。所以,黄师这套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你要对正气理解透,这是前提,这是根本。掌握这套理论,就掌握了王道之法——如何调理正气,如何运转正气,如何固护正气。再结合临证情况,辨别邪之所在,邪之性质,邪正比较,最终制定最合适的疗法。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二.阴阳变化——阴升阳降一气浮沉 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和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和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而耳。 天人合一,是在无形之气的层次合一。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讲的是阴阳升降的问题,从大的天象来讲,说一气是有升降的。这个一气的升降规律是什么?轻则浮升,浊则沉降也。天地之间的这股气,它在升降浮沉之间,就会产生阴阳变化。故何为阴?何为阳?升则为阳,降则为阴也。 阴阳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东西,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间这股气,始终是在动的,是变化的。用黄元御的理论来讲是在周流,所以的阴和阳都是动态的。都是时刻在变化的。所以,从动态的这个角度讲,最准确

氟桂利嗪与头痛宁胶囊联合治疗101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报告

氟桂利嗪与头痛宁胶囊联合治疗101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报告 发表时间:2013-10-29T14:15:57.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杨德章[导读] 偏头痛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关于该种疾病的病因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观点,通常认为该病的发生是与神经中枢系统受到内分泌及精神因素所引起的。杨德章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凝卫生院湖南安乡 415600)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101-02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面对偏头痛患者时,给予其实施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联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内收治的2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99例患者实施氟桂利嗪治疗,给予B组患者实施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的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的B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04%%,明显高于单一实施氟桂利嗪治疗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P<0.05)。结论临床应用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联合对偏头痛患者实施治疗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关键词】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偏头痛临床上将偏于一侧头部疼痛、且症状顽固易定期发作的疾病称为偏头痛,该种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偏头痛的发作具有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的特性,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造成四肢的瘫痪,因此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因偏头痛导致其长期丧失工作、学习的能力[1]。我院此次采取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对101例偏头痛患者实施了治疗,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间收治的200例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作为此次临床研究对象,入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呈现为中重度的发作性疼痛、且疼痛部位多位于额颞部或眶后,疼痛持续时间一般维持在4小时制3天间,部分患者疼痛时会伴有视力模糊、闪光等表现。全部入选患者均经影像学CT检查,排除了存在颅内感染、颅内占位、脑外伤、癫痫、低血压、高血压以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头部疼痛,同时排除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过敏体质的患者以及哺乳期、妊娠期的妇女。本次入选的200例偏头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1例、女性患者149例,患者平均年龄28.6岁。随机将入选的200例患者分为A组99例、B组10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A组患者实施单纯的氟桂利嗪治疗,方法为在每日睡前给予患者口服5mg的氟桂利嗪进行治疗;B组患者实施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的联合治疗,方法为在A组患者的服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增加服用每次三次,每次三粒的头痛宁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一个月。 1.3疗效评定:将开始服药治疗后,头痛症状消失的患者的称为治愈;将开始服药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且每月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超过2/3以上的患者称为显效;将开始服药后,头痛症状有所减轻,且每月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超过1/3以上但未达到2/3的患者称为有效;将服药治疗开始后,头痛症状无改善,且发作次数无减少的患者称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 2.5对数据进行处理,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患者在服药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04%,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P<0.05),详见表1。 注:与A组患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偏头痛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关于该种疾病的病因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观点,通常认为该病的发生是与神经中枢系统受到内分泌及精神因素所引起的。笔者也就该病的发作机制进行了如下总结:①与三叉神经的血管炎性反应有关,研究显示,CGRP这种三叉神经神经肽,会通过扩张血管及对感受器的刺激传入纤维,这样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疼痛阈值,还会造成患者硬脑膜、三叉神经周围组织发生炎症,造成患者疼痛。②与神经介质的异变有关,5-HT是一种神经介质,当患者偏头痛发作时,会导致血小板快速的释放5-HT,释放处的5-HT会导致颅内血管收缩,并附着于血管壁上,之后释放的5-HT会出现一次过性升高,从而导致血管扩张引起患者头痛。③与感染有关,主要是指幽门螺旋杆菌,当患者因螺旋杆菌导致感染后,其机体会的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会升高,从而引起患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5-HT、CGRP 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现象,从而加重了患者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体内血流量的改变,进而引起患者产生偏头痛[2]。 本次我院对101例偏头痛患者实施了氟桂利嗪、头痛宁的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氟桂利嗪是一种钙通道的阻滞剂,该种药物进入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钙通道,其可以通过对钙通道的阻滞,来达到对致痛物质释放的抑制作用。此外,该种药物还可以有效的对抗5-HT,起到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从而遏制了颅内血管的扩张,有效的遏制了偏头痛的产生[3]。头痛宁是一种中成药物,其主要成分为天麻、全蝎、土茯苓、当归、制何首乌等,其中的制何首乌、全蝎可以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痛解痉的作用[4];天麻可以有效的降低脑血管的阻力,从而增加患者的脑血管血流量;当归具有活血止痛、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土茯苓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疼痛的阈值,起到止痛的作用。该种药物进入机体内后可以显著的降低CGRP含量,通过对5-HT的调节,有效的遏制脑内血管的扩张,从而治疗偏头痛。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头痛调控点的控制,来达到缓解患者痉挛的血管、遏制血小板的凝聚以及改善患者血液的粘稠度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患者颅内血管的阻力,增加了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进而缓解了患者的偏头痛症状[5]。 本组研究显示,实施联合治疗的B组患者其临床有效率为96.04%,明显高于实施单一氟桂利嗪治疗的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药物合用对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转载) 《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

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说,想用针灸达到一个很好的治病目的,那么首先自己气感要好,首先你自己要会调气啊,光用针不会调气,针灸是不会有效果的。其次要对经络循行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要清楚它是怎么走的,我记得网上有一本书是《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是祝华英道长,他在练功的时候进入胎息状态,对人体的经络循行有自己比较好的一个体验,他就把它写出来了。如果大家看一下这本书,十二经络的循行完全是周流不息,就跟黄元御讲的一气周流的模式是一样的,它是周流不息的。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师,你要对经络的循行很清楚,《内经》讲的这个经络循行,那就是先人,就是古代的先贤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或是功态下。我觉得是他们自身的一种反观内照,是自己体会观察到的,应该是真实而准确的。 如果我们后人没有这个本事,达不到这个水平,那就根据《内经》的所讲的经络循行的线路去用针,也会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它跟黄元御讲的这个一气

氟桂利嗪的药物分析及临床应用熊松柏

氟桂利嗪的药物分析及临床应用熊松柏 发表时间:2018-06-26T09:59:28.9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作者:熊松柏 [导读] 探讨氟桂利嗪的药物分析,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氟桂利嗪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属于二苯烷基胺类化合物熊松柏 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镇卫生院 437324 摘要:目的探讨氟桂利嗪的药物分析,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氟桂利嗪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属于二苯烷基胺类化合物,是抗癫痫的辅助药物。结果对脑血管具有良好的扩张作用,但对心肌血管扩张作用较差,不会对血压及心率产生影响,与桂利嗪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氟桂利嗪药物具有广泛的神经系统作用,尤其是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十分明显,可以有效改善脑部氧供应,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 关键词:氟桂利嗪;药物分析;临床应用 氟桂利嗪是双氧化哌嗪衍生物,可选择性组织钙内流,防止多种组织因钙超载引起组织损害,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同时降低前庭兴奋性,改善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具有抗惊厥和抗组胺的作用,在临床中通常用于防治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1]。 1.药物分析 1.1鉴别:取本品10mg,加乙醇3ml,在振摇溶解后加2滴氢氧化钾试液和1滴高锰酸钾试液,紫色消失。取6mg本品加入5ml盐酸溶液和5ml乙醇,待溶解后摇匀,取适量加入盐酸溶液,制成12/ml溶液,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后,最大吸收波长为(226±2)nm和(253±2nm)。取本品5mg,加1mg乙醇,溶解后显氯化物鉴别反应。 1.2检查 1.2.1酸度:取本品0.25g,加入20ml的水搅拌5min,过滤,对滤液依法进行测定,PH值应在1.5-3.0范围内。 1.2.2溶液澄清度与颜色:将本品2.5g置于容量为25ml的容量瓶中,按照5:2:3的比例加入适量聚乙二醇,水和乙醇,在经超声处理溶解后,稀释到刻度,摇匀,溶液此时应澄清无色[2]。如显浑浊,则将其与1号浊度标准液进行比较,不得更浓;如显色,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波长为400nm处测定吸收度,吸收度应在0.07以内。 1.2.3相关物质:取本品0.25g,按照2:1的比例将二氯甲烷与甲醇制成10mg/ml的溶液,将其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同样按照2:1的比例将二氯甲烷与甲醇稀释成0.10mg/ml或0.05mg/ml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按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10L的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在同一硅胶薄层板上分别放置,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放在有2.5%氨溶液的小烧杯中,烧杯容量为10ml,将环己烷-丙酮作为展开剂,饱和1小时后展开10cm,晾干,在紫外光灯下检视。如供试品的溶液有杂质斑点,和对照溶液主斑点相比不得更深[3]。 2.临床应用 2.1适应症:通常在脑动脉缺血性疾病中较为适用,如短暂性脑缺血、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等,治疗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睡眠节律紊乱和易激动。治疗眩晕、头晕与耳鸣等,其中眩晕包括前庭和内耳系统的周围型眩晕,如前庭周围型损害、迷路兴奋性增高、内耳迷路损害等,同时还有中枢性眩晕,如脑缺血性血管病或动脉硬化等所导致[4]。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如四肢发凉、雷诺综合征、四肢营养不良、间歇性跛行、夜间痉挛、踝水肿等。防治血管性偏头痛。是抗癫痫的辅助用药。 2.1.1癫痫:氟桂利嗪可以通过阻断钙超载,防止阵发性去极化改变及脑癫痫放电,具有抗癫痫的作用。 2.1.2偏头痛:氟桂利嗪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释放多种介质,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等所引起的血管痉挛,改善红细胞变形性与血液粘稠度,组织血管收缩,用于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目前在临床中认识到,氟桂利嗪在偏头痛治疗时,对于临床症状改善较为缓慢,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疗效会逐渐显现出。 2.1.3眩晕:氟桂利嗪可以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对血管疾病或前庭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慢性眩晕与急性眩晕等都具有治疗作用。 2.1.4耳鸣:在特发性耳鸣治疗中,疗效较为显著[5]。曾有相关医学研究者在特发性耳鸣26例患者治疗中,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每晚睡前服用10mg氟桂利嗪,一个疗程为10次,在一疗程后有8例患者的耳鸣症状消失,在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13例患者耳鸣症状消失或明显减弱,总有效率为80.77%。 2.1.5偏瘫:目前对于儿童交叉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较少,研究不深入,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氟桂利嗪可以产生明显的改善或是抑制作用。 2.2不良作用:氟桂利嗪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1%。其他不良反应有口干,胃痛、抑郁、皮疹、失眠、恶心或体质量轻度增加等。长期服用氟桂利嗪药物,会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如随意运动障碍,该症状多发于老年患者。在停药后可恢复,但需要数月时间。通常锥体外系症状与剂量大小有关,有锥体外系症状或帕金森病者慎用。 2.4药物相互作用:在抗癫痫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氟桂利嗪,可以有效提高抗癫痫的治疗效果。与镇静药物与催眠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其镇静作用。与胺碘酮联用会加重房室传导阻滞与心动过缓等病情,对于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病窦综合征患者在临床用药中应避免将氟桂利嗪与胺碘酮药物合用[6]。与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联合使用,会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与低血压等,在药物联合使用时应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仔细监测,尤其是对于具有潜在心动过缓与心力衰竭者。和卡马西平联用,会增加卡马西平毒性,降低本品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1]任代平.盐酸氟桂利嗪用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1):202-203. [2]张香君.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J].智慧健康,2017,3(07):94-95. [3]陈艳.氟桂利嗪联合丙戊酸钠用于偏头痛治疗预防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9):1301-1302. [4]梁友云.山莨菪碱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02):158-160.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个人日记2009-09-16 17:30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

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

学习四圣心源的基本方法V1.37

本文定位于初学中医或者未学但想学中医的朋友们,只是想给一些建议!新菜鸟版 -致想学医而刚接触四圣心源的中医初学者们为什么要学习黄元御医著?(本人不排斥其他家医著) 1 黄师生活的时代是清代,比现代各种诱惑力少很多--->这个是现代社会不能比的.2黄师官宦之家,衣食无忧,从小立志良相,自幼受家族的熏染.打小就学习文言文国学经典至30岁眼疾,三十岁前至少20年的饱读诗书.这个文化底蕴为以后学中医和写著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这个试问清末之后动荡与当今社会谁可与比? 3 眼疾庸医的误治, 不能从仕,便做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愿,三年苦读伤寒论. 4 大家可以读一下黄元御生平,他所著的黄氏十一种著书成书的效率(当时是毛笔字,还有书中体味他的文采和思绪,思路),各书序中对他自己的感悟和众人对他的评价.再加上细细研读他书中用词,用语,和用心. 5 附医医金针老师的学习建议: 医医金针: 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