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中心型脑疝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方式的研究

外伤性中心型脑疝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方式的研究
外伤性中心型脑疝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方式的研究

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在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中的价值探讨

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在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中的价值探讨目的:探讨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在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中的临床 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形成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观察组行床头钻孔血肿引流后送入手术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则入手术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获得颅内减压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并在患者出院时统计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获得颅内减压时间、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形成,实施床头钻孔引流后实施开放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能在最短时间内解除颅内压迫,提高患者预后。 标签:钻孔引流;标准去骨瓣减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 脑疝形成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对脑疝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加去骨瓣减压术[1],但是对于病情十分危重,进展较快的脑疝形成患者,快速解除颅内高压对生命中枢的压迫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主要针对脑疝形成患者实施紧急钻孔减压,之后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形成患者,并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形成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6~68岁,平均(41.2±2.9)岁。单侧瞳孔散大者23例,双侧瞳孔散大者4例;意识昏迷行气管插管者20例。对照组:男20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1.3±2.8)岁。单侧瞳孔散大者22例,双侧瞳孔散大者5例;意识昏迷行气管插管者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瞳孔状态以及意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术中行自体血回收技术,其中观察组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即请脑外科医师行床头的钻孔血肿引流,并完善术前准备后送入手术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则仅在完善术前准备后送入手术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获得颅内减压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并在患者出院时统计患者预后。 1.3 统计学处理

颅内压增高与治疗

颅内压增高与治疗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超过20mmHg,并持续超过5分钟以上。颅内压增高是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大脑中动脉和小脑的梗塞或出血。严重的致命性的颅内压增高占所有中风患者的10%左右。脑水肿引起脑组织肿胀,产生压力梯度,严重的可以导致脑疝。一般情况下,大脑中动脉的梗塞或幕上的出血引起脑的水平移位,严重的可以引起小脑幕切迹疝,而导致脑干的功能丧失。局部的压力作用于脑的其它部位的血液供应,可以使得梗塞灶扩大,如大脑中动脉梗塞可以引起大脑前和大脑后动脉梗塞。继发性的脑积水也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或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一旦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组织移位,死亡率将超过50%。脑组织的广泛水肿是中风一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原因] 颅腔(包括与之相连的脊髓腔)是一个不能伸缩的容器,由三种内容物组成,即脑组织、血液及脑脊液,它们的体积虽都不能被压缩,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相代偿。成年人颅腔容积约为1400~1500ml,脑组织平均约为1250ml,占颅腔容积的90%左右。单位时间内贮留在脑血管内的血液约为75ml,约占颅腔容积的5.5%,因颅内血容量变动较大,可占颅腔总容积的2%~11%。脑脊液在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共约150ml,约占颅腔容积的10%。颅内容物可代偿的容积,按Morno-Kellie原理,即颅腔内容物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特别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流量和脑脊液间保持平衡。为维持脑的最低代谢,每分钟每100g脑组织所需脑血流量为32ml,全脑每分钟为45ml。脑血容量保持在45ml时,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只占颅腔容积的3%,所以当发生颅内压增高时,首先被压缩出颅腔的是脑脊液,再压缩脑血容量。因此,可缓解颅内压的代偿容积约为颅腔容积的8%~10%。一般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5%尚可获得代偿,超过8~10%时则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 脑梗塞引起的脑水肿是双向的,早期由于能量依赖性的钠泵衰竭,引起细胞内的水钠潴留,导致脑水肿。当再灌注时,在缺血区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细胞和血浆蛋白在细胞间空隙的堆积引起细胞外水肿。当水肿发展时,由此引起的局灶性和半球的肿胀使得脑中线结构移位。最终水肿脑组织的额外体积引起颅内压的增高。 脑织组移位和颅内压升高的结果引起神经功能减退。神经功能减退的早期表现之一是意识水平的下降,但并非都是由全脑的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有研究表明,小于50%的病情加重是由全脑的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但早期有全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全脑颅内压增高不明显的患者,其意识水平的下降与中线移位的程度有明显的关系,而与下行性疝无关。其机制可能与脑干的扭曲、广泛大脑半球功能障碍或由于组织移位造成的压力使血管移位有关。中线偏移4-6mm可以引起嗜睡,中线移位6-8mm可以引起昏睡,而中线移位大于8.5mm可以引起昏迷。 脑出血时血肿的占位及继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的缺血引起的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因素。当血肿或水肿的压力引起一定程度的脑组织移位时,可影响室间孔或导水管的脑脊液循环的通畅,使侧脑室内的压力增高,从而使颅内压进一步显著升高。当颅内血肿直接或间接(血肿与脑室之间的脑组织因缺氧、水肿,经一定时间后软化,穿破)破入脑室时,更加重这种颅内压增高。小脑的血肿或梗塞,易于阻碍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出,而使颅内增高发生较早且较严重。 脑梗塞和脑内血肿不同之处在于,梗塞引起的脑水肿和液化,是在梗塞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故颅内压增高比颅内血肿出现的要晚一些。这两种情况,都有一个颅腔内的高压区,形成不

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护理流程与管理

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护理流程与管理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护理流程与管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患者共88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制定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各阶段护理流程,对两组患者术前麻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无论是平均手术操作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还是术前麻醉完成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结合神经外科、护理学相关知识,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手术流程,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前麻醉时间,进一步降低脑疝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 标签: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护理流程;管理 当患者颅腔内某部分出现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会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将会从高压区逐渐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导致血管、脑组织和神经等重要结构出现移位,进一步引发严重临床症状[1]。本次研究中对外伤性脑疝急诊患者手术护理方法以及流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术护理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时间和术中时间,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疝急诊手术患者共88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1.3± 2.1)岁,10例硬膜外血肿、14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肿胀、其他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2~53岁,平均年龄(4 3.3±1.8)岁,16例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11例脑肿胀、其他4例。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出现昏迷状态,其中30例浅度昏迷,31例中度昏迷,27例深度昏迷。两组患者无论是年龄、性别以及受伤机理、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如下:首先成立外伤性脑疝手术护理单元:在神经外科手术护理人员中选择6名人员成立专病手术护理单元。对该6名单元患者进行麻醉专业知识、脑疝专业理论知识、手术特殊环节等强化培训。其次制定出护理流程:根据患者术中麻醉过程中的重点观察环节以及诊疗理论知识,制定出一套护理流程。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改进、检验护理流程,同时根据神经外科医师以及麻醉医师的习惯制定出个性化护理流程。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前麻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颅内压增高同步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A型题 1.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指() A.颈项强直、猝倒、呕吐 B.头晕、头痛、抽搐发作 C.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D.头晕、猝倒、视神经乳头水肿 E.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关于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喷射性呕吐多见 B.后期常伴有视力障碍 C.阵发性头痛是主要症状之一 D.某些病例可始终不出现“三主征” E.婴幼儿头痛可出现较早且重 3.在颅内压的生理调节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颅骨的弹性 B.脑血流量 C.脑脊液 D.脑血管阻力 E.脑组织 4.急性颅内压增高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是() A.血压下降、脉搏变慢、呼吸深慢 B.血压下降、脉搏变快、呼吸浅快 C.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深慢 D.血压升高、脉搏变快、呼吸浅快 E.以上均不对 5.急性颅内压增高最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脑积水 B.脑脓肿 C.外伤性颅内血肿 D.恶性脑胶质瘤 E.脑转移瘤 6.颅内压增高病人的一般处理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注意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及呼吸等变化 B.频繁呕吐时,予以禁食 C.意识不清及咳痰困难者作气管切开 D.作高位灌肠以疏通大便 E.静脉补液量以维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即可 7.颅内压增高病人,腰椎穿刺放脑脊液后突然呼吸停止,这是由于诱发了() A.小脑扁桃体疝 B.颞叶海马钩回疝 C.脑室系统出血 D.脑肿瘤继发出血 E.脑血管意外 8.颅内高压危象是指() A.脑组织在颅内的移位 B.血管源性脑水肿 C.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D.弥漫性颅内压增高 E.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

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研究

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重型、特重 型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救治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沟回疝时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科救治的39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沟回疝继发脑干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天幕裂孔切开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GCS昏迷评分,术前3~5分17例,6~8分22例。经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术后有效率为82.0%。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暴露范围广,有利于彻底清除血肿、天幕裂孔切开、静脉窦修补,有利于颅内外减压及颞叶沟回疝复位,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大大缩短脑干受压时间,有利于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概率,改善继发性脑干伤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标签: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重型颅脑损伤;颞叶沟回疝;脑干伤;颅内血肿;天幕切开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7-0158-02 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在3~8分,其预后差,特别是入院时患者已合并有颞叶沟回疝的患者,其预后情况会更不好。2006年9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根据出血情况采用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同时天幕切开,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39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沟回疝继发脑干损伤患者,女18例,男21例。年龄16~77岁,中位46.8岁;4例为硬物致伤,5例为坠落伤,28例为交通事故损伤,2例为其他原因损伤。病程30 min~10 h,平均1.5 h。临床症状:无肢体病理表现的患者17例,双侧肢体病理征阳性表现的患者7例,单侧肢体病理征阳性表现的患者15例。GCS 评分均小于8分,其中3~5分17例,6~8分2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CT检查,3例为桥静脉破裂伴硬膜下血肿,6例患者为硬膜外伴硬膜下血肿,7例患者为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5例患者为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8例患者为单纯性硬膜外血肿。18例入院时已单侧瞳孔散大,其中5例经脱水治疗后散大瞳孔稍有回缩;14例无明显变化;7例入院时已双瞳散大并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呈鼾声呼吸。术前CT示,9例脚间池消失,16例环池消失,7例四叠体池消失;21例脑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0 cm,3例脑中线结构移位小于0.5 cm。 1.2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血交配等检查后直接送手术室,30 min内成功全麻,标记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切口平颧弓、始于耳屏前1.0 cm,绕过同侧耳廓向后上方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额部发际下,呈“?”字形。开颅前于血肿较厚处切开头皮约2~3 cm,颅骨钻孔,吸出部分硬膜外血肿或打开硬膜1~2 cm 切口,吸出部分硬膜下血肿,以减轻脑组织及脑干受压,缩短脑干受压时间,此过程约需3~5 min,然后行常规开颅,术中清除硬膜外/下血肿及脑内血肿,去除

58例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于丽丽

58例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于丽丽 发表时间:2017-06-21T17:26:53.3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8期作者:于丽丽 [导读] 以免丧失手术时机,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颅内压,动态复查头颅CT,早期手术干预,提高抢救成功率。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们救治的58例中央型脑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判断预后,其中恢复良好28例,中残2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中央型脑疝不仅仅见于重型颅脑损伤,还可见于其他双侧幕上病变。重视中央型脑疝问脑期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早开颅减压,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央型脑疝;临床特点;诊治分析 临床上我们常常遇见一侧额叶或者双侧额叶严重病变,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难以把握手术时机,部分病例病情突然恶化,来不及抢救而导致中央型脑疝,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我们逐步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其有特殊的病理过程,早期判断并及时处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现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们救治的58例中央型脑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们救治的中央型脑疝患者经随访获得较完整资料者共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16-70岁,平均45岁。颅脑损伤43例,其中滑倒跌伤13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打击伤2例主要着力部位为后枕部;梗阻性脑积水7例,嗅沟脑膜瘤5例,双额叶肿瘤3例。入院时患者GCS13~15分20例,8—12分27例,<8分11例;瞳孔无明显变化者32例,瞳孔有变化者20例(其中瞳孔缩小的10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肢体运动障碍5例;烦躁不安、狂躁型精神障碍12例。现43例颅脑损伤患者均急诊CT检查,并动态CT复查。CT示双额叶广泛脑挫裂伤38例;部分患者挫伤灶周围水肿明显,双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小、移位,而脑室后角正常;第三脑室受压变小或消失。双颞叶脑挫裂伤3例及广泛脑挫裂伤并弥漫性脑肿胀2例,后者除均有脑挫裂伤外,还可见脑肿胀。CT 示侧脑室变小,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等明显受压变小或消失,但多数患者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脑积水和颅内肿瘤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部分患者病情稍稳定者行MRI检查。头颅MRI可发现天幕缘脑中线结构严重下移,中脑肿胀,可下移至天幕下,伴有脑肿胀,基底池尤其是中脑周围脑池及鞍上池闭塞,间脑受压向鞍背、中脑顶盖下后移位,小脑硬向后受压。 1.2方法 颅脑损伤患者43例入院时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15例开始行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入水量、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激素治疗、低温冬眠等治疗,并加强监护。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头痛加重、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多汗等脑疝前期症状,全部转为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冠状切口和(或)标准外伤大骨瓣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本组7例梗阻性脑积水中有2例行急诊脑室外引流,病情缓解后行MRI检查提示赫室内肿瘤,完善检查后二期行肿瘤切除术;5例给予保守治疗,限期行分流手术。5例嗅沟脑膜瘤患者中,有1例因入院时即出现昏迷,完善相关检查后急诊手术;另外2例为择期手术。2例双额叶肿瘤患者为择期手术。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个月,平均8个月。按COS评价预后,良好,能工作、学习为5分有28例,中残,生活能自理为4分有23例,重残,需要他人照顾为3分有2例,植物生存,长期昏迷为2分有3例,死亡为1分有2例。 3.讨论 中央型脑疝是指幕上占位性病变压迫脑中线结构并使之向下移位从天幕裂孔疝出,由此产生一系列生命体征变化及间脑、中脑、桥脑、延髓相继受压表现。其实质为双侧小脑幕切迹疝合并脑干沿中轴向下移位,造成脑干结构受压、牵拉、缺血,严重者导致网状结构中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压,发生不可逆性昏迷或死亡。对于颅脑损伤和颅内肿瘤患者其临床表现均相似,都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生命体征剧烈波动、病理征阳性,其症状为渐进性加重。脑挫裂伤患者出现迟发性脑挫裂伤灶扩大、出血增多及血肿融合形成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则是水肿加重或者肿瘤卒中,导致中心型脑疝的形成。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除了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外,双颞叶脑挫裂伤、广泛脑挫裂伤并弥漫性脑肿胀、梗阻性脑积水、嗅沟脑膜瘤、双额叶肿瘤等均可发生中央型脑疝。中央型脑疝病情发展快、病程短、预后差,病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病情的观察和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代偿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此时脑干功能尚存在,及时手术效果良好,如病情继续进展,一旦脑干功能遭到破坏,则预后不良。中央型脑疝的代偿期患者意识清楚,但逐渐出现烦躁伴精神症状,瞳孔稍缩小,光反射迟钝,逐渐出现神志淡漠,不愿对答,千万不要误以为病情减轻,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影像学的改变,为手术时机提供可靠依据。我们早期诊治中对间脑期中央型脑疝认识不足,许多患者错过了这个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在我们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有6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观察过程中突发意识丧失、呼吸骤停,立即给予胸外按压、强力脱水后患者呼吸和神志恢复;立即复查头颅CT,提示脑挫裂伤变化不明显,仅脑水肿略有增加,4例继续给予加强脱水等保守治疗,但患者随后再次出现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抢救无效死亡;2例急诊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总之,中央型脑疝患者的救治,切不可单纯以患者的意识状况、血肿或者肿瘤大小、中线有无移位等来确定手术指征,以免丧失手术时机,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颅内压,动态复查头颅CT,早期手术干预,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宏国,蔡强,杜浩等.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治(附32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6):340-342.DOT:10.3969/j.issn.1009-153X. 2011.06.009. [2]陈劲松,刘琦,周明安等.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2):179-180. [3]张建国,张晓峰,孙异春等.中央型脑疝的临床表现及术式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2):347-348.

额叶挫裂伤53例救治体会

额叶挫裂伤53例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额叶挫裂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53例额叶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额叶挫裂伤及中央型脑疝的特殊性,初步探讨额叶挫裂伤的治疗策略,分析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结果:53例治疗后6个月,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41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多为中央型脑疝,具有突发性。结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及时复查CT,合理掌握手术指征,在脑疝发生前或间脑期手术是救治的关键。 标签:额叶挫裂伤;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中央型脑疝 额叶挫裂伤在临床上较常见,早期症状轻,但在病程中一些患者可突然加重,危及生命甚或死亡,因此具有潜在危险性、突发性,手术是救治的重要环节,如何选择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是救治的关键。本科2005年5月~2010年5月收治额叶挫裂伤患者53例,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2005年5月~2010年5月收治额叶挫裂伤患者53例,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5~67岁,以中青年居多;车祸伤37例,坠落伤及跌倒伤12例,打击伤4例;合并颅骨骨折17例,四肢骨折6例,血气胸1例,脾破裂2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意识清楚7例,嗜睡5例,意识模糊16例,浅昏迷21例,中昏迷4例;GCS评分5分4例,6~8分16例,9~12分21例,13~15分12例。住院治疗中单瞳散大3例,双瞳散大3例。 1.3 CT扫描 CT扫描为额叶不规则高低混杂密度或合并血肿,单侧挫裂伤25例,双侧挫裂伤28例,其中合并单侧脑内血肿>30 ml 5例。侧脑室额角受压24例,三脑室、鞍上池受压或闭塞13例,环池受压或闭塞9例;枕骨骨折16例,额骨骨折1例。 1.4 治疗方法 8例急诊开颅手术,余先行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根据脑水肿程度使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使用注射用血凝酶、制酸剂、尼莫地平,营养脑细胞,吸氧,营养支持,防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循环正常。在保

临床外科学试题参考

2002_年级全科医学脱产专业《外科学一》试卷(A) 一.选择题_(本大题共_40_题,每题1分,共_40_分。) 1、当外科病人出现痉挛性肌疼痛、肌腱反射减弱、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时,应首先考虑:() 并发脑血管意外 A低血钾症B高血钠症C高血镁症D低血钠症 2、外科病人最容易发生的体液失调是:() A等渗性缺水B低渗性缺水C高渗性缺D急性水中毒E慢性水中毒 3、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血液动力学改变来看,下列哪项为多见:() A高排低阻型B高排高阻型C低排低阻型D混合型 4、结直肠手术前的准备,下列哪项不恰当:() A术前1~2天无渣饮食B口服肠道杀菌药C口服维生素K D术前口服2~3天泻药 E术前晚结肠灌洗 5、丹毒的治疗措施中哪项不正确:() A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B应同时治疗足癣C局部用硫酸镁温湿敷 D症状消失即停用抗生素,以免耐药E患侧应抬高,尽量减少活动 6、休克时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是:() 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7、严重烧伤的第一位死因是:() A.休克B.急性呼吸衰竭C.急性肾功能衰竭D.败血症E.水、电解质、酸碱紊乱8、下列哪项不是深二度烧伤的特点?() A.创面可有或无水疱B.创面痛觉迟钝C.有时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 D.如无感染,约3~4周可愈合E.愈合后多后遗增生性疤痕 9、头皮、面部背部多见,呈圆形与皮肤粘连,易感染多系:() A.脂肪瘤B.纤维瘤C.皮样囊肿D.表皮样囊肿E.皮脂腺囊肿 10、破伤风病人静滴大量TAT的目的是:() A.控制和解除痉挛B.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C.减少毒素的产生 D.中和游离毒素E.中和游离与结合的毒素 11、低钾血症病人补钾,下列哪项配液最正确:() A.10%氯化钾10ml+10%葡萄糖溶液500ml B.15%氯化钾15ml+10%葡萄糖溶液500ml C.10%氯化钾20ml+10%葡萄糖溶液500ml D.15%氯化钾20ml+10%葡萄糖溶液500ml E.15%氯化钾20ml+10%葡萄糖溶液250ml 12、适于采用包扎疗法的烧伤创面是:()

第二章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

第二章颅内压增高及脑疝 【病因】 (一)、颅内压增高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有: 1、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挠挫裂伤引起的脑水肿是常见原因,大片凹陷骨折致颅腔狭小也可以引起。 2、颅内肿瘤瘤体体积越大,颅内压增高越明显。 3、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出血都常有明显的额颅内压增高。 4、颅内感染如脑脓肿、脑膜炎等多伴有颅内压增高。 5、颅脑先天性疾病如狭颅症、颅底陷入症、婴幼儿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 6、脑缺氧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入住窒息、麻醉意外、CO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脑缺氧,进一步引起血管源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7、其他如脑寄生虫病、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病理】 (一)、颅内压增高 正常颅内压范围及颅内压增高的划分见表2-1。 表2-1 正常颅内压范围及颅内压增高的划分

(二)脑疝 脑疝的病理生理改变见表2-2。 表2-2 脑疝的病理生理改变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表2-3)。 表2-3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临床表现具体描述 意识障碍 (1)常见于急性颅内增高的患者 (2)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 其他 (1)可有癫痫发作、一侧或双侧展神经麻痹、复视等 (2)小儿可见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前囟隆起,头皮静脉怒张 治疗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治疗表 治疗措施 脱水治疗 具体描述 (1)20%甘露醇,2-4g(kg.d),静脉快滴。为常用、首选的方法 (2)呋塞米(速尿):与甘醇联合运用,效果更好。20-40mg/次,静脉或肌内注射 激素治疗 (1)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加强血脑屏障 (2)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冬眠低温疗法(亚低温治疗) (1)降低脑及全代谢率,减少氧耗,增强脑对缺氧的耐受,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 一、定义: 由于病理改变,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 (200 mmH2O )以上,引起相应的综合症。 称为颅内压增高。 二、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 1. 形成颅内压有关的因素: (1)颅腔容积(1400---1500ml ) (2)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 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压保持着稳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 2. 正常颅内压:腰椎穿刺或脑室穿刺 正常成人:70-200mmH 2O(0.7-2.0kPa) 正常儿童:50-100mmH 2O(0.5-1.0kPa) 三、颅内压力的调节和代偿 1、脑脊液增减(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 ? 脑脊液总量:占颅腔容积的10%。 ? 颅内压低于70mmH 2O ,脑脊液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反之分泌减少,吸收增加。 ? 颅内压增高时,部分脑脊液排挤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吸收。 2、腔内容物体积超过5%,颅压开始增加;超过8-10%,出现严重颅高压。 四、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1. 颅腔内容物体积的增加 ? 脑组织体积增大-水肿 ? 脑脊液增多-脑积水 ? 脑血流量增多-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 2. 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血肿、肿瘤、脑脓肿 3. 颅腔容积变小:狭颅症、颅底凹陷症 五、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 (一)影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1.年龄: 婴幼儿——颅缝裂开 老 人——脑萎缩2. 病变扩张的速度 压力超过临界点,释放少量脑脊液,颅内压力明显下降;压力在代偿范围,释放少量脑脊液,压力下降不明显。 3. 病变的部位 (1)中线和后颅窝病变——早期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积水,颅高压症状出现早而严重。 (2)颅内大静脉附近的病变——静脉窦受压,脑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吸收受阻,颅高压症状出现早而严重。 4. 伴发脑水肿的程度 转移性肿瘤 脑脓肿、脑结核、脑肉芽肿脑寄生虫病 5. 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全身系统性性疾病 尿毒症、肝昏迷、各种毒血症、肺部感染、酸碱平衡失调 (二)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 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1)自动调节功能: 正常人脑血流量=1200ml/mi (2)代偿状态: 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下降→血管扩张→血管阻力下降→脑血流量不变 (3)失代偿状态: 代偿空间增多,病情进展缓和延长 常见早期出现严重脑水肿的疾病

脑疝的症状

脑疝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脑疝的症状*二、脑疝的并发症*三、脑疝的饮食注意事项1. 脑疝吃什么好2. 脑疝不能吃什么 脑疝的症状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加重,呕吐频繁,躁动不安,提示病情加重; 意识障碍:病人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由嗜睡、朦胧到浅昏迷、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受累的结果; 瞳孔变化:最初可有时间短暂的患侧瞳孔缩小,但多不易被 发现。以后该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发射迟钝、消失,说明动眼神经背侧部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已受损。晚期则双侧瞳孔散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不动; 锥体束征:由于患侧大脑脚受压,出现对侧肢体力弱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有时由于脑干被推向对侧,使对侧大脑脚与小脑幕游离缘相挤,造成脑疝同侧的锥体束征,需注意分析,以免导致病变定侧的错误; 生命体征改变:表现为血压升高,脉缓有力,呼吸深慢,体温 上升。到晚期,生命中枢逐渐衰竭,出现潮式或叹息样呼吸,脉频弱,血压和体温下降;最后呼吸停止,继而心跳亦停止。 脑疝的并发症脑疝是很严重的疾病,常为颅内压增高所致,

多合并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意识改变等症状,同时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等运动障碍,病情持续发展,导致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改变,严重者导致死亡。 脑疝的饮食注意事项 1、脑疝吃什么好脑疝病人多体质衰弱,营养状况差,饮食护理极其重要,因而必须给予含有丰富蛋白质及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以改善病人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 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2、脑疝不能吃什么首先,患者必须禁忌烟、酒、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其次,患者忌高盐。避免由于钠离子在机体潴留可引起血压升高,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最后,忌吃生冷食物。因为,过量的冷饮食品进入胃肠后,会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中的应用探讨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11月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开颅术,观察组进行快速开颅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骨窗完成的时间为(30.2±7.8)min,观察组骨窗完成的时间为(15.7±1.8)min,观察组骨窗完成的时间比对照组要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颅内压分别为(38.23±1.8)mmHg、(26.83±2.5)mmHg,观察组术前、术后颅内压分别为(35.67±3.2)mmHg、(13.53±1.3)mmHg,观察组在术后的颅内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快速开颅术在治疗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上,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快速开颅术;外伤性颅内血肿;抢救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容易引发脑疝的危险,是颅内血肿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脑疝的抢救一直是当今颅内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以对我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快速开颅术结合脑疝抢救在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3月~11月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标准[1]。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分布:30~45岁,平均年龄(36.2±3.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21例,年龄分布:32~47岁,平均年龄(38.1± 2.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在术前均接受了脱水、降颅压、利尿等的常规检查,进行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血肿清除术,一次性完成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进行减压与血肿清除,观察组行快速开颅血肿清除术合并脑疝抢救;快速减压小骨窗,自耳屏前至绕顶结节作一切口,用牵开器撑开伤口[2],暴露颞骨鳞部,在颞骨鳞部后部钻一小洞,引流血肿快速形成肌皮瓣,全层分离骨膜、颞肌与皮肤,实现初步减压效果,继续完成开瓣血肿清除术。 1.3观察指标近期疗效指标[3]:骨窗完成时间、颅内压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神经功能[4]: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

脑疝护理常规

脑疝的护理常规 【概述】正常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被挤到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使部分脑组织、神经及血管受压,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群,称为脑疝。脑疝是由于急剧的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在做出脑疝诊断的同时应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当确诊后,根据病情迅速完成开颅术前准备,尽快手术去除病因,如清除颅内血肿或切除脑肿瘤等。 【临床表现】1.脑疝小脑幕切迹疝(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其程度较在脑疝前更形加剧,并有烦躁不安。(2)意识改变:表现为嗜睡、浅昏迷以至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3)瞳孔改变:两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稍迟钝,以后病侧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但对侧瞳孔仍可正常,这是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牵拉之故。此外,患侧还可有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等。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这是脑干内动眼神经核受压致功能失常所弓起。(4)运动障碍:大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脑疝的继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5)生命体征的紊乱: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有时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有时转为苍白、汗闭,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最后呼吸停止,终于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而死亡。

外科试题及答案

外科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颅内压增高: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0mmHg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 2.库欣反应: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称库欣反应。 3.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下丘脑、延髓受压导致α-肾上腺素能神经活性增强,血压反应性增高,左心室负荷过重,左心房及肺静脉压增高,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外渗,引起肺水肿,病人表现为呼吸急促,痰鸣,并有大量泡沫状血性痰液。 4.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位移,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5.逆行性遗忘: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可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常为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6.甲状腺危象:高热、脉快,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大汗、呕吐、水泻等。 7.张力性气胸:为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 8.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膜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9.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连带所致的肠梗阻。 10.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感染,并形成脓肿。 11.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临床上表现为脾肿大和脾功能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 12.间歇性跛行: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 13.肛瘘: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14.全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即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是在迷走神经左干分出肝支、右干分出腹腔支以后在将迷走神经予以切断。 二、填空题 1.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成人正常颅内压为0.7~ 2.0 kPa (70~200mmH2O),儿童为0.5~1.0 kPa(50~100mmH2O)。 2.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重型颅脑外伤脑疝48例临床分析

重型颅脑外伤脑疝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6-08T15:52:57.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闭豪伟蓝云黄宏朝梁有初李长薛[导读] 可以通过及时切开气管、保持脑供养、保护胃肠黏膜等措施来实现。 闭豪伟蓝云黄宏朝梁有初李长薛(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具体死亡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实施抢救了48例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分析48例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病患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诊治疗效等。结果:48例患者中,成功抢救28例,成功抢救率为58.33%;死亡病例20例,死亡率41.67%。其中死亡的原因为肺部感染而引起呼吸衰竭的有7例、因脑疝导致呼吸停止5、多项器官的功能衰竭5、患者消化道出血2例、肾衰竭1例。结论:及时的降低颅内压、清除颅内血肿、缓解脑疝、改善脑供血,有效的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预防了继发性病理的损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救治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8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48例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为42岁;致伤原因:砸伤10例、摔伤12例、车祸伤15例,高空坠落伤11例。 1.2 临床观察 48例患者在入院后都出现了不同情况的失语、偏瘫以及意识模糊,其中中度昏迷的患者20例,重度昏迷的患者28例。患者双侧瞳孔扩大23例,患者单侧瞳孔扩大25例。对所有患者格拉斯哥评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共48例。患者全身瘫痪29例,单侧轻微瘫痪19例。枕骨大孔疝20例,小脑幕切迹下疝患者19例,两种疝共同存在的患者9例。进行头颅CT或者是MRI扫描来确定患者的损伤类型:重度颅骨骨折患者7例、广泛性脑挫裂患者10例、硬脑膜下水肿患者12例、急性硬脑膜外血肿9例、脑内多发性水肿10例。患者多发伤,即颅内外的脏器官有多个发生病变的患者13例。 1.3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先采用常规的使用脱水剂、止血剂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严格控制病患的血压,保持呼吸道的顺畅,预防并发症的产生,针对呼吸不顺畅的患者可以采用切开气管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前,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用脑室穿刺外引流,以便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针对小脑幕切迹下疝患者可视情况采用单纯的内外减压以及幕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或者联合手术的方式;针对枕骨大孔疝患者可以使用幕下后颅窝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方式。在手术过后要严格控制好患者的血压,以防止因为血压过高引起的出血或者是血压过低而加重患者血管性的脑水肿等。 1.4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然后在患者耳廓的正上方沿着患者的发际缘向后,到乳突上级然后再以弧形向直上一直延伸至患者的顶骨的正中线的位置,接着沿着这条正中线一直向前延伸到患者的前额发际内,把患者的皮瓣向额颞处翻转,在把患者的肌肉瓣向颞处翻转,在骨瓣游离,使患者的骨窗最大限度的向前、中颅窝底靠近。接下来剔除患者的骨瓣,清除硬膜外的血肿,悬吊硬脑膜然后再剪开硬脑膜,以便显露出患者的额、顶、颞叶,彻底的清除血肿,达到彻底的止血效果,缝合硬脑膜或取颞肌筋膜减张缝合硬脑膜。可以用明胶海绵压迫渗血处,保留血肿四周的薄层血肿,可以用双极电凝治疗手术中的活动性出血,在确定无新的出血后可以在血肿腔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4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案例28例,成功抢救率为58.33%;死亡病例20例,死亡率41.67%。其中死亡的原因为肺部感染而引起呼吸衰竭的有7例、因脑疝导致呼吸停止5例、多项器官的功能衰竭5例、患者消化道出血2例、肾衰竭1例。患者痊愈14例(29.17%),显效8例(16.67%),进步5例(10.42%),无效1例(2.08%),恶化以及死亡20例(41.67%),总的有效率为56.25%(27/48)。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脑疝发病迅速,致残以及复发率都很高。常见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小枕骨大孔疝和脑幕切迹下疝。当患者出现脑疝时,要迅速进行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只有及时治疗才能有效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通过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压以及脑疝,提高患者的抢救率,本此研究患者共48例,成功抢救率为58.33%;死亡病例20例,死亡率41.67%.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多数因为为脑疝合并下丘脑的功能紊乱而死亡。 应注意观察患者在手术过后情况,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可以通过及时切开气管、保持脑供养、保护胃肠黏膜等措施来实现。参考文献 [1] 陈当,陈治标,方海燕.重型颅脑损伤160例临床诊治分析叨.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3):181—182. [2] 黄伟宣.颅脑外伤并脑疝58例临床分析田.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1):96—97. [3] 袁志诚,李巧玉,陆培松,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迟发性血肿引发急性脑膨出处理策略的探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6:101 [4] 刘涛,何晓光,刘佰运.326例急性闭合性重型颅脑创伤早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8:731

脑疝的护理常规

脑疝的护理常规 【概念】 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由于颅内压的极度增高,脑组织被挤压到压力较小的硬脑膜间隙或颅骨的生理孔道,引起嵌顿时就叫做脑疝。最常见两种类型,一种叫天幕裂孔疝,又叫颞叶疝、海马沟回疝;另一种叫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 【临床表现】 1.脑疝小脑幕切迹疝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其程度较在脑疝前更形加剧,并有烦躁不安。 (2)意识改变:表现为嗜睡、浅昏迷以至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瞳孔改变:两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稍迟钝,以后病侧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但对侧瞳孔仍可正常,这是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牵拉之故。此外,患侧还可有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等。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这是脑干内动眼神经核受压致功能失常所弓起。 (4)运动障碍:大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脑疝的继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5)生命体征的紊乱: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有时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有时转为苍白、汗闭,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最后呼吸停止,终于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而死亡。 2.脑疝枕骨大孔疝:病人常只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和颈项强直、疼痛,意识改变出现较晚,没有瞳孔的改变而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3.脑疝大脑镰下疝:引起病侧大脑半球内侧面受压部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 【观察要点】 ⒈密切观察脑疝的前驱症状,及时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综合征,颅内压超过700cmH2O持续1 h即可引起脑疝。颅内高压的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一旦患者有剧烈头痛且呈进行性加重和频繁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警惕是脑疝前驱期。 ⒉意识观察:评估GLS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意识变化是脑疝出现之前的重要表现。 ⒊瞳孔的监测:根据脑疝的五期临床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已属于脑疝中晚期。 ⒋生命体征的观察: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慢且洪大,呼吸深而慢,提示脑疝前驱期。若脑疝发展迅速,呼吸可突然停止,急性后颅内凹血肿时呼吸变慢有提示枕骨大孔疝的意义。 【护理要点】 一、急救护理 ⑴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药,并配以激素应用。有时可合用速尿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