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讲述讲解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讲述讲解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讲述讲解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

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說你這一句佛號,把我的禪堂給唸髒了,所以要罰你挑水三擔把禪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禪實在是超宗教的。

禪對宇宙萬物的形成,不同意創造說,它說無造者,無造物。在邏輯上,禪也不同意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禪是典型的無神論。

禪既然是無神論,為什麼又承認宗教?禪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寫實而又昇華了問題;它的藝術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禪就充分表達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誠如剛才方立天教授所說的「禪是直覺」,六祖也說:「直心是道場。」但是禪的要求,直覺要經過訓練;不經過訓練,這個直覺往往沒有用。各位如果不笑話我,我坦白說,我現在跟各位說話都是靠直覺,我沒有分別心;我若有分別心,那我說的話一文不值,浪費各位的時間。方立天教授講的「直覺」,六祖開示過:「直心是道場」,反分別、不分別的心,就是直覺。所以方立天教授一說到:「禪是直覺」,我感到非常歡喜、非常高興,遇到知音了。禪是反分別心的,「不分別」你怎麼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但是它靠「不分別」而能洞察表裏精粗,毫無遺漏,這是禪的特色之一。

二、宗教的種類

一般的宗教有很多種:

第一是理性的宗教:如佛陀時代的婆羅門研究吠陀經與奧義書;現在的哲學家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這跟真正的禪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因為理性的宗教流於冷漠,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能在血肉的現實生活裏生根。

第二是感情的宗教:什麼是感情的宗教?「信」即得救,盼望人愛祂。把「信」看成是足夠和必須的條件。只要「信」就得救了。感情的宗教,它的好處,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暫時的慰藉,它的缺點,盲目、固執、著相。過去的宗教戰爭都是感情的宗教引起的,如果沒有感情的執著,就沒有宗教的戰爭。

第三是肉體的宗教:專在肉體上下功夫,這種修煉方式很多,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不舉例了。肉體宗教的好處,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力;它的缺點便是對肉體的執著,而「我執」便是解脫的最大障礙。佛法講「斷惑」,說對於一切存在、一切事實、所有的問題都不會有疑惑,如佛的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什麼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你若修煉肉體,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有了問題就不灑脫、不自由,你就被拘束了。所以肉體的宗教,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第四是拜物的宗教:河北有人拜五大家--胡、黃、灰、白、柳;原始民族拜蛇;印度人拜牛;日本有人拜生殖器……;這都太離譜了。像這些宗教,我們把它列在最後面。它連理智、感情宗教都望塵莫及。這是原始宗教、原始人的信仰,這反映出沒有文化、沒有自尊、沒有自我、自我否定,根本毫無價值。

因此,說「禪」不是宗教,那是肯定的。如果說禪是宗教,那它又是哪一種宗教呢?它是生活的宗教。何以見得禪是生活的宗教呢?龐蘊居士說:「神通並妙用」,這如何顯示呢?下一句說:「運水與搬柴」,挑水和搬柴就是神通,除此之外不找神通。

三、禪必須落實在生活裏

我們了解,中國禪宗的目標,原本是要在現實的生活裏紮根的,但是,禪的表現太奇特了,一直不能紮根,就變成了士大夫跟深山古剎高僧們的專利品,你、我大家沒份。為什麼呢?如果說有邏輯可尋的,那麼我們就會去推理。

比如說「什麼是佛?」「麻三斤」。麻三斤跟佛有什麼關連?

「什麼是佛?」「乾屎橛!」。乾屎橛跟佛有什麼關連?這是沒法理解的。那麼,各位若問我:「你理解不理解?」我若不理解的話,我不敢出來弘揚禪。那別人問我,我卻瞪眼又該怎麼辦?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理解」,是從直觀、直覺而來。

中國的禪,它是個幽默的化身,種種的一切都講求幽默,如果幽默感不夠的話,就不行。比方我們大家都知道禪宗的兩位大德,一個是德山的「棒」,你問話,話還沒有說一半,他的棍子已經打到頭上去了〈當頭棒喝〉;第二個是臨濟的「喝」,臨濟的祖庭、發源地就是在我們河北,而且我們河北今天來講就是禪宗的故鄉,這句話怎麼講呢?因為現在的禪宗是「臨濟兒孫遍天下」,都是臨濟宗的,其他的如日本有曹洞宗,傳到台灣、傳到大陸的都很少,而且不太受禪宗的重視。

因為六祖與弟子都反對打坐的。六祖說:「生來坐不臥」--你活著的時候,固然可以打坐;「死去臥不坐」--你死了還是要躺著。「一具臭皮囊,給誰立功課」--人追求解脫,你執著非坐不可,那是不解脫更加不解脫--本來不解脫,再加根繩子,所以六祖不贊成打坐。

六祖的大弟子南嶽大師,他也反對打坐。南宗沒有打坐的,只有曹洞宗打坐,它的口號:「只管打坐」。打坐有什麼好處呢?打坐可以強身、可以使人心平氣和、可以打通氣脈等,有很多好處,但那不是禪!禪所追求的不是這個,而是追求人生的徹底解脫,所以禪宗反對打坐。

我們了解:禪是一種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麼過,今天還是怎麼過;以濟公活佛作典型來看,就禪來講,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出家人為什麼還是吃素呢?那是「北傳宗教」留下來的。北傳宗教吃素的著眼點並不是說吃葷有什麼罪,但是他們口頭上說:「吃葷是有罪的,你吃豬,下輩子就變豬。」佛教研究院有個小和尚寫一篇文章說:「我下輩子還想做人,乾脆我吃人肉好了!」這雖然是個笑話,但給我們很多啟發。雖然我不是專攻佛教史考據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因為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說法三十年以後才開始說戒,原來沒有戒律。而佛陀本身也是百無禁忌,化緣化到什麼,就吃什麼。金剛經上不是講嗎?「爾時」--這個時候,「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候了;世尊是很講禮貌的,「著衣持缽」--在房內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著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一家、一家地要飯,一家都不漏;「乞已」--要飯要完了;「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由金剛經的這一段可知,佛不問你家有沒有葷的,你有沒有專程給我做素菜?或缽有沒有洗乾淨?佛陀不計較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麼不頂重要。「吃什麼」,對於禪宗來說一向不頂重要。

四、禪宗的悟是無字天書

而禪宗的開悟有沒有呢?確實是有的。悟是什麼?有人打坐以後,很興奮地站起來說:「我悟了」,到處嚷嚷:「我悟了,你們大家來,我告訴你們」,然後發表一篇論文,這簡直荒謬絕倫。那個絕對不是禪宗的真悟!禪宗悟的是「無字天書」,有一個字就不叫悟,無一個字也不叫悟。因為法是圓滿的,是無欠無餘,既不缺少又不嫌多,恰到好處的。

禪這麼好,我為什麼不把過去的禪拿來弘揚,又提倡安祥禪呢?你要知道,過去的禪確實是沒有人懂的。譬如德山禪師,他很驕傲,專門研究金剛經,他是四川人。他聽說江西法席很盛,龍潭崇信禪師聲望很高,他不服氣。他說:「修行人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能成佛,你這些南方魔子說什麼見性頓悟就能成佛?我不信。」於是挑著一擔金剛經的註解青龍疏鈔,由四川出劍閣到了湖南,他去找龍潭,盛氣凌人,信心十足。半路上肚子餓了,想買個點心,看到一個老太太賣點心。他說:「老太太,我買個點心。」老太太問:「你擔的是什麼東西?」他說:「是青龍疏鈔。」老太太說:「我有一問,你若是答對了,我就賣給你;你若答不對,你到別處去買。」老太太說:「金剛經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哪個心?」這下子把德山問愣了!真的,「我點哪個心?」這老太太說:「你既然答不出來,你到別處去買。」這德山的氣焰就挫了一大半。你說這裏面有什麼道理?這老太太幽他一默、「將他一軍」,他就傻眼了。德山是不錯,他對佛教的義理、學問很有研究,但是幽默感不夠。

等德山到了龍潭,周圍轉了一下,說:「來到龍潭,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龍潭崇信禪師說:「你真正到了龍潭了。」他又不知道怎麼說。

德山到了龍潭以後,他就心服了,每天侍奉龍潭崇信禪師。

有一天侍奉崇信禪師到了深夜,崇信禪師說:「夜深了,你該回去休息了。」他說:「外面太黑。」崇信禪師就點了個紙捻子給他,他剛要去接的時候,就被崇信禪師吹滅了,德山當場大悟。他悟了什麼呢?你打死他,他也不說,你也不知道。

你要從這個地方找訊息,這個是大麻煩。這個除了直覺,沒有用。你想得愈多,離主題愈遠,你想用這種方法接引現代人,根本行不通。過去參話頭,參個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一個葛藤扯不完,皓首窮經,頭髮白了,一輩子研究經典沒有開悟的人大有人在。

五、禪可以變化氣質、轉凡成聖

現在是工業社會,西方人說:「時間就是金錢。」柏克萊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了時間,就是浪費了生命。現在如果還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能接引誰呢?所以,有一個老禪師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我一向按規矩,把禪宗的法拿出來說;法堂前草深三尺--這表示人家不來了。」禪宗是這麼銅牆鐵壁,

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踞大雄峰頂,呵佛罵祖--坐在山巔上,佛也罵,祖也罵,只有我最大,這種人叫人怎麼能接近?在這個情況之下,實在很討人嫌。但是,你想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非「禪」不可。離開禪,這幾幾乎是不可能的。

各位都知道:「這是有脈絡可循的,宋、明理學是從禪來的」,宋、明理學那時候的儒家正步上了僵化的末路,有了「禪」的新血注入,儒家的思想、學問復活了。所以,王陽明說:「我的良知猶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他不是誇讚自我,他是讚美禪。王陽明、朱熹、陸象山、程頤、程顥這些人都是一天到晚罵佛教、罵和尚,人家說他們:「披著袈裟罵和尚」,他們的罵其實是讚美。

禪宗是不是能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那是很快的,的確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可以證明的。能證明什麼呢?因為佛法有一句話說:「學佛難,難在『狂心難歇』呀!」你這狂妄的念頭、你這庸俗的念頭、你這無明的念頭很難停歇。什麼叫「無明」?你自己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有的人散步,垂著頭想心事,回來後,你問他一路想什麼?他說:「我什麼都沒想」,這是說謊。人什麼都可停止、可以煞車,唯獨念頭不能停止,無法停止。如果念頭一停止,就是「佛」。所以,禪宗有一首詩說:

十方同聚會--四面八方來的人一同聚會。聚會幹什麼?

個個學無為--什麼叫「無為」?如果一天忙到晚,往床上一躺,說我今天沒做什麼,有這個感覺,這個就叫無為法。

此是選佛場--這個地方是用來選佛的。誰當選呢?

心空及第歸--「心空」與「不空」有多少差距呢?禪宗講沒有差距,「空」就是「不空」,它是「不二法門」。

你若不入「不二法門」,你就不能入禪,禪的門是「不二」的。比方說:「煩惱與菩提不二」,煩惱很難受,菩提是生命的覺醒,為什麼「不二」呢?因為當你煩惱的時候,證明你有覺性。如果你是泥人、是木人,你就沒有煩惱啦!所以煩惱與菩提不二。入了「不二法門」,一切都是「不二」。

六、直覺必須經過鍛鍊才有用

禪,這麼好,禪的境界這麼高,禪能改變一個人,而禪又沒人能懂,這就難了。自古以來,開悟的人寥寥可數,沒有多少人。所以我要使大家開悟,要使人人成佛、「心空」--「空」與「不空」不二,「空」是體,「空」也是用。心思能不能停止?是可以停止的。現在,各位找一找心裏有什麼念頭?你在想什麼?我敢保證,各位腦子空空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頭,就是沒有念頭,這個就是成佛了,成佛就是這麼簡單。

你現在如果找出一個念頭來,我說你很厲害。你現在找不到念頭,「心空及第歸」,那你不就是「狀元及第了」嗎?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保持這個心。

這個心就是方先生講的「直覺」,你要保持它、鍛鍊它,好比學游泳,從一下水就沉,到趴在游泳池邊踢水,然後捏著鼻子練習潛水,然後可以狗爬式的游泳,然後再自由式、蛙式、蝶式……,要練習,直覺不經過鍛鍊,沒有用。這種心境,外在的事物不能干擾你。禪這麼好,可以擺脫煩惱。你們看!各位現在的心態──「沒有昨天,沒有明天,只有現在。」把現在這一秒,延伸到無限遠,有什麼煩惱可以打入你的內心呢?這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禪」這麼好,但是你在入門的時候,你很難接受啟發,因為它的語言,你不適應,你不習慣,於是我就把禪的內涵外舉出來。禪的內涵是什麼?就是一種「安祥」的心態,也就是達摩大師帶來一本楞伽經所講的「如來自覺聖智」。現在各位不都是「自覺」嗎?也沒有睡覺,自己覺自己,「我覺故我在」,這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是第二次的產物。於是我把禪加以稀釋,把不適應時代的那一部分暫時封存。假如有些年紀大的老禪師不服氣,把封存的部份拿出來說:「你搞得清楚嗎?」我馬上答給他看,很清楚的。假如各位以現在的安祥感受為滿足,那你立刻受用,不需要參話頭,因為六祖也沒有參過話頭,五祖以前也沒有參過話頭,他們也都大徹大悟。過去參話頭,參得「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沒關係,他「不是山,不是水」,就「不是山,不是水」;你現在「見汽車不是汽車,見樓梯不是樓梯,見火車不是火車」,那很危險。現在生活條件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人際關係改變了,社會結構改變了,你的法如果不改變,就不具備適應性。所以我們安祥禪的特點,就是以「安祥」為究竟。過去安祥是禪的內涵,現在我把內涵當成外舉,表裏如一。就禪來講,這樣做是有罪過的;有罪過的話,我願意承當。只要對人們、對大眾有福利,我願意下地獄。所以,我把禪的內涵外舉出來,就是「安祥」。你根據這個觀點去解公案,沒有一條解不開,就怕你被它吸住了,跟著它轉了,太著相,否則條條解得開。

七、禪的基本架構

安祥禪、祖師禪與如來禪的基本架構,就是「正見」加「正受」。「正受」有「自受用」跟「他受用」。一個人學禪,若沒有受用的境界,那豈不是太苦?人生本來就苦,你學了老半天的禪,沒有受用,那你學什麼呢?所以「正受」與「正見」就是「安祥」兩個字。

安祥為什麼不叫別的呢?因為「心安則祥」。如何心安呢?你做每件事都問心無愧。宗教有很多戒條,有兩三百條戒,人活得夠苦了,受了戒以後,有幾百條不能犯,動輒得咎,一邁步就犯法,那不解脫更加不解脫。所以安祥禪沒有這麼多戒,只有一條戒:「不可告人之事,你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你想都別想。」只有這麼一條。誰若能做到,他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做不到的話,他就是小人,也沒有什麼法條去處置他,只有國法能處置人,我們沒有權處分任何人的。用教規整人,那是犯法的,我們不幹這種事,我們一定要守法。安祥禪就是以安祥為究竟,以心安為人生的取向。我們整個的一生要求什麼?只要求心安無愧。安祥禪要求做生意的不逃漏稅;做公務員的不貪污舞弊;做法官的不要歪曲事實……。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的話,那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人團結,國家就有救了。

這兒,我插一句話。有人喜歡說「台灣經驗」,那是值得驕傲的。的確,我們五0年代到台灣,那時候很窮,小孩上學帶便當,一塊鹹魚,半盒的飯,放些青菜,沒有油;八百萬人糧食不夠,還靠進口。現在呢?二千多萬人,糧食吃不完。耕地面積也縮小了,因為蓋了房子、建了工廠了,沒有多少空地。為什麼糧食會過剩呢?高蛋白,因為便當裏頭放了牛排、豬排、雞腿、滷蛋,小孩子都抗議:吃都吃膩了。這跟禪有什麼關係?乍聽之下好像沒有關係,其實跟我們安祥禪有直接關係。台灣突飛猛進,就是一個「安」字。如果四十年前沒有戒嚴令,人人上街鬧事,個個去請願、罷工,外人不敢投資,也不敢來觀光,還玩什麼?這個「安」字最重要。台灣的經濟起飛,得力於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有繁榮,才能有發展。

八、安祥禪的修行方法

說到安祥禪的修行,它既不燒香也不打坐,也不唸阿彌陀佛。從達摩祖師西來到現在,禪的修行都是靠自力。人們常常發牢騷說:「我這一生懷才不遇、被埋沒」,其實,是你自己埋沒自己,沒人埋沒你,是你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埋沒。你也根本認識不了你自己,你說:「我被埋沒」,那你說的「我自己」,你也搞不清楚是誰呀。所以學禪首先要琢磨、研究、認識自己,你連自己都不認識,說你認識法界,那是荒謬絕倫。要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之後,就會大徹大悟。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你在宇宙當中,不是跟宇宙對立,你是宇宙的一部分、一個小細胞。所以,我們安祥禪要求人人安分守己、求心安無愧,不需要改變生活;人家能吃的,你都能吃;人家不敢吃的,你也別去嘗試;你昨天怎麼過,今天還是怎麼過;今天怎麼活,明天還是怎麼活;不必燒香、磕頭,不要增加生活負擔,現在的人夠忙了。

安祥禪修行的起點就是反省,反省幹什麼呢?藉著反省來認識真正的自己。我們人常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到太太不順眼、孩子不順眼、朋友不順眼、領導不順眼、幹部不順眼,就是自個兒好。這煩惱就來了,你每天所看到的,都是你不願看到的。這就是佛法講的八苦之一--「怨憎會」,你討厭誰,他天天在面前給你看;你希望他死,他長得愈來愈壯;愈是仇人、愈是討厭的人,愈在你眼前晃,看你怎麼辦?這就是「怨憎會」。你愈是喜歡他,他愈跟你分開,這就是「愛別離」。

人由於沒有反省自己,所以不能認清自己。人若是認清自己的話,就知道自己有太多的缺點。人為什麼要反省自己?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掉自己的缺點、不改正自己的錯誤的話,就不叫修行。什麼叫修行呢?「修」是修正,「行」是想念行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你以為打坐、唸經就是修行,那就太離譜了,太脫離現實了。所以安祥禪就是要你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反省過去。過去跟現在有什麼關係?有人說:「眼要往前看嘛!不必回顧過去」,這不然!如果你不徹底把自己清理一番、檢討一番,全面清理,你不能了解自己是誰,你究竟揹了多少債。你如果全面清理,把錯誤改掉了,你才有開悟的可能。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不懂得「緣生」,就不懂得「空」。沒有「緣生」,佛法的「空」就不能成立。而「因、緣、果」是大自然的齊一律,也

就是因果律;在形式邏輯上,它是自然齊一律。既然是大自然的法律,它就是天律、天條,人沒有力量能推翻它。也許你說這是迷信,或許你只認為死人才會下地獄,活人不會;或者你只看到活人擔枷,沒有看到死人受罪;其實活人也感覺得到地獄之苦。我的看法是「錯誤與煩惱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也就是說:「當你走向罪惡的時候,就是走向毀滅;當你活在錯誤裏的時候,你不可能開心,你一定活在煩惱裏」,再說得通俗一點,「錯誤永遠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永遠是罪惡的結果」,這就是因果。你看那些販毒的、販賣人口、搶劫的,他不毀滅才怪!人想「反因果」,不可能!如果我繼續講下去,全部介紹,太浪費各位的時間了。

九、安祥禪的特色

由此各位也可以知道,安祥禪是反迷信的,安祥禪是尊重人的,安祥禪是在血肉的現實裏生根的,安祥禪不是虛無主義,安祥禪不是拜神、不是迷信。安祥禪雖然重視因果,但主要的是要改變自己,使自己活得心安無愧。安祥禪是工業社會的禪,安祥禪是現在進行式的禪,不是過去式的禪,安祥禪沒有崇拜、沒有佛像,不燒香、不吃齋。中國人已經夠可憐了,再吃齋,國亡無日。你看漢、唐時代,中國的武器,中國人的體格,中國人「千金市骨」,以重金購買「千里馬」,為什麼那麼重視馬?因為要打仗,自己身體很重,兵器也很重,穿上鎧甲,沒有好馬就不行了。關公打敗仗,不是關公老了、沒用了,是赤兔馬老了,赤兔馬若不老的話,能夠跳過那個障礙,關公就不會打敗仗。所以我們安祥禪不贊成吃素,我們過正常的生活,我們也不贊成獨身,獨身的人很苦,能獨身當然很可貴,但是很苦。為什麼呢?第一,他不能克制本能,第二,不能克制他的機械慣性。過去的修行人「日中一食」,中午吃一餐,早上不吃,晚上不吃,保持半飢餓的狀態,他的本能就降低了;「樹下一宿」,在樹底下不倒單、打坐,他就沒有那麼多邪思妄想,但那個也是肉體的宗教,為我們所不取。我們做個正常的人,只是要做個好人,不敢做壞人,做一個愛國家、愛人民很正常的人,盡責任、盡義務,求心安地過日子就好了,在日常空閒的時間裏,使自己的心態安祥,這就是幸福、快樂的人生!

但是一種新的法門的推行,需要有人贊助、資助。而且新的必須來自於舊的,我們不說昨天的不好,因為沒有昨天,我們就沒有今天。如果沒有許多的昨天,我們就不能成長為今天這樣的人。對各位是這個樣子,對我來說就不是這樣子了,若沒有太多的昨天,我不是還很年輕嗎?我是這麼看。各位了解:「法不孤起」,一個新的法門的興起是需要很多條件的,需要有人發心,出錢出力,不怕苦,不怕難,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來宏法。為什麼?儘管佛法的精神和本質永恆不變,但是在佛法的表現和入門上,則必須因應時代的變遷而進步,才能契合當前社會、文化及人群的需要,而不致步上僵化的道路,方能給眾生最大的法益。這就是一個新的法門興起的必要性,也是我個人提倡安祥禪最主要的原因。

各位珍重!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 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以黄帝与象罔、孔子与其生徒的关系及事迹,比附弘忍与慧能,义过于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王维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在对外来文化和新的思想接受过程中那种顽强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领略到异质文化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给王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涂上了浓重的底色。王维的佛学思想是从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们探究王维的佛学思想、亦要透过这层浓重的底色。 儒家思想,主张在成就功名的过程中体现其主体的价值。实质乃是主体的人生价值消融于客体对象世界之中,主体价值由客体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失落的过程;而道家则是以“无为”之态的消极出世态度应对世事。王维由儒而道,最终到佛,是封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典型,从一定程度看,王维是在追求一种高士风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向虚空境地的随缘。于是形成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这实质上亦是儒道佛的相互激荡而爆发的。儒道佛被王维很自然的化为一炉,在山水田园诗中流溢出来而不露痕迹。 2,他的接受是多层次的。他奉行佛教戒律,他树立佛教信仰,而他最热心的是佛教思维方式; 王维非常尊祟禅家的生活方式。据《旧唐书》载: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有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约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将佛教的清静生活和中国文人的高雅情调结合起来,日子过的有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_茶媒网 宗教信仰在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我国信佛教的居多。佛教中的禅文化是很多人难以参透的,佛教文化中和生活中很多其他文化也是互惠互通的。 茶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产生伊始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茶道与佛教文化的大兴,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眼界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佛、茶之道更是在此时得到滋养,并相互交融。茶道借佛教赋予茶事过程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这使得之前做为解渴除腻之饮料的茶饮提升了形而上意义的层面。清心寡欲而又博学多才的僧人,也是茶道文化生存发展的最好土壤,从僧院推广开来的茶道得到当时皇家的认可。 对于僧人来说,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寺院里仪规严苛的“吃茶”、“煎点”仪式,也为僧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严谨、专注的气息。在清苦而漫长的修行历程中,茶可以清神思,可以解困乏,在冷寂的冬夜,一碗清香温暖的热茶,不仅滋养了禅者的瑟身,对于人心,也是一种慰藉。 总之,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 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 蒙顶甘露,是当今茶市颇寻得到的一种茶叶。其味芬芳馥郁,饮者很难想象到,这种茶,正是中国人工种植茶的始祖,而它的家乡,四川雅安,供奉着西汉时期种茶之祖??吴理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吴理真并非真正的茶僧,他跟佛教的渊源有二,一是宋代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御茶园;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吴理真“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法象,所以后人称吴理真为“甘露大师”。虽非僧,但吴理真有着菩萨拔苦与乐、普济众生的精神。 公元前53年,普通山民吴理真在拾柴时偶然发现野生茶叶清神解毒的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上首辟茶园,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据五代时《茶谱》记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具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从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茶的功能被异化、神化了,但五代时人已能知茶除宿疾、明眼目的功能了。所 以我们说茶祖吴理真,不是说佛,不是说茶,而是一颗以茶解众疾、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普世之心。 一苇渡江去,春风化雨来 关于茶的原生,是起始于中国还是印度,各国学者考证不一,立论不一。根据世理,中国说是中国,印度说是印度。有一个传说大概可以化解两国关于茶源一事的恩怨,那就是达摩祖师坐禅化茶的故事。

佛教经典小故事(最新)

方辩为慧能塑像 一个僧人向大师行礼,自称名叫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不久前在【南天竺国】遇见了达摩大师,嘱咐他赶快到唐朝国土来,说我传给大伽叶的正宗佛法和佛衣,现在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传人在韶州的曹溪,你可以去瞻仰礼拜。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见一下初祖大师传下来的衣钵。慧能大师就给他看,然后问方辩主要干什么事。 方辩说:“我会塑像。”大师严肃地说:“你试着给我塑一尊像看看。”方辩一时回答不上来。过了几天,塑成了一尊慧能肖像,高七寸,惟妙惟肖。大师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道理,却不懂佛性。”大师用手抚摸方辩的头顶说:“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大师把袈裟送给了方辩作为酬谢。方辩把袈裟分成三截,一截披到塑成的慧能像上,一截自己保留,还有一截用棕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誓说:“后世谁能得到这一块法衣,那就是我投胎再生,那时我将在这里重新修建佛殿,并做住持。” 阿德经解析:这则故事是说方辩在【南天竺国】即古印度,遇到了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告诉方辩“禅宗的衣钵已经传到了第六代了,你可以去参拜。”从这里我们去解析,方辩不仅会塑像,更是一个求法心切的修行者,得到了达摩祖师的指点来到了中国求法于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说"方辩不懂佛性,却懂得塑像的道理"又言“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这则故事不能以神话去解析,如果依神话解析,达摩祖师早已圆寂,又怎么能告诉方辩呢。慧能大师此说【福田】即布施塑像之功德,凡布施者皆有功德利益能享受人间天上的福田。方辩发下大愿,亦望来世能成就佛道,度化众生。 慧能作偈 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一篇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了以后说:“这篇偈语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佛性,如果照它来修行,那是给自己的佛性加上了束缚。”于是,大师也作了一篇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译文:六祖慧能禅师看到这首偈子后说:“卧轮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此修行,就要死掉了。认为‘对境心不起’是功夫好,那是错误的。我们修道是要修成活佛,绝不是修成死佛,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是什么佛?不能普度众生,又有什么用?”六组也做了一个偈子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徒弟们不解其意,于是请禅师开示,六组禅师解释说:“所谓有伎俩,就是有功夫,心有所住,就是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也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如果思想断了,就像一块大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行,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

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禅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不同意创造说,它说无造者,无造物。在逻辑上,禅也不同意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麽又承认宗教禅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写实而又昇华了问题;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禅就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诚如刚才方立天教授所说的「禅是直觉」,六祖也说:「直心是道场。」但是禅的要求,直觉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这个直觉往往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 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 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 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 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 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 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 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 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 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 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 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 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 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内容。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 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 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 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 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 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 茶之风。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 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 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 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我国的饮茶习惯是随着佛教 一起传入到日本的。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 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必然。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那么结果就是烂团。所以我们说,一个团的客人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但在这个团的操作过程中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缘”。其实通过缘,因和缘就结合起来,产生了果。我们可以顺着缘走,让团努力达到最好,也可以不闻不问不管客人,让其自然发展。变成烂团,所以善的缘可以加大,而恶的缘可以减少,这就是缘的功能。 因和缘结合起来就变成“果“,果字上面是一个田字,下面是一个木,一个田里自然就长出一棵树,叫做果,为什么很自然长出一棵树,因为因缘都具备了,所以果就很自然的生成了。在因缘果当中有两个重要的的东西,一个叫“业力”,业力分为善业,恶业,不记业(什么叫不记业呢,就如我现在在喝茶,就是不记,没有善,没有恶,只是喝茶,若你杀死一个东西就是恶,若你帮助别人就是善,会记录在因里,你喝茶,就不记了)。这三种业不能改变我们的因,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结果。通过缘的改变,可以使因变成好或不好。第二种叫“愿力”,就是我的愿望,佛教把心叫心王,因为心的作用很大,心的愿力可以改变果实,通过因缘的改变而改变果实,就比如一个苹果的种子本身不好,不是最好的品种,但种下去后,我发愿要把他种得很好,通过不断的改良,不断的灌溉,而使种子长得特别好,这就是我的愿力,就如导游带团一样,如果我有这个心愿把团带好,不管好团,坏团,我都一样对待,有可能坏团也被你带成好团。这就是“愿力”。 说到这里,讲讲释珈有一个伟大的教化,他说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他。第一个,不能因为火小而轻视它,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文章,其实也是借鉴佛教的东西来说的,所以说主席对佛教的因果也有很深的认识。第二个不能因为蛇小而轻视它。因为小蛇可能比大蛇还毒。第三个,不能因为出家人小而轻视他。第四个。不能因为王子小而轻视他,因为王子长大以后会成为国王,将来可能做出很大的事业。所以他讲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能因为愿望小而轻视他。一般人的愿望都是善的愿望。如果我们常发好的愿望。按这种想法去做,有可能能改变命运。 佛教是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以使生命延续那样的正确。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下逍遥自在,福寿双全。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烟火昙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

佛的讲解

佛教的讲解 来到佛家胜地,我就要和大家广泛地说及佛教,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佛?用幽默一点的说法,是从字的结构方面阐述:佛是一张弓,两把利剑竖当中,旁人问我是谁,我是和尚老祖宗!这种说法虽然幽默、诙谐,但它至少说明了佛在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霸气,非常有征服力。 其实用通俗的语言说的简单明白一点,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但是如来不是单指一个佛,而是佛的总称,比如说:释迦牟尼如来佛,阿弥陀佛如来佛,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 佛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也就是说佛明白了整个世界和天地间的一切生死奥妙,成为了宇宙的主宰,所谓:天地之间,唯佛独尊。也就是这个道理。 信佛可以使你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苦无悲,可以令你心胸开朗、心如明镜、心归净土。既然佛的作用如此浩瀚无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信佛、学佛呢?也许大家是多么的想去信佛、学佛,只不过不知道怎样去信,如何去学,下面我将告诉大家一些简单的方法。 佛教崇尚一种美妙的预言,提倡世人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你每念一遍阿弥陀佛,属于你自己的西方极乐世界就会长出一朵莲花,你念的越多,莲花就会长的越多。等到你生命终结的时候,那你就可以登临仙境,早日成佛。 学佛之人必须心存善良,用心慈悲,社会发展到今天,善良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一句话说的好:千年修书只为卷,让他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惶惶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心上。热天热地热太阳,热的是一饭一粥一件衣裳。大江南北,四野苍茫,只有星星不见朝阳。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仅有频临绝种的善良。 我们学佛切忌不可吃荤,更不能杀生,佛教有云:芸芸众生,皆有佛性。他所说的众生,并不是专指人类,还包括所有有生命的动物,比如说:猫、狗、牛、羊……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性,共处一个美丽的大自然,如果我们伤害了它们,又于心何忍呢?有一首诗写的特别好:千百年来碗里耕,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夜半声、夜半声,怨深如海恨难平。欲消世上刀兵劫,莫把苍生作肉羹!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学佛之人,除了不可杀生之外,还有几点忌讳:不可偷盗、不可邪淫、不可妄语、不可饮酒,这也就是佛规中的“五戒”,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又产生了第六戒:不可吸烟。因为吸烟的人口中有污浊的味道,这样去学佛,念佛是对佛的不恭敬,何况烟草中含有尼古丁毒素,对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学佛之人还有一点最为重要: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悟性。至于什么是悟性,

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

第四,中国佛教比较崇尚简易性。佛教传人中国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第五,中国佛教具有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调和性。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和民众信仰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传人中土后,一方面十分注意依附统治阶级和传统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矛盾冲突,从而形成了它显明的调和性的特点。中国佛教的调和性在不同的时代的不同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本身发展的阶段性。第六,中国佛教内部的融合性。印度佛教本身就有大小乘、空有宗等的区别,而中国地域广阔,社会环境多样,佛教传人中土后,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易形成不同的学风或学派宗派。第七、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本来是古印度十分流行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在两汉时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人中国,并在中土社会中形成了众多的禅学流派或禅系禅脉。第八,中国佛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出世的佛教不仅强调“出世不离人世”,而且还表现出对政治的依附,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大多扶植并利用佛教。把佛教的发展限制在自己有效的控制之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佛教中出现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思想,便导致了一些僧人直接参与现实的社会政治活动,利用佛教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依赖统治者的支持来求得佛教的发展。第九,中国佛教具有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印度佛教本是强调出世解脱的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把人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幸福,虽然这种积极意义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印度佛教对中国佛教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其次,外来的佛教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进行的成功交融,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和谐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精心整理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

与佛论禅

“与佛论禅,心灵之旅” 登天上云居真如禅寺+ 游梦幻西海+农家乐三日游 庐山西海(云居山-柘林湖)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西麓,总面积6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地跨永修、武宁两县,其主要由山岳型景区—云居山和湖泊型景区—柘林湖两大版块组成,属特大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西海与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省会城市交汇,属长江“黄金水道”,105、316国道贯穿全境,永武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和京九铁路穿邻而过,距九江机场、昌北机场均50分钟左右车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世称九江的“南大门”、南昌的“后花园”,与庐山、鄱阳湖构成赣北旅游体系中的金三角。庐山西海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植被繁茂,气候凉爽,给自己一个暂别喧嚣的城市的假期,感悟与佛心灵的约会,与佛论禅,你会发现只要我们有禅心,处处都会有禅机,带上禅心,都市生活也可以自在快乐。 行程安排: 1、在丛林鸟叫声中醒来,早餐过后,乘车前往庐山西海天上云居的云居山---真如禅寺风景区。抵达后开始游览天上云居山,【千年古刹真如禅寺】,后游览【百花谷】,感受圣水养心。古往今来,以其秀丽天成的自然风光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古人称之为:“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洲”,“冠世绝境,天上云居”。山巅真如禅寺是佛教曹洞宗发祥地。云居山自然风光秀丽,尤其是被誉为人间仙境的百花谷景区更为突出,沿途奇山异石,溪水瀑布,古寺牌楼,僧侣塔林,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游【莲花城景区】、【莲花仙境】、【明月湖】、【谈心石】、【石床】、【千年古刹真如禅寺】、【虚云塔院】、【千年银杏】、【高僧塔林】。后游览【百花谷景区】、【仙女浴盆】、【百花溪】等。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 2、中餐过后,乘车前往前往素有江西“山水江南·醉美西海”之称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南码头,乘船进岛中餐后,亲身感受“水天相映成一色,人船穿游翡翠里”的美妙意境。登【传奇文化世界】桃花岛(游玩约60分钟),勇闯桃花阵,地藏庙祈福,观音池许愿,观原始土著及民俗歌舞演出、看风情万种的泰国人妖表演,体验全国最长的高空溜索给你带来的惊险刺激感;(自行收费项目:溜索(往返);后游玩【水浒城】(游玩约40分钟)特型演员深热情迎驾,爬好汉坡、擂战鼓、看魔术表演,到狮子楼听潘金莲和王婆唱地道民间戏曲,让您仿佛置身于水浒世界之中;通过中国最具特色的连岛浮桥前往【动物世界】(游玩约40分钟),沿途喂养锦鲤、观孔雀开屏,精险刺激的美女与蛇共舞、人鳄亲吻、鳄口取物,大型狮、虎、熊马戏表演等让您大饱眼福,流连忘返;(自行收费项目:蛇园:10元/人次)游玩【猴岛】(游玩约30分钟),探猴子监狱、观群猴献艺、零距离喂食与猴子们亲密接触;经连岛浮桥前往前往【飞龙岛】(游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 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說你這一句佛號,把我的禪堂給唸髒了,所以要罰你挑水三擔把禪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禪實在是超宗教的。 禪對宇宙萬物的形成,不同意創造說,它說無造者,無造物。在邏輯上,禪也不同意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禪是典型的無神論。

朱熹思想与佛教关系

朱熹思想与佛教关系 摘要:朱熹是孔子以来儒学之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孔孟思想,以其作为本源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论模式。在利用佛教理路的架构上。承栽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对朱熹思想的佛教理论源流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主要就朱熹的生平经历。其思想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修养方法四个层面展开。在此基础之上,本人在三个思想层面分别提出了朱熹思想与佛教的差别所在。并在文末对这一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朱熹;佛学;本体;心性;修养 一、朱熹的佛学因缘 朱熹的思想与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无 关系。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龙溪一个儒学世家,其父朱松从小便饱读儒典,深受儒学熏染,后任官于福建、浙江等地,虽然如此,朱松却也耽好佛典,曾与净

悟、大智禅师交往甚密,平日为官之外,在家便诵经参禅。同时,朱熹家人也多虔诚信佛,其中有朱熹的母亲、外祖父、舅舅等人。因此,朱熹自幼便是在一个儒、佛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对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熹早年受到的还是儒家正统教育,因其父望子能举仕人官,从五岁起便将朱熹送人私塾。但在朱熹十四岁时,即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死于福建建瓯,临终之前,朱松将家事托付于好友刘子羽,并儿子的学业交于刘子翠、刘勉之、胡宪几位好友,这四位友人都是武夷一带的儒学名家,却都喜好佛学,可谓是儒佛兼修的名士。这几位名士都好交往于僧人,时常便会带上朱熹同行,这使得朱熹对佛学耳濡目染,对佛学开始产生极大兴趣,同时他也随之结交了许多僧人。可以说在朱熹访李侗于南平之前,朱熹是沉于佛学的研习之中的。其自述道:“某年十五、六时,亦常留心于此(指禅)”《朱子语类》卷104。当然对朱熹影响最大的是大慧 宗杲禅师及其弟子道谦开善。道谦是五夫里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

人物关系 +++++++++++++++++++++++ 释迦摩尼原是印度的王子,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为多宝道人,后得升大道开创佛教,为如来佛祖。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 “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而佛的中文意思就是觉悟。 ++ 佛有十大名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菩萨与佛是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区别,菩萨还未成就圆满。 观音是佛门的女弟子,但观音,佛,菩萨等等皆是男身,女身是有业力的,不能成佛,化为女相是为了渡女人们。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也是阿弥陀佛的继任者,候补佛。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就已经成佛,但不居佛位,而是以菩萨的身份普度众生。 +++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结过婚。 达摩祖师是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位尊者,中国禅宗创始人。 中国佛教分类 在印度主要是中观、唯识、经部和有部四宗。传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大乘、小乘两宗,大乘为主要的。 大乘: 天台宗 三论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净土宗 密宗 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 小乘: 俱舍宗、成实宗 ++++++++++++ A.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此时期各族统治者大都以佛教为其加强统治的工具(例)。虽然如此,但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运用政权毁灭佛教的事件。中古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的前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期的北朝。引起北朝二武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灭佛导致了佛教在短时期内出现极大萎缩。 唐代也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佛教的兴盛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广为传播,使百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依靠,因而造就了唐代的盛世之景。同时,在文化上,佛教也丰富了唐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过不久之后,安史之乱起,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