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电子转移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电子转移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电子转移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时的电子转移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时的电子转移之一

Na2O2在结构上的特点是Na+与一个过氧根原子团[O2]2-(或写成

一个氧原子可以认为显-1价。Na2O2在与CO2、H2O的反应中,过氧根离子中一个-1价的氧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另一个-1价的氧原子,是在同

HCl、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Na2O2前面的系数都是2。在Na2O2与CO2、H2O的反应中,Na2O2发生了歧化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Na2O2与CO2的反应

或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与H2O的反应

Na2O2与H2O反应实际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生成过氧化氢(H2O2),第二步H2O2分解成H2O和O2:

①Na2O2+2H2O==2NaOH+H2O2

②2H2O2=2H2O+O2↑

若将两步反应合并则为:2Na2O2+4H2O==4NaOH+2H2O+O2↑

子转移时,若用双线桥法,则左右两边的水不能消,若用单线桥法时左右两边的水可以消。

过氧化钠与稀HCl,H2SO4反应实际上也是Na2O2和H+反应生成H2O2和

Na+,H2O2分解成H2O和O2。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时的电子转移之二

过氧化钠与CO2、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如何标电子转移方向和总数

)结合。一个过氧团带2个单位负电荷,显-2价,具体到一个氧原子可以认为显-1价。

Na2O2在与CO2、H2O的反应中,过氧团中一个-1价的氧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另一个-1价的氧原子,是在同一Na2O2“分子”的过氧团内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每有2个过氧团参加反应,就生成1个氧

方程式中,Na2O2前面的系数都是2。在Na2O2与CO2、H2O的反应中,Na2O2发生了歧化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2)Na2O2与CO2的反应

(3)Na2O2与H2O的反应

Na2O2与水的反应实际上分两步进行:

Na2O2+2H2O==2NaOH+H2O2

2H2O2==2H2O+O2↑

若将两步反应合并成一个总化学方程式则为:

2Na2O2+4H2O==4NaOH+2H2O+O2↑

转移时,若用双箭号法,则左右两边的水不能消,若用单箭号法时左右两边的水可以消。

(4)Na2O2与稀HCl的反应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过氧化钠的用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全面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学习态度;依据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对比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同学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先为大家变一个魔术——吹气生火。 实验过程:教师准备好三脚架、石棉网、棉花、过氧化钠、玻璃管。将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放在石棉网上,叫学生上台用玻璃管向过氧化钠吹气,吹一段时间可看到棉花被点燃的实验现象。 教师问:我们吹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是什么原因使得棉花被点燃?

引入新内容: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之后再解决。 教师板书课题: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二)新课讲解: 1.在化学中,研究一种新物质,我们都要先了解它的物理性质、结构、组成以及组成该物质的化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推测他的化学性质,并且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就接下来我们 2.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就先来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物质——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台上的氧化钠与过氧化钠固体,师生一起总结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板书: 一、物理性质 我们再来看他们的组成。 教师写出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分子式,从分子式的组成分析各元素的化合价。 教师板书:Na 2O;Na 2 O 2 讲:过氧化钠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一价,可预测过氧化钠性质活泼。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这一预测。 教师板书: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 副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1 引言 2 产生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 在进行本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均是洁净的,药品是市售或新制的。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因素从产物的角度和反应原理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1)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2)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3)反应产生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2O2或O3。 3 异常现象的实验探究根据上述分析的可能原因,作如下实验验证。 3.1 产物中O2的氧化性影响 向试管中加入0.01 mol/L NaOH溶液3 mL,滴加2滴酚酞试液,同时制备氧气并通入红色溶液中,结果是溶液的红色长时间不褪色,说明生成的O2并不影响溶液的颜色。 3.2 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3.2.1 定性实验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放置红色长时间不变色;在另一份中加少量NaOH固体,随着NaOH的溶解形成浓碱液,溶液的红色逐渐褪至无色。将此溶液又分成两份,分别滴加稀盐酸和蒸馏水,可以观察到加稀盐酸的那份溶液红色再现较快,滴加蒸馏水的那份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红色。 3.2.2 定量实验向等体积的浓度分别为5 mol/L,2 mol/L,1 mol/L和0.01 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红色褪去的时间如下: 溶液的浓度(mol/L) 5 2 1 0.01 变红又褪色的时间(s) 8 94 450 长时间无明显变化此实验表明:酚酞在稀碱溶液中才能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去。 3.3 反应产生的热量的影响 往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固体Na2O2,加入10 mL蒸馏水,溶解后分成两份,将一份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将另一份加热至沸,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组长:张美玲组员:邓南雨.李茂华.陈广灵.刘伟君.刘海霞.黄丽珠 研究背景:在高一中考后的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当老师向过氧化钠加入水后有大量气泡生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看到木条复燃,证明有氧气生成.然后老师将酚酞加入所得溶液中,看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产生,但是我们看到溶液随后褪色,那“溶液”是什么溶液呢?于是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探究酚酞褪色的原因,以及造成褪色现象的物质. 通过探究,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观察,总结的能力. 研究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查找文献资料为辅. 研究内容:探究溶液中可使酚酞褪的原理,并且得出结论. 研究过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酚酞加入其中,先变红再褪色,可能是溶液中什么物质作用呢?先调查阅读相关资料,知道过氧化钠也水反应可分成两步先也水发生复合分解生成过氧化氢 设计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1探究氧气是否能使红色酚酞褪色,所需药品:水 2酚酞溶液二氧化锰所需仪器:试管,试管架,带有导气管的单孔胶塞,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1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底浓度的平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试剂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变红. 2向一只试管中假如入过氧化氢,再用试管架固定,之后,向其加入二氧化锰,并将制的氧气通入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得出过氧化钠也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红色褪去的原因. 观察现象: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无褪色现象 结论:氧气不能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 实验二:探究氢氧化钠是否能使红色酚酞变红. 所需药品:过氧化氢(浓,稀),酚酞溶液,氢氧化钠固体. 所需器材: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低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使其变红. 2.将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只试管中. 3.分别向试管中加入浓,稀过氧化钠,并观察现象:无现象.而加入过氧化钠的试管,不只红色褪去. 4.结论:浓度高的过氧化钠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而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

最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 2Na2O2+4H2O=4NaOH+2H2O2; 2H2O2=2H2O+O2↑.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九年级化学过氧化钠的基本性质

过氧化钠 ?过氧化钠(Na2O2)的基本性质: 淡黄色固体,较稳定,可用作供氧剂、漂白剂 (1)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2)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 O2 (3)与HCl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 O2↑ ?过氧化钠的特性及计算: 1.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2.Na2O2与CO2、H2O(g)反应的重要关系 (1)气体体积差的关系 2Na2O2+2CO2===2Na2CO3+O2气体体积差① 2 1 ΔV=1 2Na2O2+2H2O(g)===4NaOH+O2气体体积差② 2 1 ΔV=1 由此可见,若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或单一气体)通过足量Na2O2,气体体积的减少量是原气体体积的1/2,即为生成氧气的量。 (2)先后顺序关系 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的CO2和H2O(g)的混合物反应,可视为Na2O2首先与CO2反应,

剩余的Na2O2再与H2O(g)反应。 (3)电子转移关系 当Na2O2与CO2或H2O反应时,每产生1molO2就转移2mol电子。 (4)固体质量变化关系 ①足量过氧化钠与水、CO2反应的计算 所以,有ag通式符合(CO)m(H2)n(m=0,1,2,3…,n=0,1,2,3…)的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在氧气中燃烧,将其通过足量过氧化钠,反应完毕后,固体增重ag。

?特别提醒: (1)用脱脂棉包裹住过氧化钠,滴加少量水时脱脂棉可以燃烧,不仅可以说明Na2O2与H2O反 应生成O2,还可以说明该反应放热。 (2)Na2O2与H2O反应时H2O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方法技巧:Na2O与Na2O2的结构与性质 (1)Na2O中只含离子键,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键。 (2)等物质的量的Na2O与Na2O2分别于等量且足量的H2O反应,所得溶液的成分浓度相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探究

验证过氧化氢的存在及含量测定实验 一.探究冲动 2004年年底的巨能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对食品,保健品质量格外的关注。就其中涉及到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对人体的危害也引起的大家的重视。而过氧化氢是中学常见的物质。现在我们来探讨如何测定过氧化氢的存在,将大家已学的知识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二.思维的火花 过氧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a、过氧化氢可致人体遗传物质DNA损伤及基因突变,与各种病变的发生关系密切,长期食用危险性巨大; b、过氧化氢可导致老鼠及家兔等动物致癌,从而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的危险性。 c、过氧化氢可能加速人体的衰老进程。过氧化氢与老年痴呆,尤其是早老性痴呆的发生或发展关系密切; d、过氧化氢与老年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神经性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e、作为强氧化剂通过耗损体内抗氧化物质,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低下,抵抗力下降,进一步造成各种疾病; f、过氧化氢可能导致或加重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g、通过呼吸道进入可导致肺损伤; h、多次接触可致人体毛发,包括头发变白,皮肤变黄等; i、食入可刺激胃肠粘摸导致胃肠道损伤及胃肠道疾病; j、小分子过氧化氢经口摄入后很容易进入体内组织和细胞,可进入自由基反应链,造成与自由基相关的许多疾病。 H2O2具有杀菌、消毒、漂白等作用。H2O2既可作为氧化剂,又可作为还原剂。 三.实验设计 设计思路一 一.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MnO2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下面分别用MnO2和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这一反应。 实验步骤1将豌豆粒大小的新鲜猪肝脏研成肝糜备用。 2取三只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10mL过氧化氢的体积分数为3%的溶 液。同时把肝糜投入1号试管,向2号试管内加入少量的MnO2,3号试管做 空白实验,立即用橡胶塞封住试管。 3轻轻地振荡三只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在试管口,检验试管内的气体。实验结果1,2号试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两只试管内都有氧气产生;而三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且放入猪肝的1号试管内的反应明显快于加MnO2试管内的反应。 通过实验,说明H2O2分解需要催化剂。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MnO2。 生物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数万至数亿倍。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习题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 2O 2与Na 2O 中均只存在离子键( ) (2)Na 2O 2与Na 2O 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均为2∶1( ) (3)Na 2O 2在潮湿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的原因是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 (4)2Na 2O 2+2H 2O===4NaOH +O 2↑ H 2O 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 (5)Na 2O 2与H 2O 反应制备O 2的离子方程式:Na 2O 2+H 2O===2Na ++2OH -+O 2↑( ) (6)Na 2O 、Na 2O 2组成元素相同,与CO 2反应产物也相同( )(7)Na 2O 2的电子式为Na ··O ······O ····Na( ) (8)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所以过氧化钠可以做气体的干燥剂( )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10)78 g Na 2O 2中含阴离子的个数是2 N A ( ) (11)Na 2O 2与H 2O 反应制备O 2的离子方程式:Na 2O 2+H 2O===2Na ++2OH -+O 2↑( ) (12)Na 2O 、Na 2O 2组成元素相同,与CO 2反应产物也相同( ) (13)1 mol 钠与氧气反应生成Na 2O 或Na 2O 2时,失去的电子数目均为N A ( ) (14)Na 2O 2是否属于碱性氧化物( ) (15)1 mol Na 2O 2与足量CO 2完全反应时转移2N A 个电子( ) 2.某溶液中含有HCO -3、SO 2-3、CO 2-3、CH 3COO - 4种阴离子。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 2O 2 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假设溶液体积无变化)( ) A .CH 3COO - B .SO 2-3 C .CO 2-3 D .HCO -3 3.为了使宇航员在飞船中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在飞船内安装盛有Na 2O 2或K 2O 2颗粒的装置,它的用途是产生氧气。下列关于Na 2O 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a 2O 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D .Na 2O 2的漂白原理与SO 2的漂白原理相同 B .Na 2O 2分别与水及CO 2反应产生相同量的O 2时,需要水和CO 2的质量相等 C .Na 2O 2分别与水及CO 2反应产生相同量的O 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4. 过氧化钠可作为氧气的来源。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后,若固体质量增加了28 g ,反应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正确的是(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5.取a g 某物质在O 222了a g ,下列物质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 A .H 2 B .COC .C 6H 12O 6 D .C 12H 22O 11 6.在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Na 2O 2固体,不会出现浑浊现象的是 A .饱和Na 2CO 3溶液 B .Ca(HCO 3)2稀溶液C .Na 2SO 3稀溶液 D .饱和CaCl 2溶液 7.比较下列四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一组:①Na 2O 2+CO 2 ②Na 2O 2+SO 2二组:③Na 2O 2+FeCl 3(溶液) ④Na 2O 2+FeCl 2(溶液) 三组:⑤SO 2通入品红溶液中,加热 ⑥Na 2O 2加入到品红溶液中,加热 四组:⑦NaOH 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⑧Na 2O 2固体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 问题:(1)写出①、②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判断③、④反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为什么? (3)判断⑤、⑥反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为什么?(4)判断⑦、⑧反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为什么? 8.如图所示,两圆圈相交的部分表示圆圈内的物质相互发生的反应。已知钠及其氧化物的物质的量均为 0.1 mol ,水的质量为100 g ,忽略溶液中溶剂的变化。完成下列题目。 (1)反应③最多产生O 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2)Na 2 O 2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为________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②③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9.Na 2O 2可用作漂白剂和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1)某学习小组发现:在盛有Na 2O 2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固体完全溶解,并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当气泡消失后,向其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将试管轻轻振荡,红色很快褪去;此时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 2粉末,又有气泡产生。 ①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__________,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Mn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 2O 2有强氧化性,H 2具有还原性,有同学猜想Na 2O 2与H 2能反应。为了验证此猜想,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

有关过氧化钠的计算

有关过氧化钠的计算 一、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2×78g 2×106g △m=56g(固体的质量差) 2L 1L △V=1L(气体的体积差) 结论: ⑴若有2mol CO2参与反应,固体质量增重56g ⑵Na2O2与CO2反应时,减少气体的体积等于生成O2的体积,等于参加反应的CO2体积的一半。 小结:此类题目可以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练习1:某容器中通入VL CO2,再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缩小到WL,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气体体积均为相同条件下测定)是 A.(V-W)L B.2(V-W)L C.(2V-W)L D. 2W L 练习2:将10gCO2和CO的混合气体,通过装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反应后干燥管的总质量增加了5.6g,则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 A.32%B.44%C.56%D.88% 练习3:标准状况下,将20L CO2和CO的混合气通过足量的Na2O2粉末,在相同状况下,气体体积减少到16L,则原混合气体中CO的体积为 A.4L B.8L C.12L D.16L 练习4:将44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有过氧化钠的硬质玻璃管中,发现导出的气体质量变为38.4g,则有多少过氧化钠参加了反应? 答案:15.6 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78g 4×40g △m=4g 2Na2O2 + 2H2O(g) = 4NaOH + O2 2L 1L △V=1L 结论: ⑴若有2mol H2O参与反应,则固体质量增重4g

⑵Na 2O 2与H 2O (g )完全反应时,气体减少的体积等于生成O 2的体积,等于参加反应的H 2O (g )的一半 小结:此类题目可以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练习: 在一定条件下,使H 2和O 2的混合气体26 g 充分发生反应。所得产物在适当温度下跟足量的固体Na 2O 2反应,使固体增重2 g 。求原混合气体中O 2和H 2的质量。 答案:①氧气过量时:m (O 2)=24 g ,m (H 2)=2 g ②氢气过量时:m (O 2)=16 g ,m (H 2)=10 g 解析:2Na 2O 2+2H 2O =4NaOH+O 2 增m Δ x 36 = 2g g 4 x =18 g 2H 2 + O 2 2H 2O y =2 g y 4=z 32=g 1836 z =16 g 已知H 2和O 2共26 g ,而反应用了H 2 2 g ,O 2 16 g, 共18 g ,所以剩余气体:26-18=8 g (1)当O 2过量时:m (O 2)=16 g + 8 g =24 g ,m (H 2)=2 g (2)当H 2过量时:m (O 2)=16 g ,m (H 2)=2 g + 8 g =10 g 三、过氧化钠与CO 2和H 2O 的反应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 结论:CO 2、H 2O (g )与足量Na 2O 2反应,混合气体减少的体积恰好为混合气体原体积的一半,与混合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比无关。 练习1:200℃时,11.6gCO 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 2O 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g ,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 5.8 B. 11.6 C. 18.8 D . 23.2 解析:m(O 2)= 11.6g -3.6g =8g n(O 2)=0.25mol n(混合气体)=0.5mol 则原混合物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11.6g/0.5mol=23.2g?mol -1 结论:过氧化钠增加的质量等于进入容器的气体的质量与从容器中出去的气体的质量之差。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自然条件下的观察总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确定其中各个个别因素对于总结果有什么贡献。科学实验则把各个因素彼此分离开了,人为干预创造了条件,使一个因素在不为其他因素干扰而进行的作用中呈现出来,从而揭示出无人干预时所发生的复合事件的作用机制。 ——赖欣巴哈(H. Reichenbach)【引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且在一定时间内红色不会褪去(简称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向其溶液中滴加2至3滴酚酞试液,溶液虽呈现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褪去(简称异常现象)。 【探究目的】 1.实验探究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2.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建议】 1.根据已有知识,形成假说,解释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将可能的假说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述在实验记录本上。 2.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将推理过程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有需要时可以和同学或老师交流。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如果你认真完成了“建议2”,你会发现实验设计已经很轻松了。科学探究的关键与其说是动手实验,不如说是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背景下,思考假说和实验的关系。 4.如果实验提供了否定的答案,请重新思考最初的假说或推理过程。如果实验提供了肯定的答案,请不要放弃检验其他假说的可能性。 5.完成实验报告,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注意事项】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可以通过将思考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接近这一目标。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新的、更进一步的问题。不要放弃深入探究的机会,在可能的时刻,清晰的表述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取决于探究的问题、假说以及相应的实验设计。请根据需要向指导教师索取。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Na?O?+H?O===2NaOH+H?O? 过氧化氢不稳定:2H?O?==2H?O+O?↑ 二者合并:2Na?O?+2H?O==4NaOH+O?↑(这是我们常用的) 过氧化钠是钠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之一,纯品过氧化钠为白色,但一般见到的过氧化钠呈淡黄色,原因是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少量超氧化钠(NaO?,为淡黄色)。过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应密封保存。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来漂白纺织类物品、麦杆、纤维等。扩展资料: 过氧化钠可以吸收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Na?O?+ 2NO = 2NaNO? Na?O?+ 2NO?= 2NaNO? 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属于过氧化物,可与二氧化碳(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发生反应),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Na?O?+2CO?= 2Na?CO?+O?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首先产生过氧化氢,碱性过氧化氢不稳定,会分解Na?O?+2H?O=2NaOH+H?O?;2H?O?= 2 H?O + O?↑,反应放热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 2H?O = 4NaOH +O?↑ 在碱性环境中,过氧化钠可以把化合物中+3价的砷(As)氧化成+5价,把+3价的铬(Cr)氧化成+6价。利用这个反应可以将某些岩石矿物中的+3价铬除去。还可以在一般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乙醇和碳酸盐,也可以与硫化物和氯化物发生剧烈反应。 过氧化钠还具有漂白性,原因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会生成过氧化氢(H?O?),由于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会将部分试剂如品红等漂白,所以将过氧化钠投入酚酞溶液中酚酞先变红后褪色,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新过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报告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1.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实质,可以写出方程式。 2.经历吹气点火、滴水点火实验探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探究内容】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原理】 1.2Na2O2+2H2O═4NaOH+O2↑ 2.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仪器:试管(1支)蒸发皿(1只)长玻璃管(1支)脱脂棉火柴镊子钥匙 药品:过氧化钠、水 【实验步骤】 1.Na2O2+H2O (1)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 (2)在试管中加入水,有反应生成。 (3)用点燃的火柴放在试管口,观察有没有变得更亮。 (4)用手摸一摸试管外壁,感受温度变化。 (5)在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2.Na2O2 +CO2 铺于干净的纸上。 (2) (3)取少许过氧化钠,将结块的过氧化钠用研钵研 磨成粉末平铺于脱脂棉上,用镊子将脱脂棉包

起来。 (4)将包好的脱脂棉放入蒸发皿中,用一支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 2.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产物里面滴入酚酞溶液可能会出现颜色变红,但红色 马上消失,这是因为过氧化钠有强的氧化性,将酚酞氧化,则红色退去。因此要同学观察时要快,并且尽量不摇动试管。 3. 4.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由于过氧化碳生产时间久,因此要将结块的过 氧化碳研磨成粉末,使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充分接触。 5.用脱脂棉包过氧化钠时包的松散些,有助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接触,易于 反应进行。 【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1.Na2O2+H2O (1)试管内有气体生成。 (2)点燃的的火柴放在试管口变得更亮,说明产生的是氧气。 (3)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4)在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红色生成,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2.Na2O2 +CO2 (1) 脱脂棉着火,并且火光剧烈。说明反应放热引起脱脂棉燃烧,反应放出氧气,助燃。 【实验的成功关键】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习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实验后发现先变红,然后褪色。老师提出变红(正常现象)后的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异常现象)? 二、学生作出种种猜想,分成几个小组,共同讨论。 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作出如下各种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试管不干净,管壁上沾有的杂质产生影响,使红色褪去; 猜想2:22O Na 在空气中易变质,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过氧化钠部分变质后引起; 猜想3:手模试管感觉到很热,该反应放热,有可能是溶液的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 猜想4:有可能是酚酞变红后,被生成的氧气氧化; 猜想5:有可能是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猜想6:我们学过了褪色有可能是被强氧化性的物质漂白,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可能产生强氧化性的物质(如生成22O H ),具有漂白作用; 三、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 方案1:将试管洗涤干净; 方案2:用未开过盖的分析纯22O Na 作实验; 方案3:用冷却后的溶液作实验;(说明:由于无法得到稳定的酚酞红色溶液,所以对猜想四、六学生不能马上设计出方案。不过作了方案五的实验后,学生自然就能设计出解决猜想四、六的方案。) 方案5:用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作对比实验:①NaOH 5mol/L ;② NaOH 1mol/L ;③NaOH 0.01mol/L 。 方案4: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制备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 方案6:(1)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少许2MnO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2)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加入22O H ; 四、进行实验探究

优质课《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教学设计

钠的重要化合物 教 学 设 计 马山中学化学组李晓艺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钠的重要化合物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忆前面的实验现象,巩固氧化钠与过氧化钠固体的颜色、状态。 2.通过对过氧化钠分别与水的分组实验来掌握过氧化钠与水的产物,类比推出过氧化钠与 二氧化碳、盐酸反应的产物。 3.学会分析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氧化钙与水、二氧化碳、盐酸的反应,能写出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盐酸的 反应方程式,体会和感悟类比法在学习同类物质性质方面的重要性。 2.在分组实验探究中明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观察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分组实验探究中初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待科学的严谨的态度。 2.通过对过氧化钠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了解,认识过氧化钠的重要用途,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1)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的形成。 重点的突破策略:通过分组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以突出重点知识并落实重点知识。 (2)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为从现象到本质,运用抽象思维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力的形成。 难点的突破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猜想,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探究方案,师生评价、课堂思考讨论、实验探究以突破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木条火柴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过氧化钠、蒸馏水、酚酞) 四、教学方法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一、单一反应型——可用差量法 例1.某容器中通入V L CO2,再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体积缩小到W L,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是(均为相同条件下)() A.(V—W)L B.2(V—W)L C.(2V—W)L D.2W L 二、二元混合物型——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2.200℃时,11.6g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g,求原混合物中CO2和H2O的质量比。 三、连续反应型——可用化学方程式叠加法 例3.将含有O2和CH4的混合气体置于盛有23.4gNa2O2的密闭容器中,连续进行电火花点燃,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压强为零(150 ℃),将残留物置于水中,无气体产生。原混合气体O2和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 C.1:3 D.2:1 四、讨论判断型——可用极限法确定关键点 例4.将amol Na2O2和b mol NaHCO3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至300℃使其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⑴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气体只有氧气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⑵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只有Na2CO3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⑶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为Na2CO3和NaOH混合物时,a和b的关系式是 练习 1.将干燥的88gCO2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后,气体质量变为60g,则反应后的气体中CO2的质量为() A.24 g B.34 g C.44 g D.54 g 2.在天平两边各放一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放入100g水,向左盘烧杯中加入4.6g金属钠,为保持天平平衡,向右盘烧杯中应加入Na2O2的质量约是() A.4.52g B.5.12g C.5.54g D.6.22g 3.将CO、H2、O2混合气体16.5 g用电火花引燃,然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增重7.5 g,则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为() A.36%B.54.5%C..40%D.33.3%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学案(2)

五莲三中高一化学教学案

[变式练习] 1、下列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碱性氧化物B.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 C.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D.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 2、将7.8g过氧化钠投入100g水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A.等于7.8%B.等于8%C.大于8%D.小于8% [总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写出过氧化钠分别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H2O(2)CO2(3)HCl溶液(4)CuSO4溶液 基础练习 1.过氧化钠是色的粉末状固体,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它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它可以用作漂白剂和防毒面具、潜水艇中用作剂。 2.常温下,切一小块金属钠,放在表面皿中,首先观察到钠表面,这是因为生成了;在潮湿的空气中,这种白色固体物质逐渐变为液体,是因为生成的具有潮解性,再经一段时间后,形成无色晶体,是因为生成了,后又变为白色粉末,是因为生成了;向白色粉末中加入盐酸,有气体冒出,产生的气体是。3.将一小块金属钠久置于空气中,有下列现象:①生成白色粉末;②变暗;③生成白色固体; ④发生潮解变为液体,这些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 4.将少量过氧化钠投入FeCl3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过氧化钠溶解有铁析出,并有气体产生B.只有气体产生 C.只有沉淀D.既有气体,又有红褐色沉淀 能力提高练习1.与水作用生成碱并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2O B.SiO2 C.Na D.Na2O2 2.将62g Na2O和78gNa2O2分别投入足量的Xg水中,得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b%的两种溶液。则a与b关系式为 A.a=b B.a>b C.a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探究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探究 一.探究冲动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钠的化合物”一节中,讲到过氧化钠与二 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如下:2Na 2O 2 +2CO 2 =2Na 2 CO 3 + O 2 。 这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通常情况下,干燥的固体与气体是很难在无须任何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反应的,从方程式中同学们看到生成了氧气,但教材中并没有给出 演示实验,同学们容易错误的认为干燥的CO 2气体与Na 2 O 2 固体粉末是很容易就直 接反应的。其实这个反应必须要在潮湿的环境下,借助水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 仅凭教师的讲解没有说服力,所以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设计方案对CO 2与Na 2 O 2 反应 时的环境进行探究,看看CO 2与Na 2 O 2 反应的真正原理何在。 二.思维的火花 在强烈的探究欲望指引下,同学们想到许多方法去实现干燥CO 2与Na 2 O 2 固体 粉末反应,潮湿CO 2与Na 2 O 2 固体粉末反应的对比。 如:通过实验室制法即大理石与稀酸反应制得的CO 2 气体虽然本身是带有少 量H 2 O,但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不可以让它通过某些溶液带出更多的水? 要想获得尽量干燥的CO 2 气体,应选用什么干燥剂、干燥仪器是否须要重复干燥? 不同环境下的CO 2与Na 2 O 2 是否反应?用什么方法检验既灵敏又准确等的问题,同 学们通过反复的实验、对比,最终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探究方案。 三.实验设计 根据以上三个主要的疑惑,请同学们分为三组,分别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一:如何制得潮湿的CO 2 初中教材中,CO 2的实验室制法一般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出的CO 2 气体中含少量HCl 、水蒸气杂质,所以可选用饱和NaHCO 3 溶液,一方面出去HCl 杂质,另一方面可得潮湿的CO 2 。 设计思路二:如何制得尽量干燥的CO 2

高考化学常考考点练习过氧化钠性质的考查

考点10 过氧化钠性质的考查 1.[2019江苏]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Fe在稀硝酸中发生钝化B.MnO2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l2 C.SO2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NH4)2SO3D.室温下Na与空气中O2反应制取Na2O2 【答案】C 【解析】A.常温下,Fe在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故A错误;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故B错误;C.二氧化硫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硫酸铵,故C正确;D.常温下,Na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a2O;加热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2,故D错误。 明确过氧化钠的生成条件,掌握过氧化钠的电子式、过氧化钠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的实质,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及转移电子数目。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物质氧化钠过氧化钠 色、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化学式Na2O Na2O2 类别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氧元素的化合价 -2 -1 稳定性较稳定稳定 与H2O反应的方程式Na2O + H2O = 2NaOH 2Na2O2+2H2O = 4NaOH + O2↑ 与CO2反应的方程式 Na2O + CO2 =Na2CO32Na2O2 + 2CO2 =2Na2CO3 + O2 氧化性、漂白性无有 用途制NaOH 呼吸面具、漂白剂 一、考查Na2O2的制备 典例1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若改变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生成物并不改变的

有()组 ①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②Na和O2③NaOH和CO2 ④Na2O2和CO2⑤NaAlO2和HCl ⑥Na2CO3溶液和盐酸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答案】B 【解析】①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只能生成碳酸钠和水,①正确;②Na和O2常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钠,点燃则生成过氧化钠,②错误;③足量NaOH溶液和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如果过量,则生成碳酸氢钠,③错误;④Na2O2和CO2反应只能生成碳酸钠和氧气,④正确;⑤NaAlO2和HCl反应时如果盐酸过量则生成氯化钠、氯化铝和水,如果偏铝酸钠过量则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⑤错误;⑥Na2CO3溶液和盐酸是分步进行的,如果盐酸不足,则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如果盐酸过量则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⑥错误。 二、考查Na2O2的结构 典例2(广西钦州市2019届高三4月综合能力测试三模)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过氧化钠的电子式: B.金属钠可用来除去苯中的少量水分 C.常温下Na与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加快 D.测Na2CO3和Na2SiO3溶液的pH,可确定碳和硅两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答案】B 【解析】A. 过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是:,故A错误;B. 金属钠与苯不反应,可用钠除去苯中的少量水分,故B正确;C.在加热条件下Na与O2反应生成Na2O2,故C错误;D. 由于Na2CO3和Na2SiO溶液的浓度未知,故无法通过测Na2CO3和Na2SiO3溶液的pH,来确定碳和硅两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三、Na2O2在阿伏加德罗常数中的考查 典例3(2018届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23gCH3CH2OH与30gCH3COOH反应,生成CH3COOCH2CH3的分子数为0.5N A B. 15.6g由Na2S和Na2O2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为0.2N A C. 32.5g锌与一定量浓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分子数为0.5N A D.过量MnO2与浓盐酸反应产生1molCl2,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N A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趣味实验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趣味实验 原创作者:江苏省徐州市科技中学李敏 〔能够转载,但不能有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不可剽窃核心内 容发表或参赛。〕 有许多化学教师做“口含玻管对包裹了过氧化钠的棉花吹气, 棉花燃烧”的实验,从而说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 酸钠和氧气。笔者做了下面三组实验,发明水蒸气在该反应中起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实验过程: 1.1在一个500mL的烧杯里粘一段蜡烛头,在倒放一只50Ml的小 烧杯,小烧杯上放一片铁片,防止棉花燃烧把小烧杯烧裂,大烧 杯里放入适量的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点燃蜡 烛,把包了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在小烧杯 上,向大烧杯里滴加盐酸〔如上图所示〕, 二氧化碳大量放出,我们会看到燃烧的蜡烛 首先熄灭,片刻后棉花燃烧起来。颇有趣味 性。 1.2在大烧杯里也作如图1的预备,但不要 放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用沉浮式气体发生器 制取二氧化碳〔如中图所示〕。随着二氧化 碳想大烧杯里注入,我们会看到燃烧的蜡烛 首先熄灭,片刻后棉花燃烧起来。 1.3在大烧杯里也作如图2的预备,沉浮式气体发生器的配重盒里放入浓硫酸〔如下图所示〕,让生成的二氧化碳气通过浓硫酸干燥后再注 入大烧杯,我们会看到燃烧的蜡烛首先熄灭, 而棉花不能燃烧。 2分析: 在1、2两组实验里,二氧化碳气都没通过干 燥处理,棉花都能燃烧起来。在第3组实验 里,二氧化碳气通过干燥处理,棉花不能燃 烧。我们可作如此的假设: 2.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 2.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不反应。 2.3通常情况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但在水蒸气催化作用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有氧气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