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

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
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

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

【学习目标】

记忆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史实,认识这些制度的影响。【使用说明】

1使用B案,上课前预习勾划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记住基础知识并构建体系。

2利用C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新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的知识活化。

3全体同学课下限时完成A案,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之效果。

B案【课前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梳理】

一、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

2、战国和秦时期:制度

3、汉武帝时期:和制度。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征聘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4、东汉末年:,是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朝廷再按等次任命人才的选拔制度。

5、隋唐:科举制

(1)原因: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发展历程:隋炀帝时设立,以试策取士。唐代,成为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明清时期,采用。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

(3)评价:

积极性:为不具有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性:到明清之际,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效忠于皇帝的奴仆,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二、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目的:监察制度是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和效率;谏议制度主要是对皇帝言行、决策进行监督。

2、发展历程:

(1)监察制度

(2)谏议制度

3、评价:

积极性:在整顿,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消极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和低效现象。

【预习效果自测】

1、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征辟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2、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3、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

身份应是什么

A丞相B郡守C御史台D刺史

4、下列官员和机构中监察重点是地方官员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谏院④都察院⑤六科给事中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

C案【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选官制度

先秦: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1)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

战国和秦:

(2)战国时期,人们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出身决定,而是越来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经过努力奋斗,不少平民百姓成为中高级官员。一个穷苦平民,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获得大大提高,最便捷的途径是A当兵打仗B经商C精耕细作D读书

汉代: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魏晋: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4)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

隋唐:

材料四: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中,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5)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材料五: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

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余秋雨《十万进士》(6)结合材料说明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6分)

明清:

(7)“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材料六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虚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的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8)结合材料说明八股取士的特点。(3分)

探究二:监察和谏议制度

1、“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 什五连坐

B 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 皇权独尊

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

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当堂巩固】

1.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

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

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

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7、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代表中央监察地方D担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8、与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似的机构是

A节度使B都察院C谏院D尚书省

9、关于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监察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②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高度加强,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③谏议制度是对皇帝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④明清时期的谏议机构比较完善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A案【课后拓展延伸】

一、形成知识体系。

二、完成《全程设计》相关练习。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

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BDDD

(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2分)(2)、A(3)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4)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5)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7)D (8)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考试;造就了大量无用之才。CCDCC ACBA

浅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内容摘要: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人员录用制度,尤其是从中汲取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简要的论述。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苏东坡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话, 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即实行世官制。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客”, 据史家解释, 就是“宾客”。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 仍以秦国最为典型。到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其中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吏道即由“吏”(狭义的“吏”,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佐”、“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刘邦建立汉王朝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幅员辽阔, 国祚长久, 自然需要大批官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 汉朝“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么众多的官员显然需要相对稳定的选官制度培养与选拔。考汉代选官, 主要通过吏道与文学两条途径。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大体说来,汉武帝以前,是察举制产生、确立时期;其后则是此制的规范发展时期。东汉末,由于天下丧乱,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魏王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它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虽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公司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汇编

管理制度标题:公司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编号:ZZJG-001 版次:A/0 发布日期:制定: 审核:顾问:

批准: XXXX 有限公司(管理部) XX 年XX 月 公司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1、目的:为了更好的完善企业管理工作,明确企业管理组织程序,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 2、范围:本制度规范了公司组织机构的管理模式、功能、程序,部门和岗位设置、职责等,适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运作。 3、职责 3.1公司组织管理制度由管理部负责制定,管理部负责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对公 司组织机构进行制定、修改、发放、检查,并根据组织机构的设置,制定各部门的职责及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等。 3.2其他部门配合综合部做好公司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并根据组织机构所规定的部 门职责及岗位职责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副总经理 4.2 组织机构设置 4.2.1 公司组织管理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设立总经理负责制 4.2.2 公司组织管理层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 4.2.3 管理程序分别为总经理、副总经理。 4.2.4 根据组织机构管理原则下设岗位及部门为: ① 高层:总经理、副总经理。 ② 中层:部门主管。 4、组织机构管理办法 总经理 管理部 技术研发部 工程项目部 工程维护部 业务部

③部门:管理部、技术研发部、工程项目部、工程维护部、业务部。 4.2.5部门设置的功能: ①管理部:负责建立公司的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并对各项管理制度实施情 况进行检查。根据公司目前的管理要求,公司行政事务及财务、仓库、合同 管理等统一由管理部管理。 ②技术研发部:负责公司技术研发。 ③工程维护部:负责公司产品的维护,退换货及客诉的处理。 ④工程项目部:负责公司项目的安装指导、调试,下设调试和设计。 ⑤业务部:负责公司项目的业务开拓和应收账款的追踪,分业务员和业务助 理。 5、部门职责、岗位职责 5.1总经理职责 5.1.1负责公司全面经营管理工作; 5.1.2制订公司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5.1.3组织实施公司内部人事、财务经营管理的设置方案; 5.1.4组织实施公司章程; 5.1.5公共社会关系处理; 5.1.6负责公司采购管理工作; 5.1.7负责公司管理人员的任免。 5.2副总经理职责 5.2.1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日常管理工作; 5.2.2负责公司经营计划的实施并监督各部门计划实施的落实;

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成熟、定型 班级:09 文本⑴班姓名: 蒋旭学号:2009022011 内容摘要: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从雏形到完善的一个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成熟、定型的过程。选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经过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形成进行简单论述,同时也对古代选官制度对今天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公务员 引言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苏东坡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话, 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一、世官制时期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即实行世官制。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客”, 据史家解释, 就是“宾客”。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 仍以秦国最为典型。到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在秦统一前后至察举制出现的这段时间里,选官制度是复杂而多样的。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其中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军功即为按军功授爵;吏道即由“吏”(“吏”,这里专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佐”、“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二、察举制时期期 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汉王朝,国家得到统一。想要幅员辽阔, 强大统一的帝国国祚长久, 必然需要大批官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 汉朝“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么庞大的官员数量必然需要相对稳定的选官制度培养与选拔。汉代选官, 主要通过吏道与文学两条途径。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

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组织机构制度 1、目的 为规范集团组织结构的设置与调整,建立高效、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特制订本制度。 2、组织机构设立的原则 a)必须支持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 b)应扁平、紧凑、高效,并相对稳定; c)机构职能应清晰、精简、责任明确; d)应有利于客户与市场,同时考虑机构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e)应有利于部门、业务单元之间的高效沟通与合作。 3、组织机构设立与调整权限 3.1集团整体组织机构的调整应根据集团整体战略和市场状况,经集团执委会研究、通过后实施。 3.2集团管理总部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调整,应由集团人力资源部会同战略规划部,根据公司实际运营状况和组织机构设计原则,共同研究后提出,报集团执委会审定、董事长批准后实施。 3.3集团下属各战略单元内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调整,应由各事业总部总经理批准后,其人事部门上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核定,经执委会审定、董事长批准后实施。

4、组织机构设立和调整的提出 4.1每年12月集团根据发展需要发布下年集团组织机构。 4.2相关部门在提出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调整时,应对设立和调整的目的、隶属关系、人员编制、岗位职责、关键业绩指标及关键岗位任职资格做出明确、成文的规定。 5、人员编制 5.1集团各单位应在每年12月份确定次年组织机构及相应人员编制,报集团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执行。确定后的组织结构与人员编制计划在下一年应严格执行,确因业务发展需要调整的,需经集团人力资源部上报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5.2 集团各部门干部职数见附表。 6、其他 6.1组织机构设立与调整中涉及干部变动的,应按集团公司《干部管理制度》中干部任免的有关规定执行。 6.2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行,由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我们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 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人员录用制度,尤其是从中汲取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简要的论述。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话,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即实行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客”,据史家解释,就是“宾客”。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仍以秦国最为典型。到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其中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吏道即由“吏”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

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第一章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第一节总则 第一条本制度依据广州XX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章程的相关条款制定,其目的旨在建立健全公司组织机构,明确规定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组织机构、业务分工以及职能权限与责任,规范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各单位组织结构的设置与调整,以确保公司的高效运作,提升公司经营效率,促进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 第二节组织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组织设立的原则: (1)必须支持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 (2)应扁平、紧凑、高效,并相对稳定; (3)机构职能应清晰、精简、有利于强化责任,确保公司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 (4)应以市场为导向,同时考虑机构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5)有利于经营活动的开展,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6)应有利于部门、业务单元之间的高效沟通与协作,降低管理成本; (7)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促进经营管理活动的良性运行。 第三条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1)管理幅度适宜的原则;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3)业务单位之间便于协调、沟通的原则; (4)精干、节约、高效的原则;

(5)职能明确,管理层之间便于授权的原则; (6)目标一致性原则。 第四条职务的设立原则 (1)直接上级唯一的原则; (2)逐级指挥和逐级负责的原则; (3)职权与职责对等的原则; (4)监督职能与业务职能分设的原则。 第五条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原则 (1)越级检查原则:上级可对直接下级进行检查,也可对下级的下级进行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但不能越级指挥; (2)例外管理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由上级来处理意外出现的问题,凡是有重复性质的例行性工作,要制定出制度、流程和规范,授权下级处理; (3)目标分解控制原则:依据集团公司下达的战略规划和年度目标,将公司需要完成的主要经营指标层层分解,从总经理到分管副总经理(总监)到部门经理到员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对其进行考核和控制。 (4)成果导向原则:管理控制应使各项工作能够按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进行。 (5)目标一致性原则:公司鼓励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在管理控制系统不完善的地方,在工作和条件处于非常时期时,按照公司的目标要求,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 (6)越级上告原则:下级对直接上级的工作失误进行劝阻,但其不听者,可越级上告。 第三节组织沟通和协调的机制 第六条集团各组织沟通和协调的原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察举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

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征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

集团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XX集团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一、目的 为规范集团组织机构管理,明确集团组织机构设立、变更、合并及撤销等流程,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XX集团及下属分子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设立、变更、合并与撤销等工作。 三、组织机构管理的原则 1、组织设定原则:依据管理需求,支持未来发展,遵循精简、高效的设置原则; 2、组织运行原则:组织机构及编制的确立、变更,实行逐级提名,隔级审批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设置管理 四、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分类 公司组织机构从集团到基层共三级,分别为: 1、一级部门 主要指职能中心、业务中心、盈利模块 (1)职能中心: 职能中心是指按照专业职能进行政策制定、管理评价及服务监督

的机构。 (2)业务中心: 业务中心是指依据集团整体战略,承担业务平台建设、管理评价及业务支持的机构。 (3)盈利模块: 指基地和事业部 基地:是指以养殖为核心,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产品深加工为利润增长点,实现产品转化价值最大的经营机构,并承担法人管理职责。 事业部:是指根据各自经营特点,把握本行业市场机会,独立经营,实现利润最大的经营机构。 2、二级部门 一级部门直接的下属部门,承担经营及管理职责并支撑一级部门年度分解目标的部门。 (1)职能中心、业务中心: 集团层面不设二级部门,只设置职能模块,在各盈利模块设置对口机构、下设机构。 (2)盈利模块: 各盈利模块可设置二级部门。 3、三级生产场及岗位设置 种鸡、肉鸡生产场均以场设置,其他统一以岗位设置。 五、各级组织机构命名

1、一级部门: 职能/业务中心均以“XXX管理中心/ XXX中心”为标准命名。 各盈利模块。 事业部均以“XXX事业部”为标准命名。 基地均以“XXX基地”为标准命名。 独立的法人盈利模块以工商注册为标准命名。 2、二级部门: 职能管理中心/业务中心集团层面均以“XXX 模块”为标准命名。 职能管理中心/业务中心在各基地盈利模块设置下设机构。均以“XX基地XXX部”为标准命名。 盈利模块均以“XXX部/XXX厂/XXX区域”为标准命名。 3、三级生产场及岗位: 种鸡、肉鸡生产场均以“XXX场”为标准命名,其他统一以岗位为标准命名。 第三章对口机构与下设机构的管理 六、对口机构与下设机构的定义 1、对口机构: 是指在各盈利模块设置的,人员编制归属于各盈利模块,业务上接受集团对应机构管理、指导与监督的机构。 2、下设机构: 是指集团在业务上垂直管理,人员编制归属于各中心,工作地点在各盈利模块并接受盈利模块行政管理和业务支持的分支机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 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这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促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2)举孝廉要后要考试——试经,并且有年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荐不试的滥举弊端。(3)中央朝廷官员依照职位高低举孝廉。 (二)举贤良 举贤良是汉代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形式。所谓举贤良,一般以“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为察举名目,但往往都另外附加一些条件,如可亲民者、文学士、能指朕过失者等。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既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又重视通经达变、博学多术、甚至某些特异功能。 汉文帝在文帝二年和十五年两次下诏举贤良;到汉武帝时,举贤良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过渡,通过高级官吏荐举人才,并用对策的方式加以选拔的形式成为定例。其后的皇帝在诏举贤良时,对策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对策者对军国大事全面深入了解,而且在对策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东汉基本沿用西汉举贤良的旧制,但不如西汉盛行。 从察孝廉和举贤良这两个方面来看,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

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 3.权责: 3.1光裕公司高层:依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公司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2各部门;设置部门级[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明确部门安全生产负责人及各生产岗位安全生产负责人。

4.定义: 无 5.作业内容: 5.1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5.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5.1.2组织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5.1.3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 5.1.4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 5.1.5组织编制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安全专项实施方案

5.1.6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例会 5.1.7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5.1.8组织实施安全隐患检查并监督整改 5.1.9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5.1.10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5.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职责: 5.2.1 负责现场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5.2.2 现场监督危险性较大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 5.2.3 对作业人员违规违章行为有权予以纠正或查处

5.2.4 对生产作业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权责令立即整改 5.2.5 对于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应向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 5.2.6 对于不能解决的安全隐患或问题,应立即向上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 5.2.7 按照程序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5.3 车间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职责: 5.3.1负责所属车间现场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5.3.2现场监督本车间危险性较大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 5.3.3对本车间作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有权予以纠正或查处 5.3.4对本车间生产作业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权责令立即整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课标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首创王位世袭制。 2、商朝:(1)内外服制度(2)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分配关系)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①核心:分封土地和人口(授土授民)②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先代贵族;③诸候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④诸候权力: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主要封国P3) (4)影响: ①积极: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贵族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 ②消极:诸候在其封地内有较大的独立性。后期王室衰微,诸候争霸,分封制崩溃。 2、宗法制(解决王族和贵族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②确立了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③形成“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特点: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③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4)作用: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保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表现(表) 3、礼乐制度(是周朝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1)含义:“礼”泛指表示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规定社会贵贱有序、各安其份;“乐”指音乐、舞蹈和歌咏等,它使各等级上下“和同”。 (2)作用:(直接)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有力工具;(根本)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有利于统治秩序稳定;是周朝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3、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从分权到集权成为历史必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全国。 (2)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基础: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主要内容: (1)确立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制和终身制;③皇帝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组织机构设置和岗位管理制度

组织机构设置 一、公司组织管理层分为为“领导决策层、职能管理层、责任效益层”。其中领导决策为高层,职能管理层为中层,责任效益为基层。 二、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 1、高层管理,领导决策。 成员:董事长,总经理,总工,总监。 主要是决策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制度公司中长期经营计划,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 主要人员配置:董事长1名,总经理1名总工1名总监1名。 2.中层管理职能管理 主要成员:技术部主任行政部主任业务部主任财务部主任 人员配置:技术部主任1名综合办主任1名业务员1名出纳1名。 3、基层管理责任效益层 主要成员:业务专员项目员档案管理员文职人员 人员配置:项目专员1名业务员2名文员1名 在公司生产经营初期,实行“大部门兼管制”,部门不配副职,实行“正职负责制”,一人兼任多职,实行“职务兼任制”。 岗位责任 岗位名称:董事长 1 、负责主持公司全面的经营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设计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制度公司中长期经营计划,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 3、负责公司各种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让公司的有效资产投入得到充分的使用和最大的产出。 4、负责财务管理,严格审核财务预算,审查公司大额资金支付及费用报销。搞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工作,确保资产增值。 5、负责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核把关工作,对技术部负责。

6、代表公司参加与外界的重要谈判,签署公司有关发展战略协议,对接好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关系。 岗位名称:总经理 主要职责与工作任务: 1、领导执行公司各项决议,对各项决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决议的贯彻执行。 2、实施公司的总体战略:组织实施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发掘市场机会,领导创新与变革。 3、根据公司下达的年度经营目标组织制定、修改、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 4、领导建立公司与客户、合作伙伴、上级主管部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媒体等部门间顺畅的沟通渠道;领导开展公司的社会公共关系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领导建立公司内部良好的沟通渠道。权力和责任: 权力: 对公司经营目标的建议权 对副总经理、财务部的人事任免建议权及其它员工的人事任免权 对公司各项工作的监控权 对下级之间工作争议的裁决权 对所属下级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业绩的考核评价权 责任: 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费用预算及计划和预算的实施结果负全面责任对因经营管理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负领导责任 对公司经营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负责 对提交的报告、报表、决定的准确性、及时性负责 岗位名称:行政部主任 1:全面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制定办公室年度、月度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参加总经理办公会、重大业务会议,并负责记录;组织起草公司重要文件;审核、控制公司办公费用及接待费用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 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时期 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 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 地方制度:分封制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2、秦汉时期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 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 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4、隋唐时期 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 选官制度:科举制 5、两宋时期

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 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 6、元朝时期 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 地方制度:行省制 7、明朝时期 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 8、清朝时期 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 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 1、战国时期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 下属组成人员:御史 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 地方机构: 组成人员: 阶段:萌芽 2、秦朝时期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 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

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 地方机构:郡县 组成人员:郡守,县长 阶段:初步形成 3、汉朝时期【注1】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 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 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 地方机构:州 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 阶段: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 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 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 地方机构:司隶台 组成人员:司隶大夫 阶段:发展 5、唐朝时期【注2】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

组织机构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制度

1、定员依据和标准 1.1由公司全年生产销售计划每年进行一次任务与能力的平衡核算,确定公司总体定编定员计划。 1.2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定编,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结合部门职能及实际需要,确定各部门人员配备的比例与标准,尽量避免岗位缺陷,每个人承担职责过多。 1.3由用人部门根据不同岗位劳动繁重程度及生产技术要求,以生产设备状况为依据,对车间不同岗位定编定员,结合企业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各类人员的配备比例和标准,提出用人申请,报人力资源室等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同意,方可进行定员。 2、管理办法 2.1各部门定编定员后,不得任意变动;部门的设置变动,新设岗位或增加岗位职员数量,均由总经理决定。 2.2对不违反定岗、定员的基本原则且在定岗标准控制数内,部门内部岗位调动工种变化,按以下规定办理: 2.2.1经理级领导分管范围变动和一般管理岗位之间的岗职变化,应事先报总经理同意后,报人力资源室备案,方可办理变岗手续。 2.2.2在不改变岗位的前提下,部门领导根据工作的临时需要,有权调动有关人员进行临时性调动,但关键岗位关键人员调动需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2.2.3在定编定岗定员范围内,职工跨部门或车间岗位变动,均按以下规定办理: 2.2. 3.1为保证生产、管理工作的相对稳定,生产控制部及质量管理部两部门不得随意抽调。 2.2. 3.2各部门因工作的临时需要借用有关人员时,应由借用部门提出书面报告,报总经理同意,方可借用。 2.2. 3.3各部门在编制范围内,需增补业务人员、专技人员、管理人员时,应事先与人力资源室商量研究,征得总经理同意。

2.2. 3.4岗位调动时,原聘专业职务自动解除,由人力资源室妥善安置,但生产、管理部门人员调动,须遵照GMP规定,且必须考核合格才可上岗,考核不合格者进入待岗,或者不能调转。 3、职工办理公司外调的有关手续 3.1要求调离的职工,须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部门签署意见,报请人力资源室同意,待总经理同意后,方可办理调离手续。 3.2对要求调入本公司工作的职工,人力资源室应对调入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可包括政治表现、文化技术、工作能力、身体状况),报请总经理同意后调入,调入实行试岗期三个月,试岗不合格者予以辞退。 4、对年老体弱和是、病残人员的处理 4.1职工因年老体弱或因病、残而不能从事原岗位动作,需调做其他工作的,应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部门领导审批,报请人力资源室审核,总经理同意后,办理转岗手续,但生产、管理职工不符合GMP有关健康规定,应立即辞退。 4.2长病假、长工伤人员复工时,需本人申请,并提供医院签订证明,经人力资源或相关部门同意后,在原工种(岗位)或合理安排岗位试岗三个月,考核合格后办理上岗手续。 5、调剂余缺的规定 总经理根据公司发展、生产、管理、销售工作的需要可以调整岗位人员设置,对职工进行岗位调动,职工个人应服从调配,不得无礼拒绝、拖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流程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发展演变 (一)夏、商、西周时期:选官制度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为“世卿世禄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标准来确定攻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宗法制度是这一政治准则的支撑与基石。世官制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激化了社够担任官职的人。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察举的内容有孝廉、秀才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两大类科目,其中以孝廉为最多。察举制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而且它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东汉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用人大权被宦官和豪强地主所把持,致使“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并且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腐朽局面。 ⑵ 征辟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

帝征聘主要是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之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它是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大都待以宾礼。汉代多以“公车”征聘人才。辟除则是由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以后,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官人法”。它规定由着姓世族担任地方州郡的品评官,州为大中正官,郡为中正官。由他们来担任对人才的评定,并将人才分为三等九品,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与才能并重。但发展到西晋,主 从此, 1 A. B. A.。“六学” B.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制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以明经与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明经科以帖经、墨义为主。当时社会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进士科录取的严格。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向学与读书成为社会风尚。唐代诗歌与文学的发展繁荣与科举制有直接的联系,但科举考试本质上还是为封建国家服务的。

专题八 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选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综述 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 (《说苑·政理》)。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赏罚》) 养士制就是由执政的高级官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士”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在政治上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职业官员的主要来源。贾谊曾在《过秦论)中对战国时期以养士著名的四君子称道:“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秦的相邦吕不韦,门下也有食客数千。李斯初入秦时,就是吕不韦的门客。有的国家,还由政府直接建立机构养士,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一例。 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同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相比,选官不再是因人而异的“相马”,而是制度化的“赛马”。军功制对

组织结构设置管理制度

第二章组织结构设置管理制度 一、基本组织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定旨在公司章程基础上,明确规定公司的组织机构、业务分工以及职务权限和责任(以下简称机构、分工及权限),以谋求公司业务有组织和有效率的运营,作为章程的组织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规定中的用语,分别定义如下: (1)所谓组织机构,是指在公司董事会领导下,分担公司业务的组成部门。 (2)所谓业务分工,是指各部门应该执行的基本任务。 (3)所谓权限,是指为执行分担的业务所必要的权利。所谓责任,是指执行业务的义务,以及对行使或不行使权力的结果应负的责任。 (4)所谓管理者,是指主任、总监、经理及其副职。 (5)所谓监督,是指管理者以外的责任者。 第三条执行业务的原则公司的业务必须按照下面确定的原则执行。 (1)指令系统的统一。指示及命令全部按照已规定的系统,由上级发给下级,由初始部门向各流程中相关部门流转。 (2)在分管的界限和进行分工时,必须明确地维持其界限,以使业务圆满地进行。 (3)为谋求合作和业务的圆满进行,必须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努力搞好协调工作。 (4)要明确以政策为中心的实施计划,确认实施结果,并将实施计划与结果一起迅速报告。 第四条行使权限的原则。权限须按下列原则行使。 (1)权限的行使者。 原则上必须由该负责人员亲自行使权限。但是,在执行业务上认为有必要时,在取得直接上级管理者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把一部分权限委任给下级负责人和其他人员,或者令他们代行权限,并且管理者可以限制下级负责人的一部分权限或限定其行使期限。 (2)权限行使的基准。

在有其他预先规定了一般性的、总括性的或具体的基准的情况下,权限的行使必须服从这一基准。 (3)权限的委任或代行。 在负责人由于事故或其他原因,不能行使其权限的情况下,原则上由直接上级负责人代行其权限。负责人将其权限的全部或一部分委任给他人代行权限时,在这个权限范围内,负责人不得亲自行使其权限。 (4)对于行使权限的干涉。 上级负责人不得干涉下级负责人行使权限,但不应该排斥上级负责人的指挥和监督。 (5)负责人之间的协商。当负责人之间相互协商不能达成协议时,按下列程序解决。 ①当有主管权限者,则由其负责实施。 ②当双方都是同一个上级负责人的属下时,由上级负责人决定。 ③双方的上级负责人不相同时,由双方的上级负责人之间协商决定。 (6)执行单位和分工的执行是以科或项目子公司为单位时,由管理者统一负责。 第二章董事和监事 第五条根据董事会的决议,公司总经理主持公司的全面工作。 第六条董事、常务董事根据分工,管理委托的工作。当公司董事长因故不能行使其职责时,由同等地位的先任职者依次代行其职责。 第七条董事会。 (1)公司董事长召集董事会,并担任主席。监事和顾问可出席董事会,并发表意见。 (2)公司的工作方针和其他重要事项必须经董事会表决通过。 第八条董事长的职责。 (1)领导董事会。 (2)建立管理董事会工作的程序(若同时担任总经理,应遵守由常务董事制订的该程序)。 (3)确保董事会充分履行其职能。 (4)召集董事会议,并同委员会主席一起协调安排各委员会的会议。 (5)依据董事的提议,组织常规的和特别的董事会会议并安排议程。 (6)确保供给董事会恰当的信息流,审查支持管理层提议的文件资料的充足性和及时性。 (7)确保有足够的前期准备时间对关注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与讨论。 (8)监督准备和分发股东的代表权物质。 (9)通过向董事会成员分配专项任务帮助董事会完成设定的目标。 (10)制订董事行为规范,并确保每一位董事都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