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南昌起义爆发。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使处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它自身又是如何逐渐成熟的?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一、南昌起义…………①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__军队__的重要性。

(2)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

(3)南昌附近敌人的兵力比较薄弱。

2.经过

(1)1927年8月1日,__周恩来__、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一部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__人民军队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__土地革命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②

(1)时间:1927年9月。

(2)经过:起义军进攻__长沙__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井冈山革命根据地__。

3.“工农武装割据”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__经济__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__瑞金__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三、红军长征…………③

1.原因:博古、__李德__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1)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__毛泽东__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__毛泽东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__长征__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①『思考』油画《南昌起义》反映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教师解答参考]提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点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单纯依靠工人阶级进攻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以夺取政权是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

③『思考』《遵义城头霞光闪》中写道:“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材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教师解答参考]提示:“云消雾散”指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舵手”指事实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拨正船头,胜利向前”指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辨析』右倾和“左”倾

右倾与“左”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阐释』长征胜利的原因及长征精神

(1)胜利的原因:有大批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有一支优秀的、坚强的干部队伍:有了真正成熟的党的正确领导;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2)长征精神:不畏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专题一“工农武装割据”

H 核心必记

e xin bi ji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S

史料印证

hi liao yin zheng

〔考题分析1〕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B)

A.坚持“城市中心论”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主张暴力革命

[教师解答参考]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并最终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故选B项。

专题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H 核心必记

e xin bi ji

1.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决策和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S

史料印证

hi liao yin zheng

〔考题分析2〕 “远征红军智勇全,遵义选帅毛委员。冲破教条与分裂,拨开迷雾见青天。”此诗中“遵义选帅毛委员”指的是( D )

A .选举毛泽东作为工农红军的总政委

B .选举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C .肯定毛泽东进攻贵州的正确主张

D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

[教师解答参考]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一、选择题

1.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是( C )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湘赣边秋收起义 [教师解答参考] 1927年爆发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2018·张家界高一期末)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C )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教师解答参考]1930年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无力攻打中心城市,材料中的计划显然是“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是脱离中国国情的盲目行动,C项正确。

3.大型记录片《寻路》,意为“探寻中国革命之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端是(D)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国民革命的失败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教师解答参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

4.(2018·宿州高一期末)“土豪”是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B.在革命根据地实施

C.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教师解答参考]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将土地的所有权由地主转移到了农民手中,依然是土地私有制,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5.(2018·天门高一期末)“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C)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八一南昌起义

[教师解答参考]材料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避敌锋芒,转兵贵州,解放黔北重镇遵义,并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革命从此上新途”,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三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毛泽东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教师解答参考]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即“遵义城”,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由此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教师解答参考]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教师解答参考]从材料二即可以看出作者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解答参考]①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长征结束后,开始了怎样的“新局面”?

[教师解答参考]结合历史背景来看,长征前中国革命处于一种危险被动局面,而长征结束后则实现了战略转移,保存了革命力量,同时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等。

[教师解答参考]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保存了革命的力量。②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③纠正了“左”倾错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

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教师解答参考]“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教师解答参考为A项。2.(2018·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D)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教师解答参考]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进行的武装抗争,D项正确。A项是在“八七会议”上;B项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C项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辟的。

3.《秋收起义暴动歌》中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歌中“秋收起义成了功”主要是指(B)

A.起义军占领了大城市长沙B.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军

C.大规模开展了土地革命D.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教师解答参考]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没有成功,A项错误;起义军转向农村,成功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项正确;C项是建立根据地之后的行动,和秋收起义无关;D项是指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B)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可以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教师解答参考]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据题干关键信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5.(2018·太原高一诊断)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B)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教师解答参考]题干中这苜红歌是描述当时闽西苏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及支援红军的情景。这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的体现。根据地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促进了根据地建设以及武装斗争进行。故B项符合题意。

6.(2018·太原高一检测)1930年6月李立三说:“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B)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教师解答参考]由题干时间信息“1930年”可知A项说法不正确,因为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找到新的革命道路;C、D两项说法与题干正好相反,故排除;题干说明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故选B项。7.(2018·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中央红军未能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D)

A.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薄弱

C.红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D.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指挥

[教师解答参考]A、B、C三项都是军事行动的客观因素,并且在前三次粉碎敌人“围剿”

的过程中就存在,因此不是第五次失败的决定因素。D项是红军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方面的根本错误,应对失败负责。

8.(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封锁线》中唱道:“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里的“迷雾”是指(B) A.右倾机会主义

B.“左”倾错误

C.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教师解答参考]结合诗中“全军想念毛主席”以及“盼太阳”等信息分析,他们“盼太阳”是想念毛泽东,“迷雾途中盼太阳”是因为当时出现了错误的指导,导致革命遭受了极大损失,错误指导是“左”倾错误。

9.(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C)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D.中共“三大”

[教师解答参考]根据关键信息“万里征途”“毛公统率”判断应是指长征期间,由错误到胜利的转变,因此“端航向”的应是遵义会议。其他三项会议时期,毛泽东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因此特征不符。

10.(2018·通辽高一期末)“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C)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教师解答参考]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是第一次”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矛盾与分歧,表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故C项正确。11.(2018·黄石高一联考)作家魏巍曾写道:“□□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C)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D.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教师解答参考]根据材料可知“□□”是指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粉碎了国民党

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C项正确;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也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排除A项;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B、D两项。所以选C项。

12.国民革命失败后,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共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下列表现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B)

①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②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③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④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教师解答参考]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是在北伐时期,排除③即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2018·重庆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斗争。

一九三○年六月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中强调:“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分别分析这两种革命道路在中共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师解答参考]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是走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争论;第二小问结合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史实来分析。

[教师解答参考]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左”倾领导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周城市的道路。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犯“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在其指导下中共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来该道路被放弃。(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大的反复,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是如何实现转折的。

[教师解答参考]根据材料所述“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回答。

[教师解答参考]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博古等人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实现由内战向民族抗战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14.阅读以下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资,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1934年) 材料二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便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的。

——《李志民回忆录(1933年)》材料三长期的战争使扩大红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如:“上杭县才溪乡,共有二千余人口,在一次一次的扩军突击后,乡里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大红军),这当然不现实。”

——《李志民回忆录》(1933年) 材料四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

——《红色中华》第146期(1934年) 请回答: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指出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所面临的严峻的内外形势。[教师解答参考]本问解答时,要注意“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的作答要求和“内外形势”的内容要求。

[教师解答参考]内外形势:红军在兵源(征兵)、物资(粮食)等方面都已相当匮乏;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更加严密;国民党军在装备上比红军强大得多。

(2)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两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教师解答参考]本问答题指向非常明确即“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降低了解答的难度。[教师解答参考]失败原因:①指导方针:“左”倾错误主导红军的军事指导方针,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消极防御。②客观形势:敌我双方力量悬殊。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标要求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掌握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中共成立条件、内容、影响;国共合作的概况。 2.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正确区分国共两党的性质和评价国民革命。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理解其原因及影响。 2.通过比较掌握新旧民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国共合作的基础及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共两党合作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又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而最终破裂,从中体会国共两党“和则利、分则伤”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五四风雷、中共成立和国共合作 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另外本课涉及的问题太多,在有限时间内不易把握授课程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与自制的历史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运用“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1.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北洋军阀统治: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2.引导:武昌起义前的歌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愿。武昌起义后,人民的心愿哪些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 A层次班级 【导读】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66-69,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1.阅读教材第一目“五四风雷” A:(1)请简要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请注意阅读“前言”与“注解①”综合思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无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学习导航】 1. 课程标准 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 探究能力: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探究“长征精神”的内涵。 评价能力: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比较能力:中共斗争方式转变、革命道路的转变 (3)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国共十年对峙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和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唯物史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历史理解:“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 强保证。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 保证;长征精神是精神财富。 3. 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学习过程】 材料一残酷的现实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汪精卫

问题: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共面临的形势。 材料二中共的选择 毛泽东说:“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张太雷说:“整军经武,准备应变”。 蔡和森说:“只有以进攻对付进攻,以暴动对付暴动,以政变对付政变,才能制胜一切敌人”。 问题: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共的选择。 第一篇一声枪响寻找正确的革命方式 1.观看视频,请思考: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请结合教材回答:党在八七会议上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3.两次武装起义后,革命军队的行军路线是怎样的?有何启示? 第二篇一次转兵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 1.观看视频,回答文家市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2.合作探究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 材料一:农村的探索 阅读教材第71页”土地革命“一目录,思考 (1)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做了哪些事情? (2)毛泽东在其农村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国共的十年对峙 【本节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并在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转移。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 【图示总结】 【学习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特点及意义;八七会议的内容和评价。2、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依据、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4、通过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及其意义的学习,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自主复习】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 建,从转入,建立 揭开了序幕。 2、“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报告;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 容:。 3.革命军在决定:放弃夺取大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于是,点燃了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5、从1930年到1931年秋,国民党对连续发动三次“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了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红军的长征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2018001 最新

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0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Ⅰ.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27年8月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的历史。基本特征是国共政权的对峙。这一时期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主要矛盾经历了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的转化。主要内容: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了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向北方,从选择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第一代领导核心,建立了革命武装和根据地,逐步走向成熟。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武装对峙到逐步走向合作,中国革命逐步由内战转向对外的民族战争。 .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特点。 ⑴.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再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国共政权对峙;30年代起,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共两党又逐步走向再次合作抗日; ⑵.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转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 ⑶.国共两党自身发生变化: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⑷.官僚资本形成并确立了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始形成; ⑸.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0年代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30年代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美日矛盾不断激化; ⑹.革命形势在曲折中发展:大革命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进行,革命形势高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力量遭到挫折,长征胜利后,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形势重新发展; Ⅱ . 学法指导 ⑴结合大革命失败的背景,认识三大武装起义的重要意义;(2)通过比较,要认识到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不同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3)要注意运用由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的有关史实,来分析说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的原因;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不畏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好坚忍不拔的意志,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4)按照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革命形势重新高涨、“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线索来掌握这一阶段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发展。⑸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联系世界史,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整理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史实,明确由于日本得寸进尺地加紧侵华步伐,使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运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并掌握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占线的理论;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过程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认识团结抗日是当时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不断发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附课堂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附 课堂练习及答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知识导学: 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 (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 3、影响:第一枪;建军 ①打响了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人物:、 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涵:、、 (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背景:、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建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召开,制定了,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学生通过探究xxx起义的原因、了解xxx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xxx起义在中国xxx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xxx 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xxx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xxx会议在中国xxx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通过xxx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xxx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

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xxx起义;红军的长征。 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xxx会议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观看《井冈山》引发的对话”这一情景引出一系列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及时引导与总结,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 由于影视资料最能增强历史感染力,所以本课五组影视情景的创设尤为突出:以播放电视剧《井冈山》片头之朱毛会师精彩瞬间导入、以xxx起义之意义片段引出xxx起义事件的探究、以xxx秋收起义后主张放弃城市中心论的精彩辩论引出革命正确道路探索的讨论;以电视剧《长征》片头的播放导入长征内容;以这两部电视剧的剧情介绍作为本课的小结……五组影视情景非常精辟,时间加起来不到5分钟,但非常有导向性,以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亮点。 (2)搜集资料法: a.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xxx起义、土地革命、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搜集资料,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b.课后搜集资料: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整体奋进的一种精神,其意义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材分析 《国共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的教内容,主要习本节内容是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生会联系的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习,使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教重点难点

-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 朔城区一中历史教师常玲梅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本课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的内容。学习南昌起义意义重大,能让学生更多了解我党的斗争和人民军队创建的历史。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 3、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1)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和遵义会议的史实。 (2)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

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利用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 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中运用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利用“图表演示—材料分析—解答问题”的方式掌握土地革命这一目内容。 2、利用“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方式开展探究,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式导入。 教师播放2017年革命电视剧《秋收起义》第九集视频片段,片段描绘的是毛泽东在杨开慧的陪同下来到汉口参加八七会议的场景,彭公达向大家宣布湘赣地区秋收暴动正式开始,任命毛泽东为总指挥。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电

影片段中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坚决反对中央在全省实施暴动的决议?秋收起义的结局如何?中国工农革命军将何去何从?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武装起义 1.八七会议 教师出示八七会议补充资料,请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与视频片段出演历史剧《八七会议的召开》,选出几名同学扮演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彭公达、邓中夏以及国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教师请学生欣赏表演时思考: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义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历史剧并思考问题,表演结束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 八七会议的内容: (1)瞿秋白作《关于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的意义与局限: 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的新的策略路线”,给正在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但此次会议没有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 【学习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 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国共十年对峙_说课稿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图片,因此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1、图片和歌曲所涉及的事情均发生在1927——1937年这十年当中,由此引出本文题目。 2、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均于南昌或者江西有关,学生对图片较为熟悉,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展示南昌起义组图) 让学生分析思考他们在讨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以此引出南昌起义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使学生理解南昌是中共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开端。以此来使学生明白南昌起义的重要性以及南昌这座英雄城享誉全国的原因。 (八七会议会址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分析我们的党中央在大革命失败后是如何分析失败原因的?我们的革命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以此来引出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在意义方面我会提问学生,前进的方向具体指什么?从而突出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秋收起义组图) 设计意图: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八七会议的内容,引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通过分析其行进路线思考为什么毛泽东要去井冈山?以此引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 这里我会重点分析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利用表格的形式进一步分析比较。 突出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给中共什么样的启示,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做铺垫。 书法组图 展示井冈山历史博物馆中的毛泽东书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让学生看到星星之火燃遍全国,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革命力量不断增强。以此引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土地革命。使学生感悟到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中共仍然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将提问,工农武装割据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展示组图

湖北省宜昌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无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课标:能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1.记忆并掌握南昌起义得史实;2.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 3.识记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4. 能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自主学习】 (一)、南昌起义: 1.背景:阅读第一段,思考:中国共产党会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呢? ①坚持民主革命领导权;② 2.说一说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有哪些? 3. 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打响 了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 导、和 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方针的确定:阅读课本71页第二目第一段,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土地革命: (1)、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在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他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1927年10月,他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叫什么? 。(2)、阅读71页第三段,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这一理论包含哪三大内容?这一理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4)、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选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客观原 因:; 主观原因:。 2、开始: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3.转折点:遵义会议:阅读72页有关内容请思考,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作出什么重大决定?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影响?

4.胜利: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 在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请你说一说长征精神包涵了哪些内容? 1.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2.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和材料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材料二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 (1)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武装起义?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意义何在? (3)根据所学,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知能训练】 1.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说课稿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大家好!我是长沙县一中的侯芳,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剖析: 一、教材简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最先确立的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政体,不仅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本课是前一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确立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各国政治制度的开篇,为了解整个第三单元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教材目标定位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过程、结果、完善。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利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制度建立的艰辛;通过分组探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 ◆教学难点: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理解君主、议会、首相、内阁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体确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历史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课概念繁多,又涉及别国政治制度,因此我们必须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我本课主要运用以下教法: 讲解法:在适当补充知识的同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展示文字史料、图片等,更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讨论法:根据大纲和重难点,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与老师互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知识导学: 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1、背景: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 (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 3、影响:第一枪;建军 ①打响了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 (3)意义:给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人物:、 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涵:、、 (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背景:、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建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召开,制定了,选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A级知识点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背景:失利(左倾错误) 2、经过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1 - 副本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史实,了解“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过程,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探讨“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理论形成的过程的学习与分析,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的方式研究中共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学习习惯。 (2)通过对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的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结合史实多角度地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

协作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 (2)通过“井冈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过程; 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2、难点: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遵义会议对长征胜利的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一(解题导入法) 提问:什么是对峙?(a. 相对而立。b. 对抗,抗衡。)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指什么时候?(1927——1936、1928——1937)为什么两党会形成对峙呢?(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使大革命失败)面对国民党的屠刀,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了哪些教训? 导入二(复习导入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请大家回顾一下:国民大革命取得了哪些成就?是怎么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a.革命联盟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分子背叛革命。 b.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位,一再妥协退让,放弃了革命力量的领导权,这也表明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不成熟,实践上缺乏斗争经验。】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 【三维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红军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学习重点】 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思考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XX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