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第三专题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 2011年世界经济运行回顾

●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中国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影响力

走出衰退的世界经济在2011年仍处于复苏阶段,增长乏力。回顾201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弱拖累了全球经济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继续领先于发达国家;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仍存在诸多重大风险因素。

一、世界经济在多重冲击下艰难爬行——2011世界经济运行回顾

过去的2011年世界经济出现波折,复苏势头回落,对全球经济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速继续领先于发达国家但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也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

1.世界经济出现波折,复苏势头回落,主要表现与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复苏动力不足,加速世界经济下行风险

为刺激经济回缓,拉动就业增加,美联储两次实施“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向市场提供了2.35万亿美元,推动国债收益率跌至创纪录低点及三大股指反弹;美元贬值改善了贸易条件,贸易逆差降至接近3%;失业率从2010年12月的9.4%降至2011年1月的9%、2月的8.9%和3月的8.8%;物价延续了自上年夏季以来攀升的势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通货紧缩压力缓解。然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出的流动性并没有进入美国实体经济,相当一部分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引发资产价格泡沫,既导致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又推动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加剧全球通胀压力及全球经济下行速度,反过来又影响到美国商品出口、就业机会增加。

尤其金融危机积累的高失业率、高房地产止赎率和高财政赤字三大“痼疾”抑制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三大“痼疾”叠加效应促使美国经济朝着疲软方向移动。美国财政部、IMF、世界银行等纷纷下调2011年美国GDP增长率的预期。

由于美国经济的利空因素远多于利好因素,因此,奥巴马在9月8日出台了《就业法案》,以提振美国经济和增加就业岗位,总金额为4470亿美元,主要用于减税和基础设施建设。美联储则实施4000亿美元的“扭转操作”计划,即出售3年以下期限的短期国债去购买6至30年中长期国债,继续压低长期利息。上述两项举措旨在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刺激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然而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抵制,奥巴马难以摆脱“三高一低”的颓势,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4%、1.3%和2%,年内不会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美联储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6—17%,远低于6月份2.7—2.9%的预测值。为改善经济不景气局面,美国于10月同韩国、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在军事和政治战略关注点转向亚洲的同时,又以主导者身份加速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进程,试图以此举实现“出口倍增”计划。但TPP谈判路程艰难,难解美国“燃眉之急”。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对世界经济起了下拉作用。

第二、美债信用等级下调,世界经济陷入乱象

2011年8月5日,标普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等级从AAA下调至AA+,引发全球股市连续几个交易日暴跌,反映出市场对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缺乏信心。标普的降级行动虽没有引起连锁反应,但美国债信无疑受到冲击和质疑。

然而,美国提高债务法定上限及标普降低信用等级并不意味美国已经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自2011年5月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断放言,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将无法正常运作和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清楚,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美国政府不会轻易对购买的国内外债券予以违约。美国主权债务之所以被炒热起来,主要是基于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

今后10年美国面临偿还债务和减赤的痛苦,势必继续通过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转嫁危机,推动货币摩擦升温,这是中国购买美国资产和持有美元储备面临的风险。中国政府为摆脱“美元陷阱”和化解风险,一是坚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二是推动美元储备投资多元化战略;三是以经济和贸易为基础,逐步推迸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欧洲债务危机“幽灵”搅乱全球金融市场,弱化了世界经济复苏势头

欧元区一体化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都己超出《马约》的规定,因而接二连三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和债务险情并不会使人感到意外。欧洲摆脱债务困境和走出债务危机并没有什么捷径,不外是实施七项短期性和长期性的综合措施:一是弥补欧元区一体化存在的“先天不足”,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起来,建立欧元区财政管理体系;二是严明内部纪律,严格执行加入欧元区的“五个趋同”标准;三是改革各成员国财政政策,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四是欧盟、欧洲央行、IMF和各国主要银行等坚持联手救援,建立足以应对更大经济体爆发危机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并启动欧洲稳定机制,以扩大救助能力;五是欧洲央行购买欧元区风险高的债券;六是开源节流,扩大税收税种和提高税率,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七是提高经济和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缺乏竞争力是欧洲债务国面临的根本问题,除非能重振欧洲的竞争力,否则市场就不会稳定,危机将不断涌现。

上述路径和对策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涉及到欧洲债情前景。前景无非:第一是债务危机国能忍受住“瘦身计划”带来的“长痛”和“短痛”,逐步兑现减少财政赤字及收缩债务规模的承诺,最终将赤字和债务规模降至占GDP的3%、60%或以下。第二是债务危机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最终被迫债务违约或债务重组。上述两种前景都有可能发生,希腊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的预算赤字相当于GDP的9%,虽然超过预期目标的7.6%,但比2010年的10.5%下降了1.5个百分点,由于希腊债务得以减记,2012年财政赤字将降至GDP的6.7%。EFSF首席执行官克劳斯.雷格林宣称欧元区在2014年有望结束债务危机。但这仅仅是人们心中的“希望和期待”。假如出现第二种前景,欧元区声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将会受到损害,但所付代价远小于欧元区解体和欧元崩溃。默克尔明确表示“欧元是德国经济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欧元的欧洲是无法想象的,欧元值得我们付出所有的努力”。尽菅德国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德国不应成为欧元区某些国家的“提款机”,然而,德国最高法院裁决援助希腊等债务国不违背其法律,为救助欧元区排除了障碍。因此,尽管欧债险情继续恶化,但尚不存在欧元区解体和欧元崩溃的前景。

欧债长期化和经济持续滑坡,不仅影响欧元的稳定和欧元区经济复苏,也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为此G20财长和央行行长要求欧盟领导人表现出“政治勇气”,拿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计划以解决债务危机。当前欧洲处于应对债务危机最艰难的关键时期,除欧洲采取“自救”措施外,由于欧债危机产生了“外溢效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是不可或缺的行动。但各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不同,面临的经济困难不同,对通过IMF和EFSF购买债券有所顾及,因而对希腊等国“救助”乃至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进行政策协调的难度增大,各国的经济政策更加侧重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美联储等西方六大央行于11月30

日联手释放流动性,这是改善欧洲银行业流动性的举措,以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应对欧债危机。

近两年来,欧洲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其中包括23个国家签定的新条约,有助于推动欧债向缓解方向发展,而不是“渐行渐远”。

第四、没有预料到的变数给世界经济复苏造成深远负面影响

世界充满危机,有些危机始料未及。首先是“3.11”地震、海啸和核泄漏重创日本经济,日元兑美元和欧元大幅升值又影响到企业信心,对以汔车制造业为中心的出口造成极大影响,加剧了产业“空心化”,使其经济连续三个季度收缩,步入“技术性衰退”。日元节节升高并非日本实体经济的真实反映,而是汇市被投机行为左右。为弱化日元升值对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年内己数次在外汇市场抛售日元,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但收效甚微。日元升值、世界经济疲弱、电力供应紧张依然是日本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面对多种风险冲击,日本央行扩大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规摸,政府多次追加灾后重建资金,使日本经济收缩幅度趋窄,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1.5%,按年率计算增长了5.6%,主要得益于企业加大生产,内需与外需贡献率增大,但2011年日本经济为零长己是大概率的事件。日本经济难以走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失去20年”的阴霾。大地震之负面影响不仅限于日本本土,日本生产着全球40%的电子元件、19%的半导体和20%的高科技产品,大地震造成对全球重要零部件供应键的中断,拖累了其他国家的工业生产,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

其次是西亚北非国家动荡或战乱的延续和扩散,乱局导致股市市值缩水;外汇储备减少;工业生产停滞;旅游收入锐减;经济衰退;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和社会动荡,并造成全球原油产量每天减少200余万桶,国际油价一度连续大幅飙升,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由于欧佩克未能就增产抑制油价达成共识,国际能源署(IEA)28个发达国家在美国带头下,采取联合释放石油战略储备行动,在30天内平均每天向市场投放200万桶原油,弥补了西亚北非国家的原油减产量,再加上各类型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美元升值等多种因素作用,国际油价掉头下挫,但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在波动中仍处于高价位,呈现“近弱远强”走势。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表的《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指出,继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后,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和持续波动的局势今后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世界各国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和粮食安全不能掉以轻心。

第五、全球步入通货膨胀通道,削弱世界经济复苏力度

全球通胀压力增大是2011年世界经济减速的突出因素之一。IMF预测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CPI为2.6%,发展经济体的CPI 为7.5%,2011年上半年越南的CPI已超过16%,同期内俄罗斯的CPI为9.6%、印度为9.06%、巴西为6.55%。欧美国家亦告别了通货紧缩走向通货膨胀,

欧洲央行预估2011年欧元区的CPI为2.7%,受高油价影晌,美国的CPI也在窜升,5月18

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将2011年美国CPI提高到2.1%至2.8%。

CPI窜升带有普遍性和全球性,主要原因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由各种要素价格上涨而促成;输入型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和流动性过剩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扬;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各种动荡和天灾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造成粮食和食品的短缺,诱发价格上升;投机行为加速通货膨胀压力升高,据欧佩克估算在每桶油价中,有20美元左右来自投机行为。奥巴马认为美国通胀升温主要是高油价引起的,因此,要求打击和惩罚石油领域里的投机行为。

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家中国家的GDP增长率较2010年减少了1.5—2个百分点,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6—6.4%,不再表现为通常所说的“过热”。但内部和外部因素推动CPI上扬,为抑制通胀,新兴市场国家采取了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并举的紧缩措施,因而造成经济向下滑行,面临着增长的挑战。欧美国家则由于纷纷削减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以及欧洲央行提高利率,促其经济更加疲软,因此,新兴市场国家抑或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实施紧缩政策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两难选择”。从走势分析,2011年下半年,已加息的发达国家己停止升息或维持现行利率不变,甚至采取降息措施,澳大利亚央行和欧洲央行己经打开下调利率的闸门。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亦趋于谨慎,但货币政策取向不同,巴西、印尼等国家纷纷下调利率,而印度等国则上调利率。IMF总裁拉加德提醒主要发达国家在削减财政赤字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能够支持经济增长。但从紧财政政策放松“过度”,又难以控制住通胀,经济又将继续恶化。“两难选择”正在考验着各国政府在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内外环境中,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智慧与应变能力。

第六、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世界经济增长“引擎”运速减慢

国际贸易形势同世界经济变化走势成正相关关系。2011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增长率为

4.7%,而第二季度突降为负0.5%,全年预计约增长

5.8%,远低于1998—2008年国际贸易年均7.2%的增速,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债台高筑,紧缩政策导致经济低迷,就业压力增大,消费需求减少;二是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由加大设置贸易壁垒的力度;三是日本大地震、曼谷大水灾及西亚北非发生的突发事件影响全球贸易。四是美国以汇率等为手段转嫁危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贸易和投资保护既抑制世界经济复苏,又是世界经济放缓的动因。

在全球贸易降温过程中,突出特点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快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方式不断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涉案金额上升;贸易保护产业从传统产业转向重化工产业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贸易保护的范围从具体产品扩展到一个国家的国内经济政策;

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贸易救助措施数量增长幅度高于发达国家,但发达国家涉案金额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局部或国家间贸易摩擦在所难免,然而,由于自由贸易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分工趋势不可逆转,多边贸易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因而频频发生的国际贸易保护尚未失去控制,爆发大规模“贸易战”的概率不大。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贸易主义多针对中国,中国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在国际贸易收缩的同时,各国货币政策走向不同,导致国际资本流向经济表现较好、利率较高的经济体;欧债风险上升又导致国际避险资金流向美国、德国和日本债券市场,国际资本的“大迸大出”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波动,易诱发金融危机,应引起高度警惕。

世界经济的上述六大障碍,促使世界经济向下滑行,这足以表明此轮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客观分析当前形势,世界经济是“逆强风而行,而非衰退”。中国似应根据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正确预判,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冷静的和自信的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新兴经济体成为引领全球复苏的重要力量:2011年悲观情绪蔓延,世界经济缺少亮点,唯一的亮点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总体看良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新兴经济体他们的增长速度也在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增长率是6.4%,与2010年相比下降0.9个百分点,比发达经济体还是要高。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原因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占到全球GDP的比重是70%,整个发达经济体一定会影响到新兴经济体。

二、世界经济何去何从——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步履蹒跚,虽未脱离艰难复苏的轨道,但复苏基础十分脆弱,正在遭遇一系列新挑战。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欧洲债务危机可能时有激化;银行金融系统尚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疲弱;更多的企业因消费疲软减少库存;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僵局及机构效率低下造成决策机制瘫痪;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强等。如果这些因素进一步恶化,将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

一是欧债危机风险难以消除。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区、欧盟乃至世界经济前景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风险。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而且债债危机尚在持续发酵,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震荡。由于各成员国经济联系紧密、债务链相互交织,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上升。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将对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体系产生

重大冲击。2011年以来,欧洲领导人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危机的蔓延,比如加强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的作用,由欧洲央行出面购买主权债券,实施欧元区深度整合计划等。但欧债危机风险远未消除,短期内明显缓解的可能性很小。欧债危机还要持续多久、恶化到什么程度、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目前难下定论。

若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涉及改革欧洲的治理方式。欧洲国家解决债务危机问题,不仅仅是救助和财政紧缩的问题,深层次问题是欧元区内在体制的缺陷,需要改革欧元区内在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统一的财政政策、完善公共援助稳定机制,以及建立严格的财政约束机制等。在2011年12月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国家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即“财政契约”,同时决定提前至2012年7月启动欧洲稳定机制(ESM)稳定欧洲金融形势。峰会所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欧债危机真正开始治本,是欧盟一体化的新进展。当然,欧洲要建立更强的财政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很可能还将遭遇更多的市场动荡。因此,在应对欧债危机中,欧洲领导人必须起到领导作用,提高欧元区管理和危机处理的效率,让人们相信它有能力、也必将解决自身的危机;同时要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让欧元区保持完整,以稳定投资者信心,重建投资者对欧元区公共财政的信心。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有所恢复,但总体呈现政策支撑效应减弱、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格局。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为应对债务风险,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以及家庭和企业的偿债努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总之,发达经济体要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兴经济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持续型增长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陷入政策上的两难境地。对发达国家而言,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鉴于经济复苏依旧脆弱且失业率高企,发达国家在采取进一步紧缩政策时必须非常谨慎,要处理好经济复苏和应对债务危机的关系,在刺激经济复苏和防止政策不可持续之间寻求平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需要严防外部环境趋紧的冲击,另一方面仍应强化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同时要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正影响着相关国家的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

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

当前,世界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的重创中完全康复,各国当务之急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要使世界经济重获动力,重要的是加强国际协调、保持金融稳定、在紧缩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这需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措施,恢复和重振市场信心,制止并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在世界经济的众多困难和矛盾中,美国的主要挑战是经济增速下滑和企业新增就业岗位不足,为此应着力促进增长和就业;欧元区应致力于支持金融部门和解决主权债务危机,阻止债务危机风险外溢;日本主要是加强灾后重建。这是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复苏所能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三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世界经济需要较长期的调整才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而与危机相伴生的贸易保护倾向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特别是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再次下滑,使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正在诱使它们寻求更多的贸易保护。第一,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国内消费和投资疲弱,需要通过国外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低迷,为此各国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第二,经济低迷、高失业率、财政紧缩、贸易失衡、汇率问题等将会继续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在实施以出口促就业的同时,限制海外竞争成为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使用的重要政策之一。第三,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可能采取更多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以满足国内各种利益团体的保护主义诉求。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人们对贸易保护的担忧。

如果各国都加大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力度,无疑将会恶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环境。为了确保贸易能够继续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策制定者们应对全球保护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需要各国加强合作,重建信心,维持贸易开放性,推动贸易成为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方式,推动世界经济重返快速复苏轨道。为此,要积极维护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继续发挥WTO贸易措施监督机制的预警和监督作用,防止成员国的贸易政策立场发生进一步扭曲。

(二)、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历时三年多,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并非在朝夕之间,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期,预计世界经济在今后几年只能维持低速增长且时有波动。

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发展态

势看,欧洲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甚至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但只要相关国家携手有效应对,世界经济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迄今,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研究机构纷纷下调对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测,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不会高于2011年。联合国2011年12月发布《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弱、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财政紧缩措施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缺乏协调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在未来两年将继续减速,甚至有可能再度衰退。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1年的2.8%下滑至2.6%,更低于2010年的4.0%。

美国经济有望实现温和复苏。2011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信用评级遭降,国会两党谈判缠斗不休。但近期美国重要经济数据向好,显示经济呈现缓慢扩张势头。2012年,欧洲经济衰退和美国国内财政紧缩或将对美国经济构成冲击。欧洲在贸易和金融方面与美国有着紧密联系,欧洲经济衰退及欧债危机的后续影响是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欧债危机加深使银行更加惜贷,这可能需要美联储向市场多提供流动性。另外,2012年美国将迎来总统大选,经济和就业议题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争取连任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正千方百计地提振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也将注重财政政策扩张对经济复苏的有利作用,避免快速的财政紧缩。为刺激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选择了继续维持宽松政策,已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至少到2013年中期不变。2012年美国经济预料能够实现温和增长,通胀率维持在低水平。美联储预测,2011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在1.6%至1.7%之间,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在2.5%至2.9%之间。

欧洲继续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撼动了全球金融市场。迫于应对危机,各成员国不得不紧缩财政,这既制约了经济复苏,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保、养老等福利支出,削弱了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支出意愿,引发社会动荡,令经济增长陷于停滞。2012年欧债危机的局面还将延续,其形势如何演变需要密切关注。而欧盟峰会推出的各项新举措能否奏效尚待观察,近期欧元区成员被下调信用评级的压力犹在。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和债务危机加剧降低了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欧洲央行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只有0.3%。联合国报告称,2012年欧洲经济增长仍将十分低迷,多数国家经济处于萎缩边缘,而债务问题深重的欧元区边缘国家则可能陷入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2011年11月和12月,欧洲央行已连续两月两次下调利率,并推出一系列应急措施来支持财政系统,凸现其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忧虑。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整顿财政之间寻求平衡,考验着欧盟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从目前看,2012年欧洲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欧元区经济衰退将加剧主权债

务和银行融资市场的压力,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连锁效应,拖累世界经济放缓增长。

日本经济面临着“内忧外患”。随着大地震造成供给链中断约束的逐渐消除和灾后展开重建,日本经济正逐渐呈现好转迹象。2012年,灾后重建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释放,有望对日本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日本经济有望逐步缓慢复苏。但日本经济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诸多挑战。从国内看,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预算缺乏财源、超宽松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等将制约其经济增长。为促进灾后重建,日本政府在2011年已通过多个补充预算案,规模接近20万亿日元,但面对财政状况之窘迫,如何筹集重建资金是个问题。从国外看,日元持续走强、欧洲债务危机加深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日本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构成威胁。为降低日元升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产业空心化,进一步拉动内需,日本政府出台了“日元升值综合经济对策”方案,还数次采取市场干预措施,但全球避险情绪持续高涨,资金加速流向日元势头持续,目前日元对美元汇率仍在高位运行。日本央行最新预测,2011年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为0.3%,2012年度将增长2.2%。

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放缓增长。受发达国家经济疲软的负面影响,2012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将继续放缓增长,但仍会比发达国家强劲,继续担当起“全球经济引擎”重任。在艰难的复苏道路上,2012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会放缓,但仍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减弱将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将有利于缓解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目前,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与通货膨胀压力同步下行。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且大多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有可能适度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普遍好于发达国家,刺激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

三、中国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影响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迅速增长。世界银行统计称,中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从2003年的4.6%,增长到2009年的14.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尽管全球贸易下降12.9%,但中国进口量依然增长2.8%,进口值超过1万亿美元。高盛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超过20%,已经高于美国。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平均每年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

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10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10年GDP5.7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而美国仅为17%;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

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展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二)、中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以全面开放的政策、物美价廉的商品、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扩大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为全球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当前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者

中国经济起飞是战后世界经济最具戏剧性的事件,经济增速遥遥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增长之快、时间之长超过所有新兴经济体崛起时期,给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带来诸多机遇。

1.经济规模持续扩张。过去30多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9.8%,是世界平均水平3.5%的

2.8倍。按人民币计算,GDP规模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到2010年的39.79万亿元,增长109倍;按美元计算,由1473亿美元增到5.8万亿美元,增长39倍;人均GDP由181

美元增到3315美元,增长17倍。2010年超过日本,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持续30年以如此迅速的速度追赶,在世界经济史上实属罕见,令国际社会始料不及。中国改变了世界,也改变着自己。

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上升。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市场汇率计算,1980-200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14%,仅次于美国的20.7%,是全球第二大引擎;2001-2005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至14.5%,美国的贡献率则下降1.7个百分点至19%;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1-2006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31%,超过美国的12.8%,为世界第一大引擎。2007年,受次贷危机影响,

美国经济增速滑落,中国经济依然扩张。据IMF统计,当年无论以市场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的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8%和27%,美国降至8%和15%。初步统计,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虽降为9%,但GDP增量高达10191亿美元(多于排名世界第十四位的澳大利亚GDP规模的9799.6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4571亿美元的增量。IMF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将来自中国。英国《经济学家》预测,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2006-202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年均达到26.7%,高于美国的15.9%,依然是世界经济最大的火车头。

10年来对全球经济贡献中国超美

中国已经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再平衡中贡献了巨大力量,而全球也都在中国的增长中受益。2010年发达国家还很艰难,美国经济步履维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日本深陷通缩怪圈,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扮演着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0年达到30%,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促使美国对华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增长了15%。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等重要经济体最大贸易伙伴,是这些经济体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内需增长强劲,进口增速超过出口。美国三季度以来,贸易逆差大幅减少,除了美元贬值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稳定增长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国贸易顺差也从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进一步降低至6.2%,这说明中国不仅在逐步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需求增量的主力军,也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中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长期高速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30年来,我国的GDP总量翻了4番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为2.3%,到2009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50%,超过世界所有国家。1978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为0.1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1.7个百分点,到2007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已提高到0.7个百分点,高于所有国家位居第一。

中国经济的提升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月出版的《金融与发展》刊发的文章称,中国经济每增长1%,就使全球经济在五年后增长0.4%。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5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10.3%的高位增长态势,这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也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3,贡献率仍居第一位。

在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中,对欧元区保持稳定做出的贡献最为直接。2010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坚定支持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手救援希腊等国的机制,中国非但未抛售欧元资产,而且主动向冰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伸出援助之手。温家宝总理10月访问希腊时承诺中方继续购买希腊债券,并且宣布将组建一个50亿美元的基金,帮助希腊航运公司购买中国船舶。中国还在7月购买了4亿欧元的西班牙国债。

2010年中国不断扩大的进口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阳光,为其他经济体创造了大量利润与就业机会。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2011年中国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

(三)、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遭遇“逆风”,复苏不振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动力持续,“引擎”轰鸣,推动世界经济走上持续复苏之路。

1.亚洲经济需要强大中国引擎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经济体相继实现经济起飞,被誉为“东亚奇迹”。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冷战结束,美国等西方国家压迫日元大幅升值,最终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所谓的“雁形模式”迅速崩溃,亚洲地区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亚洲各经济体纷纷将经贸投资合作重点转向中国,新的区域分工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中国日益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连续20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0.4%。中国迅速成长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生产制造基地,不仅促进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为亚洲区内贸易投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且有力地带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引发亚洲经济严重衰退、失业大量增加、社会剧烈动荡和政权频繁更迭。西方国家对此袖手旁观,一方面为提供经济援助设置苛刻的附加条件,另一方面鼓励怂恿所谓的“民主化改革”,不仅无助于亚洲克服金融危机影响,而且导致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更加动荡。中国虽然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依靠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为东亚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恢复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东亚经济增长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重大冲击,发达国家自顾不暇,不仅无力对亚洲国家施以援手,而且采取纵容货币贬值和大量注入流动性等手段转嫁危机。中国在出口萎缩和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时出台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2009年和2010年经济分别增长9.2%和10.3%,再次发挥了亚洲经济“稳定器”的重大作用。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和主权债务风险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下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还将继续提升。保守估计,未来五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年均8%以上的增速,累计进口总量将不低于12万亿美元,届时中国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2.“入世”10年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过去的十年,中国正确运用和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尽管我不能打出100分,但我愿意对中国表现给予A+的评价。”“十年过去了,数字摆在那里。我不是刻意说中国的好话,事

实证明了一切,中国赢了,世界也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结局。”——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

10年来,成长与发展的中国影响和惠及世界。世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相关链接:入世十年相关链接: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建立起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政策体系,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5%,经济总量从世界排名第六上升至第二。2001-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8倍,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特别是2005年后,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0%左右,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超过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庞大的市场和积极扩大进口政策,

2001-2010年,中国年均进口商品近7500亿美元,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积极扩大进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资料: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专家裴敏欣认为,如果要排列二战后世界上最重要的有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事件,那么除了冷战结束,中国因改革开放而崛起并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排在第二位不会有争议。裴敏欣的理由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权力格局。

世界上面临七个最大的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国际社会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没有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参与,显然是不行的;

其次,金融海啸所暴露出全球金融严重的安全问题,要世界恢复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将拥有巨大外贸出口和外汇储备的中国排除在外,显然是行不通的;

其三,世界防止核扩散的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美国使再大的劲也难于奏效;

其四,作为世界第三大世界贸易国,中国的配合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和维持有着立竿见影的影响;

其五,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在世界能源安全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六,在援助非洲上,中国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最后,中国维系了世界反恐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巴基斯坦的稳定,这是对世界反恐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影响与对策/ 【正文】:“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至相互依存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具有了新的意义,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问题。19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这一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而且势必对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从1979—1999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59.2亿美元,批准建立的外资企业达21.2万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606.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其实1990年以来,除1993年外,主要都是由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支持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不断保持顺差余额。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在出口环境十分严峻的1998年,仍实现了0.5%的出口增长。 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到1999年止,外资企业吸收劳动力达600多万人。遍及我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09 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 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 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 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 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 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 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 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 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 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 先分析一下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 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 年 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 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 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 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 年 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 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 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 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 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 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 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 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 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 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 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 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 影响 2008 年9 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 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 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 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 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 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 年,经济刺激政策对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形象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5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 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两年前,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专家拉迪预言,“2004年,中国将成为在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经济。” 他指出,中国的贸易迅速增长,对亚洲造成尤其重大的影响。 拉迪说:“其他亚洲国家认识到中国是它们的头号出口市场,又因为中国的进口增长也很快,所以中国对亚洲国家,包括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经济增长,起了重大作用。” 正因为近十年中国在区域和国际经济、贸易和外交层面的角色日益显赫,打破了国际间原有的势力均衡,由此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中国威胁论是其中最明确的一种。 未知数但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室的东北亚事务专家季北慈认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因为还有不少未知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国际社会和中国是否能互相容纳和适应对方。 他说:“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国际间出现一个新的力量时,有时会造成破坏,因为现有体系中的力量需要接纳和适应新的力量,而新的力量,现在是中国,显然要寻求更大的影响力,要扮演更大的角色。至少历史表明这个过程不会一直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姓名:学号: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今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新动力。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递增,中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众多世界级跨国企业的第一利润增长点在中国,数十个经济体的全球第一大出口市场是中国。中国需求的强劲释放,中国经济的持续活力,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在摆脱危机束缚、平衡全球经济的道路上,欧洲和中国走在了同一阵线上。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地,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对双边经贸产生不利影响。分析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个国家基本经济平衡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应该是未来世界经济趋于平衡的主要方向。 毫无疑问,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大幅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份额,美国的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正在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力量转换。原来扭曲的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不均衡的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拐点上。 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国际地位的上升,正逐步成为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参与者。由G8到G20,变化的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加法,更为重要的是,新兴经济体拥有了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同台对话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产生微妙变化,美元作为世界性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也必将逐渐让位于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一个三足鼎立的储备货币体系。 在努力发展国内外经济的同时,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焦点,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重要的执政部门,中国财政部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相关规则的制订,一是积极开展主要经济大国的财经对话,目前,中国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印尼八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财经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对话与合作机制,不仅增进了相互间的重大经济政策上的理解。而且还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作为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战略上的关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加大了中国在南北关系中的回旋余地,使中国能够在南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积极功能。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争议斗争和为振兴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积极推动南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综合考虑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2011年美联储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主权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点上不太可能早于美国和欧元区。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2010年印度已经连续6次加息,今年1月份再次加息。巴西2010年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是,巴西通货膨胀12月又创出年内新高,今年1月份也再次加息。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主权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其它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地位发生着变化。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领土人口第一大国。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基本制度。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与同时期的贵霜,安息,大秦并称为“四大帝国”。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华夏族人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三国时期,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强盛到顶点而衰败,罗马各地相即暴发了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当时的罗马帝国还属奴隶制度,而中国早在前221年就演变为封建制度.美洲的文明帝国此时尚未建立,三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朝时期,历史却也并不平淡,它的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三省制,这是隋唐三省六部的基础。此时经济南移,使得了大运河的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进步。

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地位,1、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2、地动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欧洲知道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地震仪。3、圆周率。南朝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早于欧洲1000多年,被称为“祖率”。4、“祖公理”。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曾推算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现代人称之为“祖公理”,直到17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才重新推算出此公式。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宋朝时期,在政治上,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增加了文官的职务;同时,削减的军队的数量已经军费开支。但造成了宋代军事力量的弱化和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为后世朝代统治提供了借鉴。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经济发展的顶峰,打破了市坊界限,开放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文化上,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以朱熹等人为首的理学思想家提出的抑制人的私欲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后来封建专制统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浅析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浅析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蔡思良2013301040078 摘要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与文明史的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孕育出的一系列古代科技、文化以及现代的政治、经济都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科技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化(狭义)对世界的影响[1] 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使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是许多国家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中国中古的开放时代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在艺术门类内,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独树一帜。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中国文化对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邻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历法、医药、货币、语言文化及音乐戏剧都对这些国家造成了深远影响。从周秦时代发展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商船携带大量丝绸和黄金开往今天的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以丝绸换取各国宝石等特产返航。 (二)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科技史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科技历史上,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当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出现真正利用磁铁的磁力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到宋代后,指南针的技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间接地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当代与中国来往密切的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也因此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将其传到了欧洲,并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哥伦布航海壮举。可以说没有中国的指南针,新大陆的发现至少要往后推几十年。同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在炼丹的过程中,方士发现了火药,火药最初的使用并非使用在军事上,而是用在杂技演出上,慢慢的人们意识到火药的用途并不局限于杂耍之上,于是在今后的军事战争中,也有了火药的气味,也是的加快了冷兵器战争时代的结束。印刷术始于隋唐的调班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在没有印刷术之前,书籍都是一本一本手抄的,成本和耗时都是非常巨大的,印刷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来谈谈发明于我国的造纸术。蔡伦将制纸的方法加以改良后,人们才开始大量的使用纸作为书写工具,我们可想而知,此后书写的速度与效率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同时,造纸术也传至了我们的几个邻近国家——朝鲜和越南,这也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其上下五千年的思想与文化蕴育出的科技精髓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我们中国的古代科技史感到自豪。

用辩证法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马克思学习心得体会 ——用辩证法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和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作全面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各个方面高速发展,各自带动相互发展,取得了翻天的进步。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势不可挡的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积极参与,从容应对。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经济现象,尽管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结果,但仍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同时它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过程,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辩证法。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技术和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市场统一发育,市场价格逐渐趋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生产活动全球化,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 加入WTO之后,对中国企业而言,其运作的国际、国内环境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国际环境更加宽松,国内环境因市场经济步伐进一步加快后,政府职能将发生有利于企业运作的转变。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有益,全球化使得中国意识到了市场制度与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也催生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观念向政策的转化。目前中国从市场建设到股市的改革,都可以说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主席贝南克表示,全球经济一体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消除贫困,但这些好处恐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或保护主义的妨碍。贝南克在一经济座谈会上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规模与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他表示,未来数年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变化有可能进一步缩小有效差距,为持续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减轻全球贫困状况创造了潜力。但贝南克亦警告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不应被视做理所当然,指因经济面临国际紧张局势及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且贸易趋势转变将导致一些工人失业,也会引发社会与政治方面的反对声浪加大。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它可以为我们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有利条件;可以促进我国

中国影响着世界100000000

(冀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课中国影响着世界 河北省献县郭庄镇陈尧京完全小学陈洪波 教材分析: 教材分别从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和平努力;与世界各国频繁的国际交流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领域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中国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告诉我们中国正在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1.感受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感受中国政府参与国际事务的和平努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搜集整理有关图片、资料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分工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欣赏不同文化现象,领悟其丰富内涵的能力。 3.了解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尊重,了解我国戏曲、书画等传统艺术的突出成就,认识他们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的重要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体育、国际事务、文化交流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例中感受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正在走向世界。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体育事业、国际事务、国际文化交流的资料图片和相关课件。 2.准备一些戏曲表演使用的乐器、脸谱、服装、道具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在体育事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 2.知道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标志。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获得社会信息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在体育事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列举喜欢的中国奥运冠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中国举办奥运会开幕式录象。 2.学生谈感受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pdf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其历史也是积厚流光。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的文化,对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亚洲一些国家,对其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文化,世界,影响 第一章绪论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础,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对世界的影响也相当大。中国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但是它确实是世界上现存的,并且会长期延续的最古老的亚洲文明。 第二章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在古代,日本文明的形成仅仅是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和融会的。并且日本的文化是在在吸取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一个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实在唐朝时期。在那期间,日本多次派出了遣唐使、留学生以及僧人来中国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对中国汉字的草书与楷书偏旁的研究,日本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 在当时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就是鉴真东渡。他为了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不畏艰险,六次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一共呆了10年,始终不渝地传布着唐代的文明,讲授着梵学的理论,从而增进了日本的梵学、医学、雕刻和建筑程度的进步。 日本的民族衣饰,也是在中国唐代服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中提到:“[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1]在唐以前,日本的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色彩变得鲜艳。 第二节中国文化对古朝鲜的影响 中朝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自古以来就相互交流,形成了文化基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比中国人少,所以朝鲜文化的发展在古代是比较先进的。 早在汉武帝时期,武帝以其“未尝入见”[2]攻打卫氏朝鲜,由于魏氏集团内部分裂,最终汉军胜利。武帝在其统领的地区设了四郡,此四郡与三韩族共同于

试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试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形势与政策 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21世纪头10年的世界经济先是繁荣发展,随后便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今年伊始,世界经济总体上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着复苏态势。但事实上,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啸,以及近一段时期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和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缓,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特别是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带动的复苏,随着量化宽松政策执行的结束或减弱,停滞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第二,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如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欧元区核心国家有可能被拖下水。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为世界经济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不确定性。 第三,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轮番波动,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

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是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通货膨胀已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世界经济正笼罩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美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双脚?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的答案依旧存在着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 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既有挑战也有难得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一个时期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采取加息等措施,经济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但长期增长动力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近一个时期,关于世界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议论再度引起各界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从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看,虽然未来世界经济仍将处在一个复苏阶段,但下行风险犹存。 首先,美国经济可望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率将会有所减缓,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比较困难,消费疲软仍将是美国难以化解的难题,为此美国则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继续刺激经济。一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失灵,美国经济可能再度衰退,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冲击。 其二,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有可能出现反复和波动。其三,虽然前一段时期日本经济正在逐渐摆脱长期衰退的

美国经济复苏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复苏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肖炼 大家好!我今天主要谈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第二,美国经济复苏对全球经济产生什么影响;第三,美国经济复苏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第四,美国经济复苏对当前中美经济关系的影响。 如何看待当前美国经济复苏 当前整个美国经济处于一个全面复苏的状态。20l“美国经济真的恢复得这么好?”“美国经济真的很有韧性?”“难道美国人为了吸引资金回流,美国统计部门会GDP造假?” 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的好处是显见的。降低了企业的借款成本,减少了利息的支出,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尤其是抵押贷款利息。同时,推动美国股市上涨,美国股市从危机中最低的6000多点,涨到目前最高的18000多点。提高了就业率的同时,扩大了消费。2013年美联储共向国库上缴了889 亿美元利润,创下历史记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财政吃紧的燃眉之急。 QE结束后,美国经济已经积聚了上行动能,经济扩张趋势在继续,三季度GDP的强劲增长就是这种经济扩张趋势的一种反应。 尤其是在保健和餐饮方面的消费支出更为突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出于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三分之二持有公司股票的美国居民积极在股市套现以扩大消费。 由于“水力压裂”技术的发明,使得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从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未来的15%以下,美国国会很有可能废除已有40年之久的美国原油出口禁令,届时美国将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输出国,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尽管三季度经济强劲复苏,但是,美国经济远未全面恢复健康,经济的关键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强劲复苏是“新常态”还是暂时现象?这种复苏强势能否延续到20l5年,将取决于如何应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军事开支刺激是暂时情况。除了对以上消费、出口、投资三大因素分析以外,2014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军事开支激增的刺激,军事开支增长了16%。这种情况在20l 5年将不会再现,四季度美国经济很难维持第三季度的强劲增长势头。 二是,通货紧缩导致潜在需求不振。根据预测,2015年全球油价下跌可能会加大通货紧缩下行压力。 三是,美元走强不利于美国商品出口,这使得其产品在海外变得更昂贵。由于欧洲经济及其他经济体经济不畅,欧元兑美元汇率将继续下跌,日元兑美元汇率将进一步走软,新兴市场增长呈现金融危机以来最疲弱的态势,全球经济疲软又反过来削弱其对美国产品出口需求。 四是,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跌将打击美国国内页岩油和页岩气钻探项目,削减该领域投资。因为页岩油、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大约是40到50美元,现在国际油价达到46美元,也就是说这些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商将面临着倒闭和破产的风险,因此对这个领域的投资也会下降,这也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复苏。 五是,住房市场依然摇摆不定,房地产市场尚未恢复到衰退前水平。2014 年11月份单户型预售屋销售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下滑,同比基本持平。 六是,美国企业支出显示出走软迹象。尽管经济数据显示有加速上涨的可能,但工资回升速度缓慢,工资在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不大,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一直较慢。 上述隐忧表明,美国自2009年中旬结束经济衰退以来,经济复苏一直处于不均衡和不稳定之中。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历次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强劲增长最后都被证明是短暂的。例如,在2013年下半年实现了两个季度的强劲增长,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籽棉、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粮食和食品自给自足、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充分保证满足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3. 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8.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0.6%)。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6%,首次取代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的8%,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