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中庸者,以中为用也。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一阴一阳之谓道。

4、欲望。墨子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主张扼杀人的一切欲望和精神需求。孔子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又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力(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力)。人皆有无七情六欲,人若无欲,便是行尸走肉,你更是器物。孔子日:君子不器,此之谓也。孔子既不灭欲,又不纵欲。而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子女。既不严苛,也不溺爱。成功的教育使人有性生格:既不使本性。又有品格。

6、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生命。在面对大义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8、过犹不及。不以过高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而是中等的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不搞道德绑架。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 前言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 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 1. 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 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1. 自我反省和约束 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寻求共识和和谐。 3. 克己奉公,为他人着想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需要,并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中对中庸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在实践中庸之道的过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中庸思想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中和。《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柯原(荐稿)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中者天下之正道。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最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在《论语·先进》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回答:“子张处理事显得过了一些,子夏处理事又显得不足”,子贡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回答:过和不及的性质是一样的。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凡事取中间状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如果用数学方式来表示的话,中庸之道就是0.5或黄金分割位0.618,实际上这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中庸之道,它不是一个定量的值,它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中庸之道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取其中间状态,它如同太极图阴阳鱼的分界线,是呈S形的,是一条变化的曲线,随着阴阳鱼的变化而变化,

使阴阳永远处于平衡状态。中庸之道是变化之道,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而变化,所以也是自然之道,是顺其自然之道。比如,我们处理事物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斗争还是团结?如果取中间状态,就是不坚持也不妥协,不斗争也不团结。不用说,这种中间状态在实际中不可能做到。即使可以做到也不符合中庸之道。按照中庸之道的要求正确做法是:该坚持时就坚持,该妥协时就妥协,该斗争时就斗争,该团结时就团结。比如,治理一个国家应该是宽好,还是严好?如果凡事采取中间状态,应该是不宽不严。符合中庸之道的做法应该是该宽时则宽,该严时则严。 中庸之道的实质,就是要人们只做应该做的事,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掌握一个最佳的度,即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其自然,如同雨天打伞一样。

孔子的中庸之道(精选5篇)

孔子的中庸之道(精选5篇) 第一篇: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

小度写范文[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模板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自古以来传颂的经典。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用极其简单却又富含寓意的话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喜欢被你轻视。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保持高尚的品德是困难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我崇高上的具体表现。试问,如果当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同台竞争的时候,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如此做?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很多很多。而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谁也看不到的高尚的灵魂。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是很难得的。但是孔子做到了,他一生奉行这样的道理,而且从未违背。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中庸之道名词解释

中庸之道名词解释 中庸之道,英文称为"Doctrine of the Mean",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提出的一种道德和行为准则。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中庸,代表了一种避免极端思维和行为的态度。下面是对中庸之道的名词解释。 1. 中庸:中庸是指保持适度和平衡的态度。在情感、行为和思维上,中庸是追求不偏不倚、不过分也不不足的状态。中庸是指避免极端思考和行为,而是追求平和稳定的心态和行为。 2. 道:道是一种理念或原则,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的是行为和道德的根本原则。中庸之道强调人们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以促进和谐、和平和理解。 3. 德:德是指个人品德和行为的品质。中庸之道强调信念、正直、慈善和谦虚等美德的重要性。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人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4. 命:命是指人生的使命和责任。中庸之道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追求平衡的同时,人们应该按照天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5. 诚:诚是指真诚和诚实的态度。中庸之道认为,只有以真诚的心态对待他人和自己,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诚实和真诚是实践中庸之道的重要基础。 6. 和:和是指和谐和平衡的状态。中庸之道认为,只有在不偏

不倚、和谐平衡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平等的基础。 7. 政治:政治是指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和机制。中庸之道认为政治应该体现中庸的原则,即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时,应避免极端和偏见,追求公正、平衡和稳定。 中庸之道主张以温和和平的态度对待世界和生活中的事物。它认为人们应该避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或权力,并摒弃极端的思维和行为。通过保持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实现和谐、稳定和平等的发展。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因而很少提及中庸。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 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过不欠。" 中庸之道强调均衡和中立,不偏向一方,也不欠缺于另一方。 2. "知其不可而为之,有天命而不逆焉。" 中庸之道指出,要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可为的,但如果命运安排了,就不要违背。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综合性目标。 4. "君子之道,非离群索居之谓也。" 中庸之道认为,君子应该与人为善,而不是孤立自己。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庸之道告诫人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庸之道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促进,只有同时进行才能避免盲从和错误。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之道教导人们要以身作则,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8. "人无不知,莫不有己。"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

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中庸之道鼓励人们要虚心好学,不怕向他人请教和学习。 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庸之道认为,要不断温故知新,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 1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中庸之道指出,君子注重整体观念,小人只注重个人利益。 这些句子展现了孔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包括均衡、中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人为善、学习思考、以身作则、互相理解和包容等。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世故:孔子做事最推崇中庸之道

世故:孔子做事最推崇中庸之道 孔子先后在鲁国太庙主持过十八年的祭祀,是一位大祭司。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为了传道。孔子归鲁授徒,也是传道。孔子编定五经,实为“中国的《圣经》”。 孔子信神,长期做的工作是祭祀、传道与整理经书。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罕言性与天命”,正因为孔子信神,所以他在敬畏神的同时,强调做人的规范。孔子说“思不出其位”,人就是人,人不可能是神。孔子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王道”的否定。因为很多王者认为自己已经是神,可以为所欲为。孔子的“仁”即博爱,但仁不是简单地人爱人。而是在明白神爱人的前提下人爱人。 做人方面,孔子是个快乐主义者,这当然源于他对神的感恩,没有感恩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同时也源于他对人通过道必然获得拯救的认识。有了这两点,孔子的一生都是快乐的。做事方面,孔子最推崇中庸之道。 中庸首先是保守的,它是对神、对道的敬畏与追随。未有我之前,即有天地。这说明一切均已存在,世界绝不从我开始,我仅是神灵伟大创世计划中的一部分。中庸是敬畏,是保守,同时也是自信。中庸是一种中间状态,但通过它我们可以沟通一切。 中庸同时也是自由的,进步的。中庸首先让人认识到人只能是人,人不可能是神。因此人只能做好分内的事。有此界定,我们做人有底,做事有戏,不至于太空太远。 中庸是现实的做人做事态度,它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极限。中庸之道让我们成功与自由。 下面详述孔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四大定义: 中庸是做事不偏不倚 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又说:“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指出,无论是做事太过,还是不及,都是不好的。而且,过犹不及。一件事没做到位还可以再做,一件事如果做太过了,就不可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处事方法首推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这种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为人处事原则。 据考证,“中”和“庸”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基本范畴则始于孔子。“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二是说中庸的起源很早,中断已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我还未能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将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何谓中庸? 古语中,所谓中有中正、中和两层意思。所谓庸,即是用、即是常,就是规律。汉代郑玄在其《礼记·中庸注》中指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者,用也。”到了宋代,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兄弟则进一步指出:“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二程集·遗书》卷第七)这里所讲的“不易”,明显暗指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不变更的常数,因此,中庸也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做常道加以应用的高明之道。到了南宋,朱熹更提出“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其实一也……”,只是到了晚年,他的看法又有所改变,认为中庸体用自足,中和已包括在中庸之中。总之,“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解读》) 二、中庸之道之“时中”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论语》记了一个故事: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给他十六斗。”冉有却给了她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还说: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对一个人,爱他,就要让他生;厌恶他,就巴不得他死。既想要他生,又想要他死。这就是惑。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到,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有点小事闹翻了,就恨不得要人死,甚至真动手杀人。这就是惑。辨惑,就要懂得无过不及;爱也好,恨也好,不能走极端。走极端就违背了中庸之道,就是惑。 孔子又主张“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就是依道义原则报怨,也是适度之意。正如孟子说的,“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从不做过头的事。 对于物质财富,《论语》说“不患寡(贫)而患不均”。均,不是平均,而是要各阶层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份额;富者不过富,贫者不过贫。“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也就是无过无不及,适度之意。 无过无不及是全面的,既要求无过,也要求无不及。可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着重在“无过”的方面。这一点也值得注意。其所以如此,盖因为子贡“过比不及好”的思想,代表了一般人的思维习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事实上,长期以来,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思想影响深远,危害巨大。时至今日,2500多年之后,还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其影响。 所以孔子特别提出“过犹不及”,实在有深远的意义。

孔子体现中庸的名言

孔子体现中庸的名言 1.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

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

《中庸》全文及译文,孔子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全文及译文,孔子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之道 第一章:天命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