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实验教案

水土流失实验教案
水土流失实验教案

水土流失实验

青林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自备沙、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五、板书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 苏延清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743000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材P85“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活动中,分别向一个盛有干燥的黄土块碗里加入水,黄土块遇水后变为泥浆。编者的意图是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笔者在教学中演示该实验后,总觉得多数学生对黄土的“土质疏松”特征不能很好地理解。故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该实验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实验器材〕 松散的黄土、长满草的黄土、盛水的洒壶、升降的斜面(2块)二.〔实验步骤〕 〔演示实验1〕 把两块斜面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斜面控制在同一倾斜度(35度左右),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向两块斜面上轻轻的放上松散的黄土和长满草的黄土,让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1〕植被覆盖和裸露的黄土山坡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区别? 〔演示实验2〕

在实验1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同时从同一高度向这两块斜面上用洒壶喷洒水,并不断加大水量,模拟下雨,(由“小雨”到“暴雨”)要求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刚“下雨”和“雨量”不断加大时两块斜面上的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2〕黄土山坡上水土的流失与植被的覆盖和雨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3〕 请两位学生把上面实验的一块斜面的倾角增加到(60度),另一块的倾角不变(35度),在两块斜面上洒些松散的黄土,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3〕坡度增加时,植被条件相同的地方水土的流失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三、实验现象探究 〔现象1〕没有植被松散的黄土放在斜面上很容易掉下来。 〔现象2〕黄土山坡降雨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降雨时没有植被的覆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雨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 〔现象3〕当斜面的倾角增加时,水土流失加剧。 四.实验结论 1.学生通过以上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实验现象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关系?”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主要自然原因有: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学科组高二政史地(地理)主备人毕钰执教人毕钰 课时第 23 课时课型复习时间2012年课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2、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想重点: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难点: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教法学法指导: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哪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设问引发思考】: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思考】1、水土流失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带走了水分和养分(腐殖质、氮、磷、钾),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耕地支离破碎,最后只得废耕,还会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思考】2.泥沙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淤积江河湖库,(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小结】: 1、水土流失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二、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 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 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 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 自然灾害。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四、水土保持 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学生:旱涝灾害。 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考点搜索】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本节在前一课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即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3.6 “南小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 该图以南小沟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图中可以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有沟边埂,起固沟的作用。 【学习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能力。 2、讨论法:讨论时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的综合。例如把历史上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易及历史战争等知识运用到讨论

中,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 1、自然因素 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 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①植被的破坏: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轮荒耕作制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000 【主题名称】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选题意图】水土流失是自然灾害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主要考察内容之一。对于它的概念、影响因素,教材的讲述较为抽象、繁琐,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选题试图通过对比试验的微课程,帮助同学们认识水土流失,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完成难点突破。 【内容来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适用对象】高二上学期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水土流失。 2.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3.通过此课程,同学们能意识到植被保护的重要性,确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提前录制实验微课程。 1.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借助微课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将个人答案及时传送给教师。 2.课上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在微课帮助下,对疑难问题实施集中突破。 【知识类型】推理演算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 【预计时间】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用1分钟的时间导入水土流失:选择水土流失背景图片,加上音乐和配音讲解,让同学们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提出设问:什么是水土流失?能否列举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背景音乐、解说词,让同学们首先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6分钟观察、操作实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自然因素。请同学们体验实验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组实验,将土壤、草皮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水量与泥沙量。 第二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淋至木板上。一种喷水流量大,速度快;另一种喷水流量小,速度慢。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第三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将条形木板倾斜度调至不同,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对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产生理性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分钟完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几种主要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地形。还可以为大家补充其他因素,如土壤构成等。得出的结论为:区域植被稀疏、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目标,领悟树立正确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亮点】 1.借助生动的课堂实验、有趣的实验过程展开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

高中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共案)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标要求】 1.了解该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危害。 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3.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考点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组讨论,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整治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播放一首陕北民歌,展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入新课。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判读图3-1-2) (1)、位置和范围 (2)、地貌和水土流失面积 2.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2)、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地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 (2)、土质易遭侵蚀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4)、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1)、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3)、植被破坏 (4)、黄土高原生态恶化示意图 第二课时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1)、固沟工程 (2)、护坡工程 (3)、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 (1)、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轮作套种(2)、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科学施肥 3.生物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 (2)、乔、灌、草结合 4.“三结合”原则 (1)、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水土流失实验案例

水土流失实验案例

上海市地理学科教学案例评选活动“行为体验”)(案例编号: “水土流失”实验教学法案例标题: ——地理课堂行为体验教学案例分析 整节□),课□案例形式:课内(片段√ ;□)否实施(是√

校:上海大学附属学校学 丽小贺师:教写撰 转021-661256658020话:电系联

“水土流失”实验教学法 ——地理课堂行为体验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黄土高原地区”是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内容,属于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也是上海地区初中生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地理新课内容。本册教材注重人文地理的教学,前面分别是: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与通信、商业贸易、环境问题等五部分。最后区域篇里设置了本课内容。笔者对此的理解是,本课内容的设计者,是希望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追究特征的成因,从而寻求治理的措施,达到人地和谐的前瞻性目的。所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行为,体验水土流失在当地很严重的原因。 学生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是成熟的初中生了,而且本校的七(1)班是实验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更可贵的是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毫无问题。笔者感觉,和年龄尚幼的学生相比,老师的创新性是有限的,本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老师刮目相看。因为本人和学生的关系融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当老师要求他们,加班加点地完成一些任务,更是

不在话下。整个实验的过程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老师只是在旁边提点协助一下。 实验目的: 1.知识目的:水土流失的知识在初中阶段很多内容都用到,学生只接受了该理性知识,甚至是死记硬背,没有感性体验。黄土高原地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各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最容易感知水土流失的原因。所以,笔者在本教学内容里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体验水土流失的诸多原因。 2.情感目的:在准备实验阶段,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完成一些任务,比如,装置的制作,没有同伴的配合是做不了的。即使是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几位学生的相互配合才能顺遂,所以,前后参与实验的学生都能体会,和同伴合1 作的乐趣和必要性。 3.能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动手解决各种问题,所以,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参与的学生要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圆满完成工作。学生根据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提升自己的观 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1.斜坡装置的制作:

水土流失教学设计概要

《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毛梅6119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分布、原因。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德育目标: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地区分布。 2.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级的重点、热点问题——环境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问环境问题,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指出)我们今天给同学们讲述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1 第六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点题并板书]] [学生阅读前言,教师引导总结一、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蚀、风蚀)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二、水土流失的现状:。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1)面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有180 )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2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山坡平原A组 2 图图1 ) 松土岩石()

( 山坡山坡B组 4 图图3 山坡山坡C组 6 图 5 图 大雨小雨 D组山坡山坡8 7 图图(组织学生讨论)请问每组图中,哪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略 2 (教师总结)同学说的有一定的见解,但不够完整,准确。下面先让看1、2两图,来学习这个问题。 A组:1、2两图中地形上存在差别。2图是山地,坡度较大,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 B组:(提问)再看3、4图,同样是山地,但地表性质不同,3图为岩石,4图为松土,哪里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什么? (答)岩石与松土区别在于,岩石质地坚硬,松土破碎。所以水土流失与地表物质的性质有关,松散的、破碎的地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条件。 C组:再看5、6图相比,6图的植被条件好,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植被可减小降雨时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使地表径流量减小,流速减缓。此外,植物的跟系还具有蓄水源、固定土壤的作用。D组:(提问)再来看最后一幅图,降水情况不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分析呢?答:8图降水强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降水强,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侵蚀、搬运作用强烈。 【电脑显示】 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如下: 1、从地形上看,山地、高原易起水土流失。 2、从地表性质看,疏松、破碎的地表易引起水土流失。 3、从降水强度看,降水强度大,易起水土流失。 4、从植被状况看,植被覆盖越少,越易起水土流失。 (过渡)我们讨论了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那么还有那些人为因素呢? 【电脑显示】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 (学生总结)略 【电脑显示】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如下: 1、人为破坏植被。如:滥砍、滥伐、过渡放牧等。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滥垦、开矿、修路等。 【教师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分析相关问题的钥匙,请注意理解应用。 (提问)对比分析我国的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西欧平原的水土流失较小的原因。

水土流失监测实习报告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课程实习 姓名:王丽娇 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2007 级 学号: 070407008 指导教师:杨志坚 成绩: 二Ο一一年一月

专题一:坡地径流小区的设计及观测方法 一、实习目的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实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的野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加强对坡地径流场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和审核整编等环节的控制,为精确合理的水土保持定点监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做好数据整编与成果分析发布,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实习时间 2011年1月4日——1月10日 三、实习地点 福州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四、实习主要内容 (1)坡地径流小区如何选址径流场应选择在地形、坡向、土壤、地质、植被、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情况有代表性的地段上。坡面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不能有土坑、道路、坟墓、土堆等影响径流流动的障碍物。径流场的坡面应均匀一致,不能有急转的坡度,植被覆盖和土壤特征应一致。植被和地表的枯枝落叶应保存完好,不应遭到破坏。径流场应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以利于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同时也利于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其它因素的考虑。(2)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在我国,坡地标准径流小区是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为5o或15o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向平整,至少撂荒1年,无植被覆盖。以坡度15o为准。

径流小区各组成示意图 (2)因子径流场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试验的需要,参照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方法进行。实地考查分析。 (3)径流和泥沙的观测方法 A、径流量观测方法 流观测方法可根据径流场可能产生的最大、最小流量选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体积法、量水计法、溢流堰法、混合法 观测仪器:水尺、浮子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量水计、分水箱等 B、泥沙取样和测定方法 泥沙的取样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在观测室蓄水池或流水中人工取样,或利用泥沙自动取样测定含沙量。取样器可以采用瓶式或其他形式.用体积法观测径流时可在雨后一次取样,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然后对泥水进行搅拌,分层取样。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称重,计算泥沙含量。 (4)降雨量等小气候的观测方法 用雨量计观测,主要仪器有雨量筒、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 (1)径流场建设 根据近年来的建设,在坡地径流场径流小区设计建设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 1.1 选址 水土保持定位监测站点的合理选址是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条件,坡地径流场的选址除了要严格执行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外,仍需注意其他有关细节。在坡地径流场选址确定以后,要尽可能在同一坡向、同一坡位建设径流场所包含的若干径流小区,避免由于地形不同引起降雨或土层厚度等对流失量的影响:小区的选址要符合便于步道建设的原则,步道最好贯通所有径流小区。 1.2 小区设计 径流小区是水土流失定点监测的最基本单元,小区设计和建设的标准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精度。径流小区主体包括小区护埂、集流槽、引水管、量水设备(分流桶和集流桶)4部分。小区护埂应采用砖砌结构高标砂浆抹面,护埂宽0.15 m,基础深0.30 m,高出地面0.30m,基础两侧的同填土一定要夯实,防止径流渗漏。护埂顶部做成有一定倾角的单面刃形斜坡,斜面朝外,如果小区相连,相连护埂应做成V字型,便于排水。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踩踏而造成护埂破损,防止护埂处的降雨因滴溅进入小区内部,影响观测精度。 分流桶和集流桶是降雨产流后承接径流的常用量水设备,其容积大小和分流系数应根据径流小区的面积和会流特点,按50 a一遇洪水标准来确定[3]。北京地区分流桶常用9孔分流,部分小区分流孔都是均匀地布设在分流桶周同,其中1孔承接到集流桶。为此,分流桶是否摆放水平就直接影响到分流的均匀性通过近年来观察,分流不均匀(部分分流孔不出流)可造成观测数据非常大的误差。所以,要经常校核分流桶水平性。为了消除分流桶非水平造成的分流误差,可将分流孔均匀布设在对接集流桶的一侧。这样即使分流桶保持不了水平,也会大大减小分流的非均匀性,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 (2)径流场管理维护

水土流失预测的常用计算方法

浅谈水土流失预测的常用计算方法 朱荣华 (乐清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 摘要:水土流失作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长期以来,在其基础理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其预测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有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法、类比法、分类分级法、流失系数法等。在我省由于各地方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采用各种预测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时,必须确定该方法是最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量数据的精确性,因此对预测方法和计算公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土流失预测计算公式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强度)、地形(坡长、坡度)、植被状况、地质构造和土壤类型等诸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改变原有地形(坡长、坡度),破坏原有植被,使地表裸露,削弱其原有的蓄水保土功能,并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作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长期以来,在其基础理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其预测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有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法、类比法、分类分级法、流失系数法等。在我省由于各地方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采用各种预测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时,必须确定该方法是最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量数据的精确性,因此对预测方法和计算公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1水土流失预测常用计算公式 1.1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试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分析亚洲地势特点” 之学习任务单 设计人:陈凌(福州第十六中学) [学习指南] 1.学习主题:亚洲地势特点 2.达成目标:①能够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 ②能够利用地形剖面图分析一个地区某个方向上的地势特点。 3.学习方法建议:观察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 [学习任务] 1.重、难点:①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势特点 ②利用地形剖面图分析亚洲30°N的地势特点 2.创设情境:观察、比较亚洲各区域的地势特点 [问题设计] 1.请你找出这些地形区,并观察它们的在图上的颜色以及对应的海拔高度。 2.你能找找刚才所说的海拔较高的地区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海拔较低的地区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吗? 3.请你观察亚洲的西部、中部和东部那一个地方的海拔最高。 [学习测验] 1.从亚洲地形图上看,下列地形海拔最高的一组是(A) A.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 B.伊朗高原、蒙古高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高原 D.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2.甲图为“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示意图”、乙图为“亚洲大陆沿80°E地形剖面示意图”,请回答亚洲的地势特点是:(C) A.西部高、中部低 B.东部高、西部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中部低、四周高 3.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试分析亚洲的河流流向特点。 [问题档案] 疑问1: 疑问2: 疑问3:

建议1: 建议2: 建议3: [自评及学习反思] 学生自评单 任务概况选择题(); 填空题(); 计算题(); 解答题()完成任务时间 正确题数选择题(); 填空题(); 计算题(); 解答题()自评学习过程完美(); 详细(); 简单(); 无() 学习反思:

水土流失实验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二、活动方案设计: 1.活动材料: 两个浅底圆盘、若干土壤、适量草皮、适量水 2.活动步骤: (1)将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A,B两个圆盘中央,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圆锥体。 (2)在A盘的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 (3)分别将一杯清水在距土堆顶部约20厘米的高度慢慢淋至两盘内。 (4)比较A,B两盘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三、活动结果:A盘土堆边缘泥土较少,B盘土堆边缘有较多泥土。 四、结果分析: 植物对降水有较大的节留作用,良好的植被能迟滞雨水从地表中流出的时间,控制地表经流,减少对地表的冲刷作用。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 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在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对自然资源使用不合理,我国多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如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河西走廊、宁蒙河套平原等。 就黄土高原而言,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有70%是坡地,植被覆盖极差,

《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地区都发生了由水土流失引发的自然灾害。我们的家乡-- 荣成地处山东半岛低山丘陵区,而我们学校门口就是一片绿化带,因为原来园林局就没有种植草皮,再加上部分学生踩踏,绿化带中有三分之一没有草皮,我校地势比绿化带低一些,每逢大雨天,学校内外就有大量的带有黄土的雨水流进学校,导致学校师生要经常清理下水道,防止堵塞,造成排水不畅。由此提出了荣成是否存在水土流失这个课题?我们调查了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水文局、水利局、园林局等相关人员,得知我市受地形、台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开山采矿现象普遍存在,破坏了植被,依然存在120 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我校对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进行了整合,开发了《水土保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增强学生的水土保持意识,参与到保护水土资源的行动中来,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实验操作充满了兴趣。但这个实验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学生受实验经验的限制,可能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适当地给予点拨。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水土流失的现象、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2.学生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降水、土壤疏松、坡度的关系,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制定补绿行动方案,增强水土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水土的行动中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降水、土壤疏松、坡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2)(1)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 课程标准解读: 1)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 2)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 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后以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作为补充案例加以印证; 4)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景观图片及水土流失视频,描述水土流失的现象; 2. 通过实验及相关资料,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 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3.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4. 教学方式、教学资源: 探究式(案例教学)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视频片断、学案(图文资料) 5.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视频 观看视频 描述水土流失的现象 感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现象 引出问题展示资料: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 目前每年流失的土层达 1厘米,而在自然状态 下,要形成1厘米厚的 土壤需要100到400年。 思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 因是什么? (尝试将原因分类) 学生根据刚才观看的录 像可展开一定的思考与 分析,也可以继续带着 问题进入下面的实验观 察。 分组实验 小组讨论 读图分析 得出结论(自然原因)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器材:木板、粘 土、沙土、一些水草、 花洒----花洒需要能够 调节出水强度) [ 可以将实验由学生分组 完成,课堂上以录像形 式呈现。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 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 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 插入一些水草,用花洒 喷水,分别观察。 第2组实验: 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 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 花洒喷水,分别观察。 第3组实验: 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 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 的倾斜角的,分别为 15°和30°,用喷花洒 喷水,分别观察。 第4组实验: 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 厚度的沙土,用喷花洒 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 是一强一弱,分别观察。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 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 反映出的问题,讨论并 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 素。 第1组实验:同等降水 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 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来 第2组实验:同等降水 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 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同等降水 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 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土质、植 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 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 失的影响。 通过实验为学生创设探 讨水土流失原因的情境 和研究问题的气氛。 由于水土流失这一生态 破坏问题距离学生的日 常生活距离较远,因此 设计动手实验,调动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望。 展示黄土高原范围和地 形图 根据地图信息和刚刚的 实验成果,获得信息: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经 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并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的自然原因。 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 息,提高分析、归纳问 题的能力。 学生在回顾黄土高 原的位置范围的同时, 进一步巩固区域地理的

水土保持监测常识

水土保持监测常识 1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 土保持效益进行长期的调查、观测和分析的工作。 2 水土保持监测是(把脉山河)的基本国情调查。 3 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设可分为(常规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 4 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一般通常分为(建设期)和(运行初期)。 5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应报(上一级监测网络统一管理)。 6(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的基本依 据,是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 平的关键基础。 7 (水土保持监测费)就是对某区域进行水土流失监测所需 要的费用。 8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监测费据监测内容及工作量定, 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主体工程具备水土保持功能工程按其 投资的(0.2%)计算,二是对水保方案新增措施按其一至三 部分投资的( 1%— 1.5%)计算。 9制定 S 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主要依据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 保持法实施条例》)和水利部第 12 号令(《水土保持生态环 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10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共(七章)内容分别是 1> 总则

2> 监测站网 3> 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4> 遥感监测 5> 地面观测 6> 调查 7>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11 沿坡面向下运动的水流称为(坡面径流)。 12坡面径流包括(地表径流 )和(壤中流)。 13坡面径流小区是 1877 年由德国土壤学家(沃伦)设计的,用于观测和研究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4(径流小区)是观测坡面水土流失量的常用方法。 15利用径流小区观测坡面的水土流失量,是将在微小面积 测定的结果扩展到整个坡面,属于(尺度扩展)。 16 石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通常采用的监测方法有(调查监测、地面定点观测与巡查监测) 17 监测资料实行报送制度分为(季报)和(年报)每季度末当月的( 20 号),对本季度监测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年报 时间为当年( 12 月 25 号)。 18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有自然植被和 人工植被之称,也可分为(林草植被)和(作物植被)。 19 郁闭度等于(有林冠覆盖的点数)/(布点总数)×100 %

第一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学习目标: 地理实践力: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区域认知:了解区域水土流失的概念;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学会使用材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综合思维:根据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 使用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思维。 人地协调观: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难点) 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其的反馈,自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点。 家国情怀:了解家乡的发展过程、特色地域文化,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 二、教学过程: (一).必备知识感知(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区域可持续发展 ①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 ①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②我国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①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4.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措施类型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特别提醒] 提升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而植被的破坏与当地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升人口素质,使当地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合,并通过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减少人口增长对植被的破坏及对土地利用的压力。 (二).地理实践力小组合作探究(重难问题解惑,学科素养形成) 〖探究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材料一自2018年7月3日起,黄河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实行调水调沙,是小浪底最壮观的时刻,黄白交织的激流从洞群中喷涌而出,掀起排排巨浪。(见下图)

教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中图版必修三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课程标准解读: 1)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 2)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 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后以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作为补充案例加以印证; 4)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教学目标: 1.通过景观图片及水土流失视频,描述水土流失的现象; 2.通过实验及相关资料,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3.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4.教学方式、教学资源: 探究式(案例教学)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视频片断、学案(图文资料) 5.教学过程: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馈: 课上:治理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检测题目 第2学时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方式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解读: 1.人类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原因是人类过度索取自然资源而导致的问题。体现在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体现在西北地区是土地荒漠化。不同的区域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不同。 2.了解不同区域的特征,提出其特有的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以各区域的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分析、剖析案例、提取相关区域地理基本原理,最终学生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案),说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归纳说出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 3.运用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说出南方低山丘陵区和洞庭湖湿地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