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基训课中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基训课中的重要性

摘要: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身韵训练是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成果,而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为中国舞蹈艺术之典范,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具有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关键字:古典舞身韵基训重要性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

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古典舞身韵“元素”训练的重要性

所谓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等诸多核心因素,在教学当中,要基于“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为例,它们的素材并不是很多,然而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云肩转腰”既是元素又是韵律,元素中有韵律,韵律又通过元素展现。“风火轮”在基本功训练上腰部是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环动,所有拧、倾、圆都在其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训练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动作。正如唐满城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是解决身韵训练之有效办法。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艺术的内涵神采,两者需要有机结合和渗透。身韵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地掌握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本领。同时,身韵中的身法也不同于一般的能力和技巧,一套技法的规律与难度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即把训练身法与陶冶神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和风采,身韵训练包含着“形、神、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在古典舞训练中,从头至尾都贯穿着身韵练习中的一些元素,身韵在总结了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后,确定

了以腰为核心,强调中段训练的重要性。而“提沉冲靠”等几个动律元素无论是对人体中段的肌肉或是呼吸,都各有其独到而不同的训练价值。其具体表现为:强调对中段肌肉,尤其是后背肌肉的训练。背阔肌的强化,更是身韵元素在训练上的一大突破。而元素中的“含腆”从形态和规格上看比其他元素的幅度要大。它的运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它的发力点主要就是背阔肌,当“含腆”交替运动共同扩大范围时,背阔肌便随之交替曲伸,反复地强化,达到背阔肌真正曲伸自如、随意控制的目的,从而充分利用背阔肌这一表现区域,加强了中段的表现力。

“身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身韵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节奏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以及点线处理、舞蹈动势的渲染和表演者内在的修养等方面

把握舞律精奥之处

身韵的出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身韵教学法包括:形、神、劲、律。

形,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神,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种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

最重要的光彩。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

律,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这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身韵”教学法给中国古典舞教学及创作带来了实质性的突破,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古典舞的现代重构,也体现着当代人对古典舞高度的理解,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

古典舞身韵与基训有机结合

中国古典舞教学法有基训法和身韵法。基训法是以戏曲为基础,

以芭蕾基础为框架,任务是培养演员的全面与根本素质:技能和技巧、正确方法、舞蹈体态。是塑造和创造中国民族舞剧和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身韵法,“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是指训练身法与陶冶神韵的方法。身韵的产生使中国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特征,这些艺术的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教学与艺术创作。

作为舞种名称的“古典”绝非是“古代”的同义词,“古”应理解为传统性,“典”可视为典范性。它是充满活力的表现形态,灌注其间的神采韵律,作用于舞台上形象塑造时,是以实现与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为艺术目的的。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壳”还是“核”,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两层皮”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技术的“壳”,而没有身韵的“核”,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

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的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壳”与“核”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就目前而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我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整体。如果说古典舞基训是一种训练手段,身韵则是衡量舞蹈动作的标尺。它们的关系就好比“把动作比做肌体,那么韵律就好比血液。血液停止了流动,肌体就会僵死。”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动作与韵律的血肉关系,可以想象,如果古典舞缺少韵律,那么动作、舞姿、组合一定会使人感到僵化而没有味道。所以身韵不仅仅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及外部技巧等,从中还可以发展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和舞蹈语言。身法韵律是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高度性里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典舞基训有了身

韵的元素才流动了起来,使基本能力、技巧、舞姿、动律、节奏、舞句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基训彻底摆脱那种游离于民族特性之外的所谓纯功能性训练的影响。同时身韵有了基训技术技巧的训练才能使得舞蹈动作力度更强、幅度更大,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丰富和变化的内心世界,在展示人体的表现力的同时,也努力挖掘了传统舞蹈形式的潜力与创造力。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

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中国古典舞如何练习旋转

中国古典舞如何练习旋转 中国古典舞如何练习旋转 中国古典舞是吸收了戏曲、武术、芭蕾的精华,并将三者加以结合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性的舞 种体系。“旋转”是古典舞训练体系中技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没有一个舞种能够脱离转的动作。当今,中国古典舞中的旋 转能力,已经成为了评价舞者身体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 古典舞特性和充满魅力的特质所在。因此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就显 得尤为重要。 (一)旋转的种类 在舞蹈中,旋转是指人体围绕一个点或者一个轴进行的圆周运动。构成舞蹈旋转技巧的三大要素是舞姿、动力和重心轴;中国古典舞旋 转技巧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直立转、舞姿转、复合转 三种类型。其中直立转为基础,舞姿转为核心重点,复合转为高难 技巧。它们其内部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二)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主要特点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轴面或者说是身体在空间中发生扭转、交错的关系,是中国古典 舞旋转的独具的风格特征。同时中国古典舞也是画圆的艺术,旋转 连接转换多在三圆(平圆、立圆、8字圆)中完成。其一以“拧倾” 为核心的曲线造型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基本体态,也是中国古典舞 旋转的基本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 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 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其二民族舞姿的 运用使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复合型与流动性加强,进一步增大了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本文在阐述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身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风格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芭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设

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 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在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身韵”,使中国的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约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

古典舞旋转基本技巧训练方法

古典舞旋转基本技巧训练方法 中国古典舞技术由许多内容组成,其中旋转技术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舞蹈手段。以旋转为例,既有身体在直立舞姿上的旋转,又有身体在水平、俯仰、拧倾等舞姿上的旋转,各种旋转之间还可以形成各种复合转。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需求,是在旋转中追求“盘旋萦绕”、“行云流水”的风格特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古典舞演员,必须高质量地掌握这些旋转技巧,以适应塑造各种角色形象的需要。也需要在控制力、柔韧性、重心、协调能力、速度及呼吸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 一、古典舞的旋转分类与特点 (一)古典舞旋转基本分类 1、单一旋转:踏步掖转、上步掖转、跨腿转等。 2、连续旋转:连续旁腿转、连续平转等。 3、复合旋转:扫蹚探海转、平转接舞姿转等。 (二)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中的旋转有很大不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 1、舞姿 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在姿态上丰富多彩。其一,有直立式旋转(如掖腿

转、端腿转等),还有各种拧倾式旋转(如斜探海转、吸腿拧身转等)。其二,是在“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在动作中显出婉转中的修长,以及转在腾空中的延续,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其三,为空中旋转,如旋风空转,跨掖空转。其四,为俯身的探海转及仰身的仰身转。按旋转的空间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原地重心的旋转和移动重心的旋转。① 2、发力 各种旋转有不同的起法儿,起法儿不同,发力点的形成也不同,一般来讲是韧性发力,走上留下。还有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蹚探海转。 3、重心 可分为上盘、中盘、下盘。上盘如“仰胸紫金冠转”,中盘如“斜探海转”,下盘如“扫堂转”等。 4、复合转 各种旋转之间还可以通过巧妙地连接形成各种复合转(如平转接搬紫金冠转、后腿转接斜探海转等)。古典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

浅谈中国古典舞“提沉”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古典舞“提沉”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摘要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中国古典舞讲究的是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即“身法”和“韵律”。“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提沉的练习是身韵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得舞者在舞蹈时动作连贯不僵硬,圆滑,平缓,没有停顿和棱角,情感更加饱满具有感染力。 关键词:提沉作品要领重要性

目录 一.中国古典舞 (3) 1.1中国古典舞概述 (3) 1.2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3) 二.提沉 (4) 2.1提沉的概述 (4) 2.2提沉的要领 (4) 2.3提沉的艺术特征 (5) 三,提沉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6) 3.1提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6) 3.2 提沉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6) 3.3提沉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一.中国古典舞 1.1中国古典舞概述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艺术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它是历朝历代工作者通过对戏曲、民间舞蹈和古代宫廷舞蹈,以及外邦舞蹈进行研究、整理、复现而发展得来。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和风格性,在动作特点上也有它独有的严谨性,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它是可以与欧洲芭蕾舞媲美的一个中国特殊舞种。其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2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早期的古典舞以民间自娱性舞蹈宗教性舞蹈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这一时期的古典舞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中的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继此之后宋元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资料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介绍,同时,将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基本要素进行详细介绍。另一方面,将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综合阐述,让舞蹈教师了解到古典舞身韵训练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得舞蹈教师注重古典舞身韵训练而加强学生们对其认真学习,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要领”。因此,进行古典舞身韵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以及关键点告之于学生们,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好地对其进行了解、掌握而充分发挥出其古典舞蹈的神韵,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基本要素 在我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形、神、劲、律。在进行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将内在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叫神,而形是具体的舞蹈动作,劲是指舞蹈外部动作内在的节奏与力度,律是指舞蹈表演中应遵循的规律。通过将这四种基本要素进行高度融合、神形兼备才能施展出舞蹈动作艺术的魅力,从而使得古典舞内在的神韵能够得到表达与发挥。 (一)基本要素一:形 “形”即身形,是舞蹈者将各种姿态展现出来的具体舞蹈动作。“形”是人们通过在空间中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将舞蹈步骤身形也包含有表演的因素,另外一方面,用肢体表达出来的动作。.

身形是将舞蹈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内心活动等通过肢体、动作等手段将其表达出来。因此,身形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用舞蹈艺术以及声乐配合等来改编成实际的舞蹈,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的刺激,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在声乐上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在传统戏曲舞蹈中,身形被称之为身段,戏曲舞蹈中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功,其身形将各种手势以及复杂的技巧进行展现出现,从而完成艺术的表达。另外,各种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且存在着文化差异以及传统习俗差异等,所以,展现出的舞蹈风格以及身形韵律等也不尽相同。 (二)基本要素二:神 “神”是将各个舞蹈动作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体现,这也是舞蹈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一部分基本要素,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各种要领,而且需要掌握舞蹈核心技术要旨,从而更好地发挥舞蹈中的各种神韵。由于舞蹈的神态以及韵律不尽相同,从而使得舞蹈的风格各异,在舞蹈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兼用的表演境界,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对学生们进行训练。另外,形神兼备动作能够得到准确的发挥,需要正确的运用形、神、劲、律四大动作要素,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教学目的。 (三)基本要素三:劲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要领

擦地: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到头,并且有延伸的感觉。高年级的时候有各式变换,加主力腿蹲或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蹲: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小踢腿: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高年级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单腿蹲:主力腿的蹲,要求同上,动力腿与主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本人太久没有写忘记了)意思是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控制: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要求开、绷、直。再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腿的高度。腰:基本上可以说是舞姿的练习。这个组合可以很多样话,所以没有固定的动作解释。但要求无非是优美,延伸,流畅,最主要的是要有提沉再里面。 把下控制要求同把上的没有很大的区别,稳定是关键。 大踢腿:以小踢腿为基础的大踢腿,少不了动力腿的爆发力,加上腿的开、绷、直。最早的古典舞是要求勾脚,用脚尖踢眉心。 踏步翻身: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点步翻身: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串翻身:上身的要求与点步一样,无论是原地的还是斜线的都要求双脚在地面蹦跳的速度平均力度平均。 上述翻身其重点都在于腰。虽然腰是以双手的力量启动的,但主要依靠腰在达到软开的基础上发力,就像发动机的核心,把来自双手的力量催化加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眼球捕捉到干净利索的翻身。 平转:要求双脚以八字外开的状态,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要求双脚的力度相同,运行的的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个圆(大约)古典舞是认为腰是人体的中枢,所以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千万不能出现塌腰的情况,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四位转:女生特有的联系。分前后四位转。前:主要是把握双脚重心在瞬间移动到一条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重点

舞蹈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男子) 执教年级:青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3、提高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和动作到位程度。 教学重点:想办法运用不同部位移动身体,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到位程度。 教具准备:音乐排练厅。 教学过程: 一、教学任务 1、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

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青少年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青少年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基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2、交流活动。 提出问题:"该动作的要求以及训练目的。"(屈膝、弯腿、直腿、勾绷脚等)。师生共同小结身体不同部位的作用。 二、探索活动 1、古典舞技巧。(蹦子、大拉腿) 1)学生一次探索。 教师示范技巧以及告诉要领,师生交流。

浅谈中国古典舞

班级:企设1011 学号:1006303105 姓名:魏倩雯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摘要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流派;身韵;发展

目录 1、中国古典舞的概述…………………………………… 4-5 2、中国古典舞的流派 (5) 3、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 5-6 4、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6-7 5、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7-8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韵律特征

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沧桑岁月中,关于中国古典舞蹈审美特征研究的著述,却犹如凤毛麟角,在古籍中难以寻觅,即便是有一些,也仅仅是对舞蹈作品、演员进行描绘的文字,且散落于对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乐论或者诗文笔记之中。上世纪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并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新理论。从而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中国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产生于八十年代的古典舞《身韵》课已逐步被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认识。[1]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中国古典舞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它融合了千百年来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便是围绕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从其四大核心“形、神、劲、律”中了解其独特的韵律特征。 一、身韵的内含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指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律”指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和神采。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采和精髓。“韵”即“韵律、韵味、气韵、神韵、意韵”等。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等都可以称之为“韵”。身韵的韵律特征即是“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为“形、神、劲、律”。身韵训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身韵而身韵,其训练是要求我们跳舞的时候要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合一”的目的,即将身韵融合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2]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律则风格无。”韵律是衡量舞蹈动作的标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韵律特征的重要性。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韵律特征之“形” (一)“形”的内含 1.外部特征 身韵之“形”,一是指身韵元素化动作中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形”而言,身韵上要求人体的造型及动作规律讲究“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及“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3]通过身体各部分的互相拧倾错位,形成不同角度、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以及各种曲线的巧妙运用,使动作圆

[实用参考]古典舞基训校本教材

第一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 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 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

少儿古典舞教程: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特性的体现

少儿古典舞教程: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身体的专业条件、水平和素质 (一)柔韧性方面:作为一个民族舞演员,要求身体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要好,幅度要大,特别是对肩、腰、腿、髋的柔韧性要求很高。 1、下肢要有大的步幅:前、旁、后腿要求180度,因为演员在“控制慢板”中,通过“步幅” 来充分体现身体的表现力;而且,一系列的民族技巧需要很好的“步幅”的训练上,方法很多,有耗、压、劈、扳、踢、悠、撩。仅一个劈叉就有耗、压、拖、滚、跳、翻、扫。踢腿的种类就更多了。 2、髋关节的“开”和“掀”的幅度要大。它和芭蕾的“开”还不完全一样。我们不但要求大腿跟的外开,而且要求整个髋臼关节大幅度的运动,很多民族舞姿和技巧都需要髋关节有更大幅度的“开”和“掀”的水平。 3、交叉的幅度。要求关节的水平,并且往往和身体的拧倾结合在一起。 4、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这给弹跳等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爆发力”准备了素质、水平的条件和基础。 5、深蹲的水平:这也是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必须具备的水平,要求跟腱韧带的韧性要好。 6、古典舞的舞姿幅度特别大,除了上身拧倾的要求外,要在平衡重心上实行运动和变化。这同时增大了主力腿柔韧的幅度。

(二)腰部的训练:我们民族舞对腰的训练要求很高,内容也 极为丰富。腰部的训练不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腰”的训练,它包 括的范围要广的多。能够分为上、中、下三节。 1、素质与水平。上节——指胸腰。包括肩关节、膀跟。这个节“开”的幅度很重要,特别对女演员更是如此。它包括开、合、含、腆、涮。中节——指胸以下、胯以上这个节。各种拧腰的幅度,中节 是起决定作用的。它除了柔韧性之外,腰背水平也要靠中节来去作用。它应包括柔韧的训练、各种拧腰的训练,包括两头叠的水平、旁提的 水平训练,以及下、耗、甩、涮、抡等。下节——蛰大腿根、胯根这 个节,包括“板腰”的水平。在民族舞中,胯根这个节很重要,它和 髋的幅度及一系列民族技巧的关系密切,在民族技巧中下节运动的很多,如翻身幅度增大,速度加快,很多民族造型、舞姿技巧需要胯根 的“开”和很强的板腰水平。 2、运动中腰的水平训练。运动中要求腰的灵活、有速度、有力量。如快涮腰、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要求腰拧、闪、力、活,具有高度灵敏性和力量。同时,腰也起着上下身配 合的枢纽和桥梁作用。谚语说的好:“变化在手,机关在腰”。 二、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 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有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间、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 上多为符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 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所以,所形成 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刚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三、身法韵律的贯穿 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 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独立舞种和体系,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特别注重眼睛的表演和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具备独有的“东方式”刚柔并济的美感。身韵课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创建,曾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它的创建让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与运动规则 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

也是中国古典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身韵的基本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仰、横拧、旁提”等,它们是从身韵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身韵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有着无可限量的创新功能。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核心 “形、神、劲、律”是身韵的核心,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动作特征与审美规范。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包含着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双重意义。 (一)形 形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韵律的传达媒介,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都可以称之为“形”,它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要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境界,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身韵在“形”的训练中,采用以“拧、倾、圆、

浅论中国古典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和内涵的探讨,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及审美特征 (一)风格 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历史舞蹈的古典舞,通常是指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在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走上商业舞台的,经过世代延传的舞蹈表演形式。 我国舞蹈家经过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审美特征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2、神 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在于一个”圆”字,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

(参考1)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学计划

中国古典舞基训安排计划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的进行,没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教学的目的性,影响教学应有的成果。因此,教学活动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程大致可分为三段:即恢复课、授新课、复习和考试(或汇报)。 1、恢复课。是休假(一个月左右)后上课的最初阶段,一般历时三周左右。低年级稍长,高年级可短。低年级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大,恢复课可用二周至三周。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基础,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相对较小,恢复课可安排两周左右。在学生间歇期间,即使学生坚持一定量的基训练习,但运动量仍然会较正常课减少,学生身体的关节、韧带、肌肉的能力与技术方法体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减退,因此恢复课就是:(1)使学生身体各部位(颈、肩、背、腰、髋、膝、脚腕、脚趾)的能力、体力与技术的“法儿”都恢复到上学期末(间歇前)已达到的水平。(2)对上学期末学生已掌握的教材进行有重点的复习(技巧部分单一训练为主),使之巩固或提高。(3)有重点地克服与纠正学生休假前在训练中遗留的毛病和弱点,如跳、转、翻各类技巧中存

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毛病,或身体某部位的能力较薄弱等等。 恢复课从开始到结束,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教学进程的速度以及运动量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加强,使学生体力、能力与技巧的恢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2、授新课。授新课是每一学期教学内容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阶段,相对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授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1)教授新教材。(2)对已学过的技巧加大难度。(3)在已经学过的单一动作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以及加大已学过的组合难度。制定授新课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依据年级教学大纲或某一教学阶段规定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授新课所占有的学时来安排,对所授新课内容在本学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做一个估计和设想。安排的依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以及教材自身的纵、横关系。 3、复习与考试。考试或汇报前的三周左右应进入总复习阶段,对本学期或本阶段所教授的新教材进一步巩固提高,不宜再教授新教材。因为此时已临近新的休假,如果教授新教材,学生在休假期间无法保证必需的时间练习,学了也难于掌握和巩固。复习课也是最后将本学(或本阶段)所教授的主要教材集中组织为一堂课的过程。一堂考试课(或汇报课)应展示本学期或某一教学阶段的最高成果,这堂课既要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 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年03期 5 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 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S1期 7 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2.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3.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精品文档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强化舞姿转组合 一、导言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主要训练目的:是为舞蹈的表现创造以物质为前提的身体条件,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要功能,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与手段。本节课就是基于学生在结束基础规范的前提下来展开教学的,重点放在短句强化的组合上,主要解决动作的连接、动作的性格、技术动作质量的强化、身体语言表现所需要的“气息”、“意识”、“节奏”、“劲力”等问题。通过不同强化组合的学习,使学生逐渐走向全面和成熟。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针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第三部分综合运用中的第三节中旋转短句舞姿短句进行拆解和重组进行训练的,教材本身讲解的是舞姿性的复合转,强调技术技巧的华美性,同时辅以身韵的抹手、分手、摇臂、燕子传林等元素进行连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作与旋转技术的衔接,心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再有就是突出组合的抒情性,使感情融合到动作与技术当中,增强组合的表现力。 三、学生分析 1 / 17 精品文档

本节课针对的授课学生是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男班,该学期内的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基本的基础规范,在身体能力、旋转技术技巧控制、舞姿规范、身韵连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能比较好的完成单一的训练元素。所以在教授组合之处初,重点是先放在对以往单一的舞姿旋转做常规性的训练与恢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复合旋转组合中的单一舞姿,为即将开始的组合教授做准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该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能将单一的舞姿旋转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复合单一性的复合转,提高学生的技术与表演能力。 2、让学生学会动作与技术技巧的连接,做到不留痕迹、顺畅、自然,同时能将组合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融进去,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五、教学重点 1、旁腿转的连接、后腿转的舞姿控制、旁腿转接旁提后腿舞姿转 2、起到连接动作与技术技巧作用的身韵元素。 3、体会音乐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节奏,学会融入情感,表演。 六、教学难点 1、单一技术技巧的连接,过渡。 2 / 17 精品文档 单一技术技巧的旋转比较容易控制的,但是将两个以上的舞姿旋转连接起来,在不转换主力腿的前提下,就相对难一点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给学生示范与让学生自己实践是巩固提高的最佳途径。 2、情感融入。 此方面重点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上入手,使学生多体会,在完成组合中的技术技巧的同时,要突出组合的抒情性,增强组合的表演力。

试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训练的关系

试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训练的关系 [摘要] 众多舞者多年来都在一直探索中国古典舞民族化发展 的关系问题,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诞生、发展直到今天的成熟,都为中国古典舞基训增添了新的血液。然而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同时,在训练的内涵、目的和方法的区别下不能盲目地把两者拼在一起,而要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关键词] 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 一、形态上的分析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训练主要以直立性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它主要以站立、软度、力量、柔韧性、中心稳定性、爆发力、跳跃、旋转、特技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主,是每个专业舞蹈学员走向正轨的第一步;还与体型的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舞蹈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古典舞身韵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身体的韵味、动律和特殊的体态,以它特殊的音乐气息训练手、眼、身、步法。古典舞身韵的外部特征是拧、倾、圆、曲,它最忌讳的就是僵直的躯干、绷紧的后背。它要打破垂直感,而呈现倾倒的形态;它要打破平面感,而呈现多面的旋拧的形态;它要改变直线,而紧紧围绕着圆线、曲线。正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形态要求,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 但中国古典舞基训对直立形态也很重视,因为要成为高水平的、技术全面的演员,必须首先练好直立形态,这是基训课最基本的要求。没有直立的扎实基础,只强调姿态是不全面的,肯定造成规格

差、技术质量差的后果。 而古典舞身韵的形态外部特点是“倾”、“圆”、“曲”,它最忌讳的就是僵直的后背,它的形态还包括了“平圆、立圆、八字圆”和“点”、“线”。要求内在的力量是逢左先右、逢前先后的特点。它主要是打破直的、单一的、一姿一板的形态,而更加强调的是圆线与曲线。 二、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经过长期基本的训练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组合动作都是以风格韵律独特方式来连接。基训课必须用所掌握的身韵去做连接,就好像一个人有了骨骼和肉体之后需要添加的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这就是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它们相辅相承的关系。基训课的训练是比较单一、规范、一姿一板比较僵直的,没有古典舞的味道,再加上训练的任务比较重,不能解决韵味和风格的问题。而独立的身韵课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它独到的教材以及在戏曲舞蹈中提炼出来的韵律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它从外形的雕刻到神态的磨练,从气息劲力的掌握到情感的表达,让学生有了细致而充分的体验;它开发了舞者的智力,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有了更多的舞蹈意识,学生的想象力、接收力、领悟力、创造力增强了。用身韵这个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内在素质,当然也使基训课产生了新的闪光点,使基训课更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及特色。因此说,两者虽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还有相通呼应的特点,这一点在强化风格性、特征性中更有独特的契合点与内在的联系。

浅谈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艺术论文舞蹈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浅谈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 中国古典舞” , 是我们各民族代代流传至今的古代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 是历代舞人经过不断实践演化和提升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可惜却在后来理学的侄桔下, 渐渐无声无息的消亡殆尽了。这就使得“ 中国古典舞” 传承与教学步履为艰。所幸的是在各种戏曲及其它文化艺术中多少可以窥见它们的一些影子。刚出茅庐的“ 中国古典舞” ,在教学中需要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作指导。“ 中国古典舞” 的一代创始人—李正一、唐满城等教授, 以戏曲舞蹈、武术为基础并以芭蕾的科学训练方法为模式, 建立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教材与教学方式, 在我国多种民族文化中提炼精华与基本元素动作及其气韵为核心, 潜心编写了《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 从而使得在我们今天的教学训练中常常见到的很多动作、舞姿, 都带有传统的印记。这就为我们今天的“ 中国古典舞” 教学指出并奠定了一个基本方向, 为我们深入探讨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里试举几例, 加以说明。“ 戏曲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的美学特征, 而中国古典舞体系,是建立在戏曲舞蹈基础上的, 是以它的民族美学特性为基础的。这是它的根本, 只有继承了根本。才能加强中国古典舞教材的民族特性,才能体现出它的主体性。” 戏曲舞蹈中的舞姿、身法、韵律所强调的曲、圆、收等特点, 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得以体现。例如卧云强调中国戏曲传统中拧、收的综合美场则强调那种向心的不失民族所追求的那种意境、典雅的气质。还有在中国古典舞总体动势中所强调的, “ 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提先沉、逢冲必靠、逢移先倾的行动路线中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圆融而含蓄的美学特色。其次, 中国古典舞中的许多动作, 还以最具民族特色的武术动作为载体。“ 武术虽然属于体育范畴, 但从历史发展的渊源来看,‘舞武同源”’。武术中讲究“ 精、气、神” 、“ 手、眼、身、法、步” 、“ 三节六合” 、“ 内外结合” 。尤其是当代武术由于它有技术和表演性共存的特点, 更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再者, 武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身韵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身韵 发表时间:2011-09-28T09:16:04.97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王倩 [导读]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 王倩 (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郑州 450003)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一株奇葩,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赋予它别具一格的审美个性,而身韵则是这一舞蹈样式中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特征、表现风格以及身韵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深刻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精髓及身韵体现在其中的灵魂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 引言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它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 从戏曲舞蹈、武术身法和芭蕾舞步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经过历代表演家的调整、提炼和创新, 长期流传下来, 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它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尊祟,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特征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韵则风格无”,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古典舞的形神统一。 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模式和表演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身韵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圆形艺术: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舞蹈艺术大师将圆形的动态概括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圆形动律是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本质特征。 2.形神兼备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3.刚柔相济的艺术:古典舞的表演“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起、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做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了解一个优秀的舞者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技巧,还要认识并且掌握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要做好古典舞的表演,则需深刻体会其艺术灵魂——身韵。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 它具有特殊的系统训练要求,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使古典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所以说,身韵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古典舞的精髓所在。而“形、神、劲、律”做为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它们更是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形: 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与其相连的运动线路。形首先体现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表现为“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尤其体现在“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上;最后,形还体现着“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的变化。 神:即神韵、心意,是身韵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在神这一元素中,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及内心情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 劲:就是力,它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 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 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是指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来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 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 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而行的逆向动势, 或是“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形神劲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和掌握的。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助,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灵魂作用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在传统古典舞创作上曾有过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的现象。而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正当中国古典舞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 身韵理论从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中脱胎而出,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身韵的产生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程式化动作的矛盾,改变了其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理论,身韵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它以时代风格的古今适用、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而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