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页脚内容1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ISO9000:2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职能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可,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图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注:数字对应于本标准的相应条款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ISO/IEC 17025标准的要求。

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他标准和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人员能力和实验间比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VIM :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 、IEC 、IFCC 、ISO 、IUPAC 、IUPAP 、OIML )。

3. 术语

本标准应用上述ISO9000:2000和VIM :1993中给出的和下述的术语和定义。 3.1 测量管理体系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3.2 测量过程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3.3 测量设备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4 计量特性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3.5 计量确认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5. 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3.6 计量职能metrological function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4. 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

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5. 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指南

计量职能可能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5.3 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指南

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这种质量目标的例子有: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而拒收合格的产品或接受不合格产品;

——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一天;

——按照允许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计量确认;

——不存在不清晰的计量确认记录;

——按制定的计划完成所有技术培训项目;

——测量设备的停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

5.4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条款)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6. 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1.1 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

指南

这些职责可用组织机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

本标准不排除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之外的专业人员。

6.1.2 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指南

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能力,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

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6.2 信息资源

6.2.1 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

指南

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

6.2.2 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有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指南

软件可以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

成品供应的软件可以不要求测试。

测试可能包括: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

软件配置的控制可帮助保持使用软件的测量过程的完整和有效。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保证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

6.2.3 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

指南

记录的例子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资格或其他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

6.2.4 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

6.3 物资管理

6.3.1 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前应处于有效的校

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指南

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认用于其他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

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

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

6.3.2 环境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

指南

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设备制造者为正确使用其设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

6.4 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指南

如果利用外部供方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供方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GB/T 15481/ISO/IEC 17025证明其技术能力。由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1.1 总则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指南

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规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就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的限制和特殊要求。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

指南

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

——测量范围;

——偏移;

——重复性;

——稳定性;

——滞后;

——漂移;

——影响量;

——分辨力;

——鉴别力(阈);

——误差;

——死区。

测量管理方案体系内审员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精品文档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考试题(答案) 单位名称姓名分数 一、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编写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对外描述其测量管理体系。(×) 2、测量设备是指工作计量器具和计量标准(包括标准物质)。(×) 3、测量设备的确认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4、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只能由第三方审核。(×) 5、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计量要求。(√) 6、任何测量都存在测量误差,因此也都存在测量不确定度。(√) 7、计量确认一般包括:首先是校准、必要的调整或维修,随后的再校准, 以及所要求的封缄和标签。(×) 8、测量过程的设计应确保一旦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 和及时采出纠正措施(√) 9、 ISO10012 中的“验证”是指“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 10、企业必须建立测量设备的校准装置。(×) 11、计量职能是指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职能。(×) 12、计量特性是经过校准后得出的。(√) 13、标识不但能用于测量设备上,也能用于测量过程。(√) 14、经过确认合格用于某称重过程的天平,不一定能用于其他称重过程。(√) 15、封签被破坏的测量设备属于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16、测量设备中所说的软件就是指计算机程序。(×) 17、一个测量过程只适用于一台测量设备。(×) 18、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 19、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应该包括:应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测量过程的控制应当按程序 文件进行;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会使用多台设备。(√) 20、对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应当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标识;进行必要的纠正;停止使用不正确的 测量结果。(√)

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合同书

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合同书 甲方: 乙方: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合同书 甲乙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商定乙方按照国家认证认可有关法律法规和认证方案为甲方提供认证服务,并就认证服务的具体项目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1标的 1.1认证服务项目(在□内划■或√表示适用于该项) 1.2 拟认证产品和服务:详见认证申请书。 1.3 场所范围※(组织应明确每个场所的产品/服务/活动内容): ※体系覆盖场所范围包括多个场所或多个法人组织时,甲方应与该多个场所或法人组织签署

文件/协议。该文件/协议应具有法律效力,并已证明认证的所有要求和本合同的内容在体系覆盖的范围内得到落实,甲方对违反认证要求及认证合同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些文件/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1.4拟认证范围内人数: 1.5其它特殊要求: 2时间 □双方初步约定认证审核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进行(具体时间以双方确定的审核计划为准); □需预审核时,预审核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进行。 ■证书有效期为3年(乳制品HACCP证书有效期为2年),在证书有效期内,依据认证方案的规定,乙方对甲方进行监督审核的频次依据相关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方案规定执行。一般情况下,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实施1次监督审核,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2个月;乳制品GMP每年实施2次监督审核,其中一次为不通知的监督审核。 本合同有效期自签订之日起至证书失效时止。为了保证认证资格的连续性,甲方应在证书到期前3个月提出再认证申请。 审核时间根据认证认可相关规则及乙方相关规定执行,具体审核时间以乙方出具的审核计划为准。 3 双方义务 甲乙双方遵守国务院《认证认可条例》和国家有关认证认可行政规章制度的规定。 3.1 甲方义务: 1.始终遵守认证的相关要求、遵守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并有义务协助认证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关事项的询问和调查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2.在证书的有效期内,持续有效运行管理体系。 3.按申请文件、认证方案的要求,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和记录。 4.为现场审核组提供必要的交通、食宿、通讯、审核期间办公场所及其他必要的工作条件。 5.提供至少三个月的体系运行的有效证据(能源管理体系提供至少六个月的体系运行 的有效证据)。 6.按合同的约定向乙方支付本合同规定的费用。 7.在证书有效期内,管理体系发生变化应及时通知乙方,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及相关方有重大投诉;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被执法监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法定要求;发生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安全事故;相关情况发生变更(包括:法律地位、生产经营状况、组织状态或所有权变更、强制性认证或其他资质证书变更;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发生变更;生产经营或服务的工作场所变更;管理体系覆盖的活动范围变更;管理体系和重要过程的重大变更等);出现影响管理体系运行等其他重要情况。 8.甲方如持有乙方所颁发的带有CNAS(即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标志的认证证书,应当接受CNAS的见证评审和确认审核,如果拒绝将会导致认证资格的暂停。 9.正确使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认可标志、认可标识,包括:在传播媒介(如互联网、宣传册或广告)或其他文件中引用认证状态时,应符合乙方要求;不做出或不允许有关其认证资格的误导性说明;不以或不允许以误导性方式使用认证文件或其任何部分;在认证范围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ISO9000:2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职能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可,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图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注:数字对应于本标准的相应条款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

关于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TSMS)认证机构 认可转换的说明

关于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TSMS)认证机构 认可转换的说明 1 背景 1.1 ISO/IEC 20000-1:20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1年4月发布了ISO/IEC 20000-1:201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服务管理要求》(代替了ISO/IEC 20000-1:2005)。当前,CNAS开展ITSMS认可活动中,认证机构依据的认证标准为GB/T 24405.1-2009《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服务管理体系要求》(ISO/IEC 20000-1:2005,IDT)。 注:本文中新版认证标准指ISO/IEC 20000-1:2011,旧版认证标准指GB/T 24405.1-2009/ISO/IEC 20000-1:2005。 1.2 我国认证标准转换相关的要求 国家认监委于2015年9月28日发布2015年第30号公告——《国家认监委关于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换版工作安排的公告》。公告中明确了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中,在国际标准发布后新版国家标准发布前的时期内依据国际标准开展认证及相关工作的安排。 1.3 IAF在ITSMS领域的相关技术要求 2015年1月,IAF发布了IAF-MD18《ISO/IEC 17021:2011在服务管理行业(ISO/IEC 20000-1)中的应用》。该文件在ISO/IEC17021的基础上,为依据ISO/IEC 20000-1:2011开展ITSMS认证的机构规定了要求并提供了指南。 为履行IAF成员义务,CNAS将根据等同转换IAF-MD18的原则对CNAS-CC175:2013进行修订,同时将原CNAS-CC175:2013的部分内容调整到新修 订的CNAS-SC175中。附表A提供了CNAS-CC175和CNAS-SC175的修订说明。 注:本文中新版认可规范代指CNAS-CC175:2015及CNAS-SC175:2015,旧版认可规范代指CNAS-CC175:2013及CNAS-SC175:2013。 2 目的和范围 本转换说明旨在根据CNCA公告及当前我国ITSMS认证认可现状,指导在ITSMS领域有序完成认证依据标准换版为ISO/IEC 20000-1:2011,以及CNAS-CC175和CNAS-SC175修订所引起的认可转换。 本次认可转换工作涉及《CNAS认可制度体系表》(CNAS-ASC01)中ITSMS专项认证机构认可制度。

工程勘察资质标准2013年

工程勘察资质标准 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制定本标准。 一、总则 (一)本标准包括工程勘察相应专业类型、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技术装备配备及规模划分等内容(见附件1:工程勘察行业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附件2:工程勘察主要技术装备配备表;附件3:工程勘察项目规模划分表)。 (二)工程勘察范围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测量。 (三)工程勘察资质分为三个类别: 1、工程勘察综合资质 工程勘察综合资质是指包括全部工程勘察专业资质的工程勘察资质。 2、工程勘察专业资质 工程勘察专业资质包括:岩土工程专业资质、水文地质勘察专业资质和工程测量专业资质;其中,岩土工程专业资质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物探测试检测监测等岩土工程(分项)专业资质。 3、工程勘察劳务资质

工程勘察劳务资质包括:工程钻探和凿井。 (四)工程勘察综合资质只设甲级。岩土工程、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物探测试检测监测专业资质设甲、乙两个级别;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专业资质设甲、乙、丙三个级别。工程勘察劳务资质不分等级。 (五)本标准主要对企业资历和信誉、技术条件、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其中技术条件中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内容为: 1、对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注册执业资格和业绩进行考核。 2、对非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非注册人员)的所学专业、技术职称,依据附件1专业设置中规定的专业进行考核。主导专业非注册人员需考核相应业绩,工程勘察主导专业见附件1。 (六)申请两个以上工程勘察专业资质时,应同时满足附件1中相应专业的专业设置和注册人员的配置,其相同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其中的高值为准。 (七)具有岩土工程专业资质,即可承担其资质范围内相应的岩土工程治理业务;具有岩土工程专业甲级资质或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物探测试检测监测等三类(分项)专业资质中任一项甲级资质,即可承担其资质范围内相应的岩土工程咨询业务。 (八)本标准中所称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年龄限60周岁及以下。

ISO10012: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doc 13)

ISO10012: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doc 13)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1/13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CMS《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目 次 版本A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CMS —2006 2006—xx-xx 布 2006—xx-xx执行 发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目次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 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4.6 特定要求 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ISO45001体系认证服务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8年3月12日正式发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45001:2018,国际认可论坛(IAF)也提出了在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领域应用ISO45001作为认证标准的要求。 新职业健康安全国际标准ISO 45001“四大变化”: 一、和ISO 9001:2015以及ISO 14001:2015整合,结构上一致,名词上统一,“机会”的概念(“风险”已存在,新版有扩充) 二、增加瞭解组织情境,连结组织情境与OHS管理,融入营运流程,更加强调相关方。 三、加强了管理体系的策划,增加“OHS机会”,管理体系主结构更为完整,强调工作人员的参与和协商,强调健康安全绩效。 四、增加变更管理(MOC),增加外包管理,增加采购管理,增加采购商管理。 新职业健康安全国标ISO 45001换版“意义重大”: “ISO 45001国际标准意义重大,必将影响深远”知名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专家英格尔认证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589410.html,中心内审员介绍,“职业健康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心的‘头等大事’,ISO 45001将以国际标准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提供最具普遍性的准则,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中的我国企业来说意义非凡,将推动我国企业运作逐步符合国际化的职业

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水平要求,提升企业控制运营风险的能力。 ISO 45001发布后,必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生产、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一体化,推进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工作,维护并持续改善企业的健康安全绩效。 ISO 45001适用于任何有以下愿望的用人单位: 1.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有效地消除和尽可能降低员工和其他有关人员可能遭受的与用人单位活动有关的风险; 2.实施、维护并持续改进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3.保证遵循其声明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 4.向社会表明其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原则; 5.谋求外部机构对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和注册; 6.自我评价并声明符合本规范。

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

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 一、总则 ㈠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和设计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的原则,结合工程勘察行业技术要求的特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管理体制以及工程勘察单位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标准。 ㈡工程勘察资质范围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测量等专业,其中岩土工程是指⒈岩土工程勘察,⒉岩土工程设计,⒊岩土工程测试、监测、检测,⒋岩土工程咨询、监理,⒌岩土工程治理。 ㈢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是核定工程勘察单位工程勘察资质等级的依据。 ㈣工程勘察资质分综合类、专业类和劳务类。综合类包括工程勘察所有专业;专业类是指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等专业中的某一项,其中岩土工程专业类可以是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测试监测检测、咨询监理中的一项或全部;劳务类是指岩土工程治理、工程钻探、凿井等。 ㈤工程勘察综合类资质只设甲级;工程勘察专业类资质原则上设甲、乙两个级别,确有必要设置丙级勘察资质的地区经建设部批准后方可设置专业类丙级;工程勘察劳务资质不分级别。 二、分级标准 ㈠综合类 ⒈资历和信誉 ⑴具有独立法人资格,3个主专业中有不少于2个具有10年及以上工程勘察资历,是行业的骨干单位,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享有良好信誉。 ⑵至少2个专业分别独立承担过本专业甲级工程(参见附表1)专业任务不少于5项,其工程质量合格、效益好。 ⑶单位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并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工商注册资本金不少于800万元人民币。 ⒉技术力量 3个主专业中不少于2个专业各有能力同时承担2项甲级工程任务,每专业至少有5名具有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和级配合理的技术队伍,在国家实行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制度以后,岩土工程专业至少有5名注册岩土工程师。 ⒊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 有足够数量、品种、性能良好的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及工程物探等测试监测检测设备或测量仪器设备,或有依法约定能提供满足专项勘察、测试监测检测等质量要求的协作单位。应用计算机出图率达100%,有满足工作需要的固定工作场所。 ⒋管理水平 有健全的生产经营、财务会计、设备物资、业务建设等管理办法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能有效地运行。 ⒌业务成果 ⑴近10年内获得不少于3项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 ⑵主编过1项或参编过3项国家、行业、地方工程勘察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定额、手册等工作。 ㈡专业类 ⒈甲级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标准

目录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它活动。 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管理体系认证辅导项目服务合同

管理体系认证辅导项目服务合同 甲方(企业方):广东省南方传媒发行物流有限公司乙方(服务方): 甲乙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商定双方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认证方案为甲方提供管理体系认证的申请受理、认证咨询、体系导入培训辅导、建立体系文件等阶段的体系导入辅导服务。为明确双方职责,使管理体系认证辅导项目服务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条款,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管理体系认证辅导项目及费用如下: 注:甲乙初步约定管理体系认证辅导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进行(具体时间以双方确定的计划为准); 第三条双方义务 甲乙双方遵守国务院《认证认可条例》和国家有关认证认可行政规章制度的规定。

3.1甲方义务: 1.始终遵守认证的相关要求、遵守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并有义务协助认证监管 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关事项的询问和调查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2.按申请文件、认证方案的要求,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和记录。 3.在认证体系培训期间,如管理体系发生变化及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乙方,包括但 不限于: a)客户及相关方有重大投诉; b)生产、销售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被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合格,或环境、安全等监测不合格; c)被执法监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或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d)发生质量、环境、安全等重大事故; e)相关情况发生变更(包括:法律地位、生产经营状况、组织状态或所有权变更、强制性认证或其他资质证书变更); f)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发生变更; g)生产经营或服务的工作场所变更; h)管理体系覆盖的活动范围变更; i)管理体系和重要过程的重大变更等; j)出现相关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方案规定的影响管理体系运行等其他重要情况。 4.按期向乙方交纳本合同规定的体系导入辅导培训费用。由于不按期支付,所造成体系导入辅导不能如期实施、未能成功通过证书审核未能成功通过的后果由甲方承担。 6.如在体系导入辅导期间,甲方认证证书范围、涉及认证范围人数发生变化,辅导费用双方协商后按相关法规或国家认证要求进行调整。 3.2乙方义务: 1.验收标准: a)按约定时间为甲方提供管理体系认证的申请受理、认证咨询和体系导入培 训辅导服务。如审核未通过,乙方需继续给予甲方提供培训和指导,直到认证审核通过为止。 B)若因乙方未能履行本合同规定的义务而造成甲方未能通过体系导入辅导和获得认证资质证书,乙方对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应按合同中涉及金额的 30%咅偿甲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2.乙方应根据甲方认证方案在委托的认证范围内公正、客观、科学地开展认证体系导入辅导活动。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cms04-2010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2 检测能力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b) 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c)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d) 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3 检测水平 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a)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 b) 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 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 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测试、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 立法和执法机构; §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GB/T 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 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规则

中 国 认 证 认 可 协 会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 注册准则 第1版 文件编号:CCAA-139 发布日期:2012年3月15日 ?版权2012-中国认证认可协会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准则 类别 本准则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人员注册规范类文件。 本准则规定了CCAA运作其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项目时遵循的原则。 本准则经CCAA批准发布。 批准 编制:CCAA日期:2012年3月5 日 批准:CCAA日期:2012年3月15日 实施:CCAA 日期:2012年3月15日 信息 所有CCAA文件都用中文发布。标有最新发布日期的中文版CCAA文件是有效的版本。CCAA将在其网站上公布所有CCAA相关准则的最新版本。 关于CCAA或CCAA人员注册的更多信息,请与CCAA人员注册部联系,联络地址如下: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甲10号中认大厦13层 邮编:100020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589410.html, email:pcc@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589410.html, 版权 ?版权2012-中国认证认可协会

前 言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唯一授权的依法从事认证人员认证(注册)的机构,开展管理体系审核员、认证咨询师、产品认证检查员和认证培训教师等的认证(注册)工作。CCAA是国际人员认证协会(IPC)的全权成员,加入了IPC-QMS/EMS审核员培训与注册国际互认协议,人员注册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承认。 本准则由CCA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人员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61号)、国家认监委《关于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公告》(2012年第8号公告)制定,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及认证/认可机构的要求,是建立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TSMS)审核员国家注册制度的基础性文件。 CCAA ITSMS审核员注册仅表明注册人员具备了从事ITSMS审核的个人素质和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尽管CCAA已尽力保证评价过程和注册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但如果某一注册人员提供的审核或其它服务未能满足顾客或聘用机构的所有要求,CCAA对此不承担责任。

认证机构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信息报告规范

认证机构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信息报告规范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30日 修订日期:2016年04月18日 实施日期:2016年07月01日

认证机构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信息报告规范说明 一、报告范围:所有从事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的认证机构均应按本规范要求及时、准确、全面报送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全过程相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认证申请、认证受理、审核计划、审核结果、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认证证书、获得认证后的监督、证书信息变更、证书状态变化等信息。 二、报告时间:所有认证机构可以根据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信息变化情况实时报告,但当月数据不得迟于下个月10日报告(遇法定节假日不再顺延)。 三、报告人员:各认证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报告并在统一上报平台进行登记,若信息报告人员有变动,须及时对系统用户信息进行更新。 四、服务对象:为免除认证机构多渠道报送数据的麻烦,同时满足国家认监委行政监管、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认可约束、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行业自律、消费者社会监督的需要,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组织建设统一上报平台,实现认证机构一次报送,多方共享认证认可业务信息资源。 五、报表结构: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业务信息使用EXCEL文件进行报告,分成“审核计划信息表”、“证书信息表”、“审核结果信息表”和“能源绩效信息表”(涉及能源管理体系需上报)4张表。认证机构不得变更EXCEL文件中各表格名称、表格中的表头和列顺

序,否则无法正常上报。其中“证书信息表”、“审核结果信息表”和“能源绩效信息表”等3张表有相互依存关系。 上述EXCEL表格中所有的填报单元格一律去除前后空格及其他不可见字符,各类编号、证书号中的字母一律大写、不得含有任何空格。 六、上报方式:用户登录,上传Excel文件和ZIP压缩包(如图),通过上传文件、读取数据、验证数据、提交数据等步骤来完成数据上报,当看到“上报成功”提示后,表示数据已上报成功。 七、错误反馈:上报平台只接受数据全部通过校验的EXCEL文件,并将其记录添加到数据库中,对外提供查询服务;对于没有通过上报平台校验的EXCEL文件,上报平台将反馈给数据上报人员,每个单元格都会标注没有通过校验的原因,上报人员必须按业务规则订正数据后重新上报。 八、编制说明:本文档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认监委2014年第5号公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认监委2014年第21号公告)和《关于发布自愿性认证业务分类目录及主要审批条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第一章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1.目的: 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领导及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3.职责: 3.1、人事部负责组织确定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3.2、管理者代表批准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4.内容: 4.1、公司总经理: 1) 主持公司测量管理的全面工作,促进各级员工贯彻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标准和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 2)任命管理者代表,以确保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按照GB/T19022-2003标准的要求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领导、组织公司计量工作,保证其行使监督的权限。 3)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提供必需的资源。 4)批准《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5)批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计量职责和权限,确保公司计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6)批准公司年度计量工作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7)主持管理评审会议,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方向。 4.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 1) 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2)向总经理报告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需求。 3)确保在全公司范围内提高员工的计量意识。 4)向公司全体员工传达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在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与咨询、认证机构保持联络。 6) 组织制定并审核公司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7) 批准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8) 任命内部审核组长,开展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2)

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all)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代替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 本标谁与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 ——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19001标准协调一致; ——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体现GB/T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当计量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时(7.2.2),计量确认与检定相同。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的审核。 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理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的7.6和GB/T24001—1996的4.5.1。

服务体系认证

售后服务向来是顾客消费的着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不再满足于需花长时间等 待的售后服务,也越来越多企业将做好售后服务列入经营模式之一。企业想促进二次消费除 了要有能满足消费者的高质量产品,居其二必是能让消费者留下好印象的售后服务,为此多 年以来就有不少企业为了完善企业经营发展而积极申报售后服务体系认证,首批通过售后服 务体系认证的企业有海尔集团、厦门航空、美的日用家电集团、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爱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什么是售后服务体系认证 售后服务认证,又叫售后服务星级认证,其全名为“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认证”,由国 家商务部颁布的首个国家批准的全行业服务认证。根据各项评比得分,共分为4个等级,95 分以上即评定为符合最高级别“五星级”要求。 由于其评定标准严苛,一次性通过“五星级售后服务认证”的几率极低。很多企业首次参评只 获得“三星级售后服务认证”,“五星级售后服务认证”需经过数年的优化提升才能通过。据了解,公司凡是第一次参加“售后服务认证”,且以95分以上的高分一次性获得“五星级售后服 务认证”,这充分说明其公司售后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远远领先于所处行业。 如何获得售后服务体系认证 售后服务认证必须由中立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售后服务能力进行审核,对服务 水平做出评价。具体主要从企业内部条件、服务执行、客户跟进和服务改进4个层次、 8个 单项的27项指标进行系统评价与严格审。认证过程严格依照国家标准《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采用现场评审、客户暗访等手段,了解企业最真实的运行状态。可以说,售后服务认 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企业售后服务进行的一次全面、严格、公正的检阅。 五星级售后服务认证意义 1、权威认证,通过五星级售后服务认证的企业,证明其在全国全行业范围的服务领先性。 2、大型企事业单位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活动的重要参考和资质要求。 3、消费者认可,通过认证企业在产品及包装上可标识“售后服务认证”星级标志,具有说服力和证实性,供消费者放心选购。 4、企业服务达标,通过认证的企业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能强化服务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 5、持续改进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良好售后服务口碑,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增强服务 利润链持续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