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材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

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

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

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

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

第二章构造地貌

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

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

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

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

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

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2)地貌条件: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时间: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6.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巨大的岩土体、石块和碎屑层等,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地向坡下倾倒、崩落,在坡麓形成倒石堆或岩石屑的现象。

7.滑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8.蠕动:是指土体、岩层和他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9.简述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

(1)地貌条件: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崩塌只能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崩塌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强烈切割、地势高差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峻的高山峡谷区,特别是河流的上游、河流强烈侧蚀的凹岸,以及海蚀崖、湖蚀崖和水库的库岸等处。

(2)地质条件: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3)气候条件:崩塌是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因而,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

(4)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等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10.简述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斜坡的组成物质与地质结构:滑坡主要发生在由松散堆积层构成的较陡斜坡上。松散地层中的滑坡,多与粘土夹层有关;基岩滑坡较少见。基岩中的滑坡,多发生在页岩、泥质灰岩以及千枚岩、片岩等岩层分布区。斜坡内的各种地质软弱面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

(3)地下水的作用:地下水可使土(岩)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失去稳定,从而产生滑坡,地下水丰富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11.简述蠕动形成的原因

(1)冻融交替、温度变化、干湿变化

(2)一定量的黏土,数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

(3)一定的坡度,15°-30°左右的坡地最明显

第四章流水地貌

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2.洪积扇:沟谷水流在流出山口后,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并形成散流,加之蒸发和下渗,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大大减弱,致使大量物质发生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向山前倾斜的扇状堆积地形。

3.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在下切过程中所形成的坡折、河流的源头,受到流水的侵蚀不断向上游或河间地地带推进的侵蚀作用。

4.河床的均衡剖面:天然河流在水流与河床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发育一定的断面和一定的河床坡降,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这时的河床纵剖面呈现为一条圆滑均匀的凹形剖面,这条凹形剖面称为河床的均衡剖面。

5.截弯取直:由于弯曲河道侧蚀作用,使河道愈来愈弯曲流颈,在洪水作用下取直。

6.河漫滩:河谷内,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

7.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

8.河流袭夺:是分水岭迁移的结果,有时使得溯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段的水系象。

9.三角洲: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冲积平原叫三角洲

10.简述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因素

(1)气候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

(2)地形条件:坡度、坡长

(3)地表物质组成和植被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①斜坡的物质组成:松散物质、基岩

②斜坡的植被条件

11.简述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

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12.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1)要有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由风化、崩塌、滑坡等提供的,在高山地区还有冰川活动所提供的物质。

(2)要有充足的水源:主要由暴雨、洪水、冰雪大量融化及湖泊、水库溃决时产生。

(3)有利的地形条件:沟谷的上游为环形洼地,有利于固体物质和水的聚集,中游为沟坡陡峻、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快速下泻。

13.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及其变化对河流的影响

(1)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

(2)影响: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大,下切作用加强,产生溯源侵蚀。若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小,则堆积作用加强。

14.简述江心洲发育的过程

(1)雏形心滩:底部辐合型环流主支流汇合的的交流顶托窄河段上游的壅水作用,下游的扩散作用,一般在枯水面下。

(2)心滩阶段:此时底层流分支,河床横剖面不规则,水流被河床分成两股或多股主流,形成复式环流。雏形滩具有壅水作用,使河心水位高于两岸附近,在复式环流影响下得到加大,高出枯水期。

(3)江心洲阶段

洪水期心滩被淹没,表面可沉积大量泥沙,高出平水期。一般来说江心洲是洲头侵蚀,洲尾堆积,使之不断向下游运动,偌河床受侧蚀作用较大,则河床向一侧移动,可使江心洲与河岸合并形成辺滩或河漫滩。

15.简述阶地的成因

(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随之而异。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能影响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的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

(3)侵蚀基准面下降:海面下降或局部基面下降: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裂点处消失。

16.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

(1)地貌演化具有明显旋回性质的阶地:侵蚀阶地(主要由基岩组成)、堆积阶地(①上叠阶地;②内叠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主要由冲积物组成)

(2)地貌具有非旋回性阶地:构造阶地、河曲阶地、河流袭夺阶地、洪积扇阶地等

17.简述河谷不对称的原因

(1)地形总倾斜方向的影响(2)构造和岩性影响(3)构造运动影响(4)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5)小气候的影响

18.简述河口三角洲的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1)按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可分为:①鸟足状三角洲。如密西西比和三角洲。②扇形三角洲。③尖头状三角洲。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和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三角洲。④岛屿状三角洲。如恒河三角洲;按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对比关系,可分为:①高度建设性三角洲;②高度破坏性三角洲;按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可分为:①河流型,②波浪型,③潮汐型。

(2)丰富的泥沙来源;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19.试述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

又称地理循环学说,就是着重分析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地貌演化理论。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其假定地壳抬升后再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及大的气候变化,由流水逐渐夷平地表,先从以下蚀为主的 V 型河谷的河流幼年期开始,经过侧蚀为主的壮年期,最后进入侵蚀微弱、谷地间地面降低成缓坡的老年期,整个地表被磨蚀成几乎是起伏不大的平原,即准平原。然后地壳再上升进入第二个轮回,往复下去。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1.试述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喀斯特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过程。

(2)影响因素:①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②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以及可溶性岩石本身的岩溶化程度。③水的溶蚀力水的溶蚀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以及水中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含量。水的溶蚀力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④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2.简述对大河深切喀斯特地块的喀斯特水动态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位于地面至地下水高水位之间,大多情况下这里没有水流,只在降雨或融雪时期,水沿裂隙或落水洞从地表向下流动时,这里才有水流;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位于地下水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位于地下水低水位以下,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近于水平方向,在接近河谷底部处,水流流向河谷;(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该带的地下水位置较深,有承压性,地下水运动极为缓慢,以至停滞,因此在这一带中岩溶作用也非常微弱。以上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简述地上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1)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2)溶斗与落水洞:溶斗又称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几十米至数百米;

(3)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

(4)干谷、盲谷和地下河:干谷是岩溶区的干涸河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流沿落水洞流入地下,种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5)峰丛、峰林和孤峰:一般自山地的中部向山地的边缘依次出现峰丛与溶蚀洼地、峰林与溶蚀谷地、孤峰与溶蚀平原。

4.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1)早期当石灰岩上的非溶性盖层被剥除后,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原先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

(2)中期随着地下岩溶作用的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地表广泛发育溶蚀洼地、干谷、盲谷、溶斗等,地表非常干旱,地面呈蜂窝状。以后,许多地下河和溶洞顶部崩陷,地下水系又开始向地表水系转化,地面上出现许多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峰丛和峰林等地貌。这一时期是岩溶地貌发育最盛、地下水作用占优势的时期。

(3)晚期当地下河及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地、洼地不断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下的非溶性岩层广泛出露时,又广泛发育地表水系。整个地面发育成宽广的溶蚀平原,平原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及孤峰与残丘。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1.石窝(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其直径大多约20cm,深达10~15cm,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2.雅丹地貌(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风蚀雅丹(雅丹地貌)。

3.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受风蚀作用后而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岩石,称为风蚀蘑菇。

4.简述荒漠的类型

按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前二者属于剥蚀地貌,后二者属于堆积地貌。

5.简述黄土地貌的类型

(1)黄土沟谷地貌

①纹沟②细沟③切沟④冲沟

(2)黄土沟间地地貌

①黄土塬②黄土墚③黄土峁④黄土涧

(3)黄土潜蚀地貌

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

1.羊背石: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石质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2.纹泥:又称季候泥,是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3.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是冰缘地貌发育的最活跃因素。

4.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

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5.试述冰蚀地貌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1)冰斗、刃脊和角锋;冰川谷和峡湾;羊背石

(2)形成原因:冰川侵蚀破坏作用,又分为挖蚀与磨蚀作用。

6.简述冻土地貌的类型石海、石环、石河、石流坡、冻胀丘、热融滑塌

第八章海岸地貌

1.简述海蚀地貌的类型

(1)海蚀穴、海蚀洞:在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的凹槽,叫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

(2)海蚀崖:在海浪长期冲蚀下,基岩不断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蚀崖。

(3)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4)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的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称为海蚀拱桥。

(5)海蚀柱:如果海蚀拱桥崩塌,留下的岩柱或坚硬岩脉被侵蚀残留成突立的岩柱,都称之为海蚀柱。

2.简述海岸的分类

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划分为以下几种

(1)基岩海岸类型(2)沙质海岸类型(海滩海岸、沙堤——潟湖海岸和沙丘海岸等)(3)淤泥质海岸类型(4)生物海岸类型(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 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

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2)成分:

①化学成分:主要造岩元素包括:O、Si、Al、Fe、Mg、Ca、K、Na、Ti等,还有少量的P、H、N、C、Mn等。主要化合物由SiO2、Al2O3、Fe2O3、FeO、MgO、CaO、Na2O、K2O、H2O等九种氧化物组成。

②矿物成分: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硅铝矿物和铁镁矿物。(3)结构:

①矿物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②矿物颗粒的大小: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③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及似斑状结构;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他形结构。(4)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珍珠构造、石泡构造。(5)产状:火山岩产状、侵入岩产状。

5.沉积岩是如何分类的?沉积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及产状特征有哪些?试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分类:外源碎屑岩(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内源沉积岩。(2)成分:

①化学成分:沉积岩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先成岩石的碎屑、溶解物质及再生矿物,归根结底来源于原生的火成岩,因此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

②矿物成分: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3)结构: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4)构造:

①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③缝合线④结核

⑤生物成因构造(5)产状:层状。

6.沉积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试述各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代表性岩石的特点(砂岩、页岩、石灰岩)。(P58)根据沉积岩的来源把沉积岩分为外源沉积岩和内源沉积岩。外源沉积岩又分为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1)陆源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2)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3)内源沉积岩:碳酸盐岩、铝制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硅质岩、蒸发岩、可燃性有机岩。(4)砂岩、页岩、石灰岩:

①砂岩:碎屑粒径为2-0.05MM,含量>50%的岩石;碎屑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和岩屑。

②页岩:为粘土岩中固结很紧的岩石;有平行分裂的薄层状构造;硬度低;不透水;表面光泽暗淡。③石灰岩:由方解石组成,遇稀盐酸剧烈冒泡。岩石为灰色、灰黑色或灰白色。性脆。7.变质岩是如何分类的?变质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及产状特征有哪些?(1)分类:

①接触变质岩:热接触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②区域变质岩。

(2)成分: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CaO、MgO、K2O、Na2O、H2O、CO2以及TiO2、P2O5等氧化物组成。(3)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碎屑结构。

(4)构造:定向构造(板状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变余构造。8.三大类岩是如何转化的?

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形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融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的过程构成地壳物质大循环。

9.什么是地层和地质年代?

(1)地层:具有一定年代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2)地质年代:是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10.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1)同位素年龄的计算;

(2)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3)古地磁年龄的测定。

11.什么是构造运动、构造旋回?举例说明。

(1)构造运动:岩石圈内岩体发生唯一变形的作用叫构造运动。例:地震、火山。(2)构造旋回: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变化。

12.深刻理解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测量方法。(1)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2)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3)测量方法: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13.什么是褶皱构造?褶曲主要包括哪些要素?褶曲分为哪些类型?

(1)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2)褶曲的几何要素:核、翼、轴面、轴线、枢纽、弧尖。(3)褶曲的类型:1)分选性好(2)磨圆度较好(3)韵律性

24.地下水类型的划分及各类的特征如何?(P187)

(1)包气带水:主要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土壤水存在于包气带地步的土壤层中,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层滞水指包气带中存在于局部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包气带水以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的形式存在,其分布区与补给区都一致。(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潜水面形状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但比地形起伏缓和。(3)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承压水。隔水层有隔水顶板和隔水底板;承压性是承压水的一个重要特征。(4)孔隙水:指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网络中的水。(5)裂隙水:具有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6)岩溶水:是指赋存和运移于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具有分带性;速度和流态多变。25.什么是岩溶作用?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岩溶作用:是指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在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2)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①岩石的可溶性;②岩石的透水性;③水的溶蚀性;④水的流动性。

26.风的地质作用与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关系如何?(P213)

27.什么是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风蚀地貌的特征。

(1)风蚀作用:风蚀作用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蚀作用:是指地面产生紊流,沙粒或尘土离开地面,是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磨蚀作用: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冲击、摩擦岩石表面的作用。(2)风蚀作用的类型:吹蚀作用、磨蚀作用。

(3)风蚀地貌:①石窝;②风蚀洼地;③风蚀谷;④风蚀残丘;⑤风蚀蘑菇;⑥风蚀柱;⑦雅丹地貌。28.比较风积物与冲积物的异同。

(1)风积物:经风搬运再堆积的物质。具有以下特点:①碎屑性②碎屑物分迭性好③碎屑颗粒磨圆度高④碎屑中存在较多的鉄镁质及其他不稳定矿物⑤具有规模极大的层理⑥颜色多样性

(2)冲积物:河流中沉积的物质,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具有以下特点:①分迭性好②磨圆度较好③成层性较清楚④韵律性

29.什么是土地荒漠化?举例说明荒漠化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2)对农业的危害:①侵吞农田、牧场;

②土地质量降低,农牧业生产量减少;③破坏建设工程和生产设施;④污染环境。(3)防治:

①工程与水利措施:覆盖沙面,机械沙障,水利措施;②林草措施;

③农业耕作措施:覆盖耕作,粮草结合耕作,不同作物间作;

④完善政策措施:深化宣传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成效,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30.试述黄土的形成及其结构和构造特点?

(1)形成:世界上大部分黄土都是由风搬运堆积而成的,黄土的物质来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来源于沙漠,另一种来源于冰川外围的冰水沉积物。

(2)结构构造:黄土具有发育的孔隙和垂直节理,不具有层理。31.我国黄土地层是如何划分的?(选择题/填空题)第一层:下更新统的午城黄土;第二层:中更新统的离石黄土;第三层:上更新统的马兰黄土;

第四层:全新世晚期沉积的全新统的现代黄土。32.试述黄土沟间地貌和黄土沟谷地貌的特征。

(1)黄土沟谷地貌:黄土疏松多孔,暂时性流水作用是该区地貌发育的主要营力。 4

(2)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主要有塬、墚、峁。33.什么是冰川?冰川的类型有哪些?

(1)冰川: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2)冰川的类型:

①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②过渡型冰川:山麓冰川、平顶冰川。

34.冰川地貌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P241)

(1)冰蚀地貌:冰斗、刃脊和角峰;冰川谷;冰蚀盆地和羊背石。(2)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倒碛堤;终碛堤;鼓丘。

(3)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川湖和季候泥。35.什么叫海进?什么叫海退?它说明了什么?

(1)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向外海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2)海进说明了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海水量处于间冰期。海退说明了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海水量处于冰期。36.湖泊的成因类型有哪些?(P263)

(1) 构造湖(由地壳内力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断陷、凹陷和沉陷等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断陷湖、向斜拗陷湖。

(2) 火山湖(湖盆是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火山口湖、火山堰塞湖。(3) 河成湖(河成湖盆的形成与河流作用有关。):牛轭湖、河口湖。(4) 冰川湖(湖盆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

(5) 海成湖(此类湖原系海湾,后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而称为湖泊,通常称为泻湖。)

(6) 岩溶湖(典型的岩溶湖是有碳酸盐类岩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产生的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经汇水而形成的一类湖泊。)(7) 风蚀湖(湖盆因风蚀而成,常见与干旱地区。)(8) 人工湖(水库。是一种具有特殊心事的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贮水水体。)37.湖泊的演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P266)(1) 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2) 蕴藏这丰富的盐矿资源;(3) 储备有肥沃的耕地资源;(4) 众多的生物资源;(5) 能量巨大的水利资源;(6) 生态作用

38.简述沼泽的形成的过程。

水分状况是沼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和地貌条件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地表水的数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于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区(如北美、北欧、西欧)和低地或新构造运动缓慢沉降区、冻土区,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这种过湿状态改变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破坏了土壤和大气、植物之间的正常物质交换,使得在这种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物质的泥炭化过程得到发展,因而形成了沼泽。热带地区气温高,植物残体分解快,不利于泥炭的积累。但在雨量多、湿度大、植物的生产量高、常年积水的低洼地也能形成泥炭。因此,水分条件是形成沼泽的首要条件,地貌是形成沼泽的基础。39.沼泽是如何分类的?

在高纬度地区,典型的沼泽常呈现一定的发育过程:随着泥炭的逐渐积累,基质中的矿质营养由多而少,而地表形态却由低洼而趋向隆起,植物也相应发生改变。沼泽发育过程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因此有富养沼泽(低位沼泽)、中养沼泽(中位沼泽)和贫养沼泽(高位沼泽)之分。其中,低位沼泽、中位沼泽、高位沼泽是根据沼泽土壤中水的来源划分的。40.简述沼泽的沉积作用与成煤作用。

(1) 沉积作用:低等菌藻类→腐泥→石油;高等植物→泥炭→煤。(2) 成煤作用:

①先决条件:大量植物地史中主要成煤期与植物繁盛有关。

②第一阶段:泥炭阶段。高等植物堆积,通过氧化、分解、合成和厌氧细菌参与等复杂变化称为腐植酸及腐植酸盐和泥沙及矿物质,在进一步演化为泥炭和H2S、CO2和CH4。

③第二阶段:褐煤阶段。泥炭通过压实、脱水、胶结、聚合体积缩小和压强增大、温度增大等影响,成为褐煤。

④第三阶段:杨梅无烟煤阶段。褐煤在高压高温环境中,H、O、N减少,C增加,成为烟煤;烟煤继续要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无烟煤。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 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前者表明断层活动期很近,后者说明断层活动已有相当长时期。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常形成岩槛。深切曲流发育在山地,根据它下切和侧蚀的情况,又可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 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物。 河床相冲积物中,靠近下部的物质较粗大,上部的较细小。 绝大部分泥石流均发生于傍晚或深夜,为什么? 答:绝大部分泥石流是降雨和融雪诱发引起的,而一天之中雨势最大、冰雪消融最强烈的时间往往是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有时候在傍晚之后这段时间雨势最大,而泥石流的爆发比水源的突然增加要滞后一段时间,故相应推迟到傍晚或深夜发生。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精选.)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A卷【第1页共2 页】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另一种 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分析湖北省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图1滑坡纵切面示意图 A卷【第2页共2 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 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 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 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 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 第二章构造地貌 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 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 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 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 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 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 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内容:地表形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 2、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欺负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3、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4、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怎样影响地貌的形成? 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址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A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地址构造和岩性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C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5、试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A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B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C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D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布的影响。 6、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7、简述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学说的中心思想。

戴维斯认为地貌成因有三个:构造、营力、时间原理是:地貌循环(旋回)学说彭克认为地貌是内外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辨析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单面山与猪背山、断层谷与断陷谷、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大洋中脊与洋脊裂谷、大陆裂谷与洋脊裂谷、大陆架与大陆坡、背斜谷与向斜山、稳定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与洋底、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 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3、简述陆壳与洋壳的区别。 4、简述大陆海洋分异的原因与地壳均衡。 5、世界上有哪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各地貌带有何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6、稳定型大陆边缘有何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7、根据新生代的板块运动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哪几大区域? 8、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9、试述断层谷与断陷谷的区别。 10、褶皱块断山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断块山有何区别? 11、试举例说明哪些山脉属于新生代褶皱山带?哪些山脉属于褶皱块断山脉?哪些山脉属于断块山? 12、水平构造地区可形成哪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13、请简述断层三角面的形成过程。 14、单面山与猪背山有何异同? 15、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名词解释 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球状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倒石堆、滑坡体、滑动面、醉林(醉汉树)、马刀树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以岩浆岩为例,试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及各阶段主要的风化壳类型。 5、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地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地貌学的学科分支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 3、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4、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5、地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调查研究-野外调查、观测和收集资料 2)、室内实验和模拟--1)某些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地质地貌事件,更多的情况下,是依据实验室分析判结果论证、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3)、运用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法研究问题,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如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逻辑推理法主要是对比事物的已知规律去推断未知。 (1)“将今论古”--现实主义的原则。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指出:“现代是古代的一把钥匙”——即根据现代地质地貌作用得出的规律,恢复和认识古代的地貌事件。 “将今论古”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说。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动力来解释,研究“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科学实践与发展已对均变论作出必要的修正 (2)、“灾变论与激变论”--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认为地质时期发生多次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著名华裔学者许靖华等又发现,地球发展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灾变事件,如恐龙的灭绝。在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这就是地质学的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3)、“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的辩证关系-- 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钥匙;将古论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以致未来的钥匙(关键)。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中,必须正确地理解“古”与“今”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在、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 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 (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

地貌学复习资料(1)

地貌学 1、地貌的概念: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 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 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 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③淤积带 13、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械组分由粗变细。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 15、沟谷发育与形态:纹沟→细沟→切沟→冲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6、洪积扇: ①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开成辐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由扇顶到扇缘的地形剖面线呈一下凹形, ③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对其发育的影响 17、河流侵蚀: ①下蚀(也称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通常把海平面作为河流下蚀的终级基准面。 a. 河流的发育初期 b.上游 ②侧蚀(也称侧方侵蚀、旁蚀):流水拓宽河床与河谷的作用。侧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凹岸受蚀,凸

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3、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大地构造地貌 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 地质构造地貌 1、水平构造地貌类型:(1)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特征:顶部平坦或微斜,地形面与原构造面一致。科罗拉多高原、鄂尔多斯高原。(2)方山和桌状台地,特征:方山是受坚硬岩层控制,顶部呈平缓地面的山体。顶部也有微小起伏(残积物),方山之间谷坡处的坚硬岩层可形成峭壁,软弱岩层则形成缓坡。总体形成顶平坡陡,形似城堡山寨的地貌体。 2、褶曲的拱起和凹陷,形成地形高低,称为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外力剥蚀后,还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各种地形,称为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 (1).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 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 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 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⑤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砖红壤风化壳 (2).地貌条件 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时间 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 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0-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回”理论等,认为: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 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面被强烈切割。此时河流比降最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横剖面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开阔高地被分割成起伏很大的山岭。(二)壮年期 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 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 分水岭更加和缓,最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有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3.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 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局部河段下切侵蚀的界限,它只是暂时地、局部地控制河流的下切侵蚀。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

地形学复习题

《军事地形学》复习题 一、理论复习题 1、什么是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以及如何驾驭这些影响的军事课程。 2、军事地形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1)各种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2)在准备和实施战斗时,研究和评价地形战术性能的方法。 (3)根据地形图、特种地图和航空卫星相片在实地判定方位和实地测量的方法。 3、为什么要学习军事地形学 (1)熟知地图的特性,并能在战斗情况下,毫无差错地阅读及正确使用地图、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 (2)根据地图和相片快速地研究和评价地形的战术性能。 (3)能在生疏地形上,特别是在夜间通视条件受限并在急行军的条件下,有把握地判定方位。(4)用地图指挥所属分队行动,并指示目标。 (5)根据地图和相片准确算出被发现目标和其它地物的坐标。 (6)迅速准确地把战斗队形和侦察结果标绘在地图上。 (7)以必需的精度完成野外测量工作。 (8)在不同的地形上,组织和实施战术训练。 4、什么是地形地貌地物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地物是指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固定物体。

5、人们通常怎样划分地形的类别 由于不同地貌与地物的错综结合,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将地形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 (1)按地貌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地、山地、水域。 (2)按地物的分布和土壤的性质,又可将平原(高原)分为水网稻田、麦田、高梁地、黄土地形、沙漠、戈壁、沼泽等等;将丘陵地分为高丘陵、低丘陵;将山地分为土山、石山、森林、荒山、梯田;将水域分为岛屿、海岸、礁石等等。 (3)按军事价值又可将以上地形分为开阔地、荫蔽地、断绝地。 6、地形在军事上有哪些作用 地形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隐蔽军队的行动 2、制约军队作用的发挥 (1)制约高技术武器作用的发挥 (2)、制约军队的机动 3、影响战术手段的运用 (1)地幅的大小,决定了战斗规模的不同 (2)地形的不同,决定了战斗样式的不同 (3)地形的复杂,决定了协同方式的多样性 7、什么叫山地山地在全国总面积和福建省总面积中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定义:地面起伏显着,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区叫山地。 我国山地面积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福建省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5%。 8、我省的主要山脉有哪些我省山区有什么特点 我省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杉岭、鹫峰山、戴云山、玳瑁山、博平岭、太姥山。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 卷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种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地貌学复习提纲(连答案)

地貌学复习提纲 专业名词及概念: 1全球构造地貌:P5 世界上最宏伟的构造地貌就是大陆与洋底,可将这最高一级称为全球构造地貌。 2.高原与平原:P21 高原和平原地形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两者海拔高度不同,但没有明确指标。一般将平原限于海拔高度200m以下,内陆地区往往放宽到几百米(有时称为高平原),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通常称为高原。 3.熔岩堰塞湖:P26 进入河谷的熔融岩流阻塞河流,所造成的上游河谷积水湖泊,称为熔岩堰塞湖,其规模不等。 4.风化和风化作用:P27 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5.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下切侵蚀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6.三角洲:P76 三角洲是由河流补给的泥沙沉积体系,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其平面形态多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对着外海。 7.动力地貌学: P4 又称理论地貌学,着重研究外动力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 8.大地构造地貌:P5 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以及洋底内部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9.断层谷:P22 断层带易受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称为断层谷。 10. 物理风化作用:P27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 11.洪积扇:P55 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12. 河漫滩:P66 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掩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13.海岭:P14 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海岭的成因类型多样,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 14.褶皱地貌:P23 褶皱地貌是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的地貌。 15.重力地貌:P37 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 2.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3.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4.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5.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6.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7.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8.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地貌学 1、地貌: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 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 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

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③淤积带 13、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械组分由粗变细。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 15、沟谷发育与形态:纹沟→细沟→切沟→冲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6、洪积扇: ①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开成辐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由扇顶到扇缘的地形剖面线呈一下凹形, ③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对其发育的影响

地貌学复习资料(完整)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营力:指地球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 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 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 机制。(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 地。(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

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 貌 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200m) 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 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200m) 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 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 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 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 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 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 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 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 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20.单面山: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 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1.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 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最新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最新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 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 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 (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