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已理解:

1、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定义,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学生,教师,教学内

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教学:科学还是艺术;(2)教心的作用:理论与实践;

未理解:无

第二节教心的发展概况

已理解:

1、发展过程:初创(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20~50年代),成熟(60~70年代),深化(80

年代以后);

2、教心的研究趋势:学习者的能动性,主体性;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社会环境影响;实

际情景影响;文化背景影响;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未理解:无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已理解:

1、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2、教育经验总结法;

3、教育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法:特点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自我评价;环节;

4、设计型研究;

5、研究步骤:科研选题,形成研究问题,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

6、研究的有效性。

未理解:无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已理解: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图式(同化和顺应)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平衡化

4、实验整理;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皮亚杰建构主义两个同等黏

土球改变大

小,薄厚等,

考察儿童对其

的变化判断影响认知发展

的因素中平衡

化的作用

具有自我调

节作用的平

衡过程是智

力发展的内

在动力

具体运算阶

段儿童质量

守恒概念获

得过程中平

衡化起作用

5、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新皮亚杰理论;

6、维果茨基的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观,心理发展观;

7、最近发展区;ZPD定义;

8、内化学说:自我中心言语;

9、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搭建支架

未理解:无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已理解:

1、个性与社会发展: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发展危机;

2、革新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3、自我意识: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

4、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体验;

5、自我概念:

6、自尊:自尊的三个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未理解:无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已理解:

1、个体的智力差异: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逻辑—数学智能,智力三元理论(分

析能力,创造能力,应用性能力)(斯滕伯格);

3、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

4、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奈欣斯三维理论,雷诺六维理论,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

5、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学习者;

6、认知风格:场依存与场独立;反思性与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

略);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7、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文化刻板印象,多元文化教育;

8、性别差异:性别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认同,资历和学业性别差异;

9、教育中的性别偏差:性别偏向,性别图示。

未理解:无

第三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已理解:

1、教师的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品等中的首席,反思

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2、教师的特征。

未理解:无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已理解:

1、舒尔曼认为的教的知识分类:

2、申继亮和辛涛的教师知识分类;

3、教师的基本信念:教育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对学生的控制,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4、及哦啊哈斯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所倡导的与所采用的理论;

5、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6、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

7、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情感投入:对学生的责任感,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与学生减

友好信赖的关系;个性品质烦躁型、胆怯型与整合型,具体—抽象型,教师的场定向;

未理解:无

第三节师生互动

已理解:

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维持期望效应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布洛菲与古德?教师对学生潜

力看法排队,

对待不同成绩

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

看法不同的影

证实老师对不

等成绩的学生

态度不同,学生

有不同的成效

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

的正确答案加以更多

强化,对高分学生有更

多提示

2、学生对老师的影响: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肯托和格尔分特?7~10岁的孩子对他

们教师的问题应答

或不应答,观察教

师对其的评价

学生对于教师

的影响

证实学生的

对老师问题

的反应使成

人看法不同

孩子有能力控制成人的

社会行为,且这种状况

(不善于教师交谈)可以

改变

3、师生的相互作用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多米诺?又极端分数的学生

分成不同的组,有

不同教法教学(遵

从与独立)相互作用的

不同风格对

学生的成就

动机不同

学方式和学生要达

到的动机之间有交

互作用,关于学习

方法的教学对于增

强独立思维倾向没

有结果

不同倾向学生分到

所属组是会更满意,

对老师评价也高

未理解:无

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已理解:

1、教师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

2、斯滕伯格的专家型教师;

3、莲蓉的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心理分析;

4、教师城战和培养的途径: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反思的

成分,环节,方法教师反思研究的背景,教师行动研究;

未理解:无

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已理解:

1、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

2、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精疲力竭型,狂热型,低挑战型;

3、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未理解:无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已理解:

1、学习的界定;

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3、学习的分类: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4、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5、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智慧学习,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

8、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终身学习,远程学习(教育),机器学习,真实性学习(真实性智力),

学习科学。

未理解: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的举例。

第二节学习与脑

已理解:

1、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大脑发育及神经发展,关键期;

2、脑的特异化与学习:侧化(特异化);

3、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未理解:大脑发育及神经发展中的举例P121页。

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

已理解:

1、学习理论主要解答的三个问题: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什么过程,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2、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华生为首的行

为主义学派,德国格式塔学派;

3、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托尔曼: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中介变量,

潜伏学习;班杜拉;

4、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信息加工理论,人本思潮;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皮亚杰,维果茨基。

未理解:无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已理解:

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条件作用实验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巴甫洛夫行为主义跟随食物给狗一

个中性刺激,狗逐

渐在只有铃响没

有食物下分泌唾

液刺激—反应

条件作用

实验找出生活中的

心理现象的原因,

如谈虎色变,学生

一考试就紧张焦虑

证明第一信号系统

和第二信号系统的

存在,人类的学习与

动物有本质区别

2、华生的行为主义:恐惧形成实验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华生行为主

义让一个婴儿从不惧怕有

毛的兔子(中性刺激)开

始刺激他惧怕兔子,到最

后害怕所有有毛的物体

有机体的

学习实质,

习惯的形

成遵循规

有机体学习实质

就是通过建立条件

作用形成刺激与反

应之间的链接的过

程,形成习惯,

习惯形成遵循

频因律和近因

律,学习是通过

受刺激惩罚相

继出现

未理解:无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已理解:

1、桑代克的链接主义学习论:

2、桑代克迷箱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桑代克行为主义联

结主义一只饿猫关在专门设计

的箱子,通过一些方法才

能打开,偶然一次碰开机

关,便开始学会如何开门

学习的实

质与学习

的过程

通过动物实验找

到人的学习特点,

学习是通过受

奖赏而进行的

3、提出学习率:准备率,联系率,效果律。

未理解:无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已理解:

1、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斯金纳箱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斯金纳操作性理

论条件讲老鼠放在有控制

杆的箱内,老鼠踏

上杆就会有始无落

下,几次后白鼠学

会自己取食

针对桑代

克的学说,

提出的理

证实操作性条件理

论的正确性以及人

类的学习预知的共

同点

操作学习的过

程是S—R—S

3、强化理论:强化物(一级强化,二级强化),普雷马克理论,强化程式(连续强化程式,间

隔强化程式;

4、行为的学习:塑造,连锁塑造;

5、行为的消退与维持:消退,维持;

6、行为的分化与泛化:先前物,线索。

未理解:行为的学习中的塑造连续接近。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已理解:

1、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学习与表现;

2、班杜拉的实验:交互决定观,学习与表现,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

论学前儿童观看踢打娃娃

的视频一组被表扬,一

组被责罚,第三组无结

果,观察其表现

交互决定观

认为个体环

境和行为互

相影响

新的学习与习得

行为表现的区别

学习者是否把

观察中习得的

行为表现出来

依赖诸多因素

3、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机过程: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4、行为主义新进程:自我管理,自我言语。

未理解:无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已理解:

1、格式塔学习理论

2、苛勒的实验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苛勒格式塔有黑猩猩的笼子外方式长短

不一但每一根都无法单独够

到香蕉的木板,几次尝试后开

始用接起来的木板探直觉核问

题解决的

过程

证明格式塔学

排除对学习中

产生的变化的

实质及其原因

一旦产生顿悟(偶然

学会的的方法)遇到

类似情境就能欧运

用领悟了的经验

3、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4、托尔曼的研究白鼠学习方位实验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托尔曼新行为

主义让一只白鼠在一个不同长

度通道的食物箱内寻找食

物,根据通道状况白鼠会选

择最佳的路线

行为主义同

知识,思维,

计划,推理等

概念的联系

证明目的行为

主义,整体行为

主义,符号—完

型说

将行为主义S—R公

式变为S—O—R o代

表机体内部的变化

5、未理解:格式塔学习理论中的在头脑中构建一种格式塔,它与图式的区别。

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已理解:

1、认知表征理论:动作性表征,映象型表征,符号性表征;

2、认知结构理论:编码系统;对新学科的学习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3、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性,直觉思维的价值,学习动机

的重要性;

4、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的学习的作用:提高智力潜能,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将

来做出的发现的最优方案和策略,帮助信息检索;

未理解:无

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已理解: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惰性知识,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过程: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

5、接受学习:教授教学的特点和性质;

6、教授教学的的原则和技术: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奥苏贝尔的序列组织,巩固原

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陈述性,比较性)。

未理解: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中的举例,逐渐分化原则中的包摄性水平。

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已理解:

1、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

2、学习过程: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

反馈阶段;

3、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学习层级说)外部条件;

4、教学事件。

未理解:无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

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已理解:

1、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经验论和先验论,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分类:六种: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

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控制论系统;

3、菲利普认为建构主义的两大阵营:心理上的建构主义(分为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社会(学)上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毛泽东,拉托等);

4、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知识观,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共同体),

情境性,教学观);

未理解:social construction的三个含义。

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已理解:

1、个人(认知)建构主义的概念和基本观点;

2、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缺陷;

3、生成学习理论:维克特罗提出,生成学习过程,环节;

4、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理想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结果原因:教师假想与学生原有认

知结构内容上存在差异有;原有认知结构内容上的,认知策络上的等;

5、认知灵活理论:斯皮罗提出,

6、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获得与高级学习

获得);

7、乔纳生的知识获得三阶段:结构良好领域结构不良领域,复杂结构;

8、随机通达教学;

未理解:无

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已理解: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2、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内化;维果茨基:自下而上的知识;

3、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

4、情境性认知和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学习),认知学徒制(合法的边缘参与)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贾斯珀历险故事)

5、支架式教学:定义,内涵,支架的分类,教学过程;

6、建构主义评析:学习者中心的心理原则:认知与元认知因素。

未理解:无

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已理解: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自我实现的人格;内在学习论;

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的学习),学生

中心的教学观;

3、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

未理解:无

第八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描述

已理解:

1、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学习动机,兴趣(三个层次),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动机与

态度:态度的概念,动机与期待及抱负水平;

2、学习动机的作用:引发作用,定向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

3、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4、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与外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未理解:无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已理解:

1、各派观点: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动机作用,认知派强调内部动机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及考

虑行为的结果,有考虑个人信念的影响;

2、强化论;

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七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

4、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定义,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因素:直接与替代经验,言

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5、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成就定义,个人成就动机(两个,力求成功,避

免失败),决定的三个因素;

6、动机实验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Atkinson &Litwin \ 五岁孩童在房间中用绳索

去套中间的一个木桩,观

察他们选择的位置

个人成就

动机

证明追求成功的孩子与避免

失败的孩子选择的位置不

同,切对结果的态度也不同

成就动机理论与

动机的期待—价

值理论的提出

7、Ts=Ms×Ps×Is;

8、Taf=Maf×Pf×If;

9、成就动机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量;

10、控制点理论:罗特提出,控制点定义(内控与外控);

11、归因理论:韦纳提出,成功失败的归因;

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提出,能力实体现(表现目标,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12、自我价值理论:科文顿的自我价值理论,动机类型划分:高趋低避型,低趋高避型,高趋高避型,低趋低避型(趋避成就问卷);

13、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划分。

未理解:控制点定义中的偶然性程度,习得性无助。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已理解:

1、教学吸引;

2、兴趣激发;

3、反馈和评定(评定)

4、利用学习结果反把握的原则;

5、奖励与惩罚:

6、合作与竞争:合作用性目标结构,竞争性目标结构,个体化目标结构;

7、归因指导:习得性无助。

未理解:无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已理解:

1、知识及其涵义:知识定义,知识的功能;

2、知识的分类:程序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梅耶);

3、知识的表征: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图式:(加涅,图示的基本特征),脚本,产

生式;

4、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知识的获得经过图式的积累的三种方式;

5、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6、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维克特罗,教学中的

策略;

7、概念的学习:结构,分类,概念定义,内涵,层次,概念结构理论(特征表理论,原型理

论,原型);

8、概念结构分析:名称,属性,定义,例证;

9概念的类型:日常挂念和科学概念,难下定义的概念与易下定义的概念,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连言概念,选言概念和关系概念;

9、概念的获得和运用:概念的获得,概念形成(布鲁纳假设—检验理论),同化(奥苏贝尔,

上位学习,下为学习,组合学习),运用(思维水平,知觉水平);

10、概念的学习和促进:概念学习的方式:规则—例子—规则,例子—规则—例子,运用

例子说明概念的三条原理,概念网络的形成;

11、错误概念的转变:错误概念(另类概念);

12、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13、概念转变及其过程:定义,认知冲突的引发,解决(胡森的原有概念和新概念的处理方式面对反常信息的反应,原理转变);

14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影响因素(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元认知能力,动机,对知识,学习的态度);

15、概念转变的条件;

16、为概念转变而教。

未理解:无

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

已理解:

1、迁移及其分类:学习迁移界定;

2、分类:不同方向(顺向与逆向),不同效果(正迁移与负迁移),不同范围(特殊与非特殊),不同程度(近与远迁移),不同意意识水平(低通路和高通路迁移);

3、迁移的理论与研究: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元素说)

4、相同元素说实验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桑代克行为主

义联结

主义

大学生依次判断大小和

形状不同纸张的面积

迁移程度

和情境的

关系

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程度越高,

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程度越少

相同要素说的提

5、概括化理论: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贾德小学生分成两组在水中

打靶,第一组教授有关

知识,第二组则自由发

原则和概

括性的迁

从经验中学的原理原则是前已

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刺激—反

应之间的关系

第二组成绩不如

第一组,而且在

了解原理原则和

实际情景的关系

时效果会更好

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

7、现代的迁移研究: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新争论;专家—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元认知与

迁移;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

8、为迁移而教:整合学科思想,加强知识联系,强调概括总结,重视学习策略,培养迁移意

识。

未理解: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的图。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技能的概括

已理解:

1、技能及其特点:技能定义,技能的特点;

2、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与习惯的关系;

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心智技能(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关系;

3、技能的作用;

第二节动作技能

已理解:

1、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种类;

2、动作技能的形成:动作程序图示;

3、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4、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操作的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5、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变化:;

9、动作技能得保持;

10、动作技能的培养:指导与示范,练习(练习曲线,高原现象,练习方式,练习时间),反馈;未理解:无

第三节心智技能

已理解:

1、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3、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4、心智技能的培养:原型模拟,心智技能培养中注意的问题。

未理解:无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已理解:

1、问题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界定,问题的分类(根据概括水平,关注焦点,内容特征,探究深度,领域范围,组织程度);

2、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3、问题解决的界定:问题解决的定义,解决问题的特点。

未理解:无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

已理解:

1、问题解决的模式:传统观点(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观点(内涵,问题的三个方面),

2、现代认知派模式:基克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式;

3、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杜威的五阶段论;

4、解决问题的过程四个阶段: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识别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含义,整体表征,问题归类);

寻求解决阶段: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评价结果阶段。

5、结构不良问题的阶段过程: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法,调整解决方案。

未理解:类比思维中的抱负水平什么意思。

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

已理解:

1、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反应定势,酝酿效应;

2、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教程,德博诺CoRT教程,批判性思维教程,弗斯坦的思维工程强化教程,问题解决模式;

3、专家和新手:专家知识,庞大的知识储备,独特的知识组织方式(专家和新手问题的差异);新手的误区;

4、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鼓励质疑,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帮助学习正确表征问题,帮助学习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未理解:无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已理解:

1、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与特点:创造性的本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定义,华莱士的四阶段论:准备,沉思,灵感或启迪,验证;

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4、智力等其他罂粟与创造性的关系;

5、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脑激励法,分合法,狂想类比,联想技术。

未理解:无

第十二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已理解:

1、学习策略的界定:学习策略的不同界定(将其视作学习活动步骤,学习规则,学习计划(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制定的复杂的计划);

2、学习策略的特征:主动性,程序性,有效性,过程性;

3、学习策略的分类:温斯坦的分类,丹瑟洛的分类,迈克卡的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

4、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信息加工过程和策略;

5、元认知知识:定义,包括的内容;

6、记忆的的分类: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过程性记忆;

7、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定义。

未理解:无

第二节认知策略

已理解:

1、复述策略:定义,

2、利用记忆归略:干扰,抑制和促进: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前摄促进,倒摄促进;首因和

近因效应;

3、合理复习:及时复习,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

过度学习,自动化,亲自参与,情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

4、心态、态度和兴趣;

5、精细加工策略:定义,记忆术(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

键词法,视觉想象;

6、灵活处理信息: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7、组织策略:定义,几种重要的:列提纲,作图表:系统结构图,概念关系图,运用理论模

型;

未理解:无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已理解:

1、元认知的结构:定义,元认知知识:定义,细化分;元认知控制:定义,控制方面,包括

内容;

2、元认知策略:定义,

3、元认知策略分类:计划策略定义,监控策略(定义,领会监控,集中注意,调节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定义,包括内容;

5、时间管理策略:内容,时间排序,有效时间的使用,学业求助策略,学业求助过程

未理解:无

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

已理解:

1、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有效学习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效能感;

2、常见的学习策略:划线,做笔记(方法,类型,意义,教师促进学生做笔记的方法),写提

要,PQ4R,提出策略(提问类型,提问的序列,提问中注意的问题);

3、策略促进的方法:直接教学(定义,举例);交互式教学(方法,策略,举例)脚本式合作

(定义,举例)。

未理解:无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已理解:

1、品德的基本界定:定义,品德与社会道德:道德定义;品德与个性;

2、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心理结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社会规则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谢里夫社会心

理学

一个人在黑屋中观察烛光

的时候有“自运动现象”;

而一组人观察一起观察

品德与社会

道德

社会规则的形成一组人相互影响,最终中

达成一致,聚至一个共同

的平均距离

4、品德发展的实质;

未理解:无

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

已理解:

1、道德认知德发展: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他律阶

段,自律阶段);

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阶段理论(前

习俗阶段,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对科尔伯格的批评;

3、道德情感德发展:弗洛伊德的道德观:本我,超我,自我;儿童道德发展

的强大推动力:自居作用,自我惩罚,内疚;

4、人本主义情感取向道德教育研究:价值教育的目的;(真诚,接受和信任,移

情性理解,主动倾听);

5、有关道德情感的移情研究:定义,亲社会行为;

6、道德行为德发展: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抗拒诱惑,赏罚分明,模仿学习)

实验者流派实验内容研究方向实验目的结果

班杜拉罗斯社会认

知理论

66名儿童分成三组面对同一

攻击行为的不同对待结果

培养道德的方法

中的赏罚的作用

运用赏罚的

培养品德

看到惩罚的孩子比其

他两组表现都好

雅科布松

三种方法第一组熟悉对立的

道德标准,自己判断自己的行

为;第二组请别人判断,告诉

儿童,第三组请别的儿童判

断,让儿童认识自己的恶的行

为是否符合恶的标准

自己行为和道德

标准的对照

探讨哪些行

为可以促进

儿童吧自己

行为和道德

对照

第三种方法最有效,

第一二种则效果不佳

未理解:超我指什么:外部力量,内部超越思维的想法?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已理解:

1、品德的内化过程:社会规划的依从,认同,信奉;

2、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父母道德观念,家庭人员的构成),社会

环境,(风气,大众传媒)班集体与同辈团体,自身的智力水平;

3、品德培养的方法:道德认知的培养:言语说服(单面与双面论据,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小组道德讨论,道德概念分析;

4、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移情能力的培养,羞愧感;

5、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集体决定步骤,道德自律(自律行为的环节);

6、品德的综合培养方法:案例研究法(呈现案例,找出可能选择,探究,做出决策)游戏和

模拟,(角色扮演);

7、未理解:无

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已理解:

1、过错行为与不良行为:定义,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定义,表现),学生的过错行为(定义,

表现);

2、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微观社会中的消极影响:家庭(家庭结构,功能不良因素的消

极影响)与家庭教育活动,学校教的缺陷(表现);

3、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良行

为者的心理特点,(物欲型,性欲型,精神狂躁型及造成的心理原因);

4、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未理解:无

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已理解:

1、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促进学生学习,课堂行为与交流,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

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行为目标表述法(梅杰,目标内涵,重点)认知目标表述法(部分,

作用),综合方法;

3、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三种类型:认知,目标,情感;

4、认知目标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5、情感目标的分类:接受,反应,形成价值挂念,组织价值挂念,价值体系个体化;

6、动作技能的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7、教学目标的设计:列举学习内容和行为,任务分析(定义,例子);

未理解:无

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

已理解:

1、直接教学:定义,罗森塞恩提出的教学过程;

2、探究学习:定义,活动方面,程度,模式;

3、基于问题的学习:内涵,特征,选择问题情境特点;

4、合作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要素,学习方法;

5、个别化教学:意义,程序教学(定义,斯金纳的直线式学习,克劳德的分支式程序图解,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独立学习,适应性学习,个别辅导);

未理解:无

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

已理解:

1、课堂空间:原则,设计形式(基本,特殊)考虑因素;

2、教学组织:全班教学,小组教学;

3、教学媒体:媒体的选择,媒体的呈现,(斯威乐认知负荷定义,分类),信息技术与教学的

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门的学习系统环境和软件工具,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影响因素);

未理解:无

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已理解:

1、课堂管理:相关概念:课堂及特征,课堂气氛纪律;

2、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高中阶段的管理;

3、课堂管理的目标:教学时间划分。

未理解:无

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

已理解:

1、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设计步骤,目标;

2、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

3、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鼓励投入学习:动量;预防不良行为:明察秋毫,关注整

体,转换管理;处理纪律问题:非言语线索,表扬学生好的行为等;

未理解:无

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已理解:

1、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2、行为矫正原则;

3、实用行为分析程序:分类:以家庭为背景强化,日志卡,整班代币强化,集体绩效系统

未理解:无

第十六章学习评定

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

已理解:

1、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评定,测量;

2、学习评定的重要性:评定的功能,作用;

3、学习评定的模式:传统,动态,课本评定的模式;

4、学习评定的的方法: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定;常模参照评定与标准参照评定,正式

与非正式评价,团体与个人评价;

5、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方式

6、良好的评价指标:效度,信度;

未理解:无

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已理解:

1、标准化测验类型: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韦氏智力量表;

2、成就测验:定义,项目类型;

3、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优点:客观化,计划性,可比性,对它的批评:不能促进学习,

使用条件严格,未必真正公平;

4、测验的新发展:智力测验的变革,计算机化的适应性测验;

未理解:无

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

已理解:

1、教师自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区别:

2、设计测验前的计划:确定目的,确定考擦学习结果,列出包括课本内,写出考试计划;

3、教师自编测验具体形式:客观题(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与主观题(论文题),选择性

反应题(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构造性反应题(完形填空,论文题);

4、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

5、学习理论的启示;

未理解:无

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鉴定结果报告

已理解:

1、真实性评定:定义具体方法(概念图,案卷分析);

2、操作品定:内容,操作品定任务,评分标准,观察(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

表);

3、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评价的步骤,评分体系。未理解:无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c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测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和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 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 (2)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 )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5)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7)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8)自然恢复: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重新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9)泛化:将所习得的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汇总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身心发展因素论人物: 单因素: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派——环境决定论。 爱尔维修——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皮亚杰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 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略) 内发论:孟子、格赛尔——强调身心成熟机制的重要性。 外铄论:墨子、洛克、华生、荀子——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目的理论人物: 个人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孔德等——自然潜能,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福禄贝尔等——合格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生活本位论:生活准备说:斯宾塞——为未来准备,课程论。 生活适应说:杜威——适应当下生活,教育即生活。 内在目的论:杜威——教育即成长、生活 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李特 全面发展说:马克思——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结合。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强调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四、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化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发现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教师是“促进者”,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来促进学生成长非指导性教学 五、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联结主义的原理 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鲁姆——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的学习时间的教学 暗示教学模式:乔治?洛扎诺夫——通过各种暗示,调动学生无意思活动的教学 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克拉夫——选择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教师是引导者六、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皮亚杰,科尔伯格——强调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来诱发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 体谅模式:麦克菲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价值澄清模式:路易斯?拉斯——强调学生在社会众多价值观中自主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 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3.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903年 C.1907年 D.1913年 1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1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 A.廖世承 B.陈鹤琴 C.潘菽 D.朱智贤 16.《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金纳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 ) A.研究心理现象 B.对心理进行测量 C.获取心理数据,区分心理高下 D.研究、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等 18.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19.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