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名词解释儿科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儿科

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其病因复杂,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轮状病毒、细菌、真菌等。非感染性腹泻则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气候变化、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的,例如气候变化引起的腹泻、过度喂养或喂食过多过快等。

小儿腹泻的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黄色或绿色、水分增多、恶臭、食欲减退、发热等。严重的腹泻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保持肠道健康,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适当限制孩子的进食量、避免过度喂养等。此外,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腹泻引起的脱水和营养不良。如果孩子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 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根据病情可分为: 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 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 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 (一)腹泻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 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引起者大便呈脓血样;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者大便可由水样转为血性。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1岁到3岁。 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热力作用: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基础代谢率: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并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加逐渐减少。 活动消耗: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故活动所需能量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排泄消耗: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 生长所需: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呈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生长迟缓: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消瘦: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小儿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体重指数: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是目前诊断肥胖的最有用指标。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佝偻病也同时有骨质软化症,长骨与生长板同时受损。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由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清钙离子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鸡胸: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 漏斗胸: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郝氏沟(肋膈沟):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膈肌附着出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佝偻病串珠: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的时期,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 胎龄: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儿(fullterminfant):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②早产儿(preterminfant):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③过期产儿(post—term infant):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出生体重: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①低出生体重儿: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儿。LDW 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儿:BW≥2500g和≤4000g;③巨大儿:BW>4000g。 ①小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②适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③大于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①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②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份及发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选择性易损区:,如缺氧缺血为急性完全性,脑损伤可发生在基底神经节等代谢最旺盛的部位,而大脑皮层和其他器官不会发生缺血损伤。脑组织对损害的高危性称为选择性易损区。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脑血流灌注完全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当血压高时,脑血流过度灌注可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当血压下降、脑血流减少,则引起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l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

儿科学复习题答案

儿科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2.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1小时内的体重小于1500克的新生儿。 3.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4.出牙延迟:乳牙于生后6-10个月开始萌出,若13个月以后仍未出牙为出牙延迟。 5. 新生儿生理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和拥抱反射。 6、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出现呼吸衰竭外,其他系统亦严重受累,可有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 7、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病因复杂,感染、食物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均可引起,多与营养不良及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有关,以人工喂养儿和营养不良婴幼儿多见。 8、头围: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骨结节绕头1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10、惊厥持续状态: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11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胎粪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丧失水分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以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时的体重还低,临床上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12、髓外造血:当婴幼儿遇到各种感染、贫血、溶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以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1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 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 渐转为正常。 14. 过期产儿:胎龄满42足周或以 上(≥294天)出生的称为过期产儿。 15. 生理性贫血:婴儿出生1周后,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 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 至 3.0×10/12/L 、血红蛋白量降至 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 ‘‘生理性贫血’’。 16、差异性青紫:动脉导管未闭的 患儿,出现差异性发绀,左上肢有轻度 紫青,右上肢正常,下半身青紫,呈现 双下肢重于双上肢,左上肢重于右上 肢,即差异性亲自。 17、迁延性腹泻: 18、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 素代谢特点,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天 出现,4-5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 7-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 退,婴儿一般情况良好。 19、艾森门格综合征:是一组先天 性心脏病发展的后果。房、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可由原 来的左向右分流,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 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 现右向左分流,皮肤粘膜从无青紫发展 至有青紫时,即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20、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 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 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 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填空题】 1、重型腹泻与轻型腹泻的主要 区别于水、电解质紊乱。 2、配制900mL4:3:2含钠液需 要10%葡萄糖400 mL,生理盐水443mL, 5% 碳酸氢钠57mL。 3、1周岁小儿正常身高一般为 75cm,体重为9kg,头围46cm。 4、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致病 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 嗜血杆菌。 5.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为 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 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 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 分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7、生理性贫血多发生于生后2~3 个月婴儿。 8.法洛四联症的四种畸形为室间 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厚。 9.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治疗需 到血红蛋白正常后6-8周停药。 10.肺炎依据病理分类分为大叶性 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11.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中性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交叉的 时间为4-6天和4-6岁。 12、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足月新 生儿、早产儿、过期产儿。 13、急性腹泻指病程2周以内的腹 泻;迁延性腹泻指病程2周-2月的腹 泻;慢性腹泻指病程2个月以上的腹泻。 14、营养不良皮下脂肪最首先消 减的部位是腹部。 15、按照脱水的程度分为轻度、中 度、重度;按照脱水的性质分为低渗 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16、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 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17、小儿时期患结核病最常见的 类型为原发性肺结核,最严重的类型 为结核性脑膜炎。 18、急性肾小球肾炎严重病例包 括: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和急性 肾功能不全。 19、风湿热临床表现中心脏炎是最 严重的表现。 20、2:3:1液张力为1/2;4:3:2 液张力为2/3. 21、引起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的 病原体为轮状病毒_;引起急性肾小球 肾炎的最常见病原体为A组β溶血性链 球菌。 22、引起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最常 见的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和中毒性心肌 炎。 23、风湿热以发热为主的治疗药 物为阿司匹林;以心脏炎为主的治疗药 物为_肾上腺皮质激素。 24、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常首先 出现的部位为颜面眼睑_;心源性水肿 首先出现的部位为下肢。 【简答题】 1、简述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起病急,多先吐后泻, 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 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 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 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 道感染症状。 2、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治 疗原则。 治疗目的:1.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 2. 防止血行播散。治疗原则:早期治疗、 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 全程、分段治疗。 3、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具备下述任何一项者均应考虑为病理 性黄疸:(1)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 疸。(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 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 mol/L,(15mg/dl),或每天上升超过85 μmol/L(5mg/dl)。(3)、黄疸持续时 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 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 34μmol/L(2mg/dl)。 4、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激期的临床表现。 激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 发育迟缓。(1)骨骼改变:1)头部: ①颅骨软化②方颅③前囟增大及闭合 延迟④出牙延迟。2)胸廓:①肋骨串 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①手、足镯②下肢畸形:“O” 型腿或“X”型腿。4)脊柱后突或侧弯, 骨盆畸形。(2)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 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 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 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 盘增厚;骨质疏松,皮质变薄,可有骨 干弯曲或青枝骨折。 5、小儿PPD试验阴性具有哪些 临床意义? ①未感染过结核杆菌;②结核迟发性变 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 ③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或受抑制所致(部分危重结核病儿,急 性传染病期间,体质极度衰弱,应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 期间,患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④技术误差或PPD试剂失效 1

儿科必备知识之小儿腹泻病

儿科必备知识之小儿腹泻病 病因 引起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原因。 1.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RV属;杯状病毒科的诺如病毒属和札如病毒属;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科的环曲病毒等。 (2)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菌株可分为5大组: 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大肠埃希菌。EPEC侵入肠道后,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微绒毛破坏,皱嬖萎缩、变平,黏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 ②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黏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而引起腹泻。 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直接侵入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黏附和侵入结肠黏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

泻。 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О抗原有交叉反应。 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黏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引起肠黏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 ⑤黏附-集聚性大肠埃希菌:以集聚方式黏附于下段小肠和结肠 黏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亦不引起组织损伤。 2)空肠弯曲菌: 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95% ~99%的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简称空肠弯曲菌)所致。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引起侵袭性腹泻。 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 除侵袭小肠、结肠黏膜外,还可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4)其他: 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婴儿以白念珠菌性肠炎多见。 (4)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5)肠道外感染: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本)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也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 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肾脏损害等. 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 儿童保健:即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又与儿童临床密切结合,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尽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新生儿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经脐部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多肌肉强直性痉挛.常在出生后7日发病,故称“脐风”,“七日风”之称. 化脓性脑膜炎:小儿时期较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婴幼儿发病居多,以发热、呕吐、头痛、及精神改变等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改变为特征.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亦称血管炎综合征. 急性呼吸衰竭:亦称呼衰,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系指累及呼吸中枢及多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导致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分补授法和代授法. 营养不良: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所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渐进性消瘦或水肿,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脑性瘫痪:是一组在小儿时期即发育的非进行性综合症,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相似而言. 心跳呼吸骤停:儿科病危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心动极缓:停搏型或心室纤颤,后者较少.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指对小儿每日平均所摄取的营养素与其生理需要之间是否相称的判断.通过健康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生理功能测定等对小儿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可及时了解和发现儿童群体或个体存在的营养问题,便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避免或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小儿腹泻:也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以前者多见.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功能不足所引起,以往称为呆小症或克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染色体病:指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和)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 被动免疫: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温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低,蒸发散热亦少. 肠套叠:指某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炸性肠梗阻,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 生长激素缺乏症:又称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致使小儿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两个标准差或在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三百分位数一下. 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微效基因的积累效应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疫苗:用病毒或立克次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中培养,经处理后形成包括灭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与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 缺氧缺铁性脑病:新生儿窒息严重时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滞留并引起脑血流减少或血流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称为缺血缺氧性脑病.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概述 (一)概念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③真菌感染 ④寄生虫感染 2)肠道外感染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三)临床表现 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①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钠平衡紊乱 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与分度 脱水失水量精神眼口尿量皮肤粘眼窝前卤四休克征

程度%(ml/kg)泪渴膜肢 轻度 5% (50) 稍差 略烦 躁 有轻 稍减 少 稍干燥 略 干 稍凹陷稍下陷温无 中度 5%-10% (50-100) 萎靡 烦躁 少 明 显 减少 干燥,苍 白,弹性 差 干 燥 凹陷下陷 稍 凉 不明显 重度 >10% (100-200) 淡漠 昏迷 无 烦 渴 极少 无 干燥,花 纹,弹性 极差 极 干 明显凹 陷 显现下 陷 厥 冷 有,脉 细,血压 下降 等渗性脱水:血清钠130~150mmol/L; 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 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③钾平衡紊乱 正常血清钾:3.5~5.5mmol/L,<3.5mmol/L为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血症 ⑤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不典型。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好发于秋、冬季。多见6~24月小儿。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呕吐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达10次或更多,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腥臭味。常伴有脱水、酸中毒。病程自限,3~8天。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显微镜下的轮状病毒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粘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天,亦可较长。

儿科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5

第八版儿科学名词解释 by总要减肥的稻草人11.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出生后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 降,约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 2.头围:是指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的长度。 3.胸围:是指平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绕胸一周,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4.上臂围:是指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绕臂一周。 5.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6.围生期:是指自妊娠28周至生后7天的这段时间。 7.胎龄:是指从最后一次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止,通常以周表示。 8.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R3凋并<42周,出生体重R2500g并w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9.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 10.原发性呼吸暂停:是指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 1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12.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 13.风湿热(RF)是一种由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风湿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心 脏、皮肤和皮下组织。 14.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是风湿热增生期的特征性改变,中央为有胶原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周围绕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大的多核细胞(风湿细胞)。15.皮下小结:风湿小体分布于关节处皮下组织和腱鞘,形成皮下小结,是诊断风湿热的病理依据,提示风湿活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指儿童时期(16岁以下)不明原因关节肿胀、疼痛持续6周以上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 要特征,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的风湿性疾病, 16.过敏性紫瘢:又称亨-舒综合征(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瘢。 17.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以发热、口腔麻疹粘膜斑等我谈特征。 18.麻疹粘膜斑(Koplik斑):为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的、直径约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麻疹早期的 特征性体征。 19.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弓II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2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 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 21.败血症:是指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2.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23.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 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2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葡菌、变形杆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的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 25.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26.闭锁肺:是指哮喘严重时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而消失,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27.哮喘危重状态:是指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表现为哮喘急性发 作,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和烦躁不安等,甚至出现端坐呼吸、意识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的征象。 28.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性中、 细湿罗音。 29.肺大疱:是由于细支气管形成活瓣性阻塞,气体进的多、出的少或只进不出,肺泡扩大、破裂而形成肺大疱。 30.房间隔缺损(ASD)是由于原始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所致。 31.室间隔缺损(VSD)是由于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32.艾森门格综合征:是指室间隔缺损逐渐发展,当右心室收缩压超过左心室收缩压时,出现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出 现发绯 33.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持续开发,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 34.法洛四联症(TOF)即由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4种畸形组成,是婴儿期后最常 见的青紫型先心病。 35.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邻近的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其他 系统损害的疾病。 36.急性肾炎(AGN):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高频考点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高频考点 生理学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数日内,因为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出生后10左右恢复出生时体重 儿童计划免疫: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来自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换乳期:随着婴儿生长发育的逐渐成熟,纯乳类喂养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要向固体食物转换,以保障婴儿的健康,此期为婴儿的食物过渡期。 夜惊:指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惊惧和惊扰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的兴奋现象 营养不良:指因缺乏能量和蛋白质而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不足所致 V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不足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光照治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主要作用是将间接胆红素转变为直接胆红素,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 适中温度:能维持正常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温度环境,在此温度下,人体耗氧量最小,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最少 新生儿窒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于出生后1分钟因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是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的。变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由于血中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巩膜和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新生儿期由于寒冷和(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低体温、皮肤硬肿、发凉和多器官功能受损,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皮下水肿 哮踹持续状态:若哮踹急剧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不能在24小时内缓解者 小儿腹泻: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骨髓外造血:在婴幼儿期,放发生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从胎儿时的造血状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生理性贫血: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逐渐降低,至2-3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的12次方/L,血红蛋白降至11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水平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 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以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长有湿疹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腹泻,但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以外外没有其他症状,运良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有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7%~ 8%左右,而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成熟儿的2~ 3倍,在死胎中的发生率为活产儿的10倍。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1.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 2.生理性体重下降:指胎儿圣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 时性体重下降称为 3.三凹征:指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出现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在吸气时间内凹陷 4.脱水:是指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由于水的摄人量不足和<或>损失量过多 所致,除失水外,还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5.口服补钠盐〔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其理论 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离子葡萄糖偶联转运机制,即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和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和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转运,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 6.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的婴儿 7.早产儿:指胎龄≥28周<37周的新生儿 8.围生儿:包括围生期的胎儿及出生后7天的婴儿 9.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10.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至90百分位之间的 11.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12.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 婴儿 13.原始反射:是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多种暂时性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 拥抱反射等,一般生后数月消失 14.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15.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 5-7mg/dl,即可出线肉眼可见的黄疸 16.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 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17.胎粪吸入征〔M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 性阻塞及化学性质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18.人工喂养: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粉或 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鸟乳等喂养婴儿,称为 19.腓反射: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即为阳性 20.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 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 21.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 22.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超过体循环 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为 23.佛斯特征:又称面神经症,是以手指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眼睑 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 24.陶瑟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min内该手出现痉 挛症状属陶瑟征阳性 25.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系因寒冷或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26.染色体病:是由于先天性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或>数目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常造成机体多 发畸形,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多系统的功能障碍,故又称为染色体畸变综合征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是医学中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与疾病的科学分支。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的发展也日益完善,涵盖了许多与儿童相关的专业领域。本 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儿科学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儿童健康 相关的术语。 一、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在出生后无法适应自主呼吸而引起呼吸道梗阻的病症。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可能包括胎儿窒息、胎儿窒息等。一旦发 生新生儿窒息,应立即进行急救措施,如人工通气和胰岛素注射。 二、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poliomyelitis)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主要致使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肢体肌肉无力、麻木、甚至瘫痪。目前已有灭活疫苗的接种来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发生。 三、儿童哮喘 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和可逆性气 流受限。儿童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喘息、胸闷和咳嗽。治 疗儿童哮喘的常用方法包括平喘药物、吸入式治疗和环境管理。 四、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儿童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这种心脏异常可能会影响心脏的血液流动和心脏功能。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药物管理。 五、儿童肺炎 儿童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其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呼吸急促和胸痛。治疗儿童肺炎的常用方法包括抗生素、充分休息和补充液体。 六、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水和腹部不适。腹泻的原因可能是感染性病毒或细菌,也可能是饮食不当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包括补充液体、改变饮食和使用抗菌药物(视情况而定)。 七、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症状。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处理不完全所致。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黄疸在数周内会自行消退。然而,对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可能需要光疗和其他治疗。 八、小儿早产 小儿早产是指孕期不足37周的儿童出生。早产儿可能面临许多健康问题,如呼吸困难、感染、低体重和心脏问题。早产儿通常需要特别的医疗护理和监护。

小儿腹泻病复习资料

小儿腹泻病(掌握)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腹泻为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熟悉): 1.内在因素:包括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较差;体液分布特点(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细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感染;上呼吸感染等肠道外感染;消化道感染时,肠内细菌或毒素容易进入血液,易发生全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3非感染因素:主要指喂养不当,过多过早的喂哺大量淀粉类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易造成腹泻 (二)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关系: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大便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3)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脱水:轻、中、重度脱水。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居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轻度HCO3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③低钾血症:血钾低于3.5mmol/L。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患儿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常见几种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如下: (1)病毒性肠炎:“秋季腹泻”。起病急,常伴有上感症状,先吐后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2)三种类型大肠杆菌肠炎:夏季5~8月多见。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伴粘液,有腥臭味,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2)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粘冻样含脓血,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大便镜检与菌痢不易区别。 3)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性。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3)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夏季多发,<2岁小儿多见。大便次数多,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大便检查有红白细胞,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病程迁延,带菌率高。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继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之后。起病急,发热、频泻、

儿科考试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的腹泻。 Roger病即小型室缺:缺损直径<5mm或缺损面积<0.5cm²/m²体表面积。缺损小,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可无症状。 复杂性热性惊厥:一次发作持续10分钟以上,24小时内反复发作多次,局灶性或全面性发作,惊厥持续状态较常见的热性惊厥。 适中温度:又名中性温度,是指在这一环境温度下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而又能保持正常体温的最适环境温度。 惊厥持续状态:凡一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或反复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超过30分钟者称惊厥持续状态,常导致惊厥性脑损伤。 生理性贫血:出生时婴儿随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原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降至3×10¹²/L,血红蛋白降至100g/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麻疹黏膜斑(K oplik癍):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颊黏膜上,为直径0.5-1.0mm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及唇部黏膜,部分可融合。于出诊后1-2天消失。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经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照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8.5umol/L(0.5mg/dl);③黄疸持续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褪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l)。凡符合以上特点之一者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PPD试验:即结核菌素试验,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4~8周后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结核属迟发型变态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9mm为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 艾森门格综合症: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离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称~。 骨髓外造血: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中性粒细胞。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儿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为15﹪~2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称~ 低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130m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肠道胆红素通过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素原后随粪便排出,部分排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可被肠道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解,或在碱性环境中直接与葡萄糖醛酸分离成为非结合胆红素,后者可通过肠壁经门静脉重吸收到肝脏再行处理,即~ 围生期: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胎儿与新生儿。 骨龄:通过X线检查不同年龄小儿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差异性发绀:动脉导管未闭型先心病,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逆向分流入降主动脉,患儿出现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亦称血管炎综合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