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

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分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征: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因: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

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具体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区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

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定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类型?

1、物理风化作用

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

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崩塌及其种类

1:什么叫崩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方向移动的地貌过程。

2:崩塌的种类?

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崩塌、沉积物崩塌、表层风化物崩塌等。

二: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通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时,可发生大型崩塌。

2:地质条件:软弱面与坡面的倾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

发生崩塌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3:气候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较多的地区易发生崩塌。

4:地震、强烈的融冰化雪

5:人工开挖边坡

*休止角: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软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

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一:什么是滑坡及滑坡的类型?

斜坡上的大块岩体或土体,由于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根据发生滑动的斜坡物质性质不同,可把滑坡分成黄土滑坡、粘土层滑坡、碎屑层滑坡和基岩滑坡。

1:滑坡的形态特征

一次滑坡发生以后,会在地表产生很多地貌形态: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裂隙等。

三:滑坡发生的力学分析

滑坡的发生实际是斜坡上岩体或土体的力矩平衡失去以后地貌过程。

力学分析图在课本P12

四:滑坡发生的过程阶段分为

蠕动变形阶段、滑动阶段、停息阶段。

一:什么是蠕动?

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向斜坡下方运动的现象。移动的碎屑层或土层厚度很薄,只有数十厘米。二:蠕动发生的机制过程

其发生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引起斜坡上碎屑颗粒的物理性质改变有关。

三:产生的一些现象

电线杆的歪斜、土墙篱笆向斜坡下方倾斜、马刀树(树向斜坡下方弯曲)、斜坡草皮向下坡移动等。

河流地貌

河谷由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谷肩(谷缘)等组成。一:河流水动力特征

(一):横向环流(产生原因:弯道离心力、地球自转偏向力)(二):旋涡流(产生原因:水流遇到障碍物等)

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与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所构成的一个连续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

河道中围绕某一轴线旋转运动的水流,称为旋涡流。

详图见P21~22

二:河流的作用

(一):侵蚀作用(按侵蚀方式:冲蚀、磨蚀、溶蚀)

(按侵蚀方向:下切侵蚀、侧向侵蚀、溯源侵蚀)

水流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

(二):搬运作用(搬运方式:推移、跃移、悬移、溶解)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

(三):沉积作用(分选)

水流流速减缓或水流减少时,其所搬运的泥沙砾石会发生堆积,此为沉积作用。

下蚀(下切、垂直侵蚀):

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底部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加深;下蚀在上游及山地区最强烈;

侧蚀(旁蚀、侧向侵蚀):

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两坡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拓宽;侧蚀主要发生在河(沟)床凹岸;

溯源侵蚀:

线状水流向河谷或沟谷的源头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伸长。

溯源侵蚀会产生“裂点”。

什么是河床?

平水期被河水占据的谷底部分。

一:河床纵剖面的形成与发展

(一):什么是河床纵剖面?

一条河流从源头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

(二):什么是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平面.

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局部河段下切深度的面,如湖面、干流河地面、河床上的基岩岩槛等。

终极侵蚀基准面:控制整个河流下切深度的面,如海面。

顺行沙波:与河岸线斜交,横剖面不对称,迎水坡缓、

背水坡陡;迎水坡侵蚀,背水坡堆积。逆行沙波:发生在浅水区,迎水坡堆积,背水坡侵蚀

三:河床的类型(根据其平面形态不同划分)

(一):顺直微弯型

(二):曲流型(如何产生并演化的?)

1:横向环流(自由曲流、深切曲流)

2:两岸岩性的差异

凹岸被蚀后退,凸岸堆积前进,曲流的弯曲度不断加大,最终在曲流颈处发生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曲流有自由曲流(发育于平原地区)、深切曲流(发育于山区)。深切曲流有嵌入曲流(构造快速抬升,早期曲流保持原形态切入山地基岩之中);内生曲流(构造缓慢抬升,河流一面下切,一面还在侧向侵蚀,加大河流弯曲度,最后可产生截弯取直,形成“离堆山”现象)。

(三):分叉型或辫状河流(如何产生的?)

1:河床宽窄变化2:边滩的被切割3:截弯取直

河漫滩的形成条件

河床的侧向移动和洪枯水位的变化。

一:什么是河流阶地及阶地的组成要素

早期的河谷底部因河流下切而相对抬升,当其抬升高度高出一般洪水位的高度时,我们称之为阶地。其往往成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的。

阶地有阶地面、阶地前(后)缘、阶地陡坎、阶地高度、阶地级数。

二:阶地的形成条件和原因

形成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宽广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引起河流下切的原因:构造的抬升、气候的变化、侵蚀基准面的下降。

三:阶地的类型

有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上叠、内叠)、埋藏阶地。

四:阶地的变形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1)阶地的变形与断层垂直活动的关系

2)阶地的变形与断层水平活动的关系

3)阶地的变形与褶皱隆起活动的关系

一:河口的分段及水动力特征

分段: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宾段

水动力特征:咸淡混合、双向水流、波浪作用二: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①丰富的沉积物来源年输沙量∕年径流量>

0.24

即S / W >0.24 ;

②海洋作用力弱;

③构造稳定或稍有下沉的宽浅海滨区。

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我们以长江口为例来说明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过程)1)河口泥砂淤积产生沙坝、沙嘴;沙坝的出现会导致河口的进一步分叉。

2)由于分叉后的各叉道侵蚀堆积平衡关系不同,有些叉道会淤塞,而有的则成为主汊道。

3)汊道的淤塞产生了沙坝和沙嘴的并岸。主汊道中又发生1)→2)→3)过程。

结果就出现河口区的泥砂堆积体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广阔的三角洲。

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

在喀斯特作用中,化学溶蚀作用是主要的,机械侵蚀作用为辅。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地形和地下地形统称称为喀斯特地貌。

一.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机理

Karst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后

所形成的一种地形。其中物理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次要的,而化学的分解和沉淀过程是主要的。

这个化学反应式是可逆的,当水中的CO2浓度增大时,反应向右侧进行,石灰岩被溶解;当水中CO2浓度减少时,反应向左侧进行,石灰岩被沉淀出来。

Karst地区的多种多样的地形也就是这两个过程作用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1. 岩石要是可溶的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

自然界中有三大类可溶岩:①卤盐类如钾盐、石盐;②硫酸盐类如硬石膏、石膏、芒硝等;③碳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溶解度:卤盐>硫酸盐>碳酸盐;

在碳酸盐岩类中,CaCO3的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含量越低,其溶解度就越大。

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2.岩石一定要是透水的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而岩石中的孔隙和裂隙又与岩石中的断裂节理构造发育程度有关。

岩石中断裂构造越发育,岩石越破碎,则透水性越好。

3. 水要具有溶蚀力

取决于水中含有的CO2数量、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水的温度高低。

溶解于水中的CO2越多,水的溶蚀力就越强;反之,水的溶蚀力就弱。

水中有机酸无机酸的含量越高,溶蚀力也越强;有机酸的来源主要是生物的分解。

虽然水中CO2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但水的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据计算,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要提高一倍。因此,温度越高,溶蚀力越强。

在气候湿热地区,水的溶蚀力强,喀斯特发育发育好。

4. 水要是流动的

经常流动的水体,能大大提高水的溶蚀力。

流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

所消耗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

处于流动状态的水,有时虽然达到饱和,但当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混合后,可变为不饱和而重新获得溶蚀能力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水流量大、水循环快,加上气温高及生物作用强,有机酸产生多,岩溶发育最快。如亚热带广西碳酸盐岩溶蚀量为0.12~0.3mm/a,是暖温带的河北(溶蚀量为0.02~0.03mm/a)的5~9倍。

三. Karst地区水动力分带

Karst地区的水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深部滞留带。

不同的带中发育的Karst地貌是具有不同特点的。

垂直渗透带一般发育的是垂直溶洞;季节变动带发育的既有垂直溶洞也有水平溶洞;水平流动带发育的一般是水平溶洞,如地下河等;深部滞留带中也照样发育着一些溶洞的。

Karst地貌的演化规律

在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上升的石灰岩高地开始,Karst地貌发育可按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顺序发展,各个阶段有一定的地貌组合。

幼年期阶段:非可溶性岩石被剥蚀,可溶性岩石暴露,在地表水的作用下,地面出现石芽溶沟及少数漏斗。

青年期阶段:河流进一步下切,河床深度加深,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开始广泛出现。

壮年期阶段:受地下不透水层的阻挡,地下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顶发生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形成很多溶蚀洼地、盆地和峰林

老年期阶段:当不透水层出露地面时,地表水重新出露,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

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新雪升华再结晶形成粒雪;粒雪在压力作用下塑性

变形,提高密度,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运动,产生冰川。所以,冰川是运动的冰川冰。

由粒雪变成冰川冰可在低温干燥环境下完成,也可在

气温较高、融水活跃情况下进行。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运动一般比较缓慢,一年也只有数十米或百米。

其运动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

块体滑动往往在冰体表面产生许多冰裂缝。

冰川的类型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1.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2. 山岳冰川

是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在亚洲山区尤其发育。山岳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根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山岳冰川

可再分为:悬冰川(<1km2)、冰斗冰川(数km2)、山谷冰川、山麓冰川(极地或高纬)、平顶冰川(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原和高山夷平面上,故又名高原冰川或高山冰帽)。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这里的年降雪累积量等于年消融量。

在雪线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一般来讲,雪线处的年最热月温度不高于0℃。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温度,降水量,地形(地形的坡向、坡度)

一.冰川作用

1. 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

2.搬运作用: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

冰碛物分为 6 种:表碛、侧碛、中碛、底碛、里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两种。

3.堆积作用: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差。

冰碛物类型侧碛中碛侧碛底碛

终碛

终碛

冰舌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峡湾、、悬谷、

羊背石、冰蚀湖。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垄、鼓丘。

⊙根据终碛垄不同海拔判断气候变化。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冰水湖、季候泥、冰砾阜阶地、 冰砾阜、锅穴、蛇形丘等。

冰斗的形成是这样的:

1) 早期在雪线附近有一个浅的洼地。

2) 冰雪在洼地中积累,并由于反复的冻融作用,洼地四壁

基岩被不断风化而后退。

3) 当洼地中冰雪积满后,冰雪会流出洼地向斜坡下方运动。

4) 渗入洼地底部的冰融水冻结后会对底部基岩产生强烈的挖蚀作用,使得洼地不断加深。

5)最后形成一个三面环山,向山坡下方一面有一开口的围椅状洼地。

⊙根据冰斗海拔位置来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一. 什么是冻土?

温度在0℃或0℃以下的、含有冰的岩层或土层,称为冻土。

冻土有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之分。季节冻土指冬季冻结,而夏季全部融化的冻土;多年冻土是指多年都处于冻结状态,仅在夏季发生冻土层表层融化,而下部仍处于冻结状态的冻土。

二. 冻土的剖面结构及冻融作用

1. 冻土的剖面结构

多年冻土的垂直剖面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活动层(夏季可发生融化的);下层为永冻层。

多年冻土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是逐渐减薄的,以致完全消失。

年平均地温为-15oC的地带,永冻土的顶面接近地面;-5~-3oC的地带,为连续冻土的南界;北纬48o、平均地温

接近0oC的地带是多年冻土的南界。

2.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是指冻土地区由于地温周期性的在0oC上下波动,导致土层中或岩层中水分也周期性的发生冻结和融化,从而使得土层或岩层反复膨胀,最后崩解破碎并出现移动或扰动的过程。

由于冬季活动层的冻结是由地表向地下发展的,因此,在上下冻结层之间的融化层受到上下冻结层的挤压,会产生塑性变形,产生一些弯曲扰动构造。

三. 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石冰川)、冰楔、砂楔、石环、石带、冰核丘等。

石环形成原因及条件:

原因:在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下颗粒物垂直分选及水平分选。

条件:颗粒无大小混杂的砂砾层、饱含水分、频繁冻融交替。

一. 风沙地貌分布的范围?

从世界干旱半干旱区的分布来讲,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一是南北纬15°-35°之间,这里是副热带高压分布区,如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西南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等都分布在这个地带;

另一个是北纬35°-45°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这

是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的地方,象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等都分布在这个地带。

二. 风沙流具有什么特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风力的强劲,风可携带起大量沙粒一起运动。这种携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我们称之为风沙流,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用于地表的主要外动力。

1. 风沙流的风速一定是大于起沙风速(大于4-5m/s)。

2. 风沙流中的沙粒运动有悬移、跃移、蠕移三种方式,其中以跃移为主。

3. 在垂向上,风沙流中的沙流集中在近地面30cm,尤其是 10cm厚的气流中。

4. 风沙流对地表物质可以产生磨蚀、吹蚀。

风力作用

1.风蚀作用(吹蚀、磨蚀)

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搬运作用:

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砂子搬运现象,绝大部分砂子以跃移方式搬运为主其速度一般每秒可达数十到数百cm 。

3.风积作用:

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包括植物或地表微小的起伏),以及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时,发生砂粒从气流中脱离而堆积的过程。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精选.)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A卷【第1页共2 页】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另一种 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分析湖北省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图1滑坡纵切面示意图 A卷【第2页共2 页】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 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第四 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 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 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 生物地层层序。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 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 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 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 卷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种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风积作用:风沙流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与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作用。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 1.地球的圈层结构按其物质成分及性质不同,由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以地表为界,前三圈叫外圈,后三圈叫内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矿物可分为含氧盐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硫化物大类、自然元素大类五大类。 4.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续以及连续的方式不同将硅酸盐分为岛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层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五种构造亚类。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等。 7.浅成侵入作用昰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和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 8.玄武岩属火成岩,页岩属沉积岩,板岩属变质岩。 9.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由小到大划分阶、统、系、界、宇五个级别,与其相对应的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7.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8.猪背岭:倾斜坡角度为40~45°的单面山 9.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

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 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 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 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 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 第二章构造地貌 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 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 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 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 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 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 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地貌学实验报告 -

《地貌学原理》 实 验 报 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目录 一、实验内容要求 二、坡地地貌 倒石堆、坡积裙 三、河流地貌 曲流颈、牛轭湖、河床、河漫滩、浅滩、沙波、河流阶地、三角洲、三角湾、洪积扇 四、岩溶地貌 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五、冰川地貌 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六、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七、荒漠地貌 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 八、黄土地貌 冲沟、切沟,塬、墚、峁 一、实验内容要求

实验1:坡地地貌与流水地貌 1.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 2.由Google Earth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牛轭湖、分汊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实验2:冰川与冻土地貌形态 1.查找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的实例,并注明经纬度及大体位置描述; 2.查找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3.查找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实验3:岩溶地貌、荒漠地貌与黄土地貌 1. 查找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2.查找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地貌实例,分析其可能的形成原因 3.查找黄土丘陵区的冲沟、切沟,塬、墚、峁,黄土侵蚀丘陵形态实验4:海岸地貌 1.查找海蚀崖、海蚀平台、离岸堤、潟湖、沙嘴、拦湾坝、连岛沙坝 2.查找里亚式海岸、达儿马提亚式海岸、断层海岸、港湾海岸、峡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多种珊瑚礁海岸 二、坡地地貌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 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 学也叫地表形态学。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 的因素。 4.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 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 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断口:矿物在外 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 一起变硬。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11. 三大作用的关系: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12. 地层接触:整合接触是指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 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2角度不整合。 13.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 14. 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15.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 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16. 断裂构造: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断裂。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断层是当岩 层受力后,两侧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和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 17.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 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最新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最新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 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 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 (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

地貌学试题答案 4

1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 (1.气候变化 (2.基准面变化 (3.构造运动 2简述分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分化作用的方式: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主要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它使岩石中可溶的矿物逐步溶蚀流失或渗到风化壳的下层,在新的环境下又可能重新沉积。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溶解作用、、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过程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对围岩产生的压力。生物的化学风化,是指生物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各种化合物和微生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岩石的风化,实质上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他们彼此互相联系。物理风化作用,加大岩石的空隙度,使岩石获得较好的通透性,这样就更有利于含水量、气体和微生物的侵入。岩石崩解为较小的颗粒,使表面积增加,更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 3比较山麓剥蚀面和准平原的区别: 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虽然它们都形成了接近平原的地面,但是它们形成的气候条件不同,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另外作用力不同,山麓面是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 四、简述流水地貌发育过程: 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如果一个地区经过一段时间迅速抬升后,地壳长期保持稳定,流域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 1.幼年期:顺向河沿着原始地面倾斜发育。某流域地壳抬升后的初期,地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