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一、概述

1、态度的定义:

2、对态度的理解:(3条)

3、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基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核心

4、品德的含义:

5、对品德的理解:

品德形成的后天性:个体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社会规范的体现

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偶尔为之的表现不能称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行成。

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是人凭选择所习得的习性,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品德抉择的自觉性:表现在品德的形成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观念为基础,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能凭借一定的判断自觉自愿地、创造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6、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定义)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同一社会各阶段所共有

(3)道德的阶级性。表现为各个阶级者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品德为转移。

7、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区别

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B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存在和品德高低为转移,不同社会有不同道德标准;品德的形成不仅受社会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C道德是社会学或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8、品德与性格(个性)等的不同。

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性格则是指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且一贯的表现。性格中既有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也有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因此品德与性格有重合的部分,但又不完全相同。

9、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当一定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相结合并产生共鸣时,便会构成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道德动机。即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实际上是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能动作用。

(4)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0、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相同点:

区别:

(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态度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为:接受即注意,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等。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己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二、品德发展的相关理论

1、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确立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思维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阶段(2—8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

德。又称为服从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这一阶段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这一阶段又叫单纯的个人规则道德发展阶段。

(2)权威阶段(5---8)这一时期儿童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关于惩罚: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越厉害越公平。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思维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关于惩罚: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此时才是真正达到了自律阶段。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2、对皮理论的评价:

(1)在认知发民菜和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

(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道德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由于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在儿童获得社会经验方面,教育不仅可以控制不利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而且还可以创造一些有利于道德发展的条件使儿童接触和了解社会。

(4)不足:他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道德判断的基础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的协作,不是成人的教育榜样。从而否定了榜样的作用。

(5)他虽揭示了道德认识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但忽视了行的因素

(6)皮所讲的成人的强制是一些切来自儿童外部的东西,没有区分成人向儿童灌输一定的道德规则同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儿童采取一定言行之间的差别。因而绝对否定成人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

3、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推测,而是由外在要求而定

A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

B朴素的利己主义: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

(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C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好孩子取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D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E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F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过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与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自愿也可能是被迫。被迫的服从叫顺从。

从众是自愿的。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是态度和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内化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性。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等和一致性的需要,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四、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如何做到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树立良好的榜样应注意什么问题?

3、利用群体约定

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是什么?

4、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的阶段和过程是什么?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6、其他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江口小学茅善东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今后社会要求的人?这是困扰每一位家长的很现实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家长孝敬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自己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孩子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想使孩子有好的品质,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还在幼儿园时,我们就应注意到这一点。譬如,要求他把大的水果拿给小朋友,自己吃最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等。上学后,我们又要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性。 新世纪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观念、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发展与上一代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产生了种种困惑,而首先的困惑是不了解今天孩子心理的变化。于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越来越低;在这样的困惑教育下,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离家出走屡见不鲜,违法犯罪比例直线上升,自杀现象此起彼伏。 要解决以上的困惑、问题,首要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素养,更新家教观念。一句话,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中有较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提供给大人和孩子学习,而且能做到学习材料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家庭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 我们认为,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确保"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在家庭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优先。 首先,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这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一点的也可以是客厅或各自的卧室。要在学习场所创设必要的学习条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要想使孩子成长为爱学习的好孩子,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复习要点】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1、呈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2、呈现榜样注意点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充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是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像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9岁以下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青年人处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处于后习俗水平。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2.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道德规范,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白己参与,亲身投入,内心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才能启发他们向高一级道德水准时发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克服那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脱节的弊端,为此,我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在班上建起了“四栏”(时事政策宣传栏,学雷锋,学英模专栏,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专栏及书报栏)并开展“五无”(地面无纸屑,地上无痰迹,桌上无划痕,墙上无漆抹,花术无采摘)和“十要”(升旗仪式、集合列队、课堂秩序、上下楼梯、做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仪表着装等十方面的规范化要求)活动。开展的所有活动中,都指定专人记录,并在每周星期五卜午的班队活动中进行公布,然后加以评比,对表现优良者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表扬。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良好的品行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则令不行”,正是一个人具有良好品行的体现。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有“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的表述。这一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目标之一。 诚然,良好的品行是为人之本,众之所瞩。但品行不良学生虽属少数,如不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则既不利于对他们自身的帮助和挽救,又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甚至还可能危及社会安定。 学生的不良品行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以下在此作一些试探的分析。 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 (一)家庭方面。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的溺爱,迁就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散、依赖等消极性特点;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及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使子女感到家庭中没有温暖,或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家长缺乏表率,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如有些家长整天沉醉在麻将、扑克、赌博之中,沉迷于吃、喝、玩、乐之时。殊不知,天真无邪的儿童此时正在受到腐蚀,心灵正在受到无情的创伤。此种种原因极易使儿童的心灵、行为受到诱惑和影响,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做出种种令人吃惊的不良后果。 (二)社会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行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不能低估。学校附近的“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对学生的诱惑力最大。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儿童缺乏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对那些诸如“坦克大战”、“挖地雷”、网上聊天、黄色网站等充满好奇,我们教育者应该注意防范和正确引导。 (三)学校方面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的不当,也是间接造成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只抓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了解学生,工作不深入;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有的教师对品行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 二、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因素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价值成分 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责任感 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布鲁姆 D.克拉斯沃尔 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想象性的道德感 C.表象的道德感 D.伦理性的道德感 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理想的道德感 C.伦理的道德感 D.想象性的道德感 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 B.直觉的道德感 C.伦理的道德感 D.理念性的道德感 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 B.布鲁纳 C.科尔伯格 D.斯金纳 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 B.道德意志薄弱 C.道德情感异常 D.道德行为不良 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章志光 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评价成分 D.行为成分 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师”,由于我所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就不单是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日学习生活中去。下面我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 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

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 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简答)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首先,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其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再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简答)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简答)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简答):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完整版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 德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江口小学茅善东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今后社会要求的人?这是困扰每一位家长的很现实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家长孝敬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自己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孩子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想使孩子有好的品质,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还在幼儿园时,我们就应注意到这一点。譬如,要求他把大的水果拿给小朋友,自己吃最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等。上学后,我们又要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性。 新世纪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观念、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发展与上一代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产生了种种困惑,而首先的困惑是不了解今天孩子心理的变化。于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越来越低;在这样的困惑教育下,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离家出走屡见不鲜,违法犯罪比例直线上升,自杀现象此起彼伏。 要解决以上的困惑、问题,首要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素养,更新家教观念。一句话,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中有较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提供给大人和孩子学习,而且能做到学习材料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家庭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 我们认为,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确保"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在家庭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优先。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与品德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行为,便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则是由态度决定的。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一般情况下,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2)态度VS. 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实质相同,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可加定义)。 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总之,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作严格区分。 3)简述品德VS. 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主要表现:①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②同一社会中各个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 (3)道德的阶级性 (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的特征: (1)形成的后天性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8.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认知与情感成分 10.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11.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

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二者的结构不同 1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13.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17.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 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18.“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19.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 )功能。 A.选择功能 B.鉴别功能 C.动力功能 D.陶冶功能 20.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 A.分化性 B.半成熟性 C.成熟性 D.动荡性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
)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2
)。

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

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 河套大学土木工程系王霞 大学生们在追求成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自己品德的完善。殊不知品德乃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品德败坏,即使他才华出众,又有哪个单位能录用他呢?所以品德修养实在是大学生成才诸因素之首,而树立优良道德风尚无疑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呢?众所周知,品德培养方法包括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因此,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反之,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因此,道德修养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针对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方法;道德修养可以分为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因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所以大学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 言教。所谓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言教的目的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

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使他们树立道德信念。学校可通过讲授有关道德方面的课程进行言教,教师可通过撰写论文、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言教。由此看来,言教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与指导。然而,真正讲来,言教只能使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他们想做、愿做、欲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奖惩。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的行为给以奖励、不道德行为给以惩罚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分为物质奖惩、社会奖惩、精神奖惩。奖惩的作用,在于使大学生看到:他遵守道德、受道德限制,可得到更大快乐——长远的、恒久的、真正的快乐,于是大学生们便会产生遵守道德的需要、欲望、愿望。所以,奖惩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学生自身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道德愿望的教育方法,是陶冶学生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不过,奖惩只能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保证他实行道德、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保证大学生实行道德,从而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身教。 身教。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实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在大学,引导学生实行道德应主要通过身教达到。因为“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高校如果不仅对学生实行言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良好品格 李晶《哈佛管理世界之细心的培养》列出了5条培养细则,其中第4条明确列出“做事情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做事情井然有序能提高做事效率,有利于在做事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拥有井然有序的良好品格会让人终生受益,所以培养学生做事井然有序的良好品格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做事井然有序的良好品格呢 一.了解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认识专注的小精灵--小鹿,有序的小精灵---花栗鼠。当孩子们从PPT课件中看到花栗鼠,都连连赞叹:“好可爱。”“太萌了。”当他们了解到花栗鼠会把收集到的事物摆放整齐,拿食物是也会有顺序的拿;在它的家里,每样东西都有一定的存放顺序,每样东西也都会被归回原位;每天它都会把家门口收拾得干干净净,否则土狼会收走它的性命;无不为花栗鼠做事的井然有序感到赞叹,我在适时让学生了解“井然有序”的定义是不混乱,做事情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让学生知道“井然有序”可以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为后面“井然有序”品格的形成训练夯下坚实的基础,正确的认识积极推动了品格的训练养成。 二、确立目标 有了正确的了解认识,还要立下具体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我和学生一起立下目标:1、随手收拾:使用过的物品随手收拾好。2、保持生活、学生、游戏地方干净整洁:完成一件

事后,原本散落在生活、学习、游戏地方的物品,应该收好而放回原位。3、物有定位,物归原位。4、按每样东西的用途来使用它。5、物归原主。 这样,学生心中有了目标,行为也就有了方向,从而自然而然地向着目标发展。 三、制定规则 良好品格的形成有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和学生也定下规矩,违反就得按规矩进行一定的惩戒。适当地让学生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的后果,就能使学生慢慢感悟,变得主动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时,有些学生由于课前准备不好,再加上书包里物品凌乱,会导致别的同学已经完成练习,自己却还在翻寻练习本,找笔或的可能。我们就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让他补充练习,对比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让他找出不足。然后训练他清理书包,训练他课前准备到位。学生排队不整齐有序,那就反复训练,直至整齐有序为止。当然,做得好的就及时表扬鼓励。 四、) 五、塑造形象 这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是一个关键。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内容。所以,教室里的教师桌上的本子摆放整整齐齐,讲桌上的各类用品也用盒子归类摆放,用后立即归位,也是井然有序的。课前我的PPT等各项准备也是充分到位的,我从不会在上课时间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形成的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内化性和意志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信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 B.态度的认知 C.态度的意向 D.态度的情感 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评价成分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 B.模仿 C.从众 D.内化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 B.依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 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 B.道德行为 C.道德信念 D.道德情感 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辅导: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辅导:良好态度与 品德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包括: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 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一)表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水平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水 平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能够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 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表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 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表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 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 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二)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但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来说,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实行说 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实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 逐步提升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实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 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

过程,对外在刺激实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儿童品 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相关。① 在班杜拉看来,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 化的观察学习。他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自体 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 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而实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是 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 结果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者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这种学习过程并非直截了当完成的,相 反要经过注意榜样的行为特征、在头脑中组织和编码所观察到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再现出所观察到的行为方式、对这种行为方式实行各种 形式的强化等过程来实现。其中强化不但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 强化和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 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的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 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 观察学习的效果。班杜拉在一个经典实验研究中,将3~6岁儿童分成 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即榜样)对大小如成人一样的充气 玩偶实行攻击,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然后让第一组儿童看到“榜样”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和奖励;让第二组儿童看到“榜样”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惩罚;而第三组儿童则只看到“榜样”攻击 玩偶。之后,把这三组儿童一个个单独领进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放着 各种玩具,其中包括玩偶。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表明,第一组儿童产生 较多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组则比第一组显示更少的攻击性行为。实际上,三组儿童都学会了攻击行为,但因为不同的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使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现或不表现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班杜拉认 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二)表现榜样注意点

培养良好的道德与品德修养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道德与品德修养的方法 在王海英老师的讲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中,向我们介绍了不良品德的类型,由此我认为要克服这些不良的品德,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去解决。 第一,学习的方法。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和愚昧、无知相联系。古希腊人曾经把知识本身就看作是一种美德——“知识即美德”,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既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也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学习一般文化知识,是有助于修养美德的,人们往往在读书钻研中使灵魂得到净化。 第二,省察克治的方法。这一方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通过总结以往“内省”、“自松”、“思过”等修养方法而提出来的。这一方法,旨在发挥人们的主动精神,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反省,找出坏毛病、坏思想、坏念头,并加以克制。学习和省察克治是紧密联系的。 第三,积善的方法。这就是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地培养心中开始出现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和品质的幼芽,使其不断积累和壮大。 第四,慎独的方法。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要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地谨慎小心,强调要在“隐”和“微”上下工夫。当人们闲居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最易肆意言行,不注意以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其实,内心深处的念头,最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行为,最细微的举动,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 第五,立志与力行。立志就是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这个理想就是“道”,即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立志或立道就是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为自己树立起道德上的理想人格目标。“力行”指的是亲身进行道德实践。道德修养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于行动,就永远达不到既定的目的,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第六,改过与知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知错,改过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知错就改就是值得表扬的,在我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上课做小动作,那么我发现了以后,给予一个眼神,结果这个孩子就不会再做同样的小动作了,接着我在课堂上表扬了这位学生,因为孩子很小,难免会做错事情,但是我们老师要有耐心,要去呵护他们,只要通过提醒,知错就改,那就是好孩子,就是最棒的孩子。 我们能够有效的利用好以上的方法,我想,学生一定可以做到最好,同时呢,也是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引导孩子们向前进。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还有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一起享受美好的时光,燃烧青春挥洒汗水,成就我们稚嫩的梦想与追求。我们也许抱怨,也许开心,也许无所谓。但是在我们这些情绪背后,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努力的拼搏,挥洒着超出我们几倍的汗水来浇灌我们,他们无怨无悔,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师长。 如今有太多太多除去学习的其他事情烦扰着我们,比如今天昨天去网吧被老师看到了,《穿越火线》装备打折了,《地下城与勇士》装备被别人盗了等等。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经常打扰我们,致使我们来到学校的本意被扭曲,学习的热情不高,只是想着快点下课,好赶紧把我们的消息告诉我们的好朋友。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一遍一遍的问大家,这个知识点大家会了吗?这道题以后碰到会做了吗?我这么讲大家能不能听懂等等,那种殷切关怀的眼神,几乎略带一些沙哑的嗓音,因为经常用粉笔而干燥的手部皮肤,这些都是牺牲,都是无私的奉献,说老师是红烛在我看来真的一点不过分,老师他们燃烧的是生命啊!而我们的父母,他们或是顶着烈日炎炎在工作,或是在办公室里手忙脚乱的在赶稿子,或是正在为某件事情而担忧,但是他们心甘情愿,他们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应该的,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足够了。他们不求回报,他们想的也很简单,孩子,我们只是想让你有在社会上安身立足的能力,自己活的好就行不用管我们。 说出的这些也许连父母和老师给予我们的万分之一都不到,但是这些足以我们这些在学校的学生为之努力学习。对待一个人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见到老师问声好那么简单,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才算是尊敬老师,没有让老师的辛苦白费。而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就要用孝敬来对待了,在家里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已经在外很辛苦的父母不要太疲劳,我们要让父母看到希望,让父母感到有曙光有未来。在此,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同学有父母亲洗过脚的吗?假如没有,请为你的父母洗一次脚,感受一下含辛茹苦为了我们奔走劳顿多年的证据。 在即将结束之际,学生以学习为生,要以学习为主,只有努力去学习了,才算对得起老师,才算对得起家长,才算真正的尊敬与孝顺。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勾勒出美好的明天的同时,也写出来,老师,父母,你们辛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