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教案-2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高三复习教案-2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高三复习教案-2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第21讲: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初步了解矛盾的含义和普遍性;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属性。“统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矛盾其及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种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矛盾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是“统一”中的对立。哲学中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

(3)矛盾的两个属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

(A)含义的对立。

(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统一表现: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4)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转化

第一,矛盾双方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样就使矛盾双方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第二,矛盾双方转化的情形——其一,对作为矛盾双方的甲和己而言,甲变成己,己变成甲。其三,矛盾双方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矛盾双方转化需要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转化就不能实现。这个条件,既有事物内部条件;也有事物的外部条件。

第五,矛盾双方转化的客观现实性——矛盾双方的转化既然需要条件,那就是客观的。那种否认转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那种认为矛盾双方转化可以无条件、或是主观幻想的、缺乏现实根据的转化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5)是否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矛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6)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7)辩证矛盾不等于逻辑矛盾。逻辑上出现的首尾不一致,互相打架的现象属于逻辑矛盾,不属于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事不有、无处不在)。

第二、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给客观事物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注意:两分法的基本含义——二分法是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为二(二分法、二点论),它与一点论是相对的。

热点导引:

1、正确认识互联网利弊

[热点材料]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信息、扩展视野、增长知识、购物交易,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有的网吧非法经营,想方设法吸引未成年人。有的网吧公开提供含有赌博、色情、庸俗等不健康内容的网址。部分青少年沉溺于色情网站、庸俗的聊天室和电子游戏,精神委迷不振。网络犯罪现象日益增多,诈骗、贩黄屡见不鲜。

[分析点拨]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对于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负面影响,做到兴利除弊2、2、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热点材料]2003年6月1日,胡锦涛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讲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加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广泛和迅速,这一切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南北差距拉大,跨国犯罪严重,这一切又增加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付挑战的紧迫性。”

[分析点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同时注意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一是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

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一是增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二是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三是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3、石油价格上涨的利弊

[热点材料]近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已迫近50美元大关。油价上将有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和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的进程。从全球消费层面看,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因物价和石油价格上涨所致,并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上涨趋势,其中房地产与商品价格加快上升。欧元区和日本则一直处于消费疲弱状态,目前的油价上涨给予消费层面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分析点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油价上涨也不例外材料。石油价格上涨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只看到了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油价的上涨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高油价将促使我们深刻反思,我们要节能了,要考虑改进我国以往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油价上涨,我国要考虑建设和加大石油储备,而这一策略将带动信息服务,远洋石油运输,石油码头建设和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发展。另外,石油涨价为其他替代能源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当然,面对油价的上涨,我们更要树立节能意识,要切实抓好石油天然气的节约和合理使用;要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广泛运用技术手段和加强科学管理,努力降低油气消耗,提高利用效率;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逐步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风险规避体系,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节约和有效利用的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替代能源产业等等。

针对训练

1、“有骂没有称赞,有惩罚没有奖励,对企业有利的,不立刻行动,经常把“再看看”,“在研究”挂在嘴边,那么我们也只能偷偷地说,你不是一个称职的老板。”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全面地看问题②量变与质变是相互统一的,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③实践决定认识④内外因是对立统一的,要注重外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汽车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汽车废气已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材料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A)

A、矛盾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质变量变的观点

D、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3、“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力学有难易乎?之,则难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下面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A、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难易相比较而存在

C.难易的转化是必然的

D、只要采取行动,矛盾双方就可以相互转化

4、“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的这一论断

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C)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5、“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护盾米挝并、它是庸人爱白扰。”此诗的错误在(C)

A。承认了矛盾的普遍存在 B。肯定了矛盾的客观性

C、幻想没有予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6、矛盾就是事物,就是运动,就是思想,就是问题。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说:“—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这就是说(B)

A.矛盾具有特殊性,有的矛盾构成事物,有的矛盾构成运动,有的矛盾构成思想

B.矛盾不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而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矛盾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7、“谋求发展,不能不重视速度。但我们要的发展速度,是同好的效益相统一的,不是片面的数量扩张;是同低通胀相统一的,不是大起大落的折腾;是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不

是一阵子的大干快上。”这段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道理(B)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

8、“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D)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9—11题。

9、哲学上的“矛盾”是指(D)

A.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B.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C.事物自身包含的优点和缺点

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0、上述材料中的论断蕴涵的哲理是(C)

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规律具有客观性

C.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D.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11、上题中的事实要求我们(D)

A.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C.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

D.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12、辨析题: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

答案:(1)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看主要矛盾,又看次要矛盾;既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3、材料: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1)材料主要采用了什么哲学方法来分析青少年所面临的新情况?

(2)面对这些问题和情况,作为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

答案:(1)材料主要是采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材料无论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还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分析都是从利与蔽两个方面去分析,都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它们对青少年所带来的影响。

(2)采用扬弃的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

14、2003年6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讲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广泛和迅速,这一切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趋

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南北差距拉大,跨国犯罪严重,这一切又增加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紧迫性。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试用该观点说明我们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又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方向演进。

湘教版美术二下《猴子上树》教案及反思

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下册:03课猴子上树 [分析]猴子上树 一、教材分析 本课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下册:03课猴子上树教学内容取材于民间游戏“猴子上树”,本课猴子上树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是一节融折纸、绘画、游戏于一体的综合制作课。 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基本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本课猴子上树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散思维,即在折法与玩法上有创新表现。教材为学习者呈现了三种折纸方法以供参考,使“猴子”既可以从外面的对折夹缝往上爬,也可以从里面的内折夹缝往上爬,从而较好地扩充了游戏制作的可选择性。由于教材猴子上树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也提供了一些形象,设置了一些小情境,使游戏活动的容量有了新的拓展,群体所呈现的学习结果和形式方法,将因此变得更为丰富,更富有情趣性和娱乐性。 二、教学目标 *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并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折法。 *在添画、粘贴等装饰处理中,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从学习活动的基本制作方法的教学,到寻找折法的多样性,再到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故事情节,并进行装饰,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在教学组织方面力求寻找合适的形式方法,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课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感知激趣——自主探索——表现创作——欣赏评价。 在感知激趣学习环节,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演示或CAI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使其在直观教学活动中,对游戏形式、方法和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印象深刻的客观感受,产生激活学习欲望的作用。因为本课的基本折法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有接触(见《穿花衣的热带鱼》一课),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玩具或基本的折法,自己动手折一折,教师应鼓励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表现创作这一学习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对玩具进行装饰,追求的不仅是学生添画、粘贴的技能,同时也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主题想像、创作的尝试,给传统的游戏赋予新的内容。欣赏评价阶段可以让学生玩一玩,议一议,使之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制作、绘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活动中巩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兴趣和信心,从而使学习绩效得以延伸。教师可以以小组学习或伙伴学习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使探究活动和设计活动更完美。 作业要求:制作一个“猴子上树”的玩具,画上你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同学交流、玩耍。 四、教学建议 *在折法的探究上,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进行示范讲解。若有学生找到其他新的折法,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抓住时机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探究新的折法。*在对“猴子上树”进行添画装饰设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设计的图案要适合“猴子”和“树”的形状特点。特别对“猴子”添画时要注意选择的图案要适合画在三角形中,如不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张洁)

一、关联认知经验, 明确研究方向 问题(1)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按照你以往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呢? 活动(1)请每组同学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为了方便观察,我们统一都写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活动(2)虽然同学们写的都是一般形式,但是我们还是发现大家能够写出看起来是各式各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当我们要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可以怎么办呢?对,分类.那么请同学试着将这些一元二次方程分分类吧. 活动(3)请每组同学领一张任务纸,讨论呈现方式后,将自己小组同学写出的所有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归类。学生预案: 根据已有的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 方程的经验,我们是按照方程的概念、解 法和应用的顺序展开研究,下面应该研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 学生预案: 分类方法可能有: (1)按等号左边多项式所含的项数分; (2)按系数是否为零分等情况; 教师预案: 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及时回应,如果 学生分类范围比较大,追问还能细分么? 例子中若含有x2+1=0,x2+2x=0则引导学 生细分为两种情况,例子中若不含 x2+2x=0,教师不急于补充,在接下来的环 节中引导学生自主写出. 经过讨论,发现当a>0时,根据b、c 正、零、负的不同取值,一元二次方程共 有9种不同的类型;当a<0时,依据等式 的基本性质可将方程变为a>0的情形,因 此我们可以直接对b、c进行分类,对这9 类情形进行解法探究. 学生预案: 类别的呈现会出现直接罗列、树状 图、列表格等不同的形式。 教师预案: 用实物投影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呈 现方式更加直观简洁。 让学生有意识的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结代数学中研究方 程的一般顺序.自主提 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让学生自己写一 元二次方程,是对定义 的一次复习,同时也是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同学的参与度和 研究兴趣的一种策略. 使学生在分类活 动中逐步认识一元二 次方程的各种形式,为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 解法布好局,学生在接 下来的学习中探究每 个不同形式的方程解 法,也就完成了整个单 元中解法探索的整合 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是 连贯的、系统的,知识 的建构是完整的. “列表格”是数学中 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 法,既有直观简洁的特 征,又能体现分类者的 思维顺序。这里,通过 填表加深学生对一元 二次方程各项系数的 认识,以及方程不同类 型的理解,并为后续研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doc

21.1 一元二次方程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内容解析:一元二次方程是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次”的推广,同时它是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识提供运算工具,是二次函数的基础.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针对一系列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方程的 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具 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 般形式ax2+bx+c=0(a≠0)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 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a≠0的条件是确保满足“二次”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契机.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 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目标解析 (1)通过建立一元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导致方程的 次数升高,继而产生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 受一元二次方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 (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 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准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 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的第四个方程知识,首先在七年级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 接着扩展“元”得到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八年级 分式的教学,使得对实际问题的刻画从整式推广到有理式,分式方程得以出现,到一元 二次方程第一次实现“次”的提升.学生必然存在着疑问,为什么有些背景列得的方 程是二次的呢?教学中要直面学生的疑问,显化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自己解释疑问, 才能避免“灌输”,体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增强学好的信念. 培养建模思想,进一步提升数学符号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一元二次 方程的概念,得出一般形式,对初三学生是必须的,也是适可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成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上,不能草草给出方程的概念就反复辨析练习,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下功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本章的章前图,请同学们阅读章前问题,并回答: 问题1.这个方程属于我们学过的某一类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方程类型,复习方程的概念,元与次的概念,观察新方程,分析此方程的元与次,尝试为新方程命名.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 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体系中合理的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新知识. 问题2.这样的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你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

二年级美术下册 猴子上树教案 湘教版

猴子上树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取材于民间游戏猴子上树,本课猴子上树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是一节融折纸、绘画、游戏于一体综合制作课。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基本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本课猴子上树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散思维。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3、体验、探索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制作“猴子上树”的方法,设计新颖、装饰有趣。 四、教学难点 制作“猴子上树”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玩具样品,白纸、折纸样品、记分牌 学具:厚纸、彩色笔、双面胶、剪刀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宣布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介绍参赛队,宣布比赛。 (2)教师用未画图的折纸玩具表演魔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索,掌握拆纸方法 (1)课件(1):折纸要求。 (2)将老师分发的信封拆开,各队分工自学。 (3)检查学情:每折出一种式样,就可以加1O分。 (4)对没有折出的式样,请学生上台示范,教师补充说明。 3 引导启发,丰富想象能力 (1)师讲小猴上树的故事,演示教具。 (2)讨论:除了画小猴上树,我们还可以画哪些东西? (3)学生答后,课件(2):想象要求。 (4)各队一起想象,并将想到的写在纸板上。 (5)检查学情,给予加分。

4装饰玩具,增强表现能力 (1)讨论:怎样装饰自己的玩具? (2)教师演示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要动的形象直接画在小纸块上,另一种是将其画在别的纸上,再剪下来贴在小纸块上。 (3)课件(3):作业赏析,让学生了解装饰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4)课件(4):装饰要求。 (5)学生动手装饰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6)检查学情,给予加分 5玩赏作业,提高赏评能力 (1)评出优胜队。 (2)评出各队优秀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三)课后提升 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别的小动物。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要点: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3.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考点:方程的根与解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知识点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02=++c bx ax (a ,b ,c 是已知数,0≠a )。其中a ,b ,c 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当2=x 时, 0232=+-x x 所以2=x 是0232=+-x x 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知识点四 解方程 1、直接开平方法:若()02≥=a a x ,则x 叫做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x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若()02≥=a a x ,则x 叫做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x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根a ac b b x 242-±-= 当042 >-ac b 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且这两个实数根不相等;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版浙教版

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的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的最高次数是2;(3)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

一元二次方程全教案

21.1 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内容: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先以一个设计人体雕像的实际问题作为开篇,并在第一节又给出两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方程,并引导学生思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在这个过程,通过归纳具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形式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认知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平方根、因式分解等知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仅用这些知识是不能够解决的,因此迫切的需要一元二次方程这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的.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三种特殊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3.理解二次根式的根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其它三种特殊形式.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练习法 七、学法指导 讲授指导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上初中后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 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运用方程方法可以解决众多代数问题和几何求值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数学方法。从这节课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先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课本问题2 分析: 1.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全部比赛场数是多少?若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如何用含x 的 代数式表示全部比赛场数? 整理所列方程后观察: 1.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 2.下列方程中和上题的方程有共同特点的方程有哪些? 4x+3=0;0422=-+x x ;042=-+y x ;0350752=+-x x ;0621=-+x x

美术猴子上树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湘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猴子上树》教案 第三课猴子上树 教学目标: 1、运用剪、撕、拼贴、组合等方法,集体合作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运用剪、撕方法制作树。 难点:树木造型美观,组合有变化。 教学准备:剪刀卡纸胶水颜料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导入。 1、让学生回想周围被人类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增强学生保护、绿化环境意识。 2、提问: (1)从刚刚的讨论中你明白了什么? (2)要改善环境,你有什么办法呢?(植树) 3、揭示课题:猴子上树 4、提问: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3月12日) 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来表达自己保护环境的愿望。

二、剪、撕树形。 1、回顾旧知。 首先我们要撕、剪出一棵棵的树干能组合成林。(出示旧知课目)以前我们画过各种姿态的树,对树干和树叶有所了解,还用挂历纸撕过风景画,剪贴过村庄。现在我们要用学过的撕、剪方法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干,撕出美丽的树叶。 2、出示一张挂历纸。提问: 谁来说一说,这张挂历纸哪些地方适合剪树干,哪些地方适合撕树叶?(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强调撕、剪树干、树叶时要选择适当的颜色。可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剪树干,一个撕树叶。。 3、学生动手撕、剪,教师个别辅导。 三、组拼、粘贴成“树林”。 1、拼摆树木。 (1)出示“树干”、“树叶”示范拼摆成一棵树。 (2)提问: 还可以怎样拼摆?(学生变换组拼方式) (3)教师演示展示相同的“树干”、“树叶”,不同的拼摆方式。 (4)学生上台用不同的树干、树叶进行拼摆。(两个同学上台拼摆) (5)小结:不同的材料,也有不同的拼摆方式。 2、树林的组拼。 (1)一棵棵的树拼摆好了,我们就该把它“种”到荒山上,组拼成树林了(出示组拼图1) 提问:你对这幅树林组拼图有什么意见呢?(没有层次、疏密变化) (2)(出示树林组拼图2)让学生明白组拼树林时要注意有远近层次和疏密变化。 (3)组拼树林需要大家集体合作。(出示学生组拼情景)提问: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我们在组拼时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一课时 1 设计思路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并能识别各项的系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2. 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 二次方程的过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 ≠0 ,“项”和“系数”。 三、教学过程 1 1) 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m 2,求它的边长? 2.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米。 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m 2,求花圃的长和宽? 3. 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在两年内从5万册增加到7.2万册, 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4. 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 的距离是3米。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 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22=x 2225)3()4(=++-x x 2.7)1(52=+x 24)219(=-x x

(二)观察以上四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 都是整式方程; ②只含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像这样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四)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0(0).7(0 ).6()2)(1(3).5(023).4(1).3(1 ).2(1).1(222222的常数为不等于m mx c bx ax x x x y x x x x x x x ==+++-=-=+-= ==+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 2+ bx +c=0(a 、b 、c 为常数且a ≠ 0) 注意:为什么要限制a ≠0,b ,c 可以为零吗? 并指出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六) 例2: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2)510 2.20x x +-= 2(1)109000x x --= 2(4)30x x += 2(3)2150x -= (5) 3)2(2 =+x (6)0)3)(3(=-+x x 四、归纳小结 (一)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疑点,由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 (二)教师讲解、板演例题、小结(突出重难点)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 x +1=0 (4)x 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 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 (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复习-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复习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6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本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建立知识体系,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对本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章内容进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时间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50?梳 理 知 识 结 构 知识结构 2?40?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 6?20? 知 识 回 顾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 一般形式:ax2+bx+c=0 (a≠0) 例1 已知关于x的方程(2)310 m m x mx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值为. 解:由题意得 20, 2. m m -≠ ? ?= ? ① ② 由①得m≠2. 由②得m=±2. ∴m=-2. 2.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法 基本思路:降次 基本方法:直接开平方法 配方法 公式法 2 2 4 (40) 2 b b ac x b ac a -±- =-≥ 因式分解法 3.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判别式 (1) △=b2-4ac (2)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无实数根.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不解方程,判断(证明)方程根的情况.

≠1. ①=(-2)2-4(m-

全省5G基站的数量是2019年的5 3 倍;到2022年底,全省5G基站的数量将 达到17.34万座. (1) 计划到2020年底,全省5G基站的数量是多少万座? (2) 按照计划,求2020年底至2022年底,全省5G基站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1) 3.6×5 3 =6 (万座). 答: 计划到2020年底,全省5G基站的数量为6万座. (2) 设2020年底至2022年底,全省5G基站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6(1+x)2=17.34. x1=0.7,x2=-2.7(不合题意,舍去). 答:2020年底至2022年底,全省5G基站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0%. 1?35?课 堂 小 结 本章知识结构图 10?布 置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 (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猴子上树》参考教案

《猴子上树》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取材于民间游戏猴子上树,本课猴子上树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是一节融折纸、绘画、游戏于一体综合制作课。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基本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本课猴子上树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散思维。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3、体验、探索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制作“猴子上树”的方法,设计新颖、装饰有趣。 四、教学难点 制作“猴子上树”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玩具样品,白纸、折纸样品、记分牌。 学具:厚纸、彩色笔、双面胶、剪刀。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宣布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介绍参赛队,宣布比赛。 (2)教师用未画图的折纸玩具表演魔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掌握折纸方法 (1)折纸要求。 (2)将老师分发的信封拆开,各队分工自学。 (3)检查学情:每折出一种式样,就可以加1O分。 (4)对没有折出的式样,请学生上台示范,教师补充说明。

3引导启发,丰富想象能力 (1)师讲小猴上树的故事,演示教具。 (2)讨论:除了画小猴上树,我们还可以画哪些东西? (3)学生答后。 (4)各队一起想象,并将想到的写在纸板上。 (5)检查学情,给予加分。 4装饰玩具,增强表现能力 (1)讨论:怎样装饰自己的玩具? (2)教师演示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要动的形象直接画在小纸块上,另一种是将其画在别的纸上,再剪下来贴在小纸块上。 (3):作业赏析,让学生了解装饰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4):装饰要求。 (5)学生动手装饰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6)检查学情,给予加分。 5玩赏作业,提高赏评能力 (1)评出优胜队。 (2)评出各队优秀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三)课后提升 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其他的小动物。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 主备人:兰会梅 备课成员:秦杰司秀华、郭志萍、孙翠翠、吐尔泥沙古丽加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授课类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课题:配方法 主备人:兰会梅 备课成员:司秀华、郭志萍、孙翠翠、秦杰吐尔泥沙古丽加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性目标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情感目标:结合图象寻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感受求函数解析式和解方程组间的转化.二、教学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授课类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备课时间:2015.8.26

一元二次方程 全章节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节教案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 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 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

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

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整式方程的意义,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熟练指出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等内容; 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黄金分割以及身边的实际应用例子的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对应用问题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类方程和前面所学的方程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学习新知的方法——类比法; 2.通过对类比法的说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在应用过程中归纳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在身边、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感知数学的应用能力和数学美。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讲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的严谨性和合理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和列一元二次方程。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 激趣法、诱导法、探究与讨论法、设问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互动学习法,发现法,合作探究与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开头的应用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练习题、板书设计等内容),每个学生一份长10cm,宽5cm的矩形纸各一张。 ?学生准备: 刻度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索—导入新知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和问题2: (师:请同学们思考大屏幕上这两个问题) 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统一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 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21. 猴子上树8-湘美版

湘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21课猴子上树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 2、提高学生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3、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表现。 学情预估: 本课内容取材于一种民间游戏,通过学习,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散思维,对折法和玩法有创新表现,使学习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性。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这一性格特点,结合本课内容的生动有趣,采用简单的折法、巧妙的组合,会让整个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加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由于他们年纪较小,自学能力较弱,正好可以借用本课简单的折法让他们学会自我探究和学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课本、多媒体课件、折纸样品、手工纸、刀子、剪子、颜色笔、双面胶。 学具:课本、少量A4纸、铅笔、橡皮、彩笔、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检查美术用品的摆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导入: 师:(出示样品)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生:桃树

师:对啦,漂亮的桃树让老师不由得想起一个小故事,那是在一个小树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猴子(教师手拿三角形的小猴子出示),这只小猴子特别爱吃桃。有一天,小猴子在树林里散步,它发现了这棵长满鲜艳桃子的桃树(出示三角形制作的桃子树),这可把小猴子开心坏了,它馋的直流口水,可是桃子在那么高的地方够不着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说? 会爬树的猴子才能吃到桃子,让我们看看这只小猴子是怎么爬到树上的。(演示玩法) 同学们我们给这个折纸玩具取个名字吧,就叫《猴子上树》。(板书课题) 2、自主探索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折纸玩具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观察折纸步骤图,揭开折纸的奥秘。 →→ →(完成) ①请最快折叠出来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解折法,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跟着学。 ②教师补充制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边对边,角对角,折整齐。 剪出制作“小猴子“的部分,剪小三角形时,注意折一条直线,小三角形大小要适中,不能太大或者太小,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 附图解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