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

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禅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不同意创造说,它说无造者,无造物。在逻辑上,禅也不同意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麽又承认宗教禅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写实而又昇华了问题;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禅就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诚如刚才方立天教授所说的「禅是直觉」,六祖也说:「直心是道场。」但是禅的要求,直觉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这个直觉往往

没有用。各位如果不笑话我,我坦白说,我现在跟各位说话都是靠直觉,我没有分别心;我若有分别心,那我说的话一文不值,浪费各位的时间。方立天教授讲的「直觉」,六祖开示过:「直心是道场」,反分别、不分别的心,就是直觉。所以方立天教授一说到:「禅是直觉」,我感到非常欢喜、非常高兴,遇到知音了。禅是反分别心的,「不分别」你怎麽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但是它靠「不分别」而能洞察表里精粗,毫无遗漏,这是禅的特色之一。

二、宗教的种类

一般的宗教有很多种:第一是理性的宗教:如佛陀时代的婆罗门研究吠陀经与奥义书;现在的哲学家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这跟真正的禅没有什麽关系,为什麽因为理性的宗教流於冷漠,它不是大众化的,也不能在血肉的现实生活里生根。第二是感情的宗教:什麽是感情的宗教「信」即得救,盼望人爱祂。把「信」看成是足够和必须的条件。只要「信」就得救了。感情的宗教,它的好处,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慰藉,它的缺点,盲目、固执、着相。过去的宗教战争都是感情的宗教引起的,如果没有感情的执着,就没有宗教的战争。

第三是肉体的宗教:专在肉体上下功夫,这种修炼方式很多,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不举例了。肉体宗教的好处,可以锻链人的意志力;它的缺点便是对肉体的执着,而「我执」便是解脱的最大障碍。佛法讲「断惑」,说对於一切存在、一切事实、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有疑惑,如佛的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什麽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你若

修炼肉体,做不到这一点,而且有了问题就不洒脱、不自由,你就被拘束了。所以肉体的宗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第四是拜物的宗教:河北有人拜五大家--胡、黄、灰、白、柳;原始民族拜蛇;印度人拜牛;日本有人拜生殖器……;这都太离谱了。像这些宗教,我们把它列在最後面。它连理智、感情宗教都望尘莫及。这是原始宗教、原始人的信仰,这反映出没有文化、没有自尊、没有自我、自我否定,根本毫无价值。因此,说「禅」不是宗教,那是肯定的。如果说禅是宗教,那它又是哪一种宗教呢它是生活的宗教。何以见得禅是生活的宗教呢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这如何显示呢下一句说:「运水与搬柴」,挑水和搬柴就是神通,除此之外不找神通。

三、禅必须落实在生活里

我们了解,中国禅宗的目标,原本是要在现实的生活里紮根的,但是,禅的表现太奇特了,一直不能紮根,就变成了士大夫跟深山古刹高僧们的专利品,你、我大家没份。为什麽呢如果说有逻辑可寻的,那麽我们就会去推理。比如说「什麽是佛」「麻三斤」。麻三斤跟佛有什麽关连「什麽是佛」「乾屎橛!」。乾屎橛跟佛有什麽关连这是没法理解的。那麽,各位若问我:「你理解不理解」我若不理解的话,我不敢出来弘扬禅。那别人问我,我却瞪眼又该怎麽办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理解」,是从直观、直觉而来。中国的禅,它是个幽默的化身,种种的一切都讲求幽默,如果幽默感不够的话,就不行。比方我们大家都知道禅宗的两位大德,一个是德山的「棒」,你问话,

话还没有说一半,他的棍子已经打到头上去了〈当头棒喝〉;第二个是临济的「喝」,临济的祖庭、发源地就是在我们河北,而且我们河北今天来讲就是禅宗的故乡,这句话怎麽讲呢因为现在的禅宗是「临济儿孙遍天下」,都是临济宗的,其他的如日本有曹洞宗,传到台湾、传到大陆的都很少,而且不太受禅宗的重视。因为六祖与弟子都反对打坐的。六祖说:「生来坐不卧」--你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打坐;「死去卧不坐」--你死了还是要躺着。「一具臭皮囊,给谁立功课」--人追求解脱,你执着非坐不可,那是不解脱更加不解脱--本来不解脱,再加根绳子,所以六祖不赞成打坐。六祖的大弟子南岳大师,他也反对打坐。南宗没有打坐的,只有曹洞宗打坐,它的口号:「只管打坐」。打坐有什麽好处呢打坐可以强身、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可以打通气脉等,有很多好处,但那不是禅!禅所追求的不是这个,而是追求人生的彻底解脱,所以禅宗反对打坐。我们了解:禅是一种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麽过,今天还是怎麽过;以济公活佛作典型来看,就禅来讲,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出家人为什麽还是吃素呢那是「北传宗教」留下来的。北传宗教吃素的着眼点并不是说吃荤有什麽罪,但是他们口头上说:「吃荤是有罪的,你吃猪,下辈子就变猪。」佛教研究院有个小和尚写一篇文章说:「我下辈子还想做人,乾脆我吃人肉好了!」这虽然是个笑话,但给我们很多启发。虽然我不是专攻佛教史考据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因为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他说法三十年以後才开始说戒,原来没有戒律。而佛陀本身也是百无禁忌,化缘化到什麽,就吃什麽。金刚经上不是讲吗「尔时」

--这个时候,「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世尊是很讲礼貌的,「着衣持钵」--在房内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着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一家、一家地要饭,一家都不漏;「乞已」--要饭要完了;「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由金刚经的这一段可知,佛不问你家有没有荤的,你有没有专程给我做素菜或钵有没有洗乾净佛陀不计较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麽不顶重要。「吃什麽」,对於禅宗来说一向不顶重要。

四、禅宗的悟是无字天书

而禅宗的开悟有没有呢确实是有的。悟是什麽有人打坐以後,很兴奋地站起来说:「我悟了」,到处嚷嚷:「我悟了,你们大家来,我告诉你们」,然後发表一篇论文,这简直荒谬绝伦。那个绝对不是禅宗的真悟!禅宗悟的是「无字天书」,有一个字就不叫悟,无一个字也不叫悟。因为法是圆满的,是无欠无余,既不缺少又不嫌多,恰到好处的。禅这麽好,我为什麽不把过去的禅拿来弘扬,又提倡安祥禅呢你要知道,过去的禅确实是没有人懂的。譬如德山禅师,他很骄傲,专门研究金刚经,他是四川人。他听说江西法席很盛,龙潭崇信禅师声望很高,他不服气。他说:「修行人千劫学佛的威仪,万劫学佛的细行,都不能成佛,你这些南方魔子说什麽见性顿悟就能成佛我不信。」於是挑着一担金刚经的注解青龙疏钞,由四川出剑阁到了湖南,他去找龙潭,盛气凌人,信心十足。半路上肚子饿了,想买个点心,看到一个老太太卖点心。他说:「老太太,我买个点心。」老太太问:「你担的是什麽东

西」他说:「是青龙疏钞。」老太太说:「我有一问,你若是答对了,我就卖给你;你若答不对,你到别处去买。」老太太说:「金刚经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哪个心」这下子把德山问愣了!真的,「我点哪个心」这老太太说:「你既然答不出来,你到别处去买。」这德山的气焰就挫了一大半。你说这里面有什麽道理这老太太幽他一默、「将他一军」,他就傻眼了。德山是不错,他对佛教的义理、学问很有研究,但是幽默感不够。等德山到了龙潭,周围转了一下,说:「来到龙潭,潭也不见,龙也不现。」龙潭崇信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了。」他又不知道怎麽说。德山到了龙潭以後,他就心服了,每天侍奉龙潭崇信禅师。有一天侍奉崇信禅师到了深夜,崇信禅师说:「夜深了,你该回去休息了。」他说:「外面太黑。」崇信禅师就点了个纸捻子给他,他刚要去接的时候,就被崇信禅师吹灭了,德山当场大悟。他悟了什麽呢你打死他,他也不说,你也不知道。你要从这个地方找讯息,这个是大麻烦。这个除了直觉,没有用。你想得愈多,离主题愈远,你想用这种方法接引现代人,根本行不通。过去参话头,参个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一个葛藤扯不完,皓首穷经,头发白了,一辈子研究经典没有开悟的人大有人在。

五、禅可以变化气质、转凡成圣

现在是工业社会,西方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柏克莱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浪费了生命。现在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能接引谁呢所以,有一个老禅师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我一向按规矩,把禅宗的法拿出来说;法堂前草深三尺--这表示人家不来了。」禅宗是这麽铜墙铁壁,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踞大雄峰顶,呵佛骂祖--坐在山巅上,佛也骂,祖也骂,只有我最大,这种人叫人怎麽能接近在这个情况之下,实在很讨人嫌。但是,你想变化气质、转凡成圣,非「禅」不可。离开禅,这几几乎是不可能的。

各位都知道:「这是有脉络可循的,宋、明理学是从禅来的」,宋、明理学那时候的儒家正步上了僵化的末路,有了「禅」的新血注入,儒家的思想、学问复活了。所以,王阳明说:「我的良知犹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他不是夸赞自我,他是赞美禅。王阳明、朱熹、陆象山、程颐、程颢这些人都是一天到晚骂佛教、骂和尚,人家说他们:「披着袈裟骂和尚」,他们的骂其实是赞美。

禅宗是不是能变化气质、转凡成圣那是很快的,的确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可以证明的。能证明什麽呢因为佛法有一句话说:「学佛难,难在『狂心难歇』呀!」你这狂妄的念头、你这庸俗的念头、你这无明的念头很难停歇。什麽叫「无明」你自己想什麽,自己都不知道!有的

人散步,垂着头想心事,回来後,你问他一路想什麽他说:「我什麽都没想」,这是说谎。人什麽都可停止、可以煞车,唯独念头不能停止,无法停止。如果念头一停止,就是「佛」。所以,禅宗有一首诗说:

十方同聚会--四面八方来的人一同聚会。聚会干什麽?

个个学无为--什麽叫「无为」

如果一天忙到晚,往床上一躺,说我今天没做什麽,有这个感觉,这个就叫无为法。

此是选佛场--这个地方是用来选佛的。谁当选呢?

心空及第归--「心空」与「不空」有多少差距呢禅宗讲没有差距,「空」就是「不空」,它是「不二法门」。

你若不入「不二法门」,你就不能入禅,禅的门是「不二」的。比方说:「烦恼与菩提不二」,烦恼很难受,菩提是生命的觉醒,为什麽

「不二」呢因为当你烦恼的时候,证明你有觉性。如果你是泥人、是木人,你就没有烦恼啦!所以烦恼与菩提不二。入了「不二法门」,一切都是「不二」。

六、直觉必须经过锻链才有用

禅,这麽好,禅的境界这麽高,禅能改变一个人,而禅又没人能懂,这就难了。自古以来,开悟的人寥寥可数,没有多少人。所以我要使大家开悟,要使人人成佛、「心空」--「空」与「不空」不二,「空」是体,「空」也是用。心思能不能停止是可以停止的。现在,各位找一找心里有什麽念头你在想什麽我敢保证,各位脑子空空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头,就是没有念头,这个就是成佛了,成佛就是这麽简单。你现在如果找出一个念头来,我说你很厉害。你现在找不到念头,「心空及第归」,那你不就是「状元及第了」吗难!难在什麽地方难在保持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方先生讲的「直觉」,你要保持它、锻链它,好比学游泳,从一下水就沉,到趴在游泳池边踢水,然後捏着鼻子练习潜水,然後可以狗爬式的游泳,然後再自由式、蛙式、蝶式……,要练习,直觉不经过锻链,没有用。这种心境,外在的事物不能干扰你。禅这麽好,可以摆脱烦恼。你们看!各位现在的心态──「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现在。」把现在这一秒,延伸到无限远,有什麽烦恼可以打入你的内心呢这不是很美好的事吗「禅」这麽好,但是你在入门的时候,你很难接受启发,因为它的语言,你不适应,你不习惯,於是我就把禅的内涵外举出来。禅的内涵是什麽就是一

种「安祥」的心态,也就是达摩大师带来一本楞伽经所讲的「如来自觉圣智」。现在各位不都是「自觉」吗也没有睡觉,自己觉自己,「我觉故我在」,这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是第二次的产物。於是我把禅加以稀释,把不适应时代的那一部分暂时封存。假如有些年纪大的老禅师不服气,把封存的部份拿出来说:「你搞得清楚吗」我马上答给他看,很清楚的。假如各位以现在的安祥感受为满足,那你立刻受用,不需要参话头,因为六祖也没有参过话头,五祖以前也没有参过话头,他们也都大彻大悟。过去参话头,参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没关系,他「不是山,不是水」,就「不是山,不是水」;你现在「见汽车不是汽车,见楼梯不是楼梯,见火车不是火车」,那很危险。现在生活条件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你的法如果不改变,就不具备适应性。所以我们安祥禅的特点,就是以「安祥」为究竟。过去安祥是禅的内涵,现在我把内涵当成外举,表里如一。就禅来讲,这样做是有罪过的;有罪过的话,我愿意承当。只要对人们、对大众有福利,我愿意下地狱。所以,我把禅的内涵外举出来,就是「安祥」。你根据这个观点去解公案,没有一条解不开,就怕你被它吸住了,跟着它转了,太着相,否则条条解得开。

七、禅的基本架构

安祥禅、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基本架构,就是「正见」加「正受」。「正受」有「自受用」跟「他受用」。一个人学禅,若没有受用的境界,那岂不是太苦人生本来就苦,你学了老半天的禅,没有受用,那你

学什麽呢所以「正受」与「正见」就是「安祥」两个字。安祥为什麽不叫别的呢因为「心安则祥」。如何心安呢你做每件事都问心无愧。宗教有很多戒条,有两三百条戒,人活得够苦了,受了戒以後,有几百条不能犯,动辄得咎,一迈步就犯法,那不解脱更加不解脱。所以安祥禅没有这麽多戒,只有一条戒:「不可告人之事,你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你想都别想。」只有这麽一条。谁若能做到,他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做不到的话,他就是小人,也没有什麽法条去处置他,只有国法能处置人,我们没有权处分任何人的。用教规整人,那是犯法的,我们不干这种事,我们一定要守法。安祥禅就是以安祥为究竟,以心安为人生的取向。我们整个的一生要求什麽只要求心安无愧。安祥禅要求做生意的不逃漏税;做公务员的不贪污舞弊;做法官的不要歪曲事实……。如果人人都这样做的话,那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人团结,国家就有救了。这儿,我插一句话。有人喜欢说「台湾经验」,那是值得骄傲的。的确,我们五0年代到台湾,那时候很穷,小孩上学带便当,一块咸鱼,半盒的饭,放些青菜,没有油;八百万人粮食不够,还靠进口。现在呢二千多万人,粮食吃不完。耕地面积也缩小了,因为盖了房子、建了工厂了,没有多少空地。为什麽粮食会过剩呢高蛋白,因为便当里头放了牛排、猪排、鸡腿、卤蛋,小孩子都抗议:吃都吃腻了。这跟禅有什麽关系乍听之下好像没有关系,其实跟我们安祥禅有直接关系。台湾突飞猛进,就是一个「安」字。如果四十年前没有戒严令,人人上街闹事,个个去请愿、罢工,外人不敢投资,也不敢来观

光,还玩什麽这个「安」字最重要。台湾的经济起飞,得力於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有繁荣,才能有发展。

八、安祥禅的修行方法

说到安祥禅的修行,它既不烧香也不打坐,也不念阿弥陀佛。从达摩祖师西来到现在,禅的修行都是靠自力。人们常常发牢骚说:「我这一生怀才不遇、被埋没」,其实,是你自己埋没自己,没人埋没你,是你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埋没。你也根本认识不了你自己,你说:「我被埋没」,那你说的「我自己」,你也搞不清楚是谁呀。所以学禅首先要琢磨、研究、认识自己,你连自己都不认识,说你认识法界,那是荒谬绝伦。要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之後,就会大彻大悟。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在宇宙当中,不是跟宇宙对立,你是宇宙的一部分、一个小细胞。所以,我们安祥禅要求人人安分守己、求心安无愧,不需要改变生活;人家能吃的,你都能吃;人家不敢吃的,你也别去尝试;你昨天怎麽过,今天还是怎麽过;今天怎麽活,明天还是怎麽活;不必烧香、磕头,不要增加生活负担,现在的人够忙了。安祥禅修行的起点就是反省,反省干什麽呢藉着反省来认识真正的自己。我们人常常犯的错误,就是看到太太不顺眼、孩子不顺眼、朋友不顺眼、领导不顺眼、干部不顺眼,就是自个儿好。这烦恼就来了,你每天所看到的,都是你不愿看到的。这就是佛法讲的八苦之一--「怨憎会」,你讨厌谁,他天天在面前给你看;你希望他死,他长得愈来愈壮;愈是仇人、愈是讨厌的人,愈在你眼前晃,看你怎麽办这就是「怨

憎会」。你愈是喜欢他,他愈跟你分开,这就是「爱别离」。人由於没有反省自己,所以不能认清自己。人若是认清自己的话,就知道自己有太多的缺点。人为什麽要反省自己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话,就不叫修行。什麽叫修行呢「修」是修正,「行」是想念行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你以为打坐、念经就是修行,那就太离谱了,太脱离现实了。所以安祥禅就是要你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反省过去。过去跟现在有什麽关系有人说:「眼要往前看嘛!不必回顾过去」,这不然!如果你不彻底把自己清理一番、检讨一番,全面清理,你不能了解自己是谁,你究竟背了多少债。你如果全面清理,把错误改掉了,你才有开悟的可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不懂得「缘生」,就不懂得「空」。没有「缘生」,佛法的「空」就不能成立。而「因、缘、果」是大自然的齐一律,也就是因果律;在形式逻辑上,它是自然齐一律。既然是大自然的法律,它就是天律、天条,人没有力量能推翻它。也许你说这是迷信,或许你只认为死人才会下地狱,活人不会;或者你只看到活人担枷,没有看到死人受罪;其实活人也感觉得到地狱之苦。我的看法是「错误与烦恼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也就是说:「当你走向罪恶的时候,就是走向毁灭;当你活在错误里的时候,你不可能开心,你一定活在烦恼里」,再说得通俗一点,「错误永远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永远是罪恶的结果」,这就是因果。你看那些贩毒的、贩卖人口、抢劫的,他不毁灭才怪!人想「反因果」,不可能!如果我继续讲下去,全部介绍,太浪费各位的时间了。

九、安祥禅的特色

由此各位也可以知道,安祥禅是反迷信的,安祥禅是尊重人的,安祥禅是在血肉的现实里生根的,安祥禅不是虚无主义,安祥禅不是拜神、不是迷信。安祥禅虽然重视因果,但主要的是要改变自己,使自己活得心安无愧。安祥禅是工业社会的禅,安祥禅是现在进行式的禅,不是过去式的禅,安祥禅没有崇拜、没有佛像,不烧香、不吃斋。中国人已经够可怜了,再吃斋,国亡无日。你看汉、唐时代,中国的武器,中国人的体格,中国人「千金市骨」,以重金购买「千里马」,为什麽那麽重视马因为要打仗,自己身体很重,兵器也很重,穿上铠甲,没有好马就不行了。关公打败仗,不是关公老了、没用了,是赤兔马老了,赤兔马若不老的话,能够跳过那个障碍,关公就不会打败仗。所以我们安祥禅不赞成吃素,我们过正常的生活,我们也不赞成独身,独身的人很苦,能独身当然很可贵,但是很苦。为什麽呢第一,他不能克制本能,第二,不能克制他的机械惯性。过去的修行人「日中一食」,中午吃一餐,早上不吃,晚上不吃,保持半饥饿的状态,他的本能就降低了;「树下一宿」,在树底下不倒单、打坐,他就没有那麽多邪思妄想,但那个也是肉体的宗教,为我们所不取。我们做个正常的人,只是要做个好人,不敢做坏人,做一个爱国家、爱人民很正常的人,尽责任、尽义务,求心安地过日子就好了,在日常空闲的时间里,使自己的心态安祥,这就是幸福、快乐的人生!但是一种新的法门的推行,需要有人赞助、资助。而且新的必须来自於旧的,我们不说昨天的不好,因为没有昨天,我们就没有今天。如果没有许多的昨天,我们就不能成长为

今天这样的人。对各位是这个样子,对我来说就不是这样子了,若没有太多的昨天,我不是还很年轻吗我是这麽看。各位了解:「法不孤起」,一个新的法门的兴起是需要很多条件的,需要有人发心,出钱出力,不怕苦,不怕难,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来宏法。为什麽尽管佛法的精神和本质永恒不变,但是在佛法的表现和入门上,则必须因应时代的变迁而进步,才能契合当前社会、文化及人群的需要,而不致步上僵化的道路,方能给众生最大的法益。这就是一个新的法门兴起的必要性,也是我个人提倡安祥禅最主要的原因。各位珍重!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 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以黄帝与象罔、孔子与其生徒的关系及事迹,比附弘忍与慧能,义过于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王维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在对外来文化和新的思想接受过程中那种顽强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领略到异质文化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给王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涂上了浓重的底色。王维的佛学思想是从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们探究王维的佛学思想、亦要透过这层浓重的底色。 儒家思想,主张在成就功名的过程中体现其主体的价值。实质乃是主体的人生价值消融于客体对象世界之中,主体价值由客体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失落的过程;而道家则是以“无为”之态的消极出世态度应对世事。王维由儒而道,最终到佛,是封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典型,从一定程度看,王维是在追求一种高士风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向虚空境地的随缘。于是形成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这实质上亦是儒道佛的相互激荡而爆发的。儒道佛被王维很自然的化为一炉,在山水田园诗中流溢出来而不露痕迹。 2,他的接受是多层次的。他奉行佛教戒律,他树立佛教信仰,而他最热心的是佛教思维方式; 王维非常尊祟禅家的生活方式。据《旧唐书》载: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有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约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将佛教的清静生活和中国文人的高雅情调结合起来,日子过的有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_茶媒网 宗教信仰在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我国信佛教的居多。佛教中的禅文化是很多人难以参透的,佛教文化中和生活中很多其他文化也是互惠互通的。 茶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产生伊始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茶道与佛教文化的大兴,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眼界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佛、茶之道更是在此时得到滋养,并相互交融。茶道借佛教赋予茶事过程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这使得之前做为解渴除腻之饮料的茶饮提升了形而上意义的层面。清心寡欲而又博学多才的僧人,也是茶道文化生存发展的最好土壤,从僧院推广开来的茶道得到当时皇家的认可。 对于僧人来说,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寺院里仪规严苛的“吃茶”、“煎点”仪式,也为僧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严谨、专注的气息。在清苦而漫长的修行历程中,茶可以清神思,可以解困乏,在冷寂的冬夜,一碗清香温暖的热茶,不仅滋养了禅者的瑟身,对于人心,也是一种慰藉。 总之,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 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 蒙顶甘露,是当今茶市颇寻得到的一种茶叶。其味芬芳馥郁,饮者很难想象到,这种茶,正是中国人工种植茶的始祖,而它的家乡,四川雅安,供奉着西汉时期种茶之祖??吴理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吴理真并非真正的茶僧,他跟佛教的渊源有二,一是宋代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御茶园;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吴理真“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法象,所以后人称吴理真为“甘露大师”。虽非僧,但吴理真有着菩萨拔苦与乐、普济众生的精神。 公元前53年,普通山民吴理真在拾柴时偶然发现野生茶叶清神解毒的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上首辟茶园,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据五代时《茶谱》记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具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从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茶的功能被异化、神化了,但五代时人已能知茶除宿疾、明眼目的功能了。所 以我们说茶祖吴理真,不是说佛,不是说茶,而是一颗以茶解众疾、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普世之心。 一苇渡江去,春风化雨来 关于茶的原生,是起始于中国还是印度,各国学者考证不一,立论不一。根据世理,中国说是中国,印度说是印度。有一个传说大概可以化解两国关于茶源一事的恩怨,那就是达摩祖师坐禅化茶的故事。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

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禅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不同意创造说,它说无造者,无造物。在逻辑上,禅也不同意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麽又承认宗教禅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写实而又昇华了问题;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禅就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诚如刚才方立天教授所说的「禅是直觉」,六祖也说:「直心是道场。」但是禅的要求,直觉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这个直觉往往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 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 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 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 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 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 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 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 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 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 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 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 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 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内容。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 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 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 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 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 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 茶之风。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 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 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 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我国的饮茶习惯是随着佛教 一起传入到日本的。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

第四,中国佛教比较崇尚简易性。佛教传人中国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第五,中国佛教具有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调和性。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和民众信仰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传人中土后,一方面十分注意依附统治阶级和传统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矛盾冲突,从而形成了它显明的调和性的特点。中国佛教的调和性在不同的时代的不同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本身发展的阶段性。第六,中国佛教内部的融合性。印度佛教本身就有大小乘、空有宗等的区别,而中国地域广阔,社会环境多样,佛教传人中土后,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易形成不同的学风或学派宗派。第七、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本来是古印度十分流行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在两汉时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人中国,并在中土社会中形成了众多的禅学流派或禅系禅脉。第八,中国佛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出世的佛教不仅强调“出世不离人世”,而且还表现出对政治的依附,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大多扶植并利用佛教。把佛教的发展限制在自己有效的控制之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佛教中出现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思想,便导致了一些僧人直接参与现实的社会政治活动,利用佛教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依赖统治者的支持来求得佛教的发展。第九,中国佛教具有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印度佛教本是强调出世解脱的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把人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幸福,虽然这种积极意义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印度佛教对中国佛教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其次,外来的佛教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进行的成功交融,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和谐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精心整理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

与佛论禅

“与佛论禅,心灵之旅” 登天上云居真如禅寺+ 游梦幻西海+农家乐三日游 庐山西海(云居山-柘林湖)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西麓,总面积6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地跨永修、武宁两县,其主要由山岳型景区—云居山和湖泊型景区—柘林湖两大版块组成,属特大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西海与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省会城市交汇,属长江“黄金水道”,105、316国道贯穿全境,永武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和京九铁路穿邻而过,距九江机场、昌北机场均50分钟左右车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世称九江的“南大门”、南昌的“后花园”,与庐山、鄱阳湖构成赣北旅游体系中的金三角。庐山西海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植被繁茂,气候凉爽,给自己一个暂别喧嚣的城市的假期,感悟与佛心灵的约会,与佛论禅,你会发现只要我们有禅心,处处都会有禅机,带上禅心,都市生活也可以自在快乐。 行程安排: 1、在丛林鸟叫声中醒来,早餐过后,乘车前往庐山西海天上云居的云居山---真如禅寺风景区。抵达后开始游览天上云居山,【千年古刹真如禅寺】,后游览【百花谷】,感受圣水养心。古往今来,以其秀丽天成的自然风光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古人称之为:“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洲”,“冠世绝境,天上云居”。山巅真如禅寺是佛教曹洞宗发祥地。云居山自然风光秀丽,尤其是被誉为人间仙境的百花谷景区更为突出,沿途奇山异石,溪水瀑布,古寺牌楼,僧侣塔林,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游【莲花城景区】、【莲花仙境】、【明月湖】、【谈心石】、【石床】、【千年古刹真如禅寺】、【虚云塔院】、【千年银杏】、【高僧塔林】。后游览【百花谷景区】、【仙女浴盆】、【百花溪】等。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 2、中餐过后,乘车前往前往素有江西“山水江南·醉美西海”之称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南码头,乘船进岛中餐后,亲身感受“水天相映成一色,人船穿游翡翠里”的美妙意境。登【传奇文化世界】桃花岛(游玩约60分钟),勇闯桃花阵,地藏庙祈福,观音池许愿,观原始土著及民俗歌舞演出、看风情万种的泰国人妖表演,体验全国最长的高空溜索给你带来的惊险刺激感;(自行收费项目:溜索(往返);后游玩【水浒城】(游玩约40分钟)特型演员深热情迎驾,爬好汉坡、擂战鼓、看魔术表演,到狮子楼听潘金莲和王婆唱地道民间戏曲,让您仿佛置身于水浒世界之中;通过中国最具特色的连岛浮桥前往【动物世界】(游玩约40分钟),沿途喂养锦鲤、观孔雀开屏,精险刺激的美女与蛇共舞、人鳄亲吻、鳄口取物,大型狮、虎、熊马戏表演等让您大饱眼福,流连忘返;(自行收费项目:蛇园:10元/人次)游玩【猴岛】(游玩约30分钟),探猴子监狱、观群猴献艺、零距离喂食与猴子们亲密接触;经连岛浮桥前往前往【飞龙岛】(游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 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說你這一句佛號,把我的禪堂給唸髒了,所以要罰你挑水三擔把禪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禪實在是超宗教的。 禪對宇宙萬物的形成,不同意創造說,它說無造者,無造物。在邏輯上,禪也不同意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禪是典型的無神論。

朱熹思想与佛教关系

朱熹思想与佛教关系 摘要:朱熹是孔子以来儒学之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孔孟思想,以其作为本源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论模式。在利用佛教理路的架构上。承栽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对朱熹思想的佛教理论源流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主要就朱熹的生平经历。其思想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修养方法四个层面展开。在此基础之上,本人在三个思想层面分别提出了朱熹思想与佛教的差别所在。并在文末对这一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朱熹;佛学;本体;心性;修养 一、朱熹的佛学因缘 朱熹的思想与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无 关系。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龙溪一个儒学世家,其父朱松从小便饱读儒典,深受儒学熏染,后任官于福建、浙江等地,虽然如此,朱松却也耽好佛典,曾与净

悟、大智禅师交往甚密,平日为官之外,在家便诵经参禅。同时,朱熹家人也多虔诚信佛,其中有朱熹的母亲、外祖父、舅舅等人。因此,朱熹自幼便是在一个儒、佛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对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熹早年受到的还是儒家正统教育,因其父望子能举仕人官,从五岁起便将朱熹送人私塾。但在朱熹十四岁时,即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死于福建建瓯,临终之前,朱松将家事托付于好友刘子羽,并儿子的学业交于刘子翠、刘勉之、胡宪几位好友,这四位友人都是武夷一带的儒学名家,却都喜好佛学,可谓是儒佛兼修的名士。这几位名士都好交往于僧人,时常便会带上朱熹同行,这使得朱熹对佛学耳濡目染,对佛学开始产生极大兴趣,同时他也随之结交了许多僧人。可以说在朱熹访李侗于南平之前,朱熹是沉于佛学的研习之中的。其自述道:“某年十五、六时,亦常留心于此(指禅)”《朱子语类》卷104。当然对朱熹影响最大的是大慧 宗杲禅师及其弟子道谦开善。道谦是五夫里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

人物关系 +++++++++++++++++++++++ 释迦摩尼原是印度的王子,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为多宝道人,后得升大道开创佛教,为如来佛祖。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 “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而佛的中文意思就是觉悟。 ++ 佛有十大名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菩萨与佛是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区别,菩萨还未成就圆满。 观音是佛门的女弟子,但观音,佛,菩萨等等皆是男身,女身是有业力的,不能成佛,化为女相是为了渡女人们。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也是阿弥陀佛的继任者,候补佛。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就已经成佛,但不居佛位,而是以菩萨的身份普度众生。 +++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结过婚。 达摩祖师是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位尊者,中国禅宗创始人。 中国佛教分类 在印度主要是中观、唯识、经部和有部四宗。传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大乘、小乘两宗,大乘为主要的。 大乘: 天台宗 三论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净土宗 密宗 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 小乘: 俱舍宗、成实宗 ++++++++++++ A.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此时期各族统治者大都以佛教为其加强统治的工具(例)。虽然如此,但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运用政权毁灭佛教的事件。中古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的前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期的北朝。引起北朝二武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灭佛导致了佛教在短时期内出现极大萎缩。 唐代也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佛教的兴盛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广为传播,使百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依靠,因而造就了唐代的盛世之景。同时,在文化上,佛教也丰富了唐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过不久之后,安史之乱起,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

禅宗佛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禅宗佛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再次修订版) 惠能大师(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六祖慧能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自幼砍柴为生,终生不识一字,不会写字。他的唯一著作《六祖坛经》是门人弟子对他生前言论的记录。但是在中国人所有的佛教著作里面,只有六祖惠能的《坛经》被尊称为“经”,其他人的著作只能叫做“论”,可见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圆寂于公元713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尸体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历史博物馆。 何为六祖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附解: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上所有着相皆为虚妄。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是教人没有执著。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