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动手操作、概括推理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

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教具和学具准备

学具:(4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准备用硬纸自制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一对,黄沙一堆。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明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一对。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模拟场景,呈现问题

师:同学们,小明有一个问题,看谁能帮助他解决。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上学期,学校组织同学们到深圳珍珠乐园玩,那里很多娱乐设施,小明玩得很开心,可就是天气有点热。他来到雪糕店想吃雪糕,看到有两种雪糕,一种是圆柱形的,2元一支,一种是圆锥形的,0.5元一支,小明比一比圆柱形雪糕和圆锥形雪糕底面相等,高度也相等,你们认为买哪种雪糕合算呢?

生1:买圆柱形的雪糕。

生2.:买圆锥形的雪糕。(课堂气氛激烈,议论纷纷)2、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好吗?[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经验,模拟春游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形象地揭示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道理。)

再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在悬念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探索的方向,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重要的是当他们从悬

念中探索的结果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会成为今后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等底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人人都参与学习活动,并每一组发一份实验报告(见下表),学生边实验,边填报告,然后汇报实验结果。

(1)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根据实验材料,填写下面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小组通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材料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子

实验过程

在空圆锥里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次正好倒满。

三、通过实验,你发现什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

(2)汇报交流

师:刚才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操作,下面请一些小组汇报发现了什么?与全体同学一起来分享,如有不同思路请各组及时补充。

生1: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生2.: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这个实验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了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实验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能否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积极地与别人合作。)

师: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都是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

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问:圆柱体积还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演示:教师出示三组圆锥体与圆柱体图,第一组圆锥体与圆柱体等底不等高;第二组圆锥体与圆柱体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演示圆锥体与圆柱体不等高不等底。

让学生观察思考:如果用图中各组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做刚才

的实验,与我们以上同学们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从而再强化等底等高是公式推导的关键条件。

(3)研究成果,推导公式。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的

V锥柱

V锥

V锥

(讲解:s表示什么?h表示什么?sh又表示什么?sh表示什么?)

2、.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①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 学生立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课本上。

(三)巩固练习巧设练习,开拓思维

1、填空

①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②一个圆柱体积是12立方米,它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米。

③一个圆锥体积6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

立方分米

(设计有层次、有实效、有针对性、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通过课堂中反馈调控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第一层次是基本训练,目的是巩固这一节课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

2、运用公式算: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目的是反馈公式的应用。)

3、把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① 底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②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厘米

③ 出示杨利伟和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画面。问:你知道他是谁?

师:已知神舟五号的上端是圆锥形的,底面直径是3.5分米,高是2分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吗?(第二层次是变式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明确:无论题目给的条件是高与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都要先求出底面面积再按公式计算,不要忘记要乘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科学,为祖国争光的思想。)

4、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②把一段圆柱木材刨成一个最大圆锥,刨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的2倍()

(第三层次是综合训练,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5、拓展创新探究题

如何测量一个鸡蛋的体积?

(学生在课上只学习一些规则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但现实中很多东西都是不规则的。这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6、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完圆锥体积的计算,你们能帮助小明买哪种合算呢?

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谈谈收获,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密切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究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实践后的反思: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之

一。正可谓: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教学案例当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很优秀的教学课例,但其中一点就是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会更精彩。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生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案例3: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1)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课堂教学活动初探-2019年教育文档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课堂教学活动初探 幼儿园是孩子求知路上第一所学校,所以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孩子的影响也会是特别的大。合理的引用游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开发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但是将游戏与课程结合起来并不是件容易事,做到合理应用游戏中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内容及影响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内容 幼儿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探知欲。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活泼好动,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便是会将儿童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与游戏相结合起来,帮助儿童身心有个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影响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可以对课堂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影响:①适当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创造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孩子们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②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让孩子们能热情参与游戏过程,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游戏中使孩子们感到身心愉悦,更有助于孩子们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③适当的游戏对孩子们自身社会性的发展也会有帮助,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克服不同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学会互帮互助,换位理解,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处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对自身的社会性起到促进作用[1]。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课程游戏化教学质量 提高课程游戏化教学质量这要求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素质以及自身的组织能力,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是课程游戏化有效的进行的前提和保障,针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自身组织能力,可以对教师进行以下要求:①积极参加各级教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例)

分数的再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整体“1”,会寻找整体“1”。 2.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结合具体的情景,经历概况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课前游戏:猜谜语 课前谈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诗词内容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来学习。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我们在三年级中也学习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换个角度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一、引入。 1.单位“1”再认识 课件出示:(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 师:仔细看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看,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单位1”或整体“1”。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都可以看做整体1) 二、解决问题,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 1、师:今天我们就来再研究分数的意义,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分数是什么?(也就是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怎么样产生的?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分数来补充整数。 2、师生共同用树枝量黑板长度。(体验不够一个时折断) 现在有个时光穿梭机,回到古代。这时候我们已经是古人了。那古人们想来量一量这个黑板的长度,你用什么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什么情况了?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

48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

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课堂教学的游戏化

课堂教学的“游戏化” 在古训“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影响下,人们夸大了游戏与学习的独立性和对立性,造成课堂教学枯燥单调。石中英教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游戏的精神应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将游戏形式和游戏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 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一切有意义的教育,其动力都来自儿童自发的活动、游戏和模仿。游戏化教学就是以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把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贯穿在其中的教学。与生活中的“游戏”相比,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更加强调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任务,二者都注重激发参与兴趣和挑战自我的欲望,都注重合作学习,都注重活动体验。 课堂教学游戏化,一方面可以“寓教于乐”,追求教育内容与游戏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另一方面,利用游戏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可以实现有意义学习,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游戏化,使施教者更加关注受教者的人性,更加关注教学情境,更加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整合性。游戏化教学具有生活化的本质,例如作为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广告词,也可用于课堂教学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可被用作解释碳的稳定性。 课堂教学游戏化不仅仅是设置“教育游戏”,关键在于“游戏精神”融入其中,它有多种表现形式。1、游戏化的语言表述,如“秒杀”、“你懂的”、“升级版”等;2、游戏化的活动形式,如最强大脑;中国好声音;科考队;挑战过关等等;3、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如宽松、自由、民主等等;4、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如福尔摩斯破案中所用的化学知识等等。强调课堂教学游戏化本质是“做中学”,凸显教学手段趣味化,教学内容生动化,教学氛围轻松化。 有人误认为,游戏化教学主要体现在英语、美术、体育等非考试科目,而像语、数这些考试科目,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采用游戏化教学。其实,游戏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趣味性和生活性,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而不仅仅是其是否运用游戏这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理解,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1)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2)动手操作实践法,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用分数表示 4份3份▲▲▲△ 4份3份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教育案例分析题

教育案例分析题 案例1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王老师走出了教室。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王老师的主要错误有:(ABCD) A.他推卸了教师管理学生的应尽之责; B.他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将赶学生出教室; C.他违反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的原则而对学生呵斥; D.他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E.他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 案例2: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管理的事情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取权呢?于是决定试一试。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作了一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设想,也谈了老师对她的期望,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下一周,由郑莉莉同学当班上的“兼职班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班上的一切工作由“郑老师主持”。 让学生“兼职班主任”说明了于老师:(ABCD) A.信任学生 B.为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C.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 D.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班级工作的积极性 E.工作具有开拓精神 案例3:某初中学生马超,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好好遵守学校纪律,是学校出名的“双差生”。一天,他在玩足球时,故意将学校一盏价值800多元的吊灯打坏。学校在查明情况后,根据学校的纪律管理条例,对马超进行了处理。下列处理正确的是: A.给与纪律警告处分; B.照价赔偿损坏的吊灯; C.罚款300元; D.通知家长到校写保证书,保证马超今后不犯类似的错误; 案例4: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 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下面对吴老师的做法评析正确的是:(BC)

游戏化歌唱教学的设计与案例示范

游戏化歌唱教学的设计与案例示范)游戏化唱歌教学步骤 东辽县云顶镇中心小学幼儿园王媛通过游戏活动反复让幼儿无意接触新授歌曲,或在新歌初步完成练习之后,那个重要的步骤应该是: 这一类歌唱活动的设计先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大概熟悉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然后再利用一个特别的“反思评价——自我完善环节”来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特别的“反思评价环节”中,幼儿将在教师的引领下把“有意注意”主要集中于反省观察、自我觉错、自我纠错和相互帮助等学习品质的锻炼上。 操作的步骤是: 1.教师给出有趣故事,绘画答题任务或简单游戏规则。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创造性绘画表现或动作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范唱给活动“伴唱”。 3.教师逐渐增加或微调上述活动的内容,以便让幼儿获得继续投入活动的动力——“理由”。教师反复“伴唱”。(2、3环节一般会重复6~9次或者更多) 4.教师鼓励幼儿自我评价,对问题进行澄清,对困难给予帮助,对歌曲的演唱质量予以提升。(幼儿检查提升学习成果) 5.继续游戏……(通常会在以后应幼儿要求多次进行) 6. 如果需要:教师也可能和幼儿一起讨论可能加入哪些表情和各种演唱形式。(有时候会加自创奏乐的音乐伴奏) 7.如果需要:给机会并帮助个别和小组幼儿事先自己设计排练,然后再给机会在集体甚至家长面前演唱。(给幼儿机会让他们:锻炼独立表演的胆量;发表创见;展现个性;提升团队工作意识和能力) 举例说明: 以中班歌唱活动《小兔和狼》中,谈谈我做法: 1.以狼和小兔的头饰引入,吸引幼儿兴趣。 这是谁?你们怕不怕大灰狼?为什么怕?大灰狼会吃小白兔?大灰狼是怎么吃小白兔的,最后有没有吃到小白兔呢? 2.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内容即歌曲内容。 3.请幼儿听后说一说:“这个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分数的再认识》导学案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导学案设计 授课班级五年级学科数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任课老 师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 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方 法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三段模式程序 (要 素) 学案导案 预习 激活(3-5分钟) 知识 链接 一、预习案 1、用分数表示左面各图中的阴影部 分。 对话生成(25-32分钟) 自主 学习 合作 交流 研讨 展示 评价 生成 二、学始于疑 活动一: 1、发现、解决问题 这三个同学从粉笔盒中拿出来的粉笔一样多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小组内交流。 1.拿出三个粉笔盒,分别装有8、 6、8支粉笔。请三位同学分别 从粉笔盒中拿出整体的。 2、说一说:小明和淘气谁看的多? 3、画一画 淘气小明

【展示提升】 将前面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讨论合作】 (1)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 的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 。他们谁捐的钱多?请说明理 由。 (2)拿走6支铅笔的 ,应拿几支? 巩固拓展(5-10分钟) 课程训练 巩固 提高 1、四年级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的吗? 2、有6个桃子,怎么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两个?(画一画,分一分) 3、一个长方形面积的4/5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4/5相等,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④不能比较 4、下面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小组检查指导 有什么收获或困惑? 一个图形的 4 1 是 ,那这个图形是什么呢? 433 2 413 14 3547 37 55 25 2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案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案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案例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 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 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 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 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 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 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

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 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 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 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 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 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 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

【强烈推荐】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检 测 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 分,共19分) 1、填一填。 (1)5个 15 是( ),( )个 16 是1。 (2)78 里面有( )个81,322里面有( )个3 1。 (3)18个9 1 是( )。 2、考考你。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2)一盘苹果的2 1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 ) ( )=( ) 4、( )÷( )=5 3=10) (=) (21=100) (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0 4,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是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4、1812的最简分数是9 6。( )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1、在( )里填上“>”、“<”或“=”。(6分) 53( )64 831( )118 2016( )5 4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54 1612 408 2412 60100 131 130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4、写出与5 3相等的三个分数。(6分) ( ) ( ) ( ) 5、两个工程队修公路,甲队3天修了25米,乙队4天修了33米,谁修得快些?(用带分数比较)(6分) 四、我会解决问题。(共35分)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30道题。小红做对了18题,做错了12题。请你用最简分数表示小红做对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

教学案例分析题

教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析] 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分析] 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经验。 [案例]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3、进一步认识单位“1”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单位“1”数量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几个被平均分的图形,学生根据图意填分数。理解部分与整体之 间的关系。 (点评:在本环节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出现学生心里知道,却不会表达的现象是需要教师警惕的。那只是学生“知道”了,而不是“理解”了。只有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概念中相同的意思,才能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同时,训练语言表达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和提升的必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二、问题:有一截线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本环节的设计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教师临时想到的一点。课堂固然有生成的东西,但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真推敲和选择。哪些要点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体现?或者问题的设置怎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三、出示水果图,让学生理解整体“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 些物体。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是比较好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刻体会整体“1”所涵盖的内容。不过,苏教版教材是把整体“1”叫做单位“1”,在这里不这么说,不知教材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我的理解是可能是学生对于理解“整体”这个词语比较轻松,而理解“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难。但是,在今后把“整体”改不改叫做“单位”,这个我没有看教材。不过,我想,这也是一个阶梯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梯子,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出示故事《猪八戒摘苹果》。请同学们当评委,看看到底是猪八戒偷懒还 是师傅冤枉了他。 (本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妥。如果能在开课之初设置,既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也能设置悬念,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积极思考。在本环节中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真的需要讨论吗?不用为了“合作”而合作。) ●五、问题:整体“1”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什么关系?应该换种说法:整体“1”引起相同的分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教师招聘考试48篇教学案例分析题(含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48篇教学案例分析题(含答案) 【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

二级C语言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部分知识归纳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算法---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算法设计基本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半递推 算法的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的计算工作量 空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的内存空间 数据结构---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如春、夏、秋、冬;18、11、35、23、16。。。; 父亲、儿子、女儿等都是数据元素。 前件---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如父亲是儿子和女儿的前件 后件---如儿子是父亲的后件 结构---指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反映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而与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位置无关数据的存储结构(物理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数据元素 在计算机存储空间的位置关系可能与逻辑关系不同。 根据数据结构中各数据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程度,可将数据结构分两类---线性结构与 非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线性表)---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 一个前件和后件。则称该数据结构为线性结构,否则为非线 性结构。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其数据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其存储方 式为顺序存储的,如数组 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其操作原则是“先进 后出”,栈的运算有入栈、退栈、读栈顶元素 队列---是指在一端进行插入(称为队尾)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称为队头)的线性表,其操 作规则是“先进先出”,其运算有入队和退队。 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而且是层次结构,是倒立的大树,有根结点、父结点、子结 点、叶子结点。根结点在第一层,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的 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 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 二叉树---(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左子树和右子 树),其存储结构为链式。 二叉树性质---(1)K层上最多有2(K-1)个结点(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3)度为0的结点(叶子结点)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4)具有n个结点的 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表示对Log2n 取整 满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其余层的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 完全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槐树关中小翟金碧 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学生图形与分数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让学生复习分数。接着通过3/4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通过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拿铅笔等活动,体会到题型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学习跟改进的地方: 1、由于这次赛教,有10分钟说课和答辩,上课时间仅仅有30分钟,原本设计了五道练习题,下课时才讲了一道题,在时间的掌控中,还需要多多注意。 2、在讲解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时,应给学生讲透彻,这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逆过程。 3、在讲解拿出铅笔的1/2这道题时,应给学生拿出长短不同的纸条折纸、看不同厚度的书进行拓展,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感受分数意义的相对性。 4、课堂上,学生活跃、胆大,在课堂活跃度上、应把握好。 每一次的备课、磨课、开课都是一场艰辛而又漫长的体验,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教学道路上的一次收获与成长。此次的

案例分析题答案精华版

案例分析题答案精华版

招教考试案例分析精华解析 试题集 适合2016年全国各地市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中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倍数与因数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2, 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