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我国翻译的历史贡献

江玉菡2008级2班20080510873

摘要:玄奘是我国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是“新译”的创始人。他提

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影响

Abstract:Xuanza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or. He translated a number of Scriptures, and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new translation”. His famous theory of “The Five Kinds of Terms Not Translated”and his standar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Xuanzang,Buddhist sutra,translation,influence

引言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回国后组织译经,译出经纶75部,1335卷,且译经质量,前所未有,所译之经被称为“新译”。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

我国佛经汉译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时至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代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这么繁荣,又要归功于这位“新译”的创人玄奘。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所谓“旧译”,即是指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

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办法,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底,又因为来华时间长,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所以用“意译”的方法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汉语调和之美的文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但这种“意译”难保不会有错误的地方,他的译本常删去原文的繁重地方,不拘原文的体制,而且有更改原文的地方。对于鸠摩罗什的“意译”的翻译手法,玄奘予以斥责,认为“意译”不能够完全尊重原本。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地传译给中国读者。为了彻底摆脱“旧译”俗套的桎梏,玄奘采取“音、意合一”的

方法,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直接融会贯通于翻译之中。

2.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2.1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玄奘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叉须喻俗”。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玄奘将“须求真”和“须喻俗”有机地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深的影响。

2.2 “五不翻”原则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指“音译”。玄奘列举了5种应该音译的情况,即“五不翻”。其“五不翻”具体为:(1)秘密之,故不翻。佛经中有许多咒语,有其秘密的意思和作用,应该音译,如“陀罗尼”。(2)含多义,故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因此保留原文,只作音译。如“薄伽梵”,在梵文里便有六层意思。(3)此方所无,故不翻。“此方”即“中国”,指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的事物应该音译。如“阎浮”树,由于产于印度等地,而我国没有这种树,故保留原意。(4)顺于古例,故不翻。指有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遵循习惯采取音译。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来意“指无上正等正觉”,但由于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用“音译”翻译,因此保留前人翻译模式,不再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5)为生善,故不翻。指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当音译。如“般若”虽可意译为智慧,但却是佛教文化中蕴含着特殊意义的一种智慧,一旦把意思直接译出来,则会韵味尽失。“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影响极其巨大,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玄奘,作为一名杰出的佛学翻译家,对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开创的“新译”译法、“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和“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印度学者柏乐天曾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 徐丽萍.玄奘“五不翻”理论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61-63

[2] 常闻.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J].闽南佛学,1991(1):23-24

[3] 陈全明.玄奘对我国翻译及文化交流事业的历史性贡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1):8-11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 1.引言 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

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 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玄奘译经的质量,达到了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实践成就一方面得益于理论指导,同时又提升理论认识。因此,尽管玄奘的译论留存极少,但其思想精华闪现出的光芒历经千年,依然眩目。从翻译历史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亦非理论先行者,在其之前,译论已散见,各家观点也形成了争锋的局面。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毕其终生于佛经事业,剖析当时的背景及历史渊源,有助于了解其理论主张的基础和源头。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时,安世高已经开始较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了。然而,一般认为,佛经译论开篇当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参见陈福康2000:6)。支谦认识到翻译之难——“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进而审视时下之观点,起初责“质直”之言为“不雅”,后则附众随流,在“实宜径达”声中,也便“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了。可见,在佛经译论诞生初期,直译、意译之争便开始了,支谦在直译的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阻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当时众译家还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论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其实,这种“弃文存质”的直译

玄奘唐朝的佛教高僧和翻译家

玄奘唐朝的佛教高僧和翻译家玄奘,全名玄奘三藏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崇高的人物。他生 于河南洛阳,在唐朝时期成为一位杰出的佛教高僧和翻译家。他的贡 献不仅体现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上,还在于他的翻译工作,将印度佛 经带回中国,为广大信众提供了珍贵的学习资料。 一、玄奘的佛教修行和求法之路 玄奘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年少时,他师从名僧道场开始学习佛法,以求解脱人生苦难。然而, 他深感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不足,决定亲赴印度,寻求更深层次的佛 法教诲。 二、玄奘求法之旅与在印度的学习生涯 玄奘于629年离开中国,踏上了穿越中亚至印度的求法之旅。他历 尽艰辛,跋山涉水,耗时多年才到达达摩纳国(现在的印度)。在印度,他刻苦钻研佛法经典,广泛交流和讨论,深入了解南北方佛教的 差异及其思想纲要。同时,他结识了许多印度佛教学者和高僧,与他 们共同探讨佛教教义。 三、玄奘的翻译工作与佛经传播 玄奘既是一位佛教修行者,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在印度学习 期间,深入研究了梵文,掌握了翻译佛经所需的语言技能。他以卓越 的翻译能力,将大量印度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为中国的佛教教义传

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经典包括《大毗婆沙论》、《法华经》等,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玄奘的回国与佛教事业的推广 玄奘于645年返回中国,带回了大量佛经和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源。 回国后,他受到唐太宗和太宗皇后的赞赏和支持,被授予官职,并在 长安建立了大雁塔等建筑物,作为佛教学习和修行的场所。此外,玄 奘还亲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使佛法更加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各个 角落。 五、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玄奘的辛勤努力和献身精神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佛教的学习和实践方法带回中国,使得中国佛教能够融合中 印两国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特色。他的翻译工作使得佛教经典能够 为广大民众所阅读和理解,使中国佛教得以扎根并传承至今。 结语 玄奘是唐代佛教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佛教修行和翻译工作为 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通过亲身求法之旅 的经历汲取了印度佛教学问的精髓,还将印度佛经翻译成中文,使得 佛教经典能够为更多人所了解和学习。他的付出和奉献精神为后世留 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9024707.html,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作者:包布赫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12期 1.玄奘的翻译观 玄奘主张应该注意原文风格,认为原文如果简单平实,译文就不应该做文字修饰。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是对佛经中一些内容音译制定的规则,这表明玄奘不完全同意意译。所以他属于“厥中”派,对于直译和意译是根据文本内容和风格而寻求方法,其方法则不拘泥于直译和意译。“五不翻”音译原则分别是:第一个是“为秘密故”,原文中一些词语,如果难揣测出其义,则不能意译;第二个是“含多义故”,原文中有些词汇意思多,不能选择其中哪个具体的意义来 翻译;第三个是“此无故”,原文词语中土没有;第四个是“顺古故”,有些专有名词前代翻译已经为大家广泛使用,只需沿用无需另译;第五个是“生善故”,原文有些词汇能够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 2.从翻译因素论角度分析玄奘的佛经翻译 许钧在《翻译论》(2014)一书中提出翻译因素论,他提出影响译者“译什么”和“怎么译”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 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唐朝时期,唐朝帝王认为自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后代,所以在唐朝道教除武后时期,大部分都是在佛教之上的。社会对佛教的需求,迫使帝王重新重视佛教的地位。也正因为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也促使佛经翻译的兴盛和发展。 “就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而言,翻译界真正对此问题予以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钧,2014:150)在玄奘的佛经翻译中,确实受到了当权者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玄奘在佛经翻译的十一个译场司职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职位,那就是监护大使。之所以会有帝王派官员参与译场翻译,正是因为帝王需要对佛经整个翻译流程及翻译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查,以免不利于朝廷的内容流传到民众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对怀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许钧,2014:156)从这个角度看,玄奘作为翻译主体,有选择翻译文本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翻译什么”的问题。从玄奘翻译佛经前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翻译动机对玄奘的影响。玄奘对求得佛法的虔诚之心,和玄奘对佛法的热爱,促使他不辞辛苦,历时20余年,潜心翻译佛经。“所谓翻译观念,即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它直接体现了译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的 不同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范围。然而,一些突出的人物通过翻译使 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其中玄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家,他 们在古代翻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 玄奘是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人物。他的原名叫陈玄靓,生于 6世纪中国陕西省渭南市。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了一个僧人。他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的精神,那么必 须熟悉原始的佛经,他因此努力学习梵文,希望了解原汁原味的 佛教经典。然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人可以为他翻译佛经, 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亲自动身前往印度寻 找这些古老的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离开了家乡,踏上了长达17年的求经之旅。他来到印度,不断寻找佛教经典,并将这些经典翻译为汉语。他 在印度学习了梵文,也学习了佛教的其他方面,并结交了很多来 自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的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抵达中国的西安,带回了华严经等三百多万 字的佛教经典,他的学问和勇气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他后来还 创办了大雁塔,将出版物和图书投入其中,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 文化传承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基矗。 二、玄奘的意义 玄奘的旅程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他的旅程通过 翻译佛教经典,将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起到了连接这两个文 化圈之间的桥梁作用。他的译文使得中国人能够领悟佛教的精神,并将佛教文化融入到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学中,也促进了汉 传佛教学说的发展; 其次,玄奘的成就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 扩大了影响力。他的翻译让印度书面语言的最纯粹的东西被传到 了中国——这也是让中国的学者有机会了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文化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最后,作为一位求经远行者,玄奘还拓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他经历了长年的行走,跨足了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所以他的

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引言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玄奘,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旅行家,以其长达 17年的印度取经之旅而闻名于世。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 不仅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国,也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一、佛教经典的传播 玄奘在印度取经期间,亲自搜集、抄录了大量的佛经,带回了中国。他将这些佛经翻译成中文,使得中国的学者和信徒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思想。玄奘的翻译工作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 玄奘在印度期间,学习了梵文和巴利文,使得他能够准确理解佛教经典的原意。他把这些经典带回中国后,亲自组织了一支翻译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玄奘本人亲自参与了翻译的工作,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1.2 佛教经典的传播与学习 玄奘的翻译工作使得佛教经典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些经典的传播不仅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中国的学者和信徒们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了解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也对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 玄奘的印度取经之旅使得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他在印度期间与当地的学者和僧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学习了印度的文化和知识。回到中国后,玄奘将这些学习带回了祖国,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2.1 与印度学者的交流 玄奘在印度期间,广泛与当地的学者和僧人进行了交流,学习了印度的文化和知识。他和印度学者们一起讨论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交流了对各自文化的理解。这些交流不仅加深了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玄奘法师的佛教传播与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的佛教传播与翻译事业玄奘法师,又称玄奘三藏,是唐代著名的学者、翻译家和佛教大师。他的佛教传播与翻译事业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玄奘法师的佛教传播与翻译事业,以及其对中国佛教文化 的贡献。 一、玄奘法师的背景与早年经历 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 耀州府。自幼慧黠聪明的他,早年即展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在家 乡耀州,他尽力学习佛法,但很快发现自己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领悟。因此,玄奘决定去大唐的都城长安进一步深造。 二、前往印度求法的决定 在长安,玄奘遇到了当时备受推崇的菩提达摩纳陀斯陀罗。通过与 他的交流,玄奘对印度佛教充满了向往,并决定亲自前往印度求法。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程。 三、佛教经典的翻译事业 在印度,玄奘学习了梵文,并亲自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他的翻 译事业严谨精细,注重对原著的准确理解和精确表达。其中最有名的 作品就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翻译。这部经典被誉为佛教智慧的 总结,对后世的佛教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回国后的佛教传播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在取得大量佛经回国后,玄奘法师开始了他的佛教传播事业。他创办了大慈恩寺,这座寺庙成为了佛教学习和传播的重要场所。玄奘法师亲自讲授佛经,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学习。 五、佛教传播的影响与贡献 玄奘法师的佛教传播事业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博学多才以及对佛教的专注与热爱,重新点燃了佛教在当时社会的熊熊烈火。他的翻译工作使得中国的僧侣和信徒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加深自己的修行。同时,玄奘的经典翻译成为了中国佛教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六、玄奘法师的影响与教诲 玄奘法师的传世著作没有多少,但他的智慧和对佛教的理解一直被后世所推崇。他的佛教思想充满了智慧和深意,对人们的修行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他透过教育和翻译工作,传承了佛教的精神和价值观,对后世的佛教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结: 玄奘法师的佛教传播与翻译事业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学术成就和智慧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同时也为后世的佛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更是对人们的教诲和启示。通过他的努力,佛教的智慧和精神在中国扎根生长,并不断发扬光大。

后世对玄奘的历史评价

后世对玄奘的历史评价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苛求真理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33-34]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Q345D无缝管https://www.360docs.net/doc/e619024707.html, 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33] [35]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33] [5] [36] 建正法幢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33] [36] 热爱故国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7] [33] [37] 诲人不倦 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37] 又如西安“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

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我国翻译的历史贡献 江玉菡2008级2班20080510873 摘要:玄奘是我国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是“新译”的创始人。他提 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影响 Abstract:Xuanza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or. He translated a number of Scriptures, and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new translation”. His famous theory of “The Five Kinds of Terms Not Translated”and his standar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Xuanzang,Buddhist sutra,translation,influence 引言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回国后组织译经,译出经纶75部,1335卷,且译经质量,前所未有,所译之经被称为“新译”。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 我国佛经汉译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时至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代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这么繁荣,又要归功于这位“新译”的创人玄奘。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所谓“旧译”,即是指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 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办法,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底,又因为来华时间长,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所以用“意译”的方法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汉语调和之美的文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但这种“意译”难保不会有错误的地方,他的译本常删去原文的繁重地方,不拘原文的体制,而且有更改原文的地方。对于鸠摩罗什的“意译”的翻译手法,玄奘予以斥责,认为“意译”不能够完全尊重原本。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地传译给中国读者。为了彻底摆脱“旧译”俗套的桎梏,玄奘采取“音、意合一”的 方法,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直接融会贯通于翻译之中。 2.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玄奘有何贡献

玄奘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宗教活动家、翻译家、旅行家,他对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交通史、中国佛教史、中国翻译史等多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发展佛学 玄奘对佛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在印度时,玄奘把印度各个学派的主张总结起来,促进各派融合和发展,吸取各家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回国之前,他把在那烂陀寺中看到的《唯 识三十颂》,还有十个论师的批注总共有2500颂,全部收集一起,写成了《成唯识论》,提出“三境理论”,推动了印度正统佛学的最高学说唯识宗的发展,对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的发 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回国后,在吸收、改造印度佛学的基础上,玄奘创立了中国的佛教宗派唯识法相宗,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在唐朝法相宗盛极一时,还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发展。 翻译经典 玄奘法师用了19年时间,翻译佛教经典作品75部,总计1335卷。在他翻译的所有作品中,最多是大乘经典中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总共有600卷,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次是瑜伽唯识经典中的作品21部,总共有201卷。小乘经典中的21部作品,总共有201卷,其中包括《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 基本经典。他重点翻译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作品,另外还译有密教经典。与此同时,他还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传播中国文化。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600卷是玄奘法师于公元660年正月至公元663年在玉华寺翻译完成。玄奘法师将带回来的三种梵本校对后,本着“不敢更删,一如梵本”的原则,一边翻译,一边更正旧的翻译版本,后人用“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安灿若晨星”来形容玄奘法师译本的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或《般若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大般若经》总计600卷,梵本共有20万偈。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 典,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这部佛经大约成书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随后几个世纪中又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佛典中篇幅最大的一部。由于梵文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被誉为中 国古代佛教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广泛传播佛教思想,翻译大量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玄奘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华和勇气,越过重重困难,不断探寻并且破解翻译上的难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增添了闪亮的一笔。 玄奘提出“唯识三藏”取代法相宗 玄奘是寺中高僧,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佛教徒。他在五岁时就已经被认为是未来的化身,并开始学习印度或爪哇语的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也被皇帝视为重要的意见领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的奋斗成果开始得到寺院内外 的广泛承认,他批判了法相宗以及释迦仁波切的政治宣传。迄今为止的学问宗派,特别是法相宗,都以佛教经典中的对话为依据,但玄奘反驳了法相宗,提出了“唯识三藏”的观点。他强调,佛陀的思想主要是传授人们理解内心的方法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诉诸一些虚构的实在性和形体上的实体。 玄奘翻译佛典,为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和扩张打下了基础 玄奘在翻译经典方面的成就更是不容忽视。他在西行十七年(628年-645年)访问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先后到达了印度的 美利坚陀罗(Nalanda)和竺法淳(Sthalana),并最终学习了

印度的佛教传统与文化,显然是一位专家和卓越的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二十多部佛典,向人们传递佛教的思想精髓,特别是佛经摘取本曾经在印度、南亚和南东亚直至欧洲和北美洲的影响。 他的翻译并不简单地把佛陀的思想和教义译成汉语,而是从文化背景、双语语义和文字读音方面进行周密的比较和科学的证明,考虑到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语境。这使得他的翻译不但流传于中国,还得到了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认可,为东亚佛教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玄奘对于中国佛教学的发展和普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非常注重佛教创世期的神秘语言和寺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注重理性思维和唯物主义,并通过对佛教历史和思想的认真研究,在中国佛教学的发展和普及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玄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很大,他是拥有高超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佛教学者,他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还探讨并介绍了印度的文化、科技、科学、哲学、历史、社会体制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和综合,玄奘致力于思想兼容性和文化交流的传递,在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地的原住民文化进行研究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杰出的成就。 总体来看,玄奘对于佛教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翻译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终其一生为佛教中国化和世界化发展贡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 引言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善奘,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和学者,被誉为佛教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的众多贡献和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之一。本文将探讨玄奘的贡献和影响,以展示他在中国文化和佛教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 玄奘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冒险和远行。他于602年在隋朝江苏镇江出生,出家后游历了中国的佛教名山,并对佛经的奥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中国文化对佛教的重要性,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寻找更多的佛经,并将其翻译成汉语。他经历了多次危险的旅程,最终在629年抵达印度,并在那里学习了佛教经典和语言。 二、玄奘的主要贡献 1. 佛经翻译 玄奘以其卓越的语言能力、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学识广博的背景,将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他将佛法带回中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玄奘的翻译工作不仅使更多的中国人接触到佛教教义,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源。 2. 学术研究 玄奘在印度期间通过与当地学者和僧人的交流,学习了佛教教义以及语言和文化。他将这些学术知识带回中国,并与其他学者一起进行研究和讨论。玄奘的学术研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学院建设 玄奘返回中国后,他在长安(今天的西安)建立了大慈恩寺,并创办了校舍旧持、沙门院等佛教学院,以培养新一代的佛教徒和翻译家。这些学院拥有齐全的教育设

施和优秀的教师团队,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学习。通过这些学院,玄奘培养了许多佛教人才,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佛教文化的传播 玄奘不仅致力于佛经翻译和学术研究,也积极传播佛教文化。他通过讲授佛经、在寺院举办佛教法会、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佛教。他的传教活动深入人心,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玄奘的贡献不仅停留在佛教领域,他还积极促进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他将印度佛教传统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传统。这种融合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三、玄奘的深远影响 1.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玄奘的翻译工作和学术研究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将大量佛经翻译成汉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玄奘的印度之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佛经,他还通过与印度学者和僧人的交流,了解了印度的语言、文化和学术研究。他将这些印度学问带回中国,促进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玄奘的印度之行对于中印文化交流和互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弘扬人文精神 玄奘注重人文关怀,他致力于佛教教义的普及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推进。他的传教活动和学院建设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的历史评价

玄奘的历史评价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 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 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 互学习的作用。 2021年金铁木执导的央视纪录片 影片信息 大型史诗剧情纪录片:《玄奘之路》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片长:60分钟/集,共6集 内容简介 玄奘西行成功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地变成了神话《西游记》: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其经 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可我想:那是书西天取经的磨难以一种艺术形式实体化了,充分体现了其中的艰辛。不过,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实的玄奘越 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详尽地记录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棕撰写, 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西游记》虽然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但是其中九九 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却和真实情况如出一辙,全都是经书落水与晒经,这正应了电视剧中 孙悟空劝解师傅的那句话:“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戈壁沙漠的荒凉西域,大行僧人,孤身涉险,经历西域十六国,征途跋涉数万里,十 七年西行求法的弘愿,传世卓越辉煌的旷世巨作! 玄奘大学英语:Hsuan Chuang University,HCU是一所位于台湾省新竹市香山区的私立大学。成立于1997年,前身为玄奘人文社会学院,2021年改制玄奘大学,设有文理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