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几点形式特征

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几点形式特征
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几点形式特征

编号2013010333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I209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试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

作者姓名徐小婉

学号2009101040333

所在院系文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对外汉语

导师及职称刘世楚副教授

论文答辩时间2013年5月15日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示例

目录

一、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定义与要素 (1)

㈠“抒情小说”概念的由来 (1)

㈡抒情小说形式要素 (2)

二、现代抒情小说的特征 (3)

㈠“从下午到黄昏,雪色中非同寻常的人生展示——《在酒楼上》的氛围营造”.3 ㈡冲淡为衣,包蕴哀愁,《竹林的故事》的诗笔写法 (4)

㈢《南行记》的自然描写 (5)

㈣萧红《呼兰河传》的视角和语言 (7)

三、小结 (8)

四、参考文献 (10)

试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

徐小婉(指导教师,刘世楚副教授)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黄石 435002)

摘要:与传统的叙事小说相比,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具有崭新的审美品格和形式特征。

本文以现代抒情小说经典《在酒楼上》《竹林的故事》《南行记》《呼兰河传》为

例分别论述抒情小说在氛围营造、诗笔写法、自然描写和童心视角方面的形式

特征。

关键词:中国现代抒情小说;要素;形式特征;

分类号:I209

Features of Chinese Modern Lyrical Novel

Xu Xiaowan (Tutor: Liu Shich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fiction, modern lyrical novel has a new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form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lyrical fiction

classic In the Upstairs Wineshop,Story of Bamboo Forest,Southern Travels ,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lyrical

novel in aspects of atmosphere building ,poetry pen writing, natural description and

childlike innocence perspective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lyrical novel; Elements ;formal characteristics

试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

一、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定义与要素

㈠“抒情小说”概念的由来

“抒情小说”的概念最先是由周作人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首次运用了“抒情诗的小说”的概念[1]。并指出“这种抒情诗的小说,虽然形式有些特别,但如果具备了文学的特质,也就是真实的小说。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之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0世纪的戏曲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对于抒情小说概念,周作人抓住了其中非常明显和重要的特点,他所总结的可以看做是后来人们归纳的“情节淡化”和“结构散文化”。此后,作家们以其创作渐渐使“抒情小说”这种新的小说体式变得明晰,从鲁迅、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到艾芜、师陀、萧红,“形成一条虽不宏大却清晰可寻的艺术之流”[2]。作家的创作心得、批评家的评论也对抒情小说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沈从文就写过《抽象的抒情》,提出“象征的抒情”的概念。萧红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得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鲁迅的一些小说就不像小说。”

[3]。茅盾在评论萧红的《呼兰河传》时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就注意到了“抒情小说”比一般小说多的东西“诗情画意”“凄婉的情调”。[4] 50到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抒情小说”逐渐隐没。80年代,随着现代文学研究成为显学,抒情小说的价值渐渐被发掘,而形式上的创新及其审美感受也渐渐确立了它在现代文学上的地位。80年代,对抒情小说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有凌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美》。这两篇论文从纵向的发展轨迹和横向的形式特征为抒情小说确定了一个坐标。而凌宇对于“抒情小说”的定义以后也为人多方引用,几乎成为定论。凌宇对于抒情小说概念的定义是“这种小说明显地融入诗歌、散文因素,具有鲜明的艺术意境,偏重于表现人的情感美和道德美,弥漫着

较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5]解志熙则在《新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方式—论中国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的艺术特征》中将“散文化”概念作为中心,分别从小说的艺术传达功能、组织结构方式、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对抒情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优长进行了直感把握和总体概括。80年代这些研究奠定了现代抒情小说研究的基础,此后基本没有脱离这个轨道。多是从结构、语言、情调、意境等方面分析,引用的作品也大致相同。但抒情小说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所以这里我们只从形式特征方面对抒情小说的要素进行论述。

㈡抒情小说形式要素

“抒情小说”有一些可被识别的要素。这些要素即“抒情小说”形式上的特征,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述:结构,“相对于大部分情节叙事小说的完整明晰,井然有序的情节结构线索而言,大部分抒情小说的叙事因素的表层结构缺乏这种完整严密的情节线索和清晰明朗的因果关系,一切都随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突破了时空限制与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6]概括来说,就是结构的散文化;氛围,抒情小说的“氛围”指的是一种渗透着抒情韵味的气氛,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环境。“抒情小说”特别注意客观氛围的营造,沈从文的“黄昏忆旧氛围”、鲁迅的“雪意的午后的氛围”、艾芜的“恐怖苍茫的山野氛围”、师陀的“午后隔世”的氛围……可以说氛围是抒情的起源、凭借,抒情的体现;情调,又称抒情基调。它是散文化抒情小说内容构成的至为重要的因素, 不妨说情调是抒情小说的灵魂,是其主色调、主旋律。它或明或暗,或高或低,明暗有序起伏有致地贯穿全篇,浸透意境与氛围,对作品起着一种组织主导作用,对读者的情感反应与审美评价起着一定的诱发、规定和引导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情调总是悲哀感伤寂寞孤独的,无论是牧歌、挽歌,都没有那种特别激烈的感情,总是温和的、舒缓的、宁静的。就如同野猫子所唱的“哪里哟,没有忧,哪里哟,没有愁……”;意境,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善于构造抒情小说意境的是废名和沈从文,那是指自然景物与人事的调和。与意境相关的是自然环境,并不完全不等同于中国古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这一点在艾芜的小说中表现突出,在《南行记》中,自然景观并不受人的意愿控制,它具有独立的美;语言,抒情小说可称作“纯文学”典范,没有一个抒情小说作家不注重语言的构造的,既然要有诗的特质,那么行文的庸俗啰嗦是绝对被排斥的,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和废名,鲁迅在文字上达到洁癖的地步,而废名更是追求文字最大限度的蕴藉和多义性,文字的切中和精确地对于细微情绪的把握。萧红代表了抒情小

说语言的另一种风格,仿佛是不加控制的,纯从胸臆中流出,将语言的活泼灵动发挥到最高程度。当然这与她所采用的童心视角是有关系的;叙事视角,抒情小说多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显然给作者以更大的自由性,作者能顺着的心理的线索更灵活的去抒写,萧红的童心视角的运用则是现代抒情小说作品中的天才结晶。

二、现代抒情小说的特征

在归纳抒情小说的要素时我们会发现,在抒情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作家们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去丰富抒情小说的形式美。下面我将以作家具体的作品重点分析抒情小说其中的的几个要素,分别是氛围、诗笔写法、自然描写以及童心视角。

㈠“从下午到黄昏,雪色中非同寻常的人生展示——《在酒楼上》的氛围营造”[7]

鲁迅是多种小说形式的开创者,也是抒情小说的开创者。《故乡》《社戏》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东方伟大的抒情诗”。其实,鲁迅的很多小说都带有抒情小说因素。即使像《祝福》这样的以揭露控诉为主“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作品,也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应该说鲁迅本来就带有诗人的抒情气质,所以即使是批判现实的作品,仍然带有那种深深的抒情意蕴。《鸭的喜剧》《兔和猫》完全是散文的笔法,信笔写去,有童话的氛围,又有幽默,讽刺的意味间于期间。《伤逝》是典型的抒情小说,那种诉之不尽的悔恨、无可奈何和哀戚渗透在整篇小说之中。

但最具有“鲁迅气氛”的还属《在酒楼上》这一篇。最出色处在于它的气氛营造。“从下午到黄昏,雪意绵绵,酒气氤氲”。酒楼上是旧所,但人事已变幻,酒楼上是一个人品味寂寞漂泊的地方,又是另一个人绝望买醉的地方,雪气侵入酒楼上,黄昏中的凄郁,冰凉。我和吕纬甫都想通过旧梦来寻一点熟悉和温情,但人事已非,一个人的旧梦完全无处可寻,对于我来说,这无非多一些寂寞和无聊,对吕纬甫来说则是心凉到极点,最后只能以“漠然”来抵制哀痛。从下午到黄昏,雪愈纷纷的下,是氛围沁入人的心灵还

是人的心灵的外化?人物的心境与整个氛围融为一体。

旧日的酒楼上,空空如也。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我”感到一些孤独懒散的心绪,又开始沉入自己的情绪中,一种漂泊感。这时,吕纬甫出场。开始是一些客气的闲谈,而后,从“无聊的,但我们就谈谈吧”。人物开始讲述他的历程。此时的环境是“楼上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热闹”,“纷纷”正好对应着吕纬甫将要开始讲述的时间,像是对于他的讲述的一种铺垫。吕纬甫讲到为小兄弟迁葬的故事,讲到顺姑那夜的晴天的眼和自己旧日的纯洁的梦,当他快要叙述到现实场景的时候,快要说到“顺姑”的死的时候,这时“窗外沙沙的一阵响,许多积雪从被它压弯的一株山茶树上溜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晭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至······”这种打断将人物引回现实场景中,仿佛是惊醒了旧日的梦,天空的铅色和黄昏将至仿佛映衬着人物的死亡,也将气氛带入一种凄凉悲哀的境地。同时,故事也到了尾声。最后,我们走在织成罗网的雪中,纷飞的雪花笼罩着人物的未可知的命运和迷茫。鲁迅常写到雪,写到下午,写到黄昏,这是属于他的特有的氛围。如《祝福》如《伤逝》,人总在冬天的凄冷凉意之中。这种氛围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衬,有时是氛围影响了人的心境,又像是人的心境影响了对氛围的感知。总之,氛围是鲁迅着意营造的,氛围是“鲁迅气氛”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他的重要特点。

㈡冲淡为衣,包蕴哀愁,《竹林的故事》的诗笔写法

废名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讲:“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这句“夫子自道”可谓是对自己创作特点最精确的概括,同时也是他对现代抒情小说所做的贡献。废名的这种“诗笔”写法其实就是借鉴融合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手法。比如“重视意境的营造”“采用留白,跳跃的手法”“重视语言的启发和暗示性”,“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美学风格上所追求的“冲淡平和”的中庸传统。废名的小说实是“诗化小说”的代表。《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这篇小说很好的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其中所运用的诗笔写法是具有代表性的。

1.“跳跃,留白的手法”。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再也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短短的结尾蕴含着多重意蕴。三姑娘结婚了,而且并不常回家,那么那个从前那么疼惜母亲陪伴母亲的女儿

是成为别人家的了。我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为什么我不和三姑娘打招呼?我曾拉着她的手叫她“哈哈,三姑娘”。我曾和她开玩笑“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找一个好姑爷”。但是现在,我也只能感慨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这种人事的变化中其实就有一种哀愁在里面。作者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和感叹,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三姑娘和妈妈因为太过体贴对方而生出矛盾时,作者只说了一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都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做声”。这里展现的是母女间那种细微的感情,妈妈知道三姑娘迟早要离开自己的,三姑娘又这样的乖巧,妈妈当然需要三姑娘陪伴,但妈妈也要狠下心来习惯孤独的生活。三姑娘的乖巧是惹人怜惜的,她的眼泪更表示她是一个爱娇的女孩子。

2.语言的启发和暗示性。写三姑娘“抢”下红头绳,一面接下酒壶,奔向灶角去。“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一个被爸爸宠爱着的活泼的小姑娘形象栩栩如生,而老程对女儿的怜爱也溢于言表,那种天伦之乐其实也就包含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作者其实没有过多的描述,全凭自己的功力,一鞭一条痕,每一句都像是从生活中复制过来的,但每一句话都有很大的容量。

3.“冲淡为衣,包蕴哀愁”的美学风格。写到老程的死,虽没有什么变化,但三姑娘脚尖的一点白让我们见了她懒懒的没有话说。哀愁更多的来自于那种静寂的生活环境,更来自于那种人事的变迁,我是看着三姑娘长大的,三姑娘小时候的活泼害羞,长大的乖巧淑静,都是我心中的一抹月色,这抹月色的消失是因为三姑娘终于成为一个妇人,虽还是低着头的害羞安静,但已不是我所熟悉的三姑娘。“这哀愁极淡极淡,犹如弥散在空气中的雾气,轻轻袅袅、丝丝缕缕,哀愁感伤但却不悲痛欲绝,宁静中藏着哀痛,平和里夹着忧郁。”周作人说:“废名君的小说中的人物,不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都在一种悲哀的空气中行动,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朦胧暮色之中”。

㈢《南行记》的自然描写

自然描写可谓是现代小说营造感情氛围的标记和符号。如果说废名的竹林是静和淡的,竹林的安静正是为了映衬三姑娘的淑静,那么艾芜的山峡中和松岭上则充满着异域的荒野的“奇”。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物也绝非废名“剪影式”的单纯人物,而是充满着性格上的强悍,奇异色彩。人物不再像废名的故事中的人物,一生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们大多是流浪者,强盗和走山野的小贩。作者也不再是品味细微忧伤的时候,而是在生存的威胁下去发现生命的“奇景”。自然环境对于艾芜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艾

芜说:“没有自然景物,可以说就没有我的小说,我一想到大自然就好像进入一个梦幻,任务就出来了。”在《我是这样对付老年的》中他又写道“我就在睡了之后, 闭下眼睛, 尽量寻找绿色的植物,或者一片青青的麦苗,或者一丛绿色的竹林。这样的风景出现之后,就会有河流或者一片水塘进人梦中,人也就慢慢入睡了。”那片绿天绿地的世界,就一直陪伴他到死的时候。南国的风景是一个在头脑中保存着的梦幻般的境界。是一个用他青春的记忆,用他当年亲历的那些亚热带奇异人事编织起来的梦境。[8]总体来说,《南行记》的自然描写有如下特征:

1.从景物与人的关系来看——以苍茫雄阔的山野景色,涵容强悍猛骛的奇特人物《山峡中》是艾芜最为人所熟悉的作品,“江上横着铁链做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崖石,激起吓人的巨响。两岸蛮野的山峰,好像也在怕着脚下的奔流,无法避开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寂。夏天的山中之夜,阴郁、寒冷、怕人”。

这里所使用的词语“巨蟒”、“顽强古怪”、“吞蚀”、“凶恶”等与那种寂静的江南秀水是非常不同的。“不息的打着桥头的江涛,仿佛要冲进庙来,扫荡一切似的。江风也比往天晚上大些,挟着尘沙,一阵阵地滚人,简直要连人连锅连火吹走一样。”在这种恶劣怕人的环境中,有心肠硬令人畏惧的“老爷子”,粗野的“鬼冬哥”,以及年轻野性“野猫子”。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人时时感受着生存的威胁,残酷而顽强地生活着。

2.自然景物独立的美

王晓明说“《南行记》里的自然不是可以任意支使的仆人,而是凛冽不羁的,它常常无视人类社会的法则,《山岭上》阵阵咆哮的松涛声就仿佛隔开了人间的一切骚扰,保护那个年轻时曾手刃财主的老货郎在山上安然入睡。它甚至不配合具体情节的渲染,晚上,小黑牛被抬出去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我轻轻地抬起头,朝破避缝中望去,外面一片清朗的月色,已把山峰的姿影、崖石的面部和林木的参差,或浓或淡地画了出来,更显着峡壁的阴森和凄郁,比黄昏时候看起来还要怕人些。山脚底,汹涌着一片蓝色的奔流,碰着江中的石礁,不断地在月光中,溅跃起、喷射起银白的水花。白天,尤其在黄昏时候,看起来像是顽强古怪的铁索桥呢,这时却在皎洁的月下,露出妩媚的修影了。’在小黑牛被杀的次日清晨,‘峰尖浸着粉红的朝阳。山半腰,抹着一两条淡淡的白雾。崖头苍翠的树丛,如同雨洗后一样的鲜绿。峡里面到处都流溢着清新的晨光。江水仍旧

发着吼声,但却没有夜来那样怕人。清凉的波涛,碰在嶙峋的石上,溅起万朵燥然的银花,宛若江在笑着一样。’‘谁能猜想到这样美好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夜来那样可怕的事情呢?’“艾芜把自然看做是一种崇高的现实的美,当他回到记忆里和野猫子们亲切交谈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碧绿无涯的热带丛林,浮现出伊拉瓦底江中成群野象傲视江轮的奇异场面。”[9]

3.景物与人的情感的融合

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流浪者眼中的自然景物必然带有他们那流浪漂泊者的心情,《在茅草地》里,“那儿没有成群归巢的暮鸦,没有喧声噪林的画眉,只有苍茫的黄昏景色,悄悄地潜来,展在林梢,布满幽谷,渐渐地把周遭卷入无涯的深蓝,我记起这时从小窗里透出灯火的故乡的家,灯下共语的每一个熟悉的容颜了”。这是在碰壁以后,在考虑生存下去的愿望而没有出路的时候,“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寂寞,“无涯的深蓝”景色更是将人笼罩在孤独寂寞之中。《在茅草地》和老人分别的时候,“老人看见再也留不住我时,干枯的眼睛上,泪也滚了出来,像老祖父那么似的低声泣着。爬上一个坡,回头来看,老人还无力地依在门边,望着我去后的背影。四山静寂,松林无声,牛羊的铃子,在朝雾滢滢的远处,幽微地叮当着。”分别时候寂寞的自然环境加深了我的那种孤独和哀伤。

㈣萧红《呼兰河传》的视角和语言

抒情小说经典之中,男作家们大多是依靠自己的笔力和控制力去写的,处处表现着节制,锤炼。因此形成了鲁迅的沉郁,废名的晦涩,沈从文的朴讷的风格。萧红的作品却更多的是孩子气和女子气,自然、率真、自由,随性随心还有些任性散漫。仿佛是靠才气天赋和灵感写出,顺着笔尖流淌出来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构成了萧红对现代抒情小说的贡献。这种文体特征与她所采取的童心视角有关。童心视角决定了《呼兰河传》的“自由”:自由就像“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黄瓜没有吃完,又看见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追蜻蜓去了,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在文本中就包括:

1.结构上的自由。心理情绪上的自由带来结构上的散文化,不追求外在结构的严谨,而是遵循心理结构,散文化的结构。《边城》是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连缀全篇的。虽然有倒叙、插叙,但大体上是一种时间结构,即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结构。《呼兰河传》则是一种空间结构,呼兰河的风俗、我与祖父的生活、小团圆媳妇

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和冯歪嘴子的故事,都独立成章,贯穿其中的线索是我的“寂寞怀乡”的情感心理。这种散文化与作者的主体风格有关,比如《呼兰河传》与《生死场》在结构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更多的和作者的童心视角有关,是由萧红依循童年看取生活的思维方式所致,“童年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它是图片式、跳跃式的,互相之间很少有逻辑关联。”[10]

2.表达的自由。“用什么样的话说”都是自由的。表达包括语言的感觉化,心理化,也包括语言的稚拙真率,包括自由的回环的文字。

⑴语言的心理化自由。这一点我们可以联系她的散文来看。在《祖父的死》这一篇散文中,她的第一句话就是“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为什么加上个总是,这是一种非常任意的心理语言,宁愿牺牲语言的逻辑性而一定要保证与心灵最高的契合。“自由”造成语言的陌生化,但这并不同于“张爱玲”的“突兀”和“惊人的譬喻”,而是“任何作家从自己的性情出发,用自己真率自然的语言进行本色抒写,这本身就是一种陌生化。”

⑵语言感性、稚拙。合乎叙事者的“儿童”身份和口吻,带来生趣盎然天真可爱的感觉。“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犬,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马来骑它,祖父说骑不得。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小锯”“小驴”“小马”“大白兔”“大黄狗”这些儿童语言都非常可爱。

⑶回环的文字。“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回环往复带来抒情的调子,使小说中第三章到尾声成为一段自足的旋律。

三、小结

抒情小说是以艺术的美为最高追求的。抒情小说作家们虽然不可避免的会去听“时代的将令”。但他们更多的是遵循着写作的自由,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与“政治宣传品”有着决然不同的品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香。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正是它们得以流传的品质。现今,我们的读者可能不会去深挖《在酒楼上》的知识分子命题,但我们绝不能不被那“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的山茶花的意象”,那“黄昏中飞舞的雪花”,那种人生无奈总结的氛围所吸引。当我们读到“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

让三姑娘低头过去”,我们会有丝丝飘渺的怅惘情绪。我们可能与《呼兰河传》中“人民麻木愚昧的生死”相隔太远,但我们与那故事中的小女孩离得很近。我们都会有宠爱我们的祖父,都会有童年的寂寞,有那盖着草帽睡着了的时候,有那随时突然的跑起来大喊的时候。我们已经很少能有机会去体会流浪的感觉和心情,发现生存绝境中的“奇景”,所以我们会想象那山间“无涯的深蓝”是什么样子,我们会想象“野猫子”们强悍美丽的神情。沁入心灵的氛围,与生命体验相关的风景,人生的童年时代,一切逝去所牵系的淡淡的哀愁。抒情小说总是将我们带入某种氛围之中,忆旧,总结,怀念,抒情小说总是让我们体会到那丝丝缕缕的哀伤,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那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我们珍贵的细微的感觉,我们向生命最初年代的回顾,我们对逝去的人事的怅惘,现代抒情小说以它的诗性诗情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一个温馨自由的精神家园。现代抒情小说是现代文学史经典,也是永恒的经典。

四、参考文献

[1]周作人.《<晚间的来客>译后记》.《新青年》[ J],1920年,第7卷第5期:第1页—6页

[2]凌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J],1983年,第2期:第229页

[3]聂绀弩.《<萧红选集>序》[ J ].《萧红选集》[ 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4]茅盾.《<呼兰河传>序》[ J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M]. 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1、292页

[5]凌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J],1983年,第2期:第230页

[6]解志熙.《新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方式—论中国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的艺术特征》.《文学评论》[ J],1987年,第6期:第66页

[7]王立宪.《鲁迅<在酒楼上>新解》.《名作欣赏(鉴赏专刊)》[ J],2007年,第12期:第55页

[8]吴福辉、王晓明.《关于艾芜<山峡中>的通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J],1993年,03期:第143页—145页

[9]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201页—204页

[10]秦林芳.《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J],2011年,第09期:第15页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1917年,胡适在《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上发表()一文,标志着新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论》 《文学改良刍议》 《人的文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答案: 《文学改良刍议》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里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三大目标,不包括:() 平民文学 写实文学 社会文学 讽刺文学 答案: 讽刺文学 3、“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晚清知识分子()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倡新小说。 梁启超 鲁迅 郁达夫 郭沫若 答案: 梁启超 4、根据福斯特的定义,以下哪句话包含情节?()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答案: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5、我们通常把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视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于()年。 1914 1915 1917 1918 答案: 1918 第一章 1、1923年鲁迅发表了一则名为()的演讲,表达他对女性解放运动的看法。 《我的贞洁观》 《我的金钱观》 《傀儡之家》 《娜拉走后怎样》 答案: 《娜拉走后怎样》 2、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恋爱时的涓生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 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涓生很爱子君,所以不想让她出去工作。

恋爱时的涓生,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答案.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3、小说《伤逝》采用的是()的限制叙事进行忏悔。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变化人称 答案: 第一人称 4、请选出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正确的说法:()。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 鲁迅先生写作《伤逝》小说是因为反对“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的思想。 《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 《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答案: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5、请选出不属于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 《伤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朝花夕拾》 《故乡》 答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二章 1、以下关于小说《沉沦》的解读,正确的说法有:()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篇。() 正确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科目现代小说审美研究班级 2010 级汉教一班姓名刘聪学号 20100511341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学内涵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欧金尼奥加 林在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提到过: 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 的学科。 从 19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进入现代阶段,民族文学向着世界 文学进行形态转换的前提下,小说形态时代性总体衍变,由此形成 了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可以说是现代名族的心灵史诗,在文化学上 则是世界公民的艺术表征。 当现代小说在 20 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着现代开始文化转型的过 程中生成之时,其根本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了现代小说的人学性质 成为重建国民精神的民族史诗。 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 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 那么,其人学的内涵具体是指什么呢?在对现代作家作品人学 思想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一、人性 1918 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的文学》 1 / 8

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成人性健全发展。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文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 相对于人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规定性;而相对于文学的规定性,人作为文学的创造主体在一个非人化的世界面前得以确立了自身。 文学与人之间这种相应的创造性构成了彼此的同构性,即人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创造而创造自身,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自我创造而体现自身的文学性。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疲惫不堪的焦灼期待之余,自然渴望得到一种心理情感的松弛,得到一种本能欲望的宣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文化层次上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只是通俗文学是一种低层次的宣泄,侧重于放松自己,而现代派文学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宣泄,侧重于超度自己,或者说使人向类的自由升华。 在此,人的自然本性得到了两个向度的伸展: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灵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

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示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 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而其积极的影响则是潜层的,并且后来逐渐显现和加强的。作为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新文学的形成而产生积极影响的是中国近代文学。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所主张的“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等,从文学观念、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新文学的初生构成了重要的影响。(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1917年~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 (二)1927年~1937年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 20分) 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治的小道理。 2、从先秦两汉至宋元时期,小说理论批评主要围绕的问题展开,但也涉及有关小说的特征分类等。 3、是明末清初的小说理论家,他有著名的“六才子书”之说。 4、脂砚斋的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脂批上。 5、到了晚清,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认识,改变了长期对小说的鄙视态度,最先重视小说作用和地位的是。 6、晚清时期,政治功利观是小说理论最突出的一种观念,以康有为、为代 表;非功利的小说理论观以、徐念慈、黄人为代表。 7、现代小说理论、现代小说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时期,胡适、陈独秀分别提出和,确定了白话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8、问题小说成就最大的是,浪漫抒情小说的中间人物是,他的《沉沦》一问世,就以感伤的浪漫主义享誉文坛。 9、“鸳鸯蝴蝶派”文学大多为中篇,并采用章回体,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周瘦鹃、等。 10、30年代的上海文坛,有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以《无轨列车》、等杂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现代派方法作小说的流派,即“_________”。其主要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等人。 11、“京派”作家除了沈从文外,还有______、萧乾、等,他们追求一种恬淡的艺术风格,擅长写原始古朴的人性美。 12、忠实派的历史小说观认为历史小说要忠实于史实,还古人古事一个本来面目,这种理论以为代表;“古今交融”的历史小说观是开创的;以史事讽喻今世的历史小说观以为代表。 13、抗战初期,小说批评领域围绕的《华威先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历时两年半之久。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小说集《隔膜》的作者是。 A.王统照 B.冰心 C.庐隐 D.叶绍钧 2、鲁迅的曾被视为问题小说的先驱。 A、《呐喊》 B、《狂人日记》 C、《药》 D、《祝福》 3、王鲁彦是的代表作家。 A、创造社 B.浪漫主义 C. 乡土小说 D.京派小说 4、《缀网劳蛛》的作者是。 A.冰心 B.郁达夫 C.许地山 D.郑伯奇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 编者按:2012年3月,邵宁宁老师在西北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开设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论这门课程,课程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做了综述式的介绍,对于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代表的作家作品,做了一定的脉络式讨论,其中也穿插着涉及了当代小说的内容。课程分三个课时进行,现在就课堂内容做一简要梳理,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种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全新思考。 第一讲现代小说概论 中国小说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再到后来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话本,拟话本,文言章回小说的出现,小说作为一种世人的文学题材,在中国已经有了千年的发展历史。孔子说:“虽小道,却亦有可观者”,就表明了小说在古代并不是一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也有“可观”的地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乃至历史事件也会在小说这种题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到了近代,小说的社会价值被深刻挖掘,无论是作为改良派的梁启超,还是作为左翼文学家的鲁迅,看到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之于当时的社会价值。梁启

超在很早就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就第一次深刻揭露了小说反映民情民意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小说能成为社会改良武器的作用。鲁迅更是弃医从文,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深刻批判了国民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先锋人物。 因此,可以看到,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我们有必要对这将近100年的发展做一简要的梳理。只有这样,中国的小说才能承前启后,在新阶段发展的更好。

中国现当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小说 一、现代小说 1、“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戏剧历来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戊戌变法前后却得到了重视。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的宣言书。 小说也。吾中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人”而最易“易人。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都无可否认。然而必须同时看到,梁启超并不只是一位文论家。可以说,“提升”小说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其手段。他看中的是小说之“力”,小说那“支配人道”的“不可思议之力”。因而,梁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被鲁迅称做“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受到普遍的欢迎。由于同样的原因,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 2、1920年代的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2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尝试和探索时期,主要以短篇小说为主。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根据作家创作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是人生派小说,二是浪漫派小说。 1)、“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产生于1918~1921年间的一场文学思潮,实际上是一股“题材热”。周作人曾经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宗旨是为人生,“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共同目的是对人或社会的价值追问。“问题小说”的最有影响的作家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问题小说”的特点:“问题小说”是政治激情和文化沉思两种情境下的产物。一方面,1911年帝制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知识青年在时代冲击下迸发的政治激情十分高昂,文学是他们传播政治热情的一个排泄口;另一方面,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晚清以来的传统价值信仰的倾颓至此随着它的负载物——传统语言的解体而崩溃,写作者们开始用全新的西化语汇来思维。作为敏感于时代精神的先锋,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一种研究的热情,即对人生和社会的重新质疑和思索。可以说,这是一个激情和沉思的时代。而当激情和沉思开始碰撞的时候,它所诞生的文学语言方式就显得格外有意味。因为这是本质上相反的两样东西,激情是热烈浪漫的,而思考则需冷静深入;关注形而上的“问题”,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周作人曾将小说分为“教训小说”和“问题小说”,认为中国传统小说多“教训小说”,少“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启示性的,告诉读者“应该如何?”,而不是训诫性的,即教会读者“如何如何”。这一点符合了“五四”的启蒙精神,因而周作人称赞它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一}现代小说的确立 “五四”运动一爆发,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便立即加快了步伐,再加上受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新式教育,稿费制度以及西洋小说的影响,历来被视为“小道”的小说在文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立稳定的地位并逐渐向中心位置移动。此后直至20年代的中后期,时代为现代小说开辟了多样的潮头,其中客观写实与主观抒情是其两大流派,两者在多元的发展中又相互渗透。 首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下引出了一批探讨人生课题的“问题小说“,造就了一群问题小说家,主要代表有叶圣陶,冰心,王统照等。此后,这些作家中很多人又成为五四人生派写实小说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家组成,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等人,这类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股潮流,对现代小说的建立有着不小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五四的问题小说和人生派写实小说之间的作者群中,起初的创作都有一种普遍的主观抒情倾向,其中最初的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在创造社,他们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主要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卢隐等。 总而言之,现代小说在它的确立时代是纷繁而头绪繁多的。 {二}现代小说的繁荣 30年代的中国小说可称繁盛一时,其中商业和政治的介入造成这一时期的小说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三类作家群。蒋光慈,丁玲,沙汀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左翼作家,左翼小说继承五四传统将社会小说文体加以强化,以其阶级性,民族性的活力,吸引了当时激进文学青年中的英才。而此时的京派作家群仍独立地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所呈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废名,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作家。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体现在30年代的上海,原先的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灵风嗅闻到这种气息,便脱离社会小说的轨道,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而有第二海派之称的新感觉派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现代派作家群他们使中国的市民文学超越了通俗文学的界限,取得了先锋文学的地位。 总的来说,30年代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三}现代小说的成熟 40年代的小说虽说被战争有所打断,但是仍然在顺势发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战时的国家分裂为三个地区,这种社会背景很深地影响了文学,便形成了以路翎,冯至,爵青等为代表作家的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张爱玲,梅娘,苏青等为代表作家的沦陷区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以及以孙犁,丁玲为代表作家的解放区现实与民间小说它们之间不断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局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诗歌发展史 {一}诗歌的诞生与突破 新诗运动在总结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作为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此外,早期的白话诗人还有沈尹默,俞平伯等人。 1921年,刚站住脚跟的新诗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中国新诗从此走上一条通过自身的艺术否定向前发展的道路,首先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担负起让新诗走向“规范化”的历史使命,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并据此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精心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吸收外来文学营养使之民族化﹑继承民族传统使之现代化的过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近代中国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于这一文化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直接关系着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在发展初期﹐为打破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文学的彻底革新﹐曾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包括各种文学形式﹑表现手法﹐作了全面介绍与广泛吸?中国现代)上 20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前后﹐进步文艺界又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在确认文艺的大众化方向的前提下﹐这次讨论涉及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旧形式的利用等问题。鲁迅所提出的必须“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以促进现代文学自身创造与发展的主张﹐即是这次讨论的理论成果。在创作实践上﹐则出现了鲁迅的《二心集》﹑《伪自由书》等杂文﹐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骆驼祥子》﹐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姆》等中外影响熔为一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艺术个性的现代作品﹐标志着现代文学艺术上的日趋成熟。

左联时期为克服创作上的“欧化”现象﹐促进现代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左联本身所带有的“五四”形式主义向“左”发展的成分﹐也妨碍它去彻底克服同是根源于形式主义的“欧化”倾向。 40年代﹐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现实突出了新文学运动与普通工农兵群众生活仍然存在着距离的矛盾﹐更为迫切地提出了文学民族化与群众化的历史要求。毛泽东在理论上首先明确提出必须“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并由此展开了关于民 )对“五 (第一部) 40年代在延安抗日根据地开始的戏曲改革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大量传统戏曲剧目经过整理﹑改编﹐获得了新的生命﹐运\用传统戏曲形式反映现代新生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70年代中后期﹐在摆脱了思想与文化的10年禁锢之后﹐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和深入﹕不仅包括西方现代派在内的各种创作方法﹑流派﹑风格的作品广泛地介绍到中国﹐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也越来越为世界文坛和各国人民所关注。在现代文学面向世界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好的内容和形式﹐溶化到本民族文艺的血液之中﹐以丰富和提高本民族的文艺﹐成为新时期作家艺术探索的重要课题。历史的发展正在纠正这种探索中出现的选择不慎和消化不力的现象﹐使之走上健康﹑积极的道路。与此同时﹐作家

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进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创始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习题材。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惧;《在酒楼上》、《孤单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提醒了人们内心的灵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提醒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提醒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习题。《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鲁迅写

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即改换了鄙薄的神情,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别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致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腻烦和鄙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外表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构造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敏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构造方式的束缚。《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构造方式,而以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构造方式。《示众》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