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地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

滂沱

..()空濛.()蠕.()动咬啮.()

氤氲

..()岑.()寂幽黯.()羯.()鼓

寒濑.()舔舐.()啁啾

..()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地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

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

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

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⑦想入非非:

4.文学常识

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地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地国度”.他说:“蓝墨水地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地传人”,“我地血系中有一条黄河地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地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地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地重要词语,了解本文地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地语言,体会文中描写地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地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地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地题目有何好处?

2、散文地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地“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地?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地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地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二)佳句赏析

1.“先是料料峭峭……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地.”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3.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地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地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地雨珠子串成.

4.“一位英雄……听听那冷雨.”

5.可根据课堂实际灵活选用,找出共同感受不错地句子一起赏析.示例:

(1)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地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地.

(2)想这样子地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地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地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地.

(3)大陆上地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4)“下雨了”,温柔地灰美人来了,她冰冰地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地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三)通读文本,勾画出你认为引用或化用了古诗地句子.(自由寻找)然后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化用或者引用了那些诗句,化用或活用地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反思总结:从语言、结构、手法灯节澳督总结本文特色.

1、

2、

3、

4、

(四)当堂检测

仿照下面地拟人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用新地本体,拟出新地形象,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

同.)

悬崖边地树

它倾听远处森林地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地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错别字地一项是()

A.岑寂春寒料峭淋漓尽至

B.孺慕淅淅沥沥雨气空檬

C.宛然云气氤氲白雪皑皑

D.韵味秋雨萧萧沉思瞑想

2.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恰当地一项是()

(1)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______________,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

(2)在旭日未升地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地寒气,踏着满地地断柯折枝和仍在____________地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地秘密.

(3)然后凉凉地水意_______________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呼吸深重都覆着乌云.

A.卷起流淌泼洒

B.卷起流泻弥漫

C.卷来流淌泼洒

D.卷来流泻弥漫

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地一项()

A.细看这妇女,不过三十二、三岁,头发散乱,微长地面孔有些憔悴.

B.我微微一震,随即含笑地说:“李书记,你不信?才广播地呀!”

C.古代杨雄喜用“奇”字,班固喜用“古”字,沈义父还主张“说桃不可直说破桃”,“说柳不可直说破柳”.(《乐府指迷》)似乎存心不让人家一看就懂.

D.我写东西有个窍门,写完了,一定要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

4.下列各句中加点地熟语使用不恰当地一句是()

A.袁隆平水稻基因“精确图”地完成,不仅让中国地农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时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地世界第一,也传递出一个有力地强音——中国地高技术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是完全可以走在世界前列地.

B.在国家政策长期扶持上汽、一汽、东风三大汽车集团地情况下,全国仍活跃着大大小小地汽车生产企业120余家,有如潜龙在渊.在新出台地国家汽车政策影响下,谁最有望领先一步冲进第一阵营,坐上第四把交

椅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

C.他参加了2004年度“帕拉丁”影视歌手大赛,结果在初赛中就被淘汰出局.但他认为“我地音质很好,

只是师出无名

....,如果有名师地指点,我在音乐上肯定会是前途光明地”.

D.人们越有钱,越要追求精神地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是朝阳行业.可惜中国地旅游上市公司地经营

业绩并不好,属于那种捧着金饭碗要饭

.......地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地一句是()

A.曾遭受塔利班武装和伊斯兰极端分子破坏活动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也一直在紧密注视阿富汗最新形势地发展.

B.面对飞速发展地时代,谁与时俱进,谁勇于开拓,谁就能掌握发展地主动权,就能在激烈地竞争中站稳脚跟.而目前我们所缺乏地就是开拓精神还不够.

C.李鸣指着花坛呐边说:“你看,那就是已在文坛崭露头角地青年作家、东方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先生地千金.”

D.1997年,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地国际象棋棋手”地卡斯帕罗夫被美国IBM公司地超级计算机“深

蓝”击败,在国际象棋棋坛和世界科技领域引起了极大地震动.

6.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恰当地一句是()

A.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B.墙角地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C.无数条淙淙流淌地小河就像大地上地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D.头发梳得光,脸上抹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

参考答案

觉,在通感中产生一种朦胧地新感觉.

另外,这一句在句式特点上是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地效果.

3、【赏析】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地感觉一定是不相同地.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地感觉;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现了那种漂泊异乡地沧桑;老年听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地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地伤感.

4、【剖析】三个反问强化了对故土故乡地思慕之情. 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记忆更遥远、更深邃地感觉.结尾短暂而有力,余味无穷,让人怅然若失.

(三)1、示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地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地雨珠子串成.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地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地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地韵味.

明确:少年时代地美好

(6)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化用这首诗余先生地心情如何?

明确: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对良辰美景不能享受只能回味地失落(7)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漫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余先生是以怎样地心情想到这首诗地?

明确:凄凉,凄美,凄楚乡愁

(8)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参考答案:温室里地花,它倾心透过玻璃地阳光,和喷壶中细雨地沐浴,它满足地呆在那里,显得自在而又惬意.(只要符合拟人形式,合乎情理,意思完整能表现事物精神面貌即可.)

课后练习

1解析:A项,至—致;B项,檬—濛;D项,萧—潇.答案:C

2解析:“卷来”与“从”呼应;雨水成“股”,所以只能用“流泻”;“泼洒”地是“水”,而原文中用地是“水意”,所以应用“弥漫”.答案:D

3解析:A项“三十二、三”中二与三之间不用顿号;C项括号前地句号删去,括号后用逗号;D项前三个问号均应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删去.答案:B

4解析:“师出无名”地意思是没有理由而出兵打仗,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师”指军队而不是老师,“名”指理由而不是名气.答案:C

5解析:A项“遭受”与“破坏活动”不能组合,“紧密”不能修饰“注视”.B项句式杂糅,应该为“缺乏开拓精神”或“开拓精神不够”.C项是歧义句,青年作家既可以指赵先生,也可以指赵先生地千金.答案:D

6解析:脉搏只会跳动,不会流动,用以比喻小河,不妥.A项用夸张;B项用拟人;D项用对比.答案:C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 【文本导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 ⑩沁.鼻( ) ?岑.寂( ) ?断柯.折枝( ) ?蓊郁 ..( ) ?一峰半壑.( ) ?山隐水迢.( )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1、容易读错的字 惊蛰.zhé裙裾.jū孺.rú慕仓颉.jié滂.滂沱.pāngtuó沱薄荷 ..bò·he 蠕.rú动氤氲 ..kēng ..yīnyūn 岑.cén寂肘.zhǒu关节冉.冉rǎn 铿铿 纤.xiān手晌.shǎng午湿黏黏.nián 苔.tái藓.xiǎn 挟.xié来 掀.xiān翻滂滂沛.沛pèi 忐忑 ..tǎntè惊悸.jì寒濑.lài 舐舐.shì擎.qíng天啾啾.jiū屋椽.chuán潜.意识qián 2、容易写错的字 惊蛰【海蜇、蜂螫(蛰)】凭(平)空【平白无故、平添】 三番五次沉思冥想青霭 3、容易混淆的词语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注意这个成语在时间上的限制。 【想入非非】有两个意义: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第二个意义是常用义,是贬义,因此要注意带有中性色彩的第一个意义。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该成语只形容诗文一类的文字读物,强调的是读物的精彩,不表示自己读的次数多,也不表示自己的喜爱程度。 【百思不解】“百思不解”强调思考次数之多,“大惑不解”强调的是疑惑之深。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或事出意外使人震惊。注意该成语的适用对象。 4、作家作品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其《逍遥游》散文集后记中,“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的血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一、学习目标 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学习重点 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难点 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四、课前预习 1.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词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雨情听雨 2.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 3.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 4.(1)第5节中,作者化用蒋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请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的原词及注解,说说该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分别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哪些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这首词呢? 5.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 6.以“听雨”部分为主(也可到其他段落中寻找),请分别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各找出你最欣赏的1句话,赏析在下面的空白处。 地点感受 第5节 第6-7节 第8-10节 《必修二》学案 1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代表诗作: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文本中的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之时。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其他有关“雨”的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巴山夜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南唐·李煜《浪淘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2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听听那冷雨》练习 北师大版

《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青霭.(ǎi)仓颉.(jí)淅淅沥沥 ..(lì) 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 ..(chán)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 ..(jiū)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淋淋离离宛然窥见乍现 B、千变万化骇人翁郁嗅闻 C、惊心动魄迷离清爽擎天 D、心寒眸酸按磨幽暗晌午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是不可能的。 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吧。 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进而径直 B、基本反而一直 C、几乎进而径直 D、几乎反而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 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7、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 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8、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设计 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 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春雨绵绵、秋雨潇潇。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

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 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 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究竟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情感的寄托,而不选风或雪?从中又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朗读课文1—4节,从文中找出依据来。【PP3展示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潇潇冷雨中去探求答案吧。 学生自读文章。圈划文中的关键词或语句。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学习美读的技巧和散文的鉴赏的方法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节课 (二)导语设计: 同学们余光中先生想必还记得吧?大家高中学过他的什么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三)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928年余光中先生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其间,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解题: 《听听那冷雨》,主干是听雨,叠词“听听”写出听雨的情态;“那”对“冷雨”作一定限定,使人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面的意思是雨给人的感觉:凄凉。一个冷字大家会不会感觉到这篇文章的一个整体的色调呢?散文的意境会是什么样的呢?是喜是忧是悲是欢呢?请大家先做个主观的臆断。根据大家主观的猜测也就能看出作者的情思。 (四)美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文章: 请大家根据预习的情况选出你认为精彩的一段然后,总结大家的意见选出一段进行朗读。按座位分成四组每组用一种方法来读。最后请大家来分析哪种方法最适合本文,为什么这样选?(每组我规定一种语调、语速或者请4位同学起来读)。 语调:平调(平稳)升调(疑问命令)降调(肯定祈使感叹)曲调(曲折变化) 语调要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舒缓有致,体现艺术性。 声调喜——语气气满声平语调平稳舒缓 哀——气缓声柔平稳舒缓 乐——气快声高逐渐上升 忧——气短声细曲折升降 节奏轻快——语速较快,气快声轻,表达欢快幽默之情 沉稳——语速较缓,气足声强,表庄重压抑悲痛之情 舒缓——语速较慢,气缓声柔,表舒坦闲适之情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

[作者及写作背景]见《基础训练》5页 [预习自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1)单音字 料峭.( ) 琐屑. ( ) 啾.啾( ) 空濛. ( ) 岑.寂( ) 黔.首( ) 寒濑. ( ) 青霭.( ) 峰壑.( ) 羯. 鼓( ) 仓颉.( ) 舐.( ) 咀嚼. ( ) 皑.皑( ) 霏.霏( ) 苔藓. ( ) 沁.鼻( ) 滂沛..( ) 淅沥..( ) 忐忑..( ) 氤氲..( ) 惊蛰. ( ) (2)多音字 劲 干劲( ) 粘 粘土( ) 强劲( ) 粘贴( ) 佛 佛经( ) 荷花( ) 仿佛( ) 荷 荷重( ) 薄荷( ) 折 打折( ) 露 展露( ) 折腾( ) 露马脚( ) 宿 星宿( ) 纤 纤长( ) 宿敌( ) 纤夫( ) 2.辨析组词 空m éng ( ) 寒l ài ( ) 柠m éng ( ) 水t ǎ( ) m éng ( )昽 天l ài ( ) m éng ( )眬 ni án ( )度 j ìng ( )旅 zh ān ( )连 j ǐng ( )椎 围r ào ( ) r ú( )雅 妖r áo ( ) r ú( )慕 富r áo ( ) r ú( )染 sh ì( )犊情深

tiǎn()盘子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加以积累。 二、预习思考:1.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2.从文章的冷雨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3.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文章总的感觉怎么样? [咬文嚼字]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2.从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3.文章第六段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岭美在哪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5.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神”是什么? 四、补充本文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宋)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唐)杜牧《清明》

(完整版)《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听听那冷雨》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青霭(ǎi)仓颉(jí)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chán)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jiū)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淋淋离离宛然窥见乍现 B.千变万化骇人翁郁嗅闻 C.惊心动魄迷离清爽擎天 D.心寒眸酸按磨幽暗晌午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是不可能的。 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吧。 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进而径直 B.基本反而一直 C.几乎进而径直 D.几乎反而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 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

1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出自语文必修二教材“慢慢走,欣赏啊”板块。这是一篇诗质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 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 的眷恋。 学情分析:学生虽已初步涉足鉴赏散文的方法,但这篇散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学生基础不太好,又没有充分的时间来预习,作为第一课时,要想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 度,比较困难。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字音。 2、培养学生提炼、概括信息能力;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教学重难点:从句式、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文章语言 教法设计:品读法、讨论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蒋捷《虞美人听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李白杜甫是这样,蒋捷也是这样,余光中更是这样。乡愁这场雨从秦汉下到唐宋,从唐宋下到现在。到处都听得见这雨声,淋淋沥沥,淋漓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伴着那雨声,去感受一下那剪不断的,跨越时空而来的无尽的乡愁。 二、速读课文(标出序号,划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不好理解的句子),感知文章内容。 三、总体把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1、作者写了听雨,仅仅是听吗?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利用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脉络和基本技巧) 参考: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第5节开头有一句承上启下局为答题关键“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和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第1节、第2节可以概括为感觉或“想”(第1节中多次出现,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为什么写听雨?(“雨”之意境) (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这是苦雨、寒雨,心苦而雨寒。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3、写听雨,为什么选择冷雨?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交流 【课前预习】 一、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幼时在家乡读书。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诗的代表作是《乡愁》。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编写人:李龙美审稿人:高一语文组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 滂沱 ..()空濛.()蠕.()动咬啮.() 氤氲 ..()岑.()寂幽黯.()羯.()鼓 寒濑.()舔舐.()啁啾 ..()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 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 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 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⑦想入非非: 4.文学常识 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二)佳句赏析 1.“先是料料峭峭……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3.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4、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听听那冷雨》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

《听听那冷雨》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合理。因为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这一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这句运用叠词(1分),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1分),同时叠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自有节奏感(1分),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字的喜爱、引之为傲的心情(1分)。 3.文中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4分)

参考答案:“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4.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6分)

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作者与祖国分离,唯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 “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5.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6分) 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6.文中取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语意,在表达感情上具有什么作用?(4分) 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作者的思乡之梦,这样写更能深刻透彻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得不到慰藉的痛苦心情。 7.“听雨”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主题?请探究。(6分)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淄博七中王静 【教学目标】 1、利用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文中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理解作者情感, 2、多角度多方法赏析本文语言。 【教学难点】 赏析本文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一、导入 杜甫说“春雨贵如油”,那是暖雨的丝丝滋润,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冷雨”,他为何喜欢冷雨?他又从冷雨中体会到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对冷雨的诉说,那种独特的冷雨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1、全文15段,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哪些段落直接写了雨景,哪些段落没有直接写雨? (注意每段的起始句及承上启下的句子) 学生速读后做答:写雨——1、5、7、8、、9、10、11、12、13、14、15 未直接写雨——2、3、4、6、 2、未直接写雨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做答:第二段写作者由现实的雨而引起的联想“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第三段写作者的疑惑“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 第四段写文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第六段写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 3、这些段落既然没有写雨可以删去吗? 学生自由理解后做结:第二段是由雨引发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联想(然则他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第三段是些因为久离祖国而产生的牵挂,第四段是写文化中的雨(“美丽的中文不老”“一个雨字”),第六段由美国的景象联想到祖国的雨情雨韵的中国,初看不是写雨,而实际是处处写雨,不能删除。 4、概括一下写雨段落的内容,并运用文中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讨论做结:1、雨季开始春寒之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连思想都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一直下着雨 5、听看嗅雨“听”雨——冨于感性空濛而迷幻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 的香味土腥气 7、听雨美感“听”雨——总是一种美感凄凉,凄清,凄楚更笼上一层凄迷摧 心折骨迷失自己 8、屋瓦雨声——清脆可听 9、雨天的屋瓦——灰而温柔低沉的安慰温柔的灰美人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学习余光中 的乡愁 ,品味诗歌 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 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 “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 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 《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 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 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 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 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 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 20 余年的 1971 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 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 ——《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 之情, 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文集有 《白玉苦瓜》 、 《石室之死》 、 《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 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 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 深沉 语速 —— 低缓 感情 —— 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 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 诗人求学在外, 思念母亲, 这种对儿时的回忆, 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 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 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2/6

听听那冷雨导学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时间:2013年11月24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多音字。 2.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 3.领会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4.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预习案 【习得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籁.()舔舐.()寒濑.()氤氲 ..()滂沱 ..() 鞭挞.()岑.寂()沁.鼻()咬啮.()铿锵 ..() 啁啾 ..()揪.住()铁锹.()愀.然()如椽.大笔()仓颉.()寒濑.()水獭.()巷.道()街巷.() 2、记准下列加点词语并掌握划线成语的意思 想入非非石破天惊三番.五次惊蛰.海蜇.元宵.云霄.倾泻.泄.密 3、介绍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赴香港,1950年到台湾。几十年来,余关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课堂学习案 1、自主学习 (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和哪些时候的雨,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 (2)“冷”包含着怎样的含义?(提示:表层和内在两层含义) 2、合作学习

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可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提倡个性化品读、多元化品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迁移训练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课后延伸案 (一)《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问题补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4)题。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 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 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灾难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大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

感,岂是什么rain 和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