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汇总

马哲论文汇总
马哲论文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学号姓名dingguo 中文名称: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学校:中南大学

专业:机电工程学院

关键字:大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相关性

论文简介: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世界中的、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文:

(一)、关于价值观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也可以说,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

同时,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学习的潜力、学会创造与创新、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国家也很重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提出价值观教育的多层次原则,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关于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可以这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我们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

状态。然而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三)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他是区分不同个体与差异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是个人对周围世界的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

有人在对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发现调查发现,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学生面对生活态度更积极主动,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清楚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较强,对理想就业有把握;不健康心理的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意义认识不够清晰,总体还是积极乐观的;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则有点消极,对社会和他人持有怀疑态度,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强,但仍很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取向,渴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又有人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发现,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造成的,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干预,而不能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学习问题(知识价值观)、社会认识问题(世界观)、个体发展(人生观问题)、特殊价值观问题(恋爱观)等。在心理辅导中通过对咨询者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干预和引导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不可否认,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对心理健康影响不同。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的定义中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态度,具有维持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要人们在挫折面前看到光明的一面,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现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则强调了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境。然而,传统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一面。若价值观过分强调社会取向而压抑个体取向,这必然造成人格上的依赖性、求同性以及自我的萎缩,甚至产生自卑自怜、自轻自贱的意识。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凡是与道德礼教相违背的言行都不予许,要求人们慎独、谦虚。这样往往易于使我们的需求情感受到过分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必要的宣泄,其结果是容易引起焦虑不安、谨慎退缩、疑心多虑、易于形成强迫性倾向。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而进取型与知足型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两种价值手段。进取型价值取向者主要表现为追求较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以积极的努力奋斗的态度对待人生,希望主动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多地着眼于未来;知足型价值取向者的人生价值目标不高,追求较为安定的生活与协调的人际关系,较为满足获得的哪怕是点滴成绩,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生活。对于进取和知足这两种价值取向,研究发现知足型和进取型学生的幸福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首先,进取型学生对事业成功和为社会作贡献感到更幸福,知足型学生对有知心朋友和有温暖的家感到更幸福。其次,进取型学生更注重未来的幸福,他们对未来幸福的信心度较高,再次,进取型学生更注重创造、奋斗、劳动等幸福手段,知足型学生更看重金钱对幸福的影响。最后,进取型学生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更能承受住追求幸福中的挫折。所以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同样心理健康对价值观形成有基础性作用。从内容上看,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而从心理结构上看,价值观包括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指对事物价值

属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对事物价值大小的认识、评价。一个人对事物形成价值认识的同时,相应的也产生了对他的情感体验。当一个人认识到某事物能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时,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情感,或尊敬他、或同情他或喜欢他,而当一个人认识到某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有害于自己或他人时,就会鄙视它,憎恨它,厌恶它。意志因素是指一个人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根据自己的选择性情感体验,采取措施,克服困难,以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确定的价值目标的心理过程。这就是价值观的心理学内涵。从这个心理学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健康的心理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

大学生是形成影响人生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又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因此,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我们中南大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做的很不错。然而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有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裴秋宇老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

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明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他们开展了许多诸如心理沙龙、心理交流等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队伍正在逐渐成长。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许多高校学生自发地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一些同学还自编自演心理剧来宣传崇尚心理健康的新潮流。黑龙江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晓萍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心理的健康与否会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影响人的一生。

(五)总结

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 彭晓玲、周仲瑜、柏伟、熊磊:《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③ 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年5月

福建农林大学本科课程论

论文题目:对对立统一的理解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专业年级: 08金融

学号: 081431011

姓名:谢亚萍

成绩:

2010年 6 月 6 日

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更是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以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统一性指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指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二、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紧密联系的。统一说的是对立面双方的统一,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始终贯穿于矛盾的统一性之中。斗争指的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双方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相互依存着,相互渗透着。双方在斗争中相互转化,相互过渡。三、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却是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性始终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同时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四、矛盾双方在统一与斗争中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在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变化,以致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相当的重要,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所要揭示的,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对立统一规律所要揭示的,即所谓联系实质上就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就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具有完整和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而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它们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矛盾。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史源远流长,早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了。在中国古代,《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

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欧洲古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将对立统一的思想包含在内。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用唯心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的理论中吸取了精华去其糟粕,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毛泽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许多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在内。他的《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矛盾问题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全面考察和系统阐述了矛盾规律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将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中国革命所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舞台。

逆向思维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其实逆向思维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它用途,无疑是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再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对立统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逆向思维会使你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从而制胜于出人意料。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在思维上的运用有突出表现而且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运用,曾经有人说过,艺术需要哲学,设计更需要哲学,不懂哲学的艺术家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不懂哲学的设计师更不是真正的设计师。。纯艺术和设计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是统一的,纯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把他的生活经验用某种艺术形式展现给艺术欣赏者。给人以精神上的美感就是它的目的,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声。而设计艺术给人们带来实用和美观结合的产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是设计者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然而它们在所运用的原理和工作的方式上又是对立的,实用性原理是设计主要考虑的,美学的因素是其次才考虑的,所谓设计出的作品可以是不美的但一定要是有用的。而研究纯艺术的艺术家们可以不考虑作品的实用性而专门研究美学因素和个人风格,它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抽象的,设计作品却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内容。在这对立统一中,只有真正做到和谐统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艺术家才是真正了解冰冻的艺术的艺术家,才能得到人们认可的艺术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前行的道路上,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不尽如意的事情。人生的道路一直是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是不现实的,所谓人生八九不如意,不如意

的境遇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时常都会遇到。好与坏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有好就会有坏,就像美丽和丑陋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我们不能单单看到他好的一面或者单单看到它坏的一面,诚然我们的确无法改变将要发生的事,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把坏的一面尽量向好的一面转化,做到对立中找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比如: 对于急风暴雨的恶劣天气,不如超脱一些把它当作一种景色来观看或者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记录,说不定会有别样的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如果我们真的能看破对立统一规律的真谛,并把它应用于生活与工作中,那么或许我们就不感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了,也就不需要什么心理医生,或许连医院的病人也会急剧减少吧!

福建农林大学本科课程论

论文题目:对对立统一的理解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专业年级: 08金融

学号: 081431011

姓名:谢亚萍

成绩:

2010年 6 月 6 日

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更是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以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统一性指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指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二、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紧密联系的。统一说的是对立面双方的统一,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始终贯穿于矛盾的统一性之中。斗争指的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双方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相互依存着,相互渗透着。双方在斗争中相互转化,相互过渡。三、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却是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性始终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同时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四、矛盾双方在统一与斗争中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在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变化,以致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相当的重要,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所要揭示的,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对立统一规律所要揭示的,即所谓联系实质上就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就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具有完整和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而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它们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矛盾。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史源远流长,早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了。在中国古代,《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

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欧洲古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将对立统一的思想包含在内。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用唯心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的理论中吸取了精华去其糟粕,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毛泽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许多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在内。他的《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矛盾问题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全面考察和系统阐述了矛盾规律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将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中国革命所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舞台。

逆向思维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其实逆向思维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它用途,无疑是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再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对立统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逆向思维会使你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从而制胜于出人意料。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在思维上的运用有突出表现而且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运用,曾经有人说过,艺术需要哲学,设计更需要哲学,不懂哲学的艺术家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不懂哲学的设计师更不是真正的设计师。。纯艺术和设计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是统一的,纯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把他的生活经验用某种艺术形式展现给艺术欣赏者。给人以精神上的美感就是它的目的,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声。而设计艺术给人们带来实用和美观结合的产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是设计者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然而它们在所运用的原理和工作的方式上又是对立的,实用性原理是设计主要考虑的,美学的因素是其次才考虑的,所谓设计出的作品可以是不美的但一定要是有用的。而研究纯艺术的艺术家们可以不考虑作品的实用性而专门研究美学因素和个人风格,它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抽象的,设计作品却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内容。在这对立统一中,只有真正做到和谐统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艺术家才是真正了解冰冻的艺术的艺术家,才能得到人们认可的艺术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前行的道路上,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不尽如意的事情。人生的道路一直是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是不现实的,所谓人生八九不如意,不如意

的境遇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时常都会遇到。好与坏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有好就会有坏,就像美丽和丑陋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我们不能单单看到他好的一面或者单单看到它坏的一面,诚然我们的确无法改变将要发生的事,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把坏的一面尽量向好的一面转化,做到对立中找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比如: 对于急风暴雨的恶劣天气,不如超脱一些把它当作一种景色来观看或者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记录,说不定会有别样的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如果我们真的能看破对立统一规律的真谛,并把它应用于生活与工作中,那么或许我们就不感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了,也就不需要什么心理医生,或许连医院的病人也会急剧减少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

马哲论文---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论文 题目: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的潮流,而这种潮流在经济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全球化 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与发展前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利与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文: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 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 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 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 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 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起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地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也没有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 进行具体的回答,但是在马克思相关的著作中却集中体现了他的经济全球化思想。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明确,是欧洲的大工业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 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并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马克思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对全球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做出 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 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 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特征的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关于网络利与弊之马克思主义论文

关键词:网络的普及性;大学生自制力;网络双面性;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的时代,网络如同大海汹涌澎湃的浪潮,越来越猛烈的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上网似乎成了现代人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们,已经成为上网族中的主力大军。然而正是他们这一群人对于网络的使用行为,与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 大学生都较早的接触网络,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正是因为我们如此之早的接触网络,习惯了网络的世界,往往就会沉迷于网络,甚至如果家里没有电脑,还可能跑到网吧去玩。据有关调查所显示的“经常上通宵网”的被调查学生占总数的17%。有人会因为通宵网便宜而选择他,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沉迷网络游戏,当然,这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少通宵上网,11%的同学从不通宵上网。而在问到是否能把握自己的上网时间时,46%的人能大体上控制上网的时间,37%的人有时会上网上瘾,当然会似乎有些例外的,比如说有 8%的人是属于想控制但意志力却不强,一上就会忘记的同学,至于剩下的9%则是没有时间概念。这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平时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后学习看书的时间太少,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能够适当安排上网时间的。 从上网的目的看,学生上网的目的很多,主要的大概就是查找资料、听音乐、玩游戏等。其中最多的是玩游戏有63%,而查资料的只有11%。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只局限在娱乐游戏方面,而真正的利用网络来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是较少,这正好跟学生上网娱乐的动机打发时间相吻合,同学能真正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是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现在网络游戏非常盛行,对于游戏,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虽然游戏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开心的一面,但是如果一旦陷进这个漩涡,就会如同犯上毒瘾一样,难以自拔。所以自制力不好的学生最好不要去玩网络游戏,一旦上瘾后果就严重了,甚至听说有些人为了玩网络游戏,玩的没天没夜,结果猝死在电脑前。 从网络的依赖程度看,现在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有的甚至淡漠了友情和亲情,他们处于自己的一个封闭的世界,不理会外界发生的事。而还有的同学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有的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有些人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电脑为伴。由此可得,现在大学生对网络的这种迷恋是一种精神依赖的表现,也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同学们对于网络的利弊有不同的看法,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两者相当。其实,网络本无利弊,关键在于上网之人。学了马哲,知道人应当发挥自身能动性,上网也是如此。有时,利与弊只一线相隔,主要是看上网之人是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只要把学习与娱乐两者分清楚我们大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加强我们的学习。 通过对这个问卷的分析,同时结合本学期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深入了解,对知识进行层层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共产主义者认为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很多人对于共产主义的误解是一个逻辑上的归谬,大致是认为共产主义必然导致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人性本善”,于是试图以批判“人性本善”来展示共产主义的谬误性,但是这显然是并没有意义的做法。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形式逻辑的结果,而是个辩证法的结果,人本性是社会关系总成的产物,而人与客体世界能够被衡量的是劳动制成品,也就是借由劳动过程。客观世界,人本身的趋利性,实际上是异化过程后,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方通过强迫劳动对于劳动者本身脱离领有状态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占有,以及劳动者出于自保的实践行为,本质是社会关系中劳动异化和生产资料可估产生的一对矛盾使然,而并非什么人性本质。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追求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之所以设想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那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使人性异化,导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单一的按劳分配代替按生产要素分配。但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身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们不过是实现人性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时可以有多种手段,人们应该在诸种手段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一个手段是最优的——收益最高,成本最低,而不能把其中某一种手段当作目的,既不能为了公有而公有,也不能为了私有而私有,否则就本末倒置,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邓小平的“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是严格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典范,而左倾主义的“草论”(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则是误把手段当作目的的标本。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

题目《哲学观点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残酷的现实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一幕一幕的上演着,凶残的枪声,悲惨的叫声,无情的风声弥漫在那片充满悲剧的沙漠上,暴利驱使着人们的贪婪,羚羊被残杀,濒临灭绝,人们的理性,信仰被利益所掩盖,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反思人与自然到底应该怎样相处······ 关键词:客观规律和谐发展联系矛盾实践与认识 正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生存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的运动也存在它的规律人们的实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客观规律性的观点。人也不能肆意的改变自然的规律,只能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认识和发现自然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因此承认自

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从自然中来,依存于自然,要和自然和谐发展;人有能力改造自然,要使自然符合人类的需求,也要保护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人对于自然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要保护现存自然原始环境,以便认识、利用自然资源;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最终要回归于自然;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系统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利用和发展自然,尽可能的利用自然为我们谋福利,若是我们不适度的利用,而是肆意的破坏,那我们就会和自然一起灭亡。因此,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存在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关系,而且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矛盾才不会被激化。否则,矛盾的双方在斗争中会两败俱伤。 首先,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具体体现在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就是能够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所以必须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发展环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往往过分注重斗争性的一面,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总是以“人定胜天”的思想盲目的自以为是。当人类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时,自然会让人类付出更大的代价。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却忽视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水资源危机、森林惨遭毁坏、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环境问题,最终

马哲论文 我与自己做斗争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每一个人似乎都明白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但在生活之中,我们与自己的斗争中,真正能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却是少之又少。我们常常感到另一个自己的强大,在和自己的斗争中,有多少次不得不败阵而逃。然而,我们却依然向自己发起了宣战——战胜自己,塑造一个更为完美的人生。 在人生中,我们与自己相伴相随,既为敌人,也为盟友。一方面,自己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让我们倍感挫折和痛苦。而另一方面,自己却又以他的阻力磨励着我们的意志,带给我们强劲的动力,让我们不断的飞跃,从而获得质的提升。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收获,不断成长。 我们追求上进,渴望成功,一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我们又有另一个自己,懒惰,享乐主义。于是,我们与自己不断的做着较量。当我们想要进步时,另一个自己就出来捣乱,引诱我们说:“别那么努力了,你看大家都在尽情享受生活,不是过得很快乐吗?”于是,我们便有了犹豫,有了困惑,有了迟疑。我们开始放缓前进的脚步,思索“人生是否要及时行乐呢?”,人生苦短,为什么要与自己过不去呢?不如停下来歇一歇吧。然而还未等我们停顿脚步,卸下梦想。“我们”已然从心中跳出来,对自己疾言利色,“你怎么能容忍自己没有追求,过着庸俗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又有何价值可言?古语有云:‘浪费别人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难道,你也要准备慢性自杀?’”于是自己在这样的呵斥之下,不由惶惶然,不得不收起了及时享乐的思想。我们窃喜,“狭路相逢勇者胜”,瞧,我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 我们做事坚韧执著,不达目的不言放弃。而另一个自己,却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做工作的时候,我们总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以我们的勤奋踏实、兢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像。而另一个自己,却对我们努力营造的美好形像,想法设法给予最大程度的破坏。我们惶恐、愤怒,却又深深无奈,沉陷于自己情绪的潮流中,如风雨中飘摇的小舟。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到了另一个自己的无限强大。我们苦苦挣扎着,奋勇抗争着,在这场与自己的争斗中,我们时有力不从心之感,并感到深深的痛苦。然而,我们却不甘于认输,我们不能容忍把我们打下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让。我们咬咬牙,说,不能屈服于自己的懒惰,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有头无尾之感。所以,我们得奋起与自己相搏,当我们跨越了一道道由另一个自己设置的障碍时,我们感觉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我们又一次获得了成长,我们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原来,另一个自己并非不可战胜。 我们自信自尊,有一颗美好而纯洁的心灵。但却常常被另一个自己的自卑心理所折磨。自卑的心理,在另一个自己心中扎下了深根。能力不如别人时,自卑;长相不如别人时,自卑;经济条件差于别人时,自卑。自卑就像一种毒药,沁透心灵;自卑就像一条毒蛇,盘踞心底。当我们被自己的自卑心理深深折磨时,我们感到压抑、感到痛苦、感到愁闷。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挣脱自己自卑的桎锢,我们想,不能任由自己的自卑毁掉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不得不在生活中寻求那些强者,给我们做坚强的后盾。当我们看到生活中,不如我们的人,却活得恣意而快乐、自信而坚强时,我们不由感到了惭愧。怎么能在自卑面前低下高贵的头呢?于是,我们不再害怕自己的自卑,我们对自己说,“别妄想用自卑将我打败,生活,会永远向强者敞开怀抱。”于是,我们努力一次又一次战胜了自己。并在驱逐自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强大。

马哲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面包与爱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面包与爱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来自马克思历史主义唯物观。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式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无法保障的,就 如同没有地基的大厦,摇摇欲坠。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中, 爱情也须受到物质的约束。现实生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备受欢迎的一部美国电影名叫《当幸福来敲门》, 剧中,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事业不顺,生活潦倒,只 能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靠卖骨密度扫描仪为生妻子因为不能忍 受穷苦的生活,独自去了纽约。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 资专家Chris Gardner。像这样的实例数不胜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门当户对”这一说法,双方经济平衡至 关重要。倘若双方经济差距巨大,婚姻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一些 现代都市爱情剧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比如《北京爱情故事》、《裸婚时代》、《小夫妻时代》、《蜗居》、《上门女婿》等等, 这些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夫妻双方经济基础不对等,导致很 多问题。通过看这些电视剧,我总结出一下几点: 1、收入多的一方容易有优越感,容易滋生颐指气使念头,容易产生对家庭决定权的独占感,容易限制对方自由,容易说:你吃我的喝我的,就要听我的!即便有的时候没有说,但无法控制自己有的时候这样做或者想这样做。 2、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的一方容易产生自卑感,容易产成压力,抑郁,容易在金钱使用的问题上思想负担过重,容易对对方一句普通的话产生猜疑,容易对对方本是合理的家庭收支计划产生反感,时间久了形成心结。

马克思期末论文

1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共产主义 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始,共产主义开始在理性化程度不高的东方民族中流传。马、恩在首次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以问答形式对共产主义做出了类似的定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指导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要在全世界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彻底消灭产生一切罪恶和邪恶的根源即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彻底摧毁一切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的最后堡垒。 科学的共产主义 科学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二, 生产资料的占有

马哲思想小论文

马哲思想小论文 导读:马哲思想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经过一学期短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特别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何为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

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能够指导现实学习、生活,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智慧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领略其博大精深,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理论,使自己生活在高品质中。 【马哲思想小论文】 1.研究性马哲小论文 2.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

马哲论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年级专业:10级公共关系姓名:秦雪学号:010******* 被奉为欧洲哲学的奠基者的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意谓这样的生活不是通过世俗的物质的方式,而是要透过理性,审视人的生命的终极需求,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正逐渐被世人认同。 苏格拉底虽然平生未曾著书一本,但他的思想与言论却对欧洲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死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他,自称牛虻、知识的“助产婆”,并以此为荣。他最终被雅典民主派以“毒害雅典青年子弟”等罪名起诉,并于公元前339年饮鸠而亡。这一年,苏格拉底七十岁。中国人说,七十岁乃是古稀之年——中国人为能够活到七十岁而自豪、珍重,但苏格拉底在审判中则拒绝为自己生命的存活而求情。在法庭上,他的言辞被学生柏拉图记了下来(《申辩》),然后,我们知道,他说过:“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另有一句箴言,铭刻庙堂,是可与其意思相映照的,叫做“认识你自己”。可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往往会蒙蔽我们的眼睛,往往会让我们走过一些弯路。要想真正的认识自己,真正的审视自己所过的生活,苏格拉底的箴言的确值得我们去深刻借鉴。而如何“认识自己”?凭借什么而能“审视生活”?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在我看来,我们的生活要经过理性的、客观的、认真的审视,才能更好的活着。对社会、家庭责任和个人健康,需要通过不断的追求,需要通过理性的审视,才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这里的审视,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检验。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为什么呢?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些启示。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开水时,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来的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把青蛙先放入冷水然后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开始因为水温舒适而悠然自得,随着温度慢慢升高,它也慢慢适应,当温度到了它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无力挣脱,被活生生的煮死。 由于缺乏理性,青蛙进入了一个不该进入的命运轨道,并且被动地适应着,糊涂地承受着,随着对渐变的适应和习惯,逐步失去戒备,慢慢无力抵抗,最终招致悲惨的结局。在现实生活中,突而其来的大敌,或者非常明确的坏人,会使人立即戒备防范,往往不会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期末论文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学习马克思主义后的心得体会 班级: 姓名: 日期: 内容摘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学会了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时从实际出发,反复实践去认识事情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地认识社会主义及深思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更要相信,社会主义将在我国逐步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关键词:联系:认识:实践:发展 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了马概,我对马概的许多基本原理有了系统的了解,学会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概)后的心得体会。 一、事物是联系与发展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

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并思考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帮助我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普遍存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也存在各自的特点,既然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解决现在许多像我这样的大学生所面对的最大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是积极争取还是消极认命。在学习马概之后,我想我们应该知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无论现实是多么的骨感,矛盾总有解决的办法。我们有足够资本去努力奋斗去争取去把握属于自己的明天。 二、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再而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

马哲论文,我的存在及根据

我的存在及根据 摘要:我,即是人。便可将题目理解为“人的存在及根据”。第一、二、三段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对人及人的存在的界定。马克思主要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人的存在,“现实的人”有着丰富的内涵。第四段写人的存在的条件。人的存在所依赖的条件包括劳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第五段写人的存在的方式。第六、七段主要写人的存在的多重属性。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历史性包含着能动性相结合的矛盾的综合体。人的存在的各个属性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人性的完整结构。以上即为人存在的根据。 关键字:人的存在,条件,方式,多重属性 马克思人的存在论是立足于“现实的人”来谈人的存在的。在他那里,人就是指“现实的人”、现实的存在物、具有现实性。马克思始终把人看作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强调人的现实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研究“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哲学史上有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也说过“现实的人”、“社会的人”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实际上他所讲的仍然是抽象的人,不现实的人,因为他对“现实的”、“社会的”概念理解错误。就像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从形式上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性论与旧人性论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旧人性论把人性当成亘古不变的东西,把人看成是抽象的、凝固了的存在物,但从根本上来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对其不能进行简单的理解。

马哲论文一切从实际出发(偏口语版)可以做演讲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论文

马哲论文一切从实际出发(偏口语版)可以做演讲 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论文 作为一个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总想着用我们微不足道 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无法看清自己,也 就用错误的方式去改变世界,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得遵从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导我们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初恋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 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 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个竞争愈演愈烈的21世纪。社会对 我们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再加上多次的金融危机。人才市场 趋于饱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这不仅 仅是国家要重视,家庭要重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重视,我们这 样在读的大学生要重视,甚至连那些还没进入大学的学生也要引起 重视。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所以大家都要好好把握。根据自己的 实际条件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比 如说我们,为什么我们当初会选择现在的专业呢。肯定是经过我们 自己的深思熟虑的。我还记得当初我选专业的时候,各种选择摆在 我面前让我眼花缭乱的。金融类的专业工资高待遇好,但是她的需 求没那么多,科研类的专业高精尖,但是我对此没有兴趣。我选择 了现在的专业,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正在实施科教 兴国的战略,需要大量的教育人才。所以选择这个,满足社会需求 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非常实际。但是人生不仅仅只有那么一次选择,将来我们毕业了,我们还要做出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那时候的 情况又和现在不同了,我们又要因时制宜,考虑各种现实的情况, 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我们自己的路。

马哲论文(很不错的哦,2000多字)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 《共产党宣言》引文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1、反动的社会主义。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共产党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读完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我对我们中国的共产党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相信共产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代表先进的党。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救星,就像歌里所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上世纪,共产党在中国经历许多风风雨雨,终于成就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在今天,共产党已经是中国的执政党,正引领着中国不断开拓新道路,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军事战争和阶级斗争的年代,共产党与资产阶级做斗争,与地主阶级做斗争,与帝国列强做斗争,在实践中不断证实了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像宣言里面所说:“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我觉得整个宣言几乎就是在论证共产党是必定会存在并且战胜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从它列举的种种理由和事实中,我已经是深信不疑。 今天的共产党,依然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考验。论证的不是它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它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考验的是它是否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整个中国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整体态势良好,共产党的领导受到了大多数人们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

马哲论文——(原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是爱情的基础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决定了其上层资本主义为资本家们服务,而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步跨越到共产主义。这里,想谈谈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今社会的“经济爱情”,其实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只注意到它对社会整体上的影响,却没有关注到具体的“抽象爱情”上来。在父母庇佑的下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爱情往往脱离了实际,没有物质做基础的爱情。 关键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物质;爱情;基础 Abstract: The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from the Marxist concep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decisions of its upper capitalism capitalists who service our country's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our country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not in one step to communism. Her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odern society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economic love", in fact, f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ny philosophers and social scientists have only to note its impact on society as a whole, but not concerned about the specific

马哲理论论文

马哲理论论文 科学认识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 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它把自然界,尤其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人与物解读为一种数学符号式的东西,这种把客观对象演变为认识对象的过程,由于没有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对象被符号化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没能把认识论建立在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因而必然呈现出与人的生活世界和直观世界相脱离的特征;同时,由于它不认为解释者自身也处在它所解释的对象之中,因而的确无法面对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论的“欺瞒”和“理论的总主宰”的问题。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从古代的经验直观世界,到近代的认识世界的发展,都应该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我们不能因为它从结果方面来说具有主体中心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缺陷,就从根本上否定认识论阶段的理论意义。 而一旦站在越出认识论的思维层次上来理解克服近代认识论缺陷的问题,那就很容易走向现代西方的那种存在论哲学,因为最简单地克服就是放弃,就是转移理论场地,但游历过黑格尔思想的人都知道,放弃毕竟不是扬弃。海德格尔式的存在论哲学用强迫遗忘的办法,放弃了近代认识论业已取得的理论成就,同时也放弃了对现实生活的理论反思。因为认识论在某个发展阶段不自觉地投入了资本和拜物教的怀抱,就根本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的思路,这多少有点因噎废食。在海德格尔希望通过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通过放弃理论反思,走向存在理解的地方,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走出的是全然不同的思路。在马克思看来,寻常意识不是想撇开就能撇开的,它作为一种思想观点,是根植于社会经济的现实之中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形态。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中心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观念,是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实践紧密相关的。因此,这种寻常意识并不会因为作为精神守护人的“哲学家”想撇开它就会自愿离开的,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必须对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科学的认识并进而对之进行科学的批判,才可能使“现实的个人”走出足以产生上述那种寻常意识的社会

马哲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 无论透过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语境,还是透过后现代有关马克思哲学评述的语境,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都会为我们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向度,才能明白马克思无论是在谈自然还是谈社会、谈经济还是谈政治、谈历史还是谈现实、谈科学还是谈艺术,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本质的哲学提问,即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正是如此,马克思没有让自己的哲学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王国?里,而是让它径直遭遇人的现实存在,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从而锻造出了自己哲学的新形态——生存论哲学。 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首先是通过他对传统哲学的解构而表征的 海德格尔曾就西方哲学史作过这样的总评:整个西方哲学就是柏拉图哲学的展开;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是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至此,哲学进入了?终结阶段?。(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第59-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我们认为,海氏的评价是中肯的。正是马克思完成了颠倒?形而上学?的工作,哲学才由?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转向对现代人之生存境遇的思索的非形而上学的?存在之思?,即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自己的哲学具有存在论之意义,亦即具有生存论的指向,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形而上学?的颠倒的,其哲学生存论的指向又

是如何得以表征的,是我们这里要涉猎的问题。 1.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得以初步表征。?传统哲学?是相对于?现代哲学?而言的,它是指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到19世纪中叶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这一历史阶段的所有哲学形态,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从根本上说,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学问,它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 应当指出的是,对世界以理性的方式从总体上去把握,这本身是哲学的特征,但问题的关键是传统哲学把它们探讨的?本体?或?本原?抽象化了,以致在它们那里(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物质?或?精神?成了?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实体?,而且人也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完全失落了。 对于传统哲学只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实体?,而忘却对人类世界即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怀,马克思有相当清楚的认识。所以,当他在哲学研究的初始,便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并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9-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与孔德?拒斥形而上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不是把这种?拒斥?局限于经验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而是在?拒斥?后,把哲学导向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