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论文:蒙医食疗常见药膳药与膳的特点

中医食疗学论文:蒙医食疗常见药膳药与膳的特点

引言

蒙医食疗药膳是在蒙古民族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特色医疗,是由药物与饮食等相结合精制而成,具有防病、治病的一种独特的膳食疗法。

也就是说,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蒙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下面就蒙医特色食疗药膳的研究加以简述。

1 蒙医食疗药膳的起源

蒙医食疗药膳是由于蒙古民族常居于寒冷,潮湿之地,因而由寒湿引起的疾病多见,这使他们不断探索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如应用酸马奶疗法[1]来滋补、强身,治疗各种疾病。对治病防病已有很早的认识。这正与蒙医理论中的“扶正祛邪”的原理相吻合。早在两千多年前,匈奴时期以游牧为营生,饮食习惯便以奶类,肉食类为主,在饮食疗法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尚未形成系统医学,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零散的医学知识,如对疾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预防和医治方法等。

早在公元前几世纪,蒙古游牧民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

最早便是酸马奶疗法,《汉书》里所说的“湩酪”包括酸马奶。后来的《蒙古秘史》等文中亦有对搅马奶、“饮额酥克”等详细记载。综上,根据史料所记载,蒙医最早应用饮食疗法的历史远在元代以前。

2 蒙医食疗药膳的特点

2.1 注重食用禁忌

蒙医古籍中记载着非常丰富的养生避忌,其中有养生食忌、乳母食忌、妊娠食忌、饮酒忌、四时宜忌、服药食忌[2]等。

历代医籍《饮膳正要》中记载“早皆忌空腹,……夜不可多食”、“食骡肉另子难产”、“服药不可多食生芫荽及蒜,杂生菜、诸滑物、

肥猪肉、犬肉、油腻物……”等。

2.2 注重食疗,讲究烹饪技术

蒙医食疗在元代时期既已阐述详细,并颇有见解。元代营养学专着《饮膳正要》中,以羊肉、牛骨髓、乳酪等饮食作为的方剂较多,所载方剂达数百首。如“ 羊骨粥,治虚劳,腰膝无力。羊骨一副,全者捶碎,陈皮二钱,去白,良姜二钱,草果二个,生姜一两,盐少许,右水三斗,慢火熬成汁,滤出澄清,如常作粥,或作羹汤亦可”[2].古代蒙医食疗药膳当中运用羊肉为主要的方子颇广,从原料,制作,用法,疗效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后世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蒙古民族对饮食药膳的烹调技术亦颇有讲究。尤其注重烹调方法。烹调方法种类繁多,如“攒、炙、熬、炒、烧、炖、蒸、滑、煎”[3]等。一般选用蒙古民族地域性的饮食有蒙药、粮食、蔬菜、各种肉类、水果、奶油乳酪类、料物、茶叶、香料、酒等物制成。此外加入酱、醋、沙塘、盐、油等做配料。

2.3 注重药膳的应用原则

辩证施治是蒙医饮食疗法中的重要原则。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结合病人的精神、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缓急等各种因素做出全面判断其疾病的类型和证型,结合季节及环境因素,根据因人、因时、因地等原则等给予相应的膳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常见的蒙医食疗药膳

酸马奶疗法从十三世纪以来名扬四海,它在蒙医食疗药膳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随着饮用酸马奶的范围的扩大,用酸马奶来治病的经验也逐步丰富起来,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4].例如《饮膳正要》把马乳的作用阐述为“性冷、味甘、止渴、治热”.酸马奶由马奶发酵制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结肠炎、肠结核、糖尿病等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着。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5].

4 展望

蒙医食疗药膳是蒙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代古籍中,载有大量的饮食疗法及药膳的内容,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深入研究,开发蒙医特色食疗药膳并使其更科学化。倡导蒙医特色食疗药膳文化发扬传统优势,具有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郝海霞 ,李永乐 .试论蒙医饮食疗法 [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12)36-38.

[2] 斯琴托雅 , 其其格 . 蒙医饮食疗法的营养科学观 [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04)81-82.

[3] 杨森,高如宏,徐静,何婷 . 饮膳正要中养生保健价值 [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12:75.

[4] 哈斯苏荣 ,阿木古楞 ,芒来 .酸马奶及其医学价值 [J].中国中药杂志 ,2003(01)15-18.

[5] 白桂英 . 蒙医策格(酸马奶)疗法之浅谈 [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12)38-39.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中医药食疗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中国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利用中医学的某些药方,人们发展了食疗文化。食疗文化的治病原理,更有赖于中医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所谓的“有意无意之间”,其实有着“食疗家”——即“医学家”们的有意识引领。这种引导作用,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广阔而深厚的内涵。而食疗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即融合于饮食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之中,又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分离和结晶出来,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人们平常的食疗保健中,可以有药膳、药粥、药酒,甚至于药茶,每样东西都融合了某些中医学的医药原理。 首先我们说一下药茶方面。我们平时说的美肤茶就是用沸水冲泡浓绿茶,然后将软骨素调和茶水中,经常引用可以美艳肌肤,使皮肤富有弹性。而珍珠茶就是用珍珠研磨成细粉,用沸水冲泡茶叶,以茶汁送服珍珠粉,这样可以润肌泽肤,达到美容的效果。 而时下有些女性皮肤暗黄粗糙,易生暗疮、眼袋、黑眼圈,还有色素沉着现象,归根究底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体内新陈代谢发生障碍。此时,人们就想出了多种多样的美容汤来解决女性们的各种皮肤问题。譬如,奶油桂鱼糖,

经常食用不但可使肌肤白净透红,还可防止皮肤色素沉着,消除雀斑,淡化黄褐斑;冬瓜薏米瘦肉汤,有祛湿除斑、养血益颜、清热解毒的功效,也可以治愈因脾虚湿盛或血虚血热而引致的面生蝴蝶斑和黄褐斑;绿豆老鸭汤,能清热解毒,消除因湿热内蕴而生成的面部暗疮;苹果生鱼汤,可以治脾虚血气不足,防止眼袋生成,消除黑眼圈。诸如此类的美容汤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样就能看出中医美容越来越普遍了。 而除了美容之外,女性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减肥了,所以减肥粥也应运而生了。就好象美颜瘦身粥,它是用黄豆和芝麻做成的,黄豆的脂肪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而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滋润皮肤、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降血脂、血糖、延年益寿等功效作用;生姜粥,中医常把食物分成阴阳两性,生姜是属于阳性食物,体重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吃食物是阴性还是阳性,吸收阳性食物能增加基础新陈代谢率,因为人们在休息的时候便能排除额外的能量,所以减肥者要是能适当地进食阳性食物就能事半功倍;大蒜粥,大蒜与生姜一样同属阳性食 物故能治肥胖,再加上大蒜有消炎、止泻、利尿、降压等作用,并且有十分强的杀菌能力,所以大蒜粥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达到瘦身效果。总之,这些减肥粥都可以减肥,又可以强身健体、养颜美容,也可以同时治疗体内的疾病,而且它们都含有珍贵的药效成分,同时能被身体百分百地吸收,这也成为药粥的特征之一。 从上述关于中医美容的各种药茶、药膳、药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我们平常的食疗保健中,某些中医的医药原理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食疗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浑然天成,效法自然,于日常人生必需的饮食之中,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强身益寿,治疗疾病,使人置身于美食文化的高度享受之中。 总而言之,食疗与药疗,食物与药物,其治病原理相同,理论贯通。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更好理解各种食疗法,也可以更科学地应用食疗方法达到更佳疗效,也能使人们在享受饮食文化的同时得到治疗的益处。

中药药膳论文

浅谈中药药膳 前言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药膳是根据防病治病、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需要而设。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药膳学是在中医传统食疗的,是根据中医理论与饮食保健实践经验,用药物和食品配伍,通过烹饪加工而成。它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且有增进食欲,保健强身,防疾除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药膳属于食疗、食治、食补的范畴,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由中医学和饮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中药药膳学”。 一、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不能够乱吃,它有五条应用原则:1、平衡阴阳;2、调理脏腑;3、扶正祛邪; 4、三时制宜; 5、勿犯禁忌。 (一)平衡阴阳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证(即为热证)一般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阴证(即为寒证)一般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同为感冒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要用截然不同的中药,这比西药要精细得多。 (二)调理脏腑 药膳中含有中药的成分,中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用的物

中医食疗食疗学

学号:201136608057 姓名:崔子威 1、食疗学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理解辨证论治/辩证施食? 答:特点:1>防治并重,以防为主2>注重整体,立足五脏 3>辨证施食(同病异食,异病同食)4>宏观摄食、三因制宜(人、时、地) 5>后天食疗,脾胃为本6>食物自适,味美效佳 7>全面搭配,平衡膳食。 理解辨证论治、辨证施食: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医食疗的精髓之一,具体体现为辨证施食。辨证施食是由辨证与施食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所组成。辨证是决定食疗的前提和依据,施食是食疗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食又有同病异食和异病同食区分。同病异食:是指表现的证候不同,可采取不同的食物疗法。如:感冒常见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疗法,如生姜、大葱、蒜等。外感风热则用辛凉解表,如杨桃、茶叶、豆豉等。 异病同食:是指表现的证候相同,可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如心悸、不寐等是不同的病,但均表现为心脾两虚证,就可以食用健脾养心的疗法,如百合、莲子、大枣等。 2、结合中医知识,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食疗里怎样应用? 答: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胃主收纳,脾主运化,二者互为表里,共同协作,完成食物的受纳、腐熟、消磨和对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输布,进而滋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皮肤毛发,所以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 应用:不论是以食健身,还是以食治病,都要注意补益脾胃以生气血,顾护脾胃而不伤中州。健脾开胃食物有粳米、小米、大豆、萝卜、薏苡仁、牛肉等。 3、食疗与药膳的理解,举实例说明。 答:食疗:以食为疗,利用食物的方式调节膳食中的营养物质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如羊头羹、狗肉汤、小鸡野菇汤等。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如人参炖鸡、小米枸杞粥、山楂薏苡仁粥等。 4、翻译中医食疗学、食疗、药膳、整体观念、药食同源。 答:中医食疗学:Chinese medicine diet to learn 食疗:diet therapy 药膳:medicated food 整体观念:The overall concept 药食同源:Medicine food homology

我国传统食疗养生理念探讨-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我国传统食疗养生理念探讨-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食疗养生论文第八篇:我国传统食疗养生理念探讨 摘要:阐述了中国传统的食疗养生思想观念, 强调辩证施食, 饮食有节, 食物的数量和种类搭配合理, 不能偏嗜, 通过食疗养生达到健康长寿。饮食必须有利于养生, 以食治疾, 具体表现在食物的搭配上, 根据人体和客观现实的需要, 按照食物的性味、归经作用合理选择搭配食物原料。合理的食物结构是人体获得相关的营养成分, 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食疗; 养生观念; 均衡营养; O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ood Therapy and Regimen

HUA Ding-cun Logistics Service Center,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ide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rapeutic regimen which emphasizes that a healthy diet should be had dialectically with fixed amount of food and proper collo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people should not only have meals casually with their own preference, but also choose right food materials with high quality in their daily diet. Consequently, it will help us lead a healthy and long life with the role of diet regimen. Right food collocation is recommended, because it is conducive to health, and helps us to keep away from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body, we should choose food with its nature and flavor as well as its channel tropism functions. Therefore, a reasonable diet structure is the basic way to get nutrition for the body to keep healthy and maintain the life.. 中国传统的食疗观念是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人们的饮食倾向有利于养生, 以食治疾, 符合天

中医食疗学论文:蒙医食疗常见药膳药与膳的特点

中医食疗学论文:蒙医食疗常见药膳药与膳的特点 引言 蒙医食疗药膳是在蒙古民族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特色医疗,是由药物与饮食等相结合精制而成,具有防病、治病的一种独特的膳食疗法。 也就是说,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蒙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下面就蒙医特色食疗药膳的研究加以简述。 1 蒙医食疗药膳的起源 蒙医食疗药膳是由于蒙古民族常居于寒冷,潮湿之地,因而由寒湿引起的疾病多见,这使他们不断探索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如应用酸马奶疗法[1]来滋补、强身,治疗各种疾病。对治病防病已有很早的认识。这正与蒙医理论中的“扶正祛邪”的原理相吻合。早在两千多年前,匈奴时期以游牧为营生,饮食习惯便以奶类,肉食类为主,在饮食疗法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尚未形成系统医学,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零散的医学知识,如对疾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预防和医治方法等。 早在公元前几世纪,蒙古游牧民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 最早便是酸马奶疗法,《汉书》里所说的“湩酪”包括酸马奶。后来的《蒙古秘史》等文中亦有对搅马奶、“饮额酥克”等详细记载。综上,根据史料所记载,蒙医最早应用饮食疗法的历史远在元代以前。 2 蒙医食疗药膳的特点 2.1 注重食用禁忌 蒙医古籍中记载着非常丰富的养生避忌,其中有养生食忌、乳母食忌、妊娠食忌、饮酒忌、四时宜忌、服药食忌[2]等。 历代医籍《饮膳正要》中记载“早皆忌空腹,……夜不可多食”、“食骡肉另子难产”、“服药不可多食生芫荽及蒜,杂生菜、诸滑物、

肥猪肉、犬肉、油腻物……”等。 2.2 注重食疗,讲究烹饪技术 蒙医食疗在元代时期既已阐述详细,并颇有见解。元代营养学专着《饮膳正要》中,以羊肉、牛骨髓、乳酪等饮食作为的方剂较多,所载方剂达数百首。如“ 羊骨粥,治虚劳,腰膝无力。羊骨一副,全者捶碎,陈皮二钱,去白,良姜二钱,草果二个,生姜一两,盐少许,右水三斗,慢火熬成汁,滤出澄清,如常作粥,或作羹汤亦可”[2].古代蒙医食疗药膳当中运用羊肉为主要的方子颇广,从原料,制作,用法,疗效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后世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蒙古民族对饮食药膳的烹调技术亦颇有讲究。尤其注重烹调方法。烹调方法种类繁多,如“攒、炙、熬、炒、烧、炖、蒸、滑、煎”[3]等。一般选用蒙古民族地域性的饮食有蒙药、粮食、蔬菜、各种肉类、水果、奶油乳酪类、料物、茶叶、香料、酒等物制成。此外加入酱、醋、沙塘、盐、油等做配料。 2.3 注重药膳的应用原则 辩证施治是蒙医饮食疗法中的重要原则。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结合病人的精神、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缓急等各种因素做出全面判断其疾病的类型和证型,结合季节及环境因素,根据因人、因时、因地等原则等给予相应的膳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常见的蒙医食疗药膳 酸马奶疗法从十三世纪以来名扬四海,它在蒙医食疗药膳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随着饮用酸马奶的范围的扩大,用酸马奶来治病的经验也逐步丰富起来,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4].例如《饮膳正要》把马乳的作用阐述为“性冷、味甘、止渴、治热”.酸马奶由马奶发酵制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结肠炎、肠结核、糖尿病等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着。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5]. 4 展望

食疗与药膳论文

浅谈食疗与药膳 中华民族是“重食”的民族,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与智力、健康、寿命直接相关,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吃,足见烹饪文化的地位。中餐饮食不但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以“五谷”养“五脏”,还“重味”、“重理”,在讲究“色、香、味、型”的同时,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中西烹饪文化的最大不同点是:西菜注重营养,中菜注重味道;外国人把烹饪当做科学,中国人把烹饪当做艺术。但我们绝对不是完全不重视饮食保健的,许多事实证明,自有烹饪史以来,我们一直是把饮食与养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饮食健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多种食物的营养互补。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全都囊括其中,如欲获得各种营养素,就必须将各种不同结构、不同性味、不同品种、不同性状的食物搭配混食,才能收到营养互补、营养“相生”作用。就这样,融合与饮食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之中,又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分离和结晶出来一种新文化——食疗文化。 所谓食疗,就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来维护人的身体健朗,辅助药物防病治病。食疗基本上老少皆宜,但严格来讲,根据食物的性味不同也应该引人而异。即使是“药食同源”的食物,最好也要区分自己的体质,认识食物的性味,有的放矢。如食物有“四气”,“五味”。“四气”是指寒、凉、温、热,使用时就应根据身体状况不同分别选用,不能反之应用,否则就等于“火上浇油”或是“徐上加霜”。“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而肝、心、脾、肺、肾又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们对食物也应有所偏好。春夏天应多吃一些寒凉性的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解毒,如绿豆、苦瓜、冬瓜、西瓜、哈密瓜、柳橙、橘子、蜂蜜、小麦、豆芽、竹笋等;秋冬则应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黄豆、糯米、扁豆、胡桃、羊乳、葱、姜、蒜、胡椒等。 食物除了能起到一定的药物作用外,还可以与药物搭配着烹饪使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药膳”。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中医基础理论与食疗 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结合现代营养学以研究食物对 疾病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 中医食疗学认为, 食物与药物同样具备" 寒" 、" 热" 、" 温" 、" 凉" 四性.只是食物的区分更笼统些, 一般就分" 寒凉"" 温热" 以与" 平" .这一" 平" 性的特性, 既说明了这类食物不具备" 寒凉" 和" 温热" 的特质, 长期食用不会产生" 寒象"和" 热象"是这类 食物可长期服用的原因. 中医学就是根据服食后对机体的反映来确 定其性质, 也说明中医食疗学中的平衡饮食中这类食物应占多大比例, 如谷类食物属平性, 因此, 谷类食物在我国饮食中占重要比例, 现代营养学认为, 谷类主要含碳水化合物, 而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 摄入的55%—65%.一是补益脏腑.中医主张对体质虚弱和慢性虚弱的 患者, 可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滋补, 如鸡汤治虚劳, 羊肉汤治产后血 虚等.二是泻实祛邪.对某些邪实作祟的病证, 可选用相应的食物来 泻实祛邪,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食滞患者, 可选用山楂以消食积; 脾虚水肿患者, 可食用薏苡仁粥以利水消肿.三是调理阴阳.一些食 物的性味也有偏阴偏阳之不同, 中医食疗法正是利用食物性味之所偏,来达到调理阴阳, 维持阴阳平衡的目的.如牛肉、羊肉、狗肉甘温能扶助阳气, 可用于阳气虚弱, 畏寒肢冷的患者; 海参、甲鱼咸寒可养护阴精, 每用于阴精不足, 形体消瘦的病人.只要选用得当, 就能充分发挥中医饮食疗法的优势,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中医食疗学中认为属寒凉性质的食物主要是指蔬菜类与一部分海产品, 如白菜、菠菜、览菜、菱白、萝卜、番茄等.水产品中田螺、蚌肉、蛤蚜、规肉、文蛤、蟹、海带、海藻等.现代营养学认为上述蔬菜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相对高, 纤维素对肠道有刺激作用可促进排便.中医认为凡可导致泄泻的食物属寒性而上述提与水产品中属寒凉‘生质’大多属介壳类与肢节类食物.现代营养学认为, 这类食物中含甲壳素食用往往导致泄泻和胃肠痉挛.中医将遇寒而致冷痛泄泻属寒凉性质.可见, 凡食物中各类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中医食疗中属寒凉性质, 其具有通便、清热、生津止渴作用, 以解除中医辩证中发热、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中医食疗学中认为温热性质的食物主要有鹿肉熊掌、狗肉、羊肉、生姜、大蒜、韭菜、花椒等.从现代营养学来探讨这类食物的特点产热量高, 如每克羊肉能供热量千焦, 或含有辛辣素和挥发油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速.这类物质食入人体后, 可产生足够的热能, 促进胃肠蠕动, 加速血液循环、兴奋组织.中医辩证中肢冷、冷痛等症寒象症状可得以改善二其各脏腑的功能低下的症状如畏寒、脉缓面色不华也可随之而减.当然各类属寒冷或温热’生质的食物, 除了与其各类纤维素含量有关外, 一定还与其它各类非营养素中的化学成份有关, 具体与哪类化学成份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其次, 营养学中矿物质与中医食疗中的性质也有关系.一般而言,单纯服用钙片可表现中医辩证中的热象, 如大便干结, 因此钙片的性质应是偏温, 而服用含镁之剂可导致泄泻.中医辩证属寒象, 镁的性质应属寒, 但在食物中为什么有些食物

中医食疗学

中医食疗学 一、中医食疗的内容与特点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究其关系,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

论药膳食疗不同制剂功效与特点.docx

论药膳食疗不同制剂功效与特点 药膳食疗剂型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药食的性质以及给药方法将原料药食进行加工制成。正确地使用药膳食疗剂型,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乃至增强治疗效果,所以针对药膳食疗剂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药膳食疗剂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推陈出新,种类繁多,我们以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为依据对《中华医典》中养生部为主的千余本书籍进行筛选整理,符合标准的剂型有汤、粥、膏、丹、丸、散、酒、汁、腐、饼、霜、缠、生吃等。 1 汤、粥、膏、丹、丸、散剂 汤剂是将药物、饮片混合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而成的液体剂型。如《食宪鸿秘》载杏仁汤:杏仁煮,去皮、尖。换水浸一宿。如磨豆粉法,澄去水,加姜汁少许,白糖点注,或加酥蜜(北方土燥故也)。作为中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以其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制作简单,疗效确切,以及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服用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等优点,充分体现着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但汤剂有煎煮麻烦、口感不佳、一次服用药量大等缺点。 针对汤剂的这些缺点,中医通过改善制备工艺,添加不同的赋形剂、附加剂、粘合剂出现了诸如粥、膏、丹、丸、散等剂型。粥剂是将具有一定功效的药食与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稠糊食物。如《养生类要》的薏苡仁粥,用薏苡仁四两,粳米三合,照常煮粥不拘时用,治老人脾胃虚弱。粥剂的特点是服用耐受性好,易于患者坚持服用,并能较好地发挥药效。 膏剂种类较多,在药膳食疗中多使用煎膏。煎膏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病人,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丹剂并非一种固定的剂型,内服丹剂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着而名之曰丹。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的原型

中医药膳与食疗

中医药膳与食疗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也越来越好。所以人们都很注意保养与养生。中医药膳食疗是目前很多人都非常看重的问题,而且也非常注重食品的搭配和治疗疾病的效果,更是养生与保养者最好的食疗方法。中医药膳食疗主要是帮助人们合理膳食用药膳的方法调理身体。 中医药膳食疗分好多种,全身上下都是可以进行食疗的,而且有补气补血的,有滋养肌肤、补肾祛寒的等都是可以用食疗的方法来进行改善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可以吃到美食,又有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膳与食疗》是专业基础课,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中医药膳食疗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亚健康的综合干预、调控提供最具特色的方法和手段。

中篇分两章,药膳原料,主要介绍常用于药膳的食物128种,药物108种,在分类上按照药物、食物的功用分为19类,即解表散邪类、清热解毒类、温里散寒类、祛风除湿类、开胃消食类、利水消肿类、祛痰止咳类、理气止痛类、活血化瘀止血类、平肝熄风类、安神益智类、润肠通便类、益气健脾类、补血养营类、滋阴生津类、补阳强壮类、美容养颜类、明目聪耳类、调料类。 每类药物、食物又分异名、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与用量、药膳方选、成分宜忌等。常用中医药膳配方,主要介绍生活和临床中常用的药膳方270种。分为15大类,即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温里祛寒类、祛风湿类、利水祛湿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消食解酒类、理气类、理血类、安神类、平肝潜阳类、固涩类、补益类、养生保健类。每类又分项阐述有关药膳方的来源、组成、制法与用法、功效与应用、方解和使用注意等。 中药药膳与食疗是目前选择治疗疾病最保守的治疗方法之一,当然一般都是贵在坚持才能有更好的作用。所以大家在进食之前也是需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合理膳食每餐吃七分饱对身体非常有好处。

辛宝《中医食疗学》学习笔记1-3 中医食疗的特点

辛宝知到智慧树《中医食疗学》学习笔记1-3 中医食疗的特点 中医食疗的特点有七个方面: 一、整体性。 1、强调食物的整体性。 中医食疗不关注食物里的营养素及相关成分,不注重成分分析对比。它认为食物是一个整体,食疗学是从食物的整体作用角度出发,重人体作用的体现,调节饮食的整体均衡,以促进机体健康的一个实现。 2、强调人是一个整体。 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功能上。中医必须考量人各个脏腑的整体协调,而非单纯的关注某个脏气的功能。 3、强调人和外部环境的整体性。 比如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不同季节气候等条件下,人的饮食和食疗也需要作出调整,正如古语所说:“不时,不食。”不是这个季节的食物不吃。而且民间所谓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也是这种说法的体现。 从饮食上来说,中医食疗学也强调人和社会是一个整体。比如强调饮食结构——饮食的搭配;饮食行为——饮食的过程;饮食消费——饮食的选择;这些与健康和食疗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辨证性 中医食疗根据不同病情,证候,体质等情况加以辨证分析,有区别的帮助我们选择食物。 辨证论治(包括施治,施药,施食)是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特征。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动态变化的一个过程。一种疾病可以随病因,体质,年龄,气候,地域或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的证。 所谓辨证施食,即指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配食物。 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食物的选配应在辨证施食的原则下进行。比如,虚证宜用补益之品;实证宜用祛邪之品;表证宜用发散之品;里实证宜用通泄之品;里寒证宜用温里之品;里热证宜用清泄之品。 针对一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的多种不同的证,在食物中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有所差别。 比如胃痛的辩证施膳,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药膳方: 脾胃气滞,脘腹疼痛→行气和中→橘皮粥,香砂糖; 脾胃气虚,脘腹疼痛→补气健脾→黄芪大枣粥; 脾胃虚寒,脘腹疼痛→温补脾胃→鱼羹,姜汁黄鳝饭; 胃阴不足,脘腹疼痛→益胃生津→沙参粥,玉参焖鸡。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及解决办法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及解决办法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门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食疗、食品科学与工程(保 健品方向)等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院校其它专业或一些非中医院校的考查课或选修课。有的院校两门都开设,有的院校选择其中一门开设。 我们在多次参编《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及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多交叉、重复现象,如选择两门课程都上,课程内容重复,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浪费,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另外,很多时候都在讲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只选其一开设,也会导致一些药膳食疗内容的缺失。在此,我们对《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解决办法与同仁进行探讨。 1《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具体表现 1.1具有相近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 在概念及内容上,《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膳食在人体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规律,都是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食品,既能果腹及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 在《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中都提到“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 膳则必定是食疗”。在《中医食疗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属于古代食养 食疗的全部内容”。而在《中医药膳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古代 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有“药食同源”之说,食物和药物都来源于大自然,都能治疗疾病。许多食物被医家当作中药来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椹、梨子、生姜、葱白、桂圆等。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苡仁、金银花、西洋参等。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在概念及内容上相互重叠、相互交叉,不能绝对划分。《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具有类似的发展简史。 1.2具有相同的应用原则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它们的理论体系完全根植于中医学理论,即整体观、调理脏腑、扶正祛邪、辨证施食(膳)、辨病施食(膳)、

《食医心鉴》食疗方的特点分析-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食医心鉴》食疗方的特点分析-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食疗,自古以来就为中医所重视。《黄帝内经》中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明确了饮食调理的辅助意义。唐代名医孙思邈则提倡先食后药,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设食治专卷,标志着食疗专门研究的开始。唐代医家昝殷所着的《食医心鉴》(又称《食医心镜》),是记述食疗方的专着,也是中医食疗的重要着作。该书约撰于唐大中年间,宋代后失传,今本系日本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者[1].该书是昝殷行医多年心得的汇聚,对食疗方剂的研究、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就《食医心鉴》食疗方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1 疗疾广泛

全书共载食疗方211 首,以病症为纲分为中风、诸气、心腹冷痛、脚气、脾胃气弱、噎病、消渴、水肿、淋病、小便数、五痢、痔病、妊娠产后、小儿诸病等14 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及老年病症,其中妇人妊娠、产后诸病的食疗方最多共有33 首。每类病证开篇介绍病因、病机、证型、症状,然后列出食疗方、适应证及制作方法,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孙思邈食疗思想的继承: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可。对妇人妊娠、产后,昝殷尤其重视饮食调养:饮食失节,冷热乖衷,血气虚损,因此成疾,药饵不知,更增诸疾。且以饮食调理,庶为良工耳。饮食之重要可见一斑。 2 选材丰富 2. 1 食药并重 诸方选材广泛,种类繁多,以食物为主,包括谷薯类、蔬果类、豆类、禽畜鱼肉类、蛋奶类及调味品,也运用了许多药食同源者

和药材,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皆有(见表1).组方大多纯用食物,也有食药配伍方。有的食疗方以食物为主,辅以药材,如巨胜(黑胡麻)三升,炒,薏苡仁一升,生干地黄半升,切,以生圈袋盛,用酒二升浸,经三五宿,任性暖服之(巨胜酒方).有的则以药材为主,以食物为引或为载体,如以粟米三合煮粥,临熟下淡竹沥三合,搅令匀(竹沥粥方).还有的用单用药材,如诃梨勒一两,去核,以水一升先煎三两,沸,然后下诃子,更煎三五沸,作茶色,入少盐,啜之(诃梨勒茶方).【1】 2. 2 重用动物 全书有92 首荤食方占43. 6%,选用了猪、羊、牛、驴、鹿、熊、虎、鱼、兔、鸡、鸭、雁等动物,涉及头、骨、肝、肚、肾、肠、心、肺、皮、尾、肉、蹄、髓、脂等多种器官,还包括动物的分泌物、

蒙古族特色饮食疗法探析-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蒙古族特色饮食疗法探析-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蒙古民族的发展也与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但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较晚。蒙古族祖先在与自然界和疾病做的实践中慢慢积累了较为原始的医疗保健知识。但是,由于缺少规范化和普遍流通的民族文字,以致当时的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未能得到很好的保留,只能是以上一代口述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也有一部分通过其他民族文字记载保留了下来。据史料记载2000千多年,《三国志魏志》中提到北方鲜俾人知以艾灸,烧不自熨这就是早期蒙医火灸疗法[1].蒙医饮食疗法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缓慢形成的,关于饮食疗法最早书籍是《饮膳正要》,这部书是14 世纪元朝太医、营养学家忽思慧所编着。书中把日常饮食分为谷物类、禽类、牲畜类、鱼类、蔬菜类、瓜果类、副食类等7 大种类,并且对食物的性质及功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仅附有170 余图,还把饮食营养学与药理学相结合起来,给后人研究和探讨蒙医饮食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蒙医饮食疗法的起源 蒙医饮食疗法的起源蒙古民族长期游牧狩猎的日常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人在患一些疾病时不自主的吃了一些事物后疾病有所好转,长此以往慢慢就对食疗有了基本的认识。蒙古族有一句民间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开水).这段谚语充分体现了蒙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意思是所有疾病都是过食某些事物或所食之物不消化而导致的,阐明了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蒙医食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了酸马奶养生、饮茶养生、乳食养生及肉食养生等具有鲜明蒙古族特色的蒙医饮食养生疗法。 2 蒙古族特色饮食疗法 2. 1 酸马奶疗法:蒙医饮食疗法中,酸马奶疗法是值得研究的,据《饮膳正要》记载马乳性冷,味甘,止渴,治热。蒙古人的祖先远古时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马奶的发酵技术。

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

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也乘机悄然进驻人体,基于药 物所存在的副作用,更多的人对于慢性疾病还是比较倾向于药膳治疗。药膳作为 中华饮食保健文化大花园里最为璀璨夺目的奇葩,从古时的王公贵族、名流隐士,到如今的海外游子,富商名人,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国家庭,都有常年服用传统药 膳来强身祛病的好习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饮食疗法,药膳是加入了中药的饮食,因为不是纯粹的中药,所以不用严格规定服用量。但药膳也不同于普通饮食,既然在“膳”字前加了一个“药”字,说明它除了具有普通饮食的营养功能外, 还 具有一定的药效,能够在滋补强身的同时调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关键词:中医药膳、饮食、养生、食谱治疗 一、中医药膳的的概念 中医药膳是中医应用中药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这个角度米看,中医药膳的概 念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这是中医药膳的本质属性,也是与现 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例如,昆布冬瓜汤按中医药理论认识和使用,性凉味甘, 无毒,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而不是 根据其营养成分而应用。很显然,对其认识和使用赋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以及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膳等基本理论 的特有内酒。简言之,中医药膳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的性能、保 健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膳食。 中医药膳的应用,尚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如结合保健养生需要和药膳原料 的性质,加工成膳食,以及依据药膳的配伍应用、类型、膳食量量、烹饪等理论 和实践,从而达到安全合理应用的目的。

中药药膳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中医药膳学理论是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总结,即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中医药膳学理论是用以 闸达中医药膳性药质和保健养生功效,以及对机体影响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 医药膳的实践。随着中医药膳药现代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成果也正在逐步验证、 补充和发展中医药膳的理论和实践,成为指导现代中医药膳的参考依据。 二、饮食治疗的特点 饮食治疗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首先饮食治疗所选用的药物 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例如芝麻、薏苡仁、核桃仁、花生、山药.西瓜翠衣等,大都是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取材方便,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食物,但是,经过合理 的搭配和加工,应用于临床,确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例如花生衣下奶、大枣通便、芝麻乌黑发、生姜驱寒温胃、大葱散寒解表治感冒等。因为日常生活中饮食的异 常丰富,其治疗疾病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几乎所有的慢性疾病均可使用饮食疗法用。由于饮食疗法主要针对的是慢性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大都使用丸剂、散剂、膏剂、代茶饮、粥剂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殊的剂型等。具有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形式多样,色泽鲜艳,进食可口,使用.方便,老少皆宜的特点。 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医学,尤其是 中汤药的使用,从单方到对方以至于复方大都起源于生活中的饮食,从《内经》 中的半夏黍米汤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都具有明显的饮食特色,《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大量地使用了当时饮食生活中常用的蔬菜和 食品来治疗各种疾病,其中包括葱梨、山药、生姜、大枣、薏苡仁等。 (一)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 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 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 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二)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营养食疗个性化系统设计与数据库构建-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营养食疗个性化系统设计与数据库构建-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1 个性化营养与中医的辨质施膳 众所周知,科学、营养、合理的膳食,以及合理比例营养素的摄入,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准则.然而,由于受到年龄、性别以及后天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体质的人群,每个人的能量消耗与营养需求也就有所不同[1 -2]. 体质是对个体身心特征的概括,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经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完成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体质实质上是通过组织器官表现出来的脏腑精气阴阳之偏颇和机能活动之

差异,是人体生理活动综合状况的反应.所以体质问题在药膳食疗的应用上极为重要,是施膳的核心,中医界现在也在积极倡导从辨证施膳到辨质施膳. 鉴于此,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需结合具体的体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高效作用[3 -4]. 2 营养食疗个性化系统设计的依据 从古代《内经》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按照五行的属性将人体的体质分成木、火、土、金、水 5 个类型,到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及叶天士、何裕民、匡调元和王琦,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悟,用不同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产生了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二十五分法,可谓各有千秋,各有特点.本文以王琦的9 分法为准则,对不同的体质进行分析、研究,组配不同的药膳食疗方[5 -6]. 3 数据库的设计

3. 1 基本原则 围绕历代文献记载食疗组方的特点,创建一个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数据库系统,其目的在于方便对历代不同食疗组方的收录、整理和研究,为后续的营养药膳研究提供源数据,为医患提供方便快捷的药膳实用查询系统,也为不同体质药膳组方的研究提供统计与分析结果[7 -8]. 针对所涉及的9 种体质,数据库系统在调试前期共收录药膳组方200 组左右,在后期的应用和调试中数据库系统会不断地增加相关的药膳组方,目标达到2000 组,最终数据库系统能基本上涵盖不同时期药膳食疗专着、经典医书和其他具有现代代表性的药膳组方. 数据库的基本技术路线和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 和图2 所示.

中医药膳与食疗的关系与发展 2021

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得改变,内分泌、心脑血管等与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得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饮食对促进健康长寿、防止疾病得发生、延缓疾病得进程、促进疾病得康复有着积极作用,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传统医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中医药膳与食疗是其重要得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已具有几千年得历史,为中国人民防治疾病和健康长寿作出了积极得贡献。但长期以来,对中医药膳与食疗还存在着概念不清,定义混淆得情况,对其发展也有不同得看法,现本文拟提出一些观点,与同仁商榷。 1 中医药膳与食疗得差异 --------------------------------------------------------------------------------------------------------------------- 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

----------------------------------------------------------------- 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得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得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1.1在概念上得差异 药膳(Health-Protection Food)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食材本身或者在食材中加入特定得中药材,使之具有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生理机能以及色、香、味、形特点,适用于特定人群得食品,包括菜肴、汤品、面食、米食、粥、茶、饮品、果脯等。 中国药膳含医、食为一体,是根据我国源远流长得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营养理论,用中药和食物相配伍,加入适当调料经炮制、烹调加工而成。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相得益彰,故药膳独擅养生防病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