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曼瑟尔·奥尔森,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者,美国著名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利益集团的研究有着突破性的贡献,对制度经济学的诸多方面如:私有财产、税收、公共物品、集体决议、合同权利等方面也有很大贡献。1998年2月19日奥尔森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在他离开办公室的路上。两个星期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讣告,以奥尔森的两部学术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的兴衰》———的思想为主线,介绍他的治学风格和研究历程。对于《集体行动的逻辑》,《经济学家》杂志评价说:“这本书已经被看成是他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如果他活着,完全有可能凭借其集体行动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尔森生活于美国20世纪中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现代经济学开始研究传统经济学所不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并尝试使用经济学的知识解释和研究各种市场问题及政治现象,这时现代经济学中发展起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而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之一。在那个时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理论认为组织是最初始的状态——集体中的个人采取的或者为了集团中的个人所采取的大多数行动都是通过组织实现的。而奥尔森显然是一个反集团理论者,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理论,认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背后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多人组成的集团所取得的利益可能会少于组成集团个人所取得利益的总和。

一、《集体行动的逻辑》全书结构

全书共分为六章,奥尔森在前两章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在后四章通过列举现实中的例子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论证。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

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第6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二、集体行动逻辑提出的理论基础

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提出建立在三个理论假设基础上,分别是公共物品理论、个人主义方法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设。具体来说,奥尔森正是运用这三大假设推翻了传统集团理论,提出并构建了自己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1.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任何公共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任何个人Xi都能消费它,那么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具有公共性和非排他性。

奥尔森认为,集体利益就是集团的公共物品, 因而具有非排他性,也就意味着任何集团成员为集体利益作贡献所获得的收益必然由集团中所有的成员共同且均等地分享, 而无论他们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这种非排他性就为集体行动的困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个人主义方法论

一切关于集体或社会的研究都要从其组成单位的个人入手,坚持观察个人是认识整体的前提和关键。个人主义方法论提出的哲学基础是:任何行为都是由一些个人做出来的,而集体的意义是由行动着的个人赋予的。萨缪尔森曾经说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于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在认识整体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奥尔森引用了这一理论,并注重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集体行为前提和基础是个人行为。

3.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最早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使其产品获到最大的价值。”奥尔森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采取行为,

均假定其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实现他具有的某种‘利益’,即使慈善行为也不例外。”因此在集体中,所有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私的,短视的。这种经济人的理性自利本性会使任何集团成员对参与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作出权衡,而且倾向于只享受收益,而不愿付出成本。这与上一公共物品的假设相结合必然形成集体行动的困境。

三、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

奥尔森首先介绍了在社会学中流传颇广的观点,即“一个集团中理性和自利的个人会采取行动来实现集团目标,不同类型的组织被期待增进的利益多数是公共利益。”进而奥尔森以个人主义方法论批判传统的集团理论。“因为如果一个大集团中的成员有理性地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会采取行动以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或集团目标。”

在此基础上,奥尔森重建了集团理论,即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批判了传统集团理论认为具有共同利益集团的成员会自动地为了共同利益的增加而采取一致的行动。他认为共同利益绝不是集团中成员采取一致行动的充分条件。集团物品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是一种普遍性激励,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成员照样分享。这必将诱使理性个人在生产集团物品时采取坐享其成的选择,试图零成本地享受集团物品。每个人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考虑到集团某个行为成就之后的获益为G,集团成员的支持能够提高成功率为P,进行一个支持动作的消耗为C,那么当且仅当GP>C时,成员才会进行一次支持的动作。也就是说,如果集团越大,成员越多,那么P越小,成员就越不活跃。因此奥尔森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

同时,奥尔森用激励机制来进一步说明了小集团相较大集团更具有效性,“激励”可分为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

从经济激励讲,小集团能够做到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仅仅是因为集体物品对个体成员产生了吸引,在一个很小的集团中,由于成员数目少,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总收益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所以集体物品常常可以通过集团成员自发自利的行为提供。从社会激励讲,包括声望、尊敬、友谊以及其它社会和心理目标。当不存在经济激励驱使个人为集团利益做贡献时,可能也有一种社会激励驱使个人这么做。如果对一件集体物品感兴趣,一个小集团的成员正好也是私人朋友或者同属于一个俱乐部,而集团中的某些人把提供集体物品的责任推给别人,那么这种行为即使短期内使他们经济上可以受益,但他们的朋友可能会用“社会压力”来迫使他们承担实现集体目标的责任,或者俱乐部会开除他们。这些措施都是很有效的,因为日常观察揭示出,大多数人很看重他们朋友和熟人的友谊,并且很看重社会地位,个人声望和自尊。

然而,经济激励社会激励只有在比较小的集团中才起作用。因为在大集团中,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即使自己为集体提供集体物品,通过这些物品而带来的集体收益可分给自己的份额又是少之又少,所以成员根本没有动力来为集体做贡献;其次,在任何大集团中,成员都不可能彼此认识,所以即使一个成员没有为其集团目标做什么牺牲,他的社会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最后,即使一个大集团的成员完全不顾自己的利益,他也不会理性的为集体提供集体或公共物品,因为他的贡献是无足轻重的。

除了考虑集团规模外,奥尔森还简要分析了集团结构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他指出:“一个集团,如果其成员对一件集体物品的兴趣程度很不平均,而且它希望获得的集体物品与成本相比极有价值(在一定的供给水平上),那么比起其他拥有相同数量成员的集团,他更有可能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由于集团成员的特殊性,个体的利益关切度也不同,可能会出现少数剥削多数的现象。

四、如何破解集体行动中的困境

1.集体成员的“不对称”

奥尔森认为集团规模越小越好,“在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平等的小集团中—即在成员的规模不等或对集体物品的兴趣不等的集团中,集体物品最有可能被提供,因为某个成员对集体物品的兴趣越大,他能获得的集体物品带来的收益的份额

就越大,即使他不得不承担全部的成本,他也会提供这种集体物品。”

2.“选择性激励”

只有一种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选择性”激励包括积极的激励(如某种非集团物品)和消极的激励(如强制)。奥尔森通过详细分析工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说明了大集团集体行动的达成必须靠强制或经济激励的方式。要注意的是,奥尔森所说的“选择性”不仅是对积极激励和消极激励及其程度的区别选择更重要的是强调激励源的“非集体性”。

五、对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评价

奥尔森放弃了意识形态激励,意识形态是有利于克服“搭便车”问题的,而且相当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比如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极大的凝聚作用,可极有力地促成集体行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网络逐步兴起,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舆论影响力大的特点,如果意识形态具有相当广泛的范围和较大的舆论压力,其作用对集团中个体的集体行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第四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批判也是值得商榷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统治其他被压迫阶级的工具,马克思相信:“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就是“有组织的人类利益集团”马克思强调个人自我利益,认为阶级都能意识到它们的利益。据此,自私的个人和自私的阶级采取行动实现各自的利益,组成阶级的个人采取理性的行动,就不会产生争取阶级利益的行为,由此奥尔森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阶级的理论与其假设的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自私的行为不相一致。但是马克思思想与奥尔森理论的侧重点并不相同。马克思所侧重的集团具有阶级性,在阶级利益及阶级特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阶级成员的确会为阶级利益牺牲奉献,这一点在各个历史阶段也是得到过验证的。

奥尔森受到的最大的批评莫过于“理论单一”的思想家,总是用一种简单的模型回答所有重大且复杂的问题。例如在现实集体中并不仅仅存在奥尔森理论中的“单次博弈”。在现实情况中,往往是集体成员通过一定的信息交流机制实现

“多次博弈”,最终破解集体行动中的困境。

实际上在社会科学中,越是高度浓缩,解释力越强的理论,其受到的批判越多。因为理论高度抽象的过程就是诸多变量被同质或抽象的过程,解释力极强。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理论被批判而否定其贡献。实际上,不受批判的理论也是没有贡献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