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客与侠文化

中国刺客与侠文化
中国刺客与侠文化

中国刺客与侠文化

发布时间:2007-10-9 15:02:58 被阅览数:372 次来源:中国怀旧网

文字〖大中小〗)这是剑和酒的江湖。

最早的侠,是墨子。最先的武林,源于他所创的墨家。韩非子说,当时唯一能和儒教分庭抗礼的不是老子的道家,也不是申布害、韩非的法家,而是墨翟的墨家。

儒走向了庙堂,墨走向了江湖。

墨子时代的侠都要做到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赴火踏刀,死不旋踵”。墨子本人就曾为了阻止强楚吞宋而“行十日十夜至于郢”。这时的江湖,略有金庸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风。

墨侠的精神,不仅潜移默化在历代农民起义中,而且在中国下层社会具有广泛影响----重然诺、行兼爱、讲意气、轻生死。这正是后来江湖行为的准则。这时候的侠义,就是顺天、利民!

在庄子眼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是强盗,孟尝君和盗跖一样:盗跖还算盗亦有道,孟尝君却用软刀子掠夺百姓。真正的侠,是调和天下的圣人(见《说剑篇》)。----他的要求似乎太高了些。

侠毕竟是人。到了战国,士阶层出现后,侠义开始与节操合流-----墨与儒联姻了----侠有了义和忠两重内涵。

晋灵公十四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刺客出场了。他叫鉏麑,任务是去刺杀大臣赵盾(戏曲《赵氏孤儿》中孤儿之祖)。鉏麑凌晨潜入赵府,看到赵盾“闺门开,居处节”,一时犹疑不决:以为杀民臣不义,弃君命不忠。在艰难的忠义选择中,他触槐而死。与他同时代的灵辄,为了报答昔日一饭之恩,反戈救主。在忠义之外,之恩图报成了最强烈的江湖原则。

忠与义在贬值----侠义逐渐由社会化退向了个人化。一旦恩遇成为行侠的理由,侠的内涵就收缩退化成个体志愿。

让我们看看这种转变吧:

《史记刺客列传》说道,鲁国的曹沫,为鲁将,三败於齐,割地求和。会上曹沫突然“执匕首劫齐桓公”,令还失地。得愿后投匕首,下坛就位,颜色不变----他还坚守着古老的信义原则,不仅对自己,也对敌人。而齐桓公,更是表现出惊人的风范,临危不乱,脱险不违约----那个时代

侠客做得潇洒,连对手也是光明磊落的。

齐鲁会盟之后的167年,专诸带着他那柄天下闻名的鱼肠剑来了。专诸不是勇猛之士,传说干瘦得迎风即倒。他卷入了一场宫廷风波——侠的活动舞台不定期在江湖与庙堂之间。更加奇特的是当这样一个弱质的刺客刺中王僚之后,王僚居然叹了口气,说:壮士。然后放他走了。史记将故事改为“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相比之下,

我宁可想信前者,侠本应该干得惊天动地,这样,使侠的事业本身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和悲壮精神。

再七十年后的豫让,陷入的是一场是非难分的大夫之间的权力斗争。他可能算作是和一个失败的英雄。他不能在忠义之间象鉏麑一样做出明确的选择,他更没有完成做为刺客的使命。他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卖命。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杀赵君,赵君再擒再放,这就使豫让本身的行为带有些无赖的性质了,但他坚韧地保持了那种不舍不甘的精神。不惜付出漆身吞炭的痛苦代价。就侠,尤其是刺客的职业精神而言。是无可挑剔的。尤其是他说出那句天下皆尺的准则时,他的个体人格力量已在锤炼之后近乎完美。他说:“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一句话,就定下了今后江湖中刺客行当的规范。

四十年后,侠和刺客们已重新从深宫内苑走回了市井之间,选择了俗世卑下职业了。例如其中有名的聂政,就是一个杀猪的。其实当时市井间杀猪屠狗之辈,引车卖浆者流,都藏丰很多大侠刺客。聂政并不寂寞,至少还有个手持大锤的朱亥做同行,还有薛公毛公之流的高人(事见《魏公子列传》)不过当时刺客行为越来越隐蔽。以致聂政成事之后,不得不自刺面皮,国人莫辩。然后一位刚强的女性又出现了,聂荣抱尸而哭。这一哭不仅大惊市人,晋楚齐卫都为这一对兄妹感到悲哀。

士为知已,谁是知已?那些知已不过是一顿酒肉之后让你去送死的人。刺客们越来越不信任别人,往往一个朋友,还要考验很久。

刺客也罢,侠也罢。他们毕竟是意气的。有人比他们更能等待。那些就是他们的雇主们。

因为有主雇,世界上才有刺客。

刺是他们的行为,客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似乎把一生都寄托在漂泊里。因为这个世上,只有弱势的群里需要他们。

刺客们到底怎么啦?

利国利民的时代过去了,除强扶弱的时代过去了,报知遇之恩的时代也过去了,剩下的,难道只是黄白之利与长街拔剑、快意恩仇的匹夫之勇了吗?

刺客们似乎也明白这种堕落,于是由官府逃到民间由庙堂退入江湖中隐蔽起来。-----然而,只要有主雇,他们无所逃于天地间。

最悲壮激昂的故事是荆柯刺秦。可是无论是《史记》还是古小说《燕丹子》,都是说”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而“以顺适其意”。至于“投龟进金”“食马肝”“斩美人手”更看不出太子丹对荆轲有何“知遇之恩”了。不过是“以顺适其意”,当个死士养起来罢了。且当时天下必合之势,太子与荆轲不会不明白。天下利与一人利之间,荆轲选择了后者。

易水之上一曲悲唱,不仅是荆轲命运悲剧的序曲,也是整个刺客职业的挽歌。

“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寡众强弱之别和功败垂成的惋惜使得荆轲故事的悲剧性突出感人。

具有喜剧性的唐睢不辱使命,同样在表现他们的智勇同时,将不明大义,与侥幸

的心理表现出来。

倒是几年之后的击筑人高渐离以筑击秦王,使刺客生涯的尾声闪出了异彩。

遵守古老原则的刺客太少了,翻遍了正史异谭,廖廖无几,独独剩下一个《干将莫邪》中的“黑衣人”

刺客已经死在从江湖到庙堂的途中了,他们的子孙成了“死士”——不诚于心,只诚于剑的一群人。他们从侠的行列中走了出来,走远了。从光明磊落走出去,走向一种见不得光的行业。

最初的侠,是与刺客不分的,以到这种形式,到了后世时有发生。有两膀子力气,你可以做刺客,但不至于因此就被认作侠,侠的原则其实很简单: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游侠传》。所以荆轲武艺绝世,也只好屈于刺客行列。

战国的侠不必有权,不必有钱,不必有力,亦不必有大名。故而孟尝君,信陵君是世之大侠,也有朱家郭解这样的土豪也是侠,魏国的老门监侯赢,也是侠。尤其是郭解,据太史公说,他貌不及人,言不足采,可天下之人,皆慕其名,说到侠必定把他当作楷模。

然而,侠也慢慢的变了,那是到了唐代,一方面,侠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侠的精神越来越难以捉摸。

唐诗中侠的形象,要么是黄须儿,赌马扬鞭,杀人如麻;要么是“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场”的任侠,更有寄马高楼,眠花问柳之辈。其实使酒骂座,在太史公看来,又不过是像灌夫一样有胆的猛汉罢了。但这在唐代,确实如此——这和所谓的大唐精神是一致的。似乎落拓风流或坦荡潇洒,个人情怀的极大张扬就有侠气了。李白就是个游侠,曾说十五好剑术,酒,月和剑就成了这个浪子侠客的一生。侠在历史上第一次这样紧地和酒连在一起了!

在唐人小说里头,侠大量的出现,一个夜行的和尚武功出神入化,谈吐又超凡脱俗,那自然是侠(《僧侠》)虬髯客呢?千里杀仇,切肝下酒,大好江山,说让就让——磊落过人,也自然是侠。昆仑奴冒矢石,往一品府成就寒门姻缘,也是侠。

自聂荣后,女侠的形象也就成批地出现了,盗盒的红线,下嫁磨镜郎的聂隐娘,巨眼识英雄的红拂……女性的形象突然丰富明朗了起来,市井间,风尘女,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侠都出现了。

这些侠,除了有技之长外,几乎无一例外地有一种“侠气”和“侠意”,对美好的目标有股天真的顽强的追求精神,这时代的侠,更多的是人民意志的凝结。更加平民化和生活化了。

但,侠这个东西,本身有高洁的志守,一混就俗,一旦平民化生活化了,假侠士就多了。

白万州遇剑客,儒林外史里有名的那个张铁臂,只是混混吃喝罢了,却还煞有介事地糊弄人,严格地说,他们也算侠,可惜……

至于到了有清一代,侠的内涵就复杂了,他们还要想起驱除异族的任务,这和日

益没落的侠义精神是相悖的,最初的侠只是明大义;后来的侠是抒个性,现代的侠,是混吃喝。

于是在魏僖的《大铁椎传》中,大铁椎在破晓时分杀人掠货,就有黑吃黑的感觉,而故事本身更有一些鬼气森森的感觉。

这鬼气一开,飞剑之术盛行,流毒更至于清末的还珠楼主与平江不肖生……

生活中的侠呢,成了官了,成了匪了……

侠道途穷,不说也罢了。

围棋的文化精神

围棋的文化精神 2007年,陈祖德九段在演讲“围棋与东方智慧”时曾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我想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早晚也把它们发明出来。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围棋,因为围棋体现了太多中国的思想和智慧。”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柯烂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烂柯的传说,历来为棋人所乐道,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文化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许多与中国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

化底蕴;至北宋,宋徽宗有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于是又被称为“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则多了“烂柯”之名。看看烂柯的故事,从中可以细品出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二童子本为仙人,而中国的隐士高人常常向往化为仙人;对局间,只有棋子纠葛,而无人事纠纷,是故坐隐。童子坐弈不语,全凭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谓手谈。世间苦乐全在棋局之外,童子不晓,王质不觉,所以忘忧。一局未竞,世易时移,斧柯烂矣,世间千回百转,竟然不如一局棋的时间长,故言烂柯。 实际上坐隐、手谈、忘忧、烂柯所用的典故均是两晋时期的言谈作品。坐隐、手谈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忘忧出自《晋书·祖逖传》,烂柯出自晋人的《志林》。这从侧面说明,围棋在那个时期已经登堂入室,在理论上、地位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门高士中广为流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这不能说是巧合。在这一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围棋的故事的发生发展,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产物,并与玄学,也就是道家的关系极其密切。后续两千年间,围棋以此为发端,在三者的影响下,一直传延并发扬着其文化精神。 仙家修真和禅宗顿悟 比如围棋被称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隐者风范。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正是一位隐者。玄学包含着道家“道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第 5 卷第 4期2005年12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Wenzh 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Vol.5 No.4Dec.2005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王长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多元性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中外学者对多元性文化有了诸多的探讨。比较中西文化,中国学者对多元性文化的探讨,特别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消费文化是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涉及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多元性文化;消费文化[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2005)04-0042-04 [收稿日期] 2005-03-10 [作者简介] 王长江(1942─),男,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 多元性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而消费文化是这种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的含义是指:一般商品所具有的文化性特征;“文化”这个广泛而特殊的字眼,从消费视角来研究它。对多元性文化和消费文化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篇:多元性文化 多元性文化到底存在不存在?世界的学者产生不同的看法:皮特?伯格这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提出了“儒家资本主义”醒目的观点。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赖世和(Eduin Reachauer)是一位突出的文化学者,他指出“儒家和东亚经济有亲合性”的观点。而哈佛大学柏金斯(Dwight Perkins)对以上观点提出了反批评,认为韩国的金融风暴正显示了儒家的缺失。哈佛大学的中国学者杜维明指出:儒家文化圈的兴起实际上代表人类的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个单向的、孤立的发展路线,因为现代化可以拥有不同文化形式,现代化中,传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多元性文化是不是成为21世纪的大潮流,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多元文化发展模式受到美国单边主义兴起的非常大的冲击。美国的经济文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个人尊严。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在经济科技方面人们普遍认识到全球成为一体化。于是全球化的结果,常常会造成霸权主义。怎样使全球化发展成为生命的共同观念,却不造成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化是否是同质化的过程,但在文化上其本身就是异质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全球化和地方性是不可分割的,既然不可分割,就不能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全球化一定导致地方性、导致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假如发展为根源性的同体感,这是健康的。但是地方化也会造成封闭的对外具侵略性的原教旨主义,或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甚至个人中心,这就不健康了。 北大辜正坤教授认为,“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指的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或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一切经过人们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狭义文化则主要指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及对人类有积极意义的技术成果。” An Explanation of Diversified Culture and Consuming Culture W ANG Chang-jiang (Humanity Department,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Abstract: Diversified culture is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world, and is frequently discussed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Compar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Western one, Chinese scholars men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tion of "the same goal, but different form", which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culture. Consuming culture is the most popular topic in a diversified culture, and it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 words: Diversified culture; Consuming culture

中国文人对侠文化解读

中国文人对侠文化解读 文人和侠客是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两个群体,历来统治者最烦,最怕的就是这两个群体,司马太公在《史记》里也早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社会只要这两个群体一旦联合,必然天翻地覆。 在中国国民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奇异的人格,即侠客人格。关于侠客人格,中国的文人最为敏感,也许是由于侠客与文人表面上相距千里而实质上一脉相通的缘故吧。中国的文人对侠客最为向往,如唐朝诗人贾岛就曾写过: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不过,这是在冒虚火,看上去豪情万丈,实则气球一只,顶不了事。文人之无用,文人自己就看得很清楚。“百无一用是书生”,“万言不值一杯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话,说得可谓痛彻心肺。每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弃笔从戎者总是少数。 令人敬仰的大文豪苏轼就曾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言壮语,流传至今,但苏轼一生未亲临过战场。大多数文人也都如此。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是一员勇将,组织义军抗金,闯军营擒叛徒如入无人之境。唐代大诗文家皮日休也曾参加过黄巢起义。据说水泊梁山义军的创建者之一白衣秀士王伦也是秀才出身。看来,文人要有用,就须弃文从武或是弃文从政,至少也应是亦文亦武或亦文亦政,所谓“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话又说回来,要求文人做武将的事、做侠客的事,甚至代替官吏,这本来就不合理。 文人本是一个道德形象,传统的社会心理对这种道德形象寄予了过多的希望和要求,仿佛社会上的一切事情都应当由他们去包揽,一旦有做不到的地方,社会就会表示不满,文人自己也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在这里,社会把文人当做了侠客,而且是为整个社会打抱不平的侠客。文人的使命如此重大,几千年来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要么慨叹、要么退缩、要么改行,纯粹以“文”为职业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

围棋与中国文化2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最神奇,最深奥的棋类活动。围棋棋子之间的关系远比其它棋复杂得多,用到的思维也高深得多。 与其他棋类相比,围棋的形式可谓简单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其它的棋,比如象棋有各个不同种类的棋子:将士兵象车马炮,这些不同的棋子都有不同的地位、性能和作用。你来我往,攻防交替,对搏时的硝烟弥漫、刀光剑影,有如在战场上拼杀一般。围棋呢?棋子只有黑白之分,再无其他区别;棋盘上除条条坪道,绝对找不到界河宫殿大本营之类的布局。但围棋的深沉魅力是其它任何棋所无法相比的:优美的棋形,雄浑的模样、广阔深远的大局观、行云流水般的行棋步调,展示了无限的美,开拓了无穷无尽的形象思维空间。 象棋讲究精密的算度,而围棋则是培养起一种超凡的感受。 围棋是一门艺术,一门竞技的艺术。更讲究顺乎自然,舒畅纯朴,寻求和谐之道,体现和谐之美与和谐之境界。 围棋还是一门哲理。以一种十分生动鲜明的形式表达了阴阳划一之机理。体现的不是战场,不是争斗,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平等地对待和评述一切事物,所以每一个棋子也就拥有同等的价值和地位,绝无世俗间的等级森严、高低贵贱之别。而棋分黑白二色,则是象征了世界阴阳两全,正反相衬;动静结合,循环相依。两种力量的抗衡,瞬息万变的态势,相持转换,此消彼长。生动揭示了善恶美丑的纵横交错,表现出世间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间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宇宙万物之世代交替、生生不息的规律。弈理深处示天地之象,窥人事之险阻。观棋如花参差,似星满地,天空闪耀,江海沧桑;世态之翻复,物情之幻化;显忧乐之境,祸福之机。变化莫测,顷刻各殊。一弈之间,天地之理无不备焉。这其中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涵养境界;考验着人的意志,培养起坚韧不拔的信念。是宁静超出、神情飘渺风采的体味,又是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道德观的表现。 作为艺术,围棋让人深深感受到它无尽的美。作为哲学,围棋让人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真谛。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所以常下围棋是不是都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有人说围棋是一门犯错误的艺术,而反观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前进不正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和不断纠正错误,调整好方向力度,由此而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 或许是应了"返璞归真"的道理吧,几乎一切事物到了其高度发展的阶段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时,就不再是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了。一切显得是那样地平平常常,淡淡如水。然而在这其中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无可估量的价值。到了这时,它的美就不再是表面的争奇斗艳,而在于内在的深沉博大。虽然不再是花一般姹紫嫣红,失去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艳丽色彩,然而累累硕果,如陈年的古酒一样香淳无比,回味无穷,重在品味而不在于观赏。 在一片黑暗的混沌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色彩,红黄蓝绿,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当这所有的色彩全部融合在一起时,却化为朴素静雅的白色。似乎是那样地平淡无奇,毫不引人注目。然而每逢雨过天晴,淡淡的白光透过薄薄的水雾,折射出华彩艳艳,我们就可以看到一条长虹高挂,直上天空,似珠玉铺就、瑞彩妆成,这般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不禁为之倾倒,为之喝彩。这世间还有什么比它更绚丽更迷人的。 从黑色的古朴到白色的高洁,融合古典美与现代美,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蕴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中的自然而恬静、庄重而高远,永远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崐联想。

围棋、象棋与中国文化

围棋、象棋与中国文化 围棋和象棋是中国两大棋类。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它们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 一、围棋体现平等: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分为黑白二方外,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的大小,而欲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气眼”。“气眼”即活动空间,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这体现着一个思路: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不必须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极易被消灭。成片棋子虽“人”多势众,但若无气眼,也绝难存活。只有所有棋子联合在一起,才会势不可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围棋似乎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形成之前的产物,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二、象棋等级森严:象棋将棋子分为将(帅)、士(仕)、象(相)、马、车、炮、卒(兵)等7种。功能各异,贵贱不一。其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即使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即使未失一子亦算失败。其余各子也因功能不同而地位不一。将帅属于最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车乃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最悲惨者就是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注定悲惨。这是下层人民在传统社会的真实写照,是中国传统文化贱视苍生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文化的两种精神:就产生时间而言,围棋必早于象棋,其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设计,就是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的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则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就弈者而论,弈围棋者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预先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而象棋弈者则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只是为了那无能统帅一人的安危。将一人之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这种游戏规则乃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最终则往往拥挤不堪;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兵将齐全,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最后甚至仅剩光杆司令困守孤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象棋布阵直观固定,局面一目了然,较为浅显易懂,故而弈之者众,但臭手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文化

浅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文化 侠文化就是以侠客义士为主角,以歌颂侠义精神为主旨的文学作品。 纵览当世的书林侠本,唯独金庸先生笔下“侠”才算是我的最爱。究其根源,我才发觉,原来金庸先生的“侠”及与之相连的作品背景,不仅包含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作者借“侠”写义,寓文化于技巧,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得互为启发,相得益彰。看遍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当真是让我收益匪浅。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在认识侠文化之前,我们可以追溯到侠的最早起源。 侠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篇。先秦法家人物代表韩非子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禁”。他给侠下的定义是:“其带剑者,聚徒首,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韩非子这段话,概括了中国之侠的一些特征:目无法纪,聚终藏奸,好武扬名,擅长暗杀,尽管统治者与世俗舆论视“侠”为仇乱,但韩非子也不得不承认侠在民间的认可与赞同。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在对侠的认识上也各有不同。虽儒、道、墨思想学说都与侠有关,但就金庸现实的笔下之侠来分析,有儒家之侠,道家之侠,以及佛家之侠。下面我就这三种侠来谈谈我的看法。 金庸笔下的儒家之侠,是以“为国为民,牺牲自我”为代表的,主要以《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碧血剑》中的袁承志,以及《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为代表。儒家学说是一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即是处处一家、国、天下为念。儒家学说的根本则在于想要造就明君,即使没有明君也要寄希望于忠臣良将,乃至没有忠臣良将,乃至没有忠臣良将在只能寄希望于“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的侠士了。也就是我们的传奇小说中的在民间锄强扶弱,惩恶扬善,救黎明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大英雄了。 新武侠小说将作品的主人公写成民主英雄,参与国家大事,挽救民族危亡,称得上是儒学传统的新潮典范了。儒家之侠的本质特征是“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其一,必须参与民族、国家的大事,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大英雄。其二,“为国为民,牺牲自我”。因而民族民族大于个人,国家重于自我,在儒家而言,是天经地义的了!其三,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2042990.html,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作者:刘达临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6期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們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当前不少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似乎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而性科学则完全是“舶来品”。其实,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相当灿烂辉煌的性文化,有关的婚姻制度、房中理论、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医药卫生等都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而且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对中国古代性文化作了一些研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研究的三个目的和发现的十个规律。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是放眼从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说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性的发展变化史。性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的深刻变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女子沦为男子的掌上玩物,爱情之路被堵塞了从而只能通过曲折的途径表现出来,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现在,我们对于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认识了多少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从原始初民到现代人都能从性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似乎是造物主的伟大恩赐,但是,性实在是一个怪物,它能给予人们以极大欢乐,又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是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人性解放的历史,性作为发于人之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它的追求、满足、压抑与抗争不仅对于性主体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中国侠文化与法治

中国侠文化与法治 李晓婧 摘要: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查将是一次很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旅行。从法理逻辑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矛盾背反的;从精神层面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相洽融通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侠文化,我们必须进行制度重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士;儒士;侠文化;法治;法律文化;制度重构 近年来,文化领域一直倡导的正统文化显示出衰退的迹象,而草根文化却逐渐兴起,侠文化的流行则是较为典型的一例。当代学者也许是出于哲学上的“傲慢与偏见”,对侠文化以不屑一顾的态度保持缄默。这种局面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对侠文化的研究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须知中国文化本来就有江湖与庙堂之分,有很多现在被高高供在庙堂之上的经典也是“出于风尘”,如《诗经》便来源于民间。法律文化的研究,应该具有更为丰富的样式和手段,而我们过去的研究未免显得有点单调乏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从来都不是孤立自足的。一个事件的意义,必须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予以考究,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只有这样,法律文化的研究才能真正深入下去和丰富起来。学术研究要古今融通、中西融通,能够紧密关切当前热点现实问题又具有自身独立的学术品位,要理论严密又材料丰赡,能够自由“游走”在多个领域之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术境界,本文可以说是在努力践行这样一种学术品格。 一、法律视角下中国传统侠文化存在原因的解读 在经历了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热闹之后,儒家思想牢牢占据了历史的天空,几千年的兴衰更替,只不过是儒家统治的往返更叠,其他的思想只能叨陪末座,侠文化正是在历史的星空中飘浮的一朵白云。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侠文化的从属地位甚至是反正统地位而予以忽视,要知道,儒家文化和侠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彼此之间既互相冲撞又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象。 (一)春秋战国时期侠文化的法律解读 1. 统治阶层权力斗争的需要 侠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维护正义、好勇轻死的原始氏族遗风的存在为侠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①,至于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则对侠的萌芽和诞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士”是先秦社会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它的产生和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9世纪40年代之后,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凌辱,中国的志士仁人、广大群众、奋起抗争,努力寻求救国的道路,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确定的胜利,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延续发展,虽然经一度落后,但又奋发图强,大步前进。这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内存的思想基础。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是(1)天人合一;(2)以人为本、心性向善;(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4)以和为贵、向中;(5)礼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百家思想: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性文化_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当前不少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似乎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而性科学则完全是“舶来品”。其实,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相当灿烂辉煌的性文化,有关的婚姻制度、房中理论、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医药卫生等都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而且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对中国古代性文化作了一些研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研究的三个目的和发现的十个规律。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是放眼从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说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性的发展变化史。性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

的深刻变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女子沦为男子的掌上玩物,爱情之路被堵塞了从而只能通过曲折的途径表现出来,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现在,我们对于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认识了多少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从原始初民到现代人都能从性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似乎是造物主的伟大恩赐,但是,性实在是一个怪物,它能给予人们以极大欢乐,又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是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人性解放的历史,性作为发于人之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它的追求、满足、压抑与抗争不仅对于性主体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三个目的是如何对性实行正确的社会控制 为了使社会保持正常的秩序,这种秩序可能是为了使人们过得快乐而正常,

中国武侠文化论文

中国武侠文化课之颠覆 本学期,我有幸选到了叶凯老师的中国武侠文化课,由于从小对武侠小说涉猎颇多,我对这门课抱有极大的期待。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师所带给我们的武侠文化与我原先对武侠的认知有极大的分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武侠的看法。 我原先对于武侠文化的看法基本上都是源自曾经看过的武侠小说,武侠便是英雄的主人公仗剑行走天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报仇雪恨之类的。而在老师的叙述下,我才了解到,原来在先秦时期,侠乃游侠、刺客之流,而游侠则是交友广阔、门客众多之人,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游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信陵君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他们广收门客,招揽天下豪杰,孟尝君就曾经有门客三千,而要负担如此多人的生济,这些游侠都是大富之家,且都皆为贵族,身份显赫,如果你空有才情却无身价地位,你也是无法被称为游侠的。而与我们原先想象的侠客最为接近的则是刺客,诸如聂政、荆轲等人,正是因为这些刺客都是以义为先,为报恩情,不惜性命,无视礼法,所以,韩非子曾言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对此,我认为太史公对这些侠的评价最恰如其分:“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可见,古时之侠客与我们现今所理解的侠客形象有较大的出入,老师所说的这些莫不带给我以较大的冲击、颠覆。 后来,老师又跟我们说武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武侠文化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空”、“无”思想。什么是空?佛家说“万法皆空”,空就是无,就是不存在,不存在就会有无限可能、无限期望,需要大家自己慢慢品味,当然也就远胜于有了。就像绘画一样,西方绘画讲究细致、真实,画布要涂满颜料;而中国画则不然,它有大量的留白,这些留白非但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意境,为画作增色不少,这就是“空”。而武侠小说中,“空”、“无”的思想也是得以体现。金庸的小说中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天下第一,或是天下第一早逝或隐居,总之天下第一的人是基本上没出过手的。正是这样小说才更加吸引读者,是想如果作者将个人的座次排名全都写出来了,那反倒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正是没有第一,才有无限的可能,大家都有可能,可以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就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这就是“空”、“无”的魅力之所在。而在功夫熊猫这部表现东方思想的电影中同样有“无”的体现:众人视为无上珍宝的《神龙秘籍》最终被发现居然是无字天书,一个字也没有,然而主人公依旧是打败了反派大Boss。其实是龟仙人想通过这本一个字都没有的《神龙秘籍》告诉大家,只要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努力付出,那他就有可能成功,成为神龙大侠,那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也曾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为我们阐述武侠作品中的颠覆,武侠作品中有许多对传统经典的形象的颠覆,正如英雄这一形象。在我们的印象中,英雄是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为万人敬重的人,是一种高大全的形象,而在金庸作品中“英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今生不见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的陈近南可以说是小说《鹿鼎记》中最为人称赞的英雄豪杰,但我们仔细一看,他近乎于愚昧的愚忠的效忠郑氏一族,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他要造反的康熙帝是难得的为百姓谋福祉的好皇帝,而他效忠的人却是郑克爽这种小人,况且当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一旦起义则会生灵涂炭,这种以自己之私念凌驾于他人性命之上的人安能称之为“英雄”?最终看似英雄的陈近南被小人郑克爽所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那为什么武侠作品会有这种对高大上形象的颠覆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反应,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便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继而对高大上形象产生了怀疑,即连我都做不到,这些“英雄”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浅析中国侠文化

题目:《浅析中国侠文化》

浅析中国侠文化 摘要:“侠文化”是中国侠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文化”不仅存在于武侠天地中,它更深深地渗透到人性中。从伟人到微不足道的人,从侠到反侠,都是从人物到人格再到人性的最终体现,“侠文化”也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潜在的体现。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梦幻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永远执著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公正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侠文化”在漫漫的中华历史上有着特殊而又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说侠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并非妄言,侠文化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起伏伏而又久经风雨,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中华侠文化缩影的一部分。 关键词:侠文化理想意志文化缩影

什么是侠 侠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存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时代性叙述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想像性建构之中,活跃于不同时代追求公道、正义、自由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都有可能产生侠。 侠是儒家的舍身取义,正是“侠”的灵魂与根本,“千金一诺,慷慨赴义”,与儒家的忠信仁义思想结为一体,才使得侠文化的大力发展。侠是墨家门徒的浩然正气,正是由于“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才使得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帮助那些遭受欺压的弱小群体。侠是墨家的无畏风采,正是由于他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才使得他们死而无悔,写尽了大侠的风采。侠是道家的“淡泊无为”,正是那些无心功名,才使得他们从不为自己着想的大侠的生活原则。 正是因为如此,才体现出,侠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追求。 侠的代表行为 一、游侠 游侠指那些与宗族、乡土乃至在朝新贵的结合,各方游侠渐渐扎根下来,不复往昔的云游之态的人。正在于他们是以种种修行砥名的手段广结宾客,通过尽力维护交游圈中人的利益来获得对方生死与共的拥戴与效力,以形成强大的社会集团势力,从而拥有现行政治权力结构之外、能为社会所仰赖的一种个人权威。为人们打抱不平,而赢得社会威信的人。 二、剑侠 剑侠指男女剑客之流救人危难的人。其重然诺、轻财货、赴人困厄、存亡死生、不矜能、不伐德等道义品行极符合历代真正的侠者风范,所不同的便是他们不再有“权行州里,力折公侯”的社会势力,而是以独来独往的潇洒剑客形象示人。自中唐以后,剑侠几已成为“以武犯禁”的唯一典型,成就了中国侠史的分水岭,这一侠型自唐、宋以后无大改变,构成了文学想像中的侠的原型,对后世的武侠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侠文化的弘扬 一、建立侠文化保护制度 建立侠文化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侠文化保护制度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保护侠文化,保护哪些类型的侠文化,以何种法律模式保护侠文化,是

电影中的中国侠客文化

武侠电影中的中国侠客文化 一、武侠电影中的功夫: 1、功夫的不同类型:功夫是武侠电影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一类以柔美优雅的气韵示人,辅之以琴棋书画,讲究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一类出自经典的武侠小说,高深莫测、天马行空,如“吸星大法”、“黯然销魂掌”等。还有一类以喜剧手法表现功夫。如周星驰《功夫》、成龙《师弟出马》等。 2、兵器: 剑:剑是武侠文化中特殊的指征符号,是侠客身上不可或缺的武器。徐克说:“剑是兵器之王,是中国武侠文化里特有的精神代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心态和风度,它所包含的哲学、修养跟聚集的技术,在世界文化中是独有的。” 二、侠客精神:(重义轻利、锄强扶弱、济困救贫) “侠”第一次出现是在《韩非子·五蠹》篇中,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它一方面满足了观众追寻侠义道的噱头,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了人们对侠义精神与侠义世界的向往。 司马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义”反映的是侠客文化的道德内涵,“武”则是这种道德内涵得以外在实现的必要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了侠客文化的主要内容。《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主人公一行遇上白连教逞恶,调戏十三姨,黄飞鸿打出无影脚解围《;猛龙过江》中唐龙凭借一身高强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将敌人打败,并一举歼灭歹徒团伙。看到这些行侠仗义的场面,它是否也会涤荡尽每一个热血男儿在现实社会中的懦弱。 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建立在“武德”基础之上的,即以精神的力量战胜自身和对手的哲学概念。整个系列中存在大量黄飞鸿与人比试武艺的段落,在这些眩目的打斗中,黄飞鸿总是点到为止,出手之间看似刚猛无比实则留有仁慈之心。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实际上在运用这些灿烂的动作场面传达一个纯中国化的处世原则,只有心存仁爱才能无敌于天下。 三、宗教力量:佛、道 《卧虎藏龙》中,主角李慕白(周润发饰)则是浑身道家的氛围色彩,闲云野鹤,不恋俗世。对大部分人来说,道家的方式岂不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淡出名利,逍遥自由。滚滚红尘,不知道迷死了多少人?让多少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道家所秉的精神,自然是对末路人的最好点化。 大音希声、无招胜有招、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四、武侠电影的画面与音乐:传统审美趣味的展示 1、画面: 客栈:《新龙门客栈》武打动作符合武学规范,搏击双方的对峙保持冲突张力,刺杀动作简练,点到为止,武打动作优美有力。打斗动作与京剧打斗相似,翻滚、刺劈、放暗器、搏斗回合等取源于京剧,角色的眼神运用与京剧相似。角色的搏击明显具有表演性,具有舞蹈化的美感,停—打—停的节奏变化延长了紧张时间。

棋、文化与生命的意义

棋、文化与生命的意义(1) 博雅塔下话弈海BLOG-金海英 本科毕业前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苦苦思索,无从下笔,一次偶然中与现在的导师聊起,先生给了我许多的启发和引导,终于完成了此篇论文。此篇文章完成后,许多朋友望能阅之。但我终究觉得此文过于粗糙,难以见人,故此一推再推。现示人,希望与大家共探讨,嗬嗬,因为现在也在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苦恼,希望在探讨中能有所灵感。 由于文章较长,得分多次发。 目录 绪论 (1) 一、棋与人的生存意义 (3) 1、《棋王》——棋与物质、精神的匮乏 (3) 2、《象棋的故事》——棋与精神匮乏 (5) 3、《名人》——棋与声名危机 (7) 二、棋在不同民族中价值观念的差别 (11) 1、东西方之间的价值差异 (11) 2、东方各民族内部的价值差异 (13) 三、比较中的启发 (14) 参考文献 (17)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阿城的《棋王》、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川端康成的《名人》这三部以棋为中介的国内外文学作品,通过对三种棋类的起源及文化功用的阐述,来讨论棋、文化与人生存的关系,棋在不同民族中的价值观念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民族的棋类艺术所体现出的棋、文化与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棋/文化/生命 绪论 茨威格在小说《象棋的故事》告诉我们:“根据个人经验,我是深知被称为‘国王的游戏’的象棋所具有的神秘诱惑力的,在人们发明的各种游戏中只有这一种游戏,它的胜负不取决于任何刁钻的偶然性,它只给智慧戴上桂冠,或者确切些说,它只给智力天赋的一种特殊形式戴上桂冠……它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介乎这二者之间飘浮不定的东西,就像穆罕默德的棺材介乎天地之间一样。一种包含着各种矛盾的独一无二的混合物:这种游戏既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颖的;其基础是机械的,但只有靠想象力才能使之发挥作用;它被呆板的几何空间所限制,而同时它的组合方式又是无限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可又完全是没有成果的;它是没有结果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但是,尽管如此,业已证明,这种游戏比人们的一切书本和作品更好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是惟一属于一切民族和一切时代的游戏……。”棋类运动是人类精神物质的产物,具有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的功能,几千年来长盛不衰,深受各国人们的喜爱,是惟一属于一切民族和一切时代的游戏。 我们知道,人类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中,逐步领悟到宇宙人生的许多奥秘,从而建立起了各种价值标准和伦理准则,这样,文化就慢慢被建构起来。文化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摆脱蛮荒走向文明的一种标志。梁漱溟先生所说:“文化,就是吾人

中国侠文化

中国侠文化第一周教案:侠、侠文化、侠文学 一、侠 (一)韩非子对“侠”的三处描述 《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有侠者,官职旷也……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 《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下以受誉,上以得非。” 《五蠹》:“侠以武犯禁……群侠以私剑养……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而犯五官之禁。” 由此推导出来的侠的特征是: 基本立场——私义 基本性质——私剑 五点具体行为——行义、武勇、任誉、聚徒、犯禁 (二)《说文解字》里的侠 侠,俜也。 段注:“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或曰:‘任,气力也;侠,甹也。’按:侠之言夹也。夹者,持也。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俜,使也。 段注:“《丂部》: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然则俜甹音义皆同。” ——侠:强横者——仗义行侠 ——俜:轻财者——仗义疏财 (三)社会学意义上的汉代四类游侠人群 侠士——体制之外的武士,以及身在体制而悖逆体制的士,如“弃官宠交”者。 侠客——门客、食客,处于非皇权的依附地位的武士,即《史记·孟尝君列传》“太史公曰”所说“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侠少——“少年”与“恶少年”,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聚少年百余人”、《汉书·酷吏传·尹赏》所记长安少年。 豪侠——豪强与侠的结合,如《后汉书·袁绍传》“论曰”:“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也即《天龙八部》慕容世家“王霸雄图”一类。 (四)总结 到汉末,中国游侠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其标志是: 1,正史体史书中,仅有《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魏略·勇侠传》,其后游侠无传。 2,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模式——结私交、疏财货、为豪雄、明恩仇、为暴豪、纵性情。 3,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周期——社会非常稳定的“盛世”和社会非常不稳定的“易代之际”,游侠都尤其活跃。 4,正史记载的消弱与野史记载的增强,游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标志着“侠”由社会行为兴奋期进入文化行为兴奋期。 二、侠文化 (一)侠文化的四大支柱 游侠——侠文化的历史学层面。 游侠的历史发展与历史记载。 江湖——侠文化的社会学层面。 游侠的社会活动与社会背景。 武功——侠文化的特殊行为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行为方式与特殊道德追求。 武侠小说——侠文化的特殊审美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文学艺术表现。 (二)中国侠文化的研究方法 1,文化基因论——中国侠文化里包含了哪些文化基因,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关系。 2,文化层次论——中国侠文化在中国文化层级结构中的地位。借鉴雷蒙·威廉斯的“三种文化定义”(理想的、文献的、社会的),侠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要从“感觉的结构”中寻找到“活生生的文化”同时也是“选择性传统的文化”。

中国围棋文化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面) 课程名称______中国文化______专题读书论文(体会)中国围棋 指导老师何云波 姓名李杰 学号___2011500216_______ 班级名称_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班_ 交阅时间2012年5月8日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闲看数招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明.徐渭 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围棋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哲理智慧与思辨意识的结晶,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包含了我中华厚实且独具韵味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奕”中的淡雅风情、豁达有度、理智并存融合了中国军事、哲学、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黑白之间,纵横之上,下棋之人将自己从棋艺中的得到的悟解和内涵融入到行棋思路之中,棋盘内外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作“坐稳”、“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又有“烂柯”之名。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围棋已经在理论上、地位上、棋艺上均有质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