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写作教案全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写作教案

●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

第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教案

主备人备课

成员七年级语文老师备课

时间

课型新授课上课

时间课题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手段教案教材多媒体

教法与学

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导入

1.看到他,你马上会想到关于他的哪些事?(出示多媒体图片)这些事件又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看图说话)

2.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二、经典回顾

1.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出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2.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

出示《邓稼先》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3.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4.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出示《故乡》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5.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出示《药》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三、小试牛刀

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并不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四、范文引路

1.《争论》

2.《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通过两篇范文和学生一起讨论其优缺点,让学生明白如何写出人物的精神。更好的利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小结提高

人,不只有一面写人,也不能只抓住一个人的一面,要想把一个人写得真实、鲜活,就得抓住他丰富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22

-a a

1

2

1

2

1

2

1

2

板书设计

1.选取典型事件如何写出

2. 描摹人物特征人物的精神

3. 借助写作手法

4.注重抒情议论

教学反思优点:

缺点:

改进措施:

作业布置《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一、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文章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以情动人,抒情是写作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但是抒情比较抽象,而且常常和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学生很难把握。因此,要“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2.七年级下学期,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但是,记叙文中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将“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3.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本单元就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应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写作教学注重一课一得,应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学习两者基本的抒情方法。

四、学习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回顾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和描写方法。

2.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抒情方法,完成写作。

五、学习重难点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回顾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和描写方法。

2.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抒情方法,完成写作。

六、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根据本单元课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段落,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

针对目标二:

动手实践,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成就佳作。

七、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导入新课

导语: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板块二、名篇引领,习得技法

学习活动设计

1.出示本单元文章片段

片段一: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

片段二: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土地的誓言》

探究:你可以这样交流你的思考成果:

我认为片段运用了的方法,抒发了的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2.出示本单元文章片段

片段三: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

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土地的誓言》

片段四: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最后一课》

探究:你可以这样交流你的思考成果:

我认为片段运用了的方法,抒发了的感情。

板块三、牛刀小试,体验抒情

(一)动手实践,运用多种抒情

出示任务: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二)习作交流,修改当堂习作

出示任务:

(1)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习作,推荐最好的一个片段,当堂朗读交流。

(2)交流完之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运用好抒情这种表达方式。

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说“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习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水到渠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更为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还要反复运用,加以实践。

板块四、抒写真情,成就佳作

写作实践:《我的烦恼》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完成后要求:用红笔勾画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描写用直线,间接描写用波浪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案

主备人备课

成员七年级语文老师备课

时间

课型新授课上课

时间课题抓住细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它在作文中的作用。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共同探讨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人物形象,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教案教材多媒体

教法与学

感受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五、导入

猜猜他是谁?

1、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

2、高大威猛、相貌堂堂、浓眉大眼、目光锐利 , 刚猛不屈、敢作敢当、武艺高强,曾在阳谷县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武松)

那么我们怎样写好人物?

为了让我们笔下的人物鲜活丰满起来,我们就要抓住细节,刻画出形象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二、忆一忆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如绘其形”“如见其物”、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人物细节描写有哪些?

1.外貌

2.语言

3.动作

4.神态

5.心理

6.服饰

三、比一比

1.一个淑女和一个小伙子的“吃相”

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轻张小口,微启朱唇,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轻轻地用筷子尖小心翼翼的触到口边,慢慢地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

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好象嗓子是个直筒,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不少颗米粒挂在嘴角上;两片嘴唇上下起合,发出唧唧响声,片刻就风卷残云的吃了个干干净净!

2.赏文找人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

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那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下面哪位是被描写人物?)

伽利略马克思诺贝尔托尔斯泰

3.怎样写好人物?

(1)通过想象和联想

(2)恰当运用修辞

(3)按照一定顺序

4.看图赏文

仔细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欣赏这个人物描写的片段。

一张古铜色的老脸上,满是艰辛岁月耕耘出的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在这张刻满了皱纹的面孔上,微笑显得那么的勉强与无助。他的手中端着一个破旧的茶碗,那犁耙似的手啊,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多少大豆高梁!他的身后,是汗水换来的一片金黄。

四、佳作 . 品读

《我的“老师妈妈”》

小结提高

寄语:

祝每一位同学通过今天的学习,都能抓住细节写出写人的佳作!

-22

-a a

1

2

1

2

1

2

1

2

板书设计抓住细节描写—活现人物形象外貌抓特征

行动要细致

语言需恰当

神态贵逼真

心理得真实

具体事例一两件

人物如同站眼前

教学反思优点:

缺点:

改进措施:

作业布置

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写简单记叙文,并能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七年级课文篇篇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被采撷到教材花篮中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精美而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或催人悟,或启人思,或动人情,或悦人心,给读者和学习者以知识和做人的启迪。新教材在编排中紧紧围绕“语文与生活联系”这条主线进行内容组构,实际是紧紧抓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定,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学会生活”这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目的,而这新教材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教材编排,在人们面前拎起了一种朴素的语文学科的内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孩子们刚刚进入初中,在语文学习上还处于适应的阶段。学生们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作文的格式要求,在书写认真与合乎规范的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但是,作文写作和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积累、作文思维能力、练笔次数等息息相关。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创新、无话可说,训练学生“如何选材”的能力迫在眉睫。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或因缺乏观察,没有生活积累,内容干瘪,捕捉不到特写镜头。针对这些现象,本节作文课将名家作品与学生习作、课内文章与课外内容结合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合理运用,让作文生动鲜活起来。

三、教学目标

1. 在阅读教学和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

2. 例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讲解与讨论中概括选材的方法,求真求新,求精求微。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四、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在讲解与讨论中概括选材的方法,求真求新,求精求微。

2.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

五、教法分析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分析例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选材的方法。将名家的作品与学生的习作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的同时辅以适当的实践练习,巩固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知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提前准备好例作的学案以及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例文: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窗内的我就变得越来越急躁。老天似乎也知道我心急,哗啦、哗啦的“急掉眼泪”。

坐在教室里,我回忆着早上的事情:妈妈曾多次嘱咐过我,“今天要下雨,你等一下上学时,记得带把伞。”我望望窗外,外面晴空万里,这么好的天气还能下雨?我才不信呢!便把伞一丢,上学去了。可谁知,老天爷居然还真不配合我,下雨了。雨从中午时分开始下起,一下子就下得没完没了。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妈妈在上班、爸爸正好又感冒了,这下子你可叫我怎么办呢?只有一个答案:等。

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15分钟过去了……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离开了,我和那些没带伞的同学一样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远方。

突然,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我看到了一个隐约而又熟悉的身影,那身影越来越明显,啊!是父亲!吃惊地撑起伞跑出教室,只见他仍穿着平时的白衬衫,只不过已经湿得紧贴着背,一手撑伞,用肩膀夹住手机,表情投入而冷峻,连雨水溅入了皮鞋都不知道。父亲很矮,刚过我的肩膀,可当那一秒的闪电划破夜空,我却觉得伞下屹立的他是多么高大!

雨依旧是下着,下着,我看着雨,不禁喃喃道:“父亲,有你真好!”

这是老师很喜欢的一位同学的作品,尤其是标红段落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但是同学们在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吗?

2.引出选材的课题

没错,虽然描写有出彩之处,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过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也难掩题材的陈旧,让人颇有乏味之感。那么我们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到合适的题材呢?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选材”的技巧。

【设计意图】:以学生们近期写过的作文“有你真好”的例文导入,带领他们感受选材的重要性,在贴近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引起他们的兴趣。

3.选材的定义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选材求真

1. 其实同学们久经考场的磨练,已经有了初步的意识,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选材最基本的要求在于保持材料的“真实性”。(板书“真”)我们的写作不能与现实脱开联系,做那“无根之萍”。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以身边的“真人真事”(板书)为依托展开写作。

【设计意图】:讲解选材基本的要求“真人真事”,引导学生们关注身边的生活。

2.对比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将我们本次的作文学案翻到我们班陈织文同学的一篇文章,仔细阅读。ppt展示:

(1)奶奶不识字,但也并不是没有文化。困难的谚语、民谣.......我不会的她都会。只忆起她说过,以前自己家里穷,为供他哥哥读书,自己只好放弃学业,每天在外谋取生计。别人在清晨刚起头时,她已经在田里割猪草,捣碎,拎回家中的猪棚喂猪吃。尽管有时身上、脸上满是泥,也没有什么抱怨。中午,别人回家吃饭,他则把牛带回田里,看着它们吃掉杂草,自己在田垄上,一边干活一边观察牛的动向。也总会遇到几个熊孩子来招惹那正吃草的牲畜,为赶走他们又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傍晚,别人从学堂里回来再去割猪草时,她则把牛带回牛棚里,又拿出一根长杆在河边赶鸭回笼。深夜,别人已经在浓浓的睡梦中,她只能浅浅的阖一阖眼,打个盹,边睡边听着棚边的动

静,不一会儿又到了第二天。她的手因为长期如此被伤害,日积月累的满是老茧和疮痕。我长问她小时候天天这样累不累,她只是笑笑,边笑边拍着我的肩膀让让我好好努力。

紧接着再看一下初一(3)班何亚鑫同学的文章。ppt展示:

(2)夏夜,在记忆中永远是睡不着的。小时候,总喜欢搬个小板凳,拿一大碗葡萄,坐在满天繁星下,伴着微微的凉风,将头靠在外婆的腿上,吃着葡萄,嚷嚷着叫外婆讲故事。外婆就讲起了那些老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真是百听不厌!每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记得好多次还把葡萄皮给吞下了肚。

故事讲完了,外婆总会用她那粗糙的大手轻触一下我的鼻尖,于我却那般温柔,那般惬意!头微微抬起,我仿佛已看到了那动人的嫦娥,看到了吴刚在费力地伐着桂树,看到了那只淘气可爱的小玉兔……那时的天空特别璀璨,每一颗星星都特别明亮!调皮的我总爱用小手指着,发现这颗亮就指这颗,那颗大就指那颗。嘴里还絮絮不语:“我要这颗,还有那颗……”外婆呢,总是乐呵呵地回应着:“还指,当心星星把你的耳朵割掉!”我吓得赶紧把手缩回来,死死地捂住耳朵,生怕星星割掉它们。

过了一会儿,不怕了,又突发奇想:“我真想要这满天的星星。”外婆笑而不语。我又冒出一句:“这满天的星星是天的眼睛吗?”外婆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是啊,他们都是天的眼睛,我的父母,你的姥姥,都在天上看着我们哩。”

我听了半信半疑,又用稚嫩的声音问:“外婆,星星里真的住着童话中的大头鱼吗?”外婆又开玩笑了:“是啊,靠在我腿上的不就是一条淘气的大头鱼吗?”听完,我假装生气地拍打着外婆的腿,撒娇完了,看着外婆,傻傻地笑。

闹够了,还是不想睡觉,就求外婆唱儿歌,外婆就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唱完了,又吵:“再唱一首嘛。”外婆又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唱着唱着,我就睡着了。满天星和一轮明月静静地将光辉洒下,洒在地上的两个人身上。那个小人儿,静静地做着美梦,在梦中恰与牛郎织女相遇,和嫦娥来一次月下交谈,看着神勇的后羿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的……

一片秋叶倏地飘落,在我眼前回旋,静静地躺在那片黄地毯上。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还,明明是秋天啊!我的外婆也早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仔细对比,说说哪篇文章的长辈给你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可适当提醒学生关注第一则材料中标红的语句“只忆起她说过”。)

讨论后教师总结:虽然都表达了对长辈的思念爱戴之情,但是第一篇文章借由我来间接述说奶奶的事迹,情感的表达并不如第二篇我亲身体会之后要来得更加充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亲自经历的真人真事更有助于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板书),而一篇文章的情感首先得打动自身才能打动读者。

【设计意图】:借助材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在关注材料真实的同时也得关注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平时的习作为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内容。

三、选材求新

1. 此时有同学可能产生了疑惑,我们开篇的例文《雨天里的一把伞》既是真人真事,又抒发了真情实感,为什么算不得佳作,那是因为?很好,我们的选材求真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还要求“新”(板书)。

2.人无我有

所谓新,最容易想到的便是“人无我有”,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独到而精彩的生命旅程,总有一些事物是其他个体所不曾体会过的。以我们本次的作文“有你真好”为例,在面对这个“你”时,很多同学写到了父母、老师、爷爷、奶奶等时常出现的人物,但我们的作文学案上也有一些同学写到了大姑父、保姆甚至是汤圆店的老板,人物对象身份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选出较有新意的题材呢?请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如何从生活中挑选不同的“你”。(小组交流汇报,可适当提示学生关注职业、爱好等,并在学案上找出相对应的文章。)

①汇报:以身份为例:2班孟映宏写到了“开面馆的大姑父”;以职业为例:3班戈婧萱写到了“卖杨梅的外婆”;以爱好为例:4班王正昊写到了“爱下棋的爷爷”。(在点到爱好时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要有正能量,不要将麻将等消极事物写入文中。)

②拓展:其实如果不是本次考试限制为“他”或“她”,完全可以将“你”理解为更多的事物,例如3班章海容写到的毛笔、3班柯秋媚写到的月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生活处处皆是新意的素材。

【设计意图】:在讲解的同时注重练习,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具有新意的素材。

3.人有我新

①由于我们有些同学比较马虎,平时的生活中也比较随意,并没有去关注身边新鲜的事物,这就要做到“人有我新”(板书),即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事物别样的精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学过的课文,莫怀戚的《散步》片段。ppt展示: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提到散步时,我们很多同学只会想到家人在一起时的温馨之感,莫怀戚却从一次散步中感受到了尊老爱幼以及家庭的责任,这就是他在寻常的事物中发掘出的别样的感受。

②再将我们的学案翻到上次初一2班高西的文章,其中写到了小狗阿黄。ppt展示:

妈妈说,阿黄被偷了……我的心碎了,无比想念我这两年的伙伴。阿黄,你在哪里?我很想你啊!假如你还活着,千万别忘了我!我不会忘了有你的日子!

文章的最后表达了对小狗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我们同学写宠物往往抒发的都是此类的情感,但是有一位作家就不相同,他是?(郑振铎)同样是写自家的宠物,郑振铎却借此表达了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弱小生命的主张。ppt展示: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所以“人有我新”,也就是要在看似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个人自身独特的看法,即“真知灼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真与新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以名家作品为依托与同学们的习作进行对比,感受如何在同一件事物中找寻新意。

四、选材求微

1. 我们写作在求真求新之余,还要注意些什么吗?请看以下两段例文,小组讨论哪篇更好?为什么?

ppt展示:

(1)我的奶奶以前是村里远近闻名的“乡村厨师”,但凡是有人举办“村宴”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她也将对我的爱都用食物展现了出来,每次回去看望奶奶,她必定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菜品将我喂得饱饱的。红烧肉那是小意思,蜜汁大排、宫保鸡丁、魔芋烧鸭都是常有的,还有那最令我食指大动的番茄牛腩,可口的酸味配上嫩滑的牛肉,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2)夏天,太阳火辣辣的,这种炎热的天气正好滋长了美味——水蜜桃。“奶奶,给我洗一个桃子吃。”“好嘞!”

奶奶爽快的答应了,她慢慢走到筐前,用她那慈爱的目光一筐筐的看过去,突然,她眼睛一亮,伸出她那满是皱纹的手,小心翼翼的拿起了一个很大的桃子,这个头比之前的都大,她慢慢走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开始洗了起来,清澈如镜的水如波涛撞向礁石一般,溅起了水花,在桃子绿色的映衬下,也似乎变成了绿色。奶奶一边洗,一边把桃子在手里来回搓摸,翻滚,一来是为了把外面的毛给去掉,二来是让桃子的每一面都弄上水,一遍又一遍,直到把外面洗的发光发亮,奶奶才心满意足,随后,奶奶抽了几张餐巾纸,揉成一个球,在外面细细地擦干桃子上的水珠,她的背影倒衬在地上,更倒衬在我的心里。

我从奶奶那满是桃子汁的手中接过来,情不自禁的咬了一口,顷刻间,两种甜蜜在心中交杂着,桃子是甜的,奶奶的关爱更是甜的。

明确:第一篇描写内容过多,而第二篇紧紧抓住洗桃子的情节进行描写,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的情感也得到了更好地表达。因此在着力描绘之余,也要注意落笔的角度不可过大,要从微处着手,以小见大。

2. 我们的作家萧红也从小事入手,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鲁迅先生的“笑”,让我们体会到了一贯正经严肃之余鲁迅先生温和、对后辈照料体贴的一面。ppt展示: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

“来啦!”我说:“来啦!”

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设计意图】:本次先以学生习作的对比开始,带领学生们感知写作角度要从细处着手。再配以课本中的名家作品,对照观赏体悟何为“选材求微”。

五、选材求精

1. 我们也有很多同学从小处着手描绘了身边的老师,但一般描绘的都是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

明确:以善意和智慧去引导同学,温和待人几乎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做到的事情,那么老师就没有自身其余的特点了吗?同学们不妨尝试着形容一下我。(交流)

我们的周杰柯同学就很敏锐地察觉到了老师年轻有活力的特点,将老师球场上的英姿描绘了出来,在增加趣味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老师与同学们关系亲密,打成了一片。ppt展示:

初见先生,扑面而来一股书生意气。他那白净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微微泛光的镜片下难藏一对点漆星眸。

高挺的鼻梁,乌黑的秀发,还有那最是教人难忘的鲁迅同款“一字”眉毛,都透出年轻人独有的英气。虽然年轻,可他又颇爱深沉的黑色衣衫,每每上课衣服扣子都整整齐齐,显得工整严肃。久而久之,“行走黑衣架”的外号也便传扬开来。也许是第一眼的印象太过深刻,忘不了先生那嘴角弯弯的和蔼笑容,初绽的眉眼仿若春风中的桃花,温暖而喜人。但若有人惹火了他,先生也绝不惮以最沉的面容来对人,直教人心神忐忑。

……

先生也与我们亦师亦友。体育课上,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不料,窜出一黑衣不速之客,无奈被众人围住,他不好意思地露出腼腆的笑容。一同学怂恿着先生陪他投篮,先生本想撤走,却被断了后路。只见先生接过篮球,两手举球于头顶,表情严肃,浓眉搅在一处,半蹲,用劲,奋力起跳,将球投出。篮球在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众人的目光中稳稳命中。先生不无调侃挥手告别:“累死了累死了……”众人哄堂大笑。

明确:因此在挑选角度小的同时,还要注意挑选的事例具有足够的典型性,也就是求精。

2. 我们课本中作家张中行先生也挑选了这样一件事来描绘了叶圣陶先生。ppt展示: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

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明确:作家挑选了叶圣陶先生让他帮忙修润文章的细节进行描写,虽内容不多却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一面很好地展示了出来,这就是写作要求精,挑选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设计意图】:以自身为例更好地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分析讲解后同样配以名家的作品,让学生们更好理解的同时加深印象。

六、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简单的将作文选材的要点概括为8个字“求真求新,求精求微。”同学们在日后的写作中碰到困难不妨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思考,但也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灵活运用。

七、课后作业

认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并尝试着修改作文“有你真好”。

板书:

真人真事人无我有

真真情实感新微精

真知灼见人有我新

求真求新,求精求微。

八、教学反思

1.本节作文作为一节“课后赏评课”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深入。有关于选材其实更多地应该引导学生去“看见”,在基于“看见”的同时再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材料出现,引导学生从根源处进行思考。

2.本节作文课的核心是“求真求新,求精求微”,在顺序上应该做一个调整。“新”在某种程度上是最难做到的,如果考虑中考的要求,那么“准”(契合考试要求)是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其次为“真”、“微”、“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学情分析:

在平时写作文时,不少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所以进行这个课题的作文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明确平时养成多读书,丰富自己词汇,修改作文的习惯的重要性。

2、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过程与方法:1、以讲授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2、联系实际,引入课题——指导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例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写作,完成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力求语言优美。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平时写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二、什么是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文从字顺,即概念。

三、要做到文从字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要点。

设计意图:归纳要点,明确如何做到文从字顺,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

(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四、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欲,明确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如何做到语言准确呢?请同学们评改下面几个句子。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语句表达要准确。

(1)原文:一位胖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改文:一位肥胖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改法一:把不恰当地词句改恰当。

(完整)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怎样选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怎样选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水平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选材水平。 二、教学重点: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选材水平。 四、辅助工具:PPT图片 五、教法设计:讲授法、启发法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以“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导入,用上一次学生 写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长》所总结归纳的学生的选材情况引出对教学 重点--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的讲解。选材情况如下: (1)写考试失利的20人

(2)写家庭变故,父母离婚的2人。(据了解,父母婚姻幸福) (3)写作业任务繁重,没完成作业的1人。 (4)其他选材5人。 请三位同学讲述上述选材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一一引出写作 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并板书。 2、详细讲解如何做到选材“围绕中心”。讲解围绕中心的三个 要点:“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接着出示一份 案例《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所选的几种材料: (1)小勇同学学习刻苦,从乡下转到城里,英语基础差,但他 勤学好问,一个学期就将英语成绩赶了上来。 (2)他爱好体育,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几个冠军。 (3)他课间很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复习功课。有时同学课间遇 到难题,他耐心协助解答。 (4)他课间协助低年级小童学抬水。 给学生2-3分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点是围绕 中心选材的。然后再次向学生强调“围绕中心”选材应该做到的三步:“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 实行练习: 从《误会》、《我长大了》中任选一题,你会选择哪些材料?以 提纲的形式写下来,准备交流。(3-4分钟,通过交流分析讲述同学所选材料在“围绕中心”方面落到实处与否。) 3、以2个写作不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的“不真实”的原因,并抽同学讲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过的“不真实”的 材料,从而讲解选材真实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第一单元作文《写出人物的精神》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一单元:作文写出人物的精神 单元要求 1.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运用对比、烘托、正侧面结合等写作手法来揭示和突显人物精神的作用。 3.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写作指导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刻画人物由表及里的挖掘,重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写人要抓住特点”主要侧重于“形”,是对人物进行素描,而“写出人物的精神”则侧重于“神”,是一种意会。 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突出人物特点,还是人物精神,都必须借助具体的事例。 突显人物精神,还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比如正侧面结合、欲扬先抑等。 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物精神”,像“苗条”“魁梧”等词是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摇头晃脑”“左顾右盼”等词是表现人物动作的,这些都不在“精神”的范畴。 人物精神包括人物的性格、品质、气质、个性等,比如开朗乐观、风趣幽默、善良无私、舍己为人、温文尔雅、吃苦耐劳等。 那么,如何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呢? 首先,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细节就是事物、人物在细小环境、细微之处的表现。可以说,细微之处显精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内心变化。比如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或是饱经沧桑,或是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则眼光躲躲闪闪、游离不定……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如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捕捉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点点滴滴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精神气质。写鲁迅先生笑声明朗,突出其性格开朗;写他走路轻捷,突出其做事干练;写他明明胃不好,却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突出其尊重客人、尊重妻子……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附例文 目录 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 (1) 第2单元《学习抒情》教案设计 (9) 第3单元《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22) 第4单元《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33) 第5单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40) 第6单元《语言简明》教案设计 (47) 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 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 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 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 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 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 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 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 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设计意图: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练习衔接,为下文《写出人物 精神》的教学做准备。 二、读写结合。 (一)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领略了几篇经典的写人美文,还体会到了要各种手法把握人物特征,表达人物感情。那么,在 写作中,我们可不可以加以借鉴呢?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议论 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写作教案全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写作教案 ●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 第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教案 主备人备课 成员七年级语文老师备课 时间 课型新授课上课 时间课题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手段教案教材多媒体 教法与学 法 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导入 1.看到他,你马上会想到关于他的哪些事?(出示多媒体图片)这些事件又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看图说话) 2.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二、经典回顾 1.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出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2.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 出示《邓稼先》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3.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4.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出示《故乡》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5.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出示《药》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 三、小试牛刀 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并不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四、范文引路 1.《争论》 2.《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通过两篇范文和学生一起讨论其优缺点,让学生明白如何写出人物的精神。更好的利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当你站在泰山之巅,会想起什么?当你站在西湖之畔,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动情之处,动情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抒情。 (板书课题) 二、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抒情? 1.定义: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就是我们说的抒发感情。它是作者 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如果高兴,我们就会放声歌唱,如果你生气——使你悲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2.你能说说,你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过抒情的句子吗? 比如: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 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做荷叶,把自己比做红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歌颂,同时又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重语气,加深感情。 (二)抒情的作用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教案

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四、教法学法: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确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二)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1.《邓稼先》 典型事例人物精神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典型事例人物精神

苦读写作《唐诗杂论》 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的参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 加群众大会。 3.《回忆鲁迅先生》 典型事例人物精神 关心帮助青年生活平凡随意 踢鬼、谈鬼为人宽厚仁爱 带病坚持工作待友真诚、意志坚定 照顾鲁迅、勤俭持家工作辛苦(反衬) (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1...第一个驿站——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 (1)例子 ①材料一:她大概叫琅琅,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长相,突出文静 ②材料二:她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眼睛,突出聪明,纯真的内在气质 ③老舍说:“人物的外表要处,关键在于一个情字,足以烘托出一个活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若只贪形容得周到,而一切并无用处,便使读者失望。” ④鲁迅:“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祝福>祥林嫂 (2)外貌描写的要求: ①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 ②要使描写生动,可恰当运用修辞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抒情++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学会抒情》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方法】 品读法、练习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文体知识 抒情:指在文中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接的表白和吐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直接抒情有时会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修辞手法来抒情; 2.通过变换人称来抒情。 间接抒情,即把情感渗透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寄情于景; 2.寓情于事;

3.融情于理。 二、话题一 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一)作文提示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二)审题指导 1.选择一种情感,对这种情感进行回味和思考,以产生深刻的体验。 2.思考这种情感的触发点是什么。例如,你为什么会有强烈的“幸福感”?使你“痛苦”的原因是某个人的一句话,还是令人伤心的场景? 3.通过描写场面、事物或叙事故事等,让你的情感表达有所凭借,让读者能体会到并产生情感共鸣。 4.最后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事情方式。 (三)范文 《幸福简单而温暖》 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学生,从来没想过幸福是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我正在冥思苦想,这时,妈妈走过来把书桌上的灯打开,说:“屋里光线太暗了会把眼睛弄坏的。”我心头一阵温暖,眼睛一亮,哦!这不就是幸福吗?幸福是妈妈的关心。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回答对老师的提问,老师给你一个微笑,你的字写得漂亮,得到老师的'表扬,你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就是幸福。再如你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位,老人对你说谢谢时,心里感到很快乐,这也是幸福。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一起玩,觉得好快乐,因为幸福是快乐的。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能感受到。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我们要好好珍惜幸福,不要让它悄悄溜走。 三、话题二 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丰饶的家乡。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精选

统编教材七下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 仰望科学之星 ——《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苏步青的故事》精读悟法 课 山东省诸城市明德学校崇燕燕 【学习目标】 1.勾画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体会并学习人物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归纳精读的阅读方法。 2.理解标题对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方法导入:精读是区别与泛读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细致地研读。对文章重要的语句段落要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理解。 活动一:速读文章,结合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 1.速读《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勾画文中人物的相关信息,重点是“主要成就”。本环节重点在于结合邓稼先取得的成就,指导学生了解邓稼先当年搞科研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2. 跳读《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进行评价的语句,结合关键词语和具体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活动二:默读文章,解读标题,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讲解——小标题 小标题的作用: 1. 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2.能吸引读者; 3.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4.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5.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怎样使用小标题?

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二是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 问题:《邓稼先》一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并思考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活动三:精读文章,品读重点段落,理解作者情感 阅读思考: 1.精读《邓稼先》,结合第五、第六部分,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对作者的语言进行品味,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 2.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 了一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活动四:巧借方法读美文 知识点归纳——精读的方法 1.勾画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标题对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3.赏析文中重点语句,了解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精读《苏步青的故事》,借鉴精读阅读法思考: 1.文章写了苏步青哪些故事?(理解标题对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2.找出文中感动人、体现全文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地揣摩 品味其情感,感受人物精神的伟大。

最新2021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六大单元。 第一单元的课文介绍了中国杰出人物的非凡生平。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本单元学习要学会精读的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的作品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文章。本单元在继续学习精读的方法中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 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通过普通人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在注重熟读精思的学习中体现了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境界。 第四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 第五单元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在学习中可进行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的文章是关于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学会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全班30人,其中女生14人,男生16人。经过一个学期的了解,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相信通过努力会有所改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1、邓稼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 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3•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学习难点 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 的创作宗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元勋()彭桓()武王淦()昌惶 ()恐胆怯()许德珩()销声匿

()迹寥()寥无几和()泥聂荣 臻()含辛茹()苦蓦()地 2.朗读课文,并简要概括邓稼先事迹。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小组探究 1.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2.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 《邓稼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确是实情。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 (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 第一单元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了解邓稼先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三、关于作者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杨振宁与邓稼先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两人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大全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1.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 3.复述文章内容,疏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 ▲重点实词 (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 (3)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 (4)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6)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悠闲。 (8)屠暴起:突然。 (9)狼亦黠矣:狡猾。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一词多义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3、熟读课文,体会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搜集凡尔赛宫的有关部门资料,了解其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从法国名胜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浏览课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组织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凡尔赛宫; 3、请两位同学作班级交流; 4、点评后,再请一位同学交流。 四、精读课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

特征:艺术价值高 1、选材上:与其无关的内容不写; 2、详略上:艺术价值高的重点写。 方法:读、品、议、讲 重点研读第3段。 (二)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自读第5段,了解凡尔赛宫的一段历史; 2、讨论:如果没有这一段历史,效果怎么样? 3、交流、评价。 五、拓展迁移: 如果你将有机会去游览凡尔赛宫,你准备重点游览哪些地方?写出你的设想和理由,并把它讲给你的同学听。 1、学生设想 2、小组交流 3、代表上台展示 4、点评、鼓励 六、布置作业: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遗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夏的特点,品味夏的内涵,领悟夏的哲理。 课前学习:

1 推荐阅读或自我阅读一些描写“夏”的文章或片段,思考夏天给人们留下的诸多感觉。 课堂学习: 一、学生先畅谈他们心中的夏,再根据阅读的作品来说说他人笔下不同滋味、不同色彩的夏。 二、承上过渡,引出《夏》,出示阅读要求: 1 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准确流畅地阅读全文。 2 试将生动的语言在脑海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感受本文夏的特征。 三、分别请两位学生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朗读水平进行比较,加以点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思考并回答: 留在你脑海中最清晰、最生动的一幅画面是什么?它让你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夏”有怎样的特点?请你为这幅画题个名。 五、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再读课文,要求: 1 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加以点评。 2 提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交大家讨论。 七、思考:与你读过的其它描写夏的文章相比,你觉得本文在立意上的积极之处在哪里? 八、简要小结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 思考:当我们与四位作家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冬,我们再回首“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

17.紫藤萝瀑布 1.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瀑布录像)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瀑布的著名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飞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泻千里的气势。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气势恢宏。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另外一种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放紫藤萝录像)(紫藤萝和瀑布对照图)你看,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真像一条美丽的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当代女作家宗璞踏上感受美的旅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品析美的构思 1.教师交代背景。

“文革”中,作者的父亲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受到批斗,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焦虑和悲痛”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徘徊在庭院之中,看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于是写成此文。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长句的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句子的重读;(5)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3.小组讨论。 (1)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段) __赏__花(花瀑、花穗、花朵)。 第二部分:(7—9段) __忆__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 __悟__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明确:开头——凝思(设置悬念,出奇制胜) 结尾——彻悟(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欣赏美的景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当代女作家XXX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识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深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研究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XXX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平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在女作家XXX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本日,就让我们一同驻足观赏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受作者对紫藤萝花寄予的浓浓情怀。 二、检查预,指导朗读 1.简介

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教案全集

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教案全集 《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一、导入 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设计意图: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练习衔接,为下文《写出人物精神》的教学做准备。 二、读写结合。 (一)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领略了几篇经典的写人美文,还体会到了要各种手法把握人物特征,表达人物感情。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可不可以加以借鉴呢?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全册)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邓稼先》 《邓稼先》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也不是一般的写人记叙文,它记述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要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段落,字斟句酌,品味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在学习中要注意结合人物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1.主动积累文中的重要成语和词语; 2.主动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 速读课文,搜集信息,合作交流,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作者、邓稼先的生平和所处时代,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3.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4.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表达效果。 预习课文,阅览有关邓稼先的人物生平介绍。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 介绍杨振宁: 美籍物理学家,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先生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杨振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其本人刻苦好学,所以,1938年只上完高中二年级的杨振宁就以同等学历考上西南联大。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奖学金,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先后师从于费米、泰勒等多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于1948年夏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末,杨振宁已初露锋芒,崛起于美国物理学界,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1956年他与西南联大的同学李政道长期合作共攻难关,推翻了长期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因此,二人同获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74年访问上海复旦大学时,开始与该校谷超豪教授合作,研究规范场理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