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第一单元古典诗词专题诵读:园中风情

1.《南园》(其一) 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诗,理解掌握本诗中心大意和所采用的比兴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诗, 阅读诗歌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的意识,增强自我文学修养、观测发现大自然美的意识。【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在这诗的国度中,我们已经欣赏过诗鬼李贺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在这众多诗的明星中,今天我们又将认识哪位古诗明星呢?猜一猜他是谁?猜到就举手。

2、诗人李贺的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二、学习李贺的古诗《南园》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写下的这首诗《南园》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

2、学生自学书上的注释、大意、简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提问:通过注释,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提问)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

4、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

1、指名朗读。女生读,男生读。

2、师生接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南园》又到了“国学小能手”的环节

1、试试背背吧!(师巡视)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指名背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又快又好的背会这首诗。

3、学生背诵古诗展示。

四、拓展延伸

李贺的诗还有很多,回家后再找一找李贺的其他诗篇背一背。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2. 《金谷园》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诗,理解掌握本诗中心大意和所采用的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诗,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个人哲学观的意识,反对奢侈腐化,增强自信,同情社会弱者。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新闻报道”堕楼人” 导入本诗绿珠坠楼。

2、诗人的资料: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二、学习杜牧的古诗《金谷园》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写下的这首诗《南园》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

2、学生自学书上的注释、大意、简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提问:通过注释,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提问)

这是一首描摹金谷园红日西斜景色、慨叹金谷园的往事对绿珠的同情悲悼小诗。

4、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

1、指名朗读。女生读,男生读。

2、师生接读古诗。

三、又到了“国学小能手”的环节

1、试试背背吧!(师巡视)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指名背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又快又好的背会这首诗。

3、学生背诵古诗展示。

四、拓展延伸

杜牧的诗还有很多,上网找一找杜牧的其他诗篇读一读,背一背。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3. 《沈园》( 其一) 南宋-----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诗,理解掌握本诗中心大意和所采用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诗,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亲人和社会的爱与责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成语导入惊鸿一现潸然泪下

2、诗人的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二、学习陆游的古诗《沈园》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笔下的这首诗《沈园》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

2、学生自学书上的注释、大意、简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提问:通过注释,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提问)

这是一首描写沈园斜阳画角景色、感喟往昔爱情悲剧,表达内心无尽之痛。

4、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

1、指名朗读。女生读,男生读。

2、师生接读古诗。

三、“国学小能手”的环节

1、试试背背吧!(师巡视)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指名背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又快又好的背会这首诗。

3、学生背诵古诗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伤心?…惊鸿?

四、拓展延伸

上网找一找更多陆游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4. 国学经典诵读:诸子经典《孝经》( 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孔子论述了”至德要道”-----孝是孝道的纲领。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

5. 国学经典诵读:诸子经典《孝经》( 一)

孝经译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

5.国学经典诵读:诸子经典《孝经》( 一)

天子章第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

5. 国学经典诵读:诸子经典《孝经》( 一)

诸侯章第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

6. 国学经典诵读:诸子经典《孝经》( 一)

卿、大夫章第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

第二单元古典诗词专题诵读:题壁之诗

5. 题西太一宫壁( 其一) -------北宋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诗,理解掌握本诗中心大意和所采用的

由真入幻融景生情的修辞手法,色彩绚丽斑斓词义优美深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诗,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时间观,,增强对时间和爱的珍惜。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历史事件导入垂帘听政…西太后?到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汴京八角镇)

2、诗人的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右民系。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党领袖。北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变法之时,宋朝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人人皆知的《元日》也出于他手。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二、学习王安石的古诗《题西太一宫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笔下的这首诗《题西太一宫壁》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

2、学生自学书上的注释、大意、简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提问:通过注释,你知道了什么?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提问) 这是一首描写落日下的知了荷花春水的景色、感叹人事无常岁月匆匆物是人非,表达内心今昔之感。

4、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

1、指名朗读。女生读,男生读。

2、师生接读古诗。

三、“国学小能手”的环节

1、试试背背吧!(师巡视)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指名背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又快又好的背会这首诗。

3、学生背诵古诗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鸣蜩、荷花?…春水、江南?

四、拓展延伸

上网找一找更多有关王安石的知识,读一读,增长见识。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6. 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诗,理解掌握本诗中心大意和所采用的

夸张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诗,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时间观,,增强对时间和爱的珍惜。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利用成语导入乐不思蜀,醉生梦死导入本诗或利用电影片段导入<< 温州一家人>> 为迫于与贫穷而战, 努力打拚取得成功的过程导入作者简介

2、诗人的资料:南宋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浙江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林升像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二、学习林升的古诗《题临安邸》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笔下的这首诗《题临安邸》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

2、学生自学书上的注释、大意、简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提问:通过注释,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提问)

这是一首描写了杭州的美丽的山水,繁华的建筑, 热闹的歌舞,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故土醉生梦死的愤慨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4、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

1、指名朗读。女生读,男生读。

2、师生接读古诗。

三、“国学小能手”的环节

1、试试背背吧!(师巡视)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指名背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又快又好的背会这首诗。

3、学生背诵古诗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休?…醉?

四、拓展延伸

上网找一找更多有关的林升知识,读一读,增长见识。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7.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理解掌握本词中心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词,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词,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词。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声音导入“咕咕”谁知道是什么鸟的声音?鸽子,布谷鸟,学名“鹧鸪”,导入本词。

2、词人的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词,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词。

2,自读本词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忠愤之气, 拂拂指尖,抗金意志,朝廷力主议和身无用武之地怅惘生愁不满之情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的忧国忧民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的辛弃疾知识,开阔视野。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8. 《孝经》(二)

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作者论述了孝道是天经地义,孝道在整理国家时发挥的巨大作用,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通过五个方面的教化: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

科目:初三国学经典备课教师:刘成贵授课时间:1

第三单元古典诗词专题诵读:淮海居士

9. 浣溪沙-------------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滚滚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理解掌握本词中心大意以及作者具体事物和抽象情思合成比喻, 新颖生动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词,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增强文学素养,学习古词凄清柔美,音韵谐婉。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词,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词。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人们都说“高处不胜寒”让我们上小楼去看一看:导入本词。

2、词人的资料: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词,阅读本词注释,清理本障碍,熟读本词。

2,自读本词的译文,理解本词中心大意。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

春愁缥缈细密无涯幕帘低垂无穷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表达“愁怨”的诗词还有那些?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秦观的知识,开阔视野。

10. 《江城子》--------------- 北宋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理解掌握本词中心大意以及作者采用予以事物人的感情色彩“拟人”和景物衬托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词,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增强文学素养,学习古词凄清柔美,音韵谐婉。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词,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词。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人们都说“愁”今天我们看看古人“有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导入本词。

2、词人的资料: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词,阅读本词注释,清理本障碍,熟读本词。

2,自读本词的译文,理解本词中心大意。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

春天离别之情春天的景色不为离人稍作停留离别之痛如果美好的韶华都在这样离别的苦痛无端的流逝,人生将是何等的痛苦凄婉哀伤的情绪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此词写柳,妙在“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表达“离愁别恨”的诗词还有那些?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秦观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1.《鹊桥仙》--------------- 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理解掌握本词中心大意以及作者对离别之情的写作特色及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的写作特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词,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增强文学素养,学习宋词凄清柔美,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词,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词。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用导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导入本词。

2、词人的资料: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词,阅读本词注释,清理本障碍,熟读本词。

2,自读本词的译文,理解本词中心大意。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

为咏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表达“离愁别恨”的诗词还有那些?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秦观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2. 《孝经》(三)

孝治章第八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难点】熟练阅读本文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作者论述了孝道是天经地义,孝道在整理国家时发挥的巨大作用,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通过五个方面的教化: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

论证孝治的作用及天子如何运用孝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孝道首先从亲情入手。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对治国家和修身齐家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2. 《孝经》(三)

圣治章第九第一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难点】熟练阅读本文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作者论述了孝道是天经地义,孝道在整理国家时发挥的巨大作用,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通过五个方面的教化: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论证孝治的作用及天子如何运用孝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孝道首先从亲情入手。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对治国家和修身齐家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2. 《孝经》(三)

圣治章第九第二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难点】熟练阅读本文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作者论述了孝道是天经地义,孝道在整理国家时发挥的巨大作用,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通过五个方面的教化: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论证孝治的作用及天子如何运用孝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孝道首先从亲情入手。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对治国家和修身齐家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2. 《孝经》(三)

圣治章第九第三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本文,掌握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阅读本文, 阅读本文注释、译文、析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忠孝意识,增强自我孝道修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本文,熟读后能够准确理解掌握本文中心大意。

【教学难点】熟练阅读本文和理解本文中心大意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语导入“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强调忠孝的儒家经典《孝经》

2、作者孔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自主学习1,自读本文,阅读本文注释,清理本文障碍,熟读本文。

2,自读本文的译文,理解本文中心大意,找出作者的论点。

3,提问数个学生谁能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观点。

作者论述了孝道是天经地义,孝道在整理国家时发挥的巨大作用,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通过五个方面的教化: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

三、“国学小能手”的读、背比赛环节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又快又好

2、试试背背吧!

3、学生读,背诵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想观点的?论证孝治的作用及天子如何运用孝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孝道首先从亲情入手。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今社会孔子的孝道对治国家和修身齐家有什么现实意义?

2,通过网络找一找更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第四单元古典诗词专题诵读:读《山海经》

13. 读《山海经》(其一)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诗,理解掌握本诗中心大意及物我情融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对活动、小组讨论、比赛等方式.阅读本诗, 阅读注释、译文、简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参与时代竞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词,熟读后能够准确背诵古词。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阅读和背诵本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用导入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翁,他吟唱“杖黎扶我过桥东”你知道是他谁?东晋的陶渊明,导入本诗。

2、诗人的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二、学习王安石的古诗读《山海经》(其一)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笔下的这首诗读《山海经》(其一)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

2、学生自学书上的注释、大意、简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提问:通过注释,你知道了什么?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提问) 这是一首描写初夏的景色、有酒有书,表达作者脱离世俗的干扰和烦恼,融于自然淡雅的愉悦情怀。

4、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

1、指名朗读。女生读,男生读。

2、师生接读古诗。

三、“国学小能手”的环节

1、试试背背吧!(师巡视)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指名背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又快又好的背会这首诗。

3、学生背诵古诗展示。

4、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四、拓展延伸

上网找一找更多有关陶渊明的知识,读一读,增长见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经典国学特色优选教案弟子规.doc

活动内容《弟子规》 1 课时 活 认知学习《弟子规》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两句,感受其语 动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目 标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开一、复习导入幼儿朗读始 部 幼儿复习朗读已经学过的《弟子规》内容。 分 二、学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1 .播放课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观看课件 2 .幼儿欣赏。欣赏朗读 3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本小节内容。 基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 本 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 藐视长辈。 部 三、幼儿学念“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 分 能。” 学习朗读 1 .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2 .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3 .打节奏读。 4 .分组赛读。 结束 四、巩固学习 部分师幼一起朗读学过的《弟子规》。

活动 效果 活动内容《望庐山瀑布》 1 课时活认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动 目 标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 一、复习导入 开 始 幼儿朗读 部幼儿复习朗读已学过的李白的古诗,看谁记得 分 多。 二、揭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 -《望庐山瀑布》,是唐 观看课件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 欣赏朗读首诗中的一首。 基 三、幼儿学念古诗 本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分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学习朗读 3 .打节奏读。 4 .男女分组赛读。 结束四、巩固学习 部分 师幼一起朗读。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论语》的热情。 2、理解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的意义。 3、学习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交友需“信” 这些语句历经2500多年的淘洗,已经沉淀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成为我们思想和语言的一部分,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经典该怎么读?请你们大声地、悠扬地来读。在你刚才读得这些《论语》章句中,哪一句提到了交友? 板书:交友 生背: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读对了,但不够韵味悠扬!)什么意思呀?(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到做到,遵守承诺。)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板书:诚信 你能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怎么才是“言而有信”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朋友间更看重诚信的品格。“失信”者必将失去朋友;“守诚”者一定能赢得真情。诚信,可以让我们打开友谊的大门。我们请大家再读。 二 .解析字理,明白“信”义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言”而有信呢?那是因为“信”和“言”和人的口有关。在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信”这样解说:信,诚也。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字。 信,金文 (人) (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 (千) (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就是:许诺,发誓,自然和言有关。我们没有看到拍拍手、跺跺脚来许诺、发誓的。引申为守信、可靠等意思。所以《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第一节——电阻(一)内容第一课时:电阻(一)课型:题新授课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 3.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课三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及换算关系。知识与.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4技能维程影响。.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5 标目能力。标准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过程与方力。法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知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教学难点 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导线.开关.各种金属丝(康铜丝.锰铜丝.镍铬合金丝. 教具学具铁丝等),铅笔芯.学生自带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新课引入 灯是我们常见的用电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 灯,其中有一种台灯,它的亮度可以调节。旋生一位学上台旋动出示调光台灯,哪一位上来试一下。钮,学生可以看到灯泡 同学们家中一般都有调光台灯,你知道它是怎么的亮度发生改变。样工作的吗?学习了这一章知识你就可以清楚了,并 且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个调光台灯。 二、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将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个电流 表.和一个开关接入电路。 然后在电路中A .B之间分别夹入铁丝.铅笔芯. 学生按下图连接好电路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问:刚才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分组活动: 2.探究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 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 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 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1节电现象 课题第1节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经典国学特色教案《弟子规》.doc

活动内容《弟子规》1课时 活动目标 学习《弟子规》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两句,感受其语认知 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开 一、复习导入幼儿朗读始 部 分幼儿复习朗读已经学过的《弟子规》内容。 二、学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1.播放课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观看课件 2.幼儿欣赏。 欣赏朗读3.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本小节内容。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 基 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 本 藐视长辈。 部 三、幼儿学念“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 分 能。” 学习朗读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3.打节奏读。 4.分组赛读。 四、巩固学习 结束

部分 师幼一起朗读学过的《弟子规》。

活动 效果 活动内容《望庐山瀑布》 1 课时 活动目标认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 一、复习导入 开 始 部 分 幼儿复习朗读已学过的李白的古诗,看谁记得幼儿朗读多。 二、揭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是唐 观看课件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 欣赏朗读首诗中的一首。 基 三、幼儿学念古诗 本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分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学习朗读3.打节奏读。 4.男女分组赛读。 四、巩固学习 结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