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
)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2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5.(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 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19. 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 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 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3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 。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 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 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 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4.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 ) 它是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4

( )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3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 ( 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 A.0~5 岁 B.6~8 岁 C.8~10 岁 D.10~l2 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5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 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6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 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 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 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 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 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 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 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7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 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 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 决定行为的选择。 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 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 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 遵循_____原则。 39.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 服、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 5 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 致的行为。 43. 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_____。 44.尤尼斯提出的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_____对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_____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46._____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47.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_____。 48.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_____和行动 阶段。 49.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_____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50.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_____年级的学生才有了初步的
8

道德信念。 51.道德是一种_____现象,它的存在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 52.从_____期开始,比较自觉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53.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的态度,都是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54.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55.皮亚杰认为,公正阶段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_____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 行为的责任。 56.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其形成过程具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依靠 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是过渡阶段;三是纪律原则变成_____阶段。 57.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_____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5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对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_____,取 决于已有的道德评判水平。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内涵。 2.简述态度的结构。 3.简述品德的内涵。 4.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9.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0.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 1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13.简述和品德不良学生的谈话原则。 14.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 2.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4.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7.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
9

8.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 看法。 9.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 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一、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D 7.C 8.B 9.A 10.A 11.D12.A 13.B 14.B 15.C 16.B 1T.C 18.A 19.B 20.B 21.C22.A 23.B 24.A 25.D 26.C 27.A 28.A 29.A 30.A 31.D32.D 33.B 34.B 35.C 36.B 37.B 38.C 39.B 40.B 41.B42.D 43.D 44.C 45.A 46.B 二、填空题 1. 情感成分 2. 心理特征 3. 道德认识 4. 道德信念 5. 直觉的道德情感 6. 道德情感 7. 行 为习惯 8.他律道德阶段 9.后习俗水平 10.惩罚服从取向 11.遵守法规取向 12.社会 契约取向 13. 自律性 14. 内化 15. 社会关系 16. 班杜拉 17. 同伴群体 18. 道德行为 19. 想 象的道德情感 20.态度定势 21.内心体验 22.他律道德 23.个体与环境 24.伦理道德 25. 认识与体验 26. 自觉性 27. 模仿 28. 态度与品德 29. 外在压力 30. 品德不良行为 31. 内 部准备 32.能力 33.行为 34.道德观念 35.依附性.36.自觉纪律 37.道德观念 38.先 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 39.榜样示范 40.自我中心 41.心理倾向 42.规范要求 43.实践 活动理论 44.社会参与经验 45.自我认同 46.对人性的尊重 47.观察学习 48.赞赏阶段 49.教育 50.三四 51.社会 52.少年 53.个体与环境 54.他律道德 55.动机 56.自 觉行动 57.心理准备 58.掌握程度 三、简答题 1.态度的内涵: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主体指向于客体的心理倾向;(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3)态 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结构包含:(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 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 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 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反映 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3)品 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 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4.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
10

部状态, 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 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 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3)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 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 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 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 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 种个体现象,它反映部分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并不全面;(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 发展规律的支配, 它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 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 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 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 介传播的信息、 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 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学校及学校教育;(4)同伴群体。个 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 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 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 接受的量;(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 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 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8.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 和服从两种;(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 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9.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1)说服;(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 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等。 10.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 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 几方面人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 急的问题时,只宜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2)以情动人。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 内容容易引起兴趣, 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 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 长期的说服效果;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 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1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 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 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于成熟。 12. 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判断在道德品质形成中 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第 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 13.和品德不良学生的谈话原则。 (1)心理接触原则:是指谈话的内容要打动人心,指出其错误观点,促使其自我反省,从而 激发他对自我的否定。 (2)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教师采取的教育措施要适合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宜
11

过高,也不宜过低,以免产生逆反心理。 (3)心理反馈原则:是指在谈话时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输送愉悦的信息,激发隐藏在他心灵 深处的积极的潜能,使其由不良品德向良好品德进行转化。 14.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 的, 。具体表现为: (1)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较为 抽象、本质的理解;(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 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 人的规则,逐渐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四、论述题 1.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对于年龄小、 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 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自论据;(2)以情动人。 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 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 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 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 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 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 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 学生在执行计翔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 括化和稳定化;(8)如果态度改变未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 改变。 3.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 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2)赞赏阶段。包括喜 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 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 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 才 能说他真正具有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4.(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 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 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 (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 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 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 程。 (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12

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 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 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 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 道德行为不能实现 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5.(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 (3)可逆阶段(9~10 岁),又称自律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 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 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的自制能 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 (4)公正阶段(11~12 岁)。这一阶段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开始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 的公正观念开始形成。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要根据利他主义特点,培养他们真正公正的道德 观念,教育他们要关心、尊重、同情别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 阶段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的阶段顺序是不会改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其要点是: (1)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①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②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 能力的发展有关;③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发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故事”。 (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①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 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 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②习俗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 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 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③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分为两阶段:第五阶段: 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六阶段: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达到这一水平的人, 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 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 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 感、责任感。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 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 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6.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具体的办法主要有: (1)说服。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提供单方证据和双方面证据;第二, 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 第三, 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 是影响品德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 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 (3)榜样学习。榜样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
13

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 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但又是可以学到的;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榜样要 有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 (4)奖励、惩罚。①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进行奖励 时应注意:首先,学习上奖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品德上的奖励是奖 励他怎样做一个利他的人。其次,奖励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此外,还要注意奖励符 合学生合理的需要。最后,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和权威性。②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 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现。正确 使用惩罚,应注意以下几点:惩罚的实施越及时,效果越好;掌握好惩罚的强度,惩罚要兼 顾公平,要注意惩罚的副作用。 (5)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教育家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儿童通 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 能够理解和同化来自同伴的、 高于自己一个道德阶段的道 德推理,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第一是课程要 素;第二是班组要素;第三是教师行为因素。 7.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对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研究表明,幸 福、愉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较为温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2)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不良文化、不良现象、不良思潮等;(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具体表现在:教育思想上的失误,教育方式上的失误等。 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由于道德认识还处在形成过程中,还 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2)表现异常的情感。情感上的异 常反应,如不明是非.颠倒美丑等,由此而爆发出不良的道德行为;(3)明显的意志薄弱。 意志力. 独立性和自制力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不能有效地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念和不正当 的需要,由此而产生不良行为;(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凡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 始可能出于偶然, 但经过多次反复, 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 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 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小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不良习惯所支配而产生的。 8.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原因如下:(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 信息;(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维持秩序。惩 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 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做出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 对做错的同学不做出批评等于是表扬 了这种行为; 一网打尽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外向孩子的作用; 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 生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对立;失去公 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4)进行 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 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5)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快乐学习是对掌握 知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 9.(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教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
14

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 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 他行为的强化。(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 提供的强化物。(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 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 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长期的教育。 提供自私的榜样的同时如能提供对该榜样的惩罚并引导儿童思考, 则对利他习惯的形成是必 要的。
15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doc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 (总分:3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1,分数:11.00)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分数:1.00) A.生理适应 B.心理适应 C.人际关系适应 D.环境适应 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分数:1.00) A.都可以直接观察到 B.都不可以直接观察到 C.既有生理成熟的,也有心理发展的 D.既有可以观察到的,也有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3.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强调模仿的作用 B.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C.强调中介变量的作用 D.强调强化的作用 4.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分数:1.00) A.发现性 B.接受性 C.间接性 D.方向性 5.在梅耶学习过程模式中“工作记忆”是指()。 (分数:1.00)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机械记忆 D.意义记忆 6.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是()。 (分数:1.00) A.直接经验的学习与间接经验的学习相结合 B.把新信息纳人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C.理解公物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性质等 D.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7.学习可以通过()表现出来。 (分数:1.00) A.行为的持久变化 B.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C.个体外部行为的变化 D.相应的行为变化 8.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变化是()的结果。 (分数:1.00)

A.适应 B.学习 C.生理成熟 D.刺激物的持续作用 9.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行为()。 (分数:1.00) A.谈虎色变 B.杯弓蛇影 C.近朱者赤 D.蜜蜂采蜜 10.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分数:1.00)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小鸭子的印刻现象 C.蜘蛛织网 D.儿童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 11.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分数:1.00)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二、填空题(总题数:1,分数:1.00)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________变化。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10.00) 13.学习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知识领会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0.00) 1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述生成学习理论。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教育心理学(1-8章)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问题等。(4)重新个性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学生心理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复习要点】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1、呈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2、呈现榜样注意点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总分:30.00,做题时间:3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6,分数:30.00)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解析: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解析: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解析: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并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 解析: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当代教育心理学问答题(第六至八章)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例如: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药衣服的人时,我人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心理意义。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的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焉,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听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加快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民用工业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把它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第五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典型真题评析: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2007年)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 【评析】答案为C。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干扰。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2008年4月) 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 【评析】答案为B。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同步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经验泛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3.按照学习迁移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5.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 A.正迁移B.负迁移C.纵向迁移D.逆向迁移 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7.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 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8.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 )。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10.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11.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18世纪中期 D、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得成熟时期所对应得年代就是()。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得著名心理学家就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就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7、教育心理学得创始人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得作者就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对当时得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得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就是教育得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0、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著作就是俄国得()1877年出版得《教育心理学》。 A、卡普杰列夫 B、乌申斯基 C、维果斯基 D、布隆斯基 11、()就是教学内容得载体,就是教学内容得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得工具。 A、教学环境 B、教学过程 C、教学媒体 D、教学手段 1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得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得研究成果。 A、布鲁纳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得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得成果简单得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了心理学得“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得观点,她就是前苏联著名得心理学家()。 A、维果斯基 B、布隆斯基 C、鲁宾斯坦 D、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得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就是在活动中形成得,就是前 苏联著名得教育心理学家()。 A、鲁宾斯坦 B、维果斯基 C、布隆斯基 D、列昂节夫 15、在教育心理学中,()不仅就是课堂管理研究得主要范畴,也就是学习过程研究与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 得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16、在学与教得过程中,要有意传递得主要信息就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7、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得就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18、学习得主体因素就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教师 B、教学环境 C、学生 D、学校领导 19、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就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得出版为标志,其作者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姆 D、詹姆士 20、教育心理学研究得核心内容就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得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管理过程 E、互动过程 23、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得研究课题,即()。 A、如何教 B、如何评价 C、如何学 D、如何管理 E、学与教之间得相互作用 1、B 2、C 3、C 4、D 5、D 6、D 7、B 8、D 9、B 10、A 11、C12、A13、A 14、A 15、C 16、C 17、B 18、C 19、B 20、B 21、ABCDE 22、ABC 23、ACE 24、ACDE 25、BD 26、ABCDE 27、ABDE 28、BE 29、ABCDE 30、BCE 31、ABC 32、ABCDE 33、ABCDE 34、ABCD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选择题 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A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皮亚杰 2.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C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中斯基 B.桑代尔 C.卡普切列夫 D.列昂节夫 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C__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50年代 C.20世界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4.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D__ 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冯特 5. ___B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过程 6. 心理学属于_____C____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7.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A____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B__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何心理活动的规律 C.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___C____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尔 C.乌中斯基 D.乌申斯基 10.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C__规律的科学 A.基本教育 B.基本教学 C.基本心理 D.基本身心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D___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13. 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C__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学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知识性原则 14.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_____ B_____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与品德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行为,便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则是由态度决定的。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一般情况下,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2)态度VS. 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实质相同,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可加定义)。 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总之,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作严格区分。 3)简述品德VS. 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主要表现:①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②同一社会中各个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 (3)道德的阶级性 (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的特征: (1)形成的后天性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 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升的 C. 技能就是潜能 D. 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B. 系鞋带 打电话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 15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 为正确 答案,每道题 1 分,共 15 分 ) 1. 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 )阶段会出现“集体的独白”这一现象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3. 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 划、引到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 语言智能 B. 逻辑 - 数学智能 C. 空间智能 D. 内省智能 4.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表 现出 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 A. 扇贝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巴纳姆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5. 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主题分类( ) A. 人类学习 B. 网络学习 C. 机器学习 D. 动物学习 6. 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而完成的( ) A. 顿悟 B. 形式条件作用 C. 尝试 -错误 D. 模仿 7. 幼儿在没有家长的教导下,也会自发的学会爬行,这种现象叫做( ) A. 试误学习 B. 创造性能力 C. 潜伏学习 D. 客体永恒 8.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 实事件或真题问题上的教学称为( ) A. 支架式教学 B. 情境教学 C. 探索学习 D. 合作学习 9.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谁提出的( ) A. 斯波罗 B. 马斯洛 C. 维特罗克 D. 列昂节夫 10. 根据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 教师应使其紧张程度 控 制在( ) A. 较高的水平 B. 较低的水 C. 非常低的水平 D. 中等水平 11. 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 A. 符号学习 B. 词汇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原理学习 12. 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 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 13. 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 3*5= ? C. 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D. 1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 分散学习 B. 谐音联想法 C. 画出系统结构图 D. 多种感官参与 15.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二、 多选题 (本题共 6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 正确答 案,每道题 2分,共 12 分) 1. 以下哪几个不属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 8 阶段论( ) A. 主动感对自卑感 B. 自主对羞怯 C.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D. 友爱亲密对寂寞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